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 教案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 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__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主题。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释词语的dictionary。
3.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送别诗。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资源:《黄鹤楼送别》原文。
相关的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6.2 多媒体资源: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古典音乐或朗读音频。
6.3 网络资源:在线诗词数据库和电子书籍。
有关《黄鹤楼送别》的讨论区和学术文章。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2. 诗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教学活动:1. 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
2. 介绍诗词《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白。
3. 引导学生阅读诗词,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词《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词《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 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黄鹤楼”、“长江天际流”等。
2. 探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如别离之情、友情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哲理,如人生离别、友谊珍贵等。
第三章:诗词创作与欣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词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2. 欣赏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仿写或创作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词。
2.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交流。
3. 引导学生在欣赏诗词时关注其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文化传承与拓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文人墨客的登楼赋诗等。
2. 介绍诗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价值。
3.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拓展活动,如参观黄鹤楼、参加诗词比赛等。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加深对诗词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2)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诗歌解析的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和《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讲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黄鹤楼送别》的特点和亮点。
(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
(2)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黄鹤楼送别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初读课文后,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4、学习课文的1-2节的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难舍于黄鹤楼上,初感两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初步感受“文包诗”的课文特点、理解课文的方法是诗文结合才能明白古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朋友将要远行时,你会怎么做呢?(板书:送别)是的,我们应该去送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黄鹤楼)同学们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呢?(课文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即将远行的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课文讲的是李白在春天为即将远行去扬州的好友孟浩然送行,别了好友后李白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 鹤 楼 送 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的诗句。
(2)能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诗句中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
(2)诗句中意象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及其注释。
(2)与诗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练习题和测试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别》原文。
(2)了解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2)简要介绍李白和友人的关系,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黄鹤楼送别》原文。
(2)教师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字和意象。
3. 讨论与感悟:(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创作。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诗句来表达情感。
五、作业布置1. 背诵《黄鹤楼送别》。
2. 写一篇关于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收集其他李白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句和写短文的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控制等。
2. 学生学习: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应用和拓展能力等。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制作相关课件,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诗歌的意境图。
3. 准备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简介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运用方法,让学生欣赏《黄鹤楼送别》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反复朗读《黄鹤楼送别》,体会作者的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增强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别》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
(2)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译文】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三月的烟花中前往扬州。
孤船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只看见长江的水流向天际。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组,如“黄鹤楼”、“离别”、“孤帆”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诗句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运用。
(2)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并掌握《黄鹤楼送别》。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诗句的意义。
3. 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别》的作者王之涣和诗歌背景。
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3. 生词和词组学习:讲解生词和词组的含义和用法。
4.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和感受。
6. 问答: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描绘画面:让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五、作业布置1. 抄写《黄鹤楼送别》并背诵。
2. 选择一首类似的送别诗进行学习和赏析。
3.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问答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
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
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3.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4.2 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5.2 诗歌朗读:学生跟读诗歌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5.3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离别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5.5 总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背诵《黄鹤楼送别》并写一篇简短的诗歌解析。
六、教学拓展6.1 paritive Analysis:学生将《黄鹤楼送别》与其它离别主题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6.2 文化背景探讨:学生了解唐代的送别文化,包括送别的礼仪、习俗以及诗歌在送别场合的应用。
七、互动活动7.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体会诗中的情感。
7.2 提问与回答:学生针对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回答,共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八、课堂小测8.1 快速问答:教师提出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问题,学生快速回答,检测学习效果。
8.2 填空练习:学生完成填空题,巩固对诗歌内容的记忆。
九、家庭作业9.1 背诵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黄鹤楼送别》。
9.2 写作作业:十、教学反思10.1 课堂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0.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教师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掌握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之美,珍惜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鉴赏。
3.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深刻领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句意理解等。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3. 欣赏法:品味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审美情趣。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重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
5. 作业布置:请学生以《黄鹤楼送别》为灵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教案编辑专员:X日期:2024年10月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 诗歌表演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评价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有关友谊的古典诗词,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感受友谊之美。
《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活动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文章,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激发情感的好课文。
【学情分析】《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作为五年级的孩子是很难体会到的。
抓住课文中几个关键词“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体会感悟: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按“观景——话别——目送”的顺序行文,叙写了送别的过程。
3.形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影音资料和文本资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诗导入1.揭题释疑。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
谁知道是在什么地方送别?2.这篇文章是根据李白的一首诗改写而成的。
谁知道李白的这首诗?【播放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下面看题目,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看了题目你知道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哪里去呢?(生可以结合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谈。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 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 5 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 yin,前 鼻音;暂 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 kuai,三拼音;炙 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 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 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 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
(2)理解友谊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背景知识。
2.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友谊的珍贵。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课件或黑板。
(2)诗文打印版或电子版的《黄鹤楼送别》。
3.2 教师准备(1)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情感讨论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1)向学生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作品。
(2)引发学生对友谊和离别的思考。
4.2 新课内容展示(1)朗读《黄鹤楼送别》,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解释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和友谊的主题。
(2)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总结。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
(2)写一篇关于友谊和离别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互动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的情况,以及对作业中小短文的质量和思考深度。
7.1 课堂效果反思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7.2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拓展活动8.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离别诗,表达对朋友或亲人的感激和祝福。
8.2 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黄鹤楼送别》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复习查学,小结学法。配音《春江花月夜》
解释题意:请同学们说说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年。黄鹤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有“天下绝景”的美称,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驻足停留,李白就曾在这里送别了好友孟浩然,(板书课题:送别)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要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剧名-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背景的设计
分组活动,每组七至八人。(李白、孟浩然的扮演者,背景设计人员两三人,剧务一人,正负导演两人。)(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背景设计)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李白和孟浩然话别饯行这一场景。
2、引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意,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准备
1、配音《春江花月夜》2、歌曲《长亭送别》3、教学挂图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旁注
第一课时
一、自学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暂时唯见满饮触动
依然伫立凝视惜别孤帆脍炙人口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人们折柳相送,把酒言别,在长亭、在古道、在渡口,在黄鹤楼。随机理解“饯行”。
二、导学,讨论学习形式。
“借文学诗”之形式:(1)学生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轻声读课文,把诗和文对照着读,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句子变一变就可以解释第一、二句诗,文中哪些句子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三、四句诗?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四人一组,小组交流学习所得和所疑。
3、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这么长时间,李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表演情境,指导理解“伫立”“凝视”“孤帆”的意思。师板书:天各一方——行。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我们一起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2、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
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4、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起读……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练写生字词。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再安慰安慰李白。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学生谈从这段话别中知道了什么样,体会到什么?师结合学生回对孟浩然的敬仰、难舍,以及他们永世不绝的深情厚谊。生板书:永世不绝。师板书:——话。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随后安慰起自己的好兄弟。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课题
25、黄鹤楼送别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精读课文,通过文、诗对照阅读,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