出凝血功能的监测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PPT课件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 (不稳定因子) Xa的辅因子
VII (稳定因子) a. 决定PT(prothrombin time)值b. V-k依赖, 肝功能c. 输注新鲜血浆可纠正 VII
VIII (抗血友病因子)
IX (血小板复合因子II),依赖V-k
X (stuart-prower因子),依赖V-k
FXIIa 内激活
外 激活
前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原
t-PA u- PA 纤溶酶
.
21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肽A、肽B
凝血酶
纤维蛋
纤维蛋
ⅩⅢa
.
7
血小板通过粘附、集聚、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
.
8
GPⅠb
血小板
粘附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
9
Ⅱb/Ⅲa
GPⅠb
血小板集 聚与释放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
10
Ⅱb/Ⅲa
GPⅠb
血小板集 聚与释放
血栓形成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
11
C、凝血系统
正常凝血机制 1.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Ca2+-PF3 复合物形成过程。
外源凝血途径 是指从TF释放到TF-VIIa-Ca2+
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共同凝血途径 是指从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
成的过程。 它是内、外凝血系统的共同凝
血阶段。
体内在已不再是 主要的凝血途径
两条凝血途径并不 是完全独立,而是 相互密切联系在机 体的整个凝血过程 中可能发挥不同的 作用
内
凝血功能讲解ppt课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 我国发病率为9.4%,国外报道7%~12%。本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可见于先天性AT-Ⅲ 缺乏和功能异常,如肺梗塞、深部静脉血栓等 血栓性疾病;后天性减低,如DIC、慢性肝病、 心肌梗塞等。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学物 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
纤溶是体内重要的抗凝血过程。它和血凝过程一样,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对体内血液经常保持液体状态 与管道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纤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纤溶酶的激活物与抑制物3个组成部分。纤 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
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合成的一种酸性蛋白聚糖,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甚微,所以生理条件下抗凝作用较小。
蛋白质C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糖蛋白,可螯合钙离子,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血浆中蛋白质S是蛋白质C 的辅助因子,可使激活的蛋白质C作用大大加强。
增高:可导致出血,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 乏,如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 肝炎、肾移植、使用抗凝药物等
AT、FDP、D-D检测的应用
• 邳州市东大医院检验科 郁亚运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
是一个较小的蛋白质分子,可灭活凝血系统几种酶类。抗凝血酶是一种由肝产生的糖蛋白,由432个氨基酸组成。它 包含三个二硫键和四种可能的糖基化位点。α-凝血酶是在血浆中发现的主要形式的抗凝血酶,它的四个糖基化位点各 由一个低聚糖所占据。而居次要形式的β-凝血酶则保有一个未被占据的糖基化位点·主要有:抗凝血酶三,肝素,蛋白 质C,蛋白质S即组织因子·AT-三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球蛋白,通过与因子二,四,五,六,七,十二,PK等形成1:1的 共价复合物而灭活这些因子它是体内最强的一种物质。
凝血四项解读精品PPT课件
6
逐项解读: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 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 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ACCP(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值:
(为国际标准化比率的缩写。用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与血浆与正常血浆的
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ISI值计算出INR,使不同的凝血活酶试剂测得的 结果具有可比性。INR的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健康成年人, INR值大约1.0。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的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0-3.0之间。)
14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FIB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 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测定血浆纤维蛋 白原有助于了解凝血机能状态。
2-4g/L
一、增高见于: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导致血沉增快的最主要的血
浆蛋白。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
INR目标值 目标值2.5
目标值3.0 目标值2.5
8
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结果的报 告形式,并用以作为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0.82-1.15)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 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 减少或停止用药。 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 原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 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肾病、AT-III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降低无临床意义
12
逐项解读: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 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 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ACCP(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值:
(为国际标准化比率的缩写。用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与血浆与正常血浆的
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ISI值计算出INR,使不同的凝血活酶试剂测得的 结果具有可比性。INR的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健康成年人, INR值大约1.0。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的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0-3.0之间。)
14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FIB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 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测定血浆纤维蛋 白原有助于了解凝血机能状态。
2-4g/L
一、增高见于: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导致血沉增快的最主要的血
浆蛋白。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
INR目标值 目标值2.5
目标值3.0 目标值2.5
8
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结果的报 告形式,并用以作为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0.82-1.15)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 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 减少或停止用药。 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 原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 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肾病、AT-III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降低无临床意义
12
课2凝血检测 ppt课件-精选文档
优势: 能在较接近受检者体内情况的条件下测定血小板功能 不受其他种类细胞或碎片的干扰。 可检测出活化的血小板聚集亚群 劣势: 检测费用高 仪器操作复杂 无法在床旁完成检测
检测内容
血栓及出血、止血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查中重要组成 部分,一般包括: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流变学检测
VerifyNOW属床旁检测设备,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min
VerifyNOW的优势与劣势
系统诊断的血小板反应性和临床预后关系尚待更大规模的随机 对照观察 此方法目前最大的劣势在于其阿司匹林反应性的诊断标准是基 于单剂量 325mg阿司匹林口服后光比浊法测定的肾上腺素诱 导血小板聚集,故此标准尚需进一步的验证
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高度怀疑血管因素异常时才做!
[参考值]BT测定器法
为延长
6.9±2.1min >9min
出血时间意义
BT延长 血小板明显 <50109/L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 DIC
凝血相关检测
掌握:各种检测名称,临床用途
熟悉:各种检测对应检测内容,优缺点
了解:各种检测方法学原理
检查目的
止凝血障碍疾病的诊断 抗凝治疗监测 溶栓治疗效果判断 术前检查
检测内容
血栓及出血、止血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查中重要组成 部分,一般包括: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流变学检测
临床意义: 可分别评价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
透光率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 优势与劣势
检测内容
血栓及出血、止血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查中重要组成 部分,一般包括: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流变学检测
VerifyNOW属床旁检测设备,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min
VerifyNOW的优势与劣势
系统诊断的血小板反应性和临床预后关系尚待更大规模的随机 对照观察 此方法目前最大的劣势在于其阿司匹林反应性的诊断标准是基 于单剂量 325mg阿司匹林口服后光比浊法测定的肾上腺素诱 导血小板聚集,故此标准尚需进一步的验证
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高度怀疑血管因素异常时才做!
[参考值]BT测定器法
为延长
6.9±2.1min >9min
出血时间意义
BT延长 血小板明显 <50109/L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 DIC
凝血相关检测
掌握:各种检测名称,临床用途
熟悉:各种检测对应检测内容,优缺点
了解:各种检测方法学原理
检查目的
止凝血障碍疾病的诊断 抗凝治疗监测 溶栓治疗效果判断 术前检查
检测内容
血栓及出血、止血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查中重要组成 部分,一般包括: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流变学检测
临床意义: 可分别评价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
透光率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 优势与劣势
实验 出凝血检查.ppt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 注意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2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 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 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 管。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 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 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 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结果判断:从血液刚进入注射器至第3管 凝听
34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 报告方式:CT X.Xmin(玻璃试管法)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5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 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 在30°左右。
加钙计时 加入0.1ml 25mmol/L CaCl2混匀并
立即开动秒表计时,20s后,观察混合液流动
状态。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8
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3.68~40.32s (不同仪器和试剂所测之参考值有 差别)
报告方式:
APTT:XX.Xs,正常人血浆:XX.Xs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9
注意事项: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0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 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1
1.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 指数(ISI),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 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 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 敏感性指标。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2
2.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 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 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 注意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2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 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 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 管。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 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 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 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结果判断:从血液刚进入注射器至第3管 凝听
34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 报告方式:CT X.Xmin(玻璃试管法)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5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 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 在30°左右。
加钙计时 加入0.1ml 25mmol/L CaCl2混匀并
立即开动秒表计时,20s后,观察混合液流动
状态。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8
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3.68~40.32s (不同仪器和试剂所测之参考值有 差别)
报告方式:
APTT:XX.Xs,正常人血浆:XX.Xs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9
注意事项: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0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 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1
1.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 指数(ISI),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 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 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 敏感性指标。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2
2.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 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 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或进行肝移植等,以改 善肝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
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肾功能不全或尿 毒症等。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过凝血项目检测有 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等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以预防血栓形成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 减少症等。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从而诊断出血性疾病。
总结词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 平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 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凝血功能紊乱。
03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计数与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 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
凝固机制。
02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方法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反映血小板数量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 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PPT课件
18
用药后4~14d,BPC↓<(50~100)×109/L或 BPC较基础值↓≥ 50%者;然而以前接受过肝素治疗 者再次接受肝素可更快BPC↓,即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 板↓/血栓形成。
11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血小板型止血缺陷)
12
【临床评估】
BT影响因素多,操作复杂,且无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不能作 为高凝状态、术前出血风险和术后出血的评估指标。不作为常用筛检试验,
6
(一)BT和BPC检测
BT是指皮肤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经历的时间
(min),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 的试验。>9min为延长。
BPC是指单位容积(L)全血中所含血小板的数量,反映循环
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界定为(100~300)×109/L。
7
BT临床应用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纤溶系统缺陷
5
血栓与止血常用检测项目
• (一)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BPC) •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 (三)凝血酶时间(TT) • (四)纤维蛋白原(Fg) •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 • (六)抗凝血酶Ⅲ(ATⅢ) • (七)血栓弹力图(TEG)
17
APTT、PT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必须指出,APTT和PT的特异性差 若患者的APTT和PT的检测值多次均<参考范围低限时,只能认为患者可能存在高 凝状态,不能判断有血栓形成。
APTT、PT缩短:
若患者的APTT检测值>对照值10S, PT检测值>对照值3S,才有临床意义,反映凝 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存在。
用药后4~14d,BPC↓<(50~100)×109/L或 BPC较基础值↓≥ 50%者;然而以前接受过肝素治疗 者再次接受肝素可更快BPC↓,即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 板↓/血栓形成。
11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血小板型止血缺陷)
12
【临床评估】
BT影响因素多,操作复杂,且无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不能作 为高凝状态、术前出血风险和术后出血的评估指标。不作为常用筛检试验,
6
(一)BT和BPC检测
BT是指皮肤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经历的时间
(min),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 的试验。>9min为延长。
BPC是指单位容积(L)全血中所含血小板的数量,反映循环
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界定为(100~300)×109/L。
7
BT临床应用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因素的影响
纤溶系统缺陷
5
血栓与止血常用检测项目
• (一)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BPC) •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 (三)凝血酶时间(TT) • (四)纤维蛋白原(Fg) •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 • (六)抗凝血酶Ⅲ(ATⅢ) • (七)血栓弹力图(TEG)
17
APTT、PT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必须指出,APTT和PT的特异性差 若患者的APTT和PT的检测值多次均<参考范围低限时,只能认为患者可能存在高 凝状态,不能判断有血栓形成。
APTT、PT缩短:
若患者的APTT检测值>对照值10S, PT检测值>对照值3S,才有临床意义,反映凝 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存在。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幻灯片课件
含有共价包被特异抗体的乳胶颗粒悬浊液与待检样本进行 混合。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导致乳胶颗粒发生凝集,诱导 反应介质浊度增加。浊度的增加反映在吸光度的增加上, 用来测试样本中D-二聚体/ FDP的水平。 AT-Ⅲ检测原理:发色底物速率法。 AT在肝素存在时是快速有力的凝血酶抑制物。①待测血 浆与肝素和过量凝血酶(试剂1)共同孵育;②剩余凝血 酶通过对合成产色底物(试剂2)的酶促反应来定量。由 于凝血酶的数量在第一步中被血浆AT成比例地消耗,因此 剩余的凝血酶在第二步反应中与血浆AT水平呈反比。此测 定不受治疗剂量肝素影响。
– FIB水平升高
•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15
D-Dimer
• 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FnDPs) • 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反映凝血与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 生理性:抗血栓; • 降解纤维蛋白/原; • 降解凝血因子( FV、FVIII、FX、FVII、FXI、 FXIII); • 病理性:症和低(无)纤 维蛋白原血症;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肝病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症;
3、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如肝素和抗凝 血因子抗体Ⅱ、Ⅴ、Ⅶ、Ⅹ抗体。
二、PT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三、口服抗凝剂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过程 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1
TT
• TT是一评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检测项目,TT同 样也是一用于补充PT和APTT的筛选实验。
• 原理:在预定量凝血酶作用下,正常血浆会在有 限的和稳定的时间内发生凝固。
12
TT
• TT延长表示 – FIB异常 • 质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 数量: – 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病,DIC); – 存在肝素、水蛭素; – 存在FDP。
– FIB水平升高
•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15
D-Dimer
• 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FnDPs) • 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反映凝血与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 生理性:抗血栓; • 降解纤维蛋白/原; • 降解凝血因子( FV、FVIII、FX、FVII、FXI、 FXIII); • 病理性:症和低(无)纤 维蛋白原血症;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肝病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症;
3、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如肝素和抗凝 血因子抗体Ⅱ、Ⅴ、Ⅶ、Ⅹ抗体。
二、PT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 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三、口服抗凝剂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过程 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1
TT
• TT是一评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检测项目,TT同 样也是一用于补充PT和APTT的筛选实验。
• 原理:在预定量凝血酶作用下,正常血浆会在有 限的和稳定的时间内发生凝固。
12
TT
• TT延长表示 – FIB异常 • 质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 数量: – 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病,DIC); – 存在肝素、水蛭素; – 存在FDP。
出凝血监测.
(三)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1.全血凝固时间(CT):正常值:5-10min。反映 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 2.激活全凝血时间(ACT):正常值:90-130s。 常用于体外循环监测肝素抗凝KPTT): 正常值32-42s。内源性
医学课件园
第二节 出凝血监测在围术期的
应用
一、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一)血小板评估:要求功能良好的血小板 计数在100×109/L以上,50 ×109/L以下为禁忌。 术前至少要达到(70-80) ×109/L。 (二)凝血因子的评估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后天获得 性凝血因子缺乏(VitK缺乏、肝脏疾病、 DIC和大量输血、输液)。
医学课件园
3.血浆ß -血小板球蛋白( ß-TG):正常 值:11.8-50.2ng/ml。大于正常值时提示血 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 4.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PF4): 正常 值:2.89±3.2 g/L 。临床意义与ß–TG 相同。
医学课件园
(四)体外循环
出血原因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性增强、 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足和鱼精蛋白 过量有关。
医学课件园
三、DIC
(一)病因: 1.感染。 2.手术及创伤。 3.产科意外。 4.肿瘤与白血病。 5.其他
医学课件园
(二)诊断标准
1.存在易引起的基础疾病。
5.抗纤溶药
医学课件园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出凝血监测 一、临床监测 (一)出血原因的判断
出凝血监测
1.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解释的出血: 2.同时出现的多部位出血: 3.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仍出血不止: 4.有家族遗传史或常有出血史的患者: 5.有易引起异常出血的全身性疾病者,如严重肝 病等。 医学课件园
有关凝血(已看较好)课件
获得性凝血障碍
获得性凝血障碍是由于后天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通 常在成年后发病。
获得性凝血障碍包括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药物影 响等。这些疾病或因素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导 致凝血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瘀斑、紫癜等症状, 严重时可发生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危重疾病,由于多 种原因导致凝血系统过度激活,造成全身性 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定期进行凝血检测
定期检测凝血功能
了解凝血指标是否正常,及早发现凝血异常。
关注家族史
家族中有凝血异常病史的人更应关注凝血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01
凝血治疗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液凝固的风险。常见的抗凝药物有华 法林、肝素等。
止血药物
用于加速血液凝固,控制出血。常见的止血药物有维生素K、凝血 酶原复合物等。
其他药物
如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需谨慎使用。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
对于严重的外伤或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出血,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止血。
凝血过程
通常是由损伤部位的血小板首先发 挥作用,随后通过一系列反应,最 终使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
凝血机制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血小 板会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同时血液中的其他成分也会参与 凝血过程。
凝血的过程
01
02
03
凝血第一步
损伤部位血小板迅速到达 并发挥作用,释放出血小 板因子,启动凝血级联反 应。
凝血酶的产生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2
第一部分 正常的止血机制
➢ 血管壁(vessel wall) ➢ 血小板 (platelet) ➢ 凝血系统 (coagulation system) ➢ 抗凝血系统 (anti-coagulation system)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ibrinolytic system)
危重患者凝血功能检 查和解读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概述
• 出血是ICU危重病人的常见病。
• 严重外伤,感染, 肝功能衰竭及恶性肿瘤的危 重病人,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 评估病人出-凝血功能? • 出-凝血障碍所涉及的范畴:
➢ 血管完整性障碍 ➢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障碍 ➢ 凝血及抗凝血障碍 ➢ 纤溶障碍
凝血酶 生成期
Ⅹa Ⅴa Ca2+ PF3
凝血酶原 (Ⅱ)
凝血酶 Ⅱa
纤维蛋白 生成期
纤维蛋 白原精(I选) ppt课件最新
纤维蛋 白单体 (Ia)
ⅩⅢ
共 同
途
径
ⅩⅢa
交联纤 维蛋9白
33、凝凝血血系系统统
Cell –base model of coagulation
• Hoffmann and Monroe(2001)提出凝血发生不是 “瀑布式”,而是三种重叠的状态的凝血新模型 。启 动,放大作用,繁殖 。
繁殖
➢ 4) 提供膜磷脂表面(PF3),提供凝血 反应介质
➢ 5)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
形成稳固血栓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Platelets’ AAA: adhesion, activation, aggregation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方法: 37℃下,用活化剂(白陶土、硅藻
土等)激活因子XI、XII,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 脂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 离子参与下,观察贫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要 的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 的筛选试验。 (2)正常参考值: 37士3.3s,受检者的测定 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 义。
10
二、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
(一)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凝血时间是指离体静脉血液发生凝固所需要
的时间。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功能的 情况,是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试验方法之一。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硅藻土法:正常值 90-130s。较为敏感本法临床上主要用于体外 循环中肝素剂量的监测,转机期间,ACT维持 在460—600s;白陶土法检测,使用抑肽酶 ACT时间不受影响);鱼精蛋白中和后近似恢复 到生理值。
形成。血小板在这些生理或病理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与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等活 性相关。
4
第二节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 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 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 液体呈流动状态,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5
一、凝血机制
凝血是由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生理 学过程。
15
三、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方法 优球蛋白中含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
激活物等,但不含纤溶酶抑制物。血浆经过离心除去 纤溶抑制物,在优球蛋白沉淀缓冲液中加钙或凝血酶 使其凝固。在37℃下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加钙法:90-120min;加凝血酶法:88336min。 临床意义
7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其主
要作用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 溶解。
8
第三节 出血功能实验室检查的筛选试验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的筛选试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被刺破后从出血到出血自然 停止的时间。是反映血管壁通透性、脆性和血 小板数量、功能的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能否 粘附和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壁,形成微血栓的功 能;也是反映血栓形成初期,血管壁-血小板相 互作用或前列环素I2与血栓烷A2之间平衡的试 验。
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 正常参考值 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阳性. 临床意义 判定内皮细胞功能损害情况。
17
二、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
主要反映血小板生存时间或反映血小板粘附聚集 情况。
临床意义 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病变,体外循环初期 血小板平均体积比正常人高,血小板呈幼年型, 反映血小板转换率增快,代谢加快,粘附和聚集 功能增强。
11
(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 (1)方法: 在贫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适量的
部分凝血活酶磷脂悬液(血小板代用品),为血液 凝固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在ca离子作用下观察 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情 况的试验之一。 (2)正常参考值: 60—80s,超过正常对照值 10s以上为延长。
13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方法(Quick一期法) 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 血活酶(人脑或兔脑悬液)和ca离子,使凝血酶原 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 蛋白,PT即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是检测外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2正常参考值 以测定秒数表示:兔脑悬液10-
正常参考值 ①Duke法:1-3min(不敏感);② Ivy法:0.5—6min(不敏感);③出血时间测定 器法:2-9min(不精确)。
9
(二)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正常机体循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呈
相对稳定状态;但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 况下,血小板数可减少或增多。血小板 计数是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血小板消耗(破 坏)之间动态平衡的试验。 正常参考值 显微镜法—直接计数法: (100—300)x109 /L 。
(1)优球蛋出溶解时间缩短: 表明纤溶活性增强。常 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2)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 表明纤溶活性减低。常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16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 的实验室检查
一、内皮细胞标记物-Weibel—Palade小体测定 它的功能是储存和生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出凝血功能的监 测
1
第一节 正常的止血机制
正常情况下,血液以液体动态形式流通全身.当 血管损伤时发生凝固反应。
生理情况下人体有极为完善的止血机制,液态血 液与固态血液凝块则是由这一机制所控制。
正常止血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保护外伤后血管完 整性的一种修复反应。
参与人体凝血过程的因素包括血管、内皮细胞、 巨核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止血机制包括初期让血和二期止血。
2皮细胞的止血与促栓功能 。 中层和外层的胶原 在血管受损时暴露。作
用于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 组织因子 组织受损时产生的组织因子可启
动外源血液凝固而治病。 4血管收缩
3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机制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与血栓
凝血因子:13个 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6
二、抗凝机制
分为细胞和抗凝因子两部分 细胞的抗凝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有抗栓功能。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可以清除进入血液循环的促凝 物质,具有抗凝作用。 抗凝因子的作用 抗凝因子在抗凝功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 有三个体系:抗凝血酶-III;蛋白系统;组织因子 途径抑制物.
12s;人脑悬液:10-11.6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 延长。
14
(四)凝血酶时间(TT)
方法 在血浆中加入凝血酶溶液后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16一18s,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为延长。
临床意义 TT延长见于体内肝素浓度增高, 体外循环后鱼精蛋白中和不全凝物质存在;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方法: 37℃下,用活化剂(白陶土、硅藻
土等)激活因子XI、XII,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 脂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 离子参与下,观察贫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要 的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 的筛选试验。 (2)正常参考值: 37士3.3s,受检者的测定 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 义。
10
二、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
(一)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凝血时间是指离体静脉血液发生凝固所需要
的时间。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功能的 情况,是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试验方法之一。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硅藻土法:正常值 90-130s。较为敏感本法临床上主要用于体外 循环中肝素剂量的监测,转机期间,ACT维持 在460—600s;白陶土法检测,使用抑肽酶 ACT时间不受影响);鱼精蛋白中和后近似恢复 到生理值。
形成。血小板在这些生理或病理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与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等活 性相关。
4
第二节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 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 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 液体呈流动状态,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5
一、凝血机制
凝血是由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生理 学过程。
15
三、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方法 优球蛋白中含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
激活物等,但不含纤溶酶抑制物。血浆经过离心除去 纤溶抑制物,在优球蛋白沉淀缓冲液中加钙或凝血酶 使其凝固。在37℃下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加钙法:90-120min;加凝血酶法:88336min。 临床意义
7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其主
要作用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 溶解。
8
第三节 出血功能实验室检查的筛选试验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的筛选试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被刺破后从出血到出血自然 停止的时间。是反映血管壁通透性、脆性和血 小板数量、功能的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能否 粘附和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壁,形成微血栓的功 能;也是反映血栓形成初期,血管壁-血小板相 互作用或前列环素I2与血栓烷A2之间平衡的试 验。
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 正常参考值 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阳性. 临床意义 判定内皮细胞功能损害情况。
17
二、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
主要反映血小板生存时间或反映血小板粘附聚集 情况。
临床意义 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病变,体外循环初期 血小板平均体积比正常人高,血小板呈幼年型, 反映血小板转换率增快,代谢加快,粘附和聚集 功能增强。
11
(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 (1)方法: 在贫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适量的
部分凝血活酶磷脂悬液(血小板代用品),为血液 凝固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在ca离子作用下观察 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情 况的试验之一。 (2)正常参考值: 60—80s,超过正常对照值 10s以上为延长。
13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方法(Quick一期法) 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 血活酶(人脑或兔脑悬液)和ca离子,使凝血酶原 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 蛋白,PT即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是检测外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2正常参考值 以测定秒数表示:兔脑悬液10-
正常参考值 ①Duke法:1-3min(不敏感);② Ivy法:0.5—6min(不敏感);③出血时间测定 器法:2-9min(不精确)。
9
(二)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正常机体循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呈
相对稳定状态;但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 况下,血小板数可减少或增多。血小板 计数是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血小板消耗(破 坏)之间动态平衡的试验。 正常参考值 显微镜法—直接计数法: (100—300)x109 /L 。
(1)优球蛋出溶解时间缩短: 表明纤溶活性增强。常 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2)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 表明纤溶活性减低。常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16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 的实验室检查
一、内皮细胞标记物-Weibel—Palade小体测定 它的功能是储存和生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出凝血功能的监 测
1
第一节 正常的止血机制
正常情况下,血液以液体动态形式流通全身.当 血管损伤时发生凝固反应。
生理情况下人体有极为完善的止血机制,液态血 液与固态血液凝块则是由这一机制所控制。
正常止血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保护外伤后血管完 整性的一种修复反应。
参与人体凝血过程的因素包括血管、内皮细胞、 巨核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止血机制包括初期让血和二期止血。
2皮细胞的止血与促栓功能 。 中层和外层的胶原 在血管受损时暴露。作
用于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 组织因子 组织受损时产生的组织因子可启
动外源血液凝固而治病。 4血管收缩
3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机制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与血栓
凝血因子:13个 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6
二、抗凝机制
分为细胞和抗凝因子两部分 细胞的抗凝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有抗栓功能。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可以清除进入血液循环的促凝 物质,具有抗凝作用。 抗凝因子的作用 抗凝因子在抗凝功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 有三个体系:抗凝血酶-III;蛋白系统;组织因子 途径抑制物.
12s;人脑悬液:10-11.6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 延长。
14
(四)凝血酶时间(TT)
方法 在血浆中加入凝血酶溶液后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16一18s,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为延长。
临床意义 TT延长见于体内肝素浓度增高, 体外循环后鱼精蛋白中和不全凝物质存在;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