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重要句子理解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句子解释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句子解释<纪念刘和珍君> 课文句子解释“中华民国……”文章开头一句“中华民国……”象一出戏的开端,点出惨案的时间(十八日)、地点(执政府前)、人物(段祺瑞和刘和珍、杨德群,还有与此有关的“我”)。
这本是一般写记叙文的方法,但作者在这里特别点出“中华民国”,是对其进行揭露和讽刺,以“惨杀”爱国者的事实证明用烈士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已复辟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革命工具。
在事件发生前一年(1925年2月),鲁迅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
……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他在这篇文章的第四节到第六节记录了反动派三月十八日的凶残暴行,把这天称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在叙述事件的开始,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揭露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可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像。
”作者多次提到“中华民国”,又拿俄皇政府来与“中华民国”的执政府相类比,这就告诉人们不要对“中华民国”抱幻想,革命应当从头做起,革命者必须正视在“民国”粉饰下的黑暗与凶残,进行反抗斗争。
(韩立群)“出离愤怒”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说了这样的话: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关于这一句话,有一种教材分析认为义同愤极:“‘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作者已经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了。
”这样说,似乎倒是在解释“进入愤怒”了。
我的理解是:“出离愤怒”,意谓“实在无话可说”只有哀痛。
这可以从上下文来看。
上文是:“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课时
难以理解的句子
•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 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 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第一节)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 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 者?(第二节)
难以理解的句子
•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 沉默中灭亡。(第四节) •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 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 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 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 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第五节)
难以理解的句子
•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 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第 六节) •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 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 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 消亡的明证了。(第七节)
难以理解的句子
•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 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七节)
• • • • • •
真的猛士 庸人 当局者 流言家 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 苟活者
人物 中心
内容
有无 真的 苟活 当局 流言 庸人 恶意 猛士 者 者 家 闲人
流血 牺牲 表现 直面 健忘 有觉 凶残 造谣 麻木 或 正视 偷生 悟不 阴险 阴险 愚昧 主动 恶毒 特点 前行 作者情感态 尊敬 失望 期望 愤怒 痛恨 厌恶 度
表述 语句
真的猛士
• 面对黑暗,不会逃避;只有直面,永不屈 服。他们以国家主权被他人侵犯为痛苦, 以国家强大主权独立为幸福!人类社会的 前行绝不能没有他们!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及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及练习试题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其中包括作者简介、重点字词、必背语段、重点句子、全文结构及练习试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本课的生字词的语音、字形及部分字词的含义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三、必背语段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文,其背诵的段落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重点。
四、重点句子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语句有助于大家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及文章特点。
五、全文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大家清晰的了解文章脉络,方便大家分开段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学习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一定不要忘记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同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勾当/勾通吐露/露马脚勒索/悬崖勒马B.着落/着想血迹/血淋淋挑剔/痛哭流涕C.削发/剥削关卡/卡脖子攒射/人头攒动D.血泊/停泊馈赠/溃疡病跻身/济济一堂【解析】A项,分别读ɡòu/ɡōu ,lù/lòu,lè/lè;B 项,分别读zhuó/zhuó,xuè/xiě,tī/tì;C项,分别读xuē/xuē,qiǎ/qiǎ,cuán/cuán;D项,分别读pō/bó,kuì/ku ì,jī/jǐ。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导语】⽆忧考整理了⾼⼀语⽂必修⼀《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供考⽣参考学习。
1、本⽂的⼤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处不在迸发,⽆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可抑制。
追悼会的⽓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的痛⼼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了沉痛的总结,对烈⼠的死难意义给予了⾼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章结构上的⼤体脉络。
2、本⽂结构是怎样的? ⽂章第⼀、⼆、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于“记念”这⼀中⼼。
3、本⽂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的内容,其实是对“三·⼀⼋”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痛斥⾛狗⽂⼈下劣⽆耻的流⾔。
他⽆⽐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告诫爱国青年改变⽃争的⽅式,⼀⽅⾯颂扬“为了中国⽽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们“更奋然⽽前⾏”。
作者记念⼀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应⾸先把握其博⼤⽽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来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把钥匙。
例如: ⑴“真的猛⼠,敢于直⾯惨淡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 从思路上看,这⾥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活在⿊暗世界的奋⽃者理想的⼈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创造幸福的⼈⽣,他们本⾝也是幸福者。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理解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①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②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选自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①①两处的“此”,分别指的什么?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结尾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请简要分析这两处结尾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1)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2)文章《记念刘和珍君》2.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鲁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句话是战斗的号召。
《记念刘和珍君》重要句子的理解.
C
B
B
4、《纪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 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A、叙述 B、议论 C、抒情
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 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 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
A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 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
全句赞扬革命者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 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
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度。 在《论睁了眼看》中指出:“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这样的 人才是真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 和幸福者”。就是“真的猛士”,因为他们对 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对“真的猛 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 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的悲愤
些“学者文人”
作者自称
全句的含义是: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 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记念死者。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 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 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 为国为民哀痛;为国为民而牺牲, 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
苟且偷生的人会从这次流 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在殉 难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 步觉醒,增长勇气。
革命者则将会更 坚定地奋勇前进。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 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 行。
鲁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 舞大家直面人生,经受生死的考验, 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原文呈现一①中华民国十五年①【1】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②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③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2】遇见程君④,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3】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⑤,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⑥全年的就有她。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5】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6】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7】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8】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⑦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⑧,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⑨,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⑩愤怒了。
我将深味⑪这非人间【9】的浓黑的悲凉【10】;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⑫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1】层解:介绍写作缘由,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名师圈点:①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
②段祺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1865-1936),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经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③杨德群(1902-1926):湖南湘阴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
④程君(1902-?):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⑤寥落:稀少。
⑥《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
⑦那里:现在写作“哪里”。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解释
《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冯雪峰有好几个读者写信给我,谈到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华盖集续编》)中有几处不容易领会,现在照我的了解在这里解释一下。
一、原文第2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真的猛士,应怎样了解?又,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照我的了解,真的猛士就是真的革命者的意思。
这是泛指;有人以为系指在段祺瑞执政府前被杀害的四十多个爱国青年,我们看原文却不是的。
这样牺牲了的爱国青年固然也应该说是革命者,但作者在这一节话中并没有说到这一层意思。
实际上,这些爱国者完全牺牲于反动政府的阴谋凶杀;他们当时只是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而已。
作者在全文中都并没有认为这就是革命的行动。
——根据原文,“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就正是指的反动政府凶杀这种黑暗事实。
因此,这句话就是说,真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样黑暗的现实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也就很明白:真的革命者既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那么,他也就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显然是最哀痛的。
同时也只有真的革命者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样,他也是最幸福的。
这是和下文所说的庸人比较而说的,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这里说的庸人,是平常人的意思。
下文又说:“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正是作者感到非常沉痛的。
二、原文第4节最后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当时是中国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候,青年学生和市民为了援助政府外交而向政府请愿,政府反而加以屠杀;当时的反动文人(《现代评论》派等)还说青年自己去送死。
《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
《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上完了课,查字典语文小编带你回顾《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真的猛士与庸人:1、相关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2、理解:从上面的的语句可以见出: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
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
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问: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是不是真的猛士?冯雪峰先生认为不是。
他认为真的猛士泛指真正的革命者,而鲁迅并不认为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是革命行动。
我们认为从鲁迅对真的猛士的定义和刘和珍等人的英勇事迹来看,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算是真的猛士。
刘和珍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广有羽翼的反动校长;在强拖出校赁屋授课的困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可谓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可谓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刘和珍等烈士是当之无愧的真的猛士。
问:庸人指当时的普通的民众吗?是否包括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庸人指当时麻木不仁的中国百姓,包括无恶意的闲人,不包括有恶意的闲人。
二、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1、相关语句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2、理解有恶意的闲人指怀有恶毒目的,散布阴险论调的人。
他们是像陈西滢样的反动文人,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帮闲、帮凶。
《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知识点
《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知识点推荐文章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集锦热度: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汇总热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热度:苏教版高一语文教参记念刘和珍君赏析热度:《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热度:高一语文学习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高一语文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知识点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知识点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解析1、文章第一、二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从文中可以得知,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她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是出于对渴求真理的好青年,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战友刘和珍的哀思和纪念。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
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
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而言,作者写文章是为了唤起庸人投入战斗。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很清楚了。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但他并没有直接对此事件加以评价,请问他切入的角度是什么?这个角度就是记念刘和珍。
写刘和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
这可以以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么一批可爱的青年。
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卑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都历历在目,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到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
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本文引用陶潜诗句有何作用?陶潜,字渊明,我国晋代著名诗人。
毅然·黯然·欣然·居然·奋然——浅谈对《记念刘和珍君》中几个词语的理解
毅然黠然欣然居然奋然——浅谈对《记念刘和珍君》中几个词语的理解口韩晓武一、毅然原文: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鲁迅编辑的期刊,为什么往往有始无终?个中的原因不言自明.那个反动、专制的社会是不容许进步的思想传播的.《莽原》随时有被查封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也在情理之中。
在这样险恶、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预定而且坚决而毫不犹疑地预定了《莽原》全年意味着什么?当然不仅仅是可能收不到预定的刊物这样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且还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所以这样的举动也就特别可贵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和珍对进步思想的渴望和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
二、黯然原文: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裁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黯然”,书上注释为“忧伤的样子”,这是对的。
刘和珍因反抗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而被学校开除。
在鲁迅等进步教师的支持下.在宗帽胡同租赁房屋做I临时校舍,继续学习。
后在广大社会力量的声援之下.学潮终于取得了胜利,章士钊去职,杨荫榆被撤。
11月,女师大复校,迁回原址上课。
经历如此巨大的变动,对于一个尚在求学阶段的弱女子来说,是多大的震撼,然而,我们看不到刘和珍为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有过哪些忧虑。
反而是当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她为母校的前途担忧,刘和珍就是这样一个有责任心、责任感的进步青年。
三、欣然原文: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
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竞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欣然”,“高兴地;愉快地”。
从《刘和珍生平>中我们可以知道,3月18日,她“抱病带领女师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会、游行和请愿”,并且用英语写了遗嘱。
《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
《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上完了课,查字典语文小编带你回顾《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真的猛士”与“庸人”:1、相关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2、理解:从上面的的语句可以见出:“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
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
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问: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是不是“真的猛士”?冯雪峰先生认为不是。
他认为“真的猛士”泛指真正的革命者,而鲁迅并不认为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是革命行动。
我们认为从鲁迅对“真的猛士”的定义和刘和珍等人的英勇事迹来看,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算是“真的猛士”。
刘和珍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广有羽翼的反动校长;在“强拖出校”“赁屋授课”的困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可谓“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可谓“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刘和珍等烈士是当之无愧的“真的猛士”。
问:“庸人”指当时的普通的民众吗?是否包括“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庸人”指当时麻木不仁的中国百姓,包括“无恶意的闲人”,不包括“有恶意的闲人”。
二、“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1、相关语句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答辩题目及解析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答辩题目及解析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义是纪念死者应取的态度,说明了在黑暗世界中奋斗的人的理想人格。
正是经历过惨淡的人生,目睹了淋漓的鲜血,这哀痛者的悲愤已经达到了极点,于是便从哀痛者向猛士蜕变,在黑暗中前行、斗争,他们是顽强不屈的革命者,而这样的猛士便是幸福者。
二、“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依稀”有模糊之意,“微茫”有隐约之意,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
此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世上活着许多“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从中也能看出作者由衷寄予的期望。
三、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
因此,本文不是一般的悼念文章,而是歌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悲壮战歌,是讨伐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战斗檄文,也是鼓舞青年奋勇斗争的革命号角。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以及掌握本文的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五、请学生给课文的七个部分标注小标题,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而鲁迅的作品和时代背景又结合得比较紧密,学生要想读懂文章就必须梳理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地和文本建立起联系,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1.【解析】选B。
A项,“涤”应读dí;C项,“绯”应读fēi,“菲”应读fěi;D项,“缕”应读lǚ。
【穿针引线】●禅、蝉、掸●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注意:其后不能再跟宾语。
)2.【解析】选A。
B项,戳—戮;C项,碟—喋;D项,霭—蔼,魂—魄。
【穿针引线】●债、绩、啧●桀骜:倔强。
3.【解析】选C。
“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
用在此处合适。
A项,“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并非指唱歌,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有贬义,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
D项,“有始无终”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此处强调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否则,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应该用“前功尽弃”。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A项,“造成……遭到伤害”,句式杂糅,可将“造成对”改为“使”;B项,“成绩……得到了回报”,搭配不当,可删掉“和取得的成绩”;D项,结构混乱,应将“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5.【解析】用“罗网”是指反动派有目的去抓去杀,而学生们的惨状,充分证明反动派是布下“罗网”谋杀爱国学生,所以只要分条阐述出学生的惨状即可。
答案:①背部中枪,说明学生是在冲突中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②“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备的;③受伤后“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表明他们是以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是蓄意谋杀。
6.【解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抓住两个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其含意;再次要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赞扬和崇敬之情,更揭露出反动派的无耻。
答案:(1)这句话把记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有力地赞扬了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令人感到惊心动魄,极其辛辣地批判了当局者的凶残无耻。
记念刘和珍君批注笔记
记念刘和珍君批注笔记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著名散文,他在文章中纪念了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刘和珍。
以下是一些批注笔记:
1.文章开头提到“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这是对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明确,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
2.鲁迅在文中描述了刘和珍的微笑和和蔼,表达了他对这位年轻领袖的深深敬意和怀念。
3.鲁迅通过“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这样的描述,强调了刘和珍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她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角色。
4.文章中提到了“三·一八惨案”,这是对事件本身的明确,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5.鲁迅在文中使用了许多强烈的形容词和表达方式,如“浓黑的悲凉”、“非人间的”、“哀痛”、“苦痛”等,表达了他对事件和刘和珍的深深感慨和悼念。
6.文章最后,“后死者”的表述,既是对刘和珍等先烈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和呼唤,希望人们能够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为中国的进步而奋斗。
总的来说,《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深沉、思想深刻的文章,鲁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刘和珍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以及对中国的未来的期望和呼唤。
《记念刘和珍君》解读
探幽发微披文入情——对《记念刘和珍君》的两组关键词的解读江苏省海门中学杨妙新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直有种情感被激荡和震撼。
鲁迅先生那瘦弱的身躯中蕴藏着汹涌澎湃的感情急流,那犀利的双目中透射出冷峻凝重的理性思考,最后又交汇成一股力量巨大的情与理的洪流,牵引着读者自觉地去领略文章独特的行文方式、抒情风格所带来的巨大的艺术魅力,更引领着人们严肃认真地对人生、对生死进行价值思考以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然因为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感情极为深沉与复杂,在行文时往往微言大义,曲尽其妙,所以,我们读解先生的文章时,对鲁迅式的用语一定要进行重点思考。
比如,《孔乙己》中就有“长衫”与“短衣”、“站着喝酒”与“慢慢地坐喝”、“阔绰”与“寒酸”,以及“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等鲁迅式关键词,令人品味不尽。
本文试图就《记念刘和珍君》的两组与之相类似的关键词语做一点简要的解读。
一、“毅然”“黯然”“欣然”等,用于描摹情态,刻画人物。
顾名思义,《记念刘和珍君》就是为刘和珍写悼念文章,这样的文章,应该要写人物生平事迹,但是,我们看到文章没有具体去写。
这是为什么?我觉得一方面,刘和珍在事件发生前,只是先生的一个普通的学生,正如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学生云者,我向来是这样想,这样说的”,先生可能并未对这个人物有太多的特殊的关注,如果要说有,那也只是老师对听课的学生的一些印象断片;另一方面,我们觉得这也涉及鲁迅的写作意图。
1926年3月18日上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当天的下午鲁迅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女师大的学生许羡苏特地赶来告诉了先生这件事,获知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先生无比愤慨,感到“已不是写什么‘无花的蔷微’的时候了”,就中断了前三节的写作,从第四节开始,把“投枪”和“匕首”直接刺向段祺瑞反动军阀政府。
他说:(《无花的蔷薇之二》)“虽然写的多是刺,也还要些和平的心。
现在,听说北京城中,已经施行了大杀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 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 反动政府:残忍 +
流言 走狗文人:无耻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 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
纪念刘和珍君
记 念 刘 鲁和 迅珍 君
坛先 国译
从生 何书
此已 感经 (作
人 领 (
尚 未 成
彷古 呐功
徨, 喊,
)痛 。忆
旧
) ;
惊 闻 殒
雨星
,,
文中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 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 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
——瞿秋白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
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 “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 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说“屠戮 妇婴”、“惩创学生”是把中外反动派的罪恶暴 行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类比,加以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
全句赞扬革命者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 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
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度。 在《论睁了眼看》中指出:“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这样的 人才是真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 和幸福者”。就是“真的猛士”,因为他们对 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对“真的猛 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 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
哭。”
——许广平
程度副词,把悲
深深地体味
愤感情推向高峰
词语移用 指社会的黑暗
超出了愤怒 1的、而极此限后程几度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
最大哀痛显示无于法非压人抑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指,反就将动这派作和为那
小的代价争取更大的胜利,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苟且偷生的人会从这次流 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在殉 难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 步觉醒,增长勇气。
革命者则将会更 坚定地奋勇前进。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 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鲁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 舞大家直面人生,经受生死的考验, 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巨大的流血 牺牲
历史只前 进一小步
比喻人类发 展的历史
全句含义是: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 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 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 失算。”“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空谈》)基于这一认识,鲁迅不主张请愿。 应以最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 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 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
B 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
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怜无 子情 如未 何必 不真 丈豪 夫杰
D 1、选出对红字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 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反复,强烈地抒发 了鲁迅深沉、激越 的感情。
指三个女子 从容转碾于 反动派屠杀 中的行为
写三个女子临 反语,指反动派
难不惧
野蛮残酷的屠杀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
反语,的指枪骇弹人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 听闻的个罪惊行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
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 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7、找出课文中与陶潜诗呼应的句子,并指出作者引用此诗的 意义。
亲戚或余悲,既渍了然亲有族了,血师痕友…,…爱至人少的,心也当浸
他人亦已歌。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仅使
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死去何所道, 烈士的革命精神同青山永存,
托体同山阿。
“亲族,师友,爱人”会永远记 住这笔血债。
即使人们忘却了,但对亲人们来说是永远不会 忘记的 ,引陶潜的《挽歌》深化这层意思。心 情哀痛,语意婉约。长短句配合,语句深情舒 缓,与委婉曲折的情思是相一致的。
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正是由于反动 统治者下劣凶 残的迫害所致
概括尽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残暴 和死难青年的惨状 ,倾泻作者的满 腔愤怒。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
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
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
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
中灭亡! 选择复句,表示摆在我 们面前有两条路,非此 即彼,就看我们的选择。
的悲愤பைடு நூலகம்
些“学者文人”
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作者自称
全句的含义是: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 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记念死者。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 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 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 为国为民哀痛;为国为民而牺牲,
呜呼!三月一十八!
作诗:刘半农 作曲:赵元任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 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 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 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 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 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 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