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记忆生物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案例教学的含义生物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生物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有关的生物教学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它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求解模式,冲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的界限,从整体、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与探究,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提出解决的方案。二、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其中在实施生物案例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基本环节:1.引出案例。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选择教学案例时要注意: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的主体性、过程的动态性、结果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优势。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的报道。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了解材料提供的事实和背景。在苏教版九年级生
初中生物:“资料分析”三法
作者:丁强来源:兴山县古夫中学阅读:38更新时间:2010-03-31
随着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教师的理念、角色及教法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复存在,都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发展的理念进行教学。因此,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也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那么,我就我在教学中如何使用“资料分析”教学谈一些我的做法,望各位同仁赐教。
现行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包括了十个一级主题,将“科学探究”这一主题列为十个主题之首,是因为它贯穿与整个教材的教学之中,也是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而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是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中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与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鉴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
一、顺序分析法
有些资料的呈现,是按某些结构的顺序和生理功能的顺序逐一呈现,每一则资料都蕴含有其结构和功能,逐一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知识目标的落实,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一部分的“资料分析”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外界气体进入肺的途径,然后提问“外界气体能顺畅到达肺部吗?”“能保障空气顺畅到达肺部的结构有哪些?”学生在阅读“资料1”后,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气管有骨和软骨做支架”保证了呼吸道有足够的
空间让气体通过。然后让学生阅读“资料2”,很多学生读完后不以为然,然后我就问学生“这则资料放在这里有何意义?”学生稍家思考后,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既然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5℃,说明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也只能在这个温度下才能正常进行,因此,进入人体的气体也必须满足这一温度,否则将影响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教师给予评价,然后接着问:“呼吸道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呢?”学生为了解答这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比较了不同地区人的鼻腔的不同后,得出鼻腔可以起到预热吸入空气的作用。又以问题“你周围空气的质量状况如何?”引入“鼻腔如何净化吸入的空气。”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阅读资料很快找到答案:鼻腔的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膜分泌的黏液除能粘住灰尘、病菌外,还可以湿润吸入的空气。除此之外,气管壁上的黏膜、腺细胞等结构也起到了净化、湿润的作用。由此得出了呼吸道的第二大功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温暖、湿润、清洁。后面几则资料,让学生阅读后发表看法,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可以引起人的呼吸道的疾病,而且也认识到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防止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保持周围环境空气的清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综合分析法
在“资料”呈现的形式中,有些“资料”综合性的呈现出来,那么,这些“资料”将所要认知的内容全部串联起来,是学生在分析资料时,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从“资料”中自然得出结论。
我在教学“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资料,然后问学生“河流起源于什么地方?沿途经过了哪些生态系统?最终汇聚到什么地方?”学生沿着这条线自然就联想到了河流生态系统源自于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沿途经过了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还形成一些湿地生态系统,最后汇聚到海洋生态系统。从理性上,学生认识了在地域方面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直接从资料中的“龟、鳄等爬行动物爬到河岸上产卵,鹭吃河里的鱼、虾、河蚌等动物,却在大树上筑巢”获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也能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接着分析“空气、阳光、水”非生物因素:太阳毫不吝啬的将阳光洒向所有的生态系统;空气欢快的环流于全球;水也会随着降雨周游“列国”,从而从非生物因素方面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随后学生还能从很多方面加以补充说明,最终形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共识。
三、逐一分析法
“资料”不仅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不能亲身经历的过程以形象化,同时,也还可以用大量的文字加以形象化的描述,让知识融于情景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充满好奇的色彩。
我在教学“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节的“资料分析”时,先向学生介绍地球形成46年前,然后让学生想象出地球刚形成时的景象,学生的想象力相当丰富,有说“没有生命”的;有说“森林茂盛”的;更有说“比现在更美丽、更繁荣、科技更发达”的等等。当然,我并没有给这些答案正确与否的评价,而是让学生阅读资料,让学生从充满神奇色彩的文字中想象出地球地球刚形成时的景象,同时观看科学家推测出的地球刚形成时的动画片,学生根据图文进行了概括:当时地球温度很高,火山喷发出的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天空中经常雷闪电鸣。通过与现代大气成分进行比较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