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人类学的探索
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
![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https://img.taocdn.com/s3/m/ff8af1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c.png)
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引言:地方特色小吃作为一种特定地域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地方特色小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地域特征、历史传承、社会习俗等方面。
通过对地方特色小吃的文化象征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与食物的关系,以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一、地域特征的呈现地方特色小吃往往是特定地域的独特产物,它们承载着这个地方的气候、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地域特征。
例如,巴哈姆特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它的特色在于将花生、红糖等食材加工制作成口感酥脆、香甜可口的小吃。
这种小吃充分展现了台湾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花生资源。
地域特征的呈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觉需求,更让人们能够通过食物感受到特定地域的氛围和特色。
二、历史传承的延续地方特色小吃通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们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与人们的情感。
比如中国的北京炸酱面,它起源于清朝年间,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北京炸酱面作为北京的特色小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北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持。
它代表着北京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通过品尝这道小吃,人们可以感受到北京的历史沉淀和独特魅力。
三、社会习俗的表达地方特色小吃还是社会习俗的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些地区,特定的小吃与特定的社会习俗紧密相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比如中国四川的火锅,它是四川人民热爱的美食,也是四川人日常社交和聚会的重要方式。
在四川,人们常常通过聚餐火锅的方式来加深感情、交流思想、分享快乐,这种习俗已经成为四川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地方特色小吃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反映了地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结论:地方特色小吃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通过地域特征的呈现,历史传承的延续和社会习俗的表达,深刻地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3382d7b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9.png)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食物在人类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更是一种符号和象征,能够反
映出食用者的身份认同。
在人类学视野下,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食物选择和偏好可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饮
食的五谷杂粮多样化反映出当时的物质丰富和人们的经济状况。
而在现代社会,一些高档
食材如鲍鱼、鹿茸等被视为奢侈品,只有社会上层阶级才能够消费得起,因此食用这些食
物也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食物的制作和食用方式也能够反映出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
不同文化和地区有
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通过特定的烹饪技艺和调味方法,人们传承和展示了自己
所属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的麻辣火锅、法国的奶酪和红酒等,都是其文化传统的象征,食
用这些食物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认同和表达。
食物还与身份认同的性别差异有关。
不同性别在食物偏好和食用习惯上往往存在差异,这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所致。
在某些文化中,男性更倾向于食用肉类和海鲜等重口味
的食物,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食用水果和蔬菜等轻口味的食物。
这种性别差异的食物选择和
偏好,不仅仅是个体的喜好,更是一种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身份认同。
食物还可以作为社会交往和群体认同的媒介。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通过共同的饮
食习惯和食物分享来建立社交网络和群体认同。
家庭聚餐、宴会和节日饮食等,都是人们
通过食物来加强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一些特定的饮食团体和饮食信仰也能
够通过食物来构建团体认同,如素食主义、低碳饮食等。
饮食人类学视野下的肉食消费与文化生产
![饮食人类学视野下的肉食消费与文化生产](https://img.taocdn.com/s3/m/8b9be0699b6648d7c1c7465d.png)
构 和 改变具 有核 心影 响力 。
第 研 究 。美 国社会 人类 学 家把 注意 力放 在 食 物对 特定 文化 的社 会关 系 、 行为 、 身 心发展 的影 响等方 面 , 将之 纳入 “ 文 化 与人 格 ” 扩 展体 系 。 比 如D u B o i s ’ s 研究 认 为 , 小孩 早 年需 要食 物 时没 有 得到满 足 的沮 丧 或 被 忽 略 经 历 , 可能会 让他 ( 或
扬 州大 学 烹 饪 学 报
2 0 1 4 ( 1 ) : 1 0~1 3
C u l i n a r y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饮食 人类 学 视 野 下 的 肉食 消 费 与文 化 生 产
社 会组 织 时 , 注 意 到 主要 依 靠 当地 资 源 维持 生计
医学 的视 角而 言 , 食 物 都 是 一 切人 类 社 会 最 基 本 的关 注点 。古 代先 贤孔 子视 食物 为君 王应 予重 视
的 四件事 之 一 … 。著 名 考 古 学 家 张 光 直 先 生 确
的原住 民如 何获 取 、 准备 、 消 费食物 不仅 是一 天 活
态结 构 、 生物学、 营 养 医学 、 社 会 文 化 学等 诸 多 领 域, 堪 称 文化 多棱 镜 。 食物 都 可 以从 热量 、 脂 肪、 糖分、 蛋 白质 和 维
动的间隔休息 , 食 物的象征 和情感价值被仪 式性 地 用作 标 志社会 地 位 、 时 间 间隔 以及 环境 资 源 等 重 要文 化 价 值 ] 挪一 抛。 随 后 的 民族 志 作 者 强 调
人类学视角下的食物与饮食习惯揭示饮食文化与社会意义
![人类学视角下的食物与饮食习惯揭示饮食文化与社会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211982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e.png)
人类学视角下的食物与饮食习惯揭示饮食文化与社会意义在人类的进化史上,食物与饮食习惯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食物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以人类学视角来探索食物与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意义。
一、食物与饮食习惯的物质满足与文化内涵食物与饮食习惯首要的功能是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不同的地域、气候和资源条件,使得各地的食物种类和饮食习惯具有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温带地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等,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则以稻米、谷物、豆类为主要食物。
然而,食物与饮食习惯不仅止于满足物质需求,更是文化认同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标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食物选择和烹饪方式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比如,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注重和谐、平衡与变化,体现在“五味调和”和“四时养生”的理念中。
而日本的料理则追求原材料的新鲜和精致,强调食物的触感和外观呈现。
这些文化内涵通过食物和饮食习惯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形成饮食文化的独特特点。
二、食物与饮食习惯的社会意义与身份认同除了文化内涵,食物与饮食习惯还承载着社会意义和身份认同。
在很多社会中,饮食习惯被用作社会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贵族阶层通常享受丰盛、精致的宴会,其中使用的珍稀食材和独特烹饪方式凸显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相比之下,普通民众则采用更为简单、实惠的饮食方式。
此外,饮食习惯还与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在移民社群中,保留和弘扬传统的食物和烹饪方式,不仅维系着族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为后代传承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种方式。
同时,个人的饮食选择也可以表达自我身份的认同,比如素食主义者、无麸质饮食者等。
三、食物与饮食习惯的变迁与全球化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食物与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跨国食品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加强,使得各地的食物得以迅速传播和融合,形成了全球化的食物文化。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ad1189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f.png)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构建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准备和消费方式都会受到身份认同的影响。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看待食物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和行为,以及食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既受到个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又受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制约。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准备方式都会受到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许多文化中,食物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在一些传统的社会中,有些食物只能由特定的阶层或群体享用,吃这些食物是一种特权和身份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九品官人饭也是一种明显的社会身份象征。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奢侈品食物也成为了高收入人群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如鲍鱼、鱼翅等。
而一些特定的食物也成为了民族和地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如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披萨等。
食物还会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许多宗教规定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如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印度教的素食等。
而一些宗教的仪式和节日也会在其中融入特定的食物,成为了身份认同和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男女之间也存在着一些食物的差异。
在一些社会中,男女在饮食习惯上会有着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往往是社会文化中对男女角色的一种塑造和差异化的表现。
在中国文化中,饮食习惯一直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地方的饮食习惯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意义,并成为了文化和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饮食上会讲究营养、滋味、自然和文化的融合。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一些美食成为了地方和民族身份认同的象征,如广东的烧味、四川的火锅、北京的烤鸭等。
无论是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食物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成为了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阿伊努人的壁炉中,有人类学的起源
![阿伊努人的壁炉中,有人类学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e61f510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a.png)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说我们很可能在食物的味道里,找到了最强烈、最不可磨灭的婴儿学习记忆。
在不断变化融合的人类文化中,或许“食物”是其中稳固的一环,因此蕴含了一个人深层的文化印记和身份认同。
流散在天涯海角的各族群的人,“能吃到一起”就是最深的认同。
饮食人类学的新方向饮食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
人类学家常常深入原始部落进行田野调查,探索前现代的族群怎样获取食物以及如何享用食物的问题。
作为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其著作《珊瑚花园及其魔力》(1935)中对新几内亚东北部的特洛布里恩群岛上的原住民如何种植番薯以及其节日庆典的饮食进行过详细探讨。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类学家的目光渐渐转移到现代人的饮食文化,着重探讨食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甜与权力》(1986)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西敏司(Sidney W. Mints)讨论了糖在欧洲是如何从一开始的奢侈品,一步一步走上平民的餐桌,最后变成欧洲所有阶层的必需品。
西敏司认为在“糖”的角色变幻背后,隐藏着权力、等级与压榨。
作为美国阿伊努人的壁炉中,有人类学的起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似乎唯有“口味”是坚定不变的。
文|程淳 图|李唐食物中的真正“自我”饮食人类学的代表,西敏司对于食物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了许多洞见,诸如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食用位于马来西亚槟城的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收藏着该族群的服饰、房屋装饰、日用品等手工艺品和风俗文物,再现了其平日的生活场景。
娘惹菜会使用马来地区常用的食材,例如,马来虾酱(belacan)、亚参(asam)、香茅(serai)、姜黄(kunyit )、印尼菜姜(lengkuas)等,味道香浓,带有酸、甜、辣等刺激性味道。
的情境及其背后的权力运作的影响。
近年来,饮食人类学研究与亚洲文化语境的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方向。
在亚洲繁复而独特的饮食现象中,人类学家小心翼翼地抽丝剥茧,从食品制作的过程切入,探究蕴含其中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c53a1f7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f.png)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与身份认同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在人类学的视野下,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象征,与身份认同密不可分。
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类社会都通过食物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不同文化中食物所承载的身份意义,并探讨食物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食物在不同文化中承载着不同的身份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饮食被视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民生之本,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的饮食传统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职业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在北方地区,面食是主食,如面条、包子等,而在南方地区,米饭是主食,如米饭、粥等。
这种地域性的饮食习惯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更是对当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
中国人可以通过饮食来表达自己的地域身份认同,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
除了地域身份认同,食物也可以体现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
在传统的欧洲社会中,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
在中世纪欧洲,贵族阶层的餐桌上常常摆满美味的肉类和优质的葡萄酒,而平民阶层却只能吃一些廉价的谷物和蔬菜。
这种饮食差异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象征着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通过饮食,贵族阶层可以展示自己的高贵地位和优越品味,而平民阶层则被迫接受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现实。
食物也可以成为社会身份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
食物还可以体现个人的族群身份认同。
在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中,不同的食物习惯和饮食传统体现了人们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和自豪。
在印度社会中,典型的印度饮食以素食为主,反映了印度教徒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动物的尊重。
而在日本社会中,生鱼片是一种重要的传统食物,代表了日本人对海洋文化的热爱和对食物的精致品味。
这些食物习惯不仅是对当地资源的利用,更是对族群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展现了人们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自豪和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c21007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d.png)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更是文化和社会身份的体现。
在人类学的视野下,食物与身份认同紧密相连,通过食物的选择、准备、共享和象征性意义,人们以身份认同的方式与食物产生联系。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食物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探究不同文化中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食物作为身份认同的象征在各种文化中都普遍存在。
不同的食物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地位,通过食物的选择和准备方式,人们展现着自己所属的文化和群体身份。
以中国传统食物为例,春节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是传统习俗,这个由各种不同菜式组成的盛宴不仅满足了家人们的味蕾,更是一种家庭身份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而在西方社会,特定食物比如牛排、海鲜大餐、寿司等也被认为是高档餐饮,具有社会地位象征的意义。
食物不仅仅是一种燃料,更是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
食物的共享与交换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食物被视为社会关系的表现和维护方式。
通过食物的共享与交换,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巩固着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
在西非的一些部落中,富裕的家庭会举办大型的酋长宴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享用食物,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荣誉。
在西方社会,朋友之间经常在餐桌上分享美食、美酒,通过这种共享的方式增强彼此之间的社会联系和认同感。
食物的共享与交换不仅是一种社交实践,更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食物也通过食物禁忌和规定来塑造身份认同。
在不同的文化中,食物的选择和禁忌与社会身份紧密相连。
在印度教中,牛肉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因此印度教徒禁止食用牛肉,这种禁忌不仅仅是宗教上的信仰,更是身份认同的体现。
在犹太教中,有一系列的饮食规定和禁忌,比如不吃猪肉、不吃贝类,这些规定不仅是宗教的要求,更是犹太人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食物的禁忌和规定在塑造和维护身份认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食物的象征性意义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构成。
在不同的文化中,食物常常具有象征性的意义,通过食物的象征性意义,人们展示着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饮食人类学研究述评
![饮食人类学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ec924be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c.png)
饮食人类学研究述评引言饮食人类学是研究人类饮食行为、文化、信仰、社会互动等方面的跨学科领域。
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饮食文化、历史和社会关系的宝贵视角。
本文将对饮食人类学的研究现状、重点问题、研究方法进行述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研究现状近年来,饮食人类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饮食习惯、文化信仰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饮食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社会文化。
例如,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学者探讨了食品工业、市场和消费如何塑造现代西方饮食习惯。
而在发展中国家,研究者则传统饮食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饮食人类学研究仍存在不足。
首先,研究多集中于特定地区或文化,缺乏全球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其次,研究方法多借鉴其他学科,缺乏独特性和系统性。
此外,饮食人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仍需深入探讨。
重点问题饮食习惯是饮食人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研究者们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形成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生活。
例如,有的学者研究了素食主义、有机食品消费等新兴饮食习惯的社会文化内涵。
文化信仰与饮食行为的关系也是饮食人类学的重点。
研究者们探究了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信仰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行为和态度。
例如,有学者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的饮食戒律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饮食人类学研究方法多样,包括描述性研究、因果关系研究和民族志研究等。
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和比较,揭示其共性和差异。
因果关系研究则侧重于探究饮食行为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
民族志研究通过对特定文化群体的观察和深入访谈,揭示饮食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评价这些方法,可以发现它们各有优势和局限。
描述性研究和因果关系研究可以提供对饮食现象的宏观理解和定量证据,但可能忽略某些微观层面和复杂的社会互动。
人类学研究中的食物与饮食文化
![人类学研究中的食物与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b39d8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9.png)
人类学研究中的食物与饮食文化在人类学研究领域,食物与饮食文化是一个重要而广泛的课题。
人们通过研究食物的消费方式、饮食习惯以及饮食文化的演变,揭示了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会探讨人类学研究中的食物与饮食文化,从历史、社会和文化角度剖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食物的文化意义食物在不同文化中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
食物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更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
不同的食材、烹饪方式以及食物的分配方式,都能够反映出一个文化群体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
例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团圆饭”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它是亲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而在西方文化中,举行盛大的圣诞晚宴是一种传统习俗,代表着亲人之间的团聚和庆祝。
二、食物与社会结构食物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紧密相连。
不同社会等级、阶层的人们在食物方面的选择和享用上存在巨大差异,这反映出社会结构的存在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不同种姓群体被禁止一起进餐,低种姓的人不得与高种姓的人共享食物。
这一制度将社会进行了割裂,表明了种姓制度对社会关系的严重限制。
三、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食物品尝、制作和传统饮食方式的习惯来识别一个人的身份和归属感。
例如,在意大利,面食是当地的传统美食。
当一个人吃面食和面食配料时,可以迅速被辨认为意大利人,这也成为备受外界关注的风格。
四、食物与文化传承食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可以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得文化得以延续。
饮食的传承与传统方式的保留与改变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糯米饭是一种重要的食物。
无论是在农历新年还是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糯米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食品和餐饮文化的浸入,糯米饭的传统方式和制作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然而,人们在吃糯米饭时的团聚和热闹氛围仍然从未改变。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d1e3a8e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b.png)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食物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一种象征性的交流和文化符号。
通过食物,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展示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食物是社会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食物文化,它反映了特定社群的历史、地理、经济和信仰。
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面食、法国的奶酪等都代表了不同文化领域的身份认同。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准备方式,人们可以展示自己所属的社会和文化群体。
食物也是社群间交往和相互联系的方式。
人们通过分享食物,传递情感、建立友谊和团结。
食物与个人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个人的饮食习惯和选择可以反映其个性、价值观和偏好。
素食主义者选择不吃肉类,体现了他们对动物权益和环境保护的关注。
同样,某些人更偏好特定国籍的食物,通过食物选择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
食物也可以用于表达个人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地位。
不同的食物品类和制作方式,往往与不同社会阶层和收入水平相关。
吃海鲜、高级肉类和珍贵食材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富有的,而吃简单、粗糙的食物的人则常被认为是贫穷的。
食物与民族和族群身份认同紧密相连。
不同的民族和族群有着独特的食物传统和习俗,通过食物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
中国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和宴会文化,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日本的寿司、韩国的泡菜等都是特定民族的身份象征。
人们通过制作和享用特定的食物,不仅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还让其他人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文化。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05a87f0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4.png)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引言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供给身体所需营养的必需品,更承载着文化、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等多重意义。
在人类学的视野下,食物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社会结构。
通过研究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可以深入探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食物的意义理解与认同。
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话题。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家庭对食物的选择和偏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象征意义。
食物既可以被用来区分不同社会群体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成为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纽带。
研究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演变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分析食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以期能够为未来在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人类学视野下食物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食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
通过对食物文化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食物如何反映和传承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念、习俗和象征意义,进而影响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
此研究旨在揭示食物在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食物的选择与使用行为,以及食物与社会地位、族群认同之间的关联。
深入探讨食物对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影响,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拓宽我们对多元文化世界的认知视野。
2. 正文2.1 食物与文化的关系食物与文化的关系是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更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表达的重要载体。
食物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包含着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准备、消费以及宴会礼仪等方面的文化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中,食物的种类、烹饪方式、食用习惯等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b8313b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1.png)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来源,更承载着文化、社会和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下,食物和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种食物的选择和消费方式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偏好,更传达了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身份认同。
在本文中,将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食物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
食物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是传承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载体。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食物和饮食习惯往往被视为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人们对饮食的讲究和礼仪常常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的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展现了中国人的独特身份认同。
而在西方国家,食物和餐饮文化也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比如法国人对美食的追求和意大利人对面食的热爱等,这些文化中的饮食方式都反映了人们对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认同。
食物选择和消费方式也成为了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通过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喜好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
一些人选择吃素食或者追求有机食品来表达对环保和健康的认同,一些人选择品尝各种美食和体验不同的餐饮文化来表达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这种通过食物来表达身份认同的方式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人们不再只是简单地满足生理需求,更多的是通过食物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
食物还承载着历史、地域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身份认同。
不同的地域和社会群体因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其饮食方式和食物选择也呈现出多样性。
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更喜欢米饭和糯米食品,而北方地区的人们更偏爱面食和饺子,这种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饮食差异表现了不同地域人们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追求。
食物也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身份分化。
在农耕社会中,谷物食品被视为主食,而在现代社会中,肉类和奢侈品食品则成为了一些人们追求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450e9ddcc1c708a1284a4471.png)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饮食文化研究近30年的发展情况,进而从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等几方面归纳总结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指出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拓展了人类学对饮食文化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做了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饮食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的各类书籍中都不乏有关饮食的叙述,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涉及到烹饪的原料、技巧;食物的菜名、菜系、器皿;饮食文化的历史、功能、宗教礼仪、应用与创新以及各区域的饮食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等。
为了更加深入的用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作研究,有必要对与人类学视角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我国的饮食文化研究(一)饮食文化的界定目前,对饮食文化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般说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饮食文化专注于饮食的精神方面,如毛丽蓉认为,所谓餐饮文化指的就是通过食物、烹饪以及餐具、就餐的形式等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习惯方式和被人们普遍接受、沿袭相传的各种习俗。
广义的饮食文化则同时关注饮食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正如在《中华膳海》中饮食文化表述为: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本文所说的是广义的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始于“烹饪研究”,这种“研究”是以 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后菜谱的编写为前奏。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这种研究很快进入了总结传统烹调技术经验和“弘扬国粹”阶段。
这种烹饪热和烹饪研究滞缓了中国传统烹饪的改造更新步伐,使饮食文化研究失去正确的方向。
深入地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是近20年的事情。
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饮食史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著名学者徐吉军和姚伟钧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一文中列举了20 世纪研究中国饮食史的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达189 篇(本)。
对《饮食人类学》的理解
![对《饮食人类学》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5ddf65b77232f60ddcca1bb.png)
对《饮食人类学》的理解
饮食文化也可算是博大精深,无论是东方饮食文化,还是西方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
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那么,在这么多的要素中,饮食文化与人类不可分离。
饮食人类学既然属于人类学的一部分,那么也包括了研究人类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都趋于更加饮食方面的质量,但是不少食肆急功近利,偷工减料,利用质量差的食材来烹煮菜肴。
如果具有发展眼光的饮食企业更应该应用人类学的原理,从人类最直接的需求出发,打造最吸引人的菜肴。
而饮食人类学能为酒楼食肆提供一个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依据。
饮食人类学:从饮食看人类文化
![饮食人类学:从饮食看人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7670439a8114431b90dd88a.png)
饮食人类学:从饮食看人类文化“民以食为天”。
吃什么、不吃什么,为什么吃、为什么不吃,怎样吃,似乎仅仅是人的本能需要和习惯,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某个民族的饮食行为、饮食习俗,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甚至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
对饮食开展跨文化、跨时空和多视角的探讨,十分必要。
社会变迁扩大研究空间饮食人类学,顾名思义,是以饮食为研究对象。
不过,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各有侧重。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李德宽介绍说,美国学者马文·哈里斯的研究侧重于与食物选择有关的生态构成理性分析。
日本学者祖父江孝男则认为食物的获取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饮食人类学应侧重“文化和社会层面”的研究。
德国学者希施菲尔德则认为,饮食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吃东西的场合”。
人类学家通过分析食物在某一特殊人群或族群中的获取、生产、制作、消耗等现象,分析阐释与食物系统相关的认知系统、生态系统,以及饮食体系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领域的联系。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对记者说,《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运用饮食人类学方法,展示了中国多民族饮食习惯及其蕴含的文化差异与地域差异。
从生食到熟食的发展过程,仪式上的食物,以及食物禁忌,都是饮食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食物的获得,包括食物的生产、交换及食物的发现、培植,菜系的文化意义、族群认同意义,饮食变迁反映出来的文化变迁以及族群的文化适应等问题,是学者关注较多的主题。
”李德宽补充说。
“还有许多重要的研究主题,包括婴儿的抚育,营养学方面的内容……都可能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彭兆荣说,食物是一个涉及历史、社会、族群、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性主题,其研究路径、研究主题的选择也将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具有更大的空间。
“品尝”饮食民族志饮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研究、区域调查研究、定量研究、文献研究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450e9ddcc1c708a1284a4471.png)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饮食文化研究近30年的发展情况,进而从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等几方面归纳总结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指出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拓展了人类学对饮食文化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做了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饮食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的各类书籍中都不乏有关饮食的叙述,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涉及到烹饪的原料、技巧;食物的菜名、菜系、器皿;饮食文化的历史、功能、宗教礼仪、应用与创新以及各区域的饮食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等。
为了更加深入的用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作研究,有必要对与人类学视角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我国的饮食文化研究(一)饮食文化的界定目前,对饮食文化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般说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饮食文化专注于饮食的精神方面,如毛丽蓉认为,所谓餐饮文化指的就是通过食物、烹饪以及餐具、就餐的形式等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习惯方式和被人们普遍接受、沿袭相传的各种习俗。
广义的饮食文化则同时关注饮食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正如在《中华膳海》中饮食文化表述为: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本文所说的是广义的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始于“烹饪研究”,这种“研究”是以 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后菜谱的编写为前奏。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这种研究很快进入了总结传统烹调技术经验和“弘扬国粹”阶段。
这种烹饪热和烹饪研究滞缓了中国传统烹饪的改造更新步伐,使饮食文化研究失去正确的方向。
深入地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是近20年的事情。
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饮食史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著名学者徐吉军和姚伟钧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一文中列举了20 世纪研究中国饮食史的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达189 篇(本)。
人类学对食物与饮食的研究
![人类学对食物与饮食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01667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a.png)
人类学对食物与饮食的研究食物与饮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对食物与饮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在食物与饮食方面的研究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和食物之间复杂而多样的关系。
在人类学中,对食物与饮食的研究常常涉及到文化的方面。
各个地域和民族所拥有的独特的饮食文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从食物的采集、加工到最终的消费,人类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下表现出来的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
例如,在欧洲国家,人们偏爱牛肉和面包,而在东亚地区,米饭和海鲜则是主要的食物。
这些不同之处通过人类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除了文化方面,人类学还关注食物与饮食与社会身份、权力关系和社会划分之间的联系。
在某些社会中,人们通过食物的选择和食用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例如,在许多传统的家庭中,男性可能会享用比女性更高级的食物,这反映了家庭内性别角色的不平等。
通过研究食物与饮食与社会身份的关系,人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方法。
此外,人类学对食物与饮食还涉及到经济学和环境学的内容。
对于经济学而言,食物与饮食往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食物的生产、运输和交换过程,可以了解到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价值和影响。
同时,人类学家还关注食物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农业的可持续性和食物供应的稳定性。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食物与饮食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为可持续的食物系统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人类学对食物与饮食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改善人类的健康问题。
人类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食物与饮食的选择和组合可以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生和健康的维持。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饮食习惯,人类学家可以提出营养建议和改善健康的措施,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总结起来,人类学在食物与饮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贵州黎平侗果的饮食人类学探析
![贵州黎平侗果的饮食人类学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dab77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d.png)
贵州黎平侗果的饮食人类学探析作者:朱捷然吴传艳来源:《中国食品》2024年第10期饮食文化是黎平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平侗果更是黎平人民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民族特色食品。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饮食人类学理论为抓手,从黎平侗果的产生、制作方法、饮食习俗等方面着手考察侗果在侗族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侗果的起源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表明了生活环境对于人们日常饮食的深刻影响,而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则造就了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
侗果作为黎平地区侗族特色小吃,其产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
侗果的原材料主要为糯米,可以说侗果是糯米的衍生品。
黎平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度适宜且降水量充足,为香禾糯米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糯米具有黏度大、易糊化、吸水率和膨润力大等特点,易于携带且极具饱腹感,因此成为侗族人民劳动或者外出的首选食物,侗族的整个饮食习惯也是以糯米为主线,故而也成为侗果和其他食品的首选材料。
关于侗果的起源,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通过田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口述内容皆相当零碎且有限。
笔者对黎平县侗果制作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了解到,侗果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其具体来源不得而知。
目前广为流传的主要有两种推断:一是当时侗族人民的生活比较困苦,没有糖吃,于是就用侗果代替糖果,而侗果在侗话中正是糖果的意思。
二是侗族居住环境不佳,交通不便,生产的农作物种类较少,制作的食品也多以他们种植的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而当时侗族在特色小吃方面并没有独特之处,于是聪慧的侗族人民就用最喜爱的糯米制作出侗果这一特色小吃。
二、侗果的制作侗果口感酥脆,吃完后唇齿留香,回味悠长,是黎平县当地侗族人民待客必备的茶点美食,也是喜迎新年的必备品。
侗果工艺复杂且制作周期长,过程也颇有讲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工序:(一)制作“广子”勤劳的侗族妇女们在农历十月间上山采割甜藤,洗净后砍成约一寸长的段,脱去外层皮毛,用重锤锤烂后再用石碓舂至泥状,取出用清水浸泡一夜,过滤取汁用于浸泡糯米。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d2619cf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e.png)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提供了营养和能量,同时也与我们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食物与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关系。
本文将从人类学角度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食物与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文化传承和符号意义的关系。
不同的文化和社群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
中国人对米饭的喜爱和法国人对面包的热爱,都体现了不同文化对食物的重视和偏好。
这些食物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符号意义的载体。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式,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社群归属感。
食物与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地域和民族差异。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食物和烹饪技巧。
中国北方的面食文化与南方的米饭文化,以及不同国家间的菜系差异,都反映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背景对食物选择和制作的影响。
食物作为地域和民族的一部分,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口味偏好,进一步加强了身份认同感。
食物与社会地位和阶级认同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一些社会中,食物可以成为社会地位和阶级身份的象征。
某些高档餐厅和精致的食物往往与经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而一些廉价的快餐和街边小吃则常常与低收入阶层和边缘化群体相关联。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消费方式,人们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进一步塑造和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
食物与个人身份认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食物和饮食习惯,这些选择反映了个人的口味偏好、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
有些人喜欢素食、有机食品和健康饮食,这可能与他们对环保和健康的价值观有关;而有些人热衷于嘗試各种不同的味道和菜肴,这可能反映了他们对冒险和多样性的追求。
通过食物的选择与消费方式,个人可以塑造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食物与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食物不仅是满足身体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化传承、地域差异、社会地位和个人个性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人类学的探索
作者:张敦福单位: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地被称为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除了马克思对“社会学家”的标签不感兴趣外,他们更极少被成为人类学家。
然而,马克思与查苏利奇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通信,马克思描述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态的《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都进入过人类学文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实际上是建立在马克思有关笔记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计划写而未能去写的著作,事实上他的逝世使他壮志难酬;马克思对人类学的关注,成为他学术研究的中心,直到他生命的终结①。
人类学历史上,怀特(LeslieWhite)写了一系列文章,与博厄斯为首的历史特殊主义论争,认为社会演化有其普遍规律。
怀特还复活了摩尔根的进化论类型学。
尽管怀特没有提到马克思的名字,但一般认为,怀特理论的调子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强调劳动力和生产资源,怀特则以对能量的控制取而代之,认为后者是人类演化的决定力量②。
人类学家阅读和讨论马克思、恩格斯似乎言之有据。
国内学者对这一点也有所认识。
陈庆德指出,马克思理论体系不仅对经济人类学有认识论上的启示意义,而且其经济分析也直接为经济人类学开辟了学科道路③。
陈建宪也注意到,马克思放弃《资本论》的写作,转而阅读大量的文化人类学著作,从政治经济学转向了文化人类学研究④。
罗力群也对文化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理论原则做了缜密梳理⑤。
通过回顾和检视近百年来的相关重要文献,笔者试图突显和
强化以下看法:“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不认为自己是历史学家或人类学家,他们转向人类学和历史,与其说是要关心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本身,不如说要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
……他们往人类学那里绕一下弯,就是为了要证明这些概念的灵活性、暂时性和相对性。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是人类学唯物主义传统的理论源泉,尤其是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知识与智力的来源,从而成就了在人类饮食研究领域别具一格的研究策略。
一、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立场到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策略
哈里斯研究工作的理论前提是,“人类生活是对其生存实际困境和难题的反应”;他也名副其实地宣称,“尽管不是我发明创造了‘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materialism)’,但确是我给这个概念赋予了意义”②。
他认为,范式(paradigm)是一个容易引起分歧的概念,他主张以研究策略(re-searchstrategy)取而代之,而这种研究策略有其唯物主义依据。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③如果说文化唯物主义有一套相互关联的理论原则,哈里斯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话富有先见地阐明了这些原则的核心;这一伟大原则是人类知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其意义和价值与同时代华莱士和达尔文表述的自然选择原理不相上下。
但从现代人类学的角度看,“生产方式”用语具有认识论上的模糊性,对“再生产方式”的疏忽,以及缺乏对主位与客位、行为与思想的区分,
都极需要重新给予阐明④。
对人口再生产方式中技术和手段的忽略,“未能赋予人口控制的技术发展在文化演化中以中心作用,极大地伤害了经典和新潮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理论的可信性”⑤。
对文化唯物主义研究策略的理论阐明始于客位、主位之分。
在哈里斯看来,每一社会必须解决生产问题———在行为上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要;因此必须有一种客位(etic)行为的生产方式。
其次,每一社会必须在行为上解决再生产问题———避免人口出现破坏性的增长或减少,因此必须有一种客位行为的再生产方式。
再其次,每个社会必须处理好一个必要问题,即保证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之间、与其他社会之间安全、有序的行为关系……行为的上层建筑是这种普遍反复出现的客位方面的合适标志⑥。
主要的客位行为包括以下类别:(1)生产方式:用于扩大或限制基本生计生产的技能和实践活动,特别是食物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生产,假使特定的技能与特定的居住地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限制和机会。
具体包括生计技能,技术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工作模式。
(2)再生产方式:用于扩大、限制或保持人口数量的技能和实践活动。
具体包括人口统计及其模式的医学控制,配偶方式,生育力、出生率、死亡率,育婴,避孕、堕胎、溺婴。
(3)家庭经济:在宿营地、住宅和公寓或其他家庭住地内组织的基本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再生产。
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分工、家庭社会化、家庭纪律与性角色等⑦。
其中,生产方式和再生产方式归入基础结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归入结构。
(4)政治经济:在群体、村落、酋帮、国家之间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再生产。
艺术、音乐、舞蹈、文学、仪式、户外活动、游戏、业余爱好等被列入行为的上层建筑。
这样便得到了基础结构、结构和上层建筑的三重方案。
与这些客位行为大致相应的一套思想则分别是:(1)生计知识、民族动物学与植物学;(2)亲属关系、种族关系;(3)象征、神话、审美与哲学等①。
文化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原则的理论表述可以概括为:客位行为的生产方式和再生产方式,盖然地决定客位行为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客位行为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又盖然地决定行为和思想的主位(emic)上层建筑。
可以简洁地称之为基础结构决定论原则②。
把再生产方式标入基础结构,就能阐明一套有创见的、首尾一致的可检验的重要理论③。
文化唯物主义策略还基于扎实的实证研究。
自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哈里斯就“对主张多实地调查、少闭门造车的研究方法极感兴趣”④。
他曾在巴西、莫桑比克、印度、厄瓜多尔和纽约等地从事田野工作,以充分的经验资料和社会事实为依据,证实了他的发现。
哈里斯从人口、技术、环境、生育控制等因素着手,检视了采集狩猎社会前后的社会变迁,其严密的论证和有力的事实证实了马克思的以下两个著名论断⑤:“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⑥“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
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⑦哈里斯反对那种把文化视为纯粹主位现象和个体精神、思想活动的看法。
对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哈里斯认为这是一套研究思想、上层建筑的原理,虽然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人类学研究策略,但它是反实证的、反辩证的、唯心的和无视历史的⑧。
包括本尼迪克特在内的心理人类学家先驱们提出,人格构型是社会生活中稳定的、经久不变的核心。
而文化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则是,基础结构和结构的根本改变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导致人格构型的彻底逆转⑨。
认知主义则在主位规则的知识基础上预测客位行为瑏?瑠,而文化唯物主义的选择也比弗洛伊德的选择更为可取?瑏瑡。
重要的是,哈里斯通过在各地开展的扎实的田野工作,证实了文化唯物主义策略的说服力,展示了其在多种研究策略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