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综合质量评估北师大版选修1
精选教育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1测评:学业分层测评18完整篇.doc

2019精选教育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评:学业分层测评181学业分层测评(十八)(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亚历山大二世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拟定解放农奴方案的根本目的是维护()A.农奴的利益B.“十二月党人”的利益C.俄国进步文学家的利益D.地主阶级的利益【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选D项。
【答案】 D2.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解析】由题干可知,列宁指出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农民需要用高价赎买份地是对农民进行的无耻掠夺。
【答案】C3.为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政治改革。
这一改革对俄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包括()①西方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②俄国人要求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③推动着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④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政治改革涉及许多领域,自然有利于西方思想传入俄国,推动俄国政体的演变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与西方国家差距的加大,俄国人要求变革的愿望也就日益强烈。
【答案】 A4.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随着其他领域改革的推行,俄国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审理案件时有陪审员和律师B.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缩短了服役年限C.禁止引进西方书籍D.个人创办的学校增多【解析】在教育改革方面,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C项表述与改革内容不符,故选C项。
【答案】C5.废除农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过去的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
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A.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B.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C.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D.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解析】就题干提供的材料来看,俄国的司法改革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明显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
高中历史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 )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A、B、D三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故排除。
新政之所以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是由于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答案】 C2.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②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新政开始后,慈禧太后任命亲信荣禄控制了京津地区,并千方百计地控制了人事任免权;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大多对新政或明或暗的抵制,拒绝推行新法,①②④正确;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③错误,本题选C项。
【答案】 C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依。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谭嗣同热心于变法事业,最终也没有妥协。
材料中“所愿皆虚,一无可冀”“茫无可依”体现了他找不到变法出路的苦闷心情。
【答案】 B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解析】A、B、C三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在具体问题上的反映,D项是根本原因。
【答案】 D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五章 欧洲宗教改革阶段质量评估 北师大版选修1

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阶段质量评估(五)(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B.封建割据,王权衰微C.教皇实力强大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解析:教皇神权统治的确立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利于教会统治。
答案:B2.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这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皇的权力,故选B项。
答案:B3.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受到了种种挑战。
这些挑战都源于( )A.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意识的增强C.人们思想的解放D.各国王权的增强解析:14~16世纪,西欧民族意识的增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以及王权的增强都是由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天主教会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答案:A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的是( )A.《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权威B.神职人员可以娶妻生子C.教士应是教徒选出的公仆D.国家权力不是神授,世俗权力支配教权解析:马丁·路德认为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故D项表述不正确,它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 ) A.马丁·路德B.教皇C.亨利八世D.加尔文解析:“信仰得救”理论最早由马丁·路德提出。
2018年高中历史 综合质量评估 北师大版选修1

综合质量评估(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梭伦关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改革( )①实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平等②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梭伦改革实行的是财产等级制度,财产的不平等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
将带①项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2.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
下列选项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人民利益,题肢中的四项全部反映了这一问题,故选A项。
答案:A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题目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和“时多奉法”表明孝文帝通过整顿吏治,官吏多遵纪守法,吏治明显好转。
答案:C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的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解析:A、B、C三项都是王安石变法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改革;D项属于“庆历新政”的内容。
答案:D5.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 )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预定论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③把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④创立的加尔文教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加尔文比路德更激进,他把“信仰得救”解释为预定论,其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④项不合题意,排除含④项的选项。
2018年高考一轮北师大版历史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一轮总复习
3.戊戌变法 (1)时间:1898 年。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 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3)内容 ①政治方面:开放言路,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 权,准其自谋生计;整顿和澄清吏治。 ②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高三一轮总复习
知 识 系 统 归 纳 整 合
高 考 备 考 方 略 汇 萃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 考 冲 关 即 时 演 练
高三一轮总复习
一、古代中国的改革 1.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 356 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 实行变法。
高三一轮总复习
高三一轮总复习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
迁都平城 , 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 , 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 “ 太 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 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 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 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 孝文帝下令, “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高三一轮总复习
(3)影响 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高三一轮总复习
2.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②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③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2018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章末综合测评8 含解析

章末综合测评(八)(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李鸿章》材料二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
”——《明治维新史》材料四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
——《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提出“道器兼备”的含义是什么。
实践的结果又如何?(4分)(2)材料二中严复提出的“治标”和“治本”的含义各是什么?与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有什么不同?(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日本政治家主张效法德、俄,而康有为主张中国应“以日本为图样”?(7分)【解析】解答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回答,注意语言要准确,有条理。
第(1)问,准确理解“道器兼备”的含义,指出洋务运动即可;第(2)问,从严复的阶级属性及其主张进行理解。
第(3)问,从日本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分析。
【答案】(1)含义: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结果: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
(2)“治标”指学习西方的技术,“治本”指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不同:两者性质不同,严复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3)德、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日本是在天皇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学业分层测评16 含解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1814年,穆罕默德·阿里下令废除包税制,他对包税地的处理方式是() A.低价出售B.收归国有C.平均分配D.高价拍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穆罕默德·阿里废除了包税制和苛捐杂税,由国家征收统一的土地税。
故选B项。
【答案】 B2.为保证其改革的顺利推行,穆罕默德·阿里所采取的措施是()①赶走了外国侵略势力②建立了强大的军队③改革了行政制度④铲除了马木路克势力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阿里上台后面临两大威胁:一是英军入侵,二是马木路克残余势力的叛乱。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行,阿里所采取的措施是①④,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近代化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A.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建立近代工业B.改革后建立起完备的行政机构C.改革中大力发展军事力量D.改革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近代化”的含义是指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劳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建立近代工业,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故A项正确。
【答案】 A4.穆罕默德·阿里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改革,实行开放政策,其作用有()①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③彻底消除了封建思想④为埃及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穆罕默德·阿里的文化教育改革,主要是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服务的,而不是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它不可能彻底消除封建思想,也没有为埃及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③④不符合史实。
【答案】 D5.穆罕默德·阿里发动的对外战争的性质是()A.侵略阿拉伯半岛和苏丹等地的非正义战争B.援助阿拉伯半岛的正义战争C.对抗奥斯曼统治者的反抗斗争D.反抗英法统治者的正义战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018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模块综合测评 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利,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这表明梭伦改革()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A.②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梭伦给了平民一定的权利,但又没触动贵族的根本利益,这就缓和了阶级矛盾,体现了梭伦“中庸”的政策,故①④正确;③不符合材料,②不符合史实,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排除。
【答案】 B2.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这主要说明()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材料中王安石的诗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中“南门徙木”的典故,这一做法是商鞅变法取信于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答案】 A3.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富国强兵”“雄诸侯”进行分析。
汉武帝改革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排除B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为了革除鲜卑族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排除C项。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是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排除D项。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军队战斗力的加强,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故选A项。
【答案】 A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人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教材整理1 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1.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原因:北宋集中兵权、行政权、财权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2)表现①积弱: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屡战败,反映了北宋政府的腐败和兵力的虚弱。
②积贫:冗官、冗兵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加上支付辽和西夏的高额岁币,使北宋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2.社会矛盾尖锐(1)原因:北宋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2)表现:先后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
[深度点拨] 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1)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教材整理2 庆历新政及其废止1.背景:严重的社会矛盾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改革。
2.概况(1)改革纲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2)核心内容:整顿吏治、严格吏治管理,清除冗官。
(3)改革方案: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和提高军队的素质等。
3.结果:遭到保守派官僚的极力抵制与反对,仅施行了一年多便告夭折。
[深度点拨]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④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教材整理3 王安石受命变法1.原因(1)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2)宋神宗力图扭转贫弱局面。
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3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6分)【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风俗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古今中外社会的改革也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1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 1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关于中世纪基督教的演变叙述正确的是( )①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下层派别②3世纪末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③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④12世纪时,整个西欧和中欧都归教皇统辖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
①是基督教的起源,②③为基督教的发展,④是基督教的全盛时期。
【答案】 A2.下列关于宗教“异端”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②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败,要求教会改革③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强烈愿望④揭开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宗教“异端”运动发端于12世纪后期的法国,是12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但那一时期尚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因而不能视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宗教“异端”运动抨击教会的残暴和腐败,要求教会改革,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强烈愿望,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条件,但不能说是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答案】 C3.下列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B.“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惟一途径D.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反封建斗争需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西欧早期反封建的形式。
C项错在“惟一”,宗教改革不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惟一途径,文艺复兴也是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C4.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以艺术形式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要求,他们( )A.全赞同现行教会的教阶制度B.都主张教皇的权威至上C.在基督教历史上起到了改革先驱的作用D.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铺垫【解析】一批人文主义者提出现行教会的教阶体制背离了基督教的原旨教义,主张《圣经》的权威在教皇之上,A、B两项不正确,C项是异端派别的作用。
2018年高中历史综合质量评估北师大版选修1

综合质量评估(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梭伦关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改革( )①实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平等②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梭伦改革实行的是财产等级制度,财产的不平等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
将带①项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2.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
下列选项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人民利益,题肢中的四项全部反映了这一问题,故选A项。
答案:A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题目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和“时多奉法”表明孝文帝通过整顿吏治,官吏多遵纪守法,吏治明显好转。
答案:C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的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解析:A、B、C三项都是王安石变法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改革;D项属于“庆历新政”的内容。
答案:D5.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 )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预定论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③把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④创立的加尔文教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加尔文比路德更激进,他把“信仰得救”解释为预定论,其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④项不合题意,排除含④项的选项。
2018年高中历史第七章俄国农奴制度改革阶段质量评估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七章俄国农奴制度改革阶段质量评估(七)(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17世纪中叶,俄国颁布的《法律大全》规左: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民必须无条件地给领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
这说明()①俄国农民地位低下②俄国农奴制确立③地主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农奴的激烈反抗④农奴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A.③④B.①②③C. ®®®D.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下农奴地位低下,不能反映农奴的反抗,故排除③项。
答案:C2.19世纪40年代,俄国棉纺织业中最早岀现了机器工厂,从而推动了俄国工业的缓慢发展。
造成俄国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技术落后B.缺少工业资本C.落后的农奴制度的阻碍D.国内市场的狭小解析:四个备选项皆是俄国工业发展缓慢的因素,农奴制度决定着其他各项因素,故选C 项。
答案:C3.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作品《死魂灵》,用辛辣讽刺又不失幽默的笔触描写了那些庸俗卑鄙、愚昧贪婪、腐朽堕落的地主贵族,把俄国的农奴制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通过描述乞乞科夫及沙皇俄国的贪官污吏,鞭挞和嘲讽了俄国的农奴制等黑暗的社会现实。
《死魂灵》的写作背景是()A.十二月党人发动反对沙皇专制的起义B.进步知识分子运用文学创作抨击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C.解放法令颁布,但农奴获得“解放”时受到厚颜无耻的掠夺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不彻底,引起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果戈理运用文学创作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史实。
根据作者身份(知识分子)和时代背景(农奴制改革前)判断、分析各项即可。
答案:B4.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 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解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规左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通过赎买得到一块份地。
2018年高中历史第一章雅典梭伦改革阶段质量评估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章雅典梭伦改革阶段质量评估(一)(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
他力图解决的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D.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解析: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答案:A2.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B.萨拉米危机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D.梭伦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解析:A项是主要原因;C项是梭伦为夺回萨拉米岛发起的一次行动;D项指梭伦获得了改革的权力,从而开始改革;B项激化了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梭伦改革的直接原因。
答案:B3.古代雅典城邦的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的力量壮大解析:A项缺乏史实依据;B项是典型的英雄史观,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作为的确对历史发展有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是斗争的成果之一,而非原因。
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4.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公元前7世纪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
”与此相对应的措施应该是()A.德拉古立法 B.梭伦改革C.萨拉米危机D.基伦暴动解析:梭伦改革前,缓解危机的两次尝试-—基伦暴动与德拉古立法已先后受挫,故最佳的应对措施应是梭伦改革。
答案:B5。
右图书籍为哈里斯所著《古希腊生活》,书中认为,梭伦改革根据农业收入的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这一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
这一说法的依据是()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道路B.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解析:梭伦改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权的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质量评估(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梭伦关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改革()①实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平等②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梭伦改革实行的是财产等级制度,财产的不平等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
将带①项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2•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
下列选项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人民利益,题肢中的四项全部反映了这一问题,故选A项。
答案:A3.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题目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和“时多奉法”表明孝文帝通过整顿吏治,官吏多遵纪守法,吏治明显好转。
答案:C4.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 太学的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 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解析:A、B、C三项都是王安石变法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改革;D项属于“庆历新政”的内容。
答案:D5•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预定论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③把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④创立的加尔文教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加尔文比路德更激进,他把“信仰得救”解释为预定论,其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④项不合题意,排除含④项的选项。
答案:A6. 《剑桥非洲史》第五卷主编费林特曾断言:“拿破仑对埃及的占领启动了北非现代化运动。
”下列拿破仑在埃及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具有这一作用的是()A.拉拢埃及上层人士B.建立食品厂等工厂C.建立后勤服务系统D迎回逃跑的帕夏解析:“建立食品厂等工厂”使用的是机器生产,这客观上推动了埃及的现代化运动,其他都不属于“现代化”这一范畴。
答案:B7.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下列对“妥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妥协B. 反映了封建主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妥协C. 反映了封建主对广大农奴的妥协D. 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解析:“二一九法令”是在农奴反抗激烈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强大生命力,既具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故A、C D项正确。
B项与“二一九法令”无关。
答案:B&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下列日本对此作出的反应,表述有误的是()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B.改革幕政,实现富国强兵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解析:“黑船来航”对日本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中下级武士开始探求改革幕政,而不是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答案:C9 .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①加速了资本积累②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③扩大了海外市场④使得资产阶级统治在日本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于欧美列强,日本缺乏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资金、原料、市场,而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A10.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 康有为的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解析:材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急躁冒进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故B项为最佳选择。
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4分,第14题16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田猎即狩猎,周代天子的田猎逐渐走向礼仪化。
有学者相信,田猎在周代就已具备祭祀、经济、政治、军事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
其中包括为田除害,保证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君主能够通过狩猎,彰显天威,以示君权;驱驰车马,弯弓骑射,进行军事训练,彰显古人的勇猛英姿;而“禽兽以时杀”的理念,更成为约束君主的道德规范。
――摘编自黄琪《礼制文化规约下田猎风俗的嬗变》材料二北宋前期,辽和西夏给北宋造成了巨大的国防压力,皇帝的田猎曾多次举行。
宋辽“瀆渊之盟” 后,双方总体上都致力于维护和平。
仁宗时期,消极防御与赎买和平逐步成为对外政策的主导,即位之初就宣布废除“田猎”之制。
但这一制度的废除却并不能单纯地归因于外部军事压力的减弱。
士大夫们对记载着“田猎”之礼的《周礼》等典籍的质疑,与北宋皇帝“田猎” 活动废弛的过程几乎同步。
随着“宋学” 的勃兴,士大夫积极利用自身的文化权威引导皇帝端正身心,对富于军事色彩、易于滋长骄奢之心而又劳民伤财的皇帝狩猎活动,提出了全面的反思与抨击。
自此至南宋灭亡,皇帝的田猎再也没有举行。
摘编自孙方圆《北宋废止皇帝“田猎”之礼考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帝王田猎活动的意义。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废止田猎制度的原因。
(8分)解析:第⑴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保证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彰显天威,以示 君权”“进行军事训练”“约束君主的道德规范”,从中逐一概括即可。
第(2)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仁宗时期, 消极防御与赎买和平逐步成为对外政策的主导”, 宋代“宋学”的兴起,“提出了全面的反思与抨击”,从中可以概括宋代废止狩猎制度的原因; 联系所学知识,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和皇帝的理念出发分析即可。
答案:(1)意义:保护农作物,促进农业发展;彰显君主的权威;进行军事训练,提高 军队战斗力;祭祀宗庙,维护宗法制度;田猎的礼仪规范约束君主权力。
(2)原因:宋辽关系的缓和;北宋实行消极防御的对外政策;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质疑;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宋代部分皇帝羸弱,缺乏进取心。
12. (2015 •高考全国卷I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 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 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 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
第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信息作答。
第 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 “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 渐成为常制”等信息以及币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角度作答。
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 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
(8分)(1)问,依据材料“衡法由十⑵问,从材料“此后历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
“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
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
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
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
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
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
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
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给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
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6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8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解题时据“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 “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引诱流民重新占籍”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结合“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从小农经济的发展、赋役的征收、统治秩序的稳定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1)设专门机构管理;每年定时核查;核查登记严格;中央加强对地方检查;引诱流民入籍。
(2)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保障政府赋役征收;限制民众流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深远。
14. (2015 •高考全国卷H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