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综合法与分析法

合集下载

综合法与分析法(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二)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二)一、基础过关1.已知a≥0,b≥0,且a +b =2,则( ) A .a≤12 B .ab≥12C .a 2+b 2≥2D .a 2+b 2≤3 2.已知a 、b 、c 、d∈{正实数},且a b <c d,则 ( ) A.a b <a +c b +d <c dB.a +c b +d <a b <c dC.a b <c d <a +c b +d D .以上均可能3.下面四个不等式: ①a 2+b 2+c 2≥ab+bc +ac ; ②a(1-a)≤14; ③b a +a b≥2; ④(a 2+b 2)(c 2+d 2)≥(ac+bd)2. 其中恒成立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4.若实数a ,b 满足0<a<b ,且a +b =1,则下列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 A.12 B .2ab C .a 2+b 2 D .a5.设a =3-2,b =6-5,c =7-6,则a 、b 、c 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6.如图所示,SA⊥平面ABC ,AB⊥BC,过A 作SB 的垂线,垂足为E ,过E 作SC 的垂线,垂足为F.求证:AF⊥SC.证明:要证AF⊥SC,只需证SC⊥平面AEF ,只需证AE⊥SC(因为______),只需证______,只需证AE⊥BC(因为________),只需证BC⊥平面SAB ,只需证BC⊥SA(因为______).由SA⊥平面ABC 可知,上式成立.二、能力提升7.命题甲:(14)x 、2-x 、2x -4成等比数列;命题乙:lg x 、lg(x +2)、lg(2x +1)成等差数列,则甲是乙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8.若a>b>1,P =lg a·lg b,Q =12(lg a +lg b),R =lg(a +b 2),则 ( ) A .R<P<Q B .P<Q<R C .Q<P<R D .P<R<Q9.已知α、β为实数,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αβ>0;②|α+β|>5;③|α|>22,|β|>2 2.以其中的两个论断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为结论,你认为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10.如果a ,b 都是正数,且a≠b,求证:a b +b a >a + b.11.已知a>0,求证:a 2+1a 2-2≥a+1a-2.12.已知a 、b 、c∈R ,且a +b +c =1,求证:(1a -1)(1b -1)(1c-1)≥8.13.已知函数f(x)=x 2+2x +aln x(x>0),对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正数x 1、x 2,证明:当a≤0时,f x 1+f x 22>f(x 1+x 22).三、探究与拓展14.已知a ,b ,c ,d∈R ,求证:ac +bd≤a 2+b 2c 2+d 2.(你能用几种方法证明?)。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1
1.综合法:(顺推证法)(由因导果法)
例:已知a, b 0, 求证:a(b2 c 2 ) b(c 2 a 2 ) 4abc
知识点提示: 基本不等式:a b 2 ab (a 0, b 0) a 2 b 2 2ab
1.综合法:(顺推证法)(由因导果法)
因为log19360<log19361=2, 所以
1 2 3 2 log 5 19 log 3 19 log 2 19
思考题:
已知a, b是正数, 且a b 1, 1 1 求证: 4. a b
当堂训练: 课本P42,练习T1.
课后作业: 课本P44,A组,T1。
例:已知a, b 0, 求证:a(b2 c 2 ) b(c 2 a 2 ) 4abc
2 证明 : : bb 2 c 222bcaa 0 c2 bc, , 0 证明 2 2 证明 : b c 2bc, a 0 aabb 2 c ) ) 22abc. ( ( 2 c 2 2 abc. 2 a (b 2 c 2 ) 2abc. 同理, bbcc 2 a ) ) 22abc. ( ( 2 a 2 2 abc. 同理, 同理, b(c a 2 ) 2abc. aabb 2 c ) ) bcc 2 a ) ) 44abc. ( ( 2 c 2 2 b( ( 2 a 2 2 abc. 2 a (b c 2 ) b(c 2 a 2 ) 4abc.
P Q1
Q1 Q2
Q 2 Q3
Qn Q
综合法是由一个个推理组成的
例1:如图,△ABC在平面α外, AB P, BC Q, AC R. 求证:P,Q,R三点共线.

北师大选修2-2 1.2综合法与分析法

北师大选修2-2 1.2综合法与分析法

例4. 求证 3 7 2 5
解:要证
3 7 2 5
( 3 7 ) 2 (2 5 ) 2
只需证
展开,只需证
21 5
只需证 21<25因为 Nhomakorabea21<25成立,所以
3 7 2 5
成立.
3.直接证明 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 注:直接证明的一般形式为:
ab
(a>0,b>0)的证明.
a+b 证明:要证; ab 2 只需证; a + b 2 ab
还原成综合法: 证明: 因为; ( a b ) 0
2
只需证; a + b 2 ab 0
只需证; ( a b ) 0
2
所以 a + b 2 ab 0
所以
a + b 2 ab
本题条件 已知定义 ⇒ A ⇒ B ⇒ C 已知公理 已知定理 ⇒ 本题结论
4.分析法和综合法的优缺点: 分析法的优点: 解题方向明确,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缺点:思路逆行,叙述较繁.
综合法的优点: 从条件推出结论,较简捷地解决问题; 缺点:不便于思考.
注:解题时,一般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 路,再用综合法写解题过程
数学归纳法
直 接 证 明
一.综合法 1.定义: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 义、公理、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 要证明的结论为止.
其推证过程为:
P Q1
Q1 Q 2
Q2 Q3

Qn Q
2.综合法的推证过程 A命题的条件或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 ⇒ 结论B ⇒ 结论C ⇒ 命题的结论D

高二数学综合法和分析法

高二数学综合法和分析法

高二数学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一、教材分析
综合法与分析法作为高中数学中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直被学生所熟悉和应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这两种方法的掌握更加系统。

同时也复习了有关的其他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能力目标:提高证明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教学难点:提高证明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例1.已知a,b∈R+,求证:
例2.已知a,b∈R+,求证:
例3.已知a,b,c∈R,求证
课后练习与提高
.函数,若
则的所有可能值为
A.B.c.D.
.函数在下列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
A.B.
c.D.
.设的最小值是
A.B.c.-3D.
.下列函数中,在上为增函数的是
A.B.
c.D.
.设三数成等比数列,而分别为和的等差中项,则A.B.c.D.不确定
.已知实数,且函数有最小值,则=__________。

.已知是不相等的正数,,则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若正整数满足,则
.设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
求的值;
求的增区间;
证明直线与函数的图象不相切。

0.的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求证: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

2.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能够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综合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3.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讲解(25分钟)
2.1 综合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综合法是从整体综合出发,从多个方面考虑,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2.综合法的基本原理是整体观念、多元观念和系统观念。

2.2 分析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分析法是从局部出发,从单个方面考虑,分析问题的方法。

2.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简化化、抽象化和精确化。

3. 练习(25分钟)
1.给学生提供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例子,让学生分别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问题。

2.针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采用哪种方法更适合。

4. 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讲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提供练习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同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版选修2-2)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版选修2-2)

例1:已知a>0,b>0,求证a(b2+c2)+b(c2+a2)≥4abc 1:已知a>0,b>0,求证a(b 已知a>0,b>0,求证
证明:因为b 证明:因为b2+c2
≥2bc,a>0
所以a(b2+c2)≥2abc. 所以a(b 又因为c 又因为c2+b2
≥2bc,b>0
所以b(c 所以b(c2+a2)≥ 2abc. 因此a(b 因此a(b2+c2)+b(c2+a2)≥4abc.
2
sinθ cosθ = sin β
2 2
1 - tan α 1 - tan β 求 证: = . 2 2 1 + tan α 2(1 + tan β )
11
练习. P89 EX1,EX2,EX3
12
则综合
Q2 ⇒Q3

Qn ⇒Q
5
例2:在△ABC中,三个内角A、B、C ABC中 三个内角A、B、C 对应的边分别为a A、B、C成 对应的边分别为a、b、c,且A、B、C成 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求证△ 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 BC为等边三角形 为等边三角形. BC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 a + b − 2 ab ≥ 0 所以 a + b ≥ 2 ab
a+b ≥ ab 成立 所以 2
只需证;a + b − 2 ab ≥ 0 只需证;
( a − b )2 ≥ 0 只需证; 只需证;
因为; 因为;( a − b )2 ≥ 0 成立
a+b 所以 ≥ 2
a b成立
8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一、综合法
1、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2、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即由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其必要条件(由因导果),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故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综合法的依据:已知条件以及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在推理时要注意:作为依据和出发点的命题一定要正确.
二、分析法
1、 1、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2、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分析法的书写格式:要证明命题B为真,只需要证明命题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为真,而已知A为真,故命题B必为真。

3、用分析法证明的模式:
用分析法证:为了证明命题B为真,这只需证明命题B,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证明命题B: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证明命题A为真.而已知A为真,故B必真.可见分析法是”,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

特别提醒:当命题不知从何人手时,有时可以运用分析法来解决,特别是对
于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题目,往往更是行之有效.用分析法证明时,往往在最后加上一句步可逆,这无形中就出现了两个问题:①分析法证明过程的每一步不一定”,也没有必要要求”,因为这时仅需寻找充分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②如果非要”,则限制了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得分析法只适用于证明等价命题了,但是,只要我们搞清了用分析法证明问题的逻辑结构,明确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那么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还是比较方便的。

第2讲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人教新课标

第2讲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人教新课标

∴3x2+3y2>2xy成立.
1
1
∴(x2+y22) >(x3明不等式 例 3 设 a>0,b>0,且 a+b=1,求证 a+1+ b+1≤ 6. 证明 要证 a+1+ b+1≤ 6,
只需证( a+1+ b+1)2≤6,
即证(a+b)+2+2 ab+a+b+1≤6.
A.1a<1b
B.a+1b>b+1a
√C.b+1a>a+1b
D.ba<ba+ +11
解析 ∵a<b<0,∴ab>0,∴aab<abb<0,即1b<1a<0.
∴a+1b<b+1a.
1234
解析 答案
2.已知函数 f(x)=12x,a>0,b>0,a≠b,A=f a+2 b,B=f( ab),C= 2ab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原理和思维特点. 2.掌握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用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一些不等式.
内容索引
问题导学 题型探究 达标检测
问题导学
知识点 综合法与分析法
思考1 在“推理与证明”中,学习过分析法、综合法,请回顾分析法、 综合法的基本特征. 答案 分析法是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综合法是顺推证法或由因导 果法.
Q⇐P1 → P1⇐P2 → P2⇐P3 →…→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题型探究
类型一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例 1 已知 a,b∈R+,且 a+b=1, 求证:a+1a2+b+1b2≥225.
证明
反思与感悟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揭示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此要着力分析已知与求证之间,不等式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合理进行转换,恰当选择已知不等式,这是证明的关键.

高中数学第二讲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创新应用教学案新人教A版选修38

高中数学第二讲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创新应用教学案新人教A版选修38

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创新应用[核心必知]1.综合法一般地,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性质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而得出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2.分析法证明命题时,我们还常常从要证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定义、公理或已证明的定理、性质等),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这是一种执果索因的思考和证明方法.[问题思考]1.如何理解分析法寻找的是充分条件?提示:用分析法证题时,语气总是假定的,常用“欲证A只需证B”表示,说明只要B 成立,就一定有A成立,所以B必须是A的充分条件才行,当然B是A的充要条件也可.2.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提示:综合法:A⇒B1⇒B2⇒…⇒B n⇒B(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即由条件出发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分析法:B⇐B1⇐B2⇐…⇐B n⇐A(步步寻求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总之,综合法与分析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已知a ,b ,c ∈R +,且互不相等,又abc =1.求证:a +b +c <1a +1b +1c.[精讲详析] 本题考查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解答本题可从左到右证明,也可从右到左证明.由左端到右端,应注意左、右两端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思考的方向.左端含有根号,脱去根号可通过a =1bc <1b +1c2实现;也可以由右到左证明,按上述思路逆向证明即可.法一:∵a ,b ,c 是不等正数,且abc =1, ∴a +b +c =1bc+1ac+1ab<1b +1c 2+1a +1c 2+1a +1b 2=1a +1b +1c.法二:∵a ,b ,c 是不等正数,且abc =1, ∴1a +1b +1c=bc +ca +ab=bc +ca 2+ca +ab 2+ab +bc2> abc 2+a 2bc +ab 2c=a +b +c ——————————————————(1)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主要利用基本不等式,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不等式的性质等知识,在严密的演绎推理下推导出结论.(2)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中所依赖的已知不等式主要是重要不等式,其中常用的有如下几个:①a 2≥0(a ∈R ②(a -b )2≥0(a ,b ∈R ),其变形有:a 2+b 2≥2ab ,⎝ ⎛⎭⎪⎫a +b 22≥ab .a 2+b 2≥12(a +b )2.③若a ,b 为正实数,a +b 2≥ab .特别b a +a b≥2.④a 2+b 2+c 2≥ab +bc +ca .1.已知x ,y ,z 均为正数.求证:x yz +y zx +z xy ≥1x +1y +1z. 证明:因为x ,y ,z 均为正数.所以x yz +y zx =1z (x y +y x)≥2z,同理可得y zx +z xy ≥2x ,z xy +x yz ≥2y, 当且仅当x =y =z 时, 以上三式等号都成立.将上述三个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并除以2, 得x yz +y zx +z xy ≥1x +1y +1z.a ,b ∈R +,且2c >a +b .求证:c -c 2-ab <a <c +c 2-ab .[精讲详析] 本题考查分析法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解答本题需要对原不等式变形为-c 2-ab <a -c <c 2-ab ,然后再证明.要证c -c 2-ab <a <c +c 2-ab , 只需证-c 2-ab <a -c <c 2-ab , 即证|a -c |<c 2-ab ,两边平方得a 2-2ac +c 2<c 2-ab , 也即证a 2+ab <2ac ,即a (a +b )<2ac .∵a ,b ∈R +,且a +b <2c ,∴a (a +b )<2ac 显然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1)当所证不等式与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或很难发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时,可用分析法来寻找证明途径.(2)对于无理不等式的证明,常采用分析法通过乘方将 其有理化,但在乘方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变形的等价性.(3)分析法证题的本质是从被证的不等式出发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证明的关键是推理的每一步都必须可逆.2.已知x >0,y >0,求证:(x 2+y 2)12>(x 3+y 3)13.证明:要证明(x 2+y 2)12>(x 3+y 3)13,只需证(x 2+y 2)3>(x 3+y 3)2,即证x 6+3x 4y 2+3x 2y 4+y 6>x 6+2x 3y 3+y 6, 即证3x 4y 2+3x 2y 4>2x 3y 3. ∵x >0,y >0,∴x 2y 2>0, 即证3x 2+3y 2>2xy . ∵3x 2+3y 2>x 2+y 2≥2xy ,∴3x 2+3y 2>2xy 成立,∴(x 2+y 2)12>(x 3+y 3)13.已知a ,b ,c 为不全相等的正实数,且b 2=ac .求证:a 4+b 4+c 4>(a 2-b 2+c 2)2. [精讲详析] 本题考查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可先采用分析法将所要证明的不等式转化为较易证明的不等式,然后再用综合法证明.欲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a 4+b 4+c 4>a 4+b 4+c 4-2a 2b 2+2a 2c 2-2b 2c 2, 即证a 2b 2+b 2c 2-a 2c 2>0,∵b 2=ac ,故只需证(a 2+c 2)ac -a 2c 2>0.∵a 、c >0,故只需证a 2+c 2-ac >0, 又∵a 2+c 2>2ac ,∴a 2+c 2-ac >0显然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1)通过等式或不等式的运算,将待证的不等式化为明显的、熟知的不等式,从而使原不等式易于证明.(2)有些不等式的证明,需要一边分析一边综合,称之为分析综合法,或称“两头挤”法,如本例,这种方法充分表明了分析与综合之间互为前提,互相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3.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 a +b2+lgb +c2+lgc +a2>lg a +lg b +lg c .证明:要证lg a +b2+lgb +c2+lgc +a2>lg a +lg b +lg c ,只需证lg ⎝ ⎛⎭⎪⎫a +b 2·b +c 2·c +a 2>lg(a ·b ·c ),即证a +b 2·b +c 2·c +a2>a ·b ·c .又∵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由基本不等式得:a +b2≥ab >0,b +c2≥bc >0,c +a2≥ac >0,以上三式中由于a ,b ,c 不全相等, 故等号不同时成立. ∴a +b 2·b +c 2·c +a2>a ·b ·c .∴lga +b2+lgb +c2+lgc +a2>lg a +lg b +lg c .数学证明是数学高考的核心问题,有时单独考查,有时以解答题的一问出现,综合法是解决数学证明问题的基本方法,而分析法又为综合法的使用提供了思路,因此,综合法与分析法是解决数学证明问题的重要工具.[考题印证]设a,b为非负实数,求证:a3+b3≥ab(a2+b2).[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综合法的应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的应用.[证明] 由a,b是非负实数,作差得a3+b3-ab(a2+b2)=a2a(a-b)+b2b(b-a)=(a-b)((a)5-(b)5).当a≥b时,a≥b,从而(a)5≥(b)5,得(a-b)·((a)5-(b)5)≥0;当a<b时,a<b,从而(a)5<(b)5,得(a-b)·((a)5-(b)5)>0.所以a3+b3≥ab(a2+b2).一、选择题1.设a,b∈R+,A=a+b,B=a+b,则A、B的大小关系是( )A.A≥B B.A≤BC.A>B D.A<B解析:选C 用综合法(a+b)2=a+2ab+b,所以A2-B2>0.又A >0,B >0, ∴A >B .2.已知a ,b ,c 满足c <b <a 且ac <0,那么下列选项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ab >ac B .c (b -a )<0 C .b 2<ab 2D .ac (a -c )>0解析:选A ⎩⎪⎨⎪⎧ac <0,c <a ⇒⎩⎪⎨⎪⎧a >0,c <0. 又b >c ,∴ab >ac ,故A 正确. ∵b -a <0,c <0,∴c (b -a )>0, 故B 错误.由b 2=0,可验证C 不正确, 而ac <0,a -c >0, ∴ac (a -c )<0,故D 错误.3.设a =⎝ ⎛⎭⎪⎫3525,b =⎝ ⎛⎭⎪⎫2535,c =⎝ ⎛⎭⎪⎫2525,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 A .a >c >b B .a >b >c C .c >a >b D .b >c >a解析:选A 构造指数函数y =⎝ ⎛⎭⎪⎫25x(x ∈R ),由该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减可得b <c ;又y =⎝ ⎛⎭⎪⎫25x (x ∈R )与y =⎝ ⎛⎭⎪⎫35x (x ∈R )之间有如下结论:当x >0时,有⎝ ⎛⎭⎪⎫35x >⎝ ⎛⎭⎪⎫25x,故⎝ ⎛⎭⎪⎫3525>⎝ ⎛⎭⎪⎫2525,所以a >c ,故a >c >b .4.已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边且S =a 2+b 2+c 2,P =ab +bc +ca ,则( ) A .S ≥2P B .P <S <2P C .S >P D .P ≤S <2P解析:选D ∵a 2+b 2≥2ab ,b 2+c 2≥2bc ,c 2+a 2≥2ca , ∴a 2+b 2+c 2≥ab +bc +ca ,即S ≥P .又三角形中|a -b |<c ,∴a 2+b 2-2ab <c 2, 同理b 2-2bc +c 2<a 2,c 2-2ac +a 2<b 2, ∴a 2+b 2+c 2<2(ab +bc +ca ),即S <2P . 二、填空题5.设a >2,x ∈R ,M =a +1a -2,N =⎝ ⎛⎭⎪⎫12x 2-2,则M ,N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解析:∵a >2, ∴M =a +1a -2=(a -2)+1a -2+2≥2+2=4. ∵x 2-2≥-2,∴N =⎝ ⎛⎭⎪⎫12x 2-2≤⎝ ⎛⎭⎪⎫12-2=4, ∴M ≥N . 答案:M ≥N6.设a ,b ,c 都是正实数,且a +b +c =1,若M =⎝ ⎛⎭⎪⎫1a-1·⎝ ⎛⎭⎪⎫1b-1·⎝ ⎛⎭⎪⎫1c-1,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a +b +c =1,∴M =⎝ ⎛⎭⎪⎫1a-1·⎝ ⎛⎭⎪⎫1b-1·⎝ ⎛⎭⎪⎫1c-1=⎝⎛⎭⎪⎫a +b +c a -1·⎝ ⎛⎭⎪⎫a +b +c b -1·⎝ ⎛⎭⎪⎫a +b +c c -1=⎝ ⎛⎭⎪⎫b a +c a ·⎝ ⎛⎭⎪⎫a b +c b ·⎝ ⎛⎭⎪⎫a c +b c≥2bca 2·2ac b 2·2ab c 2=8.即M 的取值范围是[8,+∞). 答案:[8,+∞)7.已知a >0,b >0,若P 是a ,b 的等差中项,Q 是a ,b 的正的等比中项,1R 是1a ,1b的等差中项,则P 、Q 、R 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解析:由已知P =a +b2,Q =ab ,1R =1a +1b 2=a +b2ab,即R =2aba +b,显然P ≥Q , 又2ab a +b ≤2ab2ab=ab , ∴Q ≥R .∴P ≥Q ≥R . 答案:P ≥Q ≥R 8.若不等式1a -b +1b -c +λc -a>0在条件a >b >c 时恒成立,则λ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不等式可化为1a -b +1b -c >λa -c. ∵a >b >c ,∴a -b >0,b -c >0,a -c >0, ∴λ<a -c a -b +a -cb -c恒成立. ∵a -c a -b +a -c b -c =(a -b )+(b -c )a -b +(a -b )+(b -c )b -c =2+b -c a -b +a -bb -c≥2+2=4.∴λ<4. 答案:(-∞,4) 三、解答题9.(新课标全国卷Ⅱ)设a ,b ,c 均为正数,且a +b +c =1,证明:(1)ab +bc +ac ≤13;(2)a 2b +b 2c +c 2a≥1.证明:(1)由a 2+b 2≥2ab ,b 2+c 2≥2bc ,c 2+a 2≥2ca 得a 2+b 2+c 2≥ab +bc +ca . 由题设得(a +b +c )2=1,即a 2+b 2+c 2+2ab +2bc +2ca =1, 所以3(ab +bc +ca )≤1,即ab +bc +ca ≤13.(2)因为a 2b +b ≥2a ,b 2c +c ≥2b ,c 2a +a ≥2c ,故a 2b +b 2c +c 2a +(a +b +c )≥2(a +b +c ), 即a 2b +b 2c +c 2a ≥a +b +c .所以a 2b +b 2c +c 2a≥1. 10.已知a >b >0,求证:(a -b )28a <a +b 2-ab <(a -b )28b .证明:要证(a -b )28a <a +b 2-ab <(a -b )28b ,只要证(a -b )24a <a +b -2ab <(a -b )24b,即证⎝ ⎛⎭⎪⎫a -b 2a 2<(a -b )2<⎝ ⎛⎭⎪⎫a -b 2b 2, 即证0<a -b 2a <a -b <a -b 2b ,即证a +b a <2<a +bb , 即证1+b a <2<1+ab,即证 b a<1< ab成立. 因为a >b >0,所以ab>1,b a<1,故b a <1, a b>1成立, 所以有(a -b )28a <a +b 2-ab <(a -b )28b成立.11.已知实数a 、b 、c 满足c <b <a ,a +b +c =1,a 2+b 2+c 2=1.求证:1<a +b <43.证明:∵a +b +c =1,∴欲证结论等价于 1<1-c <43,即-13<c <0.又a 2+b 2+c 2=1,则有 ab =(a +b )2-(a 2+b 2)2=(1-c )2-(1-c 2)2=c 2-c .①又a +b =1-c .②由①②得a 、b 是方程x 2-(1-c )x +c 2-c =0的两个不等精心制作仅供参考 鼎尚出品鼎尚出品 实根,从而Δ=(1-c )2-4(c 2-c )>0,解得-13<c <1. ∵c <b <a ,∴(c -a )(c -b )=c 2-c (a +b )+ab=c 2-c (1-c )+c 2-c >0,解得c <0或c >23(舍). ∴-13<c <0,即1<a +b <43.。

第2章 2.2.1(二)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

第2章 2.2.1(二)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
2.2.1(二)
2.2.1
【学习要求】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
加深对综合法、分析法的理解,应用两种方法证明数学问 题. 【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 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的好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试一试· 双基题目、基础更牢固
也就是证明 2 a+2 b+2 c<2bc+2ac+2ab. 因为 a、b、c 为互不相等的正数且 abc=1, 所以 bc + ac>2 abc2 = 2 c ; ac + ab>2 a2bc = 2 a ; ab + bc>2 ab2c=2 b;
相加得 2 a+2 b+2 c<2bc+2ac+2ab.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2.2.1(二)
跟踪训练 3 如图,正方形 ABCD 和四边形 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 2,CE=EF=1. (1)求证:AF∥平面 BDE;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2)求证:CF⊥平面 BDE.
证明 (1)如图,设 AC 与 BD 交于点 G. 1 因为 EF∥AG,且 EF=1,AG= AC=1, 2 所以四边形 AGEF 为平行四边形.
研一研· 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2.2.1(二)
题型二 例2
选择恰当的方法证明等式
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成等差数列,对应 1 1 3 的三边为 a,b,c,求证: + = . a+b b+c a+b+c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a+b+c a+b+c 证明 要证原式,只需证 + =3, a+b b+c c a 即证 + =1, a+b b+c bc+c2+a2+ab 即只需证 =1, 2 ab+b +ac+bc

2.2.2综合法与分析法

2.2.2综合法与分析法

两边同乘以正数
4 ,得 2 L 因此,只需证明 4
L L2 2 4 16

L 2 L 2 因为上式是成立的,所以 ( ) ( ) 2 4 即,如果一个圆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这个圆的面积
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思维升华:
1、从寻找解题思路看: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探路艰难; 分析法是执果索因,便于寻找解题思路 2、从表达过程看:综合法形式简洁,条理清晰; 分析法叙述繁琐。 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把二者结合使用。先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 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的表述过程。
三、典例分析:
例3:求证:当一个圆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时,这个圆的面积 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L 2 证明:设圆和正方形的周长为L,依题意,圆的面积为 ( ) , 2
L 2 正方形的面积为 ( ) 4
因此本题只需证明
L 2 L 2 ( ) ( ) 2 4 2
1 1 4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
P3 P4(结论)
一、综合法:
定义: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 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 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综合法。 【问题一】 :综合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特点:由“已知”看“可知”,逐步推 向“未知”,即“由因导果 ” 。 【问题二】 :如果用P表示已知条件,Q表示要证 明的结论,那么综合法证明的符号表示是什么?
所以PAD PBD PCD.
于是PDA PDB PDC , 而PDA PDC=90 , 所以PDB=90
P2P3 P0(已知) P1 A
P
D
C
B
而PD是PAD, PBD, PCD的公共边,
P1 P2

数学学案:第二讲二综合法与分析法

数学学案:第二讲二综合法与分析法

二综合法与分析法1.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2.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证明过程.1.综合法一般地,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性质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而得出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________,又叫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做一做1】若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A.错误!<错误!B.a+错误!>b+错误!C.b+错误!>a+错误! D.错误!<错误!2.分析法证明命题时,我们还常常从要证的______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定义、公理或已证明的定理、性质等),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的思考和证明方法.【做一做2-1】分析法是从要证的结论出发,寻求使它成立的()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做一做2-2】当x>1时,不等式x+错误!≥a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2] B.[2,+∞) C.[3,+∞)D.(-∞,3]答案:1.综合法顺推证法由因导果法【做一做1】 C ∵a<b<0,∴错误!>错误!,故选项A,B错误,而选项C正确.选项D中,取b=-1,则错误!=0,而错误!>0,故选项D错误.2.结论已知条件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分析法执果索因【做一做2-1】A【做一做2-2】 D 要使x+错误!≥a恒成立,则令f(x)=x +错误!的最小值大于等于a即可,而x+错误!=x-1+错误!+1≥2错误!+1=3.∴f(x)的最小值为3,∴a≤3。

1.如何理解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剖析:(1)证明的特点.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是由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2)证明的框图表示.用P表示已知条件或已有的不等式,用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P⇒Q1→错误!→错误!→……→错误!(3)证明的主要依据.①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b ; ②不等式的性质; ③几个重要不等式:a 2≥0(a ∈R ),a 2+b 2≥2ab (a ,b ∈R ),a +b2≥错误!(a >0,b >0).使用综合法时要防止因果关系不清晰,逻辑表达混乱等现象. 2.如何理解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剖析:(1)证明的特点.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是须从证明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不等式转化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不等式为止.(2)证明过程的框图表示.用Q 表示要证明的不等式,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优点剖析:综合法的优点是结构整齐,而分析法更容易找到证明不等式的突破口,所以通常是分析法找思路,综合法写步骤.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是“逆求”,而绝不是逆推,即寻找的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题型一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例1】已知a,b∈R+,且a+b=1,求证:(a+错误!)2+(b+错误!)2≥错误!。

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

高中数学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

2。

2.2 分析法课堂导学三点剖析一,利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例1】 (1)设a>b 〉0,求证:333b a b a ->-。

(2)已知0〈α〈π,证明2sin2α≤cot 2α,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证明:(1)要证333b a b a ->-,∵a>b〉0,有3b a ->0, ∴需证(3b a -)3>(33b a -)3,展开得a —b 〉a —323b a +b ab -323, 即证明)(3333b a ab -〉0, 也就是证33b a ->0,在题设条件下这一不等式显然成立,∴原不等式成立.(2)要证2sin2α≤cot 2α,由0<α<π知sinα〉0,只需证2sinα·sin2α≤1+cosα,即证明4sin 2αcosα-(1+cosα)≤0,也就是证(1+cosα)[4(1—cosα)cosα-1]≤0,而1+cosα>0,于是只要证-4cos 2α+4cosα—1≤0,即—(2cosα—1)2≤0,就是(2cosα-1)2≥0,这是显然的。

∴2sin2α≤cot 2α,等号在2cosα=1,α=3π时取得。

各个击破类题演练1若a ,b,c 三数均大于1,且ab=10,求证:log a c+log b c≥4lgc.证明:由于a>1,b 〉1,要证log a c+log b c≥4lgc,需证b ca clg lg lg lg +≥4lgc,而lgc>0, 因此只要证b a lg 1lg 1+≥4,即证b a b a lg lg lg lg +≥4。

∵ab=10,有lga+lgb=1,于是只需证lga·lgb≤41, 而lga·lgb≤(2lg lg b a +)2=41。

∴不等式log a c+log b c≥4lgc 成立.变式提升1已知a>0,b 1—a 1>1,求证:ba ->+111。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1、 求 证 : cos sin cos 2 2、 已 知 tan sin a , tan sin b 求 证: (a b ) 16ab
2 2 2
4
4
3、 已 知a , b, c R , a b c 1 1 1 1 求 证( : 1)( 1)( 1) 8 a b c
3 7 2 5成立
反思
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出发, 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但 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手,所以 用综合法比较困难.
• [点评] • (1)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 • 2)分析法证明思路为:从求证的结论出发,逐步 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把证明的结论 归结为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即可。 • (3) 用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时,一定要恰当地用好 “要证”、“只需证”、“即证”等关联词语.
a+b 练习:证明不等式: 2
ab
(a>0,b>0).
综合法
证法1:
因为;( a b ) 0
2
a+b 证法2:要证; ab 2 只需证;a + b 2 ab
分析法
所以 a + b 2 ab 0 所以 a + b 2 ab
a+b ab 成立 所以 2
只需证;a + b 2 ab 0

课堂小结
1.在数学证明中,综合法最常用的数学方法,若从已 知入手能找到证明的途径,则用综合法.
2.综合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必要条件,在解题表述 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灵璧一中 裴恒永)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灵璧一中 裴恒永)

明格式为:因为×××,所以×××,所以××ׄ„
所以×××成立. 2.分析法证明问题时,是从“未知”看“需知”,执 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通过逐步探索,寻找问题成立 的充分条件.它的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
×××,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
×××成立.
[例 1]
1 1 已知 a,b 是正数,且 a+b=1,求证:a+b≥4.
2 0 ≤ ( a b ) 只要证
a b 2 ab ≥ 0 a b ≥ 2 ab ab ≥ 2 ab
因为最后一个不等式成 立,故结论成立。
综合法
分析法
表达简洁!
目的性强,易于探索!
1.综合法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 因导果通过逐步推理寻找问题成立的必要条件.它的证
已知
1 1 x>0,y>0,x+y=1,求证:1+x 1+y ≥9.
【精彩点拨】 证明.
解答本题可由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利用综合法
【自主解答】 1 所以 xy≤ . 4
法一:因为 x>0,y>0,1=x+y≥2 xy,
1 1 1 1 1 所以 1+x 1+y =1+x +y +xy
8 7 5 10.
8 7 5 10,
( 8 7 )2 ( 5 10)2 .
8 7 2 56 5 10 2 50.
.
只需证 2 56 2 50,即56 50. 故不等式成立. 注:从求证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分析法
(1)含义:从求证的 结论 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保证 前一个结论成立的 充分条件 ,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 条件 ,或者归结为 定义、公理、定理 等.这种证明问 题的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又称倒推证法).

高中数学—综合法与分析法

高中数学—综合法与分析法

∵∴即a2>(aab->-1bcb),(+b-bc-1)c(c+-ca)-1<a0, 0 成立.
5. 已知 m, nR+,
求证
m
+ 2
n
m+n
mnnm
.
证明: ∵ m, nR+,
要证
m+ 2
n
m+n
mnnm
,
只需证
(
m+ 2
n
)m+n
mnnm
,
(
m+ 2
n
)m+n
(
mn )m+n ,
∴只需证 ( mn)m+n mnnm,
b3+c3=(b+c)(b2-bc+c2) ≥(b+c)bc, c3+a3=(c+a)(c2-ca+a2) ≥(c+a)ca, ∴2(a3+b3+c3)≥(a+b)ab+(b+c)bc+(c+a)ca
=a2b+ab2+b2c+bc2+c2a+ca2 =a2(b+c)+b2(a+c)+c2(a+b).
配方计算得 (a-b)2+(b-c)2+(c-a)2>0,
∵a, b, c互不相等, ∴(a-b)2+(b-c)2+(c-a)2>0 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4. 已知 a>b>c,
求证
1 a-b
+
1 b-c
+
1 c-a

(完整版)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完整版)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tFAx82mkCG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已知“若,且,则”,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答案:若,且,则)2. 已知,,求证:.先完成证明→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已知a, b, 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b2 + c2> + b(c2 + a2> + c(a2 + b2> > 6abc.tFAx82mkCG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tFAx82mkCG框图表示: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③ 练习:已知a,b,c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④ 出示例2: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tFAx82mkCG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板演证明过程→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2. 练习:①为锐角,且,求证:. <提示:算)② 已知求证:3. 小结: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 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tFAx82mkCG三、巩固练习:1. 求证:对于任意角θ,. <教材P100 练习 1题)<两人板演→ 订正→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 的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求证:.3. 作业:教材P102 A组 2、3题.第二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tFAx82mkCG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2. 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讨论→ 板演→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求证.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板演证明过程 <注意格式)→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比较:两种证法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tFAx82mkCG框图表示: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③ 练习: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先讨论方法→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④ 出示例2:见教材P97.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⑤ 出示例3:见教材P99.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已知出发,逐步探求)2. 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tFAx82mkCG提示:设截面周长为l,则周长为l的圆的半径为,截面积为,周长为l的正方形边长为,截面积为,问题只需证:> .tFAx82mkCG3. 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 <框图示意)tFAx82mkCG三、巩固练习:1. 设a, b, 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即证:,即:,即证:<成立).2. 作业:教材P100 练习 2、3题.第三课时 2.2.2 反证法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朝上吗?<原因:偶次)2. 提出问题: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不能作圆”. 讨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tFAx82mkCG3. 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过A、B、C三点,则O在AB的中垂线l上,O又在BC的中垂线m上,即O是l与m的交点。

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2 同步备课-第1章 推理与证明学案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

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2 同步备课-第1章 推理与证明学案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

§2 综合法与分析法2.1 综合法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 2.会用综合法证明数学命题.(难点) 1.通过对综合法概念和思维过程的理解的学习,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2.通过对综合法应用的学习,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1.综合法的定义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通过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这种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2.综合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P⇒Q1→Q1⇒Q2→Q2⇒Q3→…→Q n⇒Q思考:综合法的证明过程属于什么思维方式?[提示]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思维.1.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出发,寻求命题成立的(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 B2.在△ABC中,若sin Asin B<cos Acos B,则△ABC一定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C[由条件可知cos Acos B-sin Asin B=cos(A+B)=-cos C>0,即cos C<0,∴C为钝角,故△AB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3.命题“函数f(x)=x-xln 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的证明过程“对函数f(x)=x-xln x求导,得f′(x)=-ln x,当x∈(0,1)时,f′(x)=-ln x>0,故函数f(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应用了________的证明方法.综合法[证明过程符合综合法的证题特点,故为综合法.]用综合法证明三角问题【例1】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asin A =(2b -c)sin B +(2c -b)sin C.(1)求证:A 的大小为60°;(2)若sin B +sin C = 3.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思路探究:(1)利用正弦定理将角与边互化,然后利用余弦定理求A. (2)结合(1)中A 的大小利用三角恒等变形证明A =B =C =60°. [证明] (1)由2asin A =(2b -c)sin B +(2c -b)sin C , 得2a 2=(2b -c)b +(2c -b)c , 即bc =b 2+c 2-a 2,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12,所以A =60°.(2)由A +B +C =180°,得B +C =120°,由sin B +sin C =3,得sin B +sin(120°-B)=3, sin B +(sin 120°cos B-cos 120°sin B)=3, 32sin B +32cos B =3, 即sin(B +30°)=1. 因为0°<B<120°, 所以30°<B+30°<150°, 所以B +30°=90°,即B =60°, 所以A =B =C =60°, 即△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三角等式的主要依据1.三角函数的定义、诱导公式及同角基本关系式. 2.和、差、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3.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若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sin θ,sin β,cos θ成等比数列,求证:2cos 2α=cos 2β.[证明] ∵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 ∴sin θ+cos θ=2sin α①又∵sin θ,sin β,cos θ成等比数列, ∴sin 2β=sin θcos θ②将②代入①2,得1+2sin 2β=4sin 2α, 又sin 2 β=1-cos 2β2,sin 2α=1-cos 2α2,∴1+1-cos 2β=2-2cos 2α, 即2cos 2α=cos 2β.用综合法证明几何问题【例2】 如图,在四面体B­ACD 中,CB =CD ,AD⊥BD,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求证: (1)直线EF∥平面ACD ; (2)平面EFC⊥平面BCD.思路探究:(1)依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欲证明直线EF∥平面ACD ,只需在平面ACD 内找出一条直线和直线EF 平行即可;(2)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欲证明平面EFC⊥平面BCD ,只需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出一条另一个面的垂线即可.[证明] (1)因为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所以EF 是△ABD 的中位线,所以EF∥AD,又EF 平面ACD ,AD平面ACD ,所以直线EF∥平面ACD.(2)因为AD⊥BD,EF∥AD,所以EF⊥BD.因为CB =CD ,F 是BD 的中点,所以CF⊥BD.又EF∩CF=F ,所以BD⊥平面EFC. 因为BD平面BCD ,所以平面EFC⊥平面BCD.证明空间位置关系的一般模式本题是综合运用已知条件和相关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的,故证明空间位置关系问题,也是综合法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证明过程中,语言转化是主旋律,转化途径为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或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这也是证明空间位置关系问题的一般模式.2.如图,在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AA 1=AD =a ,AB =2a ,E ,F 分别为C 1D 1,A 1D 1的中点.(1)求证:DE⊥平面BCE ; (2)求证:AF∥平面BDE. [证明](1)∵BC⊥侧面CDD 1C 1,DE侧面CDD 1C 1,∴DE⊥BC.在△CDE 中,CD =2a ,CE =DE =2a ,则有CD 2=DE 2+CE 2,∴∠D EC =90°,∴DE⊥EC. 又∵BC∩EC=C ,∴DE⊥平面BCE.(2)连接EF ,A 1C 1,设AC 交BD 于点O ,连接EO , ∵EF 12A 1C 1,AO 12A 1C 1, ∴EFAO ,∴四边形AOEF 是平行四边形, ∴AF∥OE. 又∵OE平面BDE ,AF平面BDE ,∴AF∥平面BDE.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探究问题]1.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提示] (1)a 2≥0(a∈R).(2)a 2+b 2≥2ab,⎝ ⎛⎭⎪⎫a +b 22≥ab,a 2+b 2≥(a +b )22.(3)a ,b∈(0,+∞),则a +b 2≥ab ,特别地,b a +ab ≥2.(4)a -b≥0⇔a≥b;a -b≤0⇔a≤b. (5)a 2+b 2+c 2≥ab+bc +ca. (6)b a +ab≥2(a,b 同号,即ab>0).(7)||a|-|b||≤|a+b|≤|a|+|b|(a ,b∈R).左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0,右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0. 2.使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时,应该注意什么?请举例说明.[提示] 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不等式的方向性;③不等式的适度,如下例.[题] 已知,a ,b∈(0,+∞),求证:a b +b a≥a + b.若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a b +b a≥2ab ·b a=24ab ,而a +b ≥24ab.从而达不到证明的目的,没掌握好“度”,正确的证法应该是这样的:[证明] ∵a>0,b>0, ∴ab +b ≥2a ,ba +a ≥2b , ∴a b +b +ba +a ≥2a +2b , 即ab +ba≥a + b. 【例3】 已知x>0,y>0,x +y =1,求证:⎝ ⎛⎭⎪⎫1+1x ⎝ ⎛⎭⎪⎫1+1y ≥9.思路探究:解答本题可由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利用综合法证明. [证明] 法一:因为x>0,y>0,1=x +y≥2xy , 所以xy≤14.所以⎝ ⎛⎭⎪⎫1+1x ⎝ ⎛⎭⎪⎫1+1y =1+1x +1y +1xy =1+x +y xy +1xy =1+2xy ≥1+8=9.法二:因为1=x +y ,所以⎝ ⎛⎭⎪⎫1+1x ⎝ ⎛⎭⎪⎫1+1y =⎝ ⎛⎭⎪⎫1+x +y x ⎝ ⎛⎭⎪⎫1+x +y y =⎝ ⎛⎭⎪⎫2+y x ⎝ ⎛⎭⎪⎫2+x y =5+2⎝ ⎛⎭⎪⎫x y +y x . 又因为x>0,y>0,所以x y +yx ≥2,当且仅当x =y 时,取“=”. 所以⎝ ⎛⎭⎪⎫1+1x ⎝ ⎛⎭⎪⎫1+1y ≥5+2×2=9.1.本例条件不变,求证:1x +1y≥4.[证明] 法一:因为x ,y∈(0,+∞),且x +y =1, 所以x +y≥2xy ,当且仅当x =y 时,取“=”, 所以xy ≤12,即xy≤14,所以1x +1y =x +y xy =1xy ≥4.法二:因为x ,y∈(0,+∞),所以x +y≥2xy>0,当且仅当x =y 时,取“=”, 1x +1y≥21xy>0, 当且仅当1x =1y时,取“=”,所以(x +y)⎝ ⎛⎭⎪⎫1x +1y ≥4. 又x +y =1,所以1x +1y≥4.法三:因为x ,y∈(0,+∞),所以1x +1y =x +y x +x +yy=1+y x +xy+1≥2+2x y ·yx=4, 当且仅当x =y 时,取“=”.2.把本例条件改为“a>0,b>0,c>0”且a +b +c =1,求证:ab +bc +ac≤13.[证明] ∵a>0,b>0,c>0, ∴a 2+b 2≥2ab, b 2+c 2≥2bc, a 2+c 2≥2ac.∴a 2+b 2+c 2≥ab+bc +ca.∴(a+b +c)2=a 2+b 2+c 2+2ab +2bc +2ca ≥3(ab+bc +ac). 又∵a+b +c =1, ∴ab+bc +ac≤13.综合法的证明步骤1.分析条件,选择方向:确定已知条件和结论间的联系,合理选择相关定义、定理等.2.转化条件,组织过程:将条件合理转化,书写出严密的证明过程.特别地,根据题目特点选取合适的证法可以简化解题过程.1.综合法的基本思路综合法的基本思路是“由因导果”,由已知走向求证,即从数学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到待证结论.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2.综合法的特点(1)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逐步推理,寻找它的必要条件.(2)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易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3)由综合法证明命题“若A,则D”的思考过程如图所示: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 )(2)综合法证明的依据是三段论.( )(3)综合法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1)√(2)√(3)√[(1)正确.由综合法的定义可知该说法正确.(2)正确.综合法的逻辑依据是三段论.(3)正确.综合法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2.已知直线l,m,平面α,β,且l⊥α,m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m;②若l⊥m,则α∥β;③若α⊥β,则l⊥m;④若l∥m,则α⊥β.其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 )A.1 B.2C.3 D.4B[若l⊥α,α∥β,则l⊥β,又mβ,所以l⊥m,①正确;若l⊥α,m β,l⊥m,α与β可能相交,②不正确; 若l⊥α,mβ,α⊥β,l 与m 可能平行,③不正确;若l⊥α,l∥m,则m⊥α,又m β,所以α⊥β,④正确.]3.已知p =a +1a -2(a>2),q =2-a 2+4a -2(a>2),则p 与q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p>q [p =a -2+1a -2+2≥2(a -2)·1a -2+2=4,-a 2+4a -2=2-(a -2)2<2,∴q<22=4≤p.]4.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为S n ,已知a 1=1,a n +1=n +2nS n (n =1,2,3,…).求证:(1)数列⎩⎨⎧⎭⎬⎫S n n 为等比数列;(2)S n +1=4a n .[证明] (1)∵a n +1=n +2n S n ,而a n +1=S n +1-S n ,∴n +2nS n =S n +1-S n , ∴S n +1=2(n +1)n S n ,∴S n +1n +1S n n =2,又∵a 1=1, ∴S 1=1,∴S 11=1,∴数列⎩⎨⎧⎭⎬⎫S n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由(1)知⎩⎨⎧⎭⎬⎫S n n 的公比为2,而a n =n +1n -1S n -1(n≥2),∴S n +1n +1=4S n -1n -1=4n -1·a n (n -1)n +1, ∴S n +1=4a n .2.2 分析法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 2.会用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难点)1.通过对分析法概念和思维过程的理解的学习,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2.通过对分析法应用的学习,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1.分析法的定义从求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保证前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或者归结为定义、公理、定理等,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2.分析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 Q ⇐P 1→P 1⇐P 2→P 2⇐P 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1.用分析法证明:要使①A>B,只需使②C<D.这里①是②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 [根据分析法的特点,寻找的是充分条件,∴②是①的充分条件,①是②的必要条件.] 2.欲证2-3<6-7,只需证( ) A .(2+7)2<(3+6)2B .(2-6)2<(3-7)2C .(2-3)2<(6-7)2D .(2-3-6)2<(-7)2A [欲证2-3<6-7,只需证2+7<3+6,只需证(2+7)2<(3+6)2.]3.将下面用分析法证明a 2+b 22≥ab 的步骤补充完整:要证a 2+b 22≥ab,只需证a 2+b 2≥2ab,也就是证________,即证________,由于________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答案] a 2+b 2-2ab≥0 (a -b)2≥0 (a -b)2≥0应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例1】 已知a>b>0,求证:(a -b )28a <a +b 2-ab<(a -b )28b.思路探究:本题用综合法不易解决,由于变形后均为平方式,因此要先将式子两边同时开方,再找出使式子成立的充分条件.[证明] 要证(a -b )28a <a +b 2-ab<(a -b )28b ,只需证(a -b )28a <(a -b )22<(a -b )28b .∵a>b >0,∴同时除以(a -b )22,得(a +b )24a <1<(a +b )24b ,同时开方,得a +b 2a<1<a +b 2b,只需证a +b<2a ,且a +b>2b , 即证b<a ,即证b<a. ∵a>b>0,∴原不等式成立, 即(a -b )28a <a +b 2-ab<(a -b )28b.分析法证题思维过程1.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维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为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2.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过程是逆向思维,即结论⇐…⇐…⇐…已知,因此,在叙述过程中,“要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必不可少,否则会出现错误.1.已知a>0,求证:a 2+1a 2-2≥a+1a-2.[证明] 要证a 2+1a 2-2≥a+1a-2,只需证a 2+1a 2+2≥a+1a +2,即证⎝⎛⎭⎪⎫a 2+1a 2+22≥⎝ ⎛⎭⎪⎫a +1a+22,即a 2+1a 2+4a 2+1a 2+4≥a 2+1a 2+2 2⎝ ⎛⎭⎪⎫a +1a +4,只需证2a 2+1a 2≥ 2⎝ ⎛⎭⎪⎫a +1a ,只需证4⎝ ⎛⎭⎪⎫a 2+1a 2≥2⎝ ⎛⎭⎪⎫a 2+2+1a 2,即a 2+1a2≥2.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用分析法证明其他问题【例2】 设函数f(x)=ax 2+bx +c(a≠0),若函数y =f(x +1)的图象与f(x)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求证:f ⎝ ⎛⎭⎪⎫x +12为偶函数. 思路探究:由于已知条件较为复杂,且不易与要证明的结论联系,故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利用分析法,从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找到证明的突破口.[证明] 要证函数f ⎝ ⎛⎭⎪⎫x +12为偶函数,只需证明其对称轴为直线x =0, 而f ⎝ ⎛⎭⎪⎫x +12=ax 2+(a +b)x +14a +12b +c ,其对称轴为x =-a +b 2a ,因此只需证-a +b2a =0,即只需证a =-b ,又f(x +1)=ax 2+(2a +b)x +a +b +c ,其对称轴为x =-2a +b 2a ,f(x)的对称轴为x =-b 2a ,由已知得x =-2a +b 2a 与x =-b2a 关于y 轴对称,所以-2a +b 2a =-⎝ ⎛⎭⎪⎫-b 2a ,得a =-b 成立,故f ⎝ ⎛⎭⎪⎫x +12为偶函数.分析法证题思路1.分析法是逆向思维,当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或证明过程中所需要用的知识不太明确、具体时,往往采用分析法.2.分析法的思路与综合法正好相反,它是从要求证的结论出发,倒着分析,由未知想需知,由需知逐渐地靠近已知,即已知条件、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2.已知1-tan α2+tan α=1,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证明] 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只需证cos α-sin αcos α+sin α=3,只需证1-tan α1+tan α=3,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1-tan α2+tan α=1,∴1-tan α=2+tan α,即2tan α=-1.∴tan α=-12显然成立,∴结论得证.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提示]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它们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不同于合情推理中的“猜想”.2.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区别?[提示]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必要条件,即由因导果;分析法是从待求结论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充分条件,即执果索因.【例3】 在某两个正数x ,y 之间,若插入一个数a ,则能使x ,a ,y 成等差数列;若插入两个数b ,c ,则能使x ,b ,c ,y 成等比数列,求证:(a +1)2≥(b +1)(c +1).思路探究:可用分析法找途径,用综合法由条件顺次推理,易于使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 [证明] 由已知条件得⎩⎪⎨⎪⎧2a =x +y ,b 2=cx ,c 2=by ,消去x ,y 得2a =b 2c +c2b ,且a>0,b>0,c>0.要证(a +1)2≥(b+1)(c +1), 只需证a +1≥(b +1)(c +1), 因(b +1)(c +1)≤(b +1)+(c +1)2,只需证a +1≥b +1+c +12,即证2a≥b+c.由于2a =b 2c +c2b ,故只需证b 2c +c2b≥b+c ,只需证b 3+c 3=(b +c)(b 2+c 2-bc)≥(b+c)bc , 即证b 2+c 2-bc≥bc,即证(b -c)2≥0.因为上式显然成立,所以(a +1)2≥(b+1)(c +1).分析综合法特点综合法推理清晰,易于书写,分析法从结论入手,易于寻找解题思路,在实际证明命题时,常把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称为分析综合法,其结构特点是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 ;若由P 可推出Q ,即可得证.3.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三个内角A ,B ,C 构成等差数列.求证:1a +b +1b +c =3a +b +c.[证明] 要证1a +b +1b +c =3a +b +c ,即证a +b +c a +b +a +b +c b +c =3,即证c a +b +a b +c=1,只需证c(b +c)+a(a +b)=(a +b)(b +c), 只需证c 2+a 2=ac +b 2. ∵A,B ,C 成等差数列, ∴2B=A +C ,又A +B +C =180°,∴B=60°. ∵c 2+a 2-b 2=2accos B , ∴c 2+a 2-b 2=ac , ∴c 2+a 2=ac +b 2, ∴1a +b +1b +c =3a +b +c成立.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综合法 分析法 推理方向 顺推,由因导果 逆推,执果索因 解题思路 探路较难,易生枝节 容易探路, 利于思考(优点) 表述形式 形式简洁,条理清晰(优点)叙述烦琐,易出错 思考的 侧重点侧重于已知条 件提供的信息侧重于结论 提供的信息联系:分析法便于我们去寻找证明思路,而综合法便于证明过程的叙述,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常先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达证明过程,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2.分析综合法常采用同时从已知和结论出发,用综合法拓展条件,用分析法转化结论,找出已知与结论的连结点,从而构建出证明的有效路径.上面的思维模式可概括为下图: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分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 )(2)分析法的推理过程要比综合法优越. ( ) (3)并不是所有证明的题目都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1)× (2)× (3)√ [(1)错误.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但不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而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的过程.(2)错误.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优缺点.(3)正确.一般用综合法证明的题目均可用分析法证明,但并不是所有的证明题都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2.若P =a +a +7,Q =a +3+a +4(a≥0),则P ,Q 的大小关系是( ) A .P>Q B .P =QC .P<QD .由a 的取值决定C [当a =1时,P =1+22,Q =2+5,P<Q ,故猜想当a≥0时,P<Q.证明如下:要证P<Q ,只需证P 2<Q 2,只需证2a +7+2a (a +7)<2a +7+2(a +3)(a +4),即证a 2+7a<a 2+7a +12,只需证0<12.∵0<12成立,∴P<Q 成立.]3.设a>0,b>0,c>0,若a +b +c =1,则1a +1b +1c 的最小值为________.9 [因为a +b +c =1,且a>0,b>0,c>0,所以1a +1b +1c =a +b +c a +a +b +c b +a +b +c c=3+b a +a b +c b +b c +a c +ca ≥3+2b a ·a b+2c a ·a c+2c b ·b c=3+6=9.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已知2(tan A +tan B)=tan A cos B +tan Bcos A .证明:a +b =2c. [证明] 由题意知2⎝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A cos Acos B +sin B cos Acos B,化简得2(sin Acos B +sin Bcos A)=sin A +sin B ,即2sin(A +B)=sin A +sin B , 因为A +B +C =π,所以sin(A +B)=sin(π-C)=sin C. 从而sin A +sin B =2sin C. 由正弦定理得a +b =2c. 命题得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证过程
实施一系 列的推出 或等价变 换
寻求结论 成立的充 分条件
求证目标
要求证的 结论
所需条件 全部成立
证题方向 由因导果 执果索因
若不等式a-1 b+b-1 c+c-λ a>0 在条件 a>b>c 时恒成
立,则λ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不等式可化为a-1 b+b-1 c>a-λ c.
归纳升华 1.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直接证明. (2)不同点:综合法,由因导果,形式简洁,易于表 达;分析法,执果索因,利于思考,易于探索. 2.证明不等式的通常做法. 常用分析法找证题切入点,用综合法写证题过程.
[变式训练] 已知实数a,b,c满足c<b<a,a+b+c =1,a2+b2+c2=1.求证:1<a+b<43.
所以(c-a)(c-b)=c2-c(a+b)+ab=c2-c(1-c)+ c2-c>0,解得c<0或c>23(舍).
所以-13<c<0,即1<a+b<43.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分析法的特 点是利于思考,因为其方向明确,综合法的优点是条理 清楚、形式简洁.证明时常用分析法探路,综合法书写.
当且仅当x=12时,(x+y)max=14,
1
1
所以ax+y≥a4, ax+y≥a8
当x=12,y=-14时取等号.①
又ax+ay≥2 ax+y(当且仅当x=y取等号),②
1
所以ax+ay≥2a8.③
由于①,②等号不能同时成立,
1
所以③式等号不成立,即ax+ay>2a8成立.
故原不等式loga(ax+ay)<18+loga2成立.
证明:因为a+b+c=1,所以欲证结论等价于1<1 -c<43,
即-13<c<0. 又a2+b2+c2=1,则有
ab=(a+b)2-2 (a2+b2)=(1-c)2-2 (1-c2) =c2-c.①
又a+b=1-c.② 由①②得a,b是方程x2-(1-c)x+c2-c=0的两个 不等实根,从而Δ=(1-c)2-4(c2-c)>0, 解得-13<c<1. 因为c<b<a,
因为 a>b>c,所以 a-b>0,b-c>0,a-c>0,所以
λ<aa--bc+ab--cc恒成立.
因为a-c+a-c=(a-b)+(b-c)+
a-b b-c
a-b
(a-b)b-+(c b-c)=2+ab--bc +ab--bc ≥2+2=4.所 以λ<4.
答案:(-∞,4)
类型3 分析法与综合法的灵活运用 [典例3] 设实数x,y满足y+x2=0,且0<a<1,求 证:loga(ax+by)<18+loga2. 证明:由于0<a<1,则t=logax(x>0)为减函数. 欲证loga(ax+ay)<18+loga2,只需证ax+ay>2a18. 因为y+x2=0,0<a<1, 所以x+y=x-x2=-x-122+14≤14.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2.2 综合法与分析法
(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考过程与特 点(重点). 2.会用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重点、难点).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比较
方法
证明的起 始步骤
基本不等 综合 式或已等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