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岩石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201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快速扩张的洋中脊
b.慢速扩张的洋中脊
1.熔体, 2.未上升的熔体, 3.熔融残留的晶体。
洋中脊岩浆活动模型 (据Nisbet &Fowler 1978, 转引
自Wilson, 1989)
A modern concept of the axial magma chamber beneath a fast-spreading ridge
•在已确定蛇绿岩的前提条件下,Pearce(1982)的 Cr–Y图、Cr–Ce/Sr图和Th/Yb–Ta/Yb图将有助于区别 这两类蛇绿岩。
• 蛇绿岩
(ophiolite)
•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残余 熔融体,Eu负异常;
•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 中整体为平坦型,说明 源区没有经过大的分异。
•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结晶 堆积物,Eu正异常;
•低K2O(常常<0.2%)、TiO2; •亏损特征明显:
•很低87Sr/86Sr初始值(0.7035) •(La/Yb)N、(La/Sm)N比低, REE为平坦型 •亏损不相容元素(Nb、Zr、Y)
钙碱性玄武岩套
Cpx、opx共生
•辉绿岩岩墙以及均质辉长岩:低K2O的ol–TH质; •堆晶岩:纯橄榄岩+橄长岩+辉长岩±斜长花岗岩;
•正常的(火山岩为N–typeMORB者):如某些弧后盆地扩 张脊; •SSZ型[supra–subduction zone,火山岩为岛弧TH或高 镁安山岩(HMA=boninite)]:如某些弧前盆地脊。
•按Peacock碱钙指数,斜长花岗岩依次变化为:
•洋中脊扩张(MOR)者为AC(碱钙性);
•MORS型蛇绿岩:
•火山岩:大洋拉斑玄武岩MORB; •堆晶岩:纯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斜长花岗岩,即岩浆 结晶顺序为橄榄石(O1)-斜长石(Pl)-单斜辉石(Cpx),并且 橄榄石Mg#高于斜方辉石(斜方辉石Mg#甚至低于74)和单斜辉 石(甚至低于82),副矿物尖晶石的Cr#低于60; •地慢橄榄岩:一般为二辉橄榄岩,含有少量纯橄岩和方辉橄 榄岩,并且LREE为亏损型,无交代作用记录。方辉橄榄岩全 岩化学成分Mg#大于90(原始地慢经过部分熔融的残留地慢橄 榄岩);纯橄岩Mg#介于80-90(可能是熔体早期分离结晶的 产物); •斜长花岗岩: 具AC和A特征(Peacock指数),无TTG组合; •铬铁矿床:一般不发育大型。
洋中脊岩浆岩组合(早期火山岩组合)、洋岛岩浆岩组合、俯 冲带岩浆岩组合、碰撞带岩浆岩组合、碰撞后陆内岩浆岩组合、 大陆裂谷岩浆岩组合、克拉通岩浆岩组合
Examples of Plate Boundaries
O-C convergent O-O divergent C-C divergent O-O divergent
•SSZ扩张脊[SSZ ridges,即弧前(fore–arc)扩 张脊] 为C(钙性);正常的弧后扩张脊(back– arc ridge)为CA(钙碱性);
•在Nb/Y图上(Pearce等,1984)MOR和弧后脊 者位于ORG区,SSZ脊者位于ORG+VAG区或VAG区;
MORS型和SSZ型蛇绿岩(套)的区别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堆晶岩特征表明MORB的原生岩浆在低压岩浆房内ol大量晶出。 由Fo–Fa二元系相图和自然界玄武岩ol斑晶组成可知,晶出的 ol比进化的岩浆中MgO含量要高出许多,大量ol的晶出必驱使 进化的岩浆中FeO*/MgO的快速升高,这是致使进化岩浆具有 富Fe的TH趋势的关键因素。
•变质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harz)为主,加亏损的 二辉橄榄岩(Lherz),Pl相或Sp相,并以变质结构区 别于堆晶形成的橄榄岩。
Figure 13-15. After Perfit et al. (1994) Geology, 22, 375-379.
岛弧环境:洋内岛弧、大陆岛弧、陆源弧等
二)洋(内)岛岩石组合
• 富集型海洋岩浆岩组合。岩石类型为碱性玄武岩与富集型拉斑 玄武岩及相应的侵入岩。富不相容元素,(La/Yb)N比可达10, 87Sr/86Sr初始值较高,可达0.707。
1、岩浆岩组合
• 洋中脊玄武岩(MORB)+辉绿岩岩墙+辉长岩及 其堆晶岩+斜长花岗岩(plagiogranite)+变 质橄榄岩等。
•MORB:N或E-MORB、T-MORB;CIPW-ol、di、hy,斑晶普通辉石 为唯一辉石(无opx)以及两个世代ol,区别于岛弧TH、洋岛TH 和大陆TH;岩相学特征(普通辉石为唯一辉石和两个世代ol)与 碱性ol玄武岩一样,它们之间区别在于有无ne–norm或用SiO2– alk图可清楚的区分开,TH位于亚碱性区(subalkalic),演化 趋势为TH。
一)洋中脊岩石组合
Oceanic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Typical Ophiolite
异剥橄榄岩
Lithology and thickness of a typical ophiolite sequence, based on the Samial Ophiolite in Oman.
•洋中脊(MOR)斜长花岗岩:
•以低K2O(SiO2-K2O图中为LKCA),无or实际矿物;
•TH系列(±CA系列、SiO2-FeO*/MgO图)、AC和A (碱钙性和碱性、Peacock碱钙指数);
•Pearce图解[(1984,如Nb–Y、Ta–Yb、Rb–(Y+Nb)、 Rb–(Yb+Ta)]中位于ORG(洋中脊花岗岩)区为特征, 区别于俯冲环境有关的岛弧和大陆边缘弧中的 TTG组 合(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TT)–花岗闪长岩); •以AC和A及Pearce图解中位于ORG区别于弧前和弧后 盆地以及TH岛弧中的斜长花岗岩。
O-O convergent
O-O divergent
O-C convergent
Convergent Margins: Alaskan Volcanoes
The Mid-Ocean Ridge System
Figure 13-1. After Minster et al. (1974) Geophys. J. Roy. Astr. Soc., 36, 541-576.
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
1. 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尚未形成海洋 环境)。如东非裂谷。 2. 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 现洋壳。 如: 红海、亚丁湾. 3. 成熟阶段: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
4. 衰退阶段:洋脊继续扩张增生,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 的俯冲、消减作用, 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
5. 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 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 6. 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大陆边缘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
二、岩石组合与构造环境
•岩石构造组合(igneous petrotectonic assemblage):表征大 地构造环境与板块或大陆块体边界的性质( Condie,1982)。
•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与英云闪长岩(Tonalite)和奥长花岗岩 (Trondhjemite)共生在一起,常成为TTG组合,在大陆边缘岩浆弧靠海沟 一侧的外带发育;
遂拼合成陆的过程。
由J.F.杜威和K.C.A.伯克在1974年提出,为纪念加拿大地质学家J.T.威尔逊而命名。
威尔逊旋回:由起始到终结经历了萌发 期→青年期→成熟期→衰落期→终结期→ 地缝合线来表达,相对应的实例为东非裂 谷→红海亚丁湾→大西洋→太平洋→地中 海→喜马拉雅山。
裂谷 俯冲 碰撞 造山
– 洋岛拉斑玄武岩(OIT)+洋岛碱性玄武岩(OIA)+Na质系列(TAS分 类;LeMaitre,1989)的夏威夷岩(S1)、玄武粗面安山岩(S2)和歪 长粗面安山岩(S3)+粗面岩类+碱性流纹岩+响岩,以及相应的侵入 岩类,如辉长岩(ν)、碱性辉长岩、二长辉长岩、二长闪长岩、二长 岩(η)、正长岩(ξ)、碱性花岗岩、霞石正长岩等
•原始岩浆在低压(0-9 kbar)条件下(与正常洋壳下的地慢橄榄岩所处的深度 一致),橄榄石的结晶温度高于斜长石,斜长石高于单斜辉石。
•Mg#-MgO关系图解中若呈平行相关,说明橄榄岩为地幔橄榄 岩,非堆晶岩。
•SSZ(岛弧、弧前与弧后盆地)型蛇绿岩:
•火山岩: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玻安岩即HMA(δ)、MA/MD (镁安山岩/镁英安岩)等。 •堆晶岩:纯橄岩+异剥橄榄岩+单斜辉石岩+二辉石岩,即岩 浆结晶顺序为橄榄石(O1)-单斜辉石(Cpx)-斜方辉石(Opx) -斜长石(P1),并且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的Mg#较为 接近,副矿物尖晶石的Cr#高于60; •地慢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有明显交代作用记录,并且LREE 富集的U型配分模式;与复杂的源区(包括不同部分熔融程度 的地幔橄榄岩)、丰富的流体活动以及部分熔融的熔体与残留 地幔橄榄岩的再反应均有关系; •斜长花岗岩:具C和CA特征,还出现TTG组合;稀土元素配分 图有明显的负Eu异常,并呈强轻稀土富集型。 •铬铁矿床:大型。 •原始岩浆在高压下(>10 kbar),橄榄石的首晶区变小、辉石首 晶区变大,斜长石变得不稳定。
•无Eu异常说明无分异作 用
•橄榄岩痕量元素整体较平坦,均在1附近。说明源区为未分异 的地幔橄榄岩。
2、沉积岩组合
洋中脊沉积类型:颗粒细小的深海沉积物及 深海沉积岩,如页岩、燧石岩、硅质岩、红 黄色含金属沉积物及生物成因的远洋石灰岩 等。
岩石的类型特征取决于水温、水的深度以及 沉积时与大陆和海底火山的距离。 在洋中脊扩张中心形成的拉张盆地中,还有 来自附近因断裂抬升的洋壳角砾岩,角砾岩 成分为基性火成岩
•花岗闪长岩与花岗岩共生在一起,为γδ-γ组合,常常表征大陆边缘岩 浆弧靠内陆一侧的内带环境。
•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age):表示板块构造环 境(边界或内部)特征的岩石组合。岩石构造组合分析是恢复 古板块构造格局和历史的基本手段。 •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在一定构造环境下所产生的具有相似的 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一种或几种火山岩组合或(和)侵入 岩组合的总称。
•洋脊斜长花岗岩:产于蛇绿岩套中的暗色矿物主要为Hb
(角闪石)、无碱性长石,位于QAP分类(LeMaitre,1989)中 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区(更确切的说,应位于QP边上)的一 类岩石,以低K2O为重要特征。
•分类:
•与俯冲作用无关的(subduction–unrelated) MOR;
•俯冲作用诱发的脊(subduction–induced ridges)
大地构造环境与岩石组合
一、威尔逊旋回
•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 运动的一次全过程(造山运动)。
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
形洋区渐次形成洋中脊、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
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
(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 洋盆缩小;或发生大陆渐次接近、碰撞,出现造山带,
3、变质岩组合
• 扩张的洋中脊热流值数倍高于一般的大 洋底部,因此在这一地带形成了热水对 流系统及相应的变质岩组合。 • 海水可以通过地壳的断裂向下渗透使得 洋壳的火成岩发生变质。 • 变质的产物以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 相、绿片岩相的浅变质岩为主,向深部 则可出现角闪岩相。 • 断裂发育处糜棱岩及碎裂岩也广泛出现
After Boudier and Nicolas (1985) Earth Planet. Sci. Lett., 76, 84-92.
Layer 4: Ultramafic rocks
Ophiolites: base of 3B grades into layered cumulate wehrlite & gabbro Wehrlite intruded into layered gabbros Below cumulate dunite with harzburgite xenoliths Below: a tectonite harzburgite and dunite (unmelted residuum of the original man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