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概论第2章旅游主体的文化分析
旅游文化概论目录-沈祖祥
一、先秦:由神本走向人本的旅游文化
二、秦汉:多元开放、恢弘大度的旅游文化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一、士人漫游
二、宗教旅游
三、园林;自然山水的人性化
第三节 旅游文化的鼎盛期
一、隋唐:热烈奔放、丰富多彩的旅游
二、宋:内敛娴雅、意在理趣的旅游文化
第四节 旅游文化的发展期
第五节 旅游文化的转型期
第六节 世界旅游文化的历程
第四章 旅游文化的基础
第五章 旅游主体文化
第六章 旅游景观文化
第七章 旅游文化的特点
第八章 旅游文化的传统
第九章 旅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沈祖祥,1963年生,上海崇明人。1981-1985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为复旦大学旅游系副教授。涉猎较广,研究领域主要以中国古代史,特别是笋魏晋南北朝史为主。1991年起转攻旅游经济并专业从事旅游文化、旅游史和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论著有《旅游心理学》、《旅游与中国文化》、发表有《旅游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等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旅游文化理论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一、经济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的理解
二、文化学角度的理解
第二节 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
一、旅游+文化说——广议旅游文化
二、民族文化说
三、主体说与客体说
四、碰撞说
五、本书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旅游文化的结构
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首先应从旅游和文化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着手。
旅游概论-第二章-1世界旅游简史
Pellentesque habitant morbi
tristique senectus et netus et
tristique senectus et netus et
malesuada fames ac turpis
malesuada fames ac turpis
egestas.
egestas.
一、古代旅行游览的发展
(5)公元7--8世纪,在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 宗教、经商和考察旅行盛行。 旅行家:苏拉曼
一、古代旅行游览的发展
(6)公元10--11世纪,在西欧城市兴起。如威尼斯、热那亚, 客栈、旅馆也随之兴起。 旅行家:马可-波罗
知识拓展: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意大利)为经商来到中国, 是第一个走完丝绸之路全部行程的人。 由他口述经人记录完成的《马可-波罗游 记》一书,第一次系统地向欧洲人介绍 了亚洲和中国。记录了中亚、西亚、东 南亚等地区。
)年。 B.1855
C.1864
D.1872
12、近代欧洲成立了许多类似旅行社的组织者属于英国成立的有( C D )。
A.运通公司
B.观光俱乐部
C.帐篷俱乐部
D.登山俱乐部
13、产业革命对世界近代旅游构成的刺激因素包括( A B C )。
A.技术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D.价值因素
随堂练习
(1)古代的旅行、旅游动机更多地与物质功利、宗教以及政治 目的相联系,因而,古代旅行、旅游往往与通商贸易、宗教旅 行以及奴隶主、封建帝王的巡游活动相结合。 (2)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探险、考察旅行相对发达,但具有物质 占有和殖民文化倾向。
随堂练习 1、世界古代旅行游览的时间是 1841 年 以 前 。
旅游文化试题及答案
旅游文化试题及答案【篇一:旅游文化学概论—闫红霞—习题参考答案】txt>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有谢灵运、徐霞客、玄奘。
3旅游文化研究方法.模式分析法、区域比较法、演绎法和归纳法。
二、简答题1.旅游文化的功能是什么?一般说来,旅游文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保存与传承(认知)功能。
旅游文化是对各种旅游文化事象的记录和储存,是各种旅游文化成果的凝聚和沉淀。
二是教育与启智功能。
旅游文化不仅有积极的教化,而且还具有启智功能,能启发人的思维、启发人的智力,有助于人类的不断创新。
三是愉悦与审美功能。
人类对异国他乡的文化自有一种特别的新奇感,对优秀的文化自有强烈的愉悦感,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四是规范与凝聚功能。
施游文化特别是一些传统习惯和民间禁忌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
五是交流与经济功能。
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之间可以通过旅游介体(旅行社、旅游交通和导游等)实现沟通。
2.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地域性。
不仅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旅游文化特征。
.民族性。
不同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旅游文化传统,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性还有旅游亚文化。
历史性。
旅游活动是人类历史渊源久远的一项文化活动,旅游文化的积淀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传承性。
在历史时问序列上代代相传、承续不绝的特征。
当然,旅游文化的传承性包含进化、冲突和整合。
3.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从旅游文学中突出地表现出来,概括起来,就是重游传统,重人传统,政治传统和与民同乐传统。
4西方古代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这种特征主要是早期旅游的宗教性。
希腊人对奥林匹斯诸神的崇拜构成了西方原始宗教的主要源头,也构成了西方古代旅游隐含的精神资源。
进入中世纪以后,基督教的一元神取代了多神教的统治,为数不多的外出旅游者又主要是赤足敝衣,一路苦行的朝圣旅游者。
旅游文化概论第2章旅游主体的文化分析讲解
这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 艺术作品发生“同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 形态。 艺术审美文化的特点:一是这种审美文化 具有主导性、强制性,从而使得导游人员 介入旅游者审美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是 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内在意 蕴——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因此,欣赏 艺术品必须具备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艺术修养;三是艺 术审美对旅游者的反馈影响独特而深刻。 艺术审美不仅具有娱乐作用,还具有审美 认识和审美教育作用。
2.1 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
与动物相比,人最大的特征是劳动。正是通过 劳动,人创造了文化,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对自 然的适应,或者说人通过文化来适应自然。
2.1 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 发展驱动的结果,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了文化和文明之后 的结果。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和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 念转变的结果,也是人追求自己的文化属性的结果。
2.4.1.2 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属性 (1)旅游消费是一种符号消费
旅游消费不同于一般的日常消费,一般的日常消费 主要是对物的消费,注重物的功能性。而旅游作为人 们对另类生活方式的追求,旅游者不再从使用的角度 来对日常生活的物进行判断和消费,而是从物品所蕴 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价值的认定,并进而从这样的文化 消费中获得身心的满足。
2.3 旅游审美行为的文化分析
2.3.1 旅游审美的要素及特征
(1)旅游审美主体 旅游审美主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的实践者。 具体地讲,是指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并与旅 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 旅游者。
2.3 旅游审美行为的文化分析
2.3.1 旅游审美的要素及特征
旅游审美主体的特征:
其一,旅游审美主体是精神活动的主体。 其二,旅游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其三,旅游审美主体是自由的生命活动的 主体。
(完整word版)旅游学概论知识要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为什么?答:不属于。
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金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游活动需要是如何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有关研究报告中曾经指出的那样,“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3 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⑴ 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⑵商贸旅行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⑴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的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⑵工作性质的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⑶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⑷运输条件的变化,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5、铁路运输的出现为何会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答:(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广6、分析二战后来也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⑴世界人口的增加意义: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⑵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意义: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⑶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意义: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⑷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意义: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出游人数大为增加,也使得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中介体文化等知识的整理
摘要: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在创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扩大税收等方面发挥的经济作用不容各国政府忽视。
本文介绍了旅游文化学相关的知识点,对旅游文化学中的主体和客体文化及中介等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写下了自己对学习这门课程后的感想。
关键词:主体;客体;旅游;文化;介体;作用与影响;感想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新的生长点,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层面。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分析研究探讨旅游文化活动现象、本质及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旅游和提高旅游文化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1、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在旅游活动方式上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现象、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运用于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二是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即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三是具体的文化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文化学研究中使用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实地调查与观察法、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几种。
3、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①.旅游文化学研究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
②.旅游文化学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旅游文化学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
④.旅游文化学研究将推动旅游科学的发展,丰富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旅游主体文化2.1 旅游主体及其文化规定性旅游主体即通常所说的旅游者,是旅游客体的游览主体。
旅游概论-旅游的基本概念
纳入旅游者的统计范畴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谢彦君:旅游的定义,把以往“习惯上”被认定为 旅游的大量现象(如探亲访友、商务旅行、会议旅行、 体育比赛旅行,等等,不一而足)都拒之门外了。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典型的人口流动现象归纳起来 主要就是这三种:迁徙、旅行和旅游;它们分别产 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并出于不同的目的而发生
一项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 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二、旅游的基本属性
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涉及经济和 政治关系等诸多领域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
标准
具体类型
地理范围 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旅行与旅游在出行目的这一核心点上是不同的,由 此决定了旅行与旅游的关系是统属关系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 的规定性,是所有旅游都具备的统一内核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本质
旅游活动是涉及众多层面的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但 旅游活动毕竟是旅游者的活动,其根本属性应该取决于 旅游者的目的。尽管对这个目的也有不同的表述,但它 显然既不会是政治的,也不会是经济的,而终归属于社 会文化的范畴。因此,旅游活动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冯乃康:“旅游是以去异地寻求审美享受为主要内容 的一种短期生活方式。” 王会昌:“旅游是一种人们以体验异域他乡文化风情、 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而暂时离开定居地的特 殊生活方式。” 以上定义把旅游看作旅游者的活动,注重旅游的目的, 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休闲特征。
第2章 旅游文化的涵义、结构与特征
二、本书的旅游文化结构 剖析旅游文化的结构,一要找准对象,二要选好视角。
从文化主体的角度上看,旅游文化由两大部分构成: ①旅游体验文化:如旅游审美体验、旅游求知体验、旅游 交往体验、旅游情感体验; ②旅游介入文化:如旅游服务文化、景观开发文化、旅游 宣传文化、旅游规范文化、旅游研究文化。
从两者的形成时间上看,旅游体验文化出现最早;从两者 的相互作用看,旅游体验文化决定旅游介入文化。因此,在 旅游文化结构中,旅游体验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旅游介入文 化处于边缘地位。
于行行(2005):地域性、融合性、变异性、传统与时 尚并存等特征;
王玉成(2005):综合性、地域性、传承性、民族性、 时代性、大众性、服务性等。
上述观点有的从旅游业入手,有的从旅游入手,有的从 文 化交流入手,还有的从旅游文化学入手,但多停留旅游业、 旅游、文化交流、旅游文化学这些“门”或“窗”上,不少 结论 与其说是针对旅游文化的,还不如说是针对旅游或其他。
旅游文化的快速、多向流动,一方面造 成旅游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文化与旅游客源地文 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环境文化纠缠 在一起,使得旅游文化与非旅游文化难分 难解。
2、开放性
就文化风格而言,旅游文化是一种外向开放的文化,表现 出前所未有的国际性、融合性、多样性以及个性、活力的风 格,充分反映了其开放性的特点。
性; 马波(1998):多元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 沈祖祥(1999):地域性性、连续性、民族性、实用性、
多样性、广泛性、思想性、时代性; 王德刚(1999):综合性、矛盾性、多样性等特点; 谢贵安(1999) 、钟贤巍(2006):移传性、时代性、民
族性、阶层性; 吴莉淳(2002):普遍性、渗透性、交融性等。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二章第二节 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开端
第二节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开端一、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嘈杂的生活环境,使人们感到身心疲惫,他们渴望摆脱城市生活的压力和束缚,回归自然,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憩、调整,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旅游的动机。
(二)产业革命发展了机器大工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工业革命以前,往往只有地主和贵族才有金钱和时间从事非经济目的的消遣旅游活动。
新的资产阶级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从事旅游活动。
工人阶级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也获得了工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享受带薪假期的权利,从而使他们也有可能加入到旅游的行列之中。
(三)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快速1796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它的改进和应用,解决了当时交通运输的动力问题,形成了陆路,水路运输方式——火车和汽船的运用。
詹姆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蒸汽火车的外观和功用与如今的各种火车相差不远,但是它是世界上第一代的火车,是利用煤为动力,蒸汽机为核心的最初级最古老的火车。
蒸汽火车通过用煤烧水,使水变成蒸汽,从而推动活塞,使火车运行。
蒸汽火车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轮船之父”)发明了蒸汽轮船,成了内河航行便利的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研制了一台蒸汽机车,能以每小时6000多米的速度牵引8辆装的有煤的货车。
经过不断改进,1825年,他驾驶自己设计的机车,运载450名游客,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达灵顿到斯托克顿。
后来,各界人士请他修建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64千米铁路修建后,曾举行一次机车比赛,他的新机车“火箭号”,以时速58千米获胜。
英国史蒂芬森父子1826年制造的蒸汽机车“火箭”号。
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运用,使人类有了火车和轮船这些机械动力的运载工具。
这些新式的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运载量大,而且其票价相对于旧式的交通工具也显得更为低廉。
高一旅游概论知识点第二章
高一旅游概论知识点第二章第一节: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下面将从历史的角度来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旅游古代旅游最初是以朝拜圣地和追求精神宗教满足为主要目的。
古希腊时期,人们会前往奥林匹亚参加体育运动会;古罗马时期,人们会前往罗马观赏角斗和盛大的宴会等。
2. 中世纪旅游中世纪时期,旅游活动受到了信仰和宗教的强烈影响。
在欧洲,人们会前往罗马、耶路撒冷等地朝拜圣地,这种旅游活动被称为朝圣。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旅游文艺复兴时期,旅游活动开始向寻求文化和艺术体验的方向转变。
人们会前往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等地游览古迹和艺术作品。
4. 近代旅游18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改善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
人们开始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前往海滨度假胜地、名山大川等地。
5. 现代旅游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一步改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们开始经济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
第二节:旅游业的分类旅游业可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旅游业的分类。
1. 按照旅游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旅游业分为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
国内旅游业是指国内居民在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国际旅游业是指国际间的旅游活动。
2. 按照旅游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将旅游业分为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
休闲度假旅游是指为了放松身心、享受休闲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商务旅游是指为了商务、会议等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观光旅游是指为了观赏名胜古迹、风景名胜而进行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是指为了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健康旅游是指为了追求身体健康和养生而进行的旅游活动。
3. 按照旅游活动的形式,可将旅游业分为自由行、跟团旅游、邮轮旅游、背包客、户外探险等。
自由行是指个人或小团体自行安排旅行行程;跟团旅游是指加入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进行旅行;邮轮旅游是指乘坐邮轮在海上进行的旅游活动;背包客是指以背包为行李方式,自由独立完成旅行活动;户外探险是指进行探险活动,如登山、徒步等。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旅游学基本认知1.1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旅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对旅游活动的描述和记录。
-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旅游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旅游学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
- 70年代和80年代,旅游学开始关注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旅游影响研究的热潮。
- 90年代以来,旅游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政策等多个方面。
1.2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旅游的定义和本质、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的管理与组织、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
1.3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 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 社会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组织的社会功能。
- 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旅游地域的特点以及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 环境科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旅游的本源与发展2.1 旅游的定义与本质- 旅游是一种短暂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其他地方进行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活动的行为。
- 旅游的本质在于寻求新的体验、放松身心、丰富生活、拓宽视野等。
2.2 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主要是宗教朝圣和贸易活动。
-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文化和教育的方式,人们通过旅游来追求知识和艺术的熏陶。
- 19世纪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
- 20世纪以来,旅游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旅游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旅游者概述-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旅游概论第二章(李纯锴)
第二章 旅游发展简史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企求长生不老之药,不但派出许 多方士及大臣四处考察,前往名山大川举行祭祀活动,而 且多次亲自巡狩,利用当时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 路交通网,五次出巡,周游全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帝王 巡游的重要代表。 汉武帝时代,由于匈奴长期进犯,战事不断,人民渴望和 平的愿望强烈,因此,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 三次攻打匈奴,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 路”,建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许多矢志求学之士,为创万世之业,既“读万卷书”,又 “行万里路”,拓展视野,增广见闻。西汉时代的伟大史 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就是学术考察旅行的最早最杰出的 代表。
第二章 旅游发展简史
(二)近代旅游业的创始者
1841年7月,英国人托马斯·库克说服了540名主张戒酒的人, 从雷斯特乘火车经12公里到拉夫巴罗参加戒酒大会。这是第 一次集体打折扣的包租列车旅行。 1846年,他又成功地设置了旅游向导,这是近代最早的导游。 1851年,库克组织了16万5千多人参加在“伦敦水晶宫”举 行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1872年,库克组织了一次9人团体的环球航行,历时220天。 1939年,托马斯·库克创办的通济隆旅行社在世界各地设立 了350余处分社。1872年创办的旅行支票,可在世界各大城 市通行。通济隆还编印了世界最早的旅行杂志,曾被译成7国 文字,再版达17次之多。
第二章 旅游发展简史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国内外发达的交通为这一时期的国内 旅游活动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隋炀帝“开创了中国旅游史上帝王舟游的新篇 章”。 唐代科举取士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中下层知识 分子从政的热情,士人远游成风,并出现了一 批杰出的诗人和旅行家。 唐代还出现了杰出的宗教旅行家。 隋唐时期的国际旅游也极为活跃。
第2章 旅游的本体观
本章导读 旅游活动几乎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是一 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深入分析和理解这一 社会现象,首先必须回答旅游活动的内在本质和 外在特征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定义旅游这一概 念,其内涵与特征究竟包括哪些,如何科学地对 旅游活动进行分类等问题。因此,本章将对上述 有关旅游本体的理论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探讨。
5.旅游活动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活动
旅游者外出旅游,无论是出于观光娱乐的目 的,还是出于情感体验的目的,都需要花费 一定的精力、体力和财力,而不会从旅游目 的地获得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 使“商务旅游”可以被认同,也只是其中 “游”的部分才属于旅游的范畴,而“商” 只是实现“游”的一种条件或手段。
4.旅游活动是一种短暂性的活动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一 种暂时性“逃逸”,不管离开多远的距离, 总要回到原点,回归日常。因此,旅游活动 的时间不会过长。国际上公认的旅游停留时 间标准是,24小时以上,连续停留不超过12 个月;我国则规定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不超过6 个月。旅游活动的短暂性使得它同迁徙、移 民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3.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住宿、营 销系统、游憩(或康乐)和景区服务的支持,这 一切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基础;
4.旅游不仅仅是游客个人的一种休闲和游憩(或 康乐)的消费方式。从空间上看,旅游不仅仅是 客源地向目的地单向的人员流动,而是由客源地、 通道和目的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5.旅游整体的空间系统,不仅是一个经济 系统,更是一个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 这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存在的理论基础。
(四)旅游的本质 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是一种在异地进行的短暂 休闲体验活动。旅游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 解读,其内涵包括: 1.旅游是一种异地性的体验; 2.旅游是一种短暂性的体验; 3.旅游是一种休闲性的体验; 4.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
旅游学概论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PPT课件
旅游的基本属性
空间移动性
旅游涉及从常住地到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移动,这是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暂时性
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一段时间,不同于日常居住和 工作状态。
体验性
旅游不仅是观光,更是一种体验,包括休闲、娱乐 、学习等。
旅游的经济属性
80%
消费性
旅游者在目的地消费,为当地经 济带来直接收益。
100%
产业关联性
旅游学研究对象
01
02
03
04
旅游现象
研究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 变化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 互关系。
旅游者
研究旅游者的行为特征、需求 偏好、决策过程等。
旅游业
研究旅游业的构成要素、组织 结构、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等 。
旅游影响
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 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 影响。
02
旅游性质
导游陪同和住宿餐饮安排。
自助游
个人或小团体自行安排行程、 住宿和交通,自由度较高,需 要自行策划和安排。
定制游
根据个人或团体的需求和喜好 ,量身定制行程和活动,提供 个性化的服务。
主题游
以特定主题或兴趣为主要目的 的旅游,如摄影游、美食游等
。
按旅游组织形式分类
01
02
03
包团旅游
旅行社组织,按照预定的 行程和标准进行旅游活动, 包括住宿、交通和导游服 务。
自驾游
个人或小团体自行驾驶交 通工具进行旅游活动,自 由度较高,需要自行策划 和安排。
拼团旅游
多个散客组合成一个团队 进行旅游活动,共同分担 住宿、交通等费用,以降 低成本。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密切相 关,如交通、住宿、餐饮等。
旅游概论——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内容提要] 旅游是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一种社会现象,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有其复杂的运动过程及深刻内涵;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具有特殊的经济活动规律。
旅游学就是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学习重点] 识记现代旅游的定义;深刻理解旅游的本质和社会属性;分析现代旅游的特点;[学习难点] 现代旅游定义的理解。
[思考题]1.怎样给旅游下定义?在旅游含义的不同表述中,人们已取得哪些共识?2.旅游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现代旅游的特点?3.旅游活动有哪些类型?4.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一、旅游定义的类型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二、旅游的定义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涉及任何赚钱的活动。
2、其他若干个概念性定义的优缺点的讨论。
评:这些定义都存在泛化的倾向,包含了其他非工作目的的旅行,但是这些旅行活动可否视为旅游,仍存在争议。
这类广义的定义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纳的,因为一则便于统计,二则是其统计结果更能显现出旅游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狭义的定义: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谢彦君,1999,2004)。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服务经营活动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的科学。
[讨论题] 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和官方机构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界定。
有经济化的旅游定义,文化论者的旅游定义,官方或半官方的定义。
经济化的旅游定义中比较典型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Herman Von Schullard所阐述的观点,在他看来“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旅游主体文化
LOGO
探亲访友旅游者。为了保持感情联系,维护必要的人际关系,也为了满足人的到的 需求、伦理需要,人们多利用节假日探亲访友。
健身旅游者。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以饮食、健身、疗养为目的的旅游者,进行 带有具体内容的旅游活动,带来生理上的明显变化。 购物旅游者。将购物作为旅游的主要目的,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旅游的人,多为 收入支配能力较富有的人群。
LOGO
旅游需求细分化。
商务旅游、度假旅游、探险、蜜月、家庭旅游,门类越来越多。 旅游意识积极化
以前对旅游往往是非常被动的,至少当代旅游意识在积极化。
第四章 商务礼仪 五、旅游主体文化的走向Fra bibliotek172
引言
什么是旅游主体 按时间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旅游者和当代旅游者两类
LOGO
古代旅游者:主体——客体
当代旅游者:主体——介体——客体 我国对旅游者相关概念的释义 游客:是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 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 常住地到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其 中,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海外旅游者:是指来华旅游入境之海外旅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 内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 宿设备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第一章 礼仪概述 一、旅游主体与旅游文化
5
3、旅游文化学对旅游者的分类
流浪型旅游者。放弃已习惯的原有生活方式,避开与旅游机构的一切联系,而采取 一种完全与众不同的方式,按照自己的设计而实行旅游,寻求异文化生活。 文化观光型旅游者。与旅游地文化保持很大的距离而把旅游地文化仅理解为一种观 赏对象,以满足文化的新鲜感。 冒险性旅行者。哥伦布等人的旅游就是一种冒险旅游活动,有意向未知地进发,以 强烈的新奇感为最大乐趣,甚至把生死置之度外。 怀旧旅游者。为了重新体验过去的生活和经历,而通过故地旅游的方式回顾过去。 消遣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实际效用是调节人们的身心,以一种较为舒适的行为方式 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概要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对旅游主体进行文化分析是旅游文 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重点。本章分析了旅游主体的文化属 性,并对旅游动机、旅游审美行为、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 文化分析,论述了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
学习目标
1.认识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和人的异化问题,理解人性的 超越与回归;2.学会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审美行为、 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文化分析;3.了解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塑 造在旅游中的重要意义。
2.1 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
与动物相比,人最大的特征是劳动。正是通过 劳动,人创造了文化,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对自 然的适应,或者说人通过文化来适应自然。
2.1 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 发展驱动的结果,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了文化和文明之后 的结果。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和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 念转变的结果,也是人追求自己的文化属性的结果。
2.1 旅游主体的为生活在现世的社会性动物,经常被现世的各种烦 恼所决定,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削减了人生发展的种种 可能。 而作为一名“游客”,眼前的一切都不必成为自己的负 担,自己不必介入这个世界之中,而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他离开了自己原有的社会地位,摆脱了一切社会关系, 成为了另一个人。 这种假扮“神游”的生活,就使游客获得了生命转化的 意义,体现出人类深层的文化属性。
2.2 旅游动机的文化分析
2.2.1 旅游动机类型的文化分析
旅游动机产生于人的种种需要。 促成旅游动机的需要主要有四种:探新求异; 谋求知识和发展;逃避紧张现实;寻求尊重和 自我实现。 就这些需要来讲,旅游对个体生命无疑是一种 文化经验,或者说是文化驱动的结果。
2.2 旅游动机的文化分析
按麦金托什的观点,人的基本旅游动机 分为四种类型: 健康动机 文化动机 社会关系动机 地位或声望动机
将旅游仅作为生活方 式中多元化享受的一 种平衡
自我实现意愿强烈, 追求对现实生活(优 越/平凡)方式的一种 突破
观光型旅游产 品
多类别、大众 化的旅游产品
全方位参与型 旅游项目,专 题探索型旅游 产品
2.4 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
(3)旅游消费主要是一种文化性消费
首先,从旅游消费的客体,即旅游消费中的吃、 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所指向的对象看, 大都是一定文化的载体和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 内涵。 其次,从旅游消费的主体旅游者看,他们大都是 一国或地区、民族或种族特定文化的表征。
2.1.2 人在时代变化中的异化
在经济至上、消费主义至上时代 ,人的生活成了赚钱的 生活。人的丰富个性被压榨,理想、真理、社会责任感 缺失,人情冷漠。人正在发生异化。
2.1 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
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一方面,要体验富裕、豪华生 活所带来的体面,另一方面,也要体味那些使人崇高、有 尊严和享受自由的感觉,即要“按人的样子来做人”。 如何“按人的样子来做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走出日常 的“生活世界”,而进入一个“旅游的世界”。 按照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集体潜 意识”,只要碰上对应的典型情境,就会被激发并显现出 来。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离开“生活世界”,进 入 “旅游世界”,正是为得到精神上的某种救赎与解脱, 探寻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2.4 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
(4)旅游消费的过程渗透着文化的传播、 交流和发展
旅游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重要特征之一就 是旅游者带着在自身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审美习惯、 思维方式和旅游消费行为模式,进入另一个文化 的空间进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并将自身的文化 属性造就的消费模式带入旅游目的地。
2.4 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
不同类型欧美旅游者对发展中国家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适应与影响情况
旅游者类型
旅游者数量 对地方社会文化的适应情况 影响程度
探险者
极为有限
完全接受
无影响
精英分子
很少见
完全适应
基本无影响
不因循守旧者 偶尔到访的散客
并不普遍, 但能见到
偶然可见
很适应 有时适应
基本无影响 影响较小
新出现的游客 群体
大众旅游者
2.4 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
广义的旅游消费行为,包括从需要的产生、消 费计划的制定到实际消费以及其后产生的感受 (满意程度)的全过程,其大部分环节都与文 化有密切的关系。 狭义的旅游消费行为,它强调行为是一种外在 的表现,仅指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旅游产 品的实际消费。
2.4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
2.3 旅游审美行为的文化分析
(1)自然审美文化
这是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 化,亦可称之为 “物态审美文 化”。 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相 对较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人类逐渐将自然由实用对 象 转化为审美对象。这种转变 在中国大体始于先秦、成于魏 晋南北朝时期。而在西方,对 自然的审美远比东方晚。
2.1 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指的就是“作为旅游的人”的文化 属性。谈人的文化属性,首先需要来认识人的本质。
2.1.1 人的本质属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发展的最 高形式” ;
中国古代哲人:“惟人为万物之灵”;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动物; 基督教神学: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历史唯物主义者:应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来考察 人的本质。
2.3.1 旅游审美的要素及特征
(3)人类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性
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特殊的审美场值(在不同的时空与审美关系中表现出较 大的差异性) 循环效应 巨大的反馈作用(促进旅游者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2.3 旅游审美行为的文化分析
2.3.2 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 特征
旅游审美领域大体可分为自然 领域、社会活动领域和艺术领 域,在展开的过程中相应形成 了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 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
2.4 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
(2)旅游消费主要是为满足旅游 者精神文化的需要
旅游需要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 全需要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需要的一 种追求,即主要表现为一种追求精神享 受和发展需要的文化需求,而这种文化 需求正是文化性旅游消费动机和行为产 生的直接原因,并最终通过消费结果来 满足旅游消费动机的需要。
2.2 旅游动机的文化分析
2.2.2 旅游动机的历史观照
中国古代士大夫:“漫游” 不求功利,只求回归自然,“放浪形骸”以 “超脱俗务”。 近现代社会:功利目的的旅游 现代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 人的生命在走向异化。
2.2 旅游动机的文化分析
2.2.3 彰显旅游的非功利精神
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直接功利 的活动, 具有一般审美活动的非功利 性。这种非功利性形成了审美主体 和客体的自由性和无限性特征。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特别是都市 人)很难与自然作真实的相遇。即 使他们通过旅游来暂时逃避紧张的 都市生活,但往往也只是把旅游沦 为肤浅的、只求感官上满足的活动, 而缺乏做有意义的人生反省。
2.3 旅游审美行为的文化分析
2.3.3 审美感受的层次 分析
(1)悦耳悦目 是指以悦耳、悦目为主的 全部审美感官为体验的愉 快感受。这种美感形态, 通常以直觉为特征,以生 理快适为基础,印象短暂、 不稳定。是广大旅游者普 遍的审美感受形态。
2.3 旅游审美行为的文化分析
(2)悦心悦意 是指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 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和情 感升华。这种美感效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印 象深刻、持久、稳定,是比悦耳悦目更高层次的审美 感受。
(3)悦志悦神 是指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 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从而唤起的那种 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 它是审美感受的最高层次。
2.3 旅游审美行为的文化分析
2.3.4 旅游审美文化的时空差异
(1)时间差异 首先体现在环境取向方面(不同时代,人们对于风景所 作的美学判断有很大区别); 其次体现在多样化、世界化、超功利化等方面。 (2)空间差异
2.4 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
三类典型的旅游消费心理及行为趋向
消费类型
生活基础(物 质/精神)
补偿型
基本生活水准有保 障,精神文化生活 较缺乏
平衡型
一般处于小康生活 水准,精神文化生 活有一定保障
超越型
较极端的生活水准 (较高或较差), 精神生活丰富
心理与消费行为趋向 旅游产品偏好
强烈追求对现实生活 不足的某种补偿,希 望通过旅游拓宽视野
2.4 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
旅游消费行为既是旅游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同时又是旅 游主体的一种文化行为,而且主要是一种文化行为。对旅 游主体的消费行为进行文化分析,对于我们认识旅游主体 文化的另一方面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2.4.1旅游消费行为及其文化属性
2.4.1.1旅游消费行为的概念
所谓旅游消费行为,一般是指旅游者选择、购买、使用、 享受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及旅游经历,以满足其需要的过 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3)艺术审美文化
这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 艺术作品发生“同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 形态。 艺术审美文化的特点:一是这种审美文化 具有主导性、强制性,从而使得导游人员 介入旅游者审美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是 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内在意 蕴——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因此,欣赏 艺术品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三是艺 术审美对旅游者的反馈影响独特而深刻。 艺术审美不仅具有娱乐作用,还具有审美 认识和审美教育作用。
2.3 旅游审美行为的文化分析
(2)社会审美文化
旅游不仅仅是欣赏自然 美景,人类的社会交往、社 会活动过程,也是美的创造 过程,也都值得欣赏。这些 美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道德 伦理、习俗礼仪、婚姻家庭、 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劳动和社 会产品之中,是旅游者所愿 意欣赏的社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