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历史学教学大纲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导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认同。

该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a.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b.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礼乐文化;c. 古代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b.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c.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3. 秦汉时期a. 统一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b.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c. 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形成。

4. 魏晋南北朝时期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转型;b.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c.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5. 隋唐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c.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6. 宋元明清时期a.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b. 元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c.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2. 运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4.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别辅导和课外拓展资源。

五、教学评价1.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文献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通史》3.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七、结语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大纲

中国古代史大纲

中国古代史大纲《中国古代史(先秦至清)》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先秦、秦汉部分)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第一节原始社会研究的范围及其分期●考古学分期●社会发展史分期●体质人类学分期●民族学分期●地质学分期第二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一、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及其它发现●北京人及其文化●金牛山人二、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及其它发现●丁村人及其文化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其它发现●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四、“夏娃”理论及其学术争论第三节氏族公社的繁荣、解体与早期文明的起源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农业的起源●南庄头、仙人洞、吊桶环诸遗址二、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研究●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其它地区:红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三、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性第四节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第二章奴隶社会(6学时)第一节夏(约2070—1600 B.C.)一、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二、国家的发生●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铜兵●夏时三、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四、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区域●二里头文化第二节商(约1600—1046 B.C.)一、商族的兴起与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殷人屡迁●盘庚迁殷二、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早商文化●殷墟发掘●甲骨文与甲骨学●三星堆遗址与长江流域古文化三、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百姓●大家●小人●众人和仆妾四、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刑名从商●王作三师●诸方国五、武丁与纣王●高宗复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六、文化艺术●文献典册●天文历法●科学技术●雕塑乐舞●鬼神崇拜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开端(14学时)第一节西周(1046—771 B.C.)一、周王朝的建立●周族的兴起●周原●牧野之战●周公东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政治制度●封建采邑●宗法制●等级制●官制●兵制●刑罚●制礼作乐●敬天保民三、社会经济状况●爰田制●井田制●贡助彻●工商食官四、周王朝的兴衰●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厉王专利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失国第二节春秋(770—477 B.C.)一、大国争霸●平王东迁与周室衰微●郑庄小霸●尊王攘夷●齐桓公与管仲●宋襄公图霸●晋文公与城濮之战●秦霸西戎●晋楚之争●楚庄王问鼎●弭兵之会●吴越代兴二、社会变革●农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改革●公室与私家之争●礼崩乐坏●礼、刑、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第三节战国(476—221B C.)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水利灌溉工程●工商业与都市●个体农民二、七雄并立到天下归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并立●变法图强●李悝●吴起●商鞅●其他各国的变法运动●魏国霸业●桂陵之战●徐州相王●合纵连横●齐秦称帝●楚齐衰落●远交近攻●长平之战●吕不韦与秦王政●秦并六国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官僚制●编户齐民与布衣卿相●军队与将相分职四、周代文化●对天命鬼神的怀疑●民本思想●孔子与私学●六经●诸子百家●史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第四章秦汉(16学时)第一节秦(221—207 B.C.)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活动●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普遍施行●《秦律》●“使黔首自实田”和户籍制度●兵制●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销兵器●迁富豪●坏城郭●决通川防●修驰道●直道●五尺道●巡行郡县●整齐制度●文字●货币●度量衡●北伐匈奴●长城●开发岭南●灵渠●南海三郡●戍边●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秦代的暴政●租赋力役的征发●严酷的刑罚●大兴土木和战争的消耗●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项羽与刘邦●巨鹿之战●秦亡●“约法三章”●楚汉战争●汉胜楚败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节西汉(206 B.C.—A.D.24)一、西汉初年的制度与政策●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重农抑商●赋税制度●《九章律》●贵粟政策与“马复令”●文景之治二、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异姓王与同姓王●郡国并行制●《治安策》和《削藩策》●七国之乱●《推恩令》与《附益法》三、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代田法●水利的兴修●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商人与经商哲学●城市●对外贸易●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奴婢●“编户齐民”四、汉武帝加强专制统治●中朝●刺史●严刑峻法●加强中央军力●任子与赀选制●太学与博士弟子●郡学●察举●独尊儒术●总一盐铁●统一货币●均输与平准●算缗和告缗五、民族关系●匈奴●白登之围●汉匈战争●昭君出塞●西域●张骞出使●丝绸之路●解忧和冯寮●使者校尉与西域都护府●越族●东瓯●闽越和南越●羌族●西南夷●护乌桓校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六、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铁官徒与流民起义●“沉命法”与“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盐铁会议●限田限奴婢之议●再受命●王莽篡位与改制七、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吕母起义●绿林起义●舂陵军●昆阳之战●更始政权●新莽覆灭●赤眉起义●铜马起义●刘秀北上●东汉建立●统一全国第三节东汉(A.D.25—189)一、加强封建专制政体●谶纬●“退功臣进文吏”●尚书台●刺史权力的加强●兵制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具的改进●水利兴修●南方的发展●《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解放奴婢●精兵简政●赐民公用●“光武中兴”●度田事件●门阀与地主庄园●土地兼并●水排●火井煮盐●纺织●造纸术●瓷器●商业与都市●国际贸易三、民族关系●匈奴●南匈奴●北匈奴及其西迁●西域诸国●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羌族●汉羌战争●乌桓●鲜卑●扶余●挹娄●高句丽●西南夷●《白狼歌》四、东汉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及腐朽统治●窦宪专权●邓太后执政●梁翼跋扈●宦官专权●官僚士大夫集团●清议与党锢●窦氏灭族●桓、灵的腐朽统治●西邸卖官●导引钱五、黄巾大起义●东汉中后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张角与太平道●《太平清领书》●三大主力战场●豪强势力的扩张●黑山黄巾●青徐黄巾●五斗米道●张鲁政权●黄巾起义的特点与意义第四节秦汉文化一、哲学、经学、宗教●陆贾和《新语》●董仲舒及其思想●今文经与古文经●刘歆与古文经博士●许慎与《说文解字》●郑学●王充与《论衡》●佛教的传入●白马寺译经二、史学、文学和艺术●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汉纪》●《吴越春秋》●《越绝书》●散文●汉赋●乐府●《古诗十九首》●绘画和雕塑●乐舞和角抵三、科学技术●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张衡●《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神农本草经》●造纸术与蔡伦教学大纲(魏晋—清代部分)第五章魏晋南北朝(1—5周)第一节三国(190--280年)一、三国鼎立的形成董卓之乱和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曹操统一中原,赤壁之战和魏、蜀、吴三国鼎立。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完整进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从而具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与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

2、教学要求(1)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趋势与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主要包括重要的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成就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

(3)熟悉并掌握唯物史观及其他相关理论,形成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诸问题的基本能力,如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形态的演进、重大历史问题的争论、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二、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辅以阅读讨论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导言一、什么是历史二、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三、学习的方法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人类的起源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创说和遗制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2、姓氏的产生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2、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1、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2、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赵冬梅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赵冬梅副教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 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是陕西师范大学重点发展的主干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其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认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问题,掌握中国古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和重要制度的内容,弄清重大事件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了解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盛衰变迁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个世纪,本课程只在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开设。

本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学院也开设了中国古代史课程。

目前,两院生源充足,本课程在历史教育方面继续充当着主干课程的角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建设中国古代史课程的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形成了一支良好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团队的主要成员教学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改革意识。

最近十年,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措施较多,择其要者,盖有数端:其一,引进竟争机制,通过“挂牌教学”、“观模教学”和教研室活动,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其二,优化教学环境,以“教学论坛”和“写作园地”为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教学纷围。

其三,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状况和时代要求实施教学改革,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些措施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中国古代史课程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依次讲授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历史。

全部课程分为6大模块,15章,70节。

对应课时如下表所示:。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00018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ese学分:4学时:64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开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1学期一、教学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

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为后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立起源,和在一百多万年里尤其是最近的数千年里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轨迹。

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史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中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适应从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文职工作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

2.专业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能够运用《史记》等古代历史文化典籍,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3.综合能力:养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提高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导言1.教学内容:历史,中国古代史,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史学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线索;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关系;了解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

2、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3、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内容1、古代史前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发展。

2、古代早期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4、秦汉时期:包括秦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制度,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6、隋唐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变革。

7、五代宋元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交流。

8、明清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和发展线索。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4、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5、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图片。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堂回答问题等。

2、作业:包括阅读报告、论文等。

3、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1、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有序。

2、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习和作业任务。

3、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七、结语本教学大纲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中国古代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一、指导思想及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规律使所学的内容真正成为科学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史是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力求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三、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史的特点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民族问题封建专制制度问题分封削藩问题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传统文化问题奴隶制与封建制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等四、本课程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下)上起隋唐下迄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的清朝社会主要包括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历史学概论》等《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古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适当接触一点原始资料以加深对古史的理解学好世界上古及中古史了解中国以外的古代世界情况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范围内学习进行中外对照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学习《历史学概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史学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材选用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六、课程内容纲目第十章隋朝(8学时)隋朝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重点掌握的问题有:隋朝的官僚制度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特点和意义理解隋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一节隋朝的政治制度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央官制地方行政机构兵制与刑律创立科举制第二节隋朝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第三节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炀帝的暴政:大兴土木频繁出游三征高丽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第十一章唐朝(20学时)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它是继汉以后在中外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个王朝对祖国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学习本章应着重掌握以下问题: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开元年间的改革安史之乱的影响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唐朝文化的繁荣第一节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朝前期的政治制度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经济措施唐玄宗的改革和开元之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第二节唐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两税法的实行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三节唐代的民族关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边疆各族的发展极其与唐的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第四节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裘甫起义和庞勋起义王仙芝和黄巢大起义起义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第五节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成就宗教与哲学史学文学与艺术社会生活第十二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12学时)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北宋王朝建立后实现了中原地区的新的统一由于契丹、党项的兴起民族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本章的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极其影响北宋时期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北宋和辽、西夏间的和战关系金朝建立后陆续灭掉了辽和北宋出现了金和南宋对峙的局面学习这一阶段的历史应重点掌握以下问题:女真族的兴起金朝的建立和女真族的封建化宋金的和战及对峙局面的形成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和南宋抗战派的抗金活动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兴起五代更迭和十国割据中原社会生产的凋弊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契丹崛起后周世宗的改革第二节北宋朝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北宋的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李顺、王小波起义第三节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辽朝的社会发展和宋、辽关系党项的兴起和宋、夏关系第四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北宋中叶的统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宋江、方腊起义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户籍与赋役制度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贸易的繁荣第六节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女真族兴起和金朝的建立金朝政治制度改革和女真族的封建化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金宋联合灭辽和西辽的建立金兵南下与北宋灭亡第七节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南宋的建立极其初期的抗金斗争钟相、杨幺起义岳飞的抗金斗争与绍兴和议第八节南宋的灭亡南宋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中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第九节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第十四章元朝(8学时)元朝是以蒙古族为统治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学习本章首先要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和在历史上的贡献对铁木真和成吉思汗给予一定的评价元朝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元朝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对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学习中还要注意蒙古贵族采用汉法对蒙古族的发展及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所起的作用同时分析其"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的实质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三大发明统治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等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节蒙古国的建立和元朝的大统一蒙古兴起与蒙古国的建立蒙古国西征与灭亡西夏蒙古联宋灭金元朝的建立和灭亡南宋第二节元朝的政治制度忽必烈推行"汉法"加强统治的措施对边疆各地的治理民族歧视政策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重农措施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第四节元末的社会矛盾和红巾军大起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赋役繁重元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和元朝的灭亡第五节五代辽宋金元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科学技术成就哲学和宗教史学成就文学和艺术教育社会生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一章第十五章明朝(12学时)明朝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有:明代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及影响明中期的张居正改革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代的对外关系和所面临的新的国际环境明末农民大起义的作用和失败的教训第一节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明朝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张居正改革宦官专权与内阁纷争土地兼并与农民负担加重流民问题与农民起义张居正改革第三节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四节明朝的民族与对外关系蒙古族满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明朝的援朝战争反对西方殖民者的斗争和西方传教士的来华第五节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朝后期的黑暗统治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明朝的灭亡明末农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第十六章清朝(12学时)清朝是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以下问题:清朝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清朝前期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对康熙应予适当评价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极其局限性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总结期无论是科技、文学、哲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图书的整理与编辑反映出明清文化带有总结性的特征第一节清军入关与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清军入关后的统治政策南明政权的相继建立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郑成功抗清与收复台湾第二节君主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的强化官僚制度的发展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专制与思想禁锢第三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土尔扈特返回祖国粉碎大小和卓木的叛乱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对西藏管理的加强抗击沙俄侵略及中俄东北、北部边界的划定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四节清代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清前期的社会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五节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清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土地兼并与农民的抗租斗争民间秘密结社活动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第六节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成就哲学史学与考据学丛书、类书的编篡文学和艺术社会风俗七、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参考书目: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唐长儒:《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1993年版7、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8、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9、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10、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赵文润:《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2、(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3、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4、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5、漆侠:《王安石变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6、姚瀛主编:《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7、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8、张博泉等:《金史论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19、杨树森:《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0、韩儒林等:《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1、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2、傅衣凌:《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3、吴晗:《朱元璋传》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24、戴逸:《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分与学时4学分。

总144学时(学年课,每学期72学时)。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手段及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要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内容导言(2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史?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原始社会史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人类以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难点:氏族制的产生和解体。

原始社会史概说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血缘家族。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旧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纲《中国古代史》教学⼤纲⼆、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个重要分⽀学科,中国古代史课程不仅是⾼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主⼲课),⽽且也应该是⾼校⽂理科其他专业的公共课。

它不仅能揭⽰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展⽰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古代⽂明,⽽且对提⾼学⽣的综合⽂化素质,为今天的安邦治国以及全⾯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宏扬传统民族⽂化精神等均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题下,学会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实践。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说明:①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坚持⾯向21世纪中国⾼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法改⾰的精神,针对研究教学型学校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实际,⼒求反映中古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法。

②对于中古史上⼀些有争议的重⼤问题,教师选⽤新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结论,并适当考虑中学历史新教材的说法;对⼀些⽐较具体的问题,除采⽤⼀般说法之外,则只讲事实,不下结论。

③所列思考题,仅供参考。

思考题列于每章之后,旨在培养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④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⑤考虑到本课程的特殊性,故参考书⽬不分章开列,⽽在“主要参考资料”栏中⼀并列出。

课程内容:第⼀章远古(公元前2070年以前)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主要结合考古材料,讲述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演进及其中华⽂明的起源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献记载,阐述远古社会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概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对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明起源、远古社会的情形有深⼊了解,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与成果有较全⾯的把握,同时具备进⾏相关问题研究的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远古⼈类的概况;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3.中华⽂明的起源;4.中华⽂明起源的探源。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古代史是研究中国历史发展及其相关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科。

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门学科,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提供一个适用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大纲框架,以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有条理,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3.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中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以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估。

三、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a.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b.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秦国的统一c. 秦汉之际的政治和社会转变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2.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a.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起c.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d.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3.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a. 农耕经济的演变与农业技术的进步b.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与繁荣c. 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对经济的影响4. 古代中国的文化繁荣a. 诗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b. 经典著作对文化的影响c. 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特点d. 儒家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5. 重要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a. 古代战争和征服b. 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c. 重大变革与政治改革d. 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古代历史。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

4. 视察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古代历史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

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

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

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

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唐末农民战争。

唐代均田制变化。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

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发展科举制。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内容: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1.隋的建立与统一2.隋的政治3.隋朝灭亡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1.唐的建立与统一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3.武则天的崛起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2、藩镇割据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一)隋代制度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2.地方郡县二级制3.《开皇律》4.府兵制(二)唐代制度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5.兵役制度的演变五、隋唐社会经济(一)土地制度1.隋代均田制2.唐前期均田制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二)赋役制度1.隋代租调力役制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3.唐后期的两税法4.唐代工商税(三)户籍制度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1.农业与水利2.手工业与行会3.商业与城市4.柜坊与飞钱5.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讨论:1.评价唐太宗与武则天2.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六、隋唐民族关系(一)突厥及其他北方民族(二)吐蕃及其他西北民族(三)南诏(学生自学)(四)东北诸族七、隋唐中外关系(一)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二)与朝鲜、日本的友好往来(三)中印文化交流教学参考书:1.《中国历史·隋唐辽金卷》上编张国刚、杨树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3.《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4、《新唐书》、《旧唐书》中华书局 1 976年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中篇三联书店1956年6、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杜1987年《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7.乔伟《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唐长孺等编《汪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复习思考题:1.隋朝的历史地位2.简评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4.简论唐代中央、地方官制特点5.隋唐均田制与土地占有状况的演化6.简述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根据及其主要内容7、隋唐周边民族及民族关系概况8.唐朝与日本、印度经济文化交流概况第七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907--1279) (1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五代十国。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方法:本课程主要讲授先秦两汉至清朝前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转型、变迁的过程,旨在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该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制度沿革、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重要历史问题,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历史认知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学年课,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开设,面向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史试验班、考古学班、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教学,辅以经典阅读、课堂讨论、撰写课程小论文。

教学单元安排与学习要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5学分,90学时。

其中,新生军训2周10学时,课堂教学80学时(含课堂讨论3学时)。

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学分,54学时(其中课堂讨论3学时)。

具体教学单元的安排及学习要求如下:先秦两汉史部分第一章导论(1学时)一、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三、学习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四、教材和参考书籍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了解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教材和参考书籍。

第二章史前时期(2学时)第一节中国人种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第二节中国境内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考古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人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中国文明的起源;了解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三代文明(9学时)第一节夏商周政权的更替第二节甲骨文和金文第三节商周的政治结构第四节周代的几种制度第五节夏商周三代关系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夏商周政权更替的线索与原因;掌握商代与周代的政治体制、重要制度;了解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异同、继承和损益。

第四章春秋战国到汉武帝——帝国的初步形成(14学时)第一节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第二节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变革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第四节秦国的统一道路第五节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第六节汉初到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第七节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变迁;重点掌握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秦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了解汉制与秦制、楚制,汉文化与秦文化、楚文化之间的关系。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大纲下册(完整版)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大纲下册(完整版)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大纲下册(完整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大纲要求如下:1.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2.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和重要事件。

3.形成对历史的基本认知、观念和看法,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基本历史和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

6.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7.培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8.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基本的史学技能。

9.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对历史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10.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希望以上信息对回答您的问题有帮助。

初中生历史教学大纲下册初中生历史教学大纲下册是指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教学大纲(实验)》(以下简称“旧大纲”),以及2017年发布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教学大纲(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新大纲”)的下册部分。

旧大纲的下册部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世界史。

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其中中国现代史包括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和20世纪的中国;世界现代史则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等。

新大纲的下册部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世界史。

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其中中国现代史包括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和20世纪的中国;世界现代史则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等。

此外,新大纲还增加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和“近代以来世界重大改革回眸”两个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号:16014202《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The Syllabu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总课时:72(其中理论72 ) 学分:4制定单位:历史文化系执笔者:王芳审核人:赵元编写日期:2010年9月20日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业相关理论和历史基本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掌握隋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重要概念;第二节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了解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隋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其影响。

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了解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农民起义与隋朝的灭亡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及结果,熟练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及其意义。

了解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掌握唐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熟练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的统治等重要史实。

分析唐代前期繁盛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了解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的统治危机;掌握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唐代后期的影响、唐朝中晚期政局的特点、刘晏理财的内容及意义,两税法实施的重要意义;理解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三节唐代的民族关系掌握唐代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熟练掌握唐代政府边疆政策。

注意阶段性。

第四节唐末农民大起义熟练掌握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第五节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了解唐代的文化整体情况,注意唐诗、佛教发展的情况。

第六节唐代的对外关系了解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注意唐与日本、新罗、印度、大食等国的交流及双方输入及输出的物品。

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的南移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契丹的兴起了解契丹兴起的大致情况,掌握契丹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第二节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掌握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及北宋前中期社会矛盾的发展情况;熟练掌握北宋的各项制度;理解北宋前中期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

第三节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了解西夏的建立的情况,熟练掌握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了解学术界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的认识。

第四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熟练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及意义,掌握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的具体表现。

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了解北宋各经济部门的发展情况,掌握北宋商业发展的情况。

第六节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掌握金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政治制度,熟练掌握宋金“海上之盟”、靖康之耻等重要史实并分析北宋灭亡的原因。

第七节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掌握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及南宋前期南方人们抗击金军的行动;熟练掌握几支重要的抗金义军及宋金之间的重要战役及合约,理解宋金和谈的实质。

难点是怎样评价岳飞。

第八节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了解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九节南宋的灭亡分析南宋灭亡的原因。

第十节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熟练掌握理学的兴起、代表人物、科技发展情况与宋词的发展。

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大致情况。

第十一节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掌握这一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特点及具体情况。

第十三章元朝的大一统第一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了解蒙古族的发展状况、元朝统一全国的经过;掌握蒙古国的建立及各项制度。

第二节元朝的政治熟练掌握元朝实施的各项制度及其影响。

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了解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掌握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

第四节元朝的衰落和灭亡掌握元代后期腐朽统治的具体表现及元末农民起义的经过,熟练掌握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意义。

第五节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掌握元代文学、艺术、科技等各方面发展及代表人物。

第十四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第一节明代前期的政经济和社会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第三节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第四节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战争第五节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第六节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了解:明代经济的发展情况、明朝的建立的具体情况。

掌握:明代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代的文化、明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文化交流。

理解: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明代对外政策。

熟练掌握:郑和下西洋、靖难之役、内阁制、胡蓝狱、土木之变等重要历史事件。

第十五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第二节清代的政治第三节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第四节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第五节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第六节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第七节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了解:清朝的兴起掌握:清代前期的统治、清代政治制度、清代的对外关系、清代的文化理解: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现的背景熟练掌握:军机处、秘密立储制度、密折制度等重要制度,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天地会、三藩之乱等重要历史事件。

乾嘉学派、红楼梦、四库全书等重要的文化成就。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课时分配编节标题课时数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6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18~907年)14 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的南移13 第十三章元 6 第十四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 第十五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644~1840年)14专题1 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2专题2 科举与中国社会 2专题3 中国土地所有制问题 2总课时72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6课时)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2课时)第二节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1课时)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1课时)第四节农民起义与隋朝的灭亡(2课时)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14课时)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3课时)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3课时)第三节唐代的民族关系(2课时)第四节唐末农民大起义(1课时)第五节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3课时)第六节唐代的对外关系(2课时)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的南移(13课时)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契丹的兴起(1课时)第二节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2课时)第三节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2课时)第四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1.5课时)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1课时)第六节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1课时)第七节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1课时)第八节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0.5课时)第九节南宋的灭亡(0.5课时)第十节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2课时)第十一节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0.5课时)第十三章元朝的大一统(6课时)第一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2课时)第二节元朝的政治(1课时)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1课时)第四节元朝的衰落和灭亡(1课时)第五节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1课时)第十四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课时)第一节明代前期的政经济和社会(2课时)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2课时)第三节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2课时)第四节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2课时)第五节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3.5课时)第六节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1.5课时)第十五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4课时)第一节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2课时)第二节清代的政治(3课时)第三节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2课时)第四节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2课时)第五节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1课时)第六节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2课时)第七节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2课时)专题1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及其影响(2课时)专题2科举与中国社会(2课时)专题3中国土地所有制问题(2课时)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本课程属考试科目。

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及平时作业体现,占总成绩的2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专业必修课及专业基础课,修完本课程后,可以进行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建议教材: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目:[1]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2]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3]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2004年.[4]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七、常用专业英语词汇附表(英汉对照)英语汉语英语汉语Confucian 儒家Numans 新人Anangu 古人Ape man 猿人Peking man 北京人Palaeolithic age 旧石器时代Lehnswesen分封制patriarchal clan system 宗法制Taosim 道家Mohist 墨家legalism 法家masters, 名家Yin Yangjia 阴阳家Xia dynasty 夏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Period战国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Shang dynasty 商Zhou dynasty 周Confucius 孔子Lao-tse 老子Emperor Qin 秦始皇feudal society 封建社会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Era of the five feudal lords春秋五霸initial tax on land per-mu 初税亩primitive Society 原始社会Slave Society 奴隶社会clan 氏族matriclan母系氏族gentile community 氏族公社tribe部落Yin Dynasty ruins 殷墟The Chou Rituals 周礼Gonghe 共和行政Hereditary Rule 世袭制vertical integration 合纵unite and conquer" policy 连横let a hundred schools ofthought strive百家争鸣Chu-Han contention 楚汉相争burn books and bury the literati in pits 焚书坑儒Hongmen banquet--a feast ormeeting set up as a trap forthe invited鸿门宴Battle of Julu 巨鹿之战govern by non-interference 无为而治The West Han. 西汉learning about the emperorHuang and Lao Tzu黄老之学Rebellion of the Seven States 七国之乱Inner Court 中朝t he Outer Palace 外朝the Three Councillors ofState and the Nine Ministers三公九卿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counties 郡县制feudal provincial orprefectural governor刺史western countries 西域HUN 匈奴The silk road 丝绸之路Emperor Wu Di of the Handynasty汉武帝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 尚书divination combined withmystical Confucianist belief谶纬Tuntian 屯田制fazenda 庄园the old Text of Confucianism 古文经relatives of a king or anemperor on the side of hismother or wife外戚Partisanen-Prohibition 党锢之祸eunuch 宦官the New Text. of Confucianism 今文经Ts'ao Ts'ao 曹操Three Kingdoms 三国Guan Yu 关羽Liu Bei 刘备Battle of Guandu 官渡之战nine grades of rank in formerregimes九品中正制the Eastern Jin Dynasty东晋metaphysics玄学The Western Jin 西晋Reforms of Shang Yang 商鞅变法The Eastern Han 东汉system of three lengths 三长制fu-ping system 府兵制Buddhism 佛教well-field system 井田制The Upheaval of the Eight Princes 八王之乱Weijin-Nanbei DynastiesPeriod魏晋南北朝Equal-field system 均田制Shui Jing Zhu 水经注Sianpes 鲜卑Vegia 乌桓Kanchus 康居Barbaroi 东夷feudalism 封建制度feudalization 封建化slave uprising 奴隶起义peasant uprising 农民起义Incident at Xuanwu Gate 玄武门之变King Yang of Sui Dynasty 隋炀帝Emperor Taizong in TangDynasty唐太宗the Grand Canal 大运河Luoyang in Song Dyn 东都cabinet: 内阁King Wen of Sui Dynasty 分封制patriarchal clan system 宗法制《中国古代史》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英文名称: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课程编号:16014202总学分:4总课时:72(其中:讲课课时72 )开课单位: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教材: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1]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4]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2004年.[5]王朝中、李世愉.中国古代史学习入门九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6]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课程负责人:王芳课程说明:本课程是师范类历史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