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等腰三角形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完美PPT课件

等腰三角形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完美PPT课件
20
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回顾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内角为90°的三角形 称为直角三角形。
2024/1/2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 余,斜边是直角三角形的 最长边,且满足勾股定理 。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若一个三角形满足有一个 内角为90°或满足勾股定理 ,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 形。
21
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拓展
02
若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90度 ,且这个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 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 角形。
13
其他特殊情况下判定方法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勾股定理, 即其中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 平方,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 此时直角边相等,则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024/1/28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 a:b:c=1:1:√2的关系(a、b为直角边, c为斜边),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
顶角与底角的关系
顶角的度数是底角度数的两倍,即顶角 = 2 × 底 角。
3
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关系
在等腰三角形中,高、中线和顶角的角平分线互 相重合。
2024/1/28
9
等腰三角形性质总结
对称性
等腰三角形是Hale Waihona Puke 对称图形,对 称轴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
2024/1/28
边角关系
在等腰三角形中,两底角相等 ,且顶角的度数是底角度数的 两倍。
3
课程背景与意义
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等腰三角形作为特殊三角形 ,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 用。
2024/1/28
学习等腰三角形有助于学生理 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掌握证 明方法,提高几何推理能力。

等腰三角形课件PPT

等腰三角形课件PPT
等腰三角形中的塞瓦定理与梅涅劳斯定理
在等腰三角形中,若点P位于底边中线上,则AP、BP、CP分别交BC、AC、AB于点D、E 、F时,满足塞瓦定理和梅涅劳斯定理。
挑战性问题:寻找最大面积等腰三角形
问题描述
给定一条长度为L的线段AB,在 AB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 ABC和ABD,连接CD。在AB上 取一点P,连接CP和DP。试找出 使得△CPD面积最大的点P的位置
05
等腰三角形相关定理证明
勾股定理在等腰三角形中证明
01
勾股定理基本内容
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02
等腰三角形与勾股定理关系
当等腰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其两条腰为直角边,底边为斜边,满足
勾股定理。
03
证明过程
设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腰为a,底边为c,根据勾股定理有a² + a² =
等角对等边
两个底角相等,且每个 底角都等于顶角的补角

对称性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 形,对称轴是底边的垂
直平分线。
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关系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因此它也满足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虽然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但它的底边可以与两腰不等,因此不是所有等腰 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c²,化简得2a² = c²,从而证明了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成立

射影定理在等腰三角形中证明
射影定理基本内容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垂线 将斜边分为两段,这两段与直角 边的乘积相等。
等腰三角形与射影定 理关系
当等腰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 其高线即为斜边上的垂线,满足 射影定理。

课件《等腰三角形》优质PPT课件_人教版1

课件《等腰三角形》优质PPT课件_人教版1

∴BF=CF(三线合一)
抓住图形对称性,巧妙作出垂线段,构造三线合一定理的基体图形,使得整个证明十分简捷.
射线AB的像是射线AC 射线AC的像是射线 AB
∴BF=CF(三线合一)
C BD F E
分析 :
∴ ∠A= ∠B=∠C=60°
• 抓住图形对称性,巧 从而AD是底边BC上的 高 ,
为______ __。 由于射线DB的像是射线DC 射线DC的像 ⒈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
2.3 等腰三角形
概念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A




底角
B
底角
C
底边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 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 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想一想:
等腰三角形ABC,其中 AB=AC 作
Δ ABC顶角的平分线AD并以AD对折
你会发现什么?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10 cm 或 11 cm
AB=AC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10 cm 或 11 cm
∠B = ∠C.
抓住图形对称性,巧妙作出垂线段,构造三线合一定理的基体图形,使得整个证明十分简捷.
10 cm 或 11 cm
BD=CD ∴ ∠A= ∠B=∠C=60°
10 cm 或 11 cm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为3cm,底为4cm,则它的周长
A
A
A
角平 分线 1 2
高线
中线
B D CB D C B D C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叫做等边三角
形;它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A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ppt课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ppt课件
若只知道一个角为60°,但无法确定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则不能判定为等边三角形 。
在处理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时,常常需要分类讨论,并考虑各种特殊情况。
04
等腰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应用
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 2
等腰三角形面积公式
S = 1/2 × b × h,其中b为底边长度,h为高。
通过已知两边和夹角求面积
特点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即底边的垂直平 分线;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 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与等边三角形关系
区别
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而等腰三 角形只有两边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 个内角都是60度,而等腰三角形的 两个底角相等,但不一定都是60度 。
应用举例
利用两边相等定理解决与等腰 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如角度计
算、边长求解等。
两角相等定理
两角相等定理内容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 等。
定理证明方法
通过构造高线或利用相似 三角形进行证明。
应用举例
利用两角相等定理解决与 等腰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如角度计算、相似三角形 判定等。
对称性及其推论
对称性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 对称轴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
若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a和夹角θ,则面积S = 1/2 × a^2 × sinθ。
3
通过已知三边求面积
应用海伦公式,先求出半周长p = (a + b + c) / 2,再代入公式S = sqrt[p(p - a)(p - b)(p - c)] 。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
例题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cm, 腰长为8cm,求其面积。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课件(共28张PPT)

轴对称图形
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
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 能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求等腰三 角形的周长或知道一角求其它两角或证线段、 角相等。
当堂检测
(1)如图,△ABC 中, AB =AC, ∠A =36°,
则∠B =

(2)如图,△ABC 中, AB =AC, ∠A =3 ∠B,
A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B=AC BD=CD AD=AD
∠B = ∠C.
∠BAD = ∠CAD
B
∠ADB =∠ADC =90°
D
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 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 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写成三线合一)
几何语言: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72021/11/72021/11/711/7/2021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察是 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11/72021/11/7November 7, 2021
B
C
D
已知:△ABC中,AB=AC 求证:∠B=C
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作BC边上的高AD 作BC边上的中线AD 作顶角的平分线 AD
归纳总结
A等腰三角形常见辅助线A NhomakorabeaA

B
D
CB
D
CB
D
C
如图,作△ABC 的中线AD

初中数学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几何)ppt课件

初中数学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几何)ppt课件
接求出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利用三角函数
通过已知角度和边长,利用三角函 数求出高或底,再代入公式计算面 积。
利用向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利用向 量表示三角形的顶点,通过向量的 运算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分析:不同类型题目解法
01
02
03
0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和高,直 接代入公式求解。
已知等腰三角形三边长度,利 用海伦公式求解。
勾股定理在等腰三角形中的推广
对于非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可以通过作高将其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相关问题。
相似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关系探讨
相似三角形定义
两个三角形如果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则称这两个三角形相 似。
等腰三角形的相似性质
对于两个等腰三角形,如果它们的顶角相等,则这两个三 角形相似。此外,如果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成比例 ,则这两个三角形也相似。
实际应用:测量、作图等问题
01
测量
在实际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应用于测量问题。例如,在无法
直接测量某一边长时,可以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腰长来间接计
算。
02
作图
在几何作图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可以通过作等
腰三角形的高来平分底边,或者通过作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来得到对
称的图形。
初中数学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几 何)ppt课件
目录
• 等腰三角形基本概念与性质 • 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 • 等腰三角形面积计算 • 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 等腰三角形相关定理和推论 • 练习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等腰三角形基本概念与性质
等腰三角形定义及特点
定义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 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优秀课件pptx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优秀课件pptx

定义及特点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特点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即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与等边三角形关系区别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三个角都是60度;而等腰三角形只有两边相等,两底角相等,顶角可以是任意角度(小于180度)。

联系等边三角形可以看作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即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60度时,它就变成了等边三角形。

03在建筑设计中,等腰三角形常被用于构建具有对称美的结构,如尖顶房屋、桥梁的支撑结构等。

建筑学在机械设计和制造中,等腰三角形的稳定性被广泛应用,如三脚架、起重机的支撑结构等。

工程学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等腰三角形可以作为数学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如测量高度、计算角度等。

数学建模实际应用举例01等腰三角形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

02两边相等定理内容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03定理证明方法通过构造中线或高,利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两角相等定理内容定理证明方法推论通过构造角平分线或中线,利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在等腰三角形中,若有一个角是60°,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03020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

对称性在等腰三角形中,若两条边相等,则对应的两个角也相等。

对称性推论1在等腰三角形中,若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两倍,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直角在顶角处。

对称性推论2在等腰三角形中,若底边两端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点是底边的两个三等分点。

对称性推论3对称性及其推论两条边相等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若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则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两个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此若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则可根据此性质判定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2 等腰三角形 课件(共24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2.2 等腰三角形 课件(共24张PPT) 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活动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A DE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CD,BE分别是腰AB,AC上的中线.
求证:BE=CD
B
C
活动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证明:∵CD,BE分别是AB,AC上的中线,
A
∴AD=
1 2
AB
,AE=
1 2
AC,
DE
∵AB = AC, ∴AD = AE.
又∵ ∠A = ∠A,
B
C
∴△ABE ≌△ACD(SAS),
∴BE =CD.
活动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已知线段a,b (如图),
a
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
b
使AB=AC= b,BC= a .
A
如图所示,
bb
△ABC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B a CE
活动三:找出等腰三角形
C3 C1 C4
如图,在格点中找一点C,
∴△ADE是以直线AP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C ∴点D和点E关于AP对称.
活动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A
如图,在△ABC中,AB=AC,
AP是△ABC的角平分线。
点D、E分别是AB,AC上的点,
D
E
且AD=AE.
(3)D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BP C
活动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A D BP
解:(3)DE平行于BC,理由如下:
P3 P5
C
课堂小结
轴对称图形
特殊:等边三角形
概念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对称轴:1条或3条
找等腰三角形
位置分类 上

《等腰三角形》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浙教版 (2)

《等腰三角形》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浙教版 (2)

球 ,小杰比张明多投进2个 ,三人平均每人投进14个球.问小杰和小
明各投进多少个
2x 12 14
设第|一次射击的成绩为x个 , 可列方程为3
0.8x72
观察你所列的方程 ,这些方
340 1 x500 10.33
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
2x 12 14 3
★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
的一个较小的取值范 围 ,逐一将这些可取
数式的值,如下表:
3
的值代入方程进行尝
x
13 14
15 16 17 18 …
试检验.能使方程左右 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
值就是方程的解.这种
2x 12 3 8 4 0
3
33
14
尝试检验的方法是解 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 方法.
由上表知,当x=15时,2 x 12 3
●●



状 等边 等腰
等边
等腰
三角 三角
三角
三角




等腰 三角 形
等边 等腰 三角 三角 形形
方程小史
"方程〞一词来源于我国古算书<九章算术>.在这部 著作中 ,已经会列一元一次方程.
宋元时期 ,中|国数学家创立了 "天元术〞 ,用天元 表示未知数进而建立方程.这种方法的代表作是数学 家李冶写的<测圆海镜>书中所说的 "立天元一〞相当 于现在的 "设未知数x〞.
D
线段AD与AE重合 ,所以点B ,C关于直线AP对称.点
D ,E也关于直线AP对称.所以BC ⊥ AP , DE⊥ AP ,

17.1 等腰三角形 - 第1课时课件(共23张PPT)

17.1 等腰三角形 - 第1课时课件(共23张PPT)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例题解析
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AB=BC,BD,CE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求证:BD=CE.
证明:∵BD,CE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ABD=½∠ABC,∠ACE=½∠ACB.∵∠ABC=∠ACB(等边对等角)∴∠ABD=∠ACE(等量代换).∵AB=AC(已知),∠A=∠A(公共角),∴△ABD≌△ACE( 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如图,在△ABC中,AB=AC,∠B=50°,则∠C的度数为( ).A.80° B.60°C.50° D.40°
C
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在AC边上,∠DBC=35°,则∠ADB的度数为( )A.25° B.60° C.85° D.95°
(1)证明:∵△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CD =CE,∠ACB =∠DCE=60°,又∵∠ACD=∠ACB-∠DCB,∠BCE=∠DCE-∠DBC,∴∠ACD=∠BCE,在△ACD和△BCE中,AC =BC,∠ACD=∠BCE,CD =CE,∴△ACD≌△BCE(SAS).∴AD=BE.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
定义
知识点3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定理
已知:如图,在△ABC中,AB=BC=AC.求证:∠A=∠B=∠C=60°.
证明:∵在△ABC中,AB=BC=AC,∴∠A=∠B=∠C(等边对等角).∵∠A+∠B+∠C=180°,∴∠A=∠B=∠C=60°.
(2)解:在等边△ECD中,∠CDE=∠CED=60°,∴∠ADC=120°,∵△ACD≌△BCE,∴∠BEC=∠ADC=120°,∴∠AEB=∠BEC-∠CED=120°-60°=60°.

《等腰三角形》PPT教学课文课件

《等腰三角形》PPT教学课文课件
• R·八年级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1 等腰三角形
目录
01
02
03
04
05




















复习导入
什么是三角形? 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探索新知
知识点1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
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
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还有等腰三
角形吗?
解:(1)△ABC,△ADE,△BDF, △CEF,△BCF都是等腰三角形.
巩固练习
(2)△BDF和△CEF是等腰三角形. ∵BF平分∠ABC,CF平分∠ACB, ∴∠ABF=∠CBF,∠ACF=∠BCF. 又DE∥BC,∴∠DFB=∠CBF=∠ABF, ∠EFC=∠BCF=∠ACF, ∴DF=DB,EF=EC. ∴△BDF和△CEF是等腰三角形.
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A
符号语言:
∵ 在△ABC 中,∠B =∠C,
∴ AB =AC.
B
C
探索新知
知识点4 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应用
例1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E
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 =∠2,AD∥BC.
1
求证:AB =AC.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 的对称轴.

1.1《等腰三角形》课件(共25张PPT)

1.1《等腰三角形》课件(共25张PPT)

在△ABC中,
∵∠ACB=900,∠A=300. B
∴BC= AB.(在直角三角形中,
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
半).
A
300
C
推论:
1: 3 :2
学无止境
已知:如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0,腰长为2a.
求 :腰上的高.
D
2a
A
2a
B
150
150
C
解:∵∠B=∠ACB=150(已知),
∴∠DAC=∠B+∠ACB= 150+150=300(三角形的一
C
(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
边三角形).
这又是一个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根据之一
驶向胜利 的彼岸
命题的证明
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
已知:如图,在△ABC中,∠A=∠B=∠C.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 (已知),
∴ BC=AC,(等角对等边)B.
C
又∵∠B=∠C(已知),
∴∠A=∠B(等式性质).
∴ AC=CB(等角对等边).
∴AB=BC=AC(等式性质).
∴ △ABC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意义).
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几何的三种语言
定理: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
在△ABC中, ∵AB=AC,∠B=600(已知).
∴△ABC是等边三角形 B 600
又∵ DE//BC, ∴∠ADE =∠B=60°
∠AED =∠C=60° ∴∠ADE =∠AED
B
C
∴ △ADE是等腰三角形 又∵ ∠ADE =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三角板绕点P旋转,观察线段PD和PE之间有什 么数量关系?并结合图②加以证明.
A
A
A
D
P
C
E
B

P D
C
EB

P
C
BE

D
操作:在△ABC中,AC=CB=2,∠C=90°,将 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B的中 点P处,将三角板绕点P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 分别交射线AC、CB于D、E两点.图①,②,③是 旋转三角板得到的图形中的3种情况.研究:
(2)当t取何值时,△PBQ是等腰三角形?
A
P
BQ
C
变式:已知如图,△ABC中, AB=AC=5cm, BC=6cm,动点P、Q同时从B、C两点出发,分别沿 BA、CB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 点P到达点A时,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 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2)当t取何值时,△PBQ是等腰三角形?
A
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
APQC的面积是△ABC面积的六
P
分之五?如果存在,求出相应的t
值;不存在,说明理由。
B MQ
C
操作:在△ABC中,AC=CB=2,∠C=90°,将 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B的中 点P处,将三角板绕点P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 分别交射线AC、CB于D、E两点.图①,②,③是 旋转三角板得到的图形中的3种情况.研究:
A
P
BQ
C
变式:已知如图,△ABC中, AB=AC=5cm, BC=6cm,动点P、Q同时从B、C两点出发,分别 沿BA、CB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 当点P到达点A时,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 运动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3)设四边形APQC的面积为y
(cm2),求y与t的关系式;是
(2)三角板绕点P旋转,△PBE是否能成为等腰三
角形?若能,请指出所有情况(即写出△PBE为等
腰三角形时CE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A
A
A
D
P
P
P
D
C
E
B

C
EB
C
BE

D
别是AB,BC,AC上的点且BP=CQ,∠PQR=∠B,
试说明△PQR是等边三角形吗?
A

P
R
BQ
C
变式:已知如图,△ABC中, AB=AC=5cm, BC=6cm,动点P、Q同时从B、C两点出发,分别沿 BA、CB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 点P到达点A时,P、Q两点停止运动,R是AC上的 点.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在△ABC中,AB=AC =5, A BC=6,求△ABC的面积.
解:过点A作AD⊥BC,垂足为D B
D
C
∵AB=AC,BC=6
∴BD=CD=3
∴AD= AC2 CD2 52 32 4
1
1
S
ABC

BC 2
AD
6 4 12 2
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P、Q、R分
(1)当∠PQR=∠B时,△PQR是什么三角形呢?
A
P
R
BQ
C
变式:已知如图,△ABC中, AB=AC=5cm, BC=6cm,动点P、Q同时从B、C两点出发,分别沿 BA、CB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 点P到达点A时,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 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