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必修二复习冲刺: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知识重难点和学习引导

合集下载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恩之情;(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2)象征手法的分析与运用;(3)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2)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地坛”在文中象征着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巩固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 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与某个地方”的作文。

五、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关于描写地方的作品,如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等,让学生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者对地方的描写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坛,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坛的历史氛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发言表现,给予积极评价。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个人思考,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怀念,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作品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以作者与母亲在地坛公园的往事为线索,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1.2.2 课文主题分析:本文以地坛为背景,通过讲述作者与母亲在地坛的种种往事,表达了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以象征手法为主线,地坛象征生命的源泉,母亲象征无私的爱,通过讲述地坛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沧桑和母爱的永恒。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1.2 分析和欣赏作者对母爱的描绘和赞美。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2 深入剖析作者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1.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主题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1.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分享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方法3.2.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2.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剖析象征手法和主题。

3.2.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教学:《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使学生深入领会作品中对地坛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并解读文章的开头部分,理解作者对地坛的初识感受。

2. 详细分析文章中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地坛的美。

3. 通过作者对地坛中人物的描写,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地坛人文环境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感情。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具体描写进行深入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环境描写。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文章,注意作者对地坛的描写,了解作者对地坛的感情。

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解读地坛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地坛的美。

4.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详细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地坛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对地坛人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这些人物对作者的影响。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坛景物描写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我与地坛》文本。

2. 作者史铁生的相关介绍资料。

3. 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作品,初识地坛。

2. 第二课时: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感受地坛之美。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以及写作技巧;(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并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2)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3)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以及写作技巧;(3)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写作手法;(3)将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我与地坛》的内容,回顾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之情;(2)提问: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或地方的文字;(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 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以及写作技巧;3. 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写作内容、手法运用等方面。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比赛一等奖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比赛一等奖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理解史铁生对生命、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史铁生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史铁生的生死观。

三、教学准备
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全文及作者生平资料;
2. 相关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内容;(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文本阅读与分析:
(1)让学生阅读全文,划出关键语句和段落;
(2)结合史铁生的生平资料,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文章主题。

3. 难点解析:
(1)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解答;
(2)通过举例说明史铁生的生死观,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

4. 课堂活动:
(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感悟;
(2)通过写小短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 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写一篇关于生命的小短文,不少于300字。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相关推荐《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投影仪、电脑、或录音机(地坛图片、史铁生头像、满文军《读你》、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二、预读课文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的人生感悟。

3. 写作背景介绍: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我与地坛》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2.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解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我与地坛》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的人生感悟。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课文解析:评估学生在课文解析环节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文,让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以此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史铁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深入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史铁生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可能了解不够深入,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赏析文中细腻而深沉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生命思考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语言之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然而,有一位作家,他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却找到了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他就是史铁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我与地坛》,看看他是如何在地坛这个特殊的地方,实现自我救赎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作品背景介绍:史铁生及其代表作。

作品主题探讨:人生、亲情与自我认知。

人物形象分析:母亲与作者的形象描绘。

情感表达解读:作品中的情感流动与转折。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与情感纽带。

散文的叙事手法与语言特点。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隐藏与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主题思想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析与讨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段落与句子。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相关图片、视频等。

文学作品材料:提供相关散文供学生阅读。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写作任务,激发学生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引出《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

4.2 作品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解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分析人物形象与关系。

4.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析与讨论。

4.4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写作任务,激发学生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与讨论。

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与创作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作品与评价意见。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以《我与地坛》为主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安排学生参观地坛公园,体验作品的现场感,并写下感受。

6.2 活动实施文学创作比赛:为期一周,学生提交作品,教师进行评选。

地坛公园参观: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学生自由参观并记录感受。

第七章:学生作业与辅导7.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加深对其文学风格的理解。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朗读感悟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与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切怀念,对生活的顽强意志,激发学生关爱家人、珍惜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切怀念。

2. 分析史铁生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深入剖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领会作者的深层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主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5. 朗读感悟:挑选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史铁生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 选取文本中你认为最具象征意义或隐喻的句子,进行分析解读。

3. 写一篇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分享你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问题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激发学生思考。

2.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我与地坛》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我与地坛》选自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地坛公园与母亲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母亲去世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的细腻表达,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5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或成长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5.2 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3 学生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坛公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中的环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高考第三轮复习】必修二素材

【高考第三轮复习】必修二素材

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史铁生《我与地坛》(1)写作素材:史铁生双腿瘫痪,身患重疾,在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他开始发奋创作,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并认识到“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史铁生已经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但他的思想却“走”得很远。

角度点拨:①跨越困境是一辈子的事;②磨难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身体,但不能打垮他的意志;③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2)写作素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角度点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规律,我们不必纠缠而自寻烦恼,安然立命是最好的生存方式(3)写作素材: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角度点拨:①母爱是深沉而无言的;②我们并不是荒漠之中的独行客;(4)写作素材: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她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角度点拨:物与人一样,尽管形体可以被外界侵蚀改变,但内在的精神和灵魂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

(5)写作素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园子荒芜但不衰败。

角度点拨:不管怎样纤细微弱的生命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这是任何其它生命都无法替代的,作为一个人也应该珍视自己的喜怒哀乐,珍视自己的生命。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1)写作素材:美国作家欧·亨利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染上肺炎,生命垂危,她固执地认为窗外凋零的藤叶就是她生命的昭示,当最后一片叶子凋落时,就是她生命终结的时刻。

老画家贝尔曼冒雨画出终生追求的杰作——最后一片叶子,唤起了琼珊对生命的渴望。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理解并思考文章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我与地坛》中象征、暗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理解并思考文章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丰富修辞手法。

2. 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深刻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母爱、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特殊意义。

2.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等。

4.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并欣赏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母爱,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人生哲理,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我与地坛》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体验进行复习。

2. 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回忆与地坛的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文章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描绘。

浙江高中语文学考复习之《我与地坛》 高一必修二

浙江高中语文学考复习之《我与地坛》  高一必修二

浙江高中语文学考复习之《我与地坛》高一必修二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

1967年初中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集《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史铁生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既富有文学性,又富有哲理和幽默感。

1.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剥蚀( )②坍圮( ) ③玉砌( )④蝉蜕( )⑤窸窣( )⑥窥看( )⑦猝然( )⑧教诲( )(2)多音字①藉狼藉( )慰藉( ) ②剥剥蚀()剥皮( )③熨熨帖( )熨斗( ) ④隽隽永( )隽秀( )⑤倔倔强( )倔脾气( ) ⑥捋捋虎须()捋麻绳( )⑦宿住宿( )一宿( )星宿( ) ⑧帖妥帖()请帖( )碑帖( )2.辨形组词(1)kè( )尽职守lào( )印贿lù( ) (2)盘huán( )横ɡèn( )城yuán( )(3)屋yán( )zhān( )仰shàn( )养(4)cānɡ( )桑悲chuànɡ( )cānɡ( )凉(5)闻名xiá( )迩自顾不xiá( )xiá( )瑜互见蒹jiā( ) (6)猖jué( )juē( )尾巴一jué( )不振大放jué( )词(1)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声名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急于求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4)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祈求.乞求辨析二者都有“请求”之意。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史铁生以深挚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情感真挚,哲理深刻,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能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意识。

在教材的单元编排中,《我与地坛》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它与其他篇目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生命主题的单元,通过不同的文本形式和作者视角,展现了生命的多样形态和深刻内涵。

这为学生理解和探讨生命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角度的思考路径。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这样一篇内涵深厚、情感复杂的散文,理解起来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可能会对文中抽象的生命哲理感到困惑,也可能难以真正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

然而,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生命、人生等话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提供了内在动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在磨难中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把握文章的主旨。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由苦难到豁达的心路历程,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浙江省高考语文必修二复习冲刺:史铁生《我与地坛》导学教案和知识重难点整合统筹

浙江省高考语文必修二复习冲刺:史铁生《我与地坛》导学教案和知识重难点整合统筹

《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导学过程:一、学一学【导语】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二、记一记识记字音宿()命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撅()捋蝉蜕()窸窸()窣窣()嘈()杂熨()帖猝()然倔()强隽()永恪()守焦灼()三、想一想(一)整体感知: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第二部分第一句3(二)第一部分感知和探究1填空:“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我与地坛》的背景。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

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感恩之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我与地坛》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作者史铁生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地坛作为写作的对象?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问题。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作文和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我与地坛》的整体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第二课时:合作学习,解读象征意义第三课时:深入分析文本,联系个人感悟第四课时:总结与评价,布置课后作业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我与地坛》中的具体案例,如作者与地坛的情感联系、对母亲的怀念等,来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写作等方法,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3篇身残志坚的人最容赢得他人的尊敬。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研习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前三分钟听乐曲,并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可让学生自己解说,师明确):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课推进:(一) 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二)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节为过渡段。

第2至3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浙江省高考语文必修二复习冲刺:史铁生《我与地坛》导学教案和知识重难点分析整理

浙江省高考语文必修二复习冲刺:史铁生《我与地坛》导学教案和知识重难点分析整理

我与地坛(教案)生存还是死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解读《我与地坛》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身残志坚、勇敢抗争不公平命运的人很多。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罗斯福坐着轮椅完成了世界格局的逆转;布伦克特牵着导盲犬坐在了英国教育大臣的座位上;海伦·凯勒,虽然生活在黑暗而无声的世界中,但她用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生命的故事》;张海迪,坐着轮椅为他人减轻痛苦;王占君,坐着轮椅历经艰难,写出了十部长篇小说。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的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生活和亲情的态度。

三、整体把握:《我与地坛》共一万三千多字,七个部分,教材只选取了前两个部分。

从整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和内容分别是什么,与我有何联系?四、具体研习第一部分,解读史铁生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探究思考:
• 1如何理解“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 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 影”?
• 2“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给我带来什么 样的人生体悟?
• 3如何理解“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4如何理解第7自然段里的地坛6个“譬如”
的景物描写?作者解决了“怎样活”的问 题了吗?
史铁生理解了生死之后连用六个“譬如”句, 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 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 的含义是什么?
肆意雕琢
不生命是美丽的
我与母亲
• 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 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
我: 上(地坛)
母亲 :送
(忧)
在(地坛) 找
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文中有一句话“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 我才有余暇设想,……”,“设想”对刻 画母亲有什么作用?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 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 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 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 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 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 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 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 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 红红的,看着我。……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荒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很少被人记起。

两天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 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 不到了……

↔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 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 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 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 生命的律动。
读准下列字音:
wú sù bō
tuì tān pĭ
荒芜 宿命 剥蚀 淡褪 坍圮
qì ɡèn juē chà luō
玉砌 亘古 撅
杈捋
tuì xī sū
蝉蜕 窸窸窣窣
cáo zhuó
嘈杂 雕琢
yù cù
xiá xiàn lǚ
熨帖 猝然 余暇 羡慕 步履
jí juàn kè
狼藉 隽永 恪守
• 我要扼住命运 的咽喉,它休 想使我屈服!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 安定门外,是明清 两代皇帝祭祀皇地 祗的所在,也是中 国历史上连续祭祀 时间最长的一座地 坛。
•一、有关地坛

我与地坛
•二、有关母亲

我与母亲
我与地坛
• 地坛的遭遇如何? • 我又是在什么精神状
态下来到古园的?请 在第三段中找出一个 词来概括? • 作者为什么会失魂落 魄呢?
无论干什么都要踏实,不张扬,以坚忍的 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 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 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 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 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 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 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 为一体。
——贝多芬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 弦》 、《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 》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 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史铁生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 自己的名字:“心血倾 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 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 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 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 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 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 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 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 去向。”这可以看作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明确:这种“设想”无论对写作对生活都很有启发。 能作这样的设想,才能充分理解母亲的爱心。如果仅 仅写母亲帮我上轮椅车,目送“我”上地坛,到园中 来找“我”那还不足以表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母亲 在家怎么样,日日夜夜怎么想,写这些,才能使母亲 的形象血肉丰满。可是不去设想,就不能懂得母亲的 爱心。
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 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 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初中,1969年去延
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在街道
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 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 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 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