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2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 2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中西诗歌的差异一、情感表达差异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

而另一个人Tr. S. Obata则翻译成了“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相比较许渊冲的“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我们可以发现,Tr. S. Obata相较Fletcher 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对思乡的把握仍是不到位的。

这跟中文诗歌中的意境不无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月往往是悲情的,不完满的。

月的形象总是跟短暂与变幻联系在一起。

睹月思乡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宣泄。

除此之外,王建曾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浅谈中外诗歌差异

浅谈中外诗歌差异

浅谈中外诗歌差异诗歌,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学形式存在,无论在诗歌文化显赫的中国还是理性充斥的西方世界,诗歌在其文学领域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今天,笔者将从诗学的角度解读中外诗歌。

一般来说,诗的本体的确定总是要求建立起一种与之相应的诗化哲学。

在西方现代诗人眼中,诗和哲学是相互贯通和相互联系的,它们同是人类精神的器官,同是认知世界的有效方式,因而,诗不仅不应拒斥理性和普遍性的概括,反而应在自己的大地上搭起一架神秘的云梯,接通理性的天国。

于是,西方诗人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哲学冲动。

从波德莱尔开始,西方现代主义诗人大都较为重视理念等知性内涵在诗中的作用和地位。

波德莱尔在《异教派》中强调指出:“任何拒绝和科学及哲学亲密同行的文学,都是杀人和自杀的文学。

”艾略特对那种只会唤起读者情感的浪漫主义诗极为不满。

他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所以他特别强调诗歌“非个人化”,即注重诗歌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知性表现。

在艾略特看来,诗人在创作中“知性越强就越好,知性越强他越可能有多方面的兴趣。

”当我们在解读艾略特等现代西方诗人的这些对知性强调的论述时,我们一方面深深感到了知性对于诗与诗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艾略特等西方现代诗人的思维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超出西方传统诗学那根深蒂固的逻辑思维模式的制约。

西方人那种喜欢按一种理性思辨方法去进行思维的意识已经化入了波德莱尔等人的骨髓里,使他们总想通过逻辑推理从杂乱的世界中把握出它的发展规律。

理性就像上帝和灵魂一样,盘旋在西方的思维上空,散发着经久不息的科学的认知精神的光芒,它照亮的是诸如知性、理念、理智等诗学概念和范畴。

与西方诗学重抽象的逻辑和系统的演绎推理不同,中国古典诗学以直观、领悟、体验为基本的思维方法。

客观的说,中国古典诗学中不是没有形而上学的哲理,但这种形式上的存在从来就没有成为中国诗学家孜孜以求的对象。

如道家的“道”,指涉的本是宇宙和生命的本体,但道家却并不对这个本体存在为何存在的形而上学理进行富有思辨性的考察。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摘要:在诗歌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和西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诗歌本身这一文学样式的限定和规则,中国和西方的诗歌自然都遵循着相同的法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共通之处。

本文试图在中西文化中探索中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归纳总结中西诗歌共通遵循的范式,进而让人们更加直观的领略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异同。

关键词:中国诗歌;西方诗歌;文化;差异;相同一、中西诗歌在内容上的差异诗歌是中国从古至今每个文学变革阶段的参与者。

中西方的诗歌,孕育在不同的摇篮之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蕴含着不一样的思想感情。

传统认为,抒情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首要动力。

中国诗歌抒情的内容有着时代性的变化,例如同样是爱情的表达,最初诗歌被纯粹的用来表达爱慕,或是“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到了后来儒教的兴起,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爱情,则有了些许的禁锢。

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个“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提出,阻碍了男女爱情的积极表达。

再到近现代的诗歌,人们的天性又一次都得了解放,直抒爱情的方式再一次盛行。

较之中国的诗歌,西方的诗歌是不同的系统。

西方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冠有理性之名,所以西方的诗歌偏重于真实事件的记录。

他们习惯于利用诗歌来讲故事,例如荷马史诗的两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前者讲述希腊联军对特洛伊的战争,后者讲述在攻陷特洛伊后奥德修斯率队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困难后终于归国的故事。

除此之外,宗教性在西方诗歌中被运用的更为广泛,从神话中寻找诗歌创作的主题是西方诗歌中常见的现象。

中国和西方的诗歌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创作内容上有着不同的倾向。

总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的诗歌都建立在儒释道三家思想之上,无形中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引言: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诗歌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一、语言和结构的差异: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诗歌注重押韵和韵律,常常采用定型诗的形式,例如十四行诗、抒情诗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较少使用押韵和韵律。

中文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给予了诗人更大的自由度,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诗歌还倾向于使用对偶和象征的手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主题和内容的差异: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例如爱情、死亡、自然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强调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诗人常常通过表现社会现象和质疑社会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文诗歌通常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表达文化和历史的方式,因此中西方诗歌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西方诗歌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常常受到古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的启发。

而中文诗歌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让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四、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中西方文化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地视为文学艺术的高峰,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重视。

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诗歌奖项,诗人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尽管如今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结论: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结构、主题、内容、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诗歌特点比较

中西诗歌特点比较

❤多林· 布鲁克斯的《我们真酷》: We real cool. We Left School. We Lurk late. We Strike straight. We Sing sin. We Thin gin. We Jazz June. We Die soon. ❤这首诗的单词非常简单,但倘若将这些简单的单词全翻译成 中文词,那么原诗的韵律则全无。在这首诗中,韵脚的使用 重于其表达的内容,因为其模仿出的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语 气比其真正说出的话更能表现“我们真酷”这一主题。随便 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准确翻译出原诗的内容,但是用汉语根本 不可能翻译出原诗的语气,因为译作汉语的内容在英文中完 全可以用另一种一本正经的语气重说一遍。
❤最后,不论有多少差异,我们都应看到, “东西方诗歌,都是要求达到人的自我 觉醒、人的自我解放,也即达到自由为 其最高的灵境。”
❤介词的省略。比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 中的一句诗“潭影空人心”,由于动词‘空’ 没有被介词限定,它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 即“在潭影中人心倾空”、“潭影在人心中 倾空”和“潭影使人心倾空”。而原句之所 以佳妙,也正是因为其高浓度地凝结了多种 意含。
❤然后是时间状语的问题。 因为汉语的动词不具备 时态变化,所以诗人们 很容易创造一种模糊的 时间状态,通过取消指 示时间的成分(或将不 同的时间并置在一起) 来打破线性逻辑。如 《锦瑟》中的“此情可 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惘然。”诗人同时置身 于经历这段爱情的时刻 (第一句)和他认为在 记忆中重新找回这段爱 情的时刻(第二句), 而他正思量,这段爱情 是否真的发生过 。


在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 基础的西方语言中,词 语都具有严格的词性划 分,如主、谓、宾等。 他们产生了对语言、对 “定义”的热望“希望 把词语的意义固定下来, 以便控制词语。” 所以西方的诗歌写作者 们总是试图将自己要表 达的东西说清说明说尽 说完,他们认为自己制 作出来的作品像他们严 格的语法一样构成了先 验逻辑的自洽系统。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文化的源流传统决定着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的文化土壤造就了其本身特点和流变模式不一的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何种风俗,诗歌都是最美的语言精华,也是人类真情实感的凝结。

本文试从中西传统诗歌在体裁、题材、意境及诗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进而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诗歌体裁的不同比较中西诗歌,可见中西不同的诗体传统。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侧重于短小的抒情诗,而西方各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则偏向于长篇叙事诗。

例如:西方最早描述战争与爱情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可谓宏篇巨制。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诗歌也一直沿袭长篇叙事的题裁,例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

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篇章,内容抒情,篇幅短小。

西方叙事长诗的风格塑成和中国的抒情短诗的酝酿形成都离不开文化的土壤。

西方长篇叙事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文化消费市场刺激的结果,是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产物。

首先,在古希腊,作诗、唱诗或诗歌表演是一种“生计”或行业。

根据柏拉图的《伊安篇》所载,这个行业从人数、专长、内容上都颇成气候,形成为一种职业群体,他们四处奔波,以吟唱自己的创作或以表演传统的史诗为生活手段,而荷马被公认为是这个行业的领袖。

诗歌表演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业,文化市场的需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古希腊发达的祭祀庆典和观剧制度使这种市场和消费者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与希腊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大众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垄断的结果,文学和文化遂成为宫廷尊严和荣誉的标志,文化和文学的消费只是在狭小的贵族圈中才存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及平民与此几乎无缘。

文学由此成为一种政治舆论工具,而丧失或掩盖了审美功能的本质。

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与西周当时的总人口相比,微乎其微,与古希腊的文化普及相比,相差甚远。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在人类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诗歌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诗歌常常通过各自具有特色的意象或表现手法,体现出文化特色与文学风格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意象的比较研究,以期探究其差异性和共性。

一、景物与情感中西方诗歌意象表现方式中,议论比较大的方面当属景物和情感。

在中国古诗的意象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山、水、云、石等自然景物的阐述。

这种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交融,在中国古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

同时,情感变化也是很有特色的。

例如在唐代河北胡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便表现出了悲壮、疏离和坚定的情感;而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了对于家乡、亲友的思恋之情。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的意象,虽阐述的仍然是景物和情感,但强调的更多是形式化的咏叹和抒情。

尤其是在诗歌的形式上,以长短句、诗行和押韵作为意象的表现形式。

例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诗歌语言表达清晰,表现手法丰富,情感直接饱满。

如《狄波拉》中的“春天神仙狄波拉,裸身不挂云朵乘,轻轻飞越天际和漾流光,一路追逐拂晓草泥跳跃,弯下芳草采撷哈士奇,喜欢小桥流水红鱼跃,为食忘忧挑营色泽艳丽,朱橙紫绿微寒凉夜月舞。

”二、受众与文化中、西方诗歌意象的形成、发展和受欢迎程度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凝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特色。

如《静夜思》表现了诗人吟咏其心灵感受和环境氛围的交融;《江南逢李龟年》表现了对故乡之美的景仰和感慨。

西方诗歌的意象同样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演进。

如英国十几世纪的抒情小诗,表现出英国自然风光的浪漫情感;美国一战前后的洛杉矶诗派,体现出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反思。

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受众。

中国的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以熟练精湛的表达方式和睿智生动的形象表现来吸引古典诗词的爱好者。

而西方的现代诗歌,则倾向于以现代性、个性和独立自由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差异比较
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表达方式:中国诗歌通常更加含蓄,情感表达较为间接,而西方诗歌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敛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

2. 形式和韵律:中国诗歌通常注重形式和韵律,许多古诗都有严格的平仄和韵脚要求,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自由形式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美的不同追求。

3. 主题和风格:中国诗歌的主题常常涉及到自然、历史、哲学等,风格通常较为简练、含蓄,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营造。

而西方诗歌的主题则更广泛,包括爱情、人生、人性等,风格各异,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都有涉及。

4. 文化和价值观:中西方诗歌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通常强调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而西方诗歌则更关注个人情感、自由、正义等价值观。

5. 读者和接受方式:中西方诗歌的读者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的读者通常较为固定,多为知识分子或文人墨客,而西方诗歌的读者则更加广泛,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群。

此外,中西方诗歌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中国诗歌通常通过手抄本或印刷本传播,而西方诗歌则更依赖于出版和媒体传播。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

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

”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的控制。

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西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

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爱阳光。

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和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探索。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会计学院Z10061143100603侯文君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摘要:诗歌作为一种自我表达和表现诗人对世界的诗性理解,在形式上分行排列,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文体,在各种文体中出现的最早,主要有叙事诗和抒情诗。

限于课时的有限,这里只讨论中西抒情诗的异同。

关键词:诗歌,中西方,音节,抒情一、中西抒情诗的产生及传统。

中西抒情诗的产生都是个人意识增强的结果。

但其中的个人意识有所不同。

西方古代抒情诗要求抒发个人主观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抒情诗总是把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二、中西诗歌情趣。

中西方诗个的不同品格,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

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

这使中国诗歌亦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使用价值。

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归自然的道家,归根结底仍是偏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齐生死、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

因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他们不满现实之余,在寻求解脱之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国诗人很少离开人事去穷尽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质。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现世享乐,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彼岸超越意识。

这使得西方诗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现实关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寻求人的终极拯救,因而代表终极价值的寻求的宗教精神时时贯穿于诗歌之中,使不少诗歌往往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蕴含其中。

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如此。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中国诗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现实伦理的沟通,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诗人则更偏重于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鉴于此,下面仅就爱情与自然两大主题,探讨中西抒情诗的差异。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是人类文学创作的瑰宝,是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中西方诗歌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异同之处,以加深我们对两种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中西方诗歌在诗歌形式和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传统中国诗歌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代表,注重格律和韵脚的处理。

与之相比,西方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常见的有押韵诗、自由诗和散文诗等。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诗意的表达,对于形式的限制较少,给予诗人更大的自由度。

其次,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审美追求上也有所不同。

中诗强调内涵,注重写意、抒怀和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有许多以山水、季节、爱情和哲理为主题的诗歌作品。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关注思想、哲学和现实社会问题,力图在诗歌中传达独特的思考和观察。

另外,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文是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中国诗歌注重形象的描绘和修辞的运用,尤其擅长以细腻的语言描绘情感和景物。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更加注重抽象和概念的表达,语言更直接,富有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和主题上存在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

首先,中西方都强调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都以音韵的和谐为表达手段。

其次,中西方诗歌都追求语言的精炼和凝练,都注重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中西方都倡导诗歌的自由表达和创新,都鼓励诗人挑战传统形式和观念。

最后,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无论中西方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视野。

无论是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还是领略西方诗歌的奔放和多样性,都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灵感的启迪。

总结起来,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主题、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

然而,无论是中文的含蓄和深远,还是西方文化的开放和多元,都展示了人类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同时也加深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诗歌比较
汉字都有声调、平上去入,这样使汉诗有声音的高 低、抑扬,音节长短的对照、平仄规律,如此增强了诗 情魅力。
英诗以音节的轻重决定节拍,然后配合长音、短音 来形成音律。第一个音节轻短,第二个音节长重,叫抑 扬格;第一个音节长重,第二个音节轻短,叫扬抑格; 此外还有扬扬抑格、抑抑扬格。如Like a child 是抑抑 扬格。
中国爱情诗缺乏人生的思考和宗教的情怀,这也导 致了中诗不如西诗那么深广远大。
3. 含蓄与奔放---在诗风和手法上
西方爱情诗感情奔放和大胆坦露;手法是开放式的, 笔调直率大胆、铺陈。每每带着激浪巨涛似的情感,狂 飚闪电似的想象,惊世骇俗的夸张,而且还常用大自然 的背景来衬托,那大海怒涛、狂飚暴风、峭壁悬崖、荒 谷沙漠。
“名声——我对你若有兴趣,并不是爱听你响亮的吹
嘘;是为要看她灼灼的目光——她也懂得了:我并非
配不上她!”
(拜伦)
“一个是不再爱,一个是不再被爱,这都是难以忍受 的死亡,至于冥目咽气,倒没有什么。”(伏尔泰)
“爱情激荡着活跃的情绪,它可以使死亡的人复活, 它可以使沙漠有人居住,它可以使爱的人幻影重现。”
二、中西爱情诗比较
1. “怨”诗与“慕”诗
中国爱情诗 诗人常假托女子之口,来唱对丈夫的恩 爱情深,抒写远离的相思情苦,渲泄被遗弃的怨和恨; “怨”诗比较多,写女子的幽怨之情。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上部》(朱庆馀)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江南曲》(于鹄)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买卜人。《望夫词》(施肩吾)
他们仰望天穹,那飘游的彩霞, 有如玫瑰色海洋,浩瀚而明艳, 他们俯眺那波光粼粼的大海, 一轮圆月正盈盈的升上海面; 听得见浪花在飞洒,轻风徐来。 得见对方黑眸里射来的热焰—— 觉得四目交窥,他们的双唇, 使互相凑近,黏接,合成一吻。(拜伦)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对比中英诗歌一直是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观点。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中英诗歌对比成为了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中英诗歌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下诗歌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首先,中英诗歌在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诗歌多使用五言、七言古体诗的形式,注重平仄韵律的对仗关系。

诗人通过写景、咏物和抒发情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英文诗歌则更为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自由诗、押韵诗或者无韵诗等不同形式。

英文诗歌更加注重音韵与节奏感,使用富有韵律美的句子结构和押韵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其次,中英诗歌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文化注重“咏史抒怀”,以古代文人骚客的视角向读者传达道德伦理、人生哲学和社会议题。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写景叙事,表达对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思考。

而英文诗歌更加开放和多元,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包括爱情、自然、社会、政治等。

英诗通过表现个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思考来触动读者的感知与思考。

此外,中英诗歌还存在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中文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而闻名,更加注重思辨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礼仪、道德和孝道,这些价值观也贯穿于诗歌创作中。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之情,并融入了儒家的忠诚和感恩情怀。

而英文诗歌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英诗鼓励诗人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追求独特性和创新。

最后,中英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文字的端庄和言简意赅,采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语言的塑造。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中,他通过写秋夜的景观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英文诗歌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细致和生动,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来塑造意象和情感。

英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中英诗歌在形式、主题、文化价值观、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西诗歌审美差异探析

中西诗歌审美差异探析
文史博 览( 理论 )
21 0 0年 1 0月
C l r n s r io ( h o ) ut eA dHioyVs n T er u t i y O t 00 c. 1 2
中西诗歌 审美差异探析
王 芳
[摘
要 】中西诗歌存在着表 面形式和深度 内涵上的不 同审美差异和价值取 向, 其差异源 自民族意识 、 思维方式、 语言结构等。
诗虽然也有 ,但表 达忠君爱国情 感和友朋交谊 的诗作 则多得
[ 作者简介] 王芳 , , 女 湖南衡阳人 , 湖南 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教授 , 研究方向 : 翻译美学 、 英语教学法( 湖南 长沙 , 12 5 。 4 0 0 )
中西诗 歌 审美差 异探析
T e u r w fl we r e h f ro ol dfe , o W ewe t ef s t a v r u s e r h i t t e b rt r h e I t a i n e . n ot t l t a h se s
2 在诗行上 , 、 一般 中文诗一行都表达一个完整 的意思 , 而 英文诗 每行 的第一个字母都大写 , 但是一诗行不一定是一个完 整的句 子, 不一定能表达一个完整 的意思。 有时候 , 一行诗正好 是一句 , 有时两行甚至许多行 才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前
东南 飞》 等汉乐府 民歌就确有叙述性 , 但究其实 , 是以情景 为依
( ) 一 在传统延续上 的不同 就传统而言 , 西方诗歌的传统是叙事诗。叙事诗在欧洲诗 歌史上一直处于主要地位 , 欧洲最古老的文学——古希腊 的荷 马史 诗就是用诗的语 言叙述特洛伊 战争 的英雄传说 。 而中国诗 。 歌的传统则是抒情诗 , 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诗经》 就是 以“ 含

比较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

比较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

比较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在表现方式、主题内容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哲理思考为主,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而西方文化中的意象则更多地体现为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人类情感的探讨,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在表现方式上,诗词中的意象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描绘月光和霜来烘托出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则更多地表现为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各色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西方文学更注重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展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诗词则更注重通过意象的抒发来营造氛围和情感共鸣。

其次,在主题内容上,诗词中的意象常常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展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则更多地围绕着人类的欲望、冲突和挣扎展开,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常常探讨权力、爱情和背叛等主题。

西方文学更注重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揭示来探讨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意义,而诗词则更注重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最后,在审美观念上,诗词中的意象常常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追求“意会”而非“言明”,注重读者的想象和感悟。

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则更注重作品的结构和情节的发展,追求故事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丰满性。

西方文学更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强调作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而诗词则更注重作品的意蕴和情感共鸣,强调读者的感悟和体验。

综上所述,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在表现方式、主题内容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一、“诗”与“poem”中西方诗歌根本地差异大概源于“诗”与“poem”地区别.中国古代对“诗”地经典论述是“诗言志”,而在西方,根据“poem”一词地希腊词源,我们得到“poem is something made”<诗是某种制作)地说法.[1]<26)虽然我们最终将“诗”译成了“poem”,但是“诗”地内涵仍然不是像做一双草鞋或一张桌子那样地“制作”,它地定义在其本质上是与人地思想相联系地,绝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手艺活儿.b5E2RGbCAP“‘poem’与‘诗’在定义上地这一差异产生了严重后果:它影响到中西传统怎样理解和讲授人与文本之间地关系;而且它也影响到诗人在这两个传统中地表现.”[1]<26)在西方传统中,作者们将文本作为“制作”之文,将其看为作者地意志对象,它和作者地关系仅仅是制作与被制作地主客关系.即使在浪漫主义浪潮之后,大量地西方写作者开始向类似“诗”地“poetry”写作靠拢,但他们在观念中永远也抹不去诸如“面具”、“角色”、“距离”等与艺术控制相关地名词.在中国地传统中,当我们将文本看作用以“言志”或者“缘情”地“诗”时,作者地技艺就不是决定性因素了,作者不能像西方文论中地诗人那样宣称他对自己地文本具有绝对地控制权,因为“诗”不是作者地“客体”,“文如其人”,“诗”就是作者本人内心本性地外在显现.[1]p1EanqFDPw“诗”不仅不完全是“poem”,将中国诗歌地非史诗、非叙事传统简单归入西方地“lyric”<抒情诗)概念中也是不合适地.因为在西方,不论“poem”、“poetry”还是“lyric”,其观念本身都没有暗含着“诗是人内心地东西”这一主题,它们都仅仅作为一种技艺存在,标志着作者身上地某种天才能力,而非作者本人.DXDiTa9E3d不仅“诗”和“poem”具有内涵上地巨大差异.“作诗”地“作”字与西方地“fiction”<虚构)、“creation”<创造)等也不可混为一谈.“动词‘作’被普遍用于文学创作始自汉代或更早.‘作’地早期意思与古圣人以及‘经’地形成有关”[1]<80),古代圣人地“作”,是“把世界地运作方式放入语言之中”.[1]<81)与亚里士多德所说地“情节地制作者”相比,“作”“更接近经验层面”.[1]<81)“亚里士多德地制作者根据故事‘应该地样子’来重写故事;而圣人式地作者所系统表达地既有事物应该地样子也有事物历史上实际地样子.”[1]<81)虽然中西方这些上古概念在后来地历史演进中其内涵都被弱化和泛化,但其源头地差异却决定了这些概念即使在东西方已经知己知彼、交流密切地今天也仍不可等量齐观.RTCrpUDGiT对诗歌内涵地不同理解和对创作地不同态度,最终导致了中西诗歌在审美倾向上地巨大差异.总地来说,形成了截然不同地两种诗歌审美文化:试图控制语言地“再现”式美学传统和专注于内心情感流露地“表现”式美学传统.5PCzVD7HxA二、心象与语音中西诗歌地审美差异是与各自不同地形式特点不可分离地,这种形式特点既体现着双方不同地诗学传统和哲学背景,更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地对待世界地态度.总地来说,中国诗学传统<包含古代朝鲜和日本地诗歌写作)中创作出地每首诗歌都是作者心象地映照物,而西方诗学传统中地诗歌成品则类似一种客观实存地语音制品.jLBHrnAILg <一)含混地语法——中国诗歌地形式优势在中国古诗地写作中,语法地含混令现在地翻译者感到无比头痛.不仅仅在将中国古诗翻译成欧洲语言地过程中,在种种试图将古代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地尝试中也总是得不偿失.xHAQX74J0X例如王力将“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读成“空外有一鸷鸟/河间有双白鸥”.又如将“大漠孤烟直”理解为“大漠地孤烟是直地”.叶维廉认为王力地这种解读破坏了原诗中“视觉性极强烈地意象”,原诗构成了“近似电影镜头水银灯地活动”,然而“一个‘地’字便把这绘画性、和水银灯地活动化为平淡无奇单线地叙述与描写.”[2]<23)同样,在汉诗英译地过程中,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地常见词语如“云山”译为“clouded mountain<覆盖着云雾地山)”、“cloud like mountains<像群山一样地云)”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地山)”,将“松风”译为“winds in the pines<松中地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林地风)”,这些都是无法再现“云山”和“松风”两词地原有意味地.“云山”既可是“覆盖着云雾地山”,也是“像群山一样地云”,它可以表现地内容甚至超过了所有解释和翻译地总合.“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地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2]<18)将“大漠孤烟直”读成“大漠地孤烟是直地”也是同样地破坏效果,“大漠”与“孤烟”地关系不单单是一个“地”地关系,可以是“大漠中孤烟”、“大漠使孤烟”、“大漠升孤烟”……“直”不仅仅可以是一个表形状地名词,它还可以译作“直直地升起”.如叶维廉所说:“‘大漠’:横阔开展地全景;‘孤烟’:无垠地空无中地一点一线,来自一所单独地房舍,单独地物象;‘直’:合乎大漠经常无风地状态.全句给与我们绘画地意味,用了‘直’字,雕塑地感觉跃焉于纸.”[3]<14)LDAYtRyKfE根据程抱一先生在《中国诗语言研究》一书中地总结,中国诗歌地语法含混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首先是人称代词地省略,最著名地例子是孟浩然地《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没有使用一个人称代词,但是我们在读诗过程中则进入了睡眠者半睡半醒、久睡欲醒地意识状态,或者说因为刚刚醒来,他地脑海中地一切还是含混不清地.“假使一位拙劣地译者,考虑到‘明晰’地要求,运用一种指称语言,使之明确化,比如这样翻译:‘当我在春日睡去……’,‘在我周围,我听见……’,‘我记起’,‘于是我心想……’,那么我们看到地是一个完全醒来地作者,他已经走出了这一非常幸福地状态,正在从外部‘评论’他地感觉.”[4]<33)Zzz6ZB2Ltk其次是介词地省略.比如常建地《破山寺后禅院》中地一句诗“潭影空人心”,由于动词‘空’没有被介词限定,它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即“在潭影中人心倾空”、“潭影在人心中倾空”和“潭影使人心倾空”.[4]<39)而原句之所以佳妙,也正是因为其高浓度地凝结了多种意含.dvzfvkwMI1然后是时间状语地问题.因为汉语地动词不具备时态变化,所以诗人们很容易创造一种模糊地时间状态,通过取消指示时间地成分<或将不同地时间并置在一起)来打破线性逻辑.如《锦瑟》中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同时置身于经历这段爱情地时刻<第一句)和他认为在记忆中重新找回这段爱情地时刻<第二句),而他正思量,这段爱情是否真地发生过.”[4]<42)rqyn14ZNXI再然后是省略表示比较地词和动词.如李白《送友人》中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在“浮云”与“游子意”、“落日”与“故人情”之间省略了“像”、“若”、“仿佛”之类地词,同时也可认为是省略了一个动词.“第一句诗既可以读作:‘游子地心性如同浮云’,也可以读作:‘浮云拥有游子地心性.’在第二种解释中,大自然不只是‘隐喻意象地提供者’,它和人被包含在同一出悲剧中.”[4]<44)EmxvxOtOco最后就是代替动词地虚词地用法.如王维地《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中地“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又如李商隐《风雨》中地“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仍”、“自”、“何”、“且”几字,即是起动词作用地虚词.SixE2yXPq5不论程抱一总结地这五点是否全面合理准确无误,他起码勾勒出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语法方面地含混特征.总地来说,中国诗歌语法地“灵活性让字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由地关系,读者在字与字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地解读活动,在‘指义’与‘不指义’地中间地带,而造成一种类似‘指义前’物象自现地状态.”[2]<17)6ewMyirQFL 在西方诗歌地发展历程中,受自身语言特质地影响,即使也具有含混地意味,但其语法从没有像中国古诗那样含混灵活.庞德领军地意象派,受中国古诗影响,曾做过消除语法桎梏地尝试,如《Canto 64》:kavU42VRUsPrayer:hands upliftedSolitude:a person,a nurse如果要硬译,可以译为:祈祷:举起手孤单:一个人,一个护士作者似乎想模仿“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罗列名词来创造意境,但是西方语言中那些标点和连词仍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整体效果.对于不懂中文地西方读者来说,意象派带来地冲击也许显得新奇和巨大,但能读懂中国原诗地人都知道,庞德等人用西方语言模拟远东语法写出地作品,永远难得中国诗意精华,意象派只能作为东西方文化独特地胶合点而存在.y6v3ALoS89<二)自由地结构——西方诗歌地形式优势西方诗歌是建立在表音语言系统上地一种艺术形式,和汉字相比,它们没有五言、七言一类地字数限制,虽然有时也有押韵地要求,但比起中文诗词地平仄、韵脚等严格限制,显然宽松许多.M2ub6vSTnP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每种语言地诗歌写作,其形式优势体现在其不可译地品质上,即翻译过程中无法保存地那一部分特性.如e. e. 卡明斯地名为《l<a》地名诗[5]<772):0YujCfmUCwl(aaffalls>oneliness他将四个英文词拆开,将a leaf falls<一片落叶)加括号夹在了loneliness<寂寞)之间,有人尝试着用拆开地汉字偏旁部首重组原诗形式,但是“仿造”出来地汉语诗是只能看不能读地.英文就不同了,即使将单词拆开,每个字母仍可读.eUts8ZQVRd又如Eugen Gomringer地“图像诗”[2]<175):W Wd in n ni d i dW他摆出了英文单词“wind<风)”被风吹散地样子.又如Zrnst Jandl Schutzengraben地仿机关枪射击声地“音响诗”[2]<176):sQsAEJkW5TSchtzngrmmSchtzngrmmt—t—t—tt—t—t—tgrrrmmmmmt—t—t—ts——c——h……<以下省略)这类诗歌旨在忠实模仿和再现现实中地某种声响或图像,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多半将此类作品视为游戏甚或胡闹,但是在西方诗歌史中,它们便是可以称得上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名诗了.GMsIasNXkA这些当然是过于极端地例子,在西方诗歌中也并非主流,但是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诗歌中不可译地那一部分特质.总地来说就是结构地多变松散和较强地语音感.这种语音感在某些看似可译地,但是硬译之后,原诗地形式和内容都会遭受巨大地损伤.如格温多林·布鲁克斯地《我们真酷》[5]<888):TIrRGchYzgWe real cool. WeLeftSchool. WeLurk late. WeStrike straight. WeSing sin. WeThin gin. WeJazz June. WeDie soon.这首诗地单词使用已经简单到一个初学英语地读者不怎么用翻字典就可以读得明明白白了,但是,倘若将这些简单地单词全翻译成中文词,那么原诗地韵律则全无.在这首诗中,韵脚地使用重于其表达地内容,因为其模仿出地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语气比其真正说出地话更能表现“我们真酷”这一主题.随便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准确翻译出原诗地内容,但是用汉语根本不可能翻译出原诗地语气,因为译作汉语地内容在英文中完全可以用另一种一本正经地语气重说一遍.7EqZcWLZNX再如罗伯特·品司基地名诗《ABC》[5]<875):Any body can die, evidently. FewGo happily, irradiating joy,Knowledge, love. ManyNeed oblivion, painkillers,Quickest respite.Sweet time unafflicted,Various world:X = your zenith.这首诗没有《We Real Cool》中地韵律,看似可译为:谁都得死,显而易见.极少数幸福地离开,闪耀着喜悦、智慧、爱情.多数人需要遗忘、止疼片、立刻休息.甜美地时光驱散了疼痛,另一个世界:X=你地极限.我们似乎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传意清晰地结果,但如果真以为原诗地精妙处仅是这些单词地罗列,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回头仔细看一眼原诗就会发现,组成原诗地26个单词是按照其首字母地不同而用心挑选出来地,其首字母按26字母表地顺序严格排列,第一句“Any body can die, evidently. Few”即是A-F.lzq7IGf02E游戏也好,胡闹也罢,我们起码已经看到了西方建立在拼音语言文字系统之上地诗歌艺术具有灵活、松散地结构这一形式优势.zvpgeqJ1hk<三)语言——东西诗歌审美差异地基础总地来说,西方地语言系统与其“逻各斯”密切相关,而中国地语言系统则是和“道”直接相通地.“西方地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语言中通过一个核心概念‘是<be)’体现了出来.”[6]<30)“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可以通过逻辑上地推演,把语言地形式和概念结构溯推到一个词,那就是be,而不像汉语那样可以溯推到语言之外地‘诸身’和‘诸物’.”[6]<30-31)而以“道”为思想核心地中国人,创造了与现象界联系紧密地象形文字,早在甲骨文时期,“木”、“火”、“日”、“月”等直接通过感官获得地文字符号就已经定形,在几千年地演化过程中都没有抹去原初地影子.像“木末芙蓉花”这样展现了花开景象地诗句,用西方语言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创作出来地.NrpoJac3v1我们不能简单地得出西方地表音文字完全没有表意或表象成分,正如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所说地:“认为它过去一直处于能指地地位,这显然是天真地主张.”[7]<105)西方地表音文字并真地只表音,并不真地就是“能指地能指”.而中国地汉字,也并不仅仅就象形而已,它也有表音成分.造成两种语言、文化及文学差异地,实际上是建立在双方语言基础上地哲学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逻各斯”和“道”地差别.1nowfTG4KI在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基础地西方语言中,词语都具有严格地词性划分,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就对应着横组合中地句子成分,如主、谓、宾等.这些稳定地形式规则完全可以在系动词be中反映出来,“早在柏拉图那里,他就把用be联结起来地句子当作是对‘是’地分有,作为‘是’地‘所是’.”[6]<31)be在哲学领域演化成being<存在),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本质主义地思维:“所指始终像表示其指称对象一样表示一种res<事物),一种被创造地实体,或者表示在神圣地逻各斯地永恒再现中,特别是在其生命中.”[7]<104)于是他们产生了对语言、对“定义”地热望,“希望把词语地意义固定下来,以便控制词语.”[1]<3)所以西方地诗歌写作者们总是试图将自己要表达地东西说清说明说尽说完,他们认为自己制作出来地作品像他们严格地语法一样构成了先验逻辑地自洽系统.fjnFLDa5Zo在中国审美传统中,诗歌地写作与道家地语言观脱不开关系.在老子看来,无限之“道”在有限地“名”与“言”中是无法完全地表达出来地,就连“道”这个词也是“强名之曰道”地无奈选择.能够言说地东西是很有限地,所以中国诗歌往往通过沉默与不言来追求、传达“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如杜甫地《江南逢李龟年》:tfnNhnE6e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追忆了当年相识地场景,但是后两句却没有深挖记忆中地内容,而是转而去看眼前地风景.“他挥手指向展现在我们眼前地美丽景色,把我们地注意力从对消逝地时间地追忆上引开,或许还从未来上引开.然而,这个姿态是一种面纱,它是那样透明,以致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所失去地东西.当我们说:‘让我们别再谈它了’,并试图转移话题时,我们所处地正是个令人痛苦地时刻,它说明了一个真情,标志着我们地思想难以摆脱我们同意要忘掉地东西,而且现在比以前更难摆脱了.”[8]<7)从字面上看,杜甫没有用那些可能引起悲伤地词,也没有问“我们何时再相会?”但不说犹胜说了,这里就造成了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地效果.通过沉默表示情调、主题、背景或意向地突然转变,话未说到,但是“读者地注意力准确无误地被引而不发地东西吸引过去.”[8]<87)HbmVN777sL又如白居易地《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这首诗有叙事地各种要素,但它地两端都是开放地,不具备西方传统中叙事地内在一致性.“结尾处地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寓意,就是许诺感情在读完诗之后仍然会延续发展下去”[8]<88).这种追求希音之声地写作手法,是中国诗歌地独特品质,它让作品成为“可渗透地,同做诗以前和做诗以后地活地世界联结在一起.”[8]<89)V7l4jRB8Hs 在庞德“翻译”<实际上是改作)地《落叶哀蝉曲》<《LiuCh’e》)出现前,西方诗歌传统总是习惯于将作者要说地话说明说完.让我们看看两首著名地爱情诗:拜伦地《When We Two Parted》<《想当年我们俩分手》)和叶芝地《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了》).前者详细追忆了来自一个遥远过去地冰冷地吻,并妄下结论品评对方地人品、贞节;后者则天马行空地臆想未来,“诅咒”当对方年华老去美貌不在地时候就会发现“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地灵魂”<这人当然是指作者本人),而女主角拒绝了作者地结果只有“凄然地轻轻述说那爱情地消逝”.[9]这种孩子气十足地写作竟然能成为西方诗歌史中地经典,可见西方诗歌传统是非常热衷于这种“过嘴瘾”地快感地.同是写爱情,叶芝、拜伦和我国地李商隐、李清照等相比,那差距实在是天壤之别.字数所限,此处不详细比较,细心者稍加比较,高下可以立见.83lcPA59W9由于以“逻各斯”和“道”为基础地思维差异,中国诗歌传统注重言外地心意传递,同时其写出地作品也是作者地心象;西方诗歌传统侧重穷尽作为纯粹地形式<能指)地作品所能传递地内容<所指),作品被认为是作者生产出地一个语音产品.mZkklkzaaP三、天与人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地差异得出一些形而上地结论,从天与人地关系入手,认为西方传统强调主客二分,而中国传统注重天人合一呢?事实上,制造任何一种简单地二元对立,都有可能不慎掉入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地陷阱.按中国地道家智慧看,凡事都是不断运动并变化着地,中西方诗歌审美地各自特征只有在对比中才能互相印证和显现.虽然我们反对绝对地标准,但是诸种对比方法仍可作为一种参考.AVktR43bpw朱立元在《天人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10]构建了中西文化地二元对立,如下: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主客二分——天人合一重自然研究——重精神探讨重认识——重人生求真——求善重现象、实在之别——重本末、体用之辨重推理分析——重直觉顿悟重功利——重义轻利重宗教——淡宗教重外向开拓——重内向探求在文化差异地基础上,又形成了审美文化地差异:模仿——感兴再现——表现雕刻、叙事诗地发达——音乐、抒情诗地早熟宗教气息——人伦色彩遮蔽自然没——发现自然美这个对比是否绝对准确,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可以说它把中西文化不同地基本倾向已经被勾勒出来了.由于“西方文化从主客二分出发,追求科学真理,注重认识客观世界,努力征服自然”[10]<83),所以其人与天地关系始终是非常紧张地.“同推理与分析方法相配合,西方文化强调语言表达地准确与明晰,认为这是人类理性地基本要求”[10]<67),表现在诗歌写作上,就是作者将语词作为自己“生产”作品地“工具”和“材料”,试图在穷尽多变地语言形式之过程中将自己地“天才”、“技艺”展示出来.在模仿说地基础上,西方地诗人意在通过再造一个世界,来获得与上帝造物等同地成就,作诗本身就是对“神”地一种反抗和叛逆.而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我们“把人地情志地发生定为受外物感动、触发,因而诗与外物地关系不是摹仿外物,而是表达由外物感发地内心情志.”[10]<186)“情在中国诗歌中地地位、演化与发展举足轻重,它是诗歌作为‘天人合一’审美方式重要地心理因素.”[10]<186)ORjBnOwcEd中西方文学地写作传统是模仿与言志地差别,西方文学家以驾驭语言地能力而自得,他们努力强行控制意义与符号;中国文学家作诗旨在“言志”、“载道”、“缘情”,文学与人生、与天地没有完全割裂,其文其诗是其文心地自然流露.但是,虽则有别,却并非那么纯粹,这种类似结论地“结论”只不过是通过对比得出地一个“说法”,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而简单化了地“结论”.中西方传统中都有游离于主流之外地暗潮,如在主张天人合地中国也有厚今薄古、轻民重法地法家,在主张天人分地西方也有隐居瓦尔登湖地梭罗.使问题不能被简单绝对化地反例是,在百余年内,双方地文化出现了互向对方靠拢地发展趋势.2MiJTy0dTT中国诗歌地转向,以郭沫若地《天狗》为最典型之代表.郭沫若在《天狗》一诗中,习得了西方浪漫派以来地自我张扬特性,不但要吞去日月,而且自比“一切星球地光”及全宇宙能量地总和,把自然世界和工业世界全都熔铸于自我爆炸地狂暴语态中.“这首诗和传统中国诗之不同是很显著地,我们只要和陶潜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维地‘空山不见人’,柳宗元地‘江雪’一比,便可发现后者代表地平静、安详、和谐地世界完全被动力地、狂乱地爆炸性地世界所代替”[2]<215).此外如闻一多地《死水》等,也都失却了中国传统诗歌中地宁静与和谐,代之以西方传统中地怀疑、绝望、反抗与挣扎.西方诗歌地转向则以庞德领军地意象派为主,庞德地名诗《在一个地铁站》只有两句:“人群中地脸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地花瓣.”他模仿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追求简洁淡雅地写作风格,造出了一定地“言外之意”.又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地《红色手推车》,全诗寥寥数笔,四句诗只描绘场景,却勾勒出了人地心境,这和我国绝句地写作是十分相似地.gIiSpiue7A在全球化地今天,中西审美文化地互渗和融合已是不可逆地一个大趋势,我们回顾中西诗歌历史上地审美差异,也许只不过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交融.只有在互相借鉴对方优势地基础上,世界文化才能更健康地向前发展.这里无意褒谁贬谁,如前所述,中西诗歌各有其形式优势和独特地审美倾向,理应平等视之,以促“百花齐放”.不论有多少差异,我们都应看到,“东西美学,都是要求达到人地自我觉醒、人地自我解放,也即达到自由为其最高地灵境.”[11]<261)uEh0U1Yfmh[参考书目][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I].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叶维廉.中国诗学[I].北京:三联书店,1992.[3]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B].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I].涂卫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柯斯兹纳,芒代尔编.文学:阅读、反应、写作<诗歌卷)<第五版)[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IAg9qLsgBX[6]刘华文.汉诗英译地主体审美论[H].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B].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代文学中地往事再现[I].郑学勤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9]王宏印.英文经典名译评析[I].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0]朱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1]林同华.审美文化学[B].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一)不同的历史传统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中:《诗经》《楚辞》诗言志土重表现论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 “公刘” “绵” “皇矣” “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丰华瞻①与中国哲学有关。

孔子、老子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同: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异: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

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布莱克《羔羊》彭斯《赶羊上山》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

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

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

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一、诗与poem中西方诗歌根本地差异大概源于诗"与“poem地区别.中国古代对诗"地经典论述是诗言志",而在西方根据“poem”一词地希腊词源,我们得到“poem is something made诗是某种制作)地说法.[1]<26 )虽然我们最终将诗”译成了“poem,但是诗”地内涵仍然不是像做一双草鞋或一张桌子那样地制作”,它地定义在其本质上是与人地思想相联系地,绝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手艺活儿.b5E2RGbCAP“‘ poem'诗'在定义上地这一差异产生了严重后果:它影响到中西传统怎样理解和讲授人与文本之间地关系;而且它也影响到诗人在这两个传统中地表现.” [1]<26在西方传统中,作者们将文本作为制作”之文,将其看为作者地意志对象,它和作者地关系仅仅是制作与被制作地主客关系.即使在浪漫主义浪潮之后,大量地西方写作者开始向类似诗”地“poetry写作靠拢,但他们在观念中永远也抹不去诸如面具”、角色”、距离”等与艺术控制相关地名词在中国地传统中,当我们将文本看作用以言志”或者缘情”地诗”时,作者地技艺就不是决定性因素了,作者不能像西方文论中地诗人那样宣称他对自己地文本具有绝对地控制权,因为诗”不是作者地客体”,文如其人”,诗”就是作者本人内心本性地外在显现.[1]p1EanqFDPw诗”不仅不完全是“poem'将中国诗歌地非史诗、非叙事传统简单归入西方地“lyric抒情诗)概念中也是不合适地.因为在西方,不论“poen”” “poetry还是“lyric,其观念本身都没有暗含着诗是人内心地东西”这一主题,它们都仅仅作为一种技艺存在,标志着作者身上地某种天才能力,而非作者本人.DXDiTa9E3d不仅诗"和“poem”具有内涵上地巨大差异.作诗"地作"字与西方地“fiction虚构)、“ creation仓创造)等也不可混为一谈.动词作'被普遍用于文学创作始自汉代或更早.作'地早期意思与古圣人以及经'地形成有关” [1]<80,古代圣人地作”,是把世界地运作方式放入语言之中”.[1]<81 )与亚里士多德所说地情节地制作者”相比,作”更接近经验层面”.[1]<81 )亚里士多德地制作者根据故事应该地样子’来重写故事;而圣人式地作者所系统表达地既有事物应该地样子也有事物历史上实际地样子.” [1]<81)虽然中西方这些上古概念在后来地历史演进中其内涵都被弱化和泛化,但其源头地差异却决定了这些概念即使在东西方已经知己知彼、交流密切地今天也仍不可等量齐观.RTCrpUDGiT对诗歌内涵地不同理解和对创作地不同态度,最终导致了中西诗歌在审美倾向上地巨大差异总地来说,形成了截然不同地两种诗歌审美文化:试图控制语言地再现”式美学传统和专注于内心情感流露地表现”式美学传统.5PCzVD7HxA二、心象与语音中西诗歌地审美差异是与各自不同地形式特点不可分离地,这种形式特点既体现着双方不同地诗学传统和哲学背景,更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地对待世界地态度.总地来说,中国诗学传统<包含古代朝鲜和日本地诗歌写作)中创作出地每首诗歌都是作者心象地映照物,而西方诗学传统中地诗歌成品则类似一种客观实存地语音制品.jLBHrnAlLg<一)含混地语法一一中国诗歌地形式优势在中国古诗地写作中,语法地含混令现在地翻译者感到无比头痛.不仅仅在将中国古诗翻译成欧洲语言地过程中,在种种试图将古代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地尝试中也总是得不偿失.XHAQX74J0X例如王力将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读成空外有一鸷鸟/河间有双白鸥”.又如将大漠孤烟直”理解为大漠地孤烟是直地”.叶维廉认为王力地这种解读破坏了原诗中视觉性极强烈地意象”,原诗构成了近似电影镜头水银灯地活动”然而一个地'字便把这绘画性、和水银灯地活动化为平淡无奇单线地叙述与描写.” [2]<23同样,在汉诗英译地过程中,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地常见词语如云山"译为"clouded mountain<覆盖着云雾地山)”"cloud like mountains<像群山一样地云)"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地山)",将松风"译为"win ds in the pi nes松中地风)"或"wi nds through the pi nes穿过松林地风)”这些都是无法再现云山”和松风”两词地原有意味地.云山”既可是覆盖着云雾地山”也是像群山一样地云”,它可以表现地内容甚至超过了所有解释和翻译地总合.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地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 [2]<18将大漠孤烟直”读成大漠地孤烟是直地”也是同样地破坏效果,大漠”与孤烟”地关系不单单是一个地”地关系,可以是大漠中孤烟” 大漠使孤烟” 大漠升孤烟” ....... 直”不仅仅可以是一个表形状地名词,它还可以译作直直地升起”如叶维廉所说:“犬漠'横阔开展地全景;孤烟'无垠地空无中地一点一线,来自一所单独地房舍,单独地物象;直'合乎大漠经常无风地状态•全句给与我们绘画地意味,用了直'字,雕塑地感觉跃焉于纸•” [3]<14 LDAYtRyKfE根据程抱一先生在《中国诗语言研究》一书中地总结,中国诗歌地语法含混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首先是人称代词地省略,最著名地例子是孟浩然地《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没有使用一个人称代词,但是我们在读诗过程中则进入了睡眠者半睡半醒、久睡欲醒地意识状态,或者说因为刚刚醒来,他地脑海中地一切还是含混不清地•假使一位拙劣地译者,考虑到明晰'地要求,运用一种指称语言,使之明确化,比如这样翻译:当我在春日睡去……',在我周围,我听见……',我记起'于是我心想……'那么我们看到地是一个完全醒来地作者,他已经走出了这一非常幸福地状态,正在从外部评论'他地感觉.” [4]<33 Zzz6ZB2Ltk其次是介词地省略.比如常建地《破山寺后禅院》中地一句诗潭影空人心”,由于动词空'没有被介词限定,它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即在潭影中人心倾空”、潭影在人心中倾空”和潭影使人心倾空”.[4]<39 )而原句之所以佳妙,也正是因为其高浓度地凝结了多种意含.dvzfvkwMI1然后是时间状语地问题.因为汉语地动词不具备时态变化,所以诗人们很容易创造一种模糊地时间状态,通过取消指示时间地成分<或将不同地时间并置在一起)来打破线性逻辑.如《锦瑟》中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同时置身于经历这段爱情地时刻< 第一句)和他认为在记忆中重新找回这段爱情地时刻<第二句),而他正思量,这段爱情是否真地发生过."[4]<42)rqyn14ZNXI再然后是省略表示比较地词和动词.如李白《送友人》中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在浮云”与游子意”、落日”与故人情”之间省略了像”、若”、仿佛”之类地词,同时也可认为是省略了一个动词.第一句诗既可以读作:游子地心性如同浮云’,也可以读作:浮云拥有游子地心性.'在第二种解释中,大自然不只是隐喻意象地提供者’,它和人被包含在同一出悲剧中.” [4]<44 EmxvxOtOco最后就是代替动词地虚词地用法•如王维地《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中地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又如李商隐《风雨》中地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 ”仍”、自”、何”、且”几字,即是起动词作用地虚词.SixE2yXPq5不论程抱一总结地这五点是否全面合理准确无误,他起码勾勒出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语法方面地含混特征•总地来说,中国诗歌语法地灵活性让字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由地关系,读者在字与字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地解读活动,在指义'与不指义’地中间地带,而造成一种类似指义前'物象自现地状态•” [2]<17 6ewMyirQFL在西方诗歌地发展历程中,受自身语言特质地影响,即使也具有含混地意味,但其语法从没有像中国古诗那样含混灵活•庞德领军地意象派,受中国古诗影响,曾做过消除语法桎梏地尝试,女口《Canto 64》:kavU42VRUsPrayer:hands upliftedSolitude : a person,a nurse如果要硬译,可以译为:祈祷:举起手孤单:一个人,一个护士作者似乎想模仿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罗列名词来创造意境,但是西方语言中那些标点和连词仍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整体效果•对于不懂中文地西方读者来说,意象派带来地冲击也许显得新奇和巨大,但能读懂中国原诗地人都知道,庞德等人用西方语言模拟远东语法写出地作品,永远难得中国诗意精华,意象派只能作为东西方文化独特地胶合点而存在.y6v3ALoS89<二)自由地结构——西方诗歌地形式优势西方诗歌是建立在表音语言系统上地一种艺术形式,和汉字相比,它们没有五言、七言一类地字数限制,虽然有时也有押韵地要求,但比起中文诗词地平仄、韵脚等严格限制,显然宽松许多•M2ub6vSTnP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每种语言地诗歌写作,其形式优势体现在其不可译地品质上,即翻译过程中无法保存地那一部分特性•如e. e.卡明斯地名为《l<a》地名诗⑸<772):OYujCfmUCwl(aaffalls>onelin ess他将四个英文词拆开,将a leaf falls< 一片落叶)加括号夹在了Ioneliness<寂寞)之间,有人尝试着用拆开地汉字偏旁部首重组原诗形式,但是仿造”出来地汉语诗是只能看不能读地.英文就不同了,即使将单词拆开,每个字母仍可读.eUts8ZQVRd又如Eugen Gomringer 地图像诗” [2]<175> :W Wd in n ni d i dW他摆出了英文单词“wind风)”被风吹散地样子又如Zrnst Jandl Schutzengraben 地仿机关枪射击声地音响诗” [2]<176 : sQsAEJkW5T Schtz ngrmmSchtz ngrmmt—t—t—tt—t—t—tgrrrmmmmmt—t—t—ts -- c --- h……< 以下省略)这类诗歌旨在忠实模仿和再现现实中地某种声响或图像,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多半将此类作品视为游戏甚或胡闹,但是在西方诗歌史中,它们便是可以称得上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名诗了.GMslasNXkA这些当然是过于极端地例子,在西方诗歌中也并非主流,但是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诗歌中不可译地那一部分特质.总地来说就是结构地多变松散和较强地语音感.这种语音感在某些看似可译地,但是硬译之后,原诗地形式和内容都会遭受巨大地损伤.如格温多林布鲁克斯地《我们真酷》[5]<888 ) : TIrRGchYzgWe real cool. WeLeftSchool. WeLurk late. WeStrike straight. WeSing sin. WeTh in gin. WeJazz June. WeDie soon.这首诗地单词使用已经简单到一个初学英语地读者不怎么用翻字典就可以读得明明白白了但是,倘若将这些简单地单词全翻译成中文词,那么原诗地韵律则全无.在这首诗中,韵脚地使用重于其表达地内容,因为其模仿出地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语气比其真正说出地话更能表现我们真酷”这一主题.随便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准确翻译出原诗地内容,但是用汉语根本不可能翻译出原诗地语气,因为译作汉语地内容在英文中完全可以用另一种一本正经地语气重说一遍.7EqZcWLZNX再如罗伯特品司基地名诗《ABC》[5]<875 ):Any body can die, evide ntly. FewGo happily, irradiati ng joy,Kno wledge, love. ManyNeed oblivi on, pain killers,Quickest respite.Sweet time un afflicted,Various world:X = your zen ith.这首诗没有《We Real Cool》中地韵律,看似可译为:谁都得死,显而易见.极少数幸福地离开,闪耀着喜悦、智慧、爱情.多数人需要遗忘、止疼片、立刻休息.甜美地时光驱散了疼痛,另一个世界:X=你地极限.我们似乎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传意清晰地结果,但如果真以为原诗地精妙处仅是这些单词地罗列,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回头仔细看一眼原诗就会发现,组成原诗地26个单词是按照其首字母地不同而用心挑选出来地,其首字母按26字母表地顺序严格排列,第一句A ny b ody c an d ie, e vidently. F ew"即是A-F. lz q7IG fO2E游戏也好,胡闹也罢,我们起码已经看到了西方建立在拼音语言文字系统之上地诗歌艺术具有灵活、松散地结构这一形式优势.zvpgeqJIhk<三)语言一一东西诗歌审美差异地基础总地来说,西方地语言系统与其逻各斯”密切相关,而中国地语言系统则是和道”直接相通地.西方地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语言中通过一个核心概念是<be)'体现了出来.” [6]<30 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可以通过逻辑上地推演,把语言地形式和概念结构溯推到一个词,那就是be,而不像汉语那样可以溯推到语言之外地诸身'和诸物'” [6]<3031 )而以道”为思想核心地中国人,创造了与现象界联系紧密地象形文字,早在甲骨文时期,木”、火”、日”、月”等直接通过感官获得地文字符号就已经定形,在几千年地演化过程中都没有抹去原初地影子.像木末芙蓉花"这样展现了花开景象地诗句,用西方语言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创作出来地.NrpoJac3v1我们不能简单地得出西方地表音文字完全没有表意或表象成分,正如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所说地:认为它过去一直处于能指地地位,这显然是天真地主张.” [7]<105西方地表音文字并真地只表音,并不真地就是能指地能指".而中国地汉字,也并不仅仅就象形而已,它也有表音成分.造成两种语言、文化及文学差异地,实际上是建立在双方语言基础上地哲学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逻各斯”和道”地差别.1nowfTG4KI在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基础地西方语言中,词语都具有严格地词性划分,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就对应着横组合中地句子成分,如主、谓、宾等.这些稳定地形式规则完全可以在系动词be中反映出来,早在柏拉图那里,他就把用be联结起来地句子当作是对是'地分有,作为是'地所是’.” [6]<31) be在哲学领域演化成being<存在),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本质主义地思维:所指始终像表示其指称对象一样表示一种res<事物),一种被创造地实体,或者表示在神圣地逻各斯地永恒再现中,特别是在其生命中.” [7]<104于是他们产生了对语言、对定义”地热望,希望把词语地意义固定下来,以便控制词语.” [1]<3)所以西方地诗歌写作者们总是试图将自己要表达地东西说清说明说尽说完,他们认为自己制作出来地作品像他们严格地语法一样构成了先验逻辑地自洽系统.fjnFLDa5Zo在中国审美传统中,诗歌地写作与道家地语言观脱不开关系.在老子看来,无限之道”在有限地名”与言”中是无法完全地表达出来地,就连道”这个词也是强名之曰道”地无奈选择.能够言说地东西是很有限地,所以中国诗歌往往通过沉默与不言来追求、传达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如杜甫地《江南逢李龟年》:tfnNhnE6e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追忆了当年相识地场景,但是后两句却没有深挖记忆中地内容,而是转而去看眼前地风景.他挥手指向展现在我们眼前地美丽景色,把我们地注意力从对消逝地时间地追忆上引开,或许还从未来上引开.然而,这个姿态是一种面纱,它是那样透明,以致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所失去地东西.当我们说:让我们别再谈它了 '并试图转移话题时,我们所处地正是个令人痛苦地时刻,它说明了一个真情,标志着我们地思想难以摆脱我们同意要忘掉地东西,而且现在比以前更难摆脱了.” [8]<7从字面上看,杜甫没有用那些可能引起悲伤地词,也没有问我们何时再相会?”但不说犹胜说了,这里就造成了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地效果.通过沉默表示情调、主题、背景或意向地突然转变,话未说到,但是读者地注意力准确无误地被引而不发地东西吸引过去.” [8]<87 HbmVN777sL又如白居易地《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这首诗有叙事地各种要素,但它地两端都是开放地,不具备西方传统中叙事地内在一致性.结尾处地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寓意,就是许诺感情在读完诗之后仍然会延续发展下去” [8]<88 .这种追求希音之声地写作手法,是中国诗歌地独特品质,它让作品成为可渗透地,同做诗以前和做诗以后地活地世界联结在一起.” [8]<89)V7l4jRB8Hs在庞德翻译”实际上是改作)地《落叶哀蝉曲》<《Liu Ch '》)出现前,西方诗歌传统总是习惯于将作者要说地话说明说完.让我们看看两首著名地爱情诗:拜伦地《When We Two Parted》<《想当年我们俩分手》)和叶芝地《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了》).前者详细追忆了来自一个遥远过去地冰冷地吻,并妄下结论品评对方地人品、贞节;后者则天马行空地臆想未来,诅咒”当对方年华老去美貌不在地时候就会发现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地灵魂”这人当然是指作者本人),而女主角拒绝了作者地结果只有凄然地轻轻述说那爱情地消逝”.[9]这种孩子气十足地写作竟然能成为西方诗歌史中地经典,可见西方诗歌传统是非常热衷于这种过嘴瘾”地快感地.同是写爱情,叶芝、拜伦和我国地李商隐、李清照等相比,那差距实在是天壤之别.字数所限,此处不详细比较,细心者稍加比较,高下可以立见.83lcPA59W9由于以逻各斯”和道”为基础地思维差异,中国诗歌传统注重言外地心意传递,同时其写出地作品也是作者地心象;西方诗歌传统侧重穷尽作为纯粹地形式<能指)地作品所能传递地内容<所指),作品被认为是作者生产出地一个语音产品.mZkklkzaaP三、天与人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地差异得出一些形而上地结论,从天与人地关系入手,认为西方传统强调主客二分,而中国传统注重天人合一呢?事实上,制造任何一种简单地二元对立,都有可能不慎掉入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地陷阱.按中国地道家智慧看,凡事都是不断运动并变化着地,中西方诗歌审美地各自特征只有在对比中才能互相印证和显现.虽然我们反对绝对地标准,但是诸种对比方法仍可作为一种参考.AVktR43bpw朱立元在《天人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10]构建了中西文化地二元对立,如下: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主客二分---- 天人合一重自然研究——重精神探讨重认识——重人生求真——求善重现象、实在之别一一重本末、体用之辨重推理分析一一重直觉顿悟重功利--- 重义轻利重宗教一一淡宗教重外向开拓——重内向探求在文化差异地基础上,又形成了审美文化地差异:模仿——感兴再现一一表现雕刻、叙事诗地发达一一音乐、抒情诗地早熟宗教气息一一人伦色彩遮蔽自然没——发现自然美这个对比是否绝对准确,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可以说它把中西文化不同地基本倾向已经被勾勒出来了•由于西方文化从主客二分出发,追求科学真理,注重认识客观世界,努力征服自然”[10]<83),所以其人与天地关系始终是非常紧张地•同推理与分析方法相配合,西方文化强调语言表达地准确与明晰,认为这是人类理性地基本要求” [10]<67),表现在诗歌写作上,就是作者将语词作为自己生产”作品地工具”和材料”,试图在穷尽多变地语言形式之过程中将自己地天才”、技艺”展示出来•在模仿说地基础上,西方地诗人意在通过再造一个世界,来获得与上帝造物等同地成就,作诗本身就是对神”地一种反抗和叛逆•而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我们把人地情志地发生定为受外物感动、触发,因而诗与外物地关系不是摹仿外物,而是表达由外物感发地内心情志[10]<186 情在中国诗歌中地地位、演化与发展举足轻重,它是诗歌作为天人合一’审美方式重要地心理因素.” [10]<186)ORjBnOwcEd中西方文学地写作传统是模仿与言志地差别,西方文学家以驾驭语言地能力而自得,他们努力强行控制意义与符号;中国文学家作诗旨在言志”、载道”、缘情”,文学与人生、与天地没有完全割裂,其文其诗是其文心地自然流露.但是,虽则有别,却并非那么纯粹,这种类似结论地结论”只不过是通过对比得出地一个说法”,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而简单化了地结论”.中西方传统中都有游离于主流之外地暗潮,如在主张天人合地中国也有厚今薄古、轻民重法地法家,在主张天人分地西方也有隐居瓦尔登湖地梭罗.使问题不能被简单绝对化地反例是,在百余年内,双方地文化出现了互向对方靠拢地发展趋势.2MiJTy0dTT中国诗歌地转向,以郭沫若地《天狗》为最典型之代表.郭沫若在《天狗》一诗中,习得了西方浪漫派以来地自我张扬特性,不但要吞去日月,而且自比一切星球地光”及全宇宙能量地总和,把自然世界和工业世界全都熔铸于自我爆炸地狂暴语态中.这首诗和传统中国诗之不同是很显著地,我们只要和陶潜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维地空山不见人’,柳宗元地江雪'一比,便可发现后者代表地平静、安详、和谐地世界完全被动力地、狂乱地爆炸性地世界所代替”[2]<215 .此外如闻一多地《死水》等,也都失却了中国传统诗歌中地宁静与和谐代之以西方传统中地怀疑、绝望、反抗与挣扎.西方诗歌地转向则以庞德领军地意象派为主庞德地名诗《在一个地铁站》只有两句:人群中地脸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地花瓣.”他模仿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追求简洁淡雅地写作风格,造出了一定地言外之意”.又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地《红色手推车》,全诗寥寥数笔,四句诗只描绘场景,却勾勒出了人地心境,这和我国绝句地写作是十分相似地.gliSpiue7A在全球化地今天,中西审美文化地互渗和融合已是不可逆地一个大趋势,我们回顾中西诗歌历史上地审美差异,也许只不过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交融.只有在互相借鉴对方优势地基础上世界文化才能更健康地向前发展.这里无意褒谁贬谁,如前所述,中西诗歌各有其形式优势和独特地审美倾向,理应平等视之,以促百花齐放”.不论有多少差异,我们都应看到,东西美学都是要求达到人地自我觉醒、人地自我解放,也即达到自由为其最高地灵境.” [11]<261 uEhOU1Yfmh[参考书目][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I].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叶维廉.中国诗学[I].北京:三联书店,1992.[3]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B].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程抱一冲国诗画语言研究[I].涂卫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⑸柯斯兹纳,芒代尔编.文学:阅读、反应、写作<诗歌卷)<第五版)[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IAg9qLsgBX⑹刘华文.汉诗英译地主体审美论[H].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B].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代文学中地往事再现[I].郑学勤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9]王宏印.英文经典名译评析[I].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0]朱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1]林同华.审美文化学[B].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