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数据处理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数据处理
8.6
8.8
8.9
亏氧值Cs-C
2.2
2.0
1.8
1.7
ln(Cs-C)
0.79
0.69
0.59
0.53
2
溶氧量(mg/L)
7.8
8.0
8.1
8.2
8.3
8.5
8.6
8.7
8.7
8.8
8.9
9.0
亏氧值Cs-C
2.8
2.6
2.5
2.4
2.3
2.1
2.0
1.9
1.9
1.8
1.7
1.6
ln(Cs-C)
1.03
0.96
0.92
0.88
0.83
0.74
0.69
0.64
0.64
0.59
0.53
0.47
3
溶氧量(mg/L)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5
9.6
9.6
亏氧值Cs-C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1
1.0
1.0
ln(Cs-C)
0.64
0.59
8.3
8.4
8.6
亏氧值Cs-C
4.5
4.1
3.9
3.6
3.3
3.1
2.9
2.7
2.5
2.3
2.2
2.0
ln(Cs-C)
1.5
1.4
1.4
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实验二 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属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计划学时:41、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曝气设备的氧的总转移系数KLa (20)、氧利用率EA 、动力效率Ep 。
2、实验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 的计算式:CtCs CoCs t t a o ---=ln 1KL 式中: KLa —氧总转移系数,l/min ; t 、t 0—曝气时间,min ;C 0 —曝气开始时烧杯内溶解氧浓度( t 0=0时,C 0=?mg/L ),mg/L ; Cs —烧杯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时刻 t 时,烧杯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3、实验设备与试剂(1)曝气装置,1个; (2)大烧杯;1000mL ,1个; (3)溶解氧测定仪,1台; (4)电子天平,1台; (5)无水亚硫酸钠;(6)氯化钴; (7)玻璃棒1根。
4 实验步骤(1)用1000mL 烧杯加入清水,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解氧含量G=DO·V 。
(2)计算投药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1.1~1.5)×8·G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投加浓度为0.1mg/L(3)将药剂投入烧杯内,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为0后,启动曝气装置,向烧杯曝气,同时开始计时。
(4)每隔1min (前三个间隔)和0.5min (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氧值,直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实验三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2)对比表面曝气器在不同位置下的曝气效果;(3)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和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
二 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传递系数K La 、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试验方法有两种:(1)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增到饱和浓度;(2)稳定状态下的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试验可以用清水或在生产运行条件下进行。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一)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在生产现场用自来水或曝气池出流的上清液进行试验时,先用亚硫酸钠(或氮气)进行脱氧,使水中溶解氧降到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
假定这个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和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用式(1)表示()C C K dtdCs La −= (1) 式中:dt dC /——氧转移速率(mg/L .h);K La ——氧的总转递系数(1/h);可以认为是一混和系数,其倒数表示使水中的溶解氧由C 变到C s 所需要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 s ——试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 ——相应于某一时刻t 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式(1)积分得()常数+⋅−=−t K C C La s ln (2) 式(2)表明,通过试验测得C s 和相应于每一时刻t 的溶解氧C 值后,绘制1n(C s 一C)与t 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K La 。
实验二__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 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属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计划学时:41、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曝气设备的氧的总转移系数KLa (20)、氧利用率EA 、动力效率Ep 。
2、实验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 的计算式:CtCs CoCs t t a o ---=ln 1KL 式中: KLa —氧总转移系数,l/min ; t 、t 0—曝气时间,min ;C 0 —曝气开始时烧杯内溶解氧浓度( t 0=0时,C 0=?mg/L ),mg/L ; Cs —烧杯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时刻 t 时,烧杯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3、实验设备与试剂(1)曝气装置,1个; (2)大烧杯;1000mL ,1个; (3)溶解氧测定仪,1台; (4)电子天平,1台; (5)无水亚硫酸钠; (6)氯化钴; (7)玻璃棒1根。
4 实验步骤(1)用1000mL 烧杯加入清水,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解氧含量G=DO·V 。
(2)计算投药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1.1~1.5)×8·G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投加浓度为0.1mg/L(3)将药剂投入烧杯内,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为0后,启动曝气装置,向烧杯曝气,同时开始计时。
(4)每隔1min (前三个间隔)和0.5min (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氧值,直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
随后关闭曝气装置。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实验指导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
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 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两大类, 无论那种曝气设备, 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 氧传递机理为双膜理论, 氧传递基础方程式为:)(C C k d d s La tc-= (1) 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 La 计算式ts s La C C C C t t k ---=0lg 303.2 (2) 式中kLa ——氧总转移系数, 1/min 或1/h 。
t0, t ——曝气时间, minC0——曝气开始时池内溶解氧浓度, t0=0时, C0=0mg/L 。
C s ——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
Ct ——曝气某一时刻t 时, 池内液体日溶解氧浓度, mg/l 。
由式中可见, 影响氧传递速率KLa 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曝气设备本身结构尺寸, 运行条件而外, 还与水质水量等有关。
为了进行相互比较, 以及向设计、使用部门提供产品性能, 故产品给出的充氧性能均为清水, 标准状态下, 即清水(一般多为自来水)一个大气压下的充氧性能。
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 一种是间歇非稳态法, 即实验时一池水不进不出, 池内溶解氧随时间而变, 另一种是连续稳态测定法, 即实验时池内连续进出水, 池内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目前国内外多用间歇非稳态测定法, 即向池内注满所需水后, 将待曝气之水以无水亚硫酸钠为脱氧剂, 氯化钴为催化剂, 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 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步提高。
液体中溶解氧浓度C 是时间t 的函数, 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t 取曝气水样, 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 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La 值, 或是以亏氧量(Cs-Ct )为纵坐标,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图, 直线斜率即为KLa 值。
[实验设备及用具]1.穿孔管鼓风曝气清水充氧设备2.溶解氧测定仪3.量筒等 [实验步骤]1.曝气池内加入适量的水, 记录加入清水的体积, 测定水中溶解氧值。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旨在通过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实验,研究曝气设备在不同条件下的充氧效果,并探讨影响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曝气设备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常用于水体增氧以提高水质。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气泡的运动将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
曝气设备一般由气泵、气管和曝气装置等组成。
曝气装置通常采用气泡产生器,气泡产生器内有大量小孔,通过气泵将气体推入气泡产生器,气体从小孔中逸出形成气泡进入水中。
气泡进入水后会随着水流的带动移动,从而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曝气装置与气泵相连,连接气管后将气泵的出气口置于曝气装置的进气孔上。
2.准备实验样品:准备一定量的水样,并测定水样的初始溶解氧含量。
3.开始实验:打开气泵,使气泡进入水中。
根据需要,可调整气泡的密度和大小。
4.定时测定溶解氧含量: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样并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
5.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气泡密度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气泡的密度,发现气泡密度较大时,充氧效果更好,溶解氧含量也相应增加。
2.气泡大小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气泡的大小,发现气泡较大时,充氧效果较好,溶解氧含量也相对较高。
3.曝气时间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曝气时间,发现曝气时间越长,充氧效果越好,溶解氧含量也随之增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与气泡的密度、大小和曝气时间有关。
气泡密度较大、气泡较大且曝气时间较长时,充氧效果更好。
2.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水的温度、压力、溶解氧初始含量等都会对充氧效果产生影响。
3.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曝气设备的工作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充氧效果。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实验三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2)对比表面曝气器在不同位置下的曝气效果;(3)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和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
二 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传递系数K La 、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试验方法有两种:(1)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增到饱和浓度;(2)稳定状态下的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试验可以用清水或在生产运行条件下进行。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一)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在生产现场用自来水或曝气池出流的上清液进行试验时,先用亚硫酸钠(或氮气)进行脱氧,使水中溶解氧降到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
假定这个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和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用式(1)表示()C C K dtdCs La −= (1) 式中:dt dC /——氧转移速率(mg/L .h);K La ——氧的总转递系数(1/h);可以认为是一混和系数,其倒数表示使水中的溶解氧由C 变到C s 所需要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 s ——试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 ——相应于某一时刻t 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式(1)积分得()常数+⋅−=−t K C C La s ln (2) 式(2)表明,通过试验测得C s 和相应于每一时刻t 的溶解氧C 值后,绘制1n(C s 一C)与t 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K La 。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word精品
1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和充氧能力a、p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 s:(2)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3)裳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2实验原理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來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N 32S(h(或N?)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状态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丁•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泯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氣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d c= KLa (Cs — C) dt式中:de©——氧转移速率,mg/(L-h);K La——氧的总传递系数,L/11;C$—实验室的温度和圧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C——相应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上式积分,得ln(Cs—C) = —K“t+ 常数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混乱程度等因素影响氣的传递速率,因此应进行温度、压力校正,并测定校正废水性质影响的修正系数a、Po所采用的公式如下:K“(T) = K La(2O°C)1.O24T_203实验内容3.1实验设备与试剂 (1) 溶解氧测定仪 (2) 空压机。
(3) 曝气筒。
(4) 搅拌器。
(5) 秒表。
(6) 分析天平 (7) 饶杯。
(8) 亚硫酸钠(Na 2SO 3) (9) 氯化钻(C O C12-6H 20)O 3.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3・1所示。
充氧能力为Cs (校正) = Cs (实验)XQs =de标准大气压(kPa) 实验时的大气斥(kPa)废水的K“ 门來水的心 废水的Cs 白來水的0• V = (20°C). C s (SEiE) - V(kg/h)图01曜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装置简图3.3实验步骤(1) 向曝气筒内注入20L H 來水,测定水样体积V(L)和水温t(°C):(2) 由实验测出水样溶解氧饱和值G ,并根据c$和V 求投药量,然后投药脱氧:a) 脱氧剂亚硫酸钠(Na 3SO 3)的用臺计算。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12实验目的(1)(2)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 La和充氧能力α、β 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 s;(3)(4)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5)(6)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34实验原理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Na2S03(或N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状态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d C=K La(C s−C)d t式中:d C/d t——氧转移速率,mg/(L·h);K La——氧的总传递系数,L/h;C s——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C——相应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上式积分,得ln(C s−C)=−K La t+常数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混乱程度等因素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因此应进行温度、压力校正,并测定校正废水性质影响的修正系数α、β。
所采用的公式如下:K La(T)=K La(20℃)1.024T−20C s(校正)=C s(实验)×标准大气压(kPa)实验时的大气压(kPa)α=废水的K La 自来水的K Laβ=废水的C s 自来水的C s充氧能力为Q s=d Cd t·V=K La(20℃)·C s(校正)·V(kg/h)56实验内容6.16.2实验设备与试剂(1)(2)溶解氧测定仪(3)(4)空压机。
(5)(6)曝气筒。
(7)(8)搅拌器。
(9)(10)秒表。
(11)(12)分析天平(13)(14)烧杯。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本报告是针对检测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而进行的实验报告。
测定的曝气设备是一台型号为XXXXX的曝气器,安装在XXXXX位置。
实验环境:室温25℃、湿度60%~70%,实验前先进行15min的稳定运行。
首先测量曝气器的输入气体的分析结果,分析结果示意图如下:空气中的氧含量为20.95%,其余均为含氮和其它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中含有水气,但水气含量较低。
最后,本实验结果表明,曝气器充氧能力明显,分析结果表明,曝气器输出气体的氧含量从20.95%提高到32.92%,说明曝气器的净化和充氧能力很好,结果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验评价出的测定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结论是:实验结果表明,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良好,符合要求,可靠性满足用户需求。
评价:本实验可靠、正确,充氧能力满足用户需求。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曝气充氧实验报告引言: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曝气充氧是一种常见的氧气供应方式,通过将气体暴露在空气中,使氧气与其他气体混合,达到充氧的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曝气充氧对氧气浓度的影响,以及曝气时间对充氧效果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 将实验所需的氧气容器、曝气装置、氧气浓度计等器材准备齐全。
- 确保实验环境通风良好,以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2. 实验步骤:- 将氧气容器连接到曝气装置,确保氧气能够通过装置流入。
- 打开氧气容器和曝气装置,使氧气开始曝气。
- 在不同时间间隔内,使用氧气浓度计测量氧气浓度。
-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曝气充氧的实验结果如下:1. 曝气时间对氧气浓度的影响:- 在曝气开始后的最初几分钟,氧气浓度迅速上升,达到峰值。
- 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氧气浓度逐渐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 当曝气时间超过一定阈值后,氧气浓度增长的速度减缓,趋于平缓。
2. 曝气充氧对氧气浓度的影响:- 曝气充氧是一种有效的氧气供应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氧气浓度。
- 曝气过程中,氧气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发生混合,使氧气浓度增加。
- 曝气时间越长,氧气浓度提高的效果越明显。
讨论与分析:曝气充氧实验结果表明,曝气时间和氧气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实验开始阶段,曝气时间的增加会显著提高氧气浓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速度逐渐减缓。
这可能是因为曝气过程中,氧气与其他气体混合的速度逐渐减慢,导致氧气浓度增长的速度减缓。
此外,曝气充氧是一种有效的氧气供应方式。
通过曝气,氧气能够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充分混合,从而提高氧气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氧气浓度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说明曝气时间的延长能够进一步提高氧气浓度,从而增强充氧效果。
结论:通过曝气充氧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曝气时间对氧气浓度有一定的影响,初始阶段氧气浓度迅速上升,随后趋于稳定。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12实验目的(1)(2)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 La和充氧能力α、β 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 s;(3)(4)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5)(6)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34实验原理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Na2S03(或N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状态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式中:d C/d t——氧转移速率,mg/(L·h);K La——氧的总传递系数,L/h;C s——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C——相应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上式积分,得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混乱程度等因素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因此应进行温度、压力校正,并测定校正废水性质影响的修正系数α、β。
所采用的公式如下:充氧能力为56实验内容6.16.2实验设备与试剂(1)(2)溶解氧测定仪(3)(4)空压机。
(5)(6)曝气筒。
(7)(8)搅拌器。
(9)(10)秒表。
(11)(12)分析天平(13)(14)烧杯。
(15)(16)亚硫酸钠(Na2S03)(17)(18)氯化钴(CoCl2·6H20)。
6.36.4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3-1所示。
图3-1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装置简图6.56.6实验步骤(1)(2)向曝气筒内注入20L自来水,测定水样体积V(L)和水温t (℃);(3)(4)由实验测出水样溶解氧饱和值C s,并根据C s和V 求投药量,然后投药脱氧;a)b)脱氧剂亚硫酸钠(Na2S03)的用量计算。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实验三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2)对比表面曝气器在不同位置下的曝气效果;(3)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和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
二 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传递系数K La 、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试验方法有两种:(1)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增到饱和浓度;(2)稳定状态下的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试验可以用清水或在生产运行条件下进行。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一)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在生产现场用自来水或曝气池出流的上清液进行试验时,先用亚硫酸钠(或氮气)进行脱氧,使水中溶解氧降到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
假定这个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和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用式(1)表示()C C K dtdCs La −= (1) 式中:dt dC /——氧转移速率(mg/L .h);K La ——氧的总转递系数(1/h);可以认为是一混和系数,其倒数表示使水中的溶解氧由C 变到C s 所需要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 s ——试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 ——相应于某一时刻t 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式(1)积分得()常数+⋅−=−t K C C La s ln (2) 式(2)表明,通过试验测得C s 和相应于每一时刻t 的溶解氧C 值后,绘制1n(C s 一C)与t 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K La 。
实验一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研究探讨空气中的氧向液体中的转移规律,以及相应充氧过程的物理和化学参数。
2.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根据氧向液体转移的速率方程式,通过实验求曝气设备在水中的的总的氧传递系数K La、充氧能力Q s。
二、实验原理:活性污泥的正常运行,除有良好的活性污泥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
通常氧的供应是将空气中的氧强制溶解到混合液中去的曝气过程。
曝气的过程除供氧外,还起搅拌混合作用,使活性污泥在混合液中保持悬浮状态,与污水充分接触混合。
这样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常用的曝气方法有鼓风曝气、机械曝气和两者联合使用的鼓风机械曝气。
1.脱氧剂亚硫酸钠的计算:按化学反应式计算,还原1mg氧约需用7.9mg亚硫酸钠(或16mg七水亚硫酸钠),通常过量约50%,最后可根据水样体积和溶解氧饱和值C s算出实验投加的亚硫酸钠用量。
2.根据水样体积确定催化剂(钴盐)的投加量:用量按有效Co2+浓度0.05~0.5mg·L-1来计算。
清水中钴离子浓度约0.4mg·L-1为好,因此CoCl2·6H2O用量约为0.4×4.0=1.6mg·L-1。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1.设备: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TG-109曝气充氧装置,上海同广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电机厂;FA2004N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实验器皿:2个200mL烧杯/组;秒表;玻棒;洗瓶;卷尺。
3.药剂:Na2SO3;CoCl2·6H2O四、实验步骤1.向曝气筒内注入自来水,测量水体积V(L)、水温t(℃)及溶解氧值。
要学会便携式溶氧仪的安装、调试及使用。
2.查表,确定本实验条件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值C s(ρsO)。
根据C s值和水体积V计算Na2SO3投加量,每1 mg·L-1的氧约需12 mg·L-1的Na2SO3(或24 mg·L-1的Na2SO3·7H2O);CoCl2·6H2O用量约为1.6 mg·L-1。
(完整版)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 La和充氧能力α、β 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 s;(2)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3)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2实验原理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Na2S03(或N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状态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d C=K La(C s−C)d t式中:d C/d t——氧转移速率,mg/(L·h);K La——氧的总传递系数,L/h;C s——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C——相应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上式积分,得ln(C s−C)=−K La t+常数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混乱程度等因素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因此应进行温度、压力校正,并测定校正废水性质影响的修正系数α、β。
所采用的公式如下:K La(T)=K La(20℃)1.024T−20C s(校正)=C s(实验)×标准大气压(kPa)实验时的大气压(kPa)α=废水的K La 自来水的K Laβ=废水的C s 自来水的C s充氧能力为Q s=d Cd t·V=K La(20℃)·C s(校正)·V(kg/h)3实验内容3.1实验设备与试剂(1)溶解氧测定仪(2)空压机。
(3)曝气筒。
(4)搅拌器。
(5)秒表。
(6)分析天平(7)烧杯。
(8)亚硫酸钠(Na2S03)(9)氯化钴(CoCl2·6H20)。
实验2-曝气充氧实验
实验七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1.实验目的(1) 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 La 和充氧能力α、β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 S 。
(2) 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3) 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2.实验原理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氧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脸时,先用Na 2SO 3(或N 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状况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C C K dtdcS L a -= (4-6-1) 式中dtdc——氧转移速率,mg/(L ·h); K La ——氧的总传递系数,L/h,C S ——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 C ——相应某一时刻t 的溶解氧浓度,mg/L 。
将上式积分,得 ()()常数+-=-t K C C Ln L a S (4-6-2)测得C S 和相应干每一时刻的C 后绘。
In(C S -C)与t 的关系曲线,或dtdc与c 的关系曲线便可得到K La ,c= C S - C 。
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紊乱程度等因素均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因此应进行温度、压力校正,并测定校正污水性质影响的修正系数α、β。
所采用的公式如下:()()20La K 20 1.024T LaT K -=∙℃ (4-6-3) ()()()()kPa kPa C C 实验时大气压标准大气压实验校正⨯= (4-6-4)LaLaK K 自来水的废水的α=(4-6-5)SSC C 自来水的废水的β=(4-6-6)充氧能力为()()()h kg V C K V dtdcQ S L a S /20∙∙=∙=校正℃ (4-6-7) 3.实验设备与试剂 (1)溶解氧侧定仪。
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 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属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计划学时:41、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曝气设备的氧的总转移系数KLa (20)、氧利用率EA 、动力效率Ep 。
2、实验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 的计算式:CtCs CoCs t t a o ---=ln 1KL 式中: KLa —氧总转移系数,l/min ; t 、t 0—曝气时间,min ;C 0 —曝气开始时烧杯内溶解氧浓度( t 0=0时,C 0=?mg/L ),mg/L ; Cs —烧杯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时刻 t 时,烧杯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3、实验设备与试剂(1)曝气装置,1个; (2)大烧杯;1000mL ,1个; (3)溶解氧测定仪,1台; (4)电子天平,1台; (5)无水亚硫酸钠; (6)氯化钴; (7)玻璃棒1根。
4 实验步骤(1)用1000mL 烧杯加入清水,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解氧含量G=DO·V 。
(2)计算投药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1.1~1.5)×8·G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投加浓度为0.1mg/L(3)将药剂投入烧杯内,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为0后,启动曝气装置,向烧杯曝气,同时开始计时。
(4)每隔1min (前三个间隔)和0.5min (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氧值,直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
随后关闭曝气装置。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精)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
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两大类,无论那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氧传递机理为双膜理论,氧传递基础方程式为:)(C C k d d s La tc-= (1) 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 La 计算式ts s La C C C C t t k ---=0lg303.2 (2) 式中k La ——氧总转移系数,1/min 或1/h 。
t 0,t ——曝气时间,minC 0——曝气开始时池内溶解氧浓度,t 0=0时,C 0=0mg/L 。
C s ——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
C t ——曝气某一时刻t 时,池内液体日溶解氧浓度,mg/l 。
由式中可见,影响氧传递速率K La 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曝气设备本身结构尺寸,运行条件而外,还与水质水量等有关。
为了进行相互比较,以及向设计、使用部门提供产品性能,故产品给出的充氧性能均为清水,标准状态下,即清水(一般多为自来水)一个大气压下的充氧性能。
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一种是间歇非稳态法,即实验时一池水不进不出,池内溶解氧随时间而变,另一种是连续稳态测定法,即实验时池内连续进出水,池内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目前国内外多用间歇非稳态测定法,即向池内注满所需水后,将待曝气之水以无水亚硫酸钠为脱氧剂,氯化钴为催化剂,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步提高。
液体中溶解氧浓度C 是时间t 的函数,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t 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 La 值,或是以亏氧量(C s -C t )为纵坐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图,直线斜率即为K La 值。
[实验设备及用具]1、穿孔管鼓风曝气清水充氧设备2、溶解氧测定仪3、量筒等 [实验步骤]1、曝气池内加入适量的水,记录加入清水的体积,测定水中溶解氧值。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四.实验步骤:
五. 实验结果整理
1.记录实验设备及操作条件的基本参数
模型曝气池 内径D= m 高度H= m 体积V= m 3
水温 ℃ 室温 ℃ 实验条件下自来水C S = mg/L+电动机输入功率 测定点位置
C 0Cl 2投加量 (Kg 或g ); Na 2SO 3 (Kg 或g );
2.参考表4—1记录不稳定状态下充氧试验测得的溶解氧值,并进行数据整理。
表1记录不稳定状态下充氧试验记录
3.以溶解氧浓度C 为纵坐标,时间t 为横坐标,用表1数据作C 点与t 关系曲线。
4.根据C 与t 实验曲线计算相应于不同C 值的dt dC
,记录于表2。
表2不同C 值的dC
5.以dt
为纵坐标,同时t 为横坐标,绘制出实验曲线。
六.根据指导书:求出采用叶轮表面曝气时的充氧能力(OC )和动力效率(E)-----计算过程。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了解该试验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以及充氧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评价曝气设备的实验方法有两种:(1)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2)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
本实验采用不稳定状态下测定。
用还原剂使曝气设备中水的溶解氧初始为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假定该过程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dC/dt=KLa (Cs-C) (1)其中: dC/dt――――氧转移速率(mg/l·h)KLa――――氧的总传递系数(1/h)KLa 可以认为是一混合系数。
它的倒数表示水中的溶解氧由C变为Cs所需要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s――――试验条件下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将(1)积分可得:ln (Cs -C) = -KLa·t+常数通过试验测定Cs 和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C值后,绘制ln (Cs-C)与t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为KLa。
三、实验装置及材料:1、模型曝气池2、泵型叶轮铜制3、电动机4、调速变压器5、溶解氧测定仪6、秒表,卷尺四、实验步骤:1、测定曝气池容积2、曝气池加入水,并进行曝气,半小时后,用溶解氧测定仪测定实验条件下水的溶氧饱和浓度Cs和水温,继续曝气。
3、将Na2SO3与CoCl2溶解后加入曝气池。
Na2SO3投加量为:W( Na2SO3)=V×Cs×7.9×(150%~200%)×10-3(g)V―――曝气池有效体积(l)7.9―――每去除1mg溶解氧需要投加7.9mg Na2SO3CoCl2投加量为:W(CoCl2)=V×0.5×129.9/58.9×10-3(g)V―――曝气池有效体积(l)0.5――钴离子浓度维持在0.5mg/l4、待溶解氧降到零时,定期测定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大约0.5-1分钟测定一次,直到溶解氧接近溶解氧饱和值后结束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记录:
2.图解法计算K La值:
依据原理,以时间t为横坐标,以ln(C s-C)为纵坐标分别对三次试验绘制曲线如下(采用曲线中的直线):试验
次数
绘制的曲线备注
1 说明:
本次实验测定时,未从溶氧量为零时就开始记录,而是待到溶氧量有上升趋势时,才开始记录,另外曝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溶氧量基本不变,便停止记录。
所以作曲线时,选择从时间为零时开始,到曝气量不发生明显改变时结束,以此为曲线的直线部分。
2
3 根据实验原理有,可求得K La值如下:
实验次数K La(s-1)
1 0.0066
2 0.0054
3 0.0072 平均值0.006
4 所以,本次实验测得的K La值为0.0064 s-1,
即为23.04h-1
3.计算充氧能力Q s:
Q s =K La C s V=23.04h-1×10.60÷1000000kg/L×20.87L=5.10×10-3 kg/h。
即,该实验测得充氧能力Q s为5.10×10-3 k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