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_如何去保护以及原则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_如何去保护以及原则总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保护文化遗产意义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
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
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
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人之为人,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体现,就在于以其创造性实践,建设一个文化世界。
在某个当下看文化,就是审视以往文化形成的某一群体的“文化遗产”,即某种活态的文化模式。
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
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
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
但是,现代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直接的全球行动。
这个文件把世界遗产分为自然的和文化的两大类。
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
自然遗产,是指各类从审美、科学、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受威胁的动植物生态区和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纵横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杨顺玺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摘要:“文化线路”近年来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新概念。
文章对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国苗族蚩尤文化研究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线路;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苗族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为满足有关研究的需要,出现了“文化线路”这一新概念。
“文化线路”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同时融合了物质性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要素。
笔者就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两者的关系“文化线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
当时,由西班牙政府主导,召开了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会议。
在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提出了“文化线路”这一概念,并进行了相关阐释。
会后,根据这次会议形成了《专家报告》文本,其中,也将“文化线路”概念、理念进行论述,并系统阐述了这一基本定义。
当然,从有的文献性资料中分析发现,也有学者称为研究资料梳理总结成果显示,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线路”的概念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坐标中找到答案或是影子。
如可以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世界遗产报告”运动实践中发现相关来源。
从1972年其,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签订《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并开始认真实施,将这一公约执行到实践当中。
1998年,建立了“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
这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采取官方主导模式,建设的专门工作机构,从这些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线路”这一概念已经被认可和接纳,并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线路”已经成为引领方向和潮流的新理念,成为世界文化保护事业领域的新方向和新范围。
2001年,《无形遗产与文化线路的多元性》一书问世。
这是由“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独立著作,可以说是一本专门针对“文化线路”研究书籍。
这本书从基本理论学说、基本事业发展原则、基础性研究工作指导理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文化线路”提供了比较全面、准确和权威的研究资料。
申报形式多元化 保护内涵更加深入——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阶段
和灵魂 。先进文化不发展 ,全 民族文 明素质不提高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 化。 我 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政策 是民族建筑保 护、传承的保障 ,也是 民族建筑创
新发展 的基础 。目前 ,我 国文物保护工作 的内涵 不断深化 、 申报类型呈现多元化趋 势 ,文化保护迈入新阶段 。
环境状态 。 随着文物古迹保护 范围的逐步扩大 ,人们对古迹保 护、利用的方法也在不断深入。乡土建筑要继续住人, 工业建筑做点改动可 以作多种使用,大遗址的保护涉及
考 古发掘 ,还有 可能建成 遗址公 园供人们 参观 ……文 物 古迹呼唤 更灵活 的保护 方法 。 《 历史文 化名城名 镇
《 文物 保护法 》一起 构建 了保 护文物 古迹 、历 史文化
城 的申报 抱有极 大热情 。国家 级历史 文化名城 已经有 l 1 ,可 以说全 国大部分有重要历 史文化价值 的城市 1个 已经囊括 其 中。在新 的名城 申报 过程 中,很 多城 市 以
新 的保护 观念 ,深入研 究城市文 化遗产 的价值 ,扩大 保护 的要素 ,如工 业遗产 、近现代 建筑遗 产 、乡 土建
街区 、历 史文化 名村 、历 史文化 名镇 、历史文化 名城
行业关注 IN U T Y F C S 建筑文化 D S R O U I
况,更好地指 导今后的工作 。
我们 要按照文化景观 、文化线路 等类 型申报世 界文
化遗产 ,要设法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街 区等 类型匹配起来,在现有 的框架下解决 问题 。
上 变化 后存 留的有 价值 的状 态 以及 体现 重要历 史 因素
的残 毁状 态局 部破坏 但仍 保 留原构件 和结 构 、形制 ,
文化线路理论2005-2008
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倡导和努 力下,自1994 年到2008 年间共召开了9 次有 关文化线路的科学会议,从不同方面深化和完 善了文化线路的理论体系,自1994 年“文化线 路”概念的提出,到2008 年《文化线路宪章》 被世界遗产专家认可,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 理论体系。
11
9次重要会议、主题及其贡献如下所示,本小组主要研究2005-2008年发展
◆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暨科学委员会会议在加 拿大古城魁北克城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 会宪章》(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Routes)这是文化线路保护 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10
文化线路遗产研究与申遗的发展历程
会议时间 1994 1998.9.5-8 会议地点 西班牙 马德里 西班牙 特内瑞弗 西班牙 伊比扎 墨西哥 瓜拉吉托 西班牙 帕姆劳拉 西班牙 马德里 西班牙 马德里 会议主题 成为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与旅游;文化遗产 与文化线路理发;洲际文化 线路交汇的互相影响 文化线路的定义、方法及实 践操作 文化线路内涵、界定及评价 文化线路概念理解、非物质 遗产要素、文化线路材料准 备步骤 与文化景观相关的文化线路 在观念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 《操作指南》修订计划讨论 稿中加入文化线路的内容 会议主要贡献 形成文化新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专家报告》,提及其 概念内涵,奠定理论基础 成立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形成《CIIC章程》,理念得 到世界遗产界的认同,阐释文化线路立法保护与区域合 作的重要性,初步搭建理论框架 提出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文化线路保护的时间操作过程 及办法,完善理论内容 详细阐释文化线路概念的多维度内涵、线路的界定及评 价方法、遗产索要标准,细致深入的补充该理论体系 深入论及如何从理论和时间层面理解文化线路,非物质 遗产要素的重要性,准备文化线路材料清单的具体步骤 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的辨析,加深起内涵认识 明确表述文化线路的定义和真实性判别标准
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策略
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策略浅析(本文内容为国家文物局重点课题“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步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诸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文化线路”或相关类型遗产也开始进入世界遗产申报的进程,相关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线路遗产究竟如何以适当的策略提交世界遗产申报,提高成功的概率,是日益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
因此,本文在简要回顾“文化线路”保护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就文化线路作为特殊类型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作了简要分析,在遗产认定、价值阐释、比较研究、真实性与完整性阐述、遗产构成的筛选与组合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abstractthe nomin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as world heritage has increasingly been a focal issu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with the projects such as silk roads and the grand canal on the tentative list of world heritage.this essay 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routes projects nominated as unesco world heritage by discussing the topic of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interpre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statement of authenticity andintegrity,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ites.关键字文化线路,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中图分类号: i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正文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出现在国际上的新遗产类型。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部分 ”。会议形成 的 《 家报告 》第 一次清晰地提出 了文化线路 的概念 ,指 出文化线路是一种具 专
体 的动 态 的文化 景观 ,认 为文化 线 路是 “ 立在 动 态 的迁移 和 交流 理念 基 础上 ,在时 间和 空 间上 都具 有 建 连续 性 ” ; 强调 不 同国家和 地 区 间的对话 和 交流 ” ;是 多维 度 的 ,有着 除其 主要 方面 之外 多种 发 展与 附 “ “ 加 的功 能和价 值 ,如 宗教 的、商 业 的 、管理 的等 ”。 1 9 年 , 国际 古 迹 遗 址 理 事 会 (C 98 I0M 0 ) 西班 牙特 内 里 弗 召开 的 会 议 上 ,成 立 了 文化 线 路 S 在 科 学 委 员 会 ( l ),通 过 了该 委 员 会 的工 作 计 划和 宪章 等 一 系列 文件 ,从 而 开 始 系统 、深 入地 探 讨 Cl C
Spe il t e ca Ari cl
助 这 套 价 值 ,文 化 线 路 才 具 有 其 意 义 。 鉴 别 文 化 线 路 的依 据 是 能够 证 明线 路 自身 意 义 的一 系 列 要 点 和 物 质 元 素 。 通 过 在 某 段 历 史 时 期 对 某 个 社 会 或 团 体 的 文 明 进 程 起 到 决 定 性 作 用 的 线 索 ,来 承 认 某
四
中国名城
C I N Ing Y HH A CB n A
关 注新型 文化 遗 产
一
文化 线 路 遗产 的保 护
单 霁翔
摘
要 :文章简要回顾 了 “ 文化线路”概念形 成和发展 的历 史,具体分析 了我 国文化 线路遗 产
的 特 点 ,指 出保 护文 化 线 路 遗产 的 时代 意 义 , 最后 提 出文化 线路 遗 产保 护 的四 点措 施 。 关 键 词 :文化 线 路 ;文化 遗 产保 护 ;政 策 措施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_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404关注新型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单霁翔摘 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文化线路”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体分析了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的特点,指出保护文化线路遗产的时代意义,最后提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四点措施。
关键词:文化线路;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ultural route” a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in addi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route of China are analyzed,with the meaning of protecting cultural route indicated.Finally,four measures were put forth for protecting cultural route heritages.Key words: cultural route;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policy measures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5-04(9)作者简介:单霁翔 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被认为是拓展文化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新的发展成果,具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
往往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
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体系,一种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具有其自身的基础构架、网络肌理、生态环境和影响范围,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系列孤立的文化遗产单体或地点的总和。
同时,文化线路作为开放的、动态的概念,为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提供了新的观念,对于文化遗产的外延拓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文化线路”概念的形成早在1994年,经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准,在西班牙政府的资助下,召开了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对文化线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应将“路线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
淮盐文化线路的判别与梳理奚敏1(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横跨古淮河尾闾南北、南至长江口、北到赣榆县的两淮海盐产区,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盐产区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是我国产量最高、规模最大的盐区。
所以才有“天下盐利淮为大”的说法。
本文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分别从文化线路应具备的时间指标、空间指标和文化功能指标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阐述了淮盐文化遗产满足文化线路遗产判别的基本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资源价值、遗产价值和旅游价值。
关键词:淮盐;文化线路;发展建议清道光己酉(1849)年,淮河南迁入江;咸丰乙卯(1855) 年,黄河北徙,海运兴起,漕、盐集散不再在淮安进行。
淮安先失漕运总督之威,继失纲盐榷关之利,由此日趋衰败,城市建设不再发展。
直到1983年4月,淮安楚州朱桥的田野上,石油钻探队“N参井”流淌出第一泓卤水,开启了淮盐历史的新篇章2。
自此,探明淮安地下蕴藏着举世罕见的巨大的岩盐资源,储量为世界首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仅食盐产量就占江苏省产量的80%以上3,成为国家新的食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成为迅速崛起的名副其实的新盐都。
在这历史与未来更替的新时期,对淮安盐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无疑将延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盐”的不解之缘。
笔者下文将从文化线路的新视角,对淮盐文化线路进行梳理。
一、文化线路的概念与内涵近年,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新动向之一就是“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
国际上,自“文化线路”这一概念被“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 4(1994年)正式提出以来,文化线路遗产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文化线路的保护正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文化线路概念由CIIC首先提出,CIIC是The CI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的简称。
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世界遗产新类型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一个新类型——“文化线路”的诞生,要求人类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看待自身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重新看待文化的多样性。
在2003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拉美国家向各国代表介绍了一个新项目——“印加文化线路”。
这个项目沿拉丁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跨越6个国家,囊括了整个印加文化区域,它以古老的文明为主线,串连起历史建筑、考古遗迹、古代城市遗迹、文化景观等多种文化遗产项目,构成了一种崭新的遗产类型,内涵远远超过了现存的任何单一类型文化遗产。
这一新类型的出现马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得到了世界遗产中心支持。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这种以文化线路为主的的新类型更多地出现在世界遗产的申报名单上。
日本的“纪伊山圣地和朝圣线路”、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的香料之路和沙漠城市”以及芬兰、挪威、瑞典、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10个国家联合申报的“斯塔伏大地测绘体系”先后入选。
★圣地亚哥朝圣线路1985年被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是基督教中与罗马、耶路撒冷齐名的三大圣城之一,并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在中世纪被人们称为世界的尽头。
以此为终点的跨越比利牛斯山脉,连绵蜿蜒于西班牙、法国边境的漫漫长路,就是鼎鼎大名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从遥远的中世纪直到今天,不计其数的虔诚信徒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沿着这条荒凉的朝圣之路奔向终点圣地亚哥顶礼膜拜。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最早于9世纪就已出现,沿途有1800座建筑,在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本土的文化交流中担负重要角色,对于基督教信仰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纪伊山圣地和朝圣线路”跨越了日本1200年的历史区段,保护对象不仅有三处重要圣迹和朝圣路线,还包括了山野森林等特定的自然环境。
除了物质的文化遗产之外,这一项目还包含了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道教和佛教的相互融合,纪伊山圣地建筑作为一种建筑模式对日本其它地区寺庙、神庙建筑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地区文化景观对日本诗歌和绘画的影响等。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
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过程中,线性文化遗产尤其是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和不容错过的机遇,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将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 从文化线路到线性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是由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衍生并拓展而来。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定义文化线路为:“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代表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一定时间内国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的交流,并代表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成立了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标志着以“交流和对话”为特征的跨地区或跨国家的文化线路,作为新型遗产理念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所认同。
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中加入了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
2005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将文化线路列为四大专题之一,并形成了《文化线路宪章》草案。
文化线路以及相近的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文化廊道(Cultural Corridors)、历史路径(Historic Pathway)、线状遗迹(Serial Monuments and Sites)等遗产概念,都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因素,强调线状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对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川陕古蜀道
蜀道申遗“三重门”:从历史名词到文化遗产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
古蜀道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早、存在年代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时间长、线路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在我国古代政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两旁及附近与道路有关的古遗存、遗址、遗物、古建筑物、古居民点等,使蜀道更具厚重感、丰满感及立体感。
作为一条聚满了历史文化珍宝的“线”,古蜀道如何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间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这成为日前召开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上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
前提: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指南》把世界遗产标准之一界定为:“某一时间跨度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在建筑、技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展示了人类文化之间的重要交流。
”这就要求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文化线路首先要确定时空范围及其交流内容。
然而,由于蜀道线路长,文物部门提供的材料多集中在既有的物质遗存上,对蜀道整体的演变与发展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整理。
在时间范畴界定上,多数古蜀道还较为模糊。
在空间界定上,由于蜀道的使用时间长、路线变化多、主道与支道错综复杂,虽然文献也有一些记载,但多粗略、含糊。
“科学研究不够是目前蜀道申遗的一大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认为,目前古蜀道概念范畴及其时空范围不明确是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科考研究工作,以尽快摸清文物遗存的底细。
原则:坚持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原真性保护是一切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历史遗产的最好继承和尊重。
然而,记者在蜀道沿线考察途中见到的多是焕然一新的“千年遗迹”:一些号称秦汉时期的古遗址俨然是一座崭新整洁的公园,里面的“古建筑”修葺一新,为刺激游客眼球,一些古代石碑被涂上了鲜艳的颜色……诸如此类不尊重历史遗产的现象让考察的多位专家表示忧心。
国子监街——独具国学特色的线形文化遗产
国子监街——独具国学特色的线形文化遗产作者:王琳琳来源:《前线》2011年第09期线形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
孔庙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和国家的最高学府、教育管理机构。
国子监街因街北侧的孔庙、国子监而得名,并以孔庙和国子监为核心衍生出众多遗迹:彩画牌楼、下马碑、方家胡同、公益巷、土地祠、火神庙、箭厂胡同、古槐等。
800米长的街道上历史遗迹如此之多,形成了北京独具国学特色的线形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脉的延续和发展。
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中,国子监街位居十大名街之首,主持人这样宣读国子监街入选理由:“有700年历史的北京国子监街,延续着两千年的中国文脉。
多年来,国子监街因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国学文化物质载体,并因此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它也是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
”来到这条街,大家更多关注孔庙国子监,而对街上的众多遗迹却知之甚少。
崇教四牌坊孔庙国子监始建于元代。
据记载,明代这条街叫做崇教坊,街上的四座牌坊始建于明代,又被称为“崇教四牌坊”。
牌坊是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曾作为多届世博会中国馆的门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皇明太学志》中记载:“门前为通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国子监。
尽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成贤街。
”这条街道东西两侧的牌坊是街牌坊,木制横匾,蓝底金字,题匾曰“成贤街”。
周敦颐在《通书·志学》中提出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修养理论。
读书人要以成圣成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修炼,进入更高的境界。
国子监是三代最高学府,无数学子在此苦读,以此为街道名称,时时激励学子成圣成贤!在国子监大门两侧还有两座牌坊,与“成贤街”牌坊式样一致,因专门为最高学府国子监特意修建,木制横匾,蓝底金字,匾曰“国子监”。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代表,人类的文化遗产无疑是极其珍贵的资源。
这些老建筑、古寺庙、传统的手工艺品等珍贵的文化资产承载着人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
保护它们,也是在保护人类文明的瑰宝。
世界文化遗产走过了几十年的建设与建设,现如今,世界文化遗产的得到了广泛,但是保护工作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一、现状一方面,大批部分文化遗产正面临毁损的问题。
首要的是由于军事、民事的原因引起的战争破坏,而又很多的文化遗产居住在具有高风险性地点的地方,如山区、悬崖峭壁等。
另外,文化遗产许多是寿命有限且受到化学污染等问题的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文化艺术表达的方式已经不再流行,越来越被历史淘汰。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产权的分散与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工作的进行。
由于文化遗产场地,存在的权力所在及利益关系的复杂性,珍惜文化遗产便需要从文化保护到土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加以考虑。
二、发展趋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管部门及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发展趋势和新的解决方案,勇于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1、技术手段的发展。
网络以及电子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从而成为了资讯时代的重要渠道之一。
数字化的信息至少是普通信息的两三倍,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2、国际协作的加强。
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创新合作机制,例如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文件和宪章来规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原则和实践,跨国交流和合作也扩大了保护的领域和层面。
3、部门联合配合的构架的完善。
建立起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通报和维护机制,展开跨职能的合作。
从技术、专业和经济等方面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珍惜等问题上加强了跨界面的有效合作。
4、政策保障的加强。
政策保障,是规范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础,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政策保障,保护了文化遗产的工作,将受到大力度的依法支持,相应的法规制度得到良性的运用的前所未有的,从而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
文化线路视野下的唐蕃古道
、
文 化 线 路 的 定 义
二 、 蕃 古道 作为文 化线路 的判别 特征 唐
19 年 马 德 里 会 议 形 成 的 附 加 文 件 讨 论 了 94
文 化 遗 产 是 指 人 类 社 会 所 承 袭 下 来 的 前 人 创 造 的 一 切 优 秀 文 化 。 人 类 发 展 的 历 史 就 是 不 断 -L 吸 q t U t 殳前 人 经 验 、 断 仓U 新 文 化 的 过 程 , 不 造 是 个 民 族 引 以 为 豪 的 文 化 记 忆 , 人 类 社 会 弥 足 是 珍 贵 的 财 富 。 当 前 随 着 社 会 现 代 4z 程 的 加 快 , k:  ̄
质 和 非 物 质 不 断 地 得 到 体 现 。 文 化 线 路 无 论 是 ” 作 为 重 新 审视 人 类 遗 产 的 新 视 野 和 思 维 , 或 是 抑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新 理 念 和 新 方 法 , 是 作 为 新 的 还 遗 产 保 护 类 型 , 我 国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事 业 都 有 - 对 k
唐 蓿 古 道 是 青 藏 i V-J  ̄ Y _2我 国 汉 藏 兄 弟 民 族 Y
友 好 往 来 , 行 政 治 、 化 交 流 的 纽 带 , 济 贸 易 进 文 经
身 具 体 的 历 史 的 动 态 发 展 和 功 能 演 变 ; 代 表 了 它 迁 徙 和 流 动 , 表 了一 定 时 间 内 国 家 和 地 代 或 国 家 和 地 区 之 间 人 们 的 交 往 , 表 q" 代 -多 商 品 、 想 、 识 和价 值 的 互 惠 和持 续 不 断 思 知 , 代 表 了 因 此 产 生 的 文 化 在 时 间 和 空 问 并 流 与相 互 滋 养 , 些 滋 养 长 期 以 来 通 过 物 这
蜀道文化线路
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与申遗中的几个问题1林向内容提要:“蜀道”作为重要文化线路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有必要组织多学科的学术研究队伍对“蜀道”进行研究。
本文从“蜀道”的含义、“蜀道”的路线、“蜀道”的文化保护以及“蜀道”的申遗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不是最终目的,未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也并不代表着蜀道保护、研究任务的结束,而是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动,使蜀道文化线路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建立起日常保护和监测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蜀道”;路线;文化保护;申遗一、“蜀道”的含义问题先要为“蜀道”正名。
“蜀道”一词为各类辞书如《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所不收。
有的只收古乐府相和歌之名《蜀道难》,写过《蜀道难》的名人不少,早的如南北朝时梁的简文帝、刘孝威,陈的阴铿等都有歌辞传世。
到了唐代因大诗人李白名篇《蜀道难》而闻名于世。
《蜀道难》既是流行歌辞,“蜀道”一词必有来历。
近查《四库全书》得“蜀道”2477条,与道路有关最早记载的是《后汉书·张霸传》。
张霸,成都人,官至会稽太守、颖川太守,老年任京官,卒时七十,“遗救诸子曰:今蜀道阻远,不宜归全,可止此葬”,“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
这里讲的“蜀”是成都,“蜀道”是由中原的“人蜀之道”。
此后“蜀道”一词不绝于书,但除“道路”义之外,还统指以蜀〔成都〕为代表的“地区”—“蜀地”,如《新唐书》有“蜀道米价腾涌”、《宋史》有“令蜀道织锦茵”等等的记载。
现在提出的“蜀道”并非新词。
首先指的也是“出人蜀地的道路”,第二也应有“地区”的意思,因为既称为“蜀道文化线路”,按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次大会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要包含沿线所在“地区”的文化和文物等等(详下节),这与我国自古以来对“蜀道”一词的训话含义暗合。
出人四川盆地的道路众多,不可能都来保护和申遗。
我们认为“蜀道”应该是从号称“十三朝古都”的西安通向“西南大都会”的成都的“官道”。
文化线路与历史文化探究论文
文化线路与历史文化探究论文“文化线路”是最近几年,为切实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实践需求而形成和涌现的全新学理概念,其本身在具体组织开展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研究工作,以及保护工作过程中,占据和发挥着影响深远且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代表和揭示了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以及保护工作在特定历史实践发展阶段的最新动向。
“文化线路”的基本具体内涵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引入融合物质性文化遗产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且同时具备跨时空特点、跨文化的特点,以及跨学科特点的人类文化遗产群组。
鉴于此,本文将会对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进行简要阐释。
一、“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关系1994年,在西班牙中央政府主导召开的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会议过程中,参会者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相关研究问题展开讨论和表述实践的过程中,最早提及和阐释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基本概念,并且在该次会议结束后具体形成的《专家报告》文本中明确引入了关于“文化线路”的有关理论表述,并且在此基础上具体针对“文化线路”的基本定义展开了全面且系统的分析。
文献性研究资料梳理总结成果显示,也有部分学者将“文化线路”的最早形成时点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世界遗产报告”运动实践行为。
从1972年开始,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接连签订和执行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1998,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以官方主导的方式,建设了具备专门性工作职能的“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CIIC),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彰显了“文化线路”学理概念,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践领域所获取到的广泛接纳和确认,并且逐步发展演化为当前历史发展阶段背景下,世界文化保护事业领域的全新工作方向和全新工作范围。
2001年,“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CIIC)组织编写并公开发布出版的独立著作《无形遗产与文化线路的多元性》一书,明确针对“文化线路”的基本理论学说、基本事业发展原则、基础性研究工作指导理念,以及相关性科学研究项目,展开了全面且系统的研究分析,为世界各国学者切实实现对“文化线路”相关问题基础性理论研究现状的全面认识,构筑和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条件。
文化线路的概念及其动态性、非物质性
文化线路的概念及其动态性、非物质性The Concept, Dynamics, and Intangibility of Cultural Route孙静SUN Jing(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作者简介:孙静(1996—),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线路遗产、城市与建筑考古。
E-mail:*****************.cn.71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六届大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1](以下简称《宪章》)。
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遗产学界对文化线路进行长期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的总结性成果,《宪章》厘清了文化线路的概念和内涵。
《宪章》规定—“文化线路是一条陆路、水路、陆水混合或其他类型的线路,具有物理界限,以独特的动态机制和历史功能为特征,服务于特定的、明确的目的,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它必须来自、并反映了人类的交往互动,以及较长时期内国家和地区间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多维、持续、互惠的交换;第二,它必须在时空维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并反映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第三,它必须整合成一个自身存在与历史关系、文化属性相连接的动态系统。
”在《宪章》颁布前,文化线路的概念、内涵和实际操作等都经过了遗产学界的长期讨论。
2005年ICOMOS第十五届大会上,时任CIIC主席玛利亚·罗莎(María Rosa)作了《一种理解、合作及可持续发展的新遗产类型以及CIIC的角色》[2]报告,介绍《宪章》制定情况的部分与最终成文非常接近,可以视为《宪章》2008年正式发布前的最终草案,代表了当时遗产学界在经过10年讨论和实践后逐渐形成的对于文化线路及相关问题的主流认识,而与《宪章》之间的出入则体现了文化线路议题中争议和变动较大的部分。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项目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以及将其传承下去,许多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项目应运而生。
这些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保护、研究、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内涵。
一、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实地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的实地保护与修复是最基本的保护项目之一。
通过对古迹、遗址、文物等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延续这些文化遗产的寿命,使其得以永久保存。
这需要专业的保护人员和先进的保护技术,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2.数字化保存与登记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存与登记成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
通过将文化遗产的信息和图像数字化,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和全球范围内的共享。
此外,数字化保存还可以提供便捷的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文化遗产。
3.法律法规保护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权益,防止文化遗产被侵害和滥用。
同时,法律法规也可以促进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参与。
二、文化传承项目1.教育与培训教育和培训是文化传承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在学校、博物馆、社区等场所开设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和培训班,可以向年轻一代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遗产。
此外,还可以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地考察和交流活动,提高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2.文化活动与展览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是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组织各种文化节庆、演出、展览等活动,可以向公众普及和传播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内涵。
这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了解,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3.社区与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和民间组织的参与对于文化传承项目的成功非常重要。
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展览、培训等,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性和参与度,让他们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
旅游廊道概念界定
各种类型的廊道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廊道空间的旅游开发问题,但又游离于旅游开发的边缘[1]。在国内外的旅游开发 实践中,已出现各种以发展旅游业、增加旅游者游憩体验为目的的廊道空间,但由于概念界定不明,导致这些线形 空间在开发旅游产品时或侧重于景观建设或与旅游线路相混淆,无法充分实现其在旅游开发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本 文通过对旅游廊道相关概念的梳理,对旅游廊道的内涵进行界定。同时,作为一种实践上的应用,提出旅游廊道在 边境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构建意义。
一、廊道概念及其衍生 景观生态学中,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三个元素来描述景观的基本空间形态结构。其中,“廊道”是起分割 或连通单元空间作用的特殊带状要素[2]。Forman 认为廊道在各种景观中均有渗透,并体现了交通、生态保护、审美 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3]。这种功能多样、价值复合、学科交叉的特性使廊道研究从景观生态学逐渐扩展到遗产保护、 文化地理、旅游开发等多个专业领域,由此也衍生出了生态廊道、绿道、遗产廊道、文化线路、文化廊道、风景道、 旅游走廊等多个内涵相似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汪芳又将这些相类似的概念进行归纳,提出“线型空间”的概念。为 避免混淆,本文中统一使用“廊道”指代上述所提各相关概念。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廊道概念主要有三种类型:景观生态型廊道、遗产保护型廊道和旅 游开发型廊道。 (一)景观生态型廊道 景观和生态功能是廊道的基本功能,这种类型的廊道包含了“生态廊道”和“绿道”。 1.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是着重体现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对于生态廊道的建设,关注点在于利用其分割景观格局、连通 景观单元的结构特征,实现保护生态多样性。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及阻隔污染物等生态保护功能。生态廊道概 念是“廊道”概念最本源的面貌。 2.绿道 绿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自然保护区和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强调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功能。以 美国绿道管理与建设为例,1867 年至今,美国完成了上千个绿道规划和建设项目。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户外游憩 总统委员会特别提出报告,指出绿道为居民带来的接近自然的机会。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绿道运动已成为一项国 际运动,世界上出现了从国际、国家到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4]。 从提出“绿道”这一概念的背景可以看出,绿道是在自然或人为廊道基础上,增加必要休闲服务设施建设而成 的廊道空间,其建设的主旨是为市民休闲游憩提供更多的自然空间[5]。因此,与生态廊道相比较,绿道的人为性和 实践性更强,在空间分布上多位于城市或人口密集的地区,起到连接城市与自然的作用。 (二)遗产保护型廊道 遗产保护型廊道是在“绿道”基础上叠加文化保护功能形成的廊道概念。这一类型的廊道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三 种形式:遗产廊道、文化线路以及文化廊道。 1.遗产廊道 从遗产廊道的发展脉络来看,它最初由绿道演变而来,即作为历史线路绿道与遗产保护相结合形成的区域化的 遗产保护战略方法,而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廊道形态。遗产廊道是集合了文化资源的带状景观,追求文化遗产保 护和自然保护并举,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教育等多重目标[6]。带状地貌如河流、峡谷、运河 等以及道路和铁路线等交通线路都是遗产廊道的表现形式。 遗产廊道是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实施策略,将自然和文化遗产合而为一。人类历史文明的重现是遗产廊道研究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ltural routes(or cultural itinerary)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conservation of world heritage in recent years.The article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systematically,and compare the cultural routes concept with 'heritage corridor' which have been prevailing in America for years.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omparison,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two concepts in Chinese context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The article point out the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use the two concepts as reference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gion planning.【Key words】cultural routes;world heritage:conservation;heritage corridor;cultural landscape近年来,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动向之一就是所谓“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
2003年以来,有关这一动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极为引人注目:一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2003年3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会议上,委派ICOMOS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文件《行动指南》(下简称《公约》)的新一轮修订作出计划,其目的就是加入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二是又一条文化线路的重要部分——阿根廷的科布拉达•德•胡迈海卡(Quebrada de Humahuaca)山谷进入世界遗产名单。
此前,继1993年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西班牙部分以后,已有多条文化线路的重要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文化线路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界的热点之一。
本文拟扼要介绍“文化线路”这一较新的世界遗产保护动向,并把它和在美国已经形成多年、国内已经有介绍的遗产廊道保护方法做一些比较,最后再结合我国国情做初步讨论。
一文化线路发展历程国际上开始重视自然和文化保护相结合的标志是1968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该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公开发表的官方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的最早声音之一。
1972年UNESCO签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
与这一权威公约及其不断修订的《行动指南》并行的是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文献,其核心趋势就是对历史环境越来越强调和保护范围的日益扩大:从单体到街区,由街区又扩大到城镇。
又进而兼及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
这些都构成了文化线路概念发展必不可少的背景。
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线路保护得比较早的要数美国,美国人对户外运动的偏好、对自然保护觉醒较早、国家历史相对较短等诸多因素促使美国很早以来就重视文化景观作为整体的文化意义,注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结合,这种结合中最基本的作法之一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游道(trail)把自然和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绿色通道,逐渐发展形成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
其较早的实例如1980年代指定的伊利诺斯和密歇根运河(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国家遗产廊道等。
在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同时,西班牙就宣布它愿意邀请有关专家对文化线路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批准下,1994年,西班牙政府资助召开了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
会议形成的《专家报告》指出文化线路是一种具体的动态的文化景观,认为文化线路是指[1]“建立在动态的迁移和交流理念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指的是一个整体,其价值大于组成它并使它获得文化意义的各个部分价值的总和”;“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多维度的,有着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种发展与附加的功能和价值,如宗教的、商业的、管理的等等”。
专家报告建议世界遗产委员会及UNESCO的总干事要求各国推动这一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认为文化线路真实性的判别应建立在它的文化意义及组成它的各个部分之上,应考虑时间、现在使用状况、立法、自然框架以及它可能具有的其他实体和象征层面的问题。
专家会议还形成了一份提交给UNESCO公约《行动指南》的附加文件,该文件同时也作为在加拿大召开的运河专家会议的建议提交给UNESCO。
该文件详细讨论了文化线路的判定和分界标准,这一文件形成了文化线路研究的基础。
继马德里会议之后,1998年,ICOMOS在特内里弗召开会议(Tenerife,1998,西班牙),会上成立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CIIC(The I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会议通过了包括《CIIC工作计划》、《CIIC 章程》等一系列文件。
CIIC的成立标志着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型的遗产理念得到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全面认同。
随着CIIC的成立,文化线路保护开始步入正轨,一系列更为具体和细致的相关讨论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
陆续又召开了圣克里斯托堡•德•拉。
拉格拉会议(San Critobal De La Laguna,1998,西班牙)、伊比扎会议(Ibiza,1999,西班牙)、瓜拉吉托会议(Guanajuato,1999,墨西哥)及帕姆劳拉会议(Pamplona,2001,西班牙)等多次会议。
这些会议在1994年马德里会议和1998年特内里弗会议的基础上,分别就文化线路保护的预登记(preinventory)、保护中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具体文化线路的保护、文化线路评价标准、登记及世界遗产申报程序、格式等保护实践中更为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3年3月17日一22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黎总部召开的会议上,把对《行动指南》的修订作为第5项议程,这一修订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入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委派下,CIIC在马德里召开会议,讨论形成了《行动指南》文化线路内容的讨论稿,准备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修订计划,这一修订有望在近年内的世界遗产大会中成为正式文件。
《行动指南》中加入文化线路的有关内容,标志着文化线路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文化线路发展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文化线路的栅念定义及其特征在最新的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行动指南》修订计划的讨论稿(2003年5月30—31日)里,文化线路的定义是[2]:“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
这个定义说明了文化线路的如下几个特征:——它的本质是与一定历史时间相联系的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包括一切构成该路线的内容:城镇、村庄、建筑、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等文化元素之外,还有山脉、陆地、河流、植被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
——作为一种线形文化景观,它的尺度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国内的;可以是地区间的,也可以是地区内部的;可以是一个文化区域内部的,也可以是不同文化区域间的。
——它的价值构成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既有作为线路整体的文化价值,又有承载该线路的自然地本身作为山地、平原、河谷等生态系统拥有的生态价值;不仅包括分布在其内部的建筑和其他单体遗产自身的价值,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价值。
三文化线路保护中的几个具体问题1.文化线路的判别人类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路线数也数不清,那究竟什么样的线路才算文化线路呢?尽管CIIC给出了一个还算清晰的定义,但为了避免和其他路线的混同,1994年马德里会议形成的附加文件里还讨论了文化线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判别标准,指出应强调文化线路使用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反响和在文明传播上的贡献,同时以以下四点为基础[3]:——空间特征:长度和空间上的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线路所代表的交流是否广泛,其连接是否足够丰富多样。
——时间特征:只有使用达到一定时间,文化线路才可能对它所涉及的社区文化产生影响。
——文化特征:即它是否包含跨文化因素或是否产生了跨文化影响,指它在连接不同文化人群方面的贡献。
——角色和目的:它的功能方面的事实,例如曾对文化宗教信念或贸易的交流起到作用,并影响到特定社区的发展等等。
CIIC强调把文化线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看待,即它不是某个在某一时期盛极一时的事件或事物的载体,也不是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或历史时刻的产物。
也就是说,象长征故道这样的线路尽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也不能算文化线路。
CIIC同时还强调文化线路要将旅行和交流合一,单纯用作旅行和运输的道路也不能算文化线路,如古罗马的行军路线,尽管它们有可能因为其他的原因被认为是重要的遗产(建筑上的、技术上的等等),但它们也不能算作文化线路。
2.文化线路的真实性帕姆劳拉会议(Pamplona,2001,西班牙)的《决议》强调CIIC定义的文化线路必须要满足真实性标准的判别。
为了清晰地鉴别文化线路的真实性,在CIIC以前有关文件的基础上,2003年的《行动指南》修订计划讨论稿(5月30—31日)里再次明确强调应判别以下几个方面的真实性[4]。
——文化线路的物质形态;——文化线路的历史感,文化线路所携带的信息,及其重要的精神特征;——应考虑相关时间因素及各个部分现在的使用状况;——受线路影响人群的立法愿望。
如果一条线路的局部物质形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也并不意味着文化线路就没有真实性,因为文化线路强调的是线路整体,在其物质形态上残缺的部分,其真实性存在和价值可以通过非物质的层面追溯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