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预习学案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

3.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作者介绍和《西厢记》剧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协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

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

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

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因为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所以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2021年整理)长亭送别_学案

(2021年整理)长亭送别_学案

长亭送别_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长亭送别_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长亭送别_学案的全部内容。

《长亭送别》学案 1编辑:赵金杰 审核:相颖 2015、9、5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叙写的窦娥是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二。

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长亭送别》教案备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备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备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长亭送别》的诗文;(2)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离别的情感;(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诗文内容及其意境;2.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难点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提前预习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长亭送别》的诗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解释字词,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诗歌创作实践学生根据《长亭送别》的题材,尝试创作诗歌,表达对友情、离别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亭送别》的诗文特点和创作手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阅读和创作。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长亭送别》,了解王之涣的其他作品,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诗歌创作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其对友情、离别主题的表达,诗歌的结构、韵律等方面。

3. 诗文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长亭送别》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长亭送别学案长亭送别学案(精选2篇)长亭送别学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长亭送别》教案三篇

《长亭送别》教案三篇

《长亭送别》教案三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1.赏析__写景、抒情的手法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3. 把握全文的主旨重点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因景生情?缘情入景?)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意图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4. 熟练掌握唐诗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技巧5.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水平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难点: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表达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唐代山水画或者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等等。

2. 课中讲解通过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品背景和文学特色。

同时,讲解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修辞方法等要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这首诗。

3. 课后练习针对这首诗,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记忆,提高欣赏和批评思维。

(1) 诗歌鉴赏练习。

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色彩等等进行思考。

例如:通过表面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怎样抒发出对离别的痛苦呢?(2) 诗歌概括练习。

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意象等重点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写出你心目中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诵练习。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提高记忆水平,也可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背诵这首诗,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艺术。

(4) 诗歌联想练习。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场景,提高联想能力,提高作品的亲和力。

例如:课后自行阅读这首诗,画出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情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2. 课堂互动法3. 练习评估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长亭送别》教案备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备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备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亭送别》。

(2)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作者杜牧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风格。

(3)分析《长亭送别》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长亭送别》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长亭送别》中表达的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字词解释和诗句解析。

2. 分析《长亭送别》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风格。

三、教学难点:1. 《长亭送别》的意象分析。

2. 艺术特色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景与作者生平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亭送别》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预习《长亭送别》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牧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风格。

(2)提问学生对送别诗的认识和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长亭送别》,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长亭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探究学习:(1)比较《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分析其独特之处。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表达的离别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亭送别》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长亭送别》。

(2)选取一首送别诗,进行鉴赏分析。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份文学教育教学设计,可以追溯到文学课程最初的规划过程,同时也涉及到教材、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长亭送别》教案13教案教学设计,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探讨一些有益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读的流畅、适当地理解《长亭送别》这篇诗歌,在闲话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并加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况:本课程的学生年龄范围在十到十四岁之间,是属于中学生刚刚进入文学教育阶段的学生。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需要有一些简单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环境:本课程将在一个传统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并在教室中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品,如幻灯片和电视。

教学内容:本课程重点介绍李白的《长亭送别》这首诗歌,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可以加强对李白这位大诗人的认知,并在闲话中学习诗歌。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意义和历史价值。

2. 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文学教育习题,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

3. 在教育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条件,并且将这种创造力扩展到其他学科和艺术领域。

三、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教师将几张李白的相关图片张贴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形式回答。

问题一:你觉得李白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二:教师给大家来读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内容?问题三:你能否故事给大家讲讲古代时期的故事?第二步:阅读原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强调每个词的意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长亭送别》的文学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歌提出一些问题。

12《长亭送别》学案教师版

12《长亭送别》学案教师版

12.《长亭送别》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4.把握人物的形象。

【学习重、难点】1、领悟本文独特巧妙的表现手法。

2、崔莺莺的形象鉴赏。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作者介绍】王实甫,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

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

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王实甫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二、【剧情简介】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一、课前预习1.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熟悉《长亭送别》的背景故事和情节;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结构、语言和表达手法;4.思考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二、课堂讲解1. 诗人王之涣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据传他是陕西河南一带人,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选。

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淡泊,以婉约派著称。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登岳阳楼》等。

2. 诗歌背景《长亭送别》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情感和思绪。

据传,王之涣曾经在岳阳楼上游览,并与友人相约于长亭相会。

当他乘船离开时,他回顾着这段美好的时光,诗中抒发了他对友人的挚爱和对离别的痛苦感悟。

3. 诗歌分析意象1.长亭:长廊旁边矮小的亭子;2.远送:亲自送别,表达深深的不舍之情;3.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离别时的情景。

结构1.全诗分上下两段,分别是离别和追忆;2.上下句呼应,以表示离别前与离别后的不同心情。

语言技巧1.用“长亭”、“重别”、“无穷”等“长”字,强调离别之情;2.用“飞雪”、“明月”等景物,与主题相融合;3.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说明自己的思绪。

表达手法1.比喻手法:比喻离别像“花落似人,人去如梦”;2.对比手法:对比离别前的欢聚和离别后的别离;3.哀怨情绪:通过描述离别和追忆,表达深深的不舍之情。

4. 主题和内涵《长亭送别》主要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

全诗情感丰富,描写细腻,透露出温情和怀旧之意。

诗中有人间情感,有人生感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三、思考题1.你觉得“长亭”和“重别”对于这首诗歌来说有什么象征意义?2.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3.怎样理解诗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4.你能从这首诗歌中领悟到什么?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长亭送别》的感受和体会;2.找出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结构、语言和表达手法;3.获取王之涣的其他诗歌作品并阅读,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长亭送别》教案备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备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亭送别》;(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离别,珍惜友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长亭送别》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2. 作品中的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亭送别》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长亭送别》,了解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实甫及其作品《长亭送别》;(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离别,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长亭送别》,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作品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2)教师示范欣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欣赏;(3)学生分享欣赏心得,进行交流讨论。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的看法;(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正确面对离别。

6.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推荐相关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7. 作业布置(1)背诵《长亭送别》;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

教学设想:《长亭送别》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执子之手”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这个专题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博大而又纷繁的心灵世界,拥有真挚、丰富、高尚的感情。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戏剧冲突引导学生了解戏剧人物,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思辨。

因本文曲词优美,有“花间美人”之誉,徐复祚在《曲论》亦称道其“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所以在教学中也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典雅优美的戏剧语言和个性化曲白,以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享受。

教学目标:1. 通过对比分析把握戏剧冲突和矛盾焦点;2. 学会欣赏优美的曲词,并以此了解戏剧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3. 辩证思考主人公身上所表现的爱情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欣赏、探究曲词,并从中把握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课前预习:1. 细读课文及注释,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2. 选择一首最喜欢的曲词,背诵并鉴赏,写成四五十字的鉴赏文字;3. 搜集学生问题并整理。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实甫的《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很多人喜欢《西厢记》,有的是因为它曲词优美,有的是因为它的思想价值,还有的是因为它有崔莺莺这样勇敢痴情的女性。

在《红楼梦》第23回中,就留下了“宝黛共读西厢”的美妙画面。

二、“总借俊眼传出来”,走进戏剧冲突出示两段材料:材料1: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

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

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

高中语文 (12长亭送别) 学案

高中语文 (12长亭送别) 学案

学案:(12.长亭送别)课前预习积土成山(1)识读字音筵.席(yán) 倩.请(qiàn)金钏.(chuàn)笑靥.(yè)揾.做(wèn)挣揣.(chuài)余荫.(yìn)蹙.眉(cù)21世纪教育网谂.知(shěn)玉醅.(pēi)赓.占(gēng)泠泠.(líng)(2)识别字形(括号里为别字)安.排(按)今宵.(霄)青霄.(肖)金榜题.名(提)暮霭.(蔼)(3)理解词义余荫: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

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萋迷:迷茫。

厮守:相守,相聚。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也作狼籍。

罗帏:床前罗帐。

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

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残照:落日的光辉。

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举案齐眉: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传》)。

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21世纪教育网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而奔走。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的头两句。

“蜗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市)人。

他一生创作杂剧十四种。

今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

以《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写书生X珙与相国小姐X莺莺的爱情故事。

源于唐人传奇小说,_____________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此后XX故事便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历经两宋,在金章宗时期(公元1190年—1208年),出现了____________的《西厢记》诸宫调,这是西厢故事的重大突破,它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使原作的_____________的结局变为____________。

从“元西厢”经“董西厢”到“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突出了对“情”的描写和对文采的追求。

答案:元稹董解元“始乱终弃”“有情人终成眷属”21世纪教育网【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长亭送别》学案(学生版)

《长亭送别》学案(学生版)

细节决定成败 纠错成就完美《长亭送别》学案教学重点: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构成,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 鉴赏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特点的曲词,体味剧作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3.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长亭送别》学案第一课时课前自学案编号BX509A1一、文本名句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3.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作者名句1.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2.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3.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 二、作者视窗待月西厢月上柳梢,西厢房里,烛影摇红,在幽幽的光晕里,她不时地从半开的门户探头张望。

朦胧而恬淡的夜色里,花木婆娑。

院墙之下,花影动摇之间,引得她心生了几回颤动?这待月西厢,曾让多少人迷恋?《红楼梦》中宝黛晨昏共读“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曾让多少人向往?《牡丹亭》里杜柳生死同求,曾让多少人陶醉?从关关雎鸠的吟唱,东南孔雀的飞翔,到西洲遥望的情郎,江底怒沉的宝箱,无不在万般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注】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

著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韩彩云丝竹芙蓉亭》等。

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明代朱权评价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 三、写作背景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蒙古统治者将人分为十阶,知识分子处于仅仅优于乞丐的卑贱地位。

《西厢记》通过莺莺与张生这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题而形象地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理想。

长亭送别学案1

长亭送别学案1

《长亭送别》学案(1)《长亭送别》学案【知识指要】字词正音:筵席余荫蹙愁眉经忏杯盘狼藉保揣身体憔悴暮霭胸臆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词语补注:①筵席: 宴饮的酒席。

②蹙愁眉: 皱着眉头。

蹙: 皱、收缩。

③杯盘狼藉: 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④金榜: 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胸臆: 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资料检索: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 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

'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头。

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预习学案
《长亭送别》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剧中的爱情观;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元朝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生卒年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所作杂剧十四种。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其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被认为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

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

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哪!
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

据《元史》记载,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

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

阿噜浑人在元代为色目人之一种,亦称回回人。

这样,王实甫应该有一半回族血统。

如果按现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选择族别的政策,王实甫可以选择汉族,也可以选择回族。

至于元代的政策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于汉族人的。

王实甫是回族,还是汉族?现在也只能是一个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