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_0

合集下载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礼貌是各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它也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了解并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 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但关于礼貌语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 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 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 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该原则认为人们在所有会话中都应遵循质量, 方式和相关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提出后, 针对人们在会话中时常出现的故意违背某一准则的情况, Grice又增加了一条会话含义与之补充。

然而, Grice 的会话合原则与会话含义仍不能对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的言外之力做出充分的解释。

koff (1972,1973,1975,1977)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 如学生和老师, 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 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 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 恋人之间。

koff 的礼貌准则由于提出较早, 在范围上, 系统性上都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篇一: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应用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菜铺上的菜名对人们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它传神的表达出菜本身的特点和美好寓意。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菜越来越受外国友人的亲睐。

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相关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导致中国菜名的英译错误。

同样的,英语广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

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包括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

关键词:中国菜名; 面子理论;礼貌原则AbstractChinese diet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is rich and profound,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foreign guests to get acquainted with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dish names on the menu have a good indication for people. It vividly express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and good moral. At the same time, as our country increasingly has interfaced wi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dish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foreigners.However, different Chinese food cooking ways, rich food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strong bring about difficulties for translation. The applications of pragmatics including face theory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he area of diet. Samely,advertisement is an cross-cultural activity ,so we should consider the pragmatics principle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agmatics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of theroies,including face theory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Keywords: Chinese dish names; Face theory;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in advertisement英语广告advertisement一词产生自拉丁语 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摘要: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或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的体现。

本文从利奇的“礼貌原则”和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部分,并分析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的失误。

关键词:礼貌;面子;礼貌策略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

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

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

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关于礼貌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礼貌是人们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2)礼貌是一种敬重。

(3)礼貌是一种语体。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1]。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时必须以礼貌为前提。

一、利奇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一)利奇礼貌原则的内容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必须要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说起。

合作原则解释了会话含义的理解和产生,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违反合作原则。

因此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礼貌原则[2]用来补充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3]。

由此可知,礼貌原则的核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维护别人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从而保证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汉语的某些礼貌表达,如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中国文化中崇尚褒人贬己的原则。

对待他人要尽可能表示赞同与同情等。

(二)利奇礼貌原则表现的中西差异虽然利奇的礼貌原则在直觉上易于被人接受,但不同文化涉及的侧重点差异很大。

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4]。

如利奇的谦逊准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不同。

如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

请论述设计中西礼仪的异同点

请论述设计中西礼仪的异同点

设计中西礼仪的异同点一、引言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

中西礼仪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礼仪文化,它们由于地域、历史、宗教、哲学等因素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比较中西礼仪的异同点,以加深对两种礼仪文化的认识。

二、行为规范1. 礼貌与尊重在中西礼仪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中式礼仪强调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通常通过鞠躬、请安等方式表达。

而西方礼仪注重平等和相互尊重,常用握手、致意等方式表达。

2. 社交场合的礼仪在社交场合,中西礼仪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以劝酒、敬酒等方式表达友好和敬意。

而西方社交中更注重私人空间,一般会有更多的交谈和互动。

3. 餐桌礼仪中西餐桌礼仪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餐桌礼仪注重团结合作,主要采用共拿一筷、共用一个菜碟的方式。

而西方餐桌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卫生,每人用自己的餐具享用食物。

三、仪式和礼节1. 婚礼婚礼是人生中的重要仪式之一,在中西礼仪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强调家族的联姻,婚礼上通常会有行礼、拜堂、敬茶等环节。

而西方婚礼注重个人的幸福和浪漫,常见的仪式有婚誓、交换戒指、握手和亲吻。

2. 葬礼在葬礼方面,中西礼仪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葬礼强调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通常会有唁电、上香和祭奠等仪式。

而西方葬礼注重个人的缅怀和纪念,常见的仪式有追思会、告别仪式和墓地安葬。

3. 庆典和节日庆典和节日是中西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庆典和节日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庆祝活动包括家庭聚会、舞龙舞狮、放烟花等。

而西方的庆典和节日也充满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庆祝活动包括礼物交换、家庭聚餐、游行等。

四、礼仪守则和规定1. 礼服要求中西礼仪对于服饰要求也存在差异。

中式礼仪注重穿着正式、庄重,女性常常穿旗袍或旗袍改良款。

而西方礼仪对于正式场合常要求男性穿西装、女性穿礼服。

言语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言语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他人 ,即使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也要 以长辈身份来称呼,然而在一项对英语 国家在华任教的教师调查 中 ,有位 老师在 问卷 中写道 : “ 在交 往 中 ,我发 现— — 这可能 是挺 奇怪 的——最 不能 容忍 的是学 生坚 持用 我 的姓称 呼我 。在英 语 口语 中,从 正式 的到很 随便 的称 呼 ,有许 多不 同的方式 。如果 只 叫姓 ,那 绝对 是错 误的。 ” 闭但 是在 中国 ,用姓称 呼这是 再正 常不 过 的了。 在 中 国汉 文化 中 ,称 呼语在 交际 中的作 用主要 是通 过称谓来 表 明 自己对 他人 的敬意 。然而 这在西 方 文 化 中却 是很 难 被接 受 和理 解 的 。好 比英 语单 词 b r o t h e “ 弟 弟 ”的 意 思 ,而汉文化 中的称 谓相对 西方 国家 比较笼 统性 的称 谓就具有 明确 的 “ 长幼 有序 ”性 。再 如 u n c l e ,一个单 词就 可涵盖 汉文化 中伯父 、叔父 、舅 父 、姨夫 等众多 亲疏不 同的词 。对西 方 国家 而言 ,即使是 在正 式场合 ,
中西方称谓上 的差异
中国以 “ 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 礼仪也表现在称谓上。中国汉文化 中称呼语包含谦称、尊称和爱称 ,
种类 繁 多 ,别具 一格 ,是任何 文化所 不能 比拟 的 。中国的称 呼语 的纷 繁恰 恰使得 在 中国的 外 国人 感到 十分 苦恼 ,然 而这 就像 中国人不 能理 解西 方 国家 的孩 子 直呼 长辈 的名字 一 样 。中 国 自古 以来 推崇 “ 上 下有 异 , 贵贱 有分 ,长幼 有序 ,内外有 别 ”的称 呼原则 。孩 子们 从小被 教导要 尊老 爱幼 ,要懂礼 貌 就要恰 当地 称 呼
识和理解 ,西方人表现更 多的是 “ 消极 面子 ” ,他们 不希 望把别人 的言行强加 于 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 干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作者:曹媛媛来源:《学园》2016年第02期【摘要】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从历史文化、思维模式两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03-02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十分重视面子的问题。

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且历史文化和思维习惯也不同,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人,从西方的面子观中取长补短,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加强对西方面子观的了解,认识到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更加顺利。

一中西方的面子观1.西方的面子观国外学者对于礼貌做了诸多的研究,提出许多理论模式及研究方法。

高夫曼对面子做出的解释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

他认为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获取更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为了展示自身的优越。

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面子理论,并且在1987年对这一理论做出修改和进一步的阐述,认为面子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并对礼貌现象与面子问题做出系统的论述。

具体表现为,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对方产生威胁时,那么他就会考虑这个行为的实施程度以及对对方的实际威胁效果;人在说话时会考虑双方的亲密程度、社会地位以及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强求感。

说话人最终决定采取的礼貌方式、交际策略都是由此产生。

2.中国的面子观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面子做出研究,她认为面子代表的是人们的声誉,是通过人的成功和不断进步获得的良好评价,也是人们用努力和聪明才智构建起来的声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面子,甚至有人爱面子胜于生命,很多中国人认为面子是荣誉、声望,也是自尊和尊严,为了维持和保护面子,人们有时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一)【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

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1.中国的“面子观” 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

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 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 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Goffman提出来的。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导言中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对待“面子观”的态度。

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观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者对待面子的方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以电影《喜宴》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面子观差异,来探究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重视。

起首,中华文化中的面子观是一个分外重要的观点,它代表了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家族声誉,而且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干系密切相关。

对于中华文化,面子是需要维护和保卫的,失去面子就是失去了一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西方人更加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们信任真实和坦诚,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直接解决。

他们追求个人价值和成就,对于外界的看法并不如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

二、电影《喜宴》中的面子观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叙述了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进行的一系列喜事。

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起首,电影中的主人公曾经同性恋的事实成为了一个需要隐藏的面子。

在中国文化中,同性恋被视为一种丢脸的事情,因此被家庭所否定。

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个人选择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狐疑和冲突。

其次,在电影中,主人公选择婚姻的对象受到了家族的强烈的责备和抵制,因为她来自底层社会,与传统中国家庭的期望相去甚遥。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幸福和选择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幸福往往需要顾及家庭的利益和面子。

这一差异使得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是否坚持自己选择的逆境。

最后,在电影中,电影创设了许多笑点和尴尬的场景,尤其是在宴会上出现的错误和糗事。

这些场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面子”观念,中国人往往不允诺在大众面前出现尴尬和错误,因为这会直接损害到个人和家族的面子。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从礼貌行为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摘要礼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字,因为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同时它还约束着人类的语言活动。

在礼貌原则中有一个重要理论叫面子观,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文化与行为存在差异,因此面子文化在中西方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一、引言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关于礼貌,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探讨与研究。

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人群,面子的意味是不同的。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现,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探究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及成因,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二、中西面子观的差异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对于礼貌原则中的面子观也存在着差异。

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声望与地位,而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成功得到的。

因此中国人极好面子,言行要看别人的脸色,在别人面前,如果不能善行,或者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会有羞耻之感,因此中国文化也常被称之为“耻感文化”。

而且中国文化只有群体面子,没有个人面子。

但西方人更为看重的是个人面子与个人的自尊心,而中国文化更看重的是群体自尊心,个人观念已经被忽视到荡然无存的地步。

中国文化的“面子”就是“社会信用”,即只有通过庞大的个人关系网才能办事。

戈夫曼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西方的面子观念比中国面子观念“境界高”,西方人不被他人看法与想法左右自身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着独立的个人思想境界。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语言学家帮助成功完成交际起到了重要贡献。

其中面子理论帮助会话含意学说解答言语交际中的一些语用语言与社会语用问题,是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理论。

面子理论在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解跟侧重点。

本文主要探讨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应用。

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文化跨文化交流莱可夫、布朗与列文森、利奇等人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话语等进行讨论,从而丰富了会话含意理论,推动着语用学的发展。

而在处理礼貌问题方面布朗与列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面子理论简介布朗和莱文森在高夫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力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

(桂诗春,2004,46)他们于1978年推出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经过修订以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

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

正面面子是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甘于。

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者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这也称为“负面礼貌”。

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
减 少 影 响对 方 行 为 自由来 满 足 的 消 极 面 子 。而 这 些 正 是 语 用 学 研 究 的 旨向 所 在 。
在 中国 , 其实 “ ” 礼 在古代就早 已形成 了传 统 , 些被我们视 一
为“ 封建” 一些则 发扬光大飘扬 过海 。在尊卑 、 , 等级 分明为主要
取 向的中国封建社会 ,礼” “ 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 的上尊下卑 ,管 《 子・ 五辅》 中亦有 “ 下有异 , 贵贱有分 , 长幼有序 , 富有度 , 贫 凡此
2 中西方礼貌用语 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21 见面打招呼和告别 的差异 . 西方 人与别 人打招 呼 时经常会 非 常兴奋地 说 “el , hl ” 或者 o
“ o r yu ” 似 这 样 的话 , 西 方 , 果 你 正 在 和 一 个 陌 生 人 H wae o ?类 在 如
说话 , 他们说话 的主题就会趋 向于天气这样 无关 紧要 的话题 , 但 是对 中国人 , 他们 可能会说 : 了吗?去哪了?带什 么来 了?或 吃
八 者 , 之 经也 ” 种 上 下 、 贱 、 幼 、 富 之别 就 是 封 建 社会 中 礼 这 贵 长 贫
23 赞美别人 的差异 .
e.S e gab atu c r i na mei nfml,h hns g (ei eui l ut ni nA r a a i teC i e n f a c y e w nso ri e om stns a ttpa eh o t g) s t r ei
临别时 , 中国人很少会直接说再见 , 通常会非 常地 正式 , 起身 送 客说 着 :慢走 , “ 有空再来” 。有些 还要送 出门 口, 而西方人就会
简 单 说 的 “ od y!, e o ! G ob e” S e u” “ y 22 称 谓 语 差 异 .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语言使用:在西方,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请”、“谢谢”、“对不起”等,而在中国,礼貌用语可能更加复杂,包括“您”、“请”、“劳驾”等。

此外,在西方,人们更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2. 饮食文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桌上分享食物,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个人用餐。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后清理餐具,而在中国,这可能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3. 社交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和秩序,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和礼貌。

总的来说,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好或更差。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礼仪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行为上,还涉及到商务、宴会等各个方面。

了解并尊重彼此的礼仪文化差异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礼貌与尊重中西方对待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长辈、上级和年长者都要表示敬意。

然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独立与平等,人们在交流中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西方人会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人。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更注重尊重他人的面子和尊严,往往会回避直接的争执和冲突,更多地采取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2.礼节与仪式中西方的社交礼节和仪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自由和自发,往往形式较为简单。

比如,西方人会在宴会上自由交谈,非正式的举止也比较普遍。

而中国传统的宴会礼仪非常严肃,人们需遵循固定的规则和程序,还有特定的座次安排和酒令等。

中国人也更喜欢通过宴请客人来表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3.应酬与商务礼仪中西方在商务交往方面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商务交流更注重效率和实用性,谈判和商业决策往往会快速进行。

西方人更加直接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喜欢通过问问题和辩论来达到共识。

而中国文化中,商务谈判更侧重于建立人际关系和信任,人们会花更多时间进行洽谈和了解对方的意图。

此外,中国人在商务交往中更重视面子和人际关系的维护,会尽量避免公开拒绝对方的要求或提议。

4.礼物与慷慨在中西方礼仪文化中,对待礼物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礼物的价值和选择都很重要。

特别是在重大场合如婚庆和节日,人们通常会送一些贵重的礼物。

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虽然送礼也表示尊重和感谢,但更注重礼物的意义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看重礼物的心意,而不一定在乎其价值。

总结起来,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在社交、商务和日常交往中体现得很明显。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长期以来,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或者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等方面,在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上的比较还不完善。

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地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失误。

标签:礼貌;面子;消极面子;礼貌策略;价值观一、礼貌的界定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goal)。

该观点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as register)。

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 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 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phenomenon)。

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其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as a pragmatic phenomenon)。

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 1995)。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盈盈2010)。

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差异及国内汉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差异及国内汉语教学的开题报告

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差异及国内汉语教学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脸面观念的不同。

在汉语中,脸面观念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与礼貌、尊重和羞耻等价值观密切相关。

而在西方文化中,脸面观念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则略有不同。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国内汉语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将以中西脸面观为基础,通过对两种文化中脸面观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西“脸面观”的异同之处。

同时,本文将通过相关语料的收集和分析,深入探讨中西“脸面观”下在口语运用中的语用策略,以及不同策略间的差异和适用情况。

最终,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汉语教学中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对中西“脸面观”下语用策略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汉语教学与文化学习的结合,丰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运用特点,提升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对汉语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预期工作及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以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和相关数据信息;2)分析中西方脸面观念的异同,并对各自的语用策略进行比较探讨;3)收集中西方实际语料,并对其进行语用分析;4)结合研究结果,制定汉语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撰写完成论文并进行修改。

估计完成时间为12个月,并在每个阶段都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

浅谈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中美交往中的语用问题.pptx

浅谈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中美交往中的语用问题.pptx
所以在实际交往中,由于东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交礼仪的不同,跨文化交际中常造成这样一种错觉:中国人 觉得英美人在这方面太客气,甚至有点虚伪;英美人又觉得中国人在这方面不大懂礼貌。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文化和语言密切相关,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必须同时了解它的文化,对文化的不了解会造 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培养 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的不是“中国式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二、问候语
见面打招呼时常说“你吃了吗”或“你上哪儿去”,它们在汉语交际中表示友好和关心,这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而这 些友好的寒暄语在英美人听来不仅感到奇怪而且感到不快。当你对他们用"Whereareyougoing”打招呼时,他们就会感 到不高兴,以为你在打听他人私事。而当你用
"Haveyouhadlunch”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则会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英美熟人之间碰面,互道声“Hi”或“Hello”就 表示打招呼了。
浅谈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中美交往中 的语用问题
浅谈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中美交往中的语用问题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语用问题礼貌原则
【论文摘要】本文从语用学中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分析中美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文化的差异可 以直接体现在汉英礼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则对各自准则的内涵理解以及侧重选择上,并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教学,提 高学生的英语社交语用能力。
中国人“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称呼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宗教 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nonreciprocal/asymmetrical)的 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家庭成员中,有 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 的人的时候冠以X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哥哥等称谓。在社会系统中,更是根据个人的地位、职 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师傅、X医生等,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 会关系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偏爱和崇尚对等式(reeiprocal/SYmmetricaD的称呼类型,体现出平等的文化取 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现今的美国社会,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 辈的兄弟姐妹和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长期以来,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或者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等方面,在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上的比较还不完善。

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地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失误。

标签:礼貌;面子;消极面子;礼貌策略;价值观一、礼貌的界定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 goal)。

该观点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register)。

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 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 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 phenomenon)。

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其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enomenon)。

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 1995)。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盈盈2010)。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的,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也是在礼貌的大前提下来谈的。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上的中西方差异(1)利奇的礼貌原则内容。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貌的概述要从1976年格赖斯(Herbert Paul Grice)的合作原则说起,“合作原则”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有人认为这个学说完成了从意义到含义的过渡,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原则,而以含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以及受话人如何推导发话人话语的特殊含意。

因此,合作原则需要某种补充。

不久,利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1983)用以补充合作原则,他认为,发话人违反合作原则,把话说得间接,乃是出于礼貌的需要。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得体准则要求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二是慷慨准则要求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三是赞誉准则要求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四是谦逊原则要求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五是一致准则要求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六是同情原则要求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何自然等2002:44)。

从这六方面不难看出,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别人,维护别人的利益,少为自己考虑一点,使对方受到尊重,从而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交际顺利完成。

利奇的礼貌原则同样可以指导汉语的礼貌表达,如在涉及个体的评誉方面,汉文化崇尚褒人贬己的礼貌原则,尽量褒扬他人,尽量贬抑自己。

对待他人则要尽可能表示赞同与同情。

(2)利奇礼貌原则表现上的中西差异。

虽然利奇的礼貌原则在直觉上易于为人接受,但不同文化在遵循利奇的礼貌准则时侧重点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也就是说,尽管礼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却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张燕2009:78)。

如利奇的“谦逊原则”,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却不同。

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扬,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常常以否定别人赞扬的真实方法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

因为自贬是两千年来中国人表示礼貌的核心。

再如利奇的“赞同原则”,即“尽量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量夸大对自身的贬损”也是同样的。

尽管在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是非常正常的,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各不相同。

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but……”这样的方式。

这里的“yes”是与“赞同准则”一致的,表面上的统一是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更容易接受。

中国人一般更不会直接表达出不同意,而日本人则更甚,他们表示不同意的方式常常非常间接,会绕很大的弯子,甚至于对于日语非母语学习者来说,乍一听上去会认为对方是同意的,只能靠听他在结尾的语气上的变化。

除此之外,中西方在礼貌用语中体现的差异也存在于各个方面,诸如见面打招呼和告别的差异、称谓语的差异、赞美别人的差异、表达感谢的方式差异等,这些差异的存在都反映了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礼貌准则的程度以及遵循这一准则的表现方式是有差异的,因此,礼貌原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三、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观上的中西方差异(1)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观。

在语言的礼貌方面,英国学者布朗和列文森沿用了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

他们提出“礼貌让我们意识到其他人对于面子的需求,同样面子也是我们在社会的个人形象观点。

”其中,将“面子”分为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负面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李昆秀等2010:41)。

如果说者说的话威胁到听者的面子,那么说者所做的就是一个“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如果说者的话意在减轻对对方面子的威胁程度,那么说者所做的就是一个“保护面子的行为”(face-saving act)。

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理论的中心原则是,某些言语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威胁面子的(1987:24),因此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人们在实施这些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要采取一些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以减少对面子的威胁。

布朗和列文森对于礼貌策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减轻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上。

他们按照对听话人面子威胁的程度高低,即说话人采取补偿行为(Redressive Action)的多少,把礼貌策略分为不威胁面子的行为、非公开地威胁面子、带补偿行为地公开地威胁面子和不带任何补偿行为地威胁面子。

第三类礼貌策略中又区分负面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和正面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1987:69)。

布朗和列文森对于礼貌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他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关于礼貌的三个含义。

负面礼貌指针对听话者负面面子所采取的交际策略,表示尊重对方、承认对方拥有行动自由。

布朗和列文森认为,在西方文化中说起礼貌时,主要是指负面礼貌(1987:129—130)。

因此,负面礼貌和日常生活中“有礼貌”的含义最接近。

礼貌的第二个含义是正面礼貌,指交际者为满足对方希望受到赞赏和同意而采取的交际策略,目的是创造亲密关系。

礼貌的第三层含义,不是指具体的交际策略,而是指全面意义上对另一方面子的关注,与负面礼貌和正面礼貌相联系,说话者给予对方面子的照顾越多,他的行动就显得越有礼貌。

由于布朗和列文森对于负面礼貌和正面礼貌的描述最为详尽,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布朗和列文森把礼貌当作一种策略性的照顾面子、避免冲突的行为手段(Kasper 1990:194)。

这种类型的礼貌同实施言语行为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有关。

(2)与中国文化面子观所存在的差异。

我国学者顾曰国(1990:242)指出,布朗和列文森的模式不适用于分析汉语中的礼貌现象,因为汉语中的负面面子概念似乎不同于布朗和列文森对于负面面子的定义。

如汉语中邀请、承诺等言语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认为是威胁面子的。

此外,与布朗和列文森分析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被接纳和被欣赏这样的正面面子表现得特别敏感,它构成了中国人面子要求的中心内容。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集体观念,个人要被集体接纳,要与集体相和谐,如果个体在集体与社会中不被欢迎和尊重,就失去了自立的基础。

因此,中国人将自立的社会价值与处身基础看得很重也很敏感。

“人为一张皮”“人要面子树要皮”,证明个体被社会认同和尊重的重要。

正面面子所派生的正面礼貌也就成了中国文化中最正式、最常见、最需要、最熟悉的礼貌内容”(何自然等2004:53)。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

中国人的面子感受侧重于情面或体面的损益,是一种尊严与尊重的要求,而不直接表现为行动自由与自我决定自由的要求。

在中国文化中,妨碍自由的强加行为不是构成礼貌危害的决定因素。

这与以行动自由和自主决定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中的负面面子概念和以非强加为特征的负面礼貌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何自然等2004:52)。

汉语中许多礼貌调节手段,如使用礼貌性的称呼语等,可以使直接强加方式在一个普遍可接受的程度上被使用。

相对来说,英语文化的人说话可能要更直接一些。

这里所谓的直接,即英语中“straightfowardness”,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虽然表达方式可能会比较委婉,但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例如在拒绝别人的邀请时,英语文化的人很可能先对别人的邀请表示感谢,然后说出不能接受邀请的真实理由。

而中国人为了不伤及对方的面子,常常不会直接拒绝,可能会撒个小谎,说自己有别的事或身体不适。

而究其原因,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不同文化的人们对面子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3)文化角度上的差异产生原因。

中国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具有浓厚的“尚同”传统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述而》),即用“和”的标准来实现社会道德规范的最根本要求“礼”。

所谓“和”,就是要以群体为中心。

“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群体的作用”(陈文强1991),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