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宋元时期闽文化的西渐

宋元时期闽文化的西渐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宋元时期,闽文化空前繁荣,中华主流文化以闽文化为中介,对本区影响的力度加强。也是在这一时期,由于闽人对本区大量移民,闽地风俗濡染岭东,故南宋的《方舆胜览·潮州》已经有“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的记载。另外,本地土著的少数民族在这时期也加速与移民融合。潮汕民系在这时开始形成。时至今日,历史上政区基本上隶属广东的潮汕,文化面貌却接近闽台,就是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的。

宋元时期闽文化影响本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一是闽人出仕潮州,在本地培壅了邹鲁之风

宋代潮州职官大多是闽人。以知州为例,北宋时期潮州知州籍贯可以考知的共31人,其中闽人17人,占55%;南宋时期潮州知州籍贯可以考知的有90人,其中闽人57人,占63%。州县属官之中,闽人更多。当时闽籍仕潮官师,尊崇韩愈,慨然以兴学明道为己任。饶宗颐先生有《宋代

莅潮官师与蜀学及闽学》一文,介绍详尽,可以参考。

这些闽籍官员,继承韩愈开启的兴学传统,普遍重视教育。保留在《永乐大典》中的宋元方志,对此有很详细的记载。他们的做法,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

第一,兴建州县学宫学舍,创办书院。学宫和书院是兴学育人的基本设施,南宋时期兴建、修治过学宫学舍的知州方略、谢明之、游义肃、孙叔谨、章元振、朱江、林(山票)、曾噩、牟溁等,都是闽人。除了官学之外,潮州在宋代兴办了韩山书院和元公书院两座书院。书院的创建者不是闽人,但复兴韩山书院的知州郑良臣,扩建元公书院的知州陈玮,也都是闽人。方志说:“潮二书院,他郡所无。”这里面,有闽籍官员的功劳。第二,教习礼乐。礼乐自古以来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贯很得到闽籍官员的注重。南宋初,潮州学宫先在黎盛的寇乱中被焚,几年后又遭遇大火灾,乐器不是散失,就是被烧毁。绍兴十二年(1142),莆田人林霆来任潮州州学教官,配齐乐器,按音律考定乐章,并在假日亲自带领学生练习奏乐歌唱。以后,知州长乐曾噩按照朱熹所定的制度配备了祭祀孔子的礼器,兴化陈圭捐资改做礼服。林霆的嫡裔林光世出任知州,又亲自教学生着服行礼,操器奏乐。这几个人,也是闽人。第三,办置、扩充学田,保证了办学经费的来源。北宋潮州州学学生名额120人,南宋增加到180人,每逢举行科举考试那年,又临时增加20个名额。这些学生,由本州岛拨给膳食津贴。津贴经费的来源,就靠学田租税的收入。因此,官员们对增拨

学田这件

事,都很在意。《三阳图志》记录了南宋时期拨田增加学廪的知州16人,其中曾汪、黄定、黄杞、林(山票)、黄自求、陈憺、孙叔谨、叶观、陈圭、游义肃等10个人,都是闽籍。郑良臣复兴韩山书院亦拨学田,而林寿公、陈圭又再增拨,这3人,也都是闽人。

在这些官员的努力下,本地区民众的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三阳志》记述了南宋后期参加贡举考试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就是一个例证:淳熙元年(1174),参加考试的士子只有3000人,到嘉泰四年(1204),有4000多人。以后读书人越来越多,参加考试的人也比前增加。到绍定元年(1228)已增加到6600人,而咸淳三年(1267)竟然超过1万人。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参加贡举考试的人数从3000人增加到1万人以上。这一年(1267)本地区人口数在7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在本地,每70个人就有一个人参加考试!在民众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状况下,出现了一批精英。太平兴国四年(979),海阳人谢言以“草泽应诏”,成为宋代本地第一个及第进士(嘉靖《潮州府志》)。于是,《方舆胜览》说,潮人“联名桂籍,自太平兴国始”。此时,距北宋建国还不到20年。自此后到宋末止,本地区共有139人登进土第。其中正奏进士95人,特奏进士44人。宋代潮州教育状况,与唐代相比,有显着的发展。

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华主流文化在潮州迅速传播,潮州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于发达地区,所以《方舆胜览》称誉潮州说,“封疆虽隶于炎方,文物不殊于上国”。同时,“海滨邹鲁”也成为人们对潮州的美称。

显然,闽籍官员的兴学传道,在其间起了很大作用。

二是闽人移居潮州,使本区风俗与闽南趋于一致

晚唐以前,无论从全国还是从广东看,本区部属于荒僻之区,人口稀少。北宋以来,韩江三角洲的开发利用,使本区的生存环境日益改善,来自闽地的移民日益增多,人门数量发展很快。

我们曾经对《潮州·民族志(稿本)》和《澄海百家姓》两种资料进行统计,宋元两代移居本区的家族共有62个,其中北宋时迁入的有13个,南末时迁入的有28个,宋元间迁入的有13个,元代迁入的有11个。这些迁移入潮的家族大多数来自福建,特别是福建的泉州和兴化军(莆田),只有少数家族来自江西、浙江和江苏等省。

闽人移居潮州在文化上的意义,首先是将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特别是将从事工商业的传统带到本区,促使本区生产力的发展。宋代的福建,地狭人稠的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势下面,从事农业的农民,

一定要讲究耕作技术,留心水利建设,而有了技术

经验的积累;又有大批人口另求生路,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福建人的经商,在北宋已很出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就说:“惟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东坡集·论高丽进奉状》)欧阳修有更加生动的描写:“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文忠集·在美堂记》)闽人的进入,促使本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海上运输和贸易活跃。发展情况,在上面一节已经述及。潮汕人的善贾,在此时已见端倪。

其次,移潮闽人之中的仕宦与世家,有很多成为本地望族。兹据饶宗颐先生《潮州志·民族志》稿本和本区其他方志,举例如下:

福建晋江入陈坦,在宋哲宗元符年间任海阳令。因多行惠政,任满后被百姓攀留,落籍海阳秋溪。

福建莆田人郑徽,曾任广东运使。高宗建炎间,携家来潮,卜居潮阳隆井都。子、孙都举进士。另一位莆田人黄詹,高宗建炎时任潮州通判,代理知州事。落籍潮阳,子孙多从仕。

福建莆田人丘君与,为丘氏迁潮始祖。高宗绍兴间任梅州知州,与潮州士绅交往,因携家落籍,子孙多居饶平。

福州人林绍坚,曾任侍御吏银青光禄大夫。高宗绍兴时,移家来潮,居莲塘。林绍坚施舍田产于潮州开元寺,开元寺供奉他的牌位至今。其子孙豪富,亦多施田寺院。

福建建阳李子昌进士,宁宗嘉定年间,偕父同来潮州落籍,子孙世居揭阳梅岗。

福建莆田人魏廷弼,理宗嘉熙间知潮州事。有惠政,甚得人民爱戴。因家潮阳,后迁澄海,子孙世居蓬洲富砂乡。他的弟弟魏廷璧,也随后来迁,子孙世居揭阳渔湖都。

福建兴化进士陈憺,宋光宗绍熙年间任潮州州学教授,宁宗嘉定时,知潮军州事。先后在潮州为官多年,秩满,士人百姓恳留,家潮阳濠浦。他的后裔到明清时,登第出仕的,还有不少人。

福建龙溪人萧询,理宗端平时任潮阳县令,因卜居南桥。为潮阳萧氏始祖。子孙蕃衍,多仕宦。

理宗淳佑间,潮阳令陈汤征徙家潮阳,今柳岗乡陈氏即其后裔。方志说陈

汤征是河南固始人,当时河南沦为金国的疆土已久,陈汤征哪还能够出仕于南朝?宋代福建人喜欢认籍河南固始,陈汤征恐怕还是福建人吧。

福建莆田人邱成满,宋度宗咸淳间以翰林承旨谪宣政大夫、潮州安置,因占籍于潮州。

这些望族,很注重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潮汕人至今重视宗族血缘关系,应于此时奠定基础。

再次,闽人移居潮州,将闽地风俗,从方言、民间宗教信仰到日常生活习惯带入本区。闽潮同俗,自此时已然。这一点,与地方文化关系最大,故不避拖沓,多讲几句

先说方言。上面谈到,自秦汉一直到唐五代,大体上,本区与广府的关系,要远远比它同福建的关系密切。当时本区的语言,与福建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晋唐时,本地的移民与土著关系也相当隔绝,他们使用的语言,恐怕仍旧保留了很多中原音韵。这种推测,有一个例证:韩愈刺潮,能够指挥属吏秦济、史虚己,而他跟赵德、大颠交往,一定更是可以随心所欲

地畅谈,完全没有他到阳山时碰到的那种语言障碍。这不正好说明,当时的潮州人还讲中州话?宋代以后,闽人向本地区作板块式的移民,本地早先的移民语言被覆盖了。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韩愈正音”的传说。这个传说载在《永乐大典》第5343卷《潮州府·风俗形胜》,抄录如下:

郡以东,其地曰白瓷窑,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乃外操一音,俗谓之“不老”。或曰韩公出刺之时,以正音为郡人诲,一失其真,遂复不变。市井间六七十载以前,犹有操是音者,今不闻矣。惟白瓷窑、水南之人相习犹故。吁!文公能一潮阳之人于诗书之习,独不能语音变哉?是未可知者。

这段传说中的“不老”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有人说,“不老”音是少数民族语言,是畲族话。有人说,“不老”音是中州语,是“当时的普通话”。推敲一下,第一种说法是有些漏洞。《永乐大典·潮州府·风俗形胜》引用的另外一段记载,谈到嘉定十四年(1221)知州曾噩在潮州移风易俗,可知这段文献资料来源于1221年以后编纂的宋代方志。从这个时间倒推六七十年,在南宋绍兴年间。虽然现在畲族自己的语言已经基本消失,无从知道它的原本面目,但它与汉语差别很大是可以肯定的。无法想象南宋初期潮州城会流行畲族话。后一种说法,比较可取。细读原文,“不老”音与当时潮州通行的语言,应有所不同。说“失真”,说“不变”,都是相对于通行的话语而言。由于两宋闽人,特别是泉州、兴化二地的居民,大量移居潮州,闽南话成为本地区通行的语言,而原来本地人所操的“不老”音,也就逐渐消亡。

次看风俗。宋代福建的地狭人稠,迫使居民转事他业。做工经商之外,业儒和出家在福建亦蔚为风俗。闽人迁潮,把这些风俗也带到潮州。南宋,好读书已成为潮州民风的一大特色。《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风俗形胜》引用《潮阳志》说:

(宋)孝宗尝问(王)大宝:“朝风俗如何?”大宝对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习尚至今然。

很有趣的是,明代弘治的《兴化府志》讲述宋代风俗,也提到“家贫子读书”这句话。出家的风俗,在文献上还找不到直接材料,但

是在“地理景观”一节我们已经讲过,宋代本区兴修和新建了不少寺院宫观,这些寺院宫观的修建,一定要以有人出家作为前提。宋代本区信佛风气很浓却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到现在还能够看到很多捐金奉佛或者修造祈福的实物资料。现在流行于本区和东南亚的大峰祖师崇拜,也是宋代潮州民间信佛风气的流衍。

再谈民间信仰。宋代福建民间信仰风气特别浓烈,《宋史·地理志》都说“其俗信鬼尚祀”。由于移民大量进入潮州,有不少福建民间信仰传播到

了本区。例如妈祖信仰和陈元光信仰都在宋代就已经在本区扎根。

妈祖的原型是五代宋初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巫女,传说她能用法术为渔民解决种种危难,死后受到渔民、船民信奉崇拜,到北宋末年就被神化为能够助顺安澜的海上女神。潮州最早的妈祖庙也出现在宋代,陈天资《东里志。疆域志》“祠庙·天后庙”条记载:“天后宫……一在深澳,宋时番舶建”,可见妈祖信仰在宋代已经传入本区。南澳岛的妈祖庙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番舶》建起的。另外,南宋修成的《临汀志》,记载着一座嘉熙年间(1237—1240)创建的三圣妃宫,说这座祭祀包括妈祖在内三位女神的三圣妃宫,是由往来汀江、韩江上的运盐船工建造的,它在潮州有一座祖庙。这条史料说明,南宋时潮州除南澳有妈祖庙外,至少还有一座妈祖庙。这座庙应该是移民所建,而往来韩江上的船工又把福建传入的妈祖信仰再从潮州传到闽西山区。

陈元光是一位历史人物,关于他的事迹,我们在上面已经介绍过。他请建漳州,又首任刺史,很受漳州人民的尊崇,死后被庙祀。到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陈元光被朝廷封为忠应侯,此后屡有加封,地位极为崇高。说明至迟到北宋中叶,陈元光已经从一位历史人物,被改造成为一位民间神明。这种信仰也随着移民的浪潮传播到潮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漳州陈元光祖庙获赐“威惠”庙额。只过了几十年,潮州也建了威惠庙。现在,潮州西湖葫芦山,还保留着一面《重修威惠庙题记》摩崖石刻。石刻文说:

威惠庙日就圯坏,邦人无有身其职者。玉牒赵希蓬毕力就事,以嘉定壬申三月朔兴役,逾年春告成。敬书以志岁月,六弟希(禾道)书。

嘉定壬申即公元1212年。石刻说明,在嘉定壬申之前一段时间,潮州就有威惠庙。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到,宋代闽人移居潮州,促使了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向潮州迅速传播。

宋元之交潮州的畲民

在两宋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文献已经极少提到本地蛮僚的情况。大概在闽人移民的大潮中,原来在本地相当

活跃的蛮僚,也加速了汉化的进程。但是,他们并没有全部汉化。到南宋后期,这些很久以前就居住在本区的少数民族,又重新出现在文献上。这时候,他们被称做“畲民”。

畲民的称呼,最早可能是出现在刘克庄的《漳州谕畲记》中。刘克庄的文

章说:

凡溪洞种类不一,在漳者曰畲。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奸人亡命之所窟穴。畲长技止于机毒矣,汀赣贼入畲者,教以短兵接战,故南畲之祸尤烈。二畲皆刀耕火耘,岩栖谷汲,……有国者以不治治之。畲民不役,畲田不税(不纳田赋),其来久矣!厥后贵家辟产,稍侵其疆;豪干诛货,稍笼其利;官吏又征求土物——蜜蜡、虎革、猿皮之类。畲人不堪,诉于郡,弗省,遂怙众据险,剽掠省地。

比较上面引用的韩愈《送郑尚书序》和刘克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畲民和唐代本地蛮僚的关系。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畲民用来武装自己的“机毒”,就是韩愈文章里讲到的“机毒矢”。至于畲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两段文字里,可以看到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刀耕火种”的农居生活,一种是往来海上的航海生活。而后者,或者就是明清文献上的蛋人。下面要讲到的潮州陈懿家族所统领的畲兵,就是这一种。

刘克庄的《漳州谕畲记》是为宋理宗景定三、四年(1262、1263)漳州畲民之乱而作,所以他说“在漳者曰畲”。其实畲民生活在汀赣潮梅漳数州之间的大山长谷中,故潮州亦有畲民。文天祥在咸淳四年(1268)所写的《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中就讲到:

潮与漳、汀接壤,盐寇畲民,群聚剽劫累政。以州兵单弱,山径多蹊,不能讨。畲人在宋代本来已经羁縻,作乱是因为不堪汉族豪强与官吏的侵夺,所以只要稍加安抚,便能和汉人共处。漳州畲民之乱,就是在景定四年以受招安、编入户籍结束的。

宋元之间,畲民在本区的战争中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畲民是宋末张世杰在漳汀潮泉一带抗元所依凭的主要力量。饶宗颐先生《潮州志·大事志》载,景炎二年(1277)五月,张世杰攻取潮州。七月,张世杰带领陈吊眼及许夫人所统诸峒畲军,自潮州出师,围泉州,攻蒲寿庚,不下。元兵进攻潮州,许夫人战死百丈埔,后人建夫人庙纪念她。宋亡后,陈吊眼(又称陈遂)一直在潮州坚持抗元。和他一起抗元的,还有陈满统领的畲军。至正十一年(1351),陈满被招讨使陈梅镇压,陈吊眼却越战越强。漳州方志说,陈吊眼入粤,归附他的人很多,一共有58寨。现在,潮汕许多地方还有陈吊王寨遗迹。澄海临江寨就是其中一个,寨中

有“千人井”,是当年陈吊眼的部属挖掘的,井水可供千人饮用。如果以每寨千人计算,陈吊眼统属的畲军,将近六万人。至正十六年(1356),陈吊眼攻陷揭阳城,自称定王。又占据潮阳县城,

一直到明朝洪武初才受安抚。

当时还有一支畲族武装,由潮州地方豪强陈五虎兄弟统帅。《元史》卷132记载,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十月,元兵进攻潮州,“宋都统陈懿等兄弟五人,以畲兵七干降”。陈懿等兄弟五人,统领畲兵,任宋都统,疑是战乱未起时已经受地方政府管束的畲民首领。这一家族又拥有海船多艘。至元十六年(1279),元世祖就因为陈氏兄弟“出战船百艘从征宋二王”,封子官爵。陈氏家族所拥有的这支畲族武装,应该就是韩愈所说的那种“帆风一日踔数千里,漫澜不见踪迹”,习惯于海上生活的畲人。

尽管陈吊王和陈五虎摩下的畲民,在这一时期对宋、元两朝采取很不同的态度,但是,其发展结果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宋末和元代的动乱中,本地的畲民和汉人加快了融合的进程。到明代以后,本地文献所记录的畲民的活动,比前代要少得多。

二、明清时期的潮汕民系

明清时期的海防政策对潮汕民系和潮汕文化形成起着决定性影响。

明朝建国伊始,便出于巩固政权需要,施行锁海政策。这一政策直接影响着明代潮州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

海禁政策使宋元以来潮州发达的海上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潮州海商为

了继续从事海上贸易,多冒充贡使,或以通事身份,诱番船以入贡为名前来通商。正统海禁稍松,潮州海商又络绎私自出海贸易。正德年间,明政府鉴于广东地方海上贸易不可禁绝的事实,允许海外商舶由“官府抽分,公为贸易”(《明武宗实录)卷113),潮州民间私舶往来交易遂有进一步的发展。明世宗即位之后,朝廷又严海禁之令。这时,潮州的海上私市贸易已经不可抑止,南澳成为南中国海上私市贸易的中心。中外商人贸易交接于此,而后放发商舶,南下北上。从事这种海上私市贸易活动的团伙,往往以武力对抗海禁,又恃其武力攻掠村寨、截劫商船,以祈取得更多的财富,酿成几十年的潮州海寇之乱。

明代海上贸易的兴衰起伏,在潮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连锁性作用。

由于实行海禁,福建下三州又有大量移民迁入本区。揭阳县计划生育办公室1985年对全县236个村寨的建村时间和迁入地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榕江流域明代创建的村落有107个,占45.3%,多于宋元以前建村总和91个。这些村落从福建移民迁入本地的占了三分之二(《揭阳县人口志》)。整个韩江三角

洲的情况,还没有充分的材料可以说明,姑且举

潮安县浮洋镇为例:浮洋镇位于韩江西溪西岸三角洲中部,全镇共有94个自然村,基本上建村于明代以前,其中明代建村的有61个,比宋元之前所建的村子多三分之一强。在明代所建的61个村子中,万历以后建村的只有8个。在明初至嘉靖间建村的53个村子中,除迁入地未明者11个外,从福建直接迁入的有30个,其余自本县或本州岛各县辗转迁入者,多数仍然是来自福建(《浮洋镇志》)。

福建新移民的迁入,为韩江三角洲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水利的兴修和双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使本地的粮食产量平稳上升。这一时期,潮州仍有余粮可以输出福建。在人口增长的刺激下,农业商品化的倾向明显加强,手工业和商业也重新繁荣起来。由于民间贸易日益活跃,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潮州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人口剧增。潮人善贾的特点,因此而进一步加强,成为传统。

经济增长促进了文教的发展。洪武八年(1375)朝廷诏有司立社学,但在潮州并未曾表现出施行效果。正统元年(1436)潮州知府王源才在本州岛设立社学,他自己写的《海阳县学文庙记》,叙述社学办学措施,以及学校对潮州民风所产生的良好影响,说:

韩子远矣,是其横诈雠杀之风,又复如昔。予奉皇帝玺书,令以礼义为教,于是遵立社学十余所,诲民间子弟;置乡校数百余处,设乡正副,萃诸儒士月朔讲论理致,旌淑别慝。横诈者销,慕义者众。

文中的乡校指乡约所,是为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而设置的一种教育机构。潮州举行乡约,就是从王源开始的。到正德嘉靖间,潮州士绅薛侃等拜大儒王阳明为师,又回本地,聚众讲习王阳明的学说,并积极推行乡约。其时广东督学魏校也传檄各府县毁淫祠立社学。在这些官员和士绅们的共同努力下,儒家文化渗透到下层社会。追远报本、荣宗耀祖的理念普遍为潮汕人接受。

各类公私学校的兴办,使潮州人口教育程度有所提高。这在附方面也表现出来。从正德元年(1506)至嘉靖三十年(1551),一共举行15次会试,潮州中了进士的,一共有45人,占广东进士总数187人的24.1%。其中嘉靖十一年(1532)海阳林大钦高中状元,嘉靖二十三年(1544)广东进士10人潮州占了7人,都是破天荒的。由于文化水平和道德风尚的进步,本地区“海滨邹鲁”的美称又为人所津津乐道。

嘉靖以后朝廷的严海禁之令和因此而加剧的海寇之乱,在两个方面对潮汕民系和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个方面是嘉靖万历间,纵横东南沿海的几个大海寇商

人集团,在明政府军事高压的逼迫下,出走东南亚,成为早期潮籍移民。请看史书的记载:

吴平初据南澳,为戚继光、俞大猷所败,奔饶平凤凰山。掠民舟出海,自阳江奔安南。

林凤拥众数千,流劫海上,猖獗多年。为官军所逐,因奔外洋,攻吕宋玳瑁港,筑城拒守。

林道干,图据闽粤不遂,又遍历琉球、吕宋、暹罗、东京、交趾诸国,无隙可乘,复之大年,攻得之。今大年王是其裔云。

吴平后来下落不明。林凤、林道干和他们的部属在菲律宾和暹罗定居下来了。这些海寇商人的滞留海外虽然是被迫的,但他们在东南亚的开拓,却为清代以后的潮汕移民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沿海一带大村寨的建立。明末海寇之乱,本地居民多聚族武装自卫以御敌。这使潮州农村形成一批人口高度密集的大村寨。如和平、鸥汀、庵埠、塘湖、冠陇、南洋、樟林等寨子,聚众都超过万人。大型村寨的形成和自立,导致宗族势力的强大,潮汕人的宗族观念也因此而强化。

可以说,到嘉靖后期,潮汕人在心态、观念、行为方式、语言、风俗这些

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特点,潮汕民系形成并开始向外发展。

从明万历后期开始,本区经历了数十年的动乱,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严定台湾,弛东南海禁,潮州社会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后五六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到乾隆中叶,本区的粮食产出已经不敷自给。人口压力对本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有着悠久海外贸易传统的潮州商人,在政府的许可下,打造洋船,从暹罗转运稻米进口。从稻米交易开始,潮州商人在东南亚的商贸活动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大量潮州商民移居暹罗,形成18世纪七八十年代潮州人向东南亚的第一次移民高潮。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农民为了更高的劳动价值,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出现于明代后期的制糖、棉纺业应时而发达起来,潮糖、潮毯、潮蓝布,闻名南北。这又使得更多潮州人有可能专业从事商贸活动。最值得注意的是儒生的业商。清代的科举制度限制了许多读书人的仕进,而本地发达商贸业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儒生的业商,大大提高了潮州商人的素质;捐纳制度,又能给业商有成者带来与仕进相当的荣耀。这样,潮人善贾的传统上面,又添加了重商的成分。

清代潮商活跃于国内外市场,随着商人们的走南闯北,本地的一些独特的民俗事象,例如潮州戏、潮州菜、工夫茶,在与中华文化其它地域分支的

交流中定型,成为人们愿意承认,也乐

于接受的文化特质。这是我们在下编将要详细介绍的内容,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三、近代潮汕民系的发展

汕头开埠(1860)以后,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潮汕文化有了一些发展。

这一时期,潮汕和中国其它地区一样,传统文化正面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经历了一个革旧易新的过程。例如,汕头开埠以后,新式学堂大批出现。道光二十九年(1849)到宣统三年(1911)62年间,潮汕地区改创办新式学堂,就其较主要者统计,已经超过100所。教育模式的现代化,驱动了潮汕文化的进步,潮汕人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潮汕又出现三次向东南亚移民的浪潮。时间分别为1870—1910年,1926—1933年,1945—1949年。这三次移民潮,导致了海外潮人社会的生成。海内外两个潮人社会的密切联系与交往,也促进了潮汕文化的发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回顾的目的 --藉由文献发展研究问题 一) 厘清问题 (Identifying problem) 二) 发展假设 (Developing hypotheses) 三) 发展方法 (Developing the method) 二、文献的寻找 (一)寻找策略 1. 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s ) 2. 研究的回顾 (reviews research ) (1)一些专家学者已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并已整理出与研究 题 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相关的研究不仅汇整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评论综合出整 合 性的结论。 (3)研究者已提出在研究领域中,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摘要 (abstracts ) (三) 征片(microform p ublicati ons ) (四) 索引 (indexes ) (五)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ies ) (六) 分类卡 (card catalog ) 三、实际方法 (一) 学校现有的光盘与数据库 (二) 国家图书馆 (三) 馆际合作的方法 四、 阅读与记录文献须注意之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实验设计与操弄的处理 (如果是实验性的研究 ) 问题的陈述 (和研究假设 ) 研究对象的特征 研究工具与测试的使用 测验的过程 自变项与依变项

(七)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八) 研究的发现 (九) 后续研究的问题 (十)其他相关研究引用的出处 五、如何整理所览阅的文献资料 Table 2.1 Criteria for Critiquing a Research Paper I. Overall imp ression (most imp orta nt): Is the paper a sig nifica nt con tributio n to kno wledge about the area? II.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Is the research plan devel oped with in a reas on 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urre nt and releva nt research cited and prop erly interp reted? Is the stateme nt of the problem clear, con cise, testable, and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reviewed? III. Method Are releva nt p artic ipants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d, and are the subjects approp riate for the research? Is the in strume ntati on approp riate? Are testi ng or treatme nt p rocedures described in sufficie nt detail? Ar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es and research desig n sufficie nt? IV. Results Do the results evaluate the stated p roblem? Is the p rese ntati on of results complete? Are the tables and figures approp riate? V. Discussion The purp ose of the review is to dem on strate that your p roblem n eeds inv estigati on and that you have con sidered the value of releva nt p ast research in devel oping your hypo theses and methods. 、研究报告的评论准则 表2-1 、研究报告评析的格式 表2-2 A. B. C. A. B. C. D. A. B. C. A. Are the results discussed? B. C. Are the results related back to the p roblem, theory, and p revious findings Is there excessive sp eculati on? VI. References Are all refere nces in the correct format, and are they compi ete? A. B. Are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C. A. B. A. B. C. Are all dates in the refere nces correct, and do they match the text citati on? VII. Abstract Does it in clude a stateme nt of the purp ose; descri pti on of subjects, in strume ntatio n, and p rocedures; and a report of meanin gful findin gs? Is the abstract the proper len gth? VIII. General Are key words p rovided? Are running heads pro vided? Does the paper pro vide for use of non sexist Ian guage, p rotecti on of huma n subjects, and approp riated labeli ng of huma n subjects?

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采访实录

9月26下午,我们走访了家住山东省菏泽市牡丹桥李村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面塑传人李双虎老师。李双虎,山东省面塑艺术学会面塑工艺师,菏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菏泽市牡丹区面塑协会理事。1966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镇桥李村的面塑世家,外祖父李俊兴是建国前后国内外著名的面塑老艺人,李俊兴擅捏“文官风雅”,李俊福则擅塑“武将雄姿”,被誉为“文武二李”。他们曾多次随团出国访问献艺,受到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舅父李芳清乃中国面塑艺术家协会主席、面塑大师,多次荣获国家级民间工艺大奖,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李双虎自幼跟随舅父学习面塑,深得大师真传,从艺20多年来,认真刻苦,不断创新,技艺不断提高,其风格独树一枝。 李老师为人很热情,我们去他家的时候亲自出门迎接,到家里坐下后热情的招待我们。李老师家里比较简陋,传统的农家小院,院子里还种着一些冬瓜,爬在院子的上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宽敞的房子,排列有序家具。走进家门,矮矮的房子,屋里甚至有点阴暗,几个座椅,一张方形桌子,算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吧,同时又是他的工作台,上面还放着他制作作品的材料和未完成的作品,花花绿绿的,他笑着对我们说“有点乱,这是为文博会准备的”墙上挂着李老师去参加一些活动是的一些照片和参加博览会的一些参展证。 李老师把他的作品拿出来给我们看,其中“有岳母刺字”、“八仙过海”、“关公”还有巾帼女英雄“穆桂英”。各个人物都栩栩如生,颜色鲜明,十分逼真,创造的环境山水、树木齐全每个作品甚至可以

看到每个人物的每个头发、脸上的皱纹,足见李老师技艺的精湛。李老师在给我介绍他的作品的时候神采飞扬,总是时不时的露出那种自豪的微笑,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很骄傲的,并且把它们都当做自己的宝贝。

文学教育的适应与改变

文学教育的适应与改变-成人教育学论文 文学教育的适应与改变 由亚萍 摘要: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原因,开展文学教育面临困难与挑战。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可通过将重要作家的人生故事和人生经验复活起来、理出文学热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个性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阅读趣味,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关键词:高职;文学教育;适应;改变;阅读习惯 作者简介:由亚萍,女,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文秘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 )12-0038-03 一、高职院校开展文学教育工作的困难与挑战 文学教育作为文学功能的一种在场方式,不仅仅是文学知识教育,还关涉到文学生态、文学创作、审美旨趣,同时,也表征着时代精神、社会风尚、民族心灵。然而,在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下,文学教育却面临被消解的危机,作为传统意义上文学的“神性”被消解、诗性被遮蔽,教学困难重重。 (一)学生熟知历史的能力下降,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 文学的一个特点是横跨多个历史阶段,由于历史知识的匮乏,缺乏应有的逻辑 思维,阅读经典就显得思路不清。而多方勾连纵横捭阖的文学内容也让学生望而生畏。尤其他们缺乏自我参与和自我教育,对学习文学存在心理排斥。同时,高职学生长期存在“重专轻文”的认识,往往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文化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知识面较窄,理解力缺乏,考虑问题时缺乏思想深度

(二)教学资源有限,文学教育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往往优先考虑专业发展的需求,文化课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文学图书及影像资料在图书馆藏书中所占比重较低,文学教学的经费支出在校级财政支出中处于弱势。 教师的教育活动集中于知识型的传播,人文素养的熏陶、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相对缺乏。教学模式老套,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困难,缺乏激情,学生机械、被动接受,导致文学教育效果差。教师的育人过程也比较片面,没有体现出文理工科的融会贯通和渗透性。 (三)专业课学习氛围浓厚,而文学教育主题活动少 文化育人的客体即接受知识的学生,学生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践行主体。专业课教学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些活动既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深受学生的喜爱。相比之下,文学教育的主题活动则相对较少,参与途径少,也容易流于形式。同时,人文素养培育最重要的形式一一阅读,还没有形成气氛,学生没有主动进行阅读的意识。 二、只有积极适应才能改变被动状态 (一)一起阅读,使阅读成为一种教学方式 20年前,中国大学生因健康问题退学的原因多半是传染病,现在则主要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其他疾病。这是否真的应验了佛洛姆的一句话:在精神上,现代人比以往病得更厉害。[1]因为他们不阅读,不思考。即便在埋头阅读,可并没有思考,一方面,懒得思考,另一方面,因为那些畅销书目并没有提供给他们思考的理由。这是一种消费异化。如何同化,只有在适应中渐变,强迫是无济于事的

关于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与在其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更新中)

关于潮剧生存发展现状及其源生地的传承保护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项目研究 (一)研究问题 研究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其在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探寻其发展出路。(二)研究背景 当今,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形式多样化,城市化发展稳定而高速。在这发展快速的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传统戏曲所受打击尤为突出。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戏曲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368种减少到21世纪初的267种,且种数仍在减少。中国戏剧种类在半个世纪里缩减了近百种,可见其面临着及其严峻的生存危机。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种之一,属于三大剧种之一,拥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潮剧一直以来在潮汕、南部、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潮人聚居地区都比较活跃,有着一定的生命力及影响力,但生存状况依然不太乐观。因此,调查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传承保护情况,探究其发展道路,对推动潮剧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弘扬与传承潮汕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深远意义。 (三)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文献查阅及剧场参观等形式,调查潮剧在的发展、传承、保护状况及在其他地区认知情况,探究其发展现状出现的原因因素并针对其现状探寻潮剧的发展道路,同时,让潮汕地区的人们更加重视潮剧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让更多的非潮汕地区的人了解潮剧这一优秀文化。 二、调查样本及调查方法 (一)确定样本量原则 1、确定样本有效性

我们调查小组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实地考察了、,以网络电子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网友的意见。最初确定的计划总体样本量为250份。 2、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共完成300个样本,并且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坚持“发言权来源于真实科学的调研”为原则。以线下问卷和实地走访座谈相结合为主要调研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法和咨询专家展开调研活动,使本次调研真实科学,全面客观。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浏览大众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知网等里有关潮剧发展与继承状况的文献,及中国新闻网、戏剧网等深入学习潮剧的生存现状及在其生源地的传承与保护,对所搜集到解读“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在其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的文章进行整理总结,是本调研报告立足最新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 2、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取大量的调研数据,使调研的结果量化且真实,也为了方便调查结果的准确。本次调研分为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问卷调查法只要分为三个过程:前期准备,中期调查,后期分析。 前期准备:在确定好调研主题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与讨论,对潮汕传统戏曲“潮剧”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研究,将着眼点放在现代社会人群对于潮剧的认知情况上,所编排出了13道问卷调查题目。 中期调查:在潮汕市区各处走访调查,随机对过往路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方便统计及调查,走访以扫码在网上问卷进行回答来完成)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人包括潮汕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调查结束后将问卷回收整理,为后期分析数据做准备。 后期分析: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复查审核,确保每份录入的数据都是真实有效的。线上问卷共收集307份,有效份数300份,数据有效率为97.7%;本次线上问卷调查共收获300份有效问卷。录入数据后,我们将会利用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横向和纵向、多维度的分析,用所得数据初步总结本次调研结果。 3、访谈法 在走访潮剧院,潮剧演出地时,我们都会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入手,再不断深度挖掘,除了预设的问题外,我们还根据采访者所回答的问题中衍生出更多的问题,以获取更详细全面,更真实的资料,不断深化我们对潮剧的认知,对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在其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访谈过程中,我们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谈话记录。同时为增加调研的活力,提高调研客观性,我们还通过拍摄访谈现场的图片来反映部分调研结果。 因为我们的问卷的填写者为青少年居多,为了调查的全面性及可靠性,我们采访重点偏向于中老年人群,分别对潮剧爱好者、唱剧人及普通市民进行了采访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文献回顾的目的--藉由文献发展研究问题 (一)厘清问题(Identifying problem) (二)发展假设(Developing hypotheses) (三)发展方法(Developing the method) 二、文献的寻找 (一)寻找策略 1.百科全书(encyclopedias) 2.研究的回顾(reviews research) (1)一些专家学者已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并已整理出与研究 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相关的研究不仅汇整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评论综合出整 合性的结论。 (3)研究者已提出在研究领域中,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摘要(abstracts) (三)征片(microform publications) (四)索引(indexes) (五)参考书目(bibliographies) (六)分类卡(card catalog) 三、实际方法 (一)学校现有的光盘与数据库 (二)国家图书馆 (三)馆际合作的方法 四、阅读与记录文献须注意之处 (一)问题的陈述(和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的特征 (三)研究工具与测试的使用 (四)测验的过程 (五)自变项与依变项 (六)实验设计与操弄的处理(如果是实验性的研究)

(七)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八)研究的发现 (九)后续研究的问题 (十)其他相关研究引用的出处 五、如何整理所览阅的文献资料 一、研究报告的评论准则表2-1 二、研究报告评析的格式表2-2 Table 2.1 Criteria for Critiquing a Research Paper I.Overall impression (most important): Is the paper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about the area? II.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A.Is the research plan developed within a reason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Is current and relevant research cited and properly interpreted? C.Is the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clear, concise, testable, and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reviewed? III.Method A.Are relevant participants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d, and are the subjects appropriate for the research? B.Is the instrumentation appropriate? C.Are testing or treatment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sufficient detail? D.A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and research design sufficient? IV.Results A.Do the results evaluate the stated problem? B.Is the presentation of results complete? C.Are the tables and figures appropriate? V.Discussion A.Are the results discussed? B.Are the results related back to the problem, theory, and previous findings C.Is there excessive speculation? VI.References A.Are all references in the correct format, and are they complete? B.Are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C.Are all dates in the references correct, and do they match the text citation? VII.Abstract A.Does it include a statement of the purpose; description of subjects, instrumentation, and procedures; and a report of meaningful findings? B.Is the abstract the proper length? VIII.General A.Are key words provided? B.Are running heads provided? C.Does the paper provide for use of nonsexist languag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and appropriated labeling of human subjects? The purpose of the review is to demonstrate that your problem needs investigation and that you have considered the value of relevant past research in developing your hypotheses and methods.

手工艺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0312460.html, 手工艺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来国强 来源:《牡丹》2018年第27期 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方式之一,在当代生活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国著名作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中写道:“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由此可见,手工劳动是伴随着人类发展一路走来的,而手工艺是手工劳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基于对手工艺传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认为手工艺应以传统文化为精髓,以现代化营销为手段,通过政府扶持、教育跟进、科技结合与品牌化打造,必能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扬。 人类学中的相关理论认为,社会的艺术形式不但包含其自身与文化,而且与艺术的组成部分共同作用,促进社会统一。针对手工艺艺术,在判断它的社会功能是否衰退时,不能仅仅以其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为依据;相反,当代社会,手工艺仍旧有着不可替换的深刻意义。现阶段,手工艺正在经历着历史上的首次重大转型,这一转型具体是指从轻工业转向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重特征的过程。因此,人们在重视手工艺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应对目前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一、手工艺传承的机遇 随着手工艺社会属性的变化,手工艺人的社会角色今天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由最初的底层产业工人慢慢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者。今天,具备一定声望的手工艺人可以依靠自身的技艺获得各种荣誉,另外,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部分手工艺人在大众视野中的曝光率也很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很多国家都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已经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上升到文化战略层次。在当下社会文化与舆论导向的牵引下,中国手工艺迎来了千年难遇的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市场与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为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传统手工业对本土的原材料和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这也造成了其未来发展的局限性。但是这一局面今天已经被打破,中国手工艺人只需要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如何能够在广阔的世界市场生存下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手工艺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可以为解决这个矛盾做出一定贡献。 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职能机器人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取代人类劳动,这样就会导致失业等社会问题。手工艺具有灵活性高、自发性强、零散加工和分散经营等特点,它有助于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从社会高度来看待手工艺发展,其未来必然会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文学艺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影响

文学艺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影响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修养,在 文学专业中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人文修养方面。然而,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的文 学专业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水平。 关键词: 文学;人文修养;高校大学生 一、文学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各方面的综合提升 在我国高校各专业课程中,之所以开设文学这门课程,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培 养大学生有效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通过三到四年的学习使学生打下扎 实的理论基础,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和进修做好充足的准备。 今天的很多用人单位的选才模式已多样化,哪怕你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再如何出类 拔萃,但是你对其他方面却是一问三不知,那么用人单位很可能不会选择这样的 人才。决定工作机遇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然而,综合能力高低与 实际操作能力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2.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写作能力 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校大学生提笔手写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严重 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提笔忘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长时间 通过电脑写东西,几乎不用手写,所以当提起笔准备写些东西的时候,居然发现 连一些特别简单的字也不会写了。 然而,文学教学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生动手写字的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任课教师应该布置一些要求手写完成的作业,比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日记等等。文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尤其是书写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文学专业在大学的学习中,要学习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触及各类内容不同 的优秀人类文学经典,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的不同,内容有悲观情仇、积极消极之分,阅读大量不同体裁和不同内容的作品,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 社会情况,增长自己的见识,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感受历史的盛衰兴亡,还可以感受到作家们伟大高尚的品格,将是收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商高低与他的生活质量、情感、人际交往都有很大 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理科生大多寡言少语,而文科生却恰恰相反,花言巧语经 常是他们吸引异性的惯用伎俩。文学专业的学生不容易患上忧郁病一类的病,因 为他们的大脑很活跃,看待事物的角度多种多样,不局限于某个角度立场,思维活跃。 二、高校文学教育中有关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健康的人格 当今的一部分大学生,高考结束后,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由于受到高中 老师的观念影响,很大一部分都认为大学是享受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产 生了一些不好的心理,比如相互攀比的心理,还有的男同学因为自身的自制力不强,爱上了网络游戏,并且沉迷其中而无力自拔,时间已久,不但荒废了青春年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2007-05-25 计算机信息技术 1.1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各方面文献资料,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 区域性。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迁移增减;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的影响,从而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些地方特色通过地方文献表现出来,并决定着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区域性是地方文献的最根本特征。 1.1.2资料性。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水文、自然资源、灾害等各方面的资料;生产与经济资料,包括农作物、林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等等;历史与政治资料包括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阶级斗争、历史人物等等;文化艺术资料,包括风俗、方言、宗教、名胜古迹、文物、科举、诗文等。地方文献的资料性特征体现其价值。 除以上两个本质特征外,地方文献还具有以下两个非本质特征: 1.1.3时代性。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1.4多样性。地方文献从内容到形式,从体例安排到语言文字,都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模式。由于地方文献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性。 1.2地方文献的类型及范围 通过以上对地方文献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文献的区域性、资料性两个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概念的内涵,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则是这一概念的外延。按著述形式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划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1)地方志。地方志是以一定的体例记载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或某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著述。依照方志记载的内容范围不同,又可分为综合志、专志、部门志、杂志等。 (2)地方史。地方史是记述某一地方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史书,可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如《北京史话》、《黑龙江开发史》等。专门性的有党史,如:《吉林党史资料》、《武汉春秋》、《“九·一八”抗战史》、《“九·一八”事变实录》、《日本侵战旅大四十年史》等等。 (3)回忆录、传记。指其作者的亲身经历,如:《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沈阳文史资料》等。 (4)谱牒。谱谍是以封建氏族制度为基础,记载族人的田庄田户、生死嫁娶、功名业绩等情况的家族史。分为家谱和族谱,如《马氏家谱》、《王氏家族谱》等。 (5)论著。论著是指作者在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严密地分析、研究并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著作。自然科学中,如地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术著作都带有很明显的地方特点;而社会科学中,历史、考古、民族、

浅谈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

浅谈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 摘要:传统手工艺在人类代代相传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手工文化,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工业文明、科技进步带来了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但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手工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心手相连的艺术,体现了人类在生活中对自然发现与利用的聪明才智。每一种手工艺的产生与发展,乃至消亡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在工业、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众多民间手工技艺的生存状态亟待保护与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首先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在此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次是对传统手工技艺中包含的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历经了无数劳动者的磨炼之后的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守住传统文化,才能守住民族之根,才能无愧于祖先和子孙。 1、传统手工艺与传承人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掌握在手工制造者手中,他们是手工文化的创作者,然而辉煌的手工艺术历史并不曾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农耕社会的手工技艺五花八门,手艺人层出不穷,这是当时社会对手工艺品和手艺人的需求。从事手艺的人员因为技艺的娴熟和辛劳也能获得乡野四邻的重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些对农民而言是值得羡慕的事情。千般技能在辛劳勤奋与智慧中代代相传,但靠手艺谋生活始终是手艺人从艺的最基本的想法。所以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中,要关注手工艺人的生活状况,当手中技艺能够为艺人和家人带来生活的保障时,才可能有人从事手工技艺劳动。 传统手工技艺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关联,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技艺艰难固守自己的阵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手工文化情感的逐渐淡漠,手工制作的物品和它的制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充分体现手工艺者的价值。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手工艺品与飞速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然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度被遗弃的宝贵资源又被再次关注,这是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手工艺给现代人类更多的启示,对于陶冶民众的思想情操、丰富民众的艺术文化修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日趋式微的众多民间艺术及其制作工艺,需要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2、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保护 2.1 传承人保护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师徒相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最关键因素,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需要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由谁来“传”?又由谁来“承”?传人逐渐在老去,而现代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和日益膨胀的物质生活将“承”推向了一个尴尬、艰难的困境之中。假如说手工制作让手工制作者生活富裕,并且有着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那“承”艺将是一件相对容易实现的事情。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真正的手工艺人依然没有生活富裕,也没有获

文学教育思考及策略

文学教育思考及策略 文学教育,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经由文学文本的阅读、讲解与接受,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语文能力,进而传授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的一种教育行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总是在字里行间呼唤着人的思想情感,直指人性本身,以其丰富的诗意、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深化和拓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用较丰富的文学情感来调节生活的快节奏,用较高的文学修养来抵御不健康文化的侵袭,用犀利的文学艺术眼光来观察世界。这就使得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成了教学的弱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崇高情操的文学教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因此对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文学教育承担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二)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三)文学教育顺应了个体守护精神家园的需求,在人的精神启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接受文学教育,进行审美阅读,使疲惫的心灵和压抑的精神获得全面的释放。对个人的发展注入了原动力,也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学教育的地位不可动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服从于生存需要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它以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以文章为主要教学内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文学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实施。文学教育要把“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放在核心地位,以生动的形象教育人,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力争在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从而体现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实施文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文学教育应当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建构一套完整的文学教育体系。文学教育从小学起就可以开始打好基本字词认读的基础,培养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重点可以先放在量的积累上,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5.1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手工艺技能,是指人民群众为了满足物质精神需要和审美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人工造物所用技能的总称,包括器具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酿造等传统手工技艺。 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繁多种类,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实用类手工艺、欣赏类手工艺、宗教祭祀类手工艺。按产品分类,可分为陶瓷手工艺、金属加工手工艺、纺织印染手工艺、挑花刺绣服饰缝制手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手工艺、皮革和毛皮加工手工艺、竹藤棕草编织手工艺、木器制作、雕刻及建筑装饰手工艺、制浆造纸手工艺、民族民间乐器制作手工艺、儿童玩具手工艺、烟花爆竹手工艺、工艺画制作手工艺及书画装裱手工艺等。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丰藏宝库。 传统手工艺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护着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同时力求美观,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善地结合起来。如陶器、木器、竹藤编织,都是群众的生活用品,同时又都作了艺术加工,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二是大多数手工艺品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铜锡资源、竹木藤草资源、棉麻毛资源、大理石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三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 四是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也就是说,在一个民族的手工艺品中,不仅透析着这个民族的艺术天赋和审美力,还可以从中断定,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