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机械运动复习二教案
九年级物理 简单机械和功(二)复习教案 苏科版
简单机械和功(二)【设计意图】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如对本节中要复习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关系,在进行功和功率的计算时,常出现乱套公式,测机械的效率和计算机械效率时,如何确定有用功和总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针对以上情况,考虑到是复习课,可让学生课前对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起到小结的作用;同时为了搞清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加深理解。
【复习目标】1、通过知识的梳理,让同学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2、由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分析和理解,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3、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例题,让同学能够区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不乱套用计算公式。
【复习重点和难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和单位。
3、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计算和单位。
4、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机械效率的计算。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实物投影)【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框架图中的问题进行准备。
知识点框架图:定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几种不做功的情况: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定义:物理意义:功功率功率的计算公式:单位:定义: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器材、原理、步骤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教学过程】要因素:(竖直方向上)重物的重力和动滑轮的重力。
二、重难点的理解和解题指导(35~38分钟)老师提出本节的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理解,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重难点一:物体是否做功。
例题:如图,下列四种情况,人对物体做功的是()请同学说出判断的理由。
重难点二: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补充。
例题: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B.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C.做相同的有用功,额外功少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学生进行讨论。
《机械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能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3.能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2.经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体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初步养成遵守实验要求、严谨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让学生初步养成与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难点】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教学过程、专题讲解:专题一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常用的工具为刻度尺.选择测量工具时,不是越精确越好,应根据实际测量需要合理地选择各种测量工具.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1 km=103 m=104 dm=105 cm=106 mm=109μm=1012 nm3.刻度尺(1)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2)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3)量程(测量范围):从零刻度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度线的距离.4.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2)放:刻度尺与被测物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一端对齐.(3)看:视线正对刻度尺的刻度线,不要斜视.(4)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记录的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专题分析】在本专题中,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常考内容,通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形式出现,而对于分度值的下一位要估读一位,是中考的重点;同时对于误差的考查及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刻度尺长度发生变化,再用来测量物体长度所导致的结果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如图所示是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木块的长度是cm.解析:刻度尺的一个大格是1 cm,一个小格是1 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由图可知,木块的长度是4.20 cm-3.00 cm=1.20 cm.【答案】 1 mm 1.20[方法归纳]读数时,应弄清各大小刻度值的意义(即标有数字的主刻度的单位及分度值单位).如上图所示,每一大格为1 cm,每一小格为1 mm.读数时,还要注意被测物体的起始端是否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若没有对齐,要将所读数值减去这一刻度的刻度值.一个普通钢板刻度尺,由于受热膨胀,下面关于使用受热后的钢板尺测量长度时,对测量结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测量误差变大,其值将比真实值大B.测量误差变大,其值将比真实值小C.测量值是错误的D.测量值将有误差,若钢板尺不膨胀就不会有误差解析:受热后的钢板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举个例子:物体的长度为2 cm,而受热膨胀的刻度尺2 cm要比物体长,用这个刻度尺来测量,示数就小于 2 cm,误差变大.测量时的误差变大,但测量值是正确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钢板尺不膨胀时也会有误差.故选B.[归纳整理]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错误产生原因仪器精密度不够或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及环境对仪器的影响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者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是否可以避免不可避免可以避免如何判断有误差的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真实值错误的数据远远偏离了真实值专题二参照物内容定义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选为参照物.因为以研究物体本身为参照物,位置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这样的研究无任何意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也不一样,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研究机械运动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1)选择的参照物,要能够使被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简单、清楚、容易描述.(2)不能选择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3)研究对象为多个时,应选择同一参照物.(4)由于整个宇宙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中,因此自然界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专题分析】中考中参照物的考查,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为考查的形式.考查的内容通常是用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时也给出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来判断是以什么物体来作为参照物的,无论是哪种考查方式,如果掌握了参照物的判断方法及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天,某市天气格外晴朗,风吹着白云在蓝天中飘动,某人走近一高高的商业大厦时,抬头一望,惊呼大厦在摇晃并要倒塌,以致造成千人狂逃.过后经查证,纯属虚惊一场,该大厦仍牢牢地耸立在原地.此人有此错觉是因为他选择了以下什么作参照物()A.地面B.商业大厦C.蓝天D.飘动的白云解析:本题的研究对象是大厦,所以不能以大厦为参照物,故B不符合题意;大厦相对于地面或蓝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以地面或蓝天为参照物,大厦都是静止的,故A,C不符合题意;以飘动的云为参照物,大厦相对于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云为参照物大厦是运动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方法归纳]参照物的判断方法: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乙看到路旁的树木在向南运动,甲看乙向南运动.若以地面作为参照物,则甲、乙的运动情况应该是()A.甲向北,乙向南运动B.甲向南,乙向北运动C.甲、乙都向南运动D.甲、乙都向北运动解析:乙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南运动,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说明乙向北运动;甲看到乙向南运动,是以甲自己为参照物,说明甲向北运动,并且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地面作为参照物,则甲、乙的运动情况应该是都向北运动.故选D.[方法归纳]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其具体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有无变化以及怎样变化;③作出判断结论,若发生了位置变化,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在运动;若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专题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作用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小公式v各物理量及其单位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一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变且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路程都相等,或者说物体沿着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真正的匀速直线运动实际上是很难出现的,为简化问题,在不妨碍结果的准确性的前提下,把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当成真正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专题分析】在中考中,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考查,在考查形式上通常以选择题为主,也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考查内容上,有时结合v - t或s - t图像的形式出现,通过图像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时和其他力学知识以综合的形式出现,最典型的是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受力情况来综合考查,若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则物体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若物体受平衡力且物体不是静止状态时,则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另外,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均无关.火车过山洞或隧道时,火车走的路程等于山洞长或隧道长再加上车长.对于一个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B.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小C.该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该物体的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它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及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专题四平均速度1.我们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2.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一一对应;(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专题分析】平均速度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也是中考的焦点和重点,在考查形式上以填空题、选择题为常见,有时也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平均速度的计算一定要注意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用对应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这才是这段路程或时间的平均速度.下表为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的C13次和V14次特别快车的运行时刻表:车次时间北京天津西济南上海C13 到站时间——16:11 20:11 7:40发车时间14:40 16:16 20:23 ——V14 到站时间9:30 7:23 3:14 ——发车时间——7:28 3:26 15:30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趟车,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62 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整数)(1)C13,V14次列车发车时间差为多少?(2)C13次列车由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实际运行时间为多少?(3)中途C13次列车以36 km/h的速度,用了3 min完全穿过长度为1600 m的一个隧道,则这列列车的长度是多少?解:(1)C13次列车从北京的出发时刻为:14:40,V14次列车从上海的出发时刻为:15:30,所以,两列车的发车时间差为:15:30-14:40=50 min.(2)已知:s=1462 km,t13=17 h,那么v1386 km/h;因为C13次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的运行时间应包括中间在济南、天津西停留的时间,所以实际运行时间为总时间减去中间在济南、天津西停留的时间.故实际运行时间为16 h 43 min.(3)列车的速度v=36 km/h10 m/s,列车的运动时间t=3 min=180 s,列车的路程s=vt=10 m/s×180 s=1800 m,则列车的长度L=s-L隧道=1800 m-1600 m=200 m.。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机械运动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机械运动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孩子们的童年需要的是快乐、自由和探索。
因此,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机械运动,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好奇,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一、设计意图这节课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机械运动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并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球等运动器材。
学具:记录卡、彩笔。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我带领孩子们进行热身活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让孩子们充分活跃起来。
2. 引入主题(10分钟)我向孩子们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并通过展示教具,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机械运动。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孩子们分成小组,选择教具进行实践活动。
他们需要观察和描述教具的机械运动现象,并记录在记录卡上。
4. 分享与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我引导孩子们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帮助他们将机械运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实施情况,发现孩子们对机械运动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运用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到实际生活中时,还有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同时,我也会关注孩子们的拓展延伸活动,鼓励他们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寻找机械运动的现象,并将记录下来。
中考物理五机械运动2复习导学案2
机械运动学习内容课型:机械运动(2) 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4、路程、速度4、运用速度图像和路程图像5、平均速度的测量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重点:1、、平均速度的测量2、速度的计算难点:1、速度2、速度图像和路程图像解读时间分配导课3分、交流20分、展示7分、小结 2 分、巩固8分学习过程学案(学习过程)导案(学法指导)导课(问题导入)推进新课一、知识整合即中考链接(一)速度1、物理意义:2、定义:公式:3、单位国际单位:常用单位:换算: 1m/s= km/h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运动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特点:速度恒定。
5、常见速度值:如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汽车速度(25m/s)等6、平均速度: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在讲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那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2、器材:导入:出示黑板上练习自学指导活动一:阅读教材八年级(上)第一章完成自学测试题,学生互评测试题合作交流展示纠错例题以学生讨论为主易错点:1、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2、平均速度的计算:分清哪段时间或哪段路程板书设计:机械运动(二)一、知识整合(一)、速度1、物理意义2、定义及公式3、单位及换算4、匀速直线运动3、实验过程:4、分析:二、自学及测试题1、一辆校车沿平直公路做匀速直线运动,前进2min 行驶900m,求:(1)小车的速度多大? (2)该校车从小明家到学校共行驶15min,他家到学校多远?2、如图速度较大的是3、实验(见《世纪金榜》P5第16题)二、合作探究并展示纠错例1. 见《世纪金榜》P3“示范题4”例2. 见《世纪金榜》P3“示范案例”三、学习小结:学生完成四、巩固延伸1.《世纪金榜》考题回访P4-5五、作业《课时作业》P125-126(二)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2、器材3、实验过程4、分析二、讲解练习1、上节错题P4第6题2、s-t图像和v-t图像3、《课时作业》中出错多的题,如教学反思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答案】D【解析】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与像距相等时,物体放在了二倍焦距的地方,由图像可知,当物距为16cm时,物距与像距相等,故可得焦距应为8cm,故A错;B.当u=12cm时,物体是放在了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C.当u=20cm时,物体是放在了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倒方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C错;D.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是相同的,像的大小随物距的增大而会减小,故D正确.2.我国新型复兴号动车行驶非常平稳,一枚立着的一元硬币可保持数分钟静立不动,其中硬币静立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A.铁轨B.路边的树林C.座位D.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答案】C【解析】A、硬币和铁轨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铁轨为参照物,硬币是运动的,故A错误;B、硬币和路边的树林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路边的树林为参照物,硬币是运动的,故B错误;C、硬币和座位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座位为参照物,硬币是静止的,故C正确;D、硬币和流动服务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流动服务车为参照物,硬币是运动的,故D错误.3.对下列设备应用到的物理知识的解释,正确的是A.声呐-利用次声波测绘海底地形B.B 超-利用电磁波获取人体内部信息C.验钞机-紫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D.遥控器-靠超声波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解析】A. 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测绘海底地形的,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B. 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信息的,故B错误;C. 验钞器利用了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光,故C正确;D. 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控制的,故D错误.4.如图,关于电与磁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a验电器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排斥B.图b装置原理可以制造电动机C.图c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D.图d使用测电笔时手应接触笔尖金属体【答案】C【解析】A. 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中考物理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机械运动复习教案教案:中考物理机械运动复习(二)教学目标:1.复习和巩固机械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2.掌握机械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相关概念的复习和巩固2.机械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3.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1.机械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的应用2.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投影仪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作业纸教学过程:Step 1: 复习机械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15分钟)1.在黑板上复习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曲线运动等。
2.复习机械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的定义和公式,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机械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澄清疑问。
Step 2: 掌握机械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25分钟)1.通过多个例题演示机械运动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2.以一个小车匀速直线运动为例,让学生计算小车在其中一时间内的位移和速度,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和位移,提供相应的公式。
4.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Step 3: 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0分钟)1.选择一个综合性的机械运动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列出解题步骤。
3.让学生自主进行解答,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整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一般步骤。
Step 4: 总结和小结 (10分钟)1.复习整个课堂的内容,对机械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进行总结和梳理。
2.强调学生在解决机械运动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
Step 5: 作业布置 (5分钟)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复习二教案20170228156
机械运动章节(课题)名称机械运动章节复习(二)学时 1 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过程方法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学生特征分析通过本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与测量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教学难点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教学札记1、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记:记下数值和单位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3、长度单位换算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4、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和t的单位化成m/s或者km/h(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
九年级物理 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苏科版
第2 单元机械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会用刻度尺和钟表测速度。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难点】: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3.会通过制作图表和分析数据,研究物体的运动。
【学习过程】:一、知识点回顾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简称运动。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一个事先选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__而言的.2.参照物及其选择:(1) 参照物是指。
没有参照物,就无法确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
(3)参照物的选择必须恰当。
通常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的时候,就选或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按线路可分为:运动和运动。
按速度大小的变化又可分为:和运动等。
4.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的时间内通过的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计算公式:。
其中v表示速度,它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常用的还有km/h等。
1m/s=km/h。
5.变速直线运动:(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内通过的路程,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快慢是时刻在变化的。
用通过的路程去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得到的只是一个粗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叫做。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及不同的路程内,其平均速度的值一般是同的。
二、例题讲解【例1】空中加油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飞机的续航能力,所以空中加油是衡量现代空战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如图所示为美国KC-135空中加油机执行加油任务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地面而言,加油机是静止的B.选择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C.选择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D.受油机比加油机的速度要大一些,这样才能完成加油任务【举一反三】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整章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整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判断方法。
4.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判断。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
2.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视频或图片。
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它们是否在运动?如何判断?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讲解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教学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判断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机械运动概念和分类。
2.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选取的基准物体。
2.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选取、方便判断等。
三、课堂实验(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际问题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甘肃省武威市中考物理机械运动复习二教案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时间之比是1:6,运动路程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 来计算,切勿利用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的公路上行驶,前50m的速度为20m/s,后50m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解:前半段时间为:t= = =2.5s
后半段时间为:t= = =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 =13.3m/s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与测量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 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教学难点
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教学札记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汽艇以100m/s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九年级物理机械运动复习教案苏科版
一、教学目标:1.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进一步理解机械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2.机械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机械运动的加速度的计算。
2.机械运动的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和学法:1.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讲解机械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讲解机械运动的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4.通过示例分析和解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运动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15分钟)1.事先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学生自愿回答关于机械运动的问题,如机械运动的定义、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等。
3.教师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Step 2:讲解机械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0分钟)1.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的方式,解释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结合实例来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答疑解惑。
Step 3:讲解机械运动的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20分钟)1.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的方式,解释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掌握位移和时间之间的计算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Step 4:通过示例分析和解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运动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30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学生个别、小组或全班讨论解答方法和过程。
3.教师给出解题要点和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4.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并互相交流答案和思路。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重点复习和巩固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让学生学会了计算机械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问题。
中考物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案(2)
7.如图5-17所示,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是( )
A.a b B. b c C. b d D. a d
8.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一列
长300米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⑴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 越大
B.运动时间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D.运动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多的物体,速度越大
6.一物体做直 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是6米/秒,后4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则该物体在6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中考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学案(2)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 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能用速 度进行简单计算。
4.下面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路程的多少.我们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_种方法,而裁判员认为,到达终点化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种方法.若要比较滑翔机与赛车运动的快慢,则需采用上述第__________种 方法比较方便.
③两物体相对静止条件:运动速度相同、运动方向相同。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篇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经典教案篇一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初中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教案:初中机械运动复习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能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了解测量中的误差。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2.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3. 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方法以及误差的处理。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案。
2.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机械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机械运动现象。
2. 提问学生关于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复习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10分钟)1. 通过课件和教案,简要复习机械运动的概念,强调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强调参照物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三、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应用(10分钟)1. 通过课件和教案,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解释速度的含义和应用。
2. 引导学生进行速度计算的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四、复习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方法以及误差的处理(10分钟)1. 讲解如何使用刻度尺、钢卷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过程,了解测量中的误差。
3. 讲解如何处理测量误差,强调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误差。
五、总结和复习(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和误差的处理。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布置作业(5分钟)1. 布置一些有关机械运动、参照物选择、速度计算和测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复习内容。
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机械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3)了解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4)学会应用物理公式和图形分析机械运动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机械运动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3)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的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机械运动问题的数学建模;(2)复杂机械运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的启动、降落伞的下降等,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概念;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3)教师通过示例,讲解不同类型机械运动的特点及应用。
3. 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复习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练习题解答:分析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
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机械运动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2. 让学生能够应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运动的实验,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a. 机械运动的定义b. 机械运动的分类c. 机械运动的基本要素2. 运动规律a. 匀速直线运动b. 匀加速直线运动c. 匀变速直线运动d. 圆周运动3. 应用题a. 根据运动图象判断运动性质b. 根据已知条件求解运动规律c. 根据已知条件求解运动参数4. 实验练习a. 实验1:用杠杆平衡的实验b. 实验2:钟摆的实验c. 实验3:自由落体的实验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规律,进而总结机械运动的规律。
2. 合作探究法:分小组进行实验练习,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互助。
3. 游戏竞赛法:通过运动竞赛、问题解答竞赛等形式增加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给学生出示一组机械运动的图像,请学生讨论这些运动属于哪种类型,总结机械运动的特点。
2. 发现规律:通过实验1和实验2,让学生观察杠杆平衡和钟摆的运动规律,总结运动规律。
3. 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
4. 练习实验:分小组进行实验练习,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5. 深化学习: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机械运动的问答竞赛,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6. 总结回顾:让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并提问学生是否有任何疑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数据记录,评估他们对机械运动实验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应用题和游戏竞赛,考察学生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机械运动复习》教案(表格式)
初级中学教学方案 ◎知识结构 运动和测量⎩⎪⎪⎪⎨⎪⎪⎪⎧ 机械运动⎩⎨⎧ 定义参照物的选取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长度测量⎩⎨⎧ 单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时间测量⎩⎨⎧ 单位测量:秒表的使用 考点1: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自身为参照物。
3.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st,单位:m/s、km/h(1 m/s=3.6km/h).4.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5.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表示,它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整体的快慢程度。
考点2:6.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常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使用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两部分。
7.时间的基本单位:秒,常用测量工具:秒表、钟表。
8.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可以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山B.船C.流水D.河岸解析: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由题知研究对象是“连山”,“连山”相对河岸是静止的,所以是船为参照物,故选B.变式训练1: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有诗一首,即“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B )A.满眼风光多闪烁 B.看山恰似走来迎C.仔细看山山不动 D.是船行诗人常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物体的运动.右图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运动的诗,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游云西行”是说云在向西运动,它可以选地面或自己为参照物;“月儿东驰”是说月亮向东运动,这时云在向西,假定云是参照物,月亮相对云就是向后即向东运动了.而人们望月时感觉不到月亮是动的,所以感觉到原来“不动”的物体都成运动的了,学了运动相对性原理,这并不奇怪.答案:不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变式训练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指( )A.运动和静止都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B.同一物体不可以说它既是运动,又是静止的C.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运动的结果也不同D.选择运动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的对象就是静止的如下图所示,兔子和乌龟在全程为s的赛跑中,兔子跑到树下用时t1,树下睡觉用时t2,醒后跑完剩下的路程用时t3,兔子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团体赛中,乌龟驮着兔子水中游,兔子背着乌龟地上跑,实现了双赢.兔子在乌龟背上说:“我是静止的,又可以悠闲地睡觉了!”兔子说自己是静止的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解析: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运动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用v=st来计算,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即平均速度.兔子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路程除以在这段路程上用的所有的时间.答案:st1+t2+t3乌龟变式训练3:正在修建的宜昌至武汉高速铁路专线全长360 km,高速列车2小时左右到达,则列车的平均速度为180km/h,或为50m/s.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下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纽扣的直径是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首先要观察用的是否是零刻线,如果不是要从读数中减去物体边缘所对应的数值.答案:1 mm 1.10 cm(1.05~1.12都可)变式训练4: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A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B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2.20_cm.课堂达标训练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是( )A.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 B.9年级课本书的质量约为3 kg C.教室日光灯通过的电流约为10 A D.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0 m/s 2.某火车站并列停靠着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列车向东运动了,关于两列火车运动情况的说法可能的是(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 B.甲车不动,乙车向西C.甲车向西,乙车不动 D.甲车向西,乙车向东3.汉乐府《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此情景中参照物应选择( )A.莲叶 B.田野 C.鱼 D.池塘4.一列队伍长50 m,跑步速度是2.5 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 m的涵洞,需要的时间是( )A.60 s B.50 s C.40 s D.20 s5.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2)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C.(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A B C D专题训练一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右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 m B.1.75 m C.1.85 m D.1.95 m解析:由图知脚长约25.10 cm,人的身高约为脚长的7倍,所以身高为25.10 cm×7=175.70 cm约1.75 m.2.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右图所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若认为加油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地面上的房屋 B.道路上的行人C.受油机中的飞行员 D.河道中的轮船解析:由题意可知,受油机和加油机在空中以同样的速度向同一方向水平飞行,二者是相对静止的,也就是说受油机和加油机不管以谁为参照物,其中任何一个相对于另一个都是静止的;若以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由于发生了位置改变,二者都是运动的,故选C.3.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下图所示,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解析:题目给出的图象为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图象,选项A和B中距离随时间的增加而保持不变,说明两物体是静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距离与运动时间成正比,所以s-t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直线倾斜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由题图看出,乙比甲快,故D 图正确.4.“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蜻蜓点水后在平静的水面上会出现波纹.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照片,照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的水面波纹.如果蜻蜓飞行的速度恰好与水波的传播速度相等,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在下列四幅图中,与照片相吻合的是( )解析:蜻蜓点水在水面上形成波纹,波纹向前传的速度与蜻蜓飞行速度相同,再次点水时形成的波纹与第一次的波纹正好同时向前传,第三次形成的波纹与前两次的同时向前传,所以应是A图所示情况.5.小明的身高为175 cm、质量为65 kg.针对他的身体条件,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他的体积约为65 dm3B.他的正常步幅约为2 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C.他的“1拃”约为40 cm(拃:念zhǎ,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D.他的“1庹”约为3 m(庹:念tuǒ,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解析: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很接近,由此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形可算出小明身体的体积大约为:V=mρ=65 kg1.0×103 kg/m3=65 dm3,A正确;人正常的步幅约1 m左右,1拃约20 cm,1庹大约1.70 m左右.6.一短跑运动员在5 s内跑出50 m,猎豹的速度是40 m/s,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 km/h,三者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运动员、猎豹、汽车 B.猎豹、运动员、汽车C.汽车、猎豹、运动员 D.猎豹、汽车、运动员解析:短跑运动员的速度为10 m/s,猎豹的速度是40 m/s,汽车的速度为15 m/s,三者相比,猎豹速度最大,运动员的速度最小.。
(word完整版)九年级物理机械运动复习教案(第二课时)苏科版
《机械运动》复习教学案第二课时考点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例1: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变式1: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5m,则物体()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C.每分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25m/s D.每秒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25m/s变式2: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6s内通过路程30m,则第2s内的速度是() A.15m/s B.5 m/s C.10 m/s D.无法确定变式3:某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若6s内通过路程30m,则第2s内的速度是() A.15m/s B.5 m/s C.10 m/s D.无法确定变式4:(中考指南)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他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A.3m/s B.6 m/s C.6.3 m/s D.无法确定考点6: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例2:自古长江三峡雄奇险秀,滔滔江水奔腾直下.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其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中写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中所描写船的平均速度约为()A.5km/h B.50km/h C.100km/h D.50km/h例3: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注意】1.求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是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变式1: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m。
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014中考总复习:初中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二)复习学案
C、逐渐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思路分析】运动员在三个阶段跑步的速度是否变化,可以选相同的跑步路程,比较三段路程所用时间;也可以选相同运动时间,比较三段时间所跑路程。由图可知:10m~30m的路程为20m,运动员用时2s;30m~50m的路程为20m,运动员用时2s;50m~70m的路程为20m,运动员用时2s。所以,运动员在这三段路程中运动的速度大小没有变化。
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学习重点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学习难点
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具
教学课件
学法指导
阅读八年上物理教材16—24页。
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完成“合作探究”部分。
3、千古神话“嫦娥奔月”正在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在太空多次通过喷射实现变轨(改变运行高度、运行方向),这实际上是运用了物理学中的原理,在绕月飞行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物,“嫦娥一号”卫星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4、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则乙汽车的运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义:与之比叫做速度。
(4)公式:v=,(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5)基本单位为(),常用单位为(),
换算关系:1 m/s=3.6 km/h。
(6)匀速直线运动:
备注
认真阅读教材,巩固记忆!
中考物理 机械运动复习教案(2)
机械运动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误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2、会利用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计算题3、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其中尤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长度的测量估读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力学的初步知识。
四、教学过程做下面一组填空题,检测自主复习效果(见学案)知识梳理:1.长度的基本单位:___,时间的基本单位:___.2.长度的测量工具:_______,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3.用刻度尺测长度时,_______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__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_____,不能歪斜;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_________.4._____值与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_____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_____避免.5._________________、选用_____的测量工具、改进________,都可以减小误差.1.物体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首先要选定某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_______.3.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性.1.在物理学中,把_____与_____之比叫做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用符号_来表示.2.速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__,单位:m/s、km/h(1 m/s =____km/h).(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速度)3.物体沿着_____且_____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无关.4.变速运动的快慢用_________来表示,它只能粗略反映物体整体的运动快慢程度.考点举例: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例1:读出停表示数,物体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运动
章节(课题)名
称
机械运动章节复习(二)学时 1 总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
误.
过程
方法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
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学生特征分析
通过本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与
测量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
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教学难点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案设计与实施过
程
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
教学
札记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记:记下数值和单位学生思考并完成相关计算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
m 1m=10dm=100cm=103
mm=10
6
μm=109nm
例:45μm=4.5⨯10-5
m 0.23dm=2.3⨯107
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
秒他听到了回声。
若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 =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
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
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s内通过的路程是5m,则它通过20m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3.作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开始5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接下来的15s 时间内作速度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这20s时间内作的是_______运动,整个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合___________km/h。
4.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5.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6,运动路程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9:1 B.1:9 C.4:1 D.1:4
6.某同学坐在一辆以速度20m/s匀速直线行驶的车里观察路边的电线杆,从第1根电线杆在他的眼前经过算起,经1分钟时间共有41根电线杆从他眼前经过,则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
A.30.8m B.30m C.29.3m D.28.6m
7.以乙为参照物,甲作匀速直线运动。
以丙为参照物,乙静止不动。
那么以丙为参照物,甲作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变速”)。
8.某商厦安装有自动扶梯,当扶梯不动时,人走上去需要2分钟。
当扶梯运行时,人走上去只需40秒。
当人站在运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楼,需要_________分钟。
9.某物体以8m/s的速度通过全程的2/3,通过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
的调整
认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多过程运动中平均速
度的计算方法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
做调整
练习简单的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板书设计
机械运动章节复习(二)典型题例讲解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