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中的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知识点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知识点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各种天然事物和人文事物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地理学中,外力作用与地貌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外力作用是指外界诸多因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和改变,地貌则是这些影响造成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外力作用与地貌知识点。

一、风的作用与地貌变化风是地表物质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风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地表会出现各种特征和地貌。

比如,在沙漠地区,风吹沙以及风成地貌是非常常见的景象。

此外,风还会影响植被的分布以及沙丘的形成与演变,是沙漠化过程中的重要外力因素。

二、水的作用与地貌变化水是地表最常见的外力因素之一,它通过河流、湖泊、海洋和降水等形式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

降水量、河流水位的变化、海洋潮汐等,都对地貌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河流冲刷和侵蚀作用将山地冲刷成河谷,同时也会造成峡谷的形成。

海洋浪蚀则能形成壮观的海岸崖和海蚀洞。

三、冰的作用与地貌变化冰川冰雪覆盖的地区,冰的作用是冰川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冰川运动会造成地表的冲刷、磨蚀和堆积。

地表上的冰川遗迹、冰碛以及冰川形成的山谷等都是冰的作用与地貌变化的结果。

同时,冰川的融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深远影响。

四、地壳运动与地貌变化地壳作为地球上最外层的热固体岩石外壳,地壳运动是地貌变化的最主要的外力因素之一。

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板块运动等。

地震和火山活动不仅会改变地表形态,还会造成山脉的抬升、地壳断层和地形的改变。

板块运动则会导致大陆的漂移、山脉的抬升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总结:在地理学中,外力作用与地貌是紧密联系的。

风、水、冰以及地壳运动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地球表面的形状、地貌和地理特征得以形成和改变。

了解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S宋林林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S宋林林

三角洲(河口)
流水侵蚀―形―成→沟黄谷土、高瀑原布的、千峡沟谷万壑、支离破碎
侵蚀
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红色沙漠”
风力侵蚀―形―成→风风蚀蚀沟蘑谷菇、、洼雅地丹地貌我国西北地区

戈壁、裸岩荒漠
沉积流水沉积―形―成→冲冲三积积角扇平洲、原:洪:河积河流扇流入:中海河下口流游流出山口处 风力沉积―形―成→沙黄丘土、高沙原垄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地势陡、落差
河流
峡谷、瀑布等
大,流速快,以
上游
流水侵蚀地貌
侵蚀作用为主
河流 地势平坦、流速 河漫滩、三角
中下 减慢,以堆积作 洲等流水堆积
游 用为主
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风源地 附近
风力强,以 侵蚀作用为 主
风蚀蘑菇、风 蚀城堡等风蚀 地貌
风力减弱, 离风源地
以堆积作用 较远地区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 (1)定义: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势能。
2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堆积作用
搬运作用
风化作用
定义: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 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2016 广东佛山市高三二模)“千湖沙漠”国家公 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 伸 50 千米,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 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读图回答 12~13 题。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A、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B、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裸岩 荒漠、 雅丹等地貌 2)风的堆积作用: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沉 积,形成沙丘、沙垄等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雅丹地貌——魔鬼城
“雅丹”——维吾尔语,原义为具有陡壁的土丘, 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 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可以导致物质的逐渐沉积
这些现象代表什么作用?
• 水滴石穿 • 泥沙俱下 • 积沙成滩 • 飞沙走石 • 黄沙漫地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风力作用
(二)流水作用
1、流水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湿润、半湿润地区
(四)冰川、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冰川作用:
作用地区: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
形成地貌:刃脊、冰斗、角峰和冰 川U谷
海岸作用:
作用地区:海岸地区
形成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 蚀柱、海蚀拱桥
冰川侵蚀地貌
峡湾地貌
冰川U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狭 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曲 折,岸壁陡峭,世界最深的 峡湾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亚海 岸,还有挪威的西海岸。
新疆魔鬼城
沉积地貌: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风力堆积作用
戈壁 沙漠 黄土 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 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 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沙 丘

沙 垄 垄、槽的伸展方向与常年风向一致 垄
沙垄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风力堆积作用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 “V”字形河谷展宽。
河漫滩
河漫滩
(3)河口三角洲(河口平原)
分布: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特点: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 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 水网密布。
⑥、风力沉积
沙丘

海浪堆积地貌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 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
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练习】下图是我国两种典型陆地地貌等高线示意图。 1)甲、乙对应的地貌类型分 别是: A.沙丘链、三角洲 B.三角洲、冲积平原
C.沙丘链、冲积扇
D.三角洲、冲积扇
2)关于图中地貌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流水堆积
C.甲——风力侵蚀
三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2. 外力作用动力形式(流水 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风力 冰川 波浪)
沉积地貌
流水沉积 风力沉积 冰川沉积 海浪沉积
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关系
1.表现形式: 蚀
3.塑造过程:
风化侵 蚀产物 外力作用
固结成岩 物质在 地表沉 积
因素变化
形成侵蚀-堆积地形
风化 固结成岩
4
侵蚀
搬运
沉积
1、风化作用:
岩石在温度变化、化学破坏、生物生
长活动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 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水的冻融
球状风化壳
2、侵蚀作用:
B.乙——风力搬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详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详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详析作者:官山明来源:《地理教育》2012年第10期一、知识构建本文解读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三是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学生可以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其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其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骨架做再塑造。

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另外,“标准”要求“结合实例”,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因此,教学时应重在以典型的地貌为实例加以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

对比分析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可以发现不同版本教材编者对该课标涉及的知识纲要(见图1)和能力要求的理解比较一致,但编写思路和章节安排有较大差异。

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内容编排简约明了,知识建构过程流畅,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而人教版以案例教学的思路编写(见图2),以山地的形成为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典型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将这两个案例单独一节编写,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但知识显得零散,系统性不强。

二、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了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学生的在校时间长,野外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各种地表形态没有直观的影响,全凭想象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就算见到了各种地表形态的景观图片,也无法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3、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比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基本格局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其次是重力势能2、外力作用动力因素: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①风力②流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地区③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高山等寒冷有冰川的地区④海浪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2、外力作用动力因素:⑤生物在主要分布在生物活动频繁的地区风化作用因素温度、水、生物。

作用使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侵蚀作用水、冰川、风等。

对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因素作用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3、主要类型搬运作用因素水、冰川、风等作用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因素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3、主要类型4、外力作用主要形式:①风化概念:在温度、水或生物作用下,岩石由大变小的过程。

4、外力作用主要形式:①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物理风化)风化坑(化学风化)植被根劈作用(生物风化)一组题讲透(1)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下题。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D( )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小积累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和生物因素,在题目中未出现有关说明时,通常只考虑气温的变化对风化作用强弱的影响。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越大的地区风化作用越强,如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风化作用强。

概念: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影响: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从而形成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 ”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漠化”“石漠化”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风力侵蚀流水侵蚀侵蚀溶蚀风蚀城堡峡谷石林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形成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等冰川侵蚀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柱和海蚀崖海浪侵蚀一、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一、风力侵蚀地貌②风蚀柱一、风力侵蚀地貌③风蚀城堡风蚀城堡是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地貌
1. 流水作用 2. 风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地貌
1. 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 2.化学溶蚀
冲长积江扇三角洲
流水堆积地貌
黄河三角洲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原因?
板块运动小结: ①板块张裂: 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板块碰撞 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例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壑--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 块相撞产生的。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
1.褶皱
褶 皱与地形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内力) (外力)
背斜

皱 向斜
岩层受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 岩层下弯 谷地或盆地 向斜成山
2.断层
断层与地形
地垒
地堑
讨论:判断以下地形属于哪种断层?
华山
泰山
·地垒—块状山(如:华山、泰山)
·地堑—谷地或盆地(如:渭河谷地、汾河平原、吐鲁番盆地)
1、分析这里的地壳运动方向状况。
2、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方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 择甲地还是 乙地?
3、如果你要找石油,一般在
处较易找到石油。
规律总结 —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断层 —大型工程(水库、隧道等)避免经过 背斜 —可选建隧道;寻找石油、天然气 向斜 —地下水多有埋藏
巩固训练: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一地理知识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高一地理知识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高一地理学问点:造成地表形态变更的外力作用高一地理学问点介绍了造成地表形态变更的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被破坏、变更性状的过程的总称。

风化作用总是与岩石固有的、大大小小的、或明或暗的构造裂隙,以及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的化学稳定性紧密相关。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干脆塑造作用表现最为明显。

侵蚀作用的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动态性和差异性。

3、搬运作用它是外力作用中一个特别突出的重要环节,通过它把风化、侵蚀和积累作用连接在一起。

风、流水、冰川、波浪等把风化、侵蚀的产物运移离开原始的位置,就是搬运作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占优势,在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则是流水的搬运作用表现明显。

流水和风的搬运作用的力气和它们的速度关系特别亲密(不是简洁的正比关系!流水所能够推动碎屑物质的最大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因此狂风和洪水的搬运作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沙尘暴、龙卷风、山洪、泥石流、融冻泥流等都是与外力的搬运作用相关的自然灾难。

4、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广义的沉积作用包括了沉积和积累两种搬运物停留下来的方式。

如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物质,一般当水的流速或者风速降低时,就会有一部分物质沉积(沉降)下来。

而冰川搬运的物质,一般是在冰川溶化的区域干脆地积累下来。

中学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肯定要好好把握中学,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学问点,希望大家喜爱。

高考复习《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复习《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易溶矿物溶解流失,难 溶矿物遗留在原地,增 加岩石孔隙度,为物理 风化提供条件
某些矿物与水反应形成 新矿物,比如石膏,体 积膨胀,挤压围岩,引 发机械破碎。
矿物中的元素化合价变 高,许多岩石的风化面 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穴居动 物、微生物腐蚀。
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又是什么力量使它如此"尖俏"?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 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 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简述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
物理(机械)风化 温差风化 冻融风化(冰楔作用) 层裂作用
深埋地下的岩石当地壳抬升之后,上 覆岩石遭到侵蚀,压力减小,因而产 生卸荷裂隙,从而层层脱落
化学风化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等以及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 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是不溶性物质,如粘土,则 常残留在原地。
(3)要有严寒而温差大的多年冻土地气候。这样融冻风化作用才能深入地下,产 生大块的砾石。
石河发育在多年冻土区具有一定坡度的谷地中。山坡上由融冻风化而产生的大量 碎石汇集于谷地后,在重力作用下石块沿着湿润的下垫面或永冻层的顶面,整体 向下缓慢移动。 其中,融冻作用可使石河碎屑物孔隙中的水分反复冻结和融化,促进石块的下移, 导致整体膨胀和收缩,石河运动速度很慢,如瑞士的石河流速为每年0.25-1.55m。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根据能源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内力(地球的内能)和外力(主要是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表面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位移。

(变形褶皱、位移断层)
(2)常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和地震不仅是地球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火山喷发通常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破裂并摇摇晃晃。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和成岩作用
2外力与地形。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力主要有地壳构造力和地球物理力,外部力主要包括风化、流水、冰川等自然力的作用。

这些力相互作用,使地球表面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多样的地表形态。

二、地表构造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地表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火山等现象,进而影响地表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

三、地形分类及特点
根据地形特点,地球表面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山地地势较高,地形险峻,如喜马拉雅山脉;丘陵地势较为起伏,如我国江南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如四川盆地。

四、地貌实例分析
地表形态各异,以下举几个典型地貌实例进行分析。

黄土高原地貌,是由于风力、水力等外力作用,使黄土沉积而成;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奇特的石林、溶洞等地貌;冰川地貌,是由于冰川运动导致的地面侵蚀作用,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五、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可以为人类提供水利资源;地震等地质灾害,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山脉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综上所述,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表构造运动、地形分类、地貌实例等方面均反映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2.2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冰川作用与地表形态
美国五大湖 ——大陆冰川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冰川作用与地表形态
冰碛地貌
颗粒大小不分、 杂乱堆积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貌
表现形式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冲积 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沙丘;黄土高原的 黄土来源 沙滩 冰碛地貌
作用力
流水作用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峡谷,瀑布,V形谷;
流水沉积
黄河冲积扇
塔里木盆地山麓 冲积扇示意图
观察:冲积扇主要分布在什么 地方?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 思考:它是如何形成的?
太行山
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 减弱—泥沙堆积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力侵蚀作用
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 蘑菇、风蚀城堡、风蚀 洼地、风蚀柱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CaCO3+H2O
CO2
CO2
Ca(HCO3)2
喀 斯 特 地 貌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
外 力 作 用
2、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海浪作用与地表形态 4、冰川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作用
②形成瀑布、峡谷地貌(V形谷) ③喀斯特地貌,溶洞、峰林等

高中地理知识解析地球的外部力量与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解析地球的外部力量与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解析地球的外部力量与地貌地球的外部力量与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势和地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的外部力量是指那些能够改变地球地貌的力量,包括风、水和冰等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为力量。

这些力量与地球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

一、风的作用风是一种重要的外部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风蚀、风沉积和风化。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剥蚀作用,它可以将物质搬运、改变地表形态,并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如沙丘、喀斯特风蚀地貌等。

风沉积是指风力将搬运物质沉积于地表的过程,形成风积地貌,如沙地、流纹状丘陵等。

此外,风还可以加速岩石和土壤的风化过程,对地表产生影响。

二、水的作用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水蚀、水沉积和水化作用。

水蚀是指水流冲击地表的剥蚀作用,它可以切割河谷、形成瀑布等地貌特征。

水沉积是指水流携带的沉积物在地表或水体中沉积,形成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水化作用是指水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发生溶解、溶蚀等过程,从而产生溶蚀地貌,如喀斯特地貌。

三、冰的作用冰是一种重要的地球外部力量,主要表现为冰蚀、冰沉积和冰化作用。

冰蚀是指冰的机械作用对地表进行剥蚀,形成冰蚀地貌,如冰碛丘、冰川河谷等。

冰沉积是指冰体携带的碎石、砂土等冰碛物在地表或水体中沉积,形成冰碛平原、冰湖等地貌。

冰化作用是指冰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发生溶解、溶蚀等过程,从而产生溶蚀地貌。

四、人类活动的作用人类活动也是一种能够改变地貌的外部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开垦、开采和建设。

开垦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拓和种植的活动,通过清理植被、平整土壤等方式改变了地貌特征。

开采是指人类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的活动,这会使地表形成矿山、采坑等特征,同时也会对环境和地貌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建设是指人类兴建各种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活动,如城市建设、道路建设等,它们会改变原有的地貌格局。

综上所述,地球的外部力量包括风、水、冰以及人类活动等,它们对地球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课标解读】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

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

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