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347f66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7.png)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已经成为了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新课标对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初中地理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
一、新课标的总体要求1.1 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地理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
1.2 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新课标强调,初中地理教学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1.3 注重教学改革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地理基础知识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2.2 地理学科思想新课标强调,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想,包括地理空间观念、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等。
2.3 地理实践与探究新课标提倡初中地理教学要开展地理实践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3.1 情境教学法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探究式教学法新课标提倡初中地理教学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3 差异化教学法新课标强调,初中地理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44bb98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d.png)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引言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为了规范初中地理教学而制定的一套指导性文件。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详尽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课程目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掌握地理调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发展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 培养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
课程内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与地图:包括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图的基本知识与应用等。
2. 自然地理:包括地理气候与水文、地理生态与环境、地理生产与资源等。
3.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旅游等。
4. 地理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实践活动等。
教学方法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 观察实践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地理调查方法。
- 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倡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学业成绩评价:通过考试、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 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研究能力。
- 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结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文件,通过本文的详尽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教师应根据标准的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意识,以达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31eb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2.png)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一、前言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地理教育质量,教育部对初中地理课程进行了修订。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通过地理研究,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具备初步的地理探究能力,为终身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乡土地理。
1. 地球与地图主要包括地球的认识、地图的绘制和运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地图阅读和绘制的初步技能。
2. 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人类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对国家地理、文化、历史的了解,提升乡土情怀。
3.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乡土地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和发展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2. 评价建议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3. 教材编写教材应遵循课程标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五、附录附录1:课程标准编制说明详细介绍课程标准的编制背景、原则、过程和主要内容。
附录2:课程标准编制参考文献列出课程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的主要文献。
附录3:课程标准修订历史梳理课程标准从起草到修订的过程。
结束语本次修订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初中地理课标解读
![初中地理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83644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1.png)
初中地理课标解读可见,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前的地理大纲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一)地球和地球仪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来看,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
不过,知识仍然是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的载体,因此,“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也就自然地成为本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
关键是如何看待本学习目标中的“有关”二字。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此需要用“有关”来加以限定。
究竟选取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在1~6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
第二,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但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因此只是宏观的认识。
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第三,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另一目的是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基础。
因此,选取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后面的地理学习所必须的,既没有必要系统,也没有必要深入。
综合来看,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
2. 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7~9年级的地理学习,认识地球的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
地球的运动包括围绕地轴的自转和环绕太阳的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综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
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
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学习目标应该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也体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突出了“人地关系”。
3.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
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0afcc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7.png)
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理学科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教育部最近颁布了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本文将对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主题和目标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
在这一主题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基本地理概念的掌握,如地球的构造、气候类型、地貌地形、自然资源等。
这些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基石。
2、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结合,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培养其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4、强调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让他们了解全球化的趋势,理解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意义。
5、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多元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培养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1、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如旅游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详细解读2024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详细解读2024](https://img.taocdn.com/s3/m/53e426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7.png)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详细解读2024引言:本文将详细解读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旨在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该标准,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和学习地理课程。
一、背景介绍: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内外地理教育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进行制定的。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知识和地理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二、主要内容:1. 课程目标:明确了初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2. 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信息素养、地理思维素养、地理实践素养和地理价值观素养。
3.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了各个年级的地理课程内容,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实践。
4. 学习要求:明确了学生在不同年级应具备的学习要求和能力,以及学科评价的指标和方式。
5. 教学方法: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讨论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6. 教材建设:强调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多样化的教材形式和资源利用。
7. 教师角色:明确了教师在地理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三、实施建议:1. 学校:加强地理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教学资源和设施支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师:熟悉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3. 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培养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4. 家长:关注孩子的地理学习情况,与学校和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提供学习支持和鼓励,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结语:通过详细解读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学习要求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为地理课程的实施和学习提供指导和参考。
初中地理课标解读
![初中地理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1c701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5.png)
初中地理课标解读1 地球一、标准要求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
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
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b1aac0da38376baf1faedb.png)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摘自:《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教师培训网》地球一、标准要求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地球与地球仪(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
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
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性质讲解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性质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6edfd2b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8.png)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性质讲解
【—性质讲解】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就是一门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居多,展现出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述相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就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变成的繁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阐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繁杂关系,从相同角度充分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
地理课程注重当今社会遭遇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述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含有爱好家乡、热爱祖国、高度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充分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将碰到的地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
地理课程所含多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包含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模拟、野外观测、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2022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梳理培训课件
![2022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梳理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c44d7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9.png)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
前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颁布,标准规定了地理课程培养目标、教育 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课程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了育人 导向,优化了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地理教育应着力培养地理核 心素养。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全面落实到课程之 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 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行而不辍,不断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
02 区域认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
不同的区域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增强热爱家乡的 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 命运共同体意识。
初中地理课程“四大”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核心素养解读—④地理实践力 内涵: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
能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观念。
初中地理的培养目标具体内容
总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契合
02 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
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 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 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
(二)关于地理课程
1 地理课程 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
特征 贴近生活
关注自然与社会
体现地理学特点 具有实践性
价值 人地协调观 家国情怀 全球视野
批判性思维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2 衔接功能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6cba7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8.png)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详尽解读)一、前言1.1 课程性质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以学习地球与地图、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主。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强化其可持续发展观念。
1.2 课程理念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3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需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学会地理观察、调查、探究等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2.1 地球与地图主要包括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地图阅读和绘制等知识。
学生需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掌握地图的编制方法和技巧。
2.2 自然地理涵盖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知识。
学生需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特点和变化,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3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资源、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知识。
学生需分析人文地理现象的规律,探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4 区域地理涉及世界地理和我国地理。
学生需认识世界各大洲、国家的地理特征,了解我国地理分布、自然和人文特点。
三、课程实施3.1 教学建议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注重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2 学习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验考试等。
3.3 教学资源教师可利用地理标本、地图、图表、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四、课程标准解读4.1 课程标准结构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附录四个部分。
前言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明确地理学科的主要知识点;课程实施提出教学建议、学习评价和教学资源;附录包括地理学习领域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初中地理课标解读
![初中地理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e9ebc5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9.png)
┏━━━━━━━━━━━━━━━━━━━━┳━━━━━━━━━┓
┃ 标准
┃ 活动建议
┃
┣━━━━━━━━━━━━━━━━━━━━╋━━━━━━━━━┫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 ┃ 开展讨论活动。 ┃
┃ 差异。
┃例如,收集两个不 ┃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送国家的分 ┃同发展水平地域的 ┃
┃ 布特点。
┃资料,进行比较并 ┃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开展讨论。
┃
┗━━━━━━━━━━━━━━━━━━━━┻━━━━━━━━━┛
(五)认识区域
在“认识大洲”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 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 不平衡的”两项要求。
┃1.天气
┃ 开展参观、观测、 ┃
┃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 ┃体验等活动。例如, ┃
┃ 确运用。
┃参观当地的气象台 ┃
┃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 ┃(站)或大气环境监 ┃
┃ 天气图。
┃测站,使用测量仪 ┃
┃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
┃器,观测气温、降 ┃
┃ 影响。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 ➢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 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 资源的主要特点。
➢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
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 我国的土地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 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 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 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 建设的大型工程。
┃水和风向,收看
┃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6801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1.png)
优质教材推荐
1 2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
内容全面,系统性强,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
注重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 用性。
3
北师大版初中地理教材
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具有较强的趣 味性。
自主选择和开发资源策略
结合地方特色选择教材
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 ,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教材 ,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和祖国的
跨学科联系
初中地理与其他学科如历 史、政治、物理、化学等 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 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核心理念阐述
人地协调观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 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树 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综合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联 系的、区域的观点认识地 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区域认知
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特征 和区域差异的认识,具备 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能 力。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THANKS
感谢观看
科技创新对地理课堂影响预测
01
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课堂将更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GIS、遥感等,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兴趣。
0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这些技术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地理学习体验,如模拟地理环境、地
貌等。
03
个性化学习
科技创新将促进地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
趣。
应对策略及建议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探讨
传统教学方法回顾
讲述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传授知 识,系统连贯地讲解地理 概念和原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daa0ddb50e2524de5187eb3.png)
1 “课标” 的研制过程 “课标” 课标
院士专家意见之二(2001/4): 2001/4)
人文地理学家: 人文地理学家: 吴传钧: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吴传钧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原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 国 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 地理学报》主编。 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地理学报》主编。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陆大道 :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 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 所所长、 地理研究》主编。 所所长、《地理研究》主编。 自然地理学家: 自然地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 刘昌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 ,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主编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郑 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主编 》 地理信息系统学家: 地理信息系统学家: 刘纪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刘纪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地理研究》主编。 《地理研究》主编。
1 “课标” 的研制过程 “课标” 课标
院士专家意见之二(2001/4): 2001/4)
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培养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关心国内外重大地理问题, 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 培养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关心国内外重大地理问题 , 了解环境 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与发展的关系 ,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是地理教育责无旁贷并能发挥 重要作用的阵地。因此,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十分必要。 重要作用的阵地。因此,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十分必要。 新近编制的《地理课程标准( 年级) 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社会、 新近编制的《地理课程标准(7~9年级)》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社会、 年级 经济发展对地理基础教育的重要需求,对我国两个文明建设造就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经济发展对地理基础教育的重要需求 , 对我国两个文明建设造就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与现 行的地理教学大纲相比,该标准在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法等方面, 行的地理教学大纲相比 , 该标准在指导思想、 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法等方面 ,都有较大程度 的改进。突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的改进 。 突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及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 对于初接触地理科学的初 中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适当精简,列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明确教学重点, 中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内容适当精简 , 列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 明确教学重点 , 可以起到具体辅导作用。学习方法提倡活学活用,如由远(世界)而近(乡土) 可以起到具体辅导作用 。 学习方法提倡活学活用 ,如由远 (世界 )而近 ( 乡土 ) 或由近而 远可以灵活安排,是好办法。有些国家把乡土地理列为重点,往往占到全部课程内容的1/3 远可以灵活安排,是好办法。有些国家把乡土地理列为重点,往往占到全部课程内容的 以上,因为乡土地理是“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便于领会。结合乡土地理学习, 以上 , 因为乡土地理是 “ 看得见 ,摸得着 ”, 学生便于领会。 结合乡土地理学习 ,提倡跑 实察) 动脑(思考问题) 动手(记录、使用和学习画地图,景观素描,摄影等) 路( 实察) 、 动脑( 思考问题 ) 、动手 (记录 、 使用和学习画地图, 景观素描, 摄影等) 。 这类户外活动的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这类户外活动的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该课程标准比较明确7~9年级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区别。 初中地理以区 年级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区别。 该课程标准比较明确 年级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区别 域地理学习为主线,将主题学习贯穿到区域地理的学习中, 域地理学习为主线, 将主题学习贯穿到区域地理的学习中 ,强调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 和地理技能,这很好的实现了初中和高中的分工。 和地理技能, 这很好的实现了初中和高中的分工 。此次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地理课程的开放 给教材的编撰、地方教材的开发以及地理课程的建设留了余地,提供了弹性。 性, 给教材的编撰、 地方教材的开发以及地理课程的建设留了余地, 提供了弹性 。由于采 用了地理要素单列和区域地理相结合的方式,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用了地理要素单列和区域地理相结合的方式, 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明显减少了内容的层 次和难度,不求面面俱到,而侧重于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次和难度 ,不求面面俱到 ,而侧重于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这符合素质教育对地理课 程的新要求。 程的新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a95d77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b.png)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摘要: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为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以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参考;地理素养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的行动指南,对于指导教师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二、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解读1.学生发展为本: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地理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学科素养导向: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情感、地理价值观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过程与方法并重:地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途径,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4.生活化与情境化: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课程目标解读1.知识与技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强调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运用地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内容标准解读1.地球与地图:内容包括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地图阅读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地图的基本认识。
2.人类与环境: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问题等,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3.区域地理:内容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省区地理等,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初中人教版地理学科教材跟进培训会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杨惠茹一:前言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三:新《标准》的特点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
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
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标准》采用了如"运用、识别、举例、说出、说明、分析、评价"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达了学习目标。
并且,在目标之后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和说明。
5.内容更为丰富。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标准》中还增加了"实施建议"这部分内容,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编写等,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使标准更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四:新《标准》对我们的要求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要求: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解决的问题:1.确定内容框架--以区域为主2.有效地解决繁、难、偏、旧3.如何将知、能、观有机统一4.为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广阔空间5.处理好面向大多数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中国地理A疆域与人口一、标准要求1.疆域与行政区划•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频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得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本条“标准”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来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
二是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是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其它国家进行对比。
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的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性,还需要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
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频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领土面积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的数据。
从增强国土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我国的海洋国土。
我国还有12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1/3。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陆上有15个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一一记住,但学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
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方位,逐个指出。
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本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个。
这么多的地名,需要在中国地理学习过程中,逐个掌握,而不要强求学生一下子记住。
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能正确使用。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得人口国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
95亿。
实际教学中,应使用我国最新统计的人口总数。
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应放在1949年以后。
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本条“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的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
可让学生调动思维,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
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
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B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一、标准要求1.自然环境•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再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得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本条“标准”与以往教材的不同在于删繁就简,不再要求学生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的读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限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
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条“标准”的设计思路与上条标准是一致的,具体要求上有两点不同要求。
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统计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
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两条。
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北向南寒温带至热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图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
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
其二是长江、黄河的概况,包括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4)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本条“标准”的要求不是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
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
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她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结合自然资源的概述,应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得主要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等。
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比较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