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_高中生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686bf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4.png)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再说说关羽,他可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手持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那威风凛凛的样子,太帅了。
他对刘备的义气更是让人钦佩。
曹操对他那么好,给他高官厚禄,可是他心里就只有刘备这个大哥。
一听到刘备的消息,就立刻不顾一切地去找他。
不过呢,他也有自己的小脾气。
就像在荆州的时候,他有点太骄傲了。
觉得自己很厉害,谁都不放在眼里,结果就大意失荆州了。
这也让我明白了,不管多厉害的人,都不能骄傲啊,一骄傲准得出事儿。
还有曹操,这人很复杂。
有人说他是奸雄,有人说他是英雄。
我觉得他两者都有点吧。
他很有谋略,在乱世之中能够崛起,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真的很高明。
但是他也有残忍的一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不择手段。
不过在他和他的那些将领、谋士相处的时候,又能看出他的大气和豪爽。
他的诗写得也特别好,“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读起来就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他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想要统一天下,只是他的方法可能不太被人认可。
在这个三国的世界里,我发现了好多有趣的事儿。
先来说说周瑜吧。
周瑜那可是东吴的大都督,长得帅,又有才华。
他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情节特别吸引人。
赤壁之战的时候,他想出了用火攻曹操的办法,这主意真的是妙啊。
可是他呢,就是心眼有点小。
老是嫉妒诸葛亮比他聪明。
每次看到他被诸葛亮气得跳脚,我就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他总想着算计诸葛亮,结果每次都被诸葛亮识破,还反被算计。
就像“草船借箭”的时候,他想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为难他,没想到诸葛亮说三天就行。
他还以为诸葛亮肯定做不到,在那儿暗自高兴呢,结果人家诸葛亮真的就借到了箭,他那脸啊,估计都绿了。
不过周瑜也有他的优点,他对东吴那是忠心耿耿的,为了东吴的安全和发展,他也是操碎了心。
然后是张飞,这大老粗可太可爱了。
他武艺高强,嗓门还大。
长坂坡那一战,他一个人站在桥头,对着曹操的大军大吼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那气势,把曹操的好多士兵都吓破了胆。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a6307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0.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又一次翻开了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从《三国演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戏:刘关张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好戏让我留连忘返,直呼过瘾!而今天,我要着重说一下曹操和刘备。
曹操和刘备,一个是将相之首,一个是汉室之后,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曹操心胸狭窄,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他的多疑。
而正是他多疑又心胸狭窄,从而导致一个个名士之死:杨修是他肚里的蛔虫,偶尔跟他开点小玩笑,结果却被他杀死了;华佗好心为他剖颅治病,却被他起疑心杀死了……这一个个充满鲜血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怕,不能不说是导致魏国衰败的一个原因。
反观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
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在生活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学习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在班级内部,不要为了没选上干部而心怀不满,从此孤立自己。
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国的俗话也说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心灵比海洋更辽阔、比天空更高远的“船长”吧!《三国演义》读后感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个暑假,我又重温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引起了臣子的不满和天下的大乱。
诸侯割地分据,百姓流离失所,谋臣武将拥主为王,而皇帝,则成了光杆儿司令。
在各路诸侯你厮我砍的战斗中,渐渐形成了魏、蜀、吴的三国鼎立之势。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0篇)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6c98c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0.png)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0篇)读《三国演义》有感1《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数不清的军事谋略。
它生动描写了刘备、曹操关羽、孙权、张飞、诸葛亮、周瑜、陆逊……刘备和诸葛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说刘备,他受将臣、百姓的爱戴。
刘备的能力主要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进而幸得忠实的徐遮,最后受此二人指点于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天下奇才诸葛亮。
而后又收付多为名将与谋士助他抗都东吴站曹操。
他爱民如子,宁失姓命也决不丢弃汉室百姓,一个做草鞋的人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因为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而赢得百姓的拥戴。
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
他借东风、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都是常人想不到的。
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王,头戴伦巾,身披鹤衣,与常人无异,他的所作所为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读《三国演义》有感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唱响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精神,同时这也是剧中人物的写照。
他们有勇有谋,有奸有诈,有忠有贤,正如书中所讲,在这个分分合合的东汉末年,中国出现了三国鼎立的社会局面,常言道:“乱世出英雄”,于是这般形形色色的人物大杂烩就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历史的车辙碾过了汉朝后期,由于统治者在镇压张角等人的黄巾起义过程中,中央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个地方的官吏手中握有军政大权,拥兵自重,三国的故事就此开始了。
故事的开头是由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拉开的序幕,层层深入,在记述历史事件过程中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产生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让读者如数家珍般的拍手称好。
如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见贤思齐的蜀主刘备,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张飞。
他们“同心协力,扶危救国,上报国家,下安平民”的所作所为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读《三国演义》有感3一个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1867d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3.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民间传说和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等正史材料,罗贯中结合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写成的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读了《三国演义》我变得更加诚信。
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的诚信去面对人生吧!《三国演义》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我被故事里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看得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第三回写的是: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
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
于是,刘畚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
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
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畚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
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
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
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_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94ab6d3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9.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划了200左右个人物,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刘备.五虎将.曹操……《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我觉得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诸葛亮,他是蜀国的军师,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走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书中描写诸葛亮的外貌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第二印象的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关羽的外貌却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还有刘备,他是蜀国主公,为人仁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
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
密诛曹操不成,潜逃。
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
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我要把这些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2书香伴暑假,这个暑假,我有幸见到了刘少康的两本《三国演义》。
看着封面的四个大大的字,我不禁有点儿欣喜,而又害怕。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c057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4.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书的内容主要是说了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吴国孙权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和曹操。
刘备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因为他对待任何一个困难都很冷静、沉着,而且有爱心,为了顾全大局可以放下自己的尊严。
“三顾茅庐”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以体现他的这些特点。
他为了国家大业,不惜自己的时间和身份,多次光顾诸葛亮的家中。
虽然屡屡遭拒,但是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请到了诸葛亮这个有名的军师。
以至于刘备的以后战事顺利开展。
我喜欢的人物还有诸葛亮。
他不仅拥有很多天文地理知识,而且也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书中描写了许多让我钦佩的计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和“空城计”。
另外他的“舌战群儒”也是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了。
他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他还写了千古流传的诗句。
战场上他有勇有谋,让敌人为之胆战心惊,他也会利用他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
他赢得了很多次大的胜利,最让我折服的就是他以弱敌强,战胜了袁绍七十万大军。
但是他生性多疑,因周瑜的一个小计谋,错杀了他的两名大将军,失去了人心。
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刘备教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冷静处理,顾全大局,不顾私利;诸葛亮教我要多方面的学习,并且要学以致用,多动脑筋;曹操教我失人心失天下,怀疑一切不是好习惯。
《三国演义》读后感2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dd8c0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f.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个寒假,怀着对悠悠历史的向往,我翻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读完这本书,我被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吧!曹操诡计多端、多疑,历史多以“奸雄”而论之,为何我不爱“英雄”而独爱“奸雄”呢?“奸雄”顾名思义奸而雄者。
曹操最被大家所诟病的无非两点:一是误杀吕伯奢一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敝之拙见:第一点可从史书找反驳,第二点曹操之所以那么做是时事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而且在董卓进京后群雄都无动于衷,只有曹操挺身而出,难道这不是英雄所为吗?曹操为人诚实、亲民、从不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看到曹操的这些品质,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还好意思说他“奸”吗?马路上老人摔倒了,围拥而观、拍视频、发朋友圈已成常态,扶与不扶早已不是重点,甚至连报警都不愿动动手指。
如果我们都能像曹操一样挺身而出,那么社会的负面新闻会少之又少。
工作中领导提出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拍马屁、阿谀奉承声声不断。
如果我们能像曹操一样直言进谏,那么公司的业绩会是蒸蒸日上。
说到我自己,每次都是能言善辩,却总是不屑于去实践,结果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读懂了曹操,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做一个现代“英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正值治世,让我们做能臣吧!《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寒假我品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94c84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0.png)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是我国一本著名的作品,通过描写三国的纷争故事,表达智慧机智,还有那个三国特殊时期的政治。
下面是分享给大家的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借鉴!我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以前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只觉得曹操很奸诈,很不喜欢他。
但是读完原著以后,我对他的认识有了“180°的大转弯”,觉得他身上也许多多值得我们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事情,都乐观对待。
在曹操打败仗后走华容道时,他在每一个险要的关卡都笑诸葛亮没有想周全。
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后,都会浮现一员大将,将他打的落花流水。
虽然自己在最后因为关羽的忠义而放了他,但只能说算他走运。
在华容道上,曹操差点丧命,也折了不少兵马,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败兵乃兵家常事,非常乐观。
正是因为这份乐观,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败后都卷土重来,赢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辈子非常人材。
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中不让手下伤害赵云,只擒住他,是因为他想收伏赵云,让他为自己效力。
曹操为了让徐庶成为自己的谋士,也费了不少心思。
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孝子,父亲自幼去世,便处处都听母亲的。
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亲请来,然后每天给她送礼,徐母便写信酬谢,然后曹操再让手下摹仿徐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信,叫他来为曹操效力。
这两件事说明了曹操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即使以前曾经是敌人也无所谓,所以不少能人都会萃到了曹操的帐下,使得自己的队伍渐渐壮大了起来。
曹操身上虽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也有不少缺点。
曹操非常多疑,不听取别人的劝告。
曹操在晚年脑袋里长了一个瘤子,时常头疼,并且疼起来就生不如死,不少名医都束手无策。
这时曹操请神医华佗为自己医治,华佗说要用锋利的斧头把脑壳撬开,然后去除脑瘤。
这也就是开颅手术,现在说来很寻常,但是在古代没有这样的医治方法,也惟独神医华佗可以做。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精选6篇)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3c066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c.png)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精选6篇)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篇1)东汉未年,在攻打黄巾军之后,各路英雄奔向各个军队,赤壁大战形成了魏、蜀、吴三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三个国家实力相当,在斗争过程中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我最喜爱的有:赵云、马超、黄忠、黄盖、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司马懿、袁术、吕布等,他们有的功夫了得,有的重情重义,有的忠心耿耿,有的多智多谋……《三国》中的计谋令人久仰,如,空城计和草船借箭。
而最的两个发明是诸葛亮的“水牛木马”,它为物资运送提高了效率;周瑜发明的“火车”,增强了战斗力。
赤壁大战是《三国》中最的一场战役。
由于曹军不擅水战,庞统给曹操献计,说:“北方士兵不能乘船,可以将船用铁环相连,三、五十条一排,再辅上木板。
”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打造了铁环,将船只连在一起,而孔明借此机会,用火攻,火随风势烧入曹营,船只被锁住,全部着火,曹军乱成一片,着枪中箭、溺水着火者不计其数。
这一场战役也使《三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三国最终以吴王孙皓统一了天下。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篇2)《三国演义》是明朝大作家罗贯中所著,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它主要讲述了从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
塑造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最后之所以被气死,是因为他心胸太狭窄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而诸葛亮恰恰利用了周瑜的这个弱点,才把他置于死地。
如果周瑜心胸开阔一点,结果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我们做人不能像周瑜那样嫉妒别人、动不动就发火,应该相互体谅、互相宽容。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这些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800字(优秀9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800字(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ff14b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f.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800字(优秀9篇)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篇一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很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譬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
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向写到晋朝那个年代。
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非常深的感受。
第一是刘备,从刚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非常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非常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讲,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
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遭到打击不可以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没办法控制我们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需要要攻打吴国,致使失去了一员战将,假如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需要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很多的战功,譬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筹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了解。
于是关羽和张飞筹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让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开心!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
如此搭配,真的是无人能敌!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
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战无不胜。
他的方案,无不可以够统一天下。
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不过正因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样好的将军,也致使了他们没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带给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不少:刘备教大家任何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大家忠诚就能得到其他人的信赖;曹操教大家干什么事情都不好多疑。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共5篇)[修改版]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共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1ebcc13968011ca2009126.png)
第一篇:《三国演义》曹操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淡淡我对曹操、刘备人物矛盾冲突的看法《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我国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大家都喜欢看,可谓是“老少皆宜”。
长者们常感叹于书中人物命运的复杂曲折,少者则对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唏嘘不已。
我想不论从哪一方面去品读这部作品,对书中人物矛盾冲突的关注都是不可或缺的,以下谈谈我对书中所描写的两位主要人物曹操、刘备的看法。
先说曹操。
曹操的形象可谓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刻画的最成功的封建社会奸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狡诈等特质。
曹操一是个野心家,他从青州起兵一直到成为北方的霸主掌握朝廷大权,整个过程处处显现出他的无穷野心,书中写道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便是曹操一生的处世哲学。
对于曹操性格中凶残的描写书中有多处,特别是当董承接受汉献帝密诏被曹操发现后,董承等五家老小总共七百余人都被曹操下令杀害,其中竟然连孕妇也不放过,可谓是凶残之极。
再说刘备。
小说中对刘备的政治才能以及道德品质,都极力加以歌颂,将他塑造成为封建时代贤明仁爱的政治领袖形象。
不是说刘备没有野心,没有当帝王的愿望,只是他的表露更为含蓄,更容易使读者所接受。
刘备爱民如子,仁民爱物,对身边的将士和天下的百姓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多处描写。
新野之战撤退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执意带领全城的百姓撤退,日行十余里,宁可失去战机,也不抛弃百姓。
小说中,经常将曹操与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对比描写,有意的制造二者的人物矛盾冲突。
刘备忠诚厚道,谦恭待人,曹操囚禁徐庶之母逼徐庶归附,而刘备竟为救徐庶之母而放走徐庶;曹操对张松傲慢无礼,而刘备却对张松以礼相待。
这正如刘备自己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正是作者采用这样的对比手法,将刘备刻画成为了一个圣明君主的形象。
正是基于作者这样一种带有“拥刘反曹”倾向的描写,使得现在的许多读者都更喜欢刘皇叔,对曹阿瞒则带有一定的偏见。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精选5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6cd00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d.png)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精选5篇)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精选5篇)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的小故事非常精彩,如《三顾茅庐》、《空城计》、《桃园三结义》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精选篇1一提起《三国演义》,自然就会想起“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孙权。
这三个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的刘备“忠厚老实”,“一心想修复汉室”,我可不这么觉得,你想,在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怎么会舍得摔孩子呢?还不是因为要收买赵云的心!刘备也还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远大志向,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学起种菜来,得以骗过曹操耳目。
现在想想,要是刘备他提早展现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
煮酒论英雄时,当曹操说出:“当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这样的话时,要不是他反应快,借雷声掩饰,曹操迟早会因为疑心将他给杀了。
可光懂得收买人心和及时反应也是没办法的啊,关键要有军事才能,说句不客气的话,刘备的领地都是靠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打下来的,至于刘备,我可没看见他有什么计谋上的突出特点。
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三国史上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出现的。
特别是“曹操杀亲朋”这一段,在他人看来简直太残忍了。
吕伯奢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买酒,他在屋里听得磨刀的“嚯嚯”声,误杀了他的家人后出门又设计杀了吕伯奢。
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他人惊得目瞪口呆。
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若是他不那样做,吕伯奢必会带人追杀他,那他也别想活着出县了,可以说,这是生存的需要。
曹操是决不会负“奸雄”这个“美名”的。
当老朋友许攸前来投靠问及粮草时,曹操先答粮草可够一年,后答半年、三个月、一月,后许攸揭发他:“休瞒我,粮已尽矣!”俗话说“兵不厌诈”嘛,曹操可是把它给运用得灵活自如。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作文(精选6篇)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作文(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7c62d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7.png)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作文(精选6篇)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作文(精选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作文【篇1】因为多次看过《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所以读起来比较通畅,尽管也有不少字成了拦路虎,但查一查字典,再记到小本上,反而更有好处了。
这本文学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说,书中共有四百多人物,主要人物性格非常鲜明。
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给我的印象最深。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单刀赴会,空城计,借东风等章节,我基本是记熟了。
特别是“草船借箭”这一章更是非常精彩。
年轻有为的神勇名将周瑜,可惜的却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一个人。
他恼怒诸葛亮比他有智有谋,就总想置人家于死地。
他以军中缺箭为由,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日造出十万支箭来,诸葛亮出乎意料的立下了三天就可完成全部任务的军令状,这更让人觉得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谁能想到,精于天文地理,了解敌方心理的诸葛亮,趁着漫天大雾,利用曹操个性多疑的弱点,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还多了出来的好箭,使周瑜阴谋又一次破产,不得不伤心苦叹:“吾不如诸葛孔明也!”本来世界这么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决不要自命清高,更不应该有妒忌之心,在这方面周瑜应该像曹操学习。
周郎啊,你是仰天悲呼着:“既生亮,何生瑜”而抱憾离世,一颗耀眼的明星陨落。
风物长易放眼量,这是对我最好的启迪。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作文【篇2】读完了三国,心中不由得燃起了一股烈火。
刘备的仁慈,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曹植的才华,曹丕的卑鄙……都令我永难忘记。
为什么,为什么,诸葛亮足智多谋,那他经营的蜀汉为什么又在他自己看来卑鄙的,阴险的,奸诈的,说得难听点,龌龊的曹魏帝国面前又显的不堪一击呢?答案是唯一的,实力,实力才能说明一切,不管你品德高尚与否实力见证一切,这就是生存法则,弱者总要被强者替代。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618dd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a.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我印象最深的是孔明,因为他领蜀军打过很多胜仗。
其中最让人称奇的就是空城计。
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听说司马懿领雄兵十五万向西城杀来,但是诸葛亮却泰然自若,在城上抚琴,司马懿不敢前进,撤退。
诸葛亮有着很高的外交才能,刘备兵败时,是他说服了孙权: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刘豫洲赤收众江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今操……愿将军量力饿而处之!同时指出在这紧要关头孙权"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孙权立刻反唇相讥:“苟如君言,刘豫洲何不事曹乎?”对孙权有意的讽刺,孔明采用激将法:“田横。
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洲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世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谈吐之间就说服了孙权联刘抗曹。
虽然诸葛亮很有才能,但是他也犯过两个错误:第一个是在赤壁之战后期,曹操连环船被火攻,大败。
曹操逃亡华容道,孔明却派关羽去堵曹操.可是呢,关羽接受过曹操的恩惠,关羽念旧情,义放曹操。
这对魏国灭蜀国创立了根。
第二个错误是司马懿来取街亭,诸葛亮让马谡出战,可是马谡只会生搬硬套,在街亭一战中失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勾心斗角,争夺权力的战争;风花雪月的爱情和情意深长的友情成就了千古佳话,这就是——《三国演义》。
书尚未翻启,思绪已飞回到三国时期,那飘飞的烟火,滚滚的尘土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千年的风雨沧桑,荡涤着我的思绪……初读《三国》时,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读来也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知道性格各异的三国英雄,各个武艺高强,智勇双全,但尚不知他们的'真正魅力所在。
三国演义观后感曹操刘备与孙权的智斗
![三国演义观后感曹操刘备与孙权的智斗](https://img.taocdn.com/s3/m/6cb1f0f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f.png)
三国演义观后感曹操刘备与孙权的智斗三国演义观后感——曹操、刘备与孙权的智斗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文学巨著,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作品中,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位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智斗和策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曹操作为这个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政治手腕闻名于世。
曹操出身寒微,却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胆略逐渐崛起,成为了当时的一方霸主。
曹操在政治上是十分机智的,他懂得利用别人的软肋和弱点,把握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在与刘备的较量中,他通过借给刘备荆州来牵制他,进而达到自己稳固势力的目的。
曹操还经常运用以少胜多的战略,比如在赤壁之战中,他不幸被刘备和孙权联军击败,而后果就是失去了中原大部分的土地。
但是,在这次失败之后,曹操并没有气馁,而是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反思自己的错误,并最终在后来的战争中重新站稳脚跟,成为了三国时期的实权者之一。
刘备与曹操不同,他是一个仁义之君的代表。
刘备对待他的部下是以人为本的,他注重人的感情和情义,这也是他能够吸引了许多人心的原因之一。
刘备在政治上虽然不及曹操机智,但他会用自己的仁义之心感动他人,与人为善。
比如,在刘备与孙权的较量中,刘备通过施展谦逊恭敬的态度,最终得以保住荆州。
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成功更多的是靠着他对他人的真诚和善良,而不是狡黠的计谋。
孙权则展示了与曹操和刘备不同的政治手法。
虽然他并没有曹操那样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没有刘备那样仁义之心的感染力,但孙权却能够借助他的地理优势和外交手法与曹操抗衡。
例如,孙权利用长江水域和曹操进行游击战,给予曹操很大的麻烦。
此外,孙权还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最终使得曹操无法进一步扩张势力。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和孙权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智慧和能力。
他们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智斗和策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无论是曹操的机智过人,刘备的仁义之心,还是孙权的地理优势与外交手腕,都让人印象深刻。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50a92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3.png)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都知道,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讲述的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1卑鄙的圣人——曹操。
巨长的一本书,读了三个月。
走过曹的一生,从阿瞒到孟德,从一军之主到一国,越走越孤独。
“窃汉”算得上曹最显眼的一个标签了,但说到底曹与孙刘有何区别?三人都心怀家国天下,都有解民倒悬的善良初衷,只不过形势所造罢了。
曹很清楚,唯有实现统一才能结束乱世之苦。
书中有一句话很在理——逆天而行才是反!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当曹选择君临天下的时候,也承担了天下的怨恨与盖世的孤独。
曹手里的冤魂多的数不清,最怜惜的是荀令君,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完美至极,一生守护道义,用死亡做最后的抗争,谁知他对汉得有多愧疚;最震撼的是祢衡,击鼓骂曹,怕是他之后再无如此胆大之人了吧。
一直在想,死守道义是否值得,“为臣者蓄良志于胸,若不得君之信任,难登其位难谋其政,上不能安朝政,中不能遂志愿,下不能贵己身。
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策,不能与君和谐相处,罢官失位乃至祸福不测,又谈何治天下?”。
张居正的为官之道就甚是高级,为治天下而谋高位,为安边疆而收受贿赂。
相比之下,海瑞似乎没那么高明。
直到祢衡之死、孔文举之死、荀彧之死,震撼之余,似乎感受到了点什么,有人为建设而生,也有人愿意为道义而忠,心怀道义,即使卑鄙也不会过于离经叛道。
这些人以死警后世,所以我说,倒也不可惜。
千年已过,管中窥豹耳。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2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画的三国鼎立直到全国归一的一幕幕浮此刻我的面前。
在三国时期的各路好汉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忠心耿耿。
他从20岁起就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奋勇杀敌。
他身经百战、所向无敌,无论碰着多大的艰苦,也不摇动那份忠心,直到鹤发苍苍仍为蜀国到处交战。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_3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_3](https://img.taocdn.com/s3/m/312a31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e.png)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从小学二年级起,我就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
它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
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
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刘备就不会有强大的势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会杀掉刘备。
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就难以少胜多……到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
但是相反,一个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挣很多的钱。
同时,我也认识了到嫉妒别人的危害。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
他在世时,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给气死了,使得一个有用之才就这样浪费了。
在这个方面,我有一些亲身体会,那是发生在上四年级的一件事。
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同学的成绩超过了我。
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他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结果我在班上的朋友也渐渐少了,成绩也没有多大进步。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慢慢地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从这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来,成绩也进步了一些。
还有一点,我意识到没有一颗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是难以交到很多朋友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正是有一颗坦率的心,才得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才能请诸葛亮帮他争夺天下,正是有了这三位难得的人才,刘备怎会如此强大?一个人若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进步。
智慧是重要的,嫉妒对别人是有害的。
要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
《三国演义》读后感2《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费了多年的心血写出的长篇小说,它主要讲述了从汉朝崩倒以来,三分天下,最终以晋国统一的故事。
自汉朝崩倒以来,汉朝首领刘邦的次子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并创立蜀国,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而江东孙权,一心想统一天下,并创立吴国;而曹孟德,也想统一天下,因此慢慢扩大自己的实力,占据北方一带。
如今三分天下、群雄纷争,天下大乱,故事开始了。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8befa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1.png)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描写了中国魏、蜀、吴三国之间争夺统一的历史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刘备与曹操是两位重要的角色,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领导才能。
通过对刘备与曹操的对比描写和角色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领导者特质和领导方式的思考与表达。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刘备是一个仁德兼备的君主,他以仁爱之心治理蜀国。
他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领导者,他重视人民的利益,关心民生,并且以身作则。
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在选择部下和亲近朋友时非常慎重,也在与各国君主的交往中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在与各路豪杰合作的过程中,他更是善于虚心请教,广纳人才,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刘备注重人文关怀,坚持和谐的统治风格,这使他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与刘备不同的是,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方式更加强硬和威权。
曹操善于发动内外交困的策略,他精明而果断,以及时的决策能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天下。
曹操有很强的胜利欲望和征服欲望,他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经常采取残酷的手段,不惜牺牲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他的统治风格虽然高度效率,但却缺乏仁爱之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在广大民众中的不受欢迎。
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冲突也展现了作者对于领导者道德品质的考量。
在小说中,刘备一再表现出他对道德的坚守和对正义的追求。
他致力于为百姓谋福利,以及宽厚的心胸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反观曹操,他虽然有着出色的才能和统治能力,但他征服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暴力和威胁,这导致了他在很多方面受到了人们的不信任和反感。
通过对刘备与曹操这两个角色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道德与权谋的选择题。
刘备代表了道德和仁爱,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以德治国。
而曹操则代表了权谋和实力,重视魏国的统一和国力的发展。
这两个角色的不同之处呼应了古代中国的价值观与统治理念的碰撞,也给予了读者对权力和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00字(优秀5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00字(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57521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6.png)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00字(优秀5篇)《三国演义》1100字读后感篇一《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_雄”;不仅是“贼”,而且是“国贼”;诸如此类。
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
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
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
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
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
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后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非常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己谋得的一席之地。
三国演义中的酒后论英雄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的酒后论英雄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966846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d.png)
三国演义中的酒后论英雄的读后感
你想啊,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在三国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坐在一起喝酒。
那气氛,看似轻松,其实暗藏玄机呢!曹操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我当时看到这儿,心里就“咯噔”一下。
这曹操可真是厉害啊,他这一句话,就像是把刘备心里那点小九九都看透了似的。
刘备呢,当时吓得筷子都掉了,不过他也聪明,借着打雷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我就琢磨啊,曹操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是真的觉得刘备是英雄,还是想试探他呢?我个人觉得啊,曹操这人多疑,他肯定是想试探刘备的。
毕竟在那个乱世,多一个英雄就多一个竞争对手嘛。
而刘备呢,他一直想韬光养晦,可在曹操这么精明的人面前,想要隐藏自己的野心,那得多难啊!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里,有时候想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可总会被那些特别敏锐的人看穿一点端倪。
我看完之后,满脑子都是这个情节,真的!我就在想,要是我是刘备,当时会不会被曹操直接识破,然后就没有后来的蜀汉了呢?这真的很难说啊。
而且啊,这个情节也让我对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
曹操的霸气、多疑,刘备的隐忍、机智,都在这短短的一场酒后对话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字孟德,坐领中原,拥有号称为百万之军;名为汉相,实
为国贼。
刘备,字玄德;性宽和,寡言语,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汉室宗亲,人称刘
皇叔;素以仁义震天下。
吾自去年末阅《三国演义》至今二月有余,奈先前学业繁重,进程缓慢。
时寒假,时间有余,故吾一日览十数页,现览至四十六回,大呼过瘾。
在此凭愚见且说曹操与刘备。
不说赤壁之战后,且说开篇至四十四回止。
提及刘备,必曰彼为仁义著天下、礼贤下士、胸有大志云云;而及曹操,则曰彼奸雄、野
心勃勃、诡计多端云云。
然而则曰:操有三处胜备。
其一,善握机会;其二,有勇有谋;其三,占尽天时。
先说其一。
操原是袁绍手下一将助绍共诛董卓,何以有今之霸业?此乃假操之善握机会。
他但见绍乃无主见之辈,毅然弃之,后广聚天下谋、勇之士,广纳善言,见机行事;常详查敌之强弱。
此才得以先
灭吕布、后擒袁术、再诛袁绍、及平刘表。
天下三粉。
尽占三分之二,手下兵精粮足,使天下闻风丧胆。
而备则念怎仁义不忍击吕布、袁绍、刘表及夺其城池,乃至错施良机终使之尽落曹操之手而己却自身难保,惜哉!窃以为,非行仁义之事不善,实乃战场不讲情,无仁义可言。
此非孔子之学堂,而乃无情之战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赢机会者得
天下,非乎?
其二,有勇有谋。
操自是先求谋士之言而后亲临沙场,屡战不衰,真勇士也!操常“知己知彼”,故也长能百战不殆。
君不见其以微弱之军大破绍之强大之军?除夫勇气外,还仗其聪明机智。
正是: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而备,缺操之勇气。
其三,占尽天时。
想当初备欲劫曹军之寨,此本应备胜而操败。
谁知当天操行军中,忽电闪雷鸣、飞沙走石,折军营一旗,此乃凶兆也。
遂操乃识当夜毕有人劫寨,故而警觉;备败操乃不在话下。
又则,因操之权势盖过天子‘数汉臣奉天子密诏欲害操,此本万无一失之策。
奈何天又纵操,使汉臣逐露破绽,终为操所破。
非但此机流产,有牵连七百余家属老小尽遭杀害,哀哉!正是:赤胆可怜捐百口,吁磋帝胄势孤危;争奈牙旗折有兆,老天何故纵奸雄?相形之下。
备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万人难敌之骁将,又有孔明庞统等匡扶宇宙、经天纬地之才,然则天不助备,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使后为枭雄,坐领四川,与操比,成业之路较坎坷漫长。
以上三点,皆吾愚见。
非吾妒备,实则人们对操印象太坏,吾抱不平,故在此替曹操说理。
若有不到之处,敬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