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孔子是我国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

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的启示相关。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

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进行。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以历史唯物的辩证,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

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

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

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

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

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论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学习孔子,首先要纠正对教育的错误认识,教育是培育、教化人的;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充。

本文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师因材施教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

今天,我们本着“探微古人,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吸收并借鉴有用的知识,努力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

一、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运用教育手段来改变人、提高人的道德、知识水平。

“性相近,习相远”所谓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习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教育、习染。

在实际生活中,孔子更重视后天的习染对人的意识起的作用,认为人的实际思想状况是由习染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

根据这个理论,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接受良好影响,在道德、知识上得到改造和提高。

他的学生中有素质较好的,也有素质较差的,经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导,不少变成著名的贤才。

孔子很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自孔子以来人们就把教育视为自我成长和提高的途径,中文“教育”的“育”字,本意为“培育、成长”的意思,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德。

儒家重视教育,也因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道教化,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三十二》),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活动,而就是人生的实践活动。

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生完善的过程。

学习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就人生。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倡导推崇“仁”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以“教育天下”为宗旨,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责任。

他提倡普及教育,主张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们。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强调学生应具备自律、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此外,孔子主张以“礼”为基础的教育,他认为学生应学习和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这对于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对于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德育为先,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通用24篇)

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通用24篇)

孔子的议论文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通用24篇)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的议论文篇1我是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你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那是一个科技与网络遍布的世界,与你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如今,儒家思想影响着历历代代的人们,因为它令我们受益匪浅,你知道吗?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由您弟子整理和编纂的《论语》,我们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我最喜欢你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它使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无限乐趣。

每当我空闲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来温习一下功课,把不太熟或者错过的题认真地看看,想想,做做,记记。

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大的提高。

您那诚实守信的态度,为人民着想的思想和教育学生诚实,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多么值得后人去学习啊!你创立的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时期最正统的学派,培养了许许多多报效祖国,诚实守信的弟子。

您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仁”和“礼”两大类,如今的教师也是这样来教导学生们的。

现在有许多电视剧和动画片都在上演你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比如《孔子》。

《秦时明月》等。

好多国家也创办了《孔子学院》,可见你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全世界。

孔子爷爷,您还不知道电视机是什么吧?它就是能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通过立体图像在一个小方快的盒子里播放,怎么样,神奇吧?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享有免费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权利。

封建时代的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吃得饱,穿的暖,不再受劳役和赋税的巨大压力了,整个社会安居乐业,人民自由幸福。

孔子爷爷,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孔子因材施教论文5篇

孔子因材施教论文5篇

孔子因材施教论文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孔子因材施教论文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说开来【摘要】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大意义。

那么如何贯彻落实,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建议【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1(b )-0208-01孔子不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大家几乎耳熟能详,而在记录他言行的《论语》中也比比皆是。

《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上列数章,均孔子回答“如何是孝”的提问,但答复都不同。

孔子总是根据不同的人、事、境遇,不同的需要、缺点、问题,给予第二篇孔子因材施教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孔子:‚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

孔子的教育思想2篇

孔子的教育思想2篇

孔子的教育思想2篇第一篇: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被后人称为“仁爱教育”。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教育的最高追求。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一种人格的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的准则,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价值观。

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和品德,使人成为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和有良好行为的人。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孔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际关系。

他曾说过:“教育不传道,何以传宗接代。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深远影响和传承性质。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从小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非常重要。

孔子主张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通过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他认为,言教可以给予学生知识,而身教则可以让学生从师长的榜样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在实施教育中,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灌输。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即学习知识后要经常复习和巩固。

同时,他也提倡学生要善于思考和探索,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获得真知。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注重品德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他强调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第二篇: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实践”为基础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他认为,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关键途径,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首先,孔子注重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篇一」一、孔子的身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仁”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诸侯间争战频繁,秩序混乱,礼坏乐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颜渊》)。

在春秋社会动乱中,鲁国诚然也出现了礼坏乐崩,但由于礼乐传统深厚,周礼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就有人发出了“周礼仅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感叹。

虽然孔子是没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礼乐文化的熏陶,青年时勤奋地学习礼乐知识和技艺,成年后又做过多年以相礼治丧为谋生手段的儒。

所以孔子非常有教养,精通礼乐:“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又凭着他对周礼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复周礼。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抱负,“正在于他一落地就与贫贱为伍,与艰辛做伴。

他以极平常的心感悟无常的人生”。

[5]他遭受过许多苦难,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统的社会。

这在《宪问》中有所体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环拱,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可见孔子所赞同的是一匡天下,重视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

因此他要恢复周礼,主张礼治。

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将其诉诸人的内心,渴望唤起人们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是“仁”。

孔子力图使人们通过内心“仁”的修养而达到“礼”,实现其政治理想。

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唯有这种内心的修养――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担当得起恢复周礼的重任。

二、《论语》中“仁”的具体内涵首先,“仁”是一种自觉性。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对中国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万世师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并提倡“仁爱”、“礼治”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等学科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体全面发展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在他的的“六艺”教育中。

据《论语》记载,孔子说:“若能修身,不敢不勉之;若能齐家,不敢不劝之;若能治国,不敢不谏之;若能平天下,不敢不诛之。

” 他反对片面追求功利性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乐等方面。

他认为只有把这些方面都发展好了,才能被称之为成功的人。

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出发,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标,培养实用性人才。

同时,他强调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为个人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此服务于社会,成为整个社会的奉献者和领导者。

仁爱与礼治孔子的教育思想大量强调了仁爱和礼治的道德伦理观念。

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

爱人的心态,带来了亲和力和互相尊重,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孔子还强调礼,他认为,只有遵守礼仪,才能遵守公共道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认为,在一切行为和征服尊重,他的教育思想就是为了建立理性和高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

他强调个体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以及仁爱与礼治的道德伦理观念,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以热爱人、热爱人类的情感和义务来引导人,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念。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篇一《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职业教育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研究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的看法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不教而杀谓之弃。

”后来“德治”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通知人才从而为政治服务。

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

春秋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都需要依靠学习来培养。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孔子的私学是学术团体,也是政治团体,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以培养贤才为目的。

孔子对君子的品格十分重视,认为只有那些优秀、品德键能的贤才才能做官。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对象的看法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有教无类”是又局限性的,它不等同于先进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和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

四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看法孔子出于培养从政人才的目的,其教育内容基本上仅限于人事的范围,主要是限于君子做人的道理德和从政的手段才,具体说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遍及世界,今天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

他将自己的毕生经历贡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出身贫寒,没有资格进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它完全依靠刻苦自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虽然生活贫苦,但15岁就“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不耻下问。

为了求学足迹遍布鲁、卫、周等国。

它不仅向师襄、郯子、苌弘、老子等人学习,还向社会底层的人物学习。

因此乡人赞他“博学”。

孔子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于是,他就开始招收徒弟讲学,55岁时率弟子周游列国,一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讲学,68岁回国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先是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40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收集整理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事迹,他的弟子们都有记录,被编成《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二)教育对象比较广泛提倡“有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

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1.教育方法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论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一部儒学经典,体现了孔子关于为人、为学、为政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孔子自“而立之年”设帐讲学,至七十三岁辞世,一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

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家治理《论语·子路》讲到,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去卫国,弟子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

”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怎么办?”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

”冉有又问:“富裕之后,该怎么办?”孔子回答:“教化他们。

”“庶、富、教”是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三步论,清晰地表达了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侧重点。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要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论语·述而》讲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于正道,据守道德,遵循仁义,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问、德行、忠心、诚信。

可见,孔子非常注重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此外,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对于发展现代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的原则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

孔子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创办私学,使广大平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论语·述而》提到,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关于“束脩”,有两种解释影响比较大。

第一种解释是十条干肉,用来指学生拜见老师的见面礼,要说明的是“束脩”并非孔子规定的礼物,孔子只是以此来表示诚心求学者,自己都会不吝教诲。

第二种解释是束带修饰。

孔子说:“凡是束带修饰,到了一定年龄的人向我求学,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一、引言本文旨在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对比研究,以期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内涵1.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对象和方式2.孔子的教育原则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对比研究1.教育目标比较–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2.教育方式对比–孔子注重德育为先,注重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倡导多元化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四、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文素养2.重视师生关系,注重个性化教育3.倡导德行教育与学术教育并重五、结论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影响,也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应当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特殊应用场合场合一:教育学术研究在进行教育学术研究时,可以针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针对场合一的条款增加•增加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传承的分析•增加对孔子思想在古代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的研究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如何确保研究不偏离原著,同时又能结合现代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分析?–解决办法:严格遵循孔子的经典著作,结合专业教育学术理论,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问题:如何深入挖掘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办法: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代学校和教育机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应用情况,从中总结实际应用的启示。

场合二:教育政策制定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可以参考孔子的教育思想,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更符合教育实际的政策措施。

针对场合二的条款增加•探讨孔子教育思想在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案例和经验•研究如何借鉴孔子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政策措施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如何确保教育政策制定时能够充分融入孔子教育思想,同时又符合当代教育实际?–解决办法:结合教育实践案例,进行前瞻性的政策分析和评估,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的论文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

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第一篇: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

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是《论语》,也许读完了《论语》你就会发现,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浓厚的“素质教育”色彩。

粗浅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提倡全民(普及)教育。

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说:对谁都应进行教育,不分类别。

孔子提倡全民教育,希望教育所有的人同归于善。

他所收弟子3000多人无年龄、贫富、职业限制,2500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知道并身体力行着有教无类、面向全体,这和我们今天所推行的普及教育是多么的吻合啊!二、德育为首,全面发展。

《论语》中的“仁”字一百零九见。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

在“修身”与“学问”之间,是以“修身”为本,就是以德为本,求知学文为后。

孔子“德育”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例如在为人处事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忠”和“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做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此看出孔子“德育”的核心是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

同时,孔子认为君子应有“仁、知(智)、勇”三方面的修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可见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仁(德)”“知(智)”勇(体)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

三、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和讨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到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

“启发”和“举一反三”两词亦由此而来。

孔子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同时,孔子特别注重诱导学生,致力于学习,他曾说:“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再叙述。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6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 整理古代文化, 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

本文着重讨论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

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

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

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

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何谓创新?根据辞海释义,“创,始造之也”。

根据此意推断,有独到的见解叫创见。

首创未所有的事物叫创造。

文学艺术作品的问世叫创作。

新是指初次出现的,往往相对旧而言的。

孔子一生虽自称述而不作,而事实上是有述有作,是当时知识的集大成者。

他编写、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流传后世的宝贵文献就是他温故知新的结晶。

从已知到未知孔子非常善于用已有的文献资料来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过去的朝代推测将来的社会。

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p.21)孔子认为: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人继承周朝而当政,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推想而知的。

孔子反对“不知而作之者”。

[1](p.73)他说世上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却凭空想象、主观臆测。

不学不思,如何能知呢?孔子自认为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无是也”。

他在传授弟子“六经”的时候,在讲到历代礼的发展沿革时就说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1](p.26)他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他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

殷代的礼,我也能说得出来,但他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

这是他们的历史文献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献,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孔子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是他一贯主张,以致于他的学生子贡一再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p.46)这是因为道德文章是可视可闻的,而人性与天道是不可捉摸的。

有一次,他的学生季路向他请教有关鬼神之事。

孔子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p.11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完全处理好,怎么去讨论处理论文联盟整理人与鬼的事;人生活着的的道理都未能弄明白,怎么能懂得死?
举一反三孔子善于用启发式教育,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曾形容老师的教学艺术高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p.68)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予以启发诱导。

另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说出新意来。

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学生
大多都有自己一些独出心裁的见解,或能做到“问一以知十”、“问一以知二” [1](p.45)孔子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总是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那怕是与已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有所启发,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杨。

他与学生子贡讨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问题时,对子贡能联想到诗经中诗句的理解,给予充分肯定,表杨他“告诸往而知来者。

”[1](p.9)他的学生陈亢曾经问他的同学,也就是孔子的独生子伯鱼一句话“子亦有异闻乎?”从伯鱼的回话中。

陈亢居然能有大收获:“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p.178)可以说,这都是孔子平时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结果。

叩其两端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叩两端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从考察事实的不同方面入手,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p.89)有一次,有人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但他从这个问题的首尾两端、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和解决办法。

孔子还常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考。

有一次,他和子贡讨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的问题时,孔子就借机教给子贡这种辨证思维的方法。

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

”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p.142)由此得出好人的标准应是:全部的好人都喜欢他,全部的坏人都痛恨他。

反之,则是坏人。

这种思维方法,注意了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矛盾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判断。

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然后凭借这些材料作有效的思考。

怎么样去思呢?孔子提出了“九思”,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性、完整性的训练。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177)从看、听、说等九方面入手,强调观察时要看清楚,听话时一定要听明白,发表言论一定言之有据,并对自己的话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