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何去何从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R&D)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1/5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3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2%、16.21%和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119.79%、151.13%、59.27%、53.99%、50.1%、和34.11%。
从近10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
据统计,1992~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3098万人增加到21090万人,增加79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800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19.8%提高至28.6%。
而第二产业同期由14355万人增加到15780万人,仅增加1425万人,年平均增加143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21.7%下降至21.4%。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一度占据了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正面临困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困境和出路,并提出一些建议。
困境一、人力成本上升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正在面临成本压力。
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导致产品价格上涨,难以维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外市场对低价产品的需求逐渐减少,追求品质和技术的高端市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
二、技术含量不高中国的劳动力产品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并不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难以获得高利润。
在国际市场上,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外企业逐渐将生产向更加高端、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转移,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立足点越来越不稳定。
出路一、提高技术含量,向高端产品转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应该尽快转型,向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高端产品转型。
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提高产品质量,中国就可以掌握更高利润和更加稳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这需要领导部门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国内市场开发,降低出口依赖度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除了在国外市场上受欢迎之外,对于国内市场也是非常有前途的。
通过加强国内市场开发,可以有效地降低出口依赖度,并减轻经济风险。
领导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例如税收优惠、市场开拓补贴等,来鼓励企业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
三、开发新兴市场,拓宽市场格局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应该把目光投向新兴市场,例如印度、东南亚等地,这些地区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依然很大,这为中国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改善人力成本和提高技术含量,加强国内市场开发,开发新兴市场等一系列措施,可以帮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找到出路。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前景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前景从纺织服装、皮具箱包、塑胶制品、玩具到家具,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纺织服装工业,堪称“”。
但福兮祸所伏,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的成功也为自己招来了众多的阻力:,成本上升和由此而来的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压力……全球性经济危机更令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当此之时,劳动密集型是否应该继续长远发展?他们该如何谋求生存与发展,实现战略突围?国际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决定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关闭在中国的唯一直属工厂,这一调整已经开始波及其在华的众多代工商。
关闭苏州工厂前,阿迪达斯在华的生产和采购业务分作两块,一部分通过苏州工厂将订单外包给代工厂实现,这部分订单主要用于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60%;另一部分则由阿迪达斯的国际采购部门(LO)完成,该部门的采购及供应覆盖其全球市场。
而调整后,所有在华订单的发单权将全部被转移至其国际采购部门。
此前,阿迪达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纳就曾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得过高,阿迪达斯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
事实上,除了阿迪达斯,其竞争对手耐克2009年3月也关闭了位于中国的唯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江苏太仓工厂。
同时,到2010年,耐克鞋越南生产的份额为37%,已超过了中国代工厂所占的34%的份额。
不仅如此,其实涉及不少行业的跨国公司近年来都已开始调整全球布局,随着低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与“世界工厂”似乎渐行渐远。
根据中投证券的分析,由于成本的上涨,纺织服装行业中有70%的企业利润率在4%以下,大多为中小企业。
前不久,江浙一带更是传出中小出口企业因不堪负重而破产倒闭的消息。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可替代性,发展阶段性,存在广泛性等的特点,随着中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经济危机等等阻力,原有的“中国制造”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正在丧失,类似阿迪达斯这样的外资制造业撤离的案例将越来越多,中国的代工产业亟需转型。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摘要:关键词:比较优势,出口,一、引言对于一个开放经济来说,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增加,可以通过市场网络的延伸、化分工、知识扩散以及创新激励等途径,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克鲁格(Krueger)等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和关系的个案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在引致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全社会总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能。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丰富而廉价的低技能劳动力,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即鼓励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而不是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发展,那么,这种做法将有助于规模的扩大。
根据林毅夫等人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之所以在增长和劳动力吸收方面成就斐然,原因就在于它们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有效利用了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
《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数据显示,继1992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突破1亿人之后,接下来的10多年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稳步上升,2004年达到1.4亿人的水平。
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以及其后比较优势战略的逐步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和出口。
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产业,制造业以其与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高关联度和高贸易额,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带动方面具有核心作用。
正如帕克(H.Pack)所说,即使制造业部门量仅仅占到一国总量的10%,也意味着该部门吸纳了现代部门数量可观的。
中国的事实正是这样,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制造业部门基本维持在0.8亿人的规模,占全国总量的11%和第二产业的50%,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合计数的22%~23%。
鉴于制造业部门在发挥比较优势方面的重要性,对该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比较优势产业贸易与现状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界定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劳动/资源密集产品包括皮革—纺织—服装—鞋类、玩具及运动器材、木材及纸制品、非金属矿产品等四类。
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最大奇迹,莫过于在短短30年时间里,使中国制造业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30年过去,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优势逐渐丧失、政策支持逐渐弱化,国际竞争对手迅速成长等一系列压力,产业前景越来越不明朗,尤其在当前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举步艰难,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大规模企业破产、外资撤离、出口滑坡情况。
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初步统计,去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
在企业倒闭风潮中,实力相对雄厚的外资企业不但未能稳住阵脚,而且率先出逃,有的向中国周边成本更低的南亚、东南亚转移,有的回流至本国,有的干脆弃厂而去,逃之夭夭。
眼下,国际资本以中国为重心的生产布局,正在出现调整,即不再将中国作为全球主要供应基地,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尽管可能不会大规模撤离,但也只为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日本纺织企业正在探索一种是以泰国为经营总部,以缅甸为生产基地的新模式,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尽管投资回流本国的案例相对少数,但因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中,显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低成本地区向高成本地区的回流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动向。
不仅如此,沉淀在国内制造业的民营产业资本,也有脱离制造业的倾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商业模式、国家法律政策调整、国际经济结构变化三个层面探讨。
从微观层面看,相当一部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根本性缺陷。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其特殊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分不开,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在纺织、服装、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广泛采用,在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中,运用得也很普遍。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精品文档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涵生产产品需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比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投入的劳动相对较多,则该产品可以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同理,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多,则该产品可以被称作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应的产业则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应的产业则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国之间进行产品内分工,不同国家在产品的不同环节进行生产。
不同的环节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
因此,尽管可能生产整个产品需要投入相对多的资本,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生产该产品的某一个环节却可能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
根据上述内涵,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产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国往往进口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零部件(中间品)进行加工组装生产最终品。
加工组装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因此,虽然中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有很大比重,但是中国主要专注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为了便于分析,这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坚持出口导向型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第二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比如,2010年,中国第二产业的规模达到2.76万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9%。
第二产业主要由工业组成,工业主要由制造业组成,因此,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国崛起的主要力量。
由于中国充分利用了劳动力禀赋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生产和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
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是其核心要素的产业。
这类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相对较少依赖机械与技术,其生产过程主要靠人工完成。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就业机会的创造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全球视角探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趋势,并分析其对就业、技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1.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分布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尤其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通常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廉价的资源,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
例如,中国、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家都是全球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
此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国际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分工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迁至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竞争力。
1.2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技术创新、国际贸易政策等。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低技能就业机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提供就业和减少贫困的重要途径。
其次,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劳动力成本的不同也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将生产线迁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一些工业化国家也通过提高工资水平和人力资源的升级,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另外,技术创新也在不断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随着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替代的风险。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取代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工作。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背景下。
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深入调研,文章分析了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策略和建议。
文章首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定义、特点以及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产业面临的主要变化和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方式转变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途径,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法律环境和市场需求。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如何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国外学者主要从产业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时,应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
同时,劳动力市场改革也是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包括完善劳动力培训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等。
国内学者则更多地关注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他们普遍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劳动力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方式来应对这一挑战。
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完善产业链协作等策略,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产业集群建设等。
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劳动密集型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传统产业模式的一次重大调整,更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现状与挑战劳动密集型行业通常是指那些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的行业,如制造业、纺织业、农业等。
这些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被机器取代。
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
这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从而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产生了冲击。
其次,全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这使得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最后,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往往伴随着高能耗和高污染,这与当前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背道而驰。
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特点与优势知识密集型行业是指那些依赖于知识和技术,以创新和研发为核心的行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
这些行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高附加值。
由于依赖于知识和技术,这些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其次,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快速的创新能力。
这些行业的企业通常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再次,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
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相比,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生产过程往往更加环保,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最后,知识密集型行业能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
由于这些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因此能够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李钢/沈可挺/郭朝先【内容提要】本文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
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增加守法企业的用工成本;工资上涨不是《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结果;《劳动合同法》有助于维护正常的用工秩序;《劳动合同法》实施也没有减少劳动力市场需求。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的路径应是主动将价格优势升级为品牌与渠道优势;注重研发,提升产品档次;注重人才培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多数企业在快速增长中较少关注创新、品牌与人才;而当经济形势不好时,多数企业就会快速从繁荣到破产。
但少数企业家在企业快速增长时期就比较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在繁荣时不断提升企业能力,因而在危机时不仅可以渡过难关,甚至可以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危机中相对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危机过后迎接新一轮增长期。
以下两个因素已成为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障碍:一是中国软实力的不足;二是高水平产业技术工人的匮乏。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发展,更需要升级。
可以说,中国的产业将与劳动力素质一起升级;甚至可以说没有劳动力素质的升级,中国的产业升级将仅是“镜中花,水中月”。
在可以预计的时期内,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更多将是生产过程的工艺升级及产品升级,这一过程中技术工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因而对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把中国技术素质较低的产业工人升级为高级技工并不断把新增劳动力培养为高级技工,将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修课。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9)09-0037-10一、引言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劳动合同法》),该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2023年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加速,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发展正在经历着巨大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都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这使得全球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领域。
然而,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行业结构、市场需求、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
一、市场规模方面一方面,全球人口基数的增加和市场开放的扩大,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我国外贸进出口主要货物出口,行业已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
但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正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首先,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进步对于人力成本的提升,将使得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品逐渐背离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其次,消费升级和消费多元化,始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所需要关注的发展趋势。
更何况,随着技术和产业进步的提升,许多原本由劳动密集型行业维护的产品类别,正逐渐被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等领域所取代,这将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市场规模变化。
二、行业结构方面在行业国内市场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相对较快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家庭日用品、服装、文化用品,玩具制造,轻工机械等行业方向做的比较熟练。
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行业技术、品牌、营销和销售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较大。
在行业结构上,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给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效应的强烈追逐,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过程,更多的企业正在以高端化、智能化的道路实现转型,市场角色分工和运营转型的趋势普遍存在。
三、市场需求方面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渐改变。
在传统的装备、电子等行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逐渐被智能、自动化装备所替代;在家庭日用品、家具等行业中,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于设计、品牌也有更高的要求。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年,全国~岁的人口有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占全球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和。
从近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
据统计,~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增加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提高至。
而第二产业同期由万人增加到万人,仅增加万人,年平均增加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下降至。
分行业看,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年间增加就业万人,增幅,是增加就业量最多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就业万人,增幅;社会服务业增加万人,增幅,是增幅最大的行业。
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同期增加就业万人,增幅;制造业同期减少就业万人,减幅达。
近些年,由于工业企业改制和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工业就业在大幅度减少。
据~年统计,在工业个行业中,就业略有增加的仅有个行业,个行业持平,其余个行业全部减员。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何去何从
“世界加工厂”将何去何从?世界银行曾经力推非洲抓 住契机,接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接力棒”。另有观 点提出,地处南亚的印度仍处在人口红利期,越南
、老挝、缅甸等国收入水平较低,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 新的“世界加工厂”。但也有学者认为,上述地区无法 承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日本学者小泽辉
智2010年曾撰文指出,中国内陆地区仍具有低成本优势 以吸引产业转移,而政府也无意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发展路径,同时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远
形成挤出效应促使劳动力回流。在这样的情况下,“离 土不离乡”或不出省的迁移模式,将变得更具吸引力。 最后,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内陆,内陆
省份的引资力度持续加强。就一国内部而言,跨区域投 资是雁阵模式承接继起的纽带。必需品消费市场的饱和、 劳动力成本的升高,以及对高附加值产品的追求
,促使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更具优势的地区 转移。而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引资政策的得力,是后发地 区经济起飞的关键。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战
地区阶梯式升级、继起式转移的过程。劳动密集型制造 业从日本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进而转移到东盟 国家和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
国家FDI的牵引下,往往会沿着“进口→自主生产→出口” 的路径实现财富的积累,同时随着本国收入水平的提高 和资本的积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将低
附加值的产业向外转移。从产品类型的角度看,产业变 迁的路径往往是由消费品制造业到资本品制造业,这是 雁阵模式的引申类型。 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地
Hale Waihona Puke 区发展具有差异性,而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 产业转移并不必然地指向非洲或者南亚,而是有可能在 国内延伸。有学者指出,小国经济资源禀赋单一
,其产业结构具有同质性,一旦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经 济整体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大国经济在地区之间具 有异质性,一些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另一些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论文报告: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与就业状况分析一、概述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现状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利弊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竞争力五、就业状况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关系一、概述全球化的背景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长期以来都是各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在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是广泛分布于许多基层经济中、中小企业中,承担了大量就业岗位,为中国经济稳定运行和政府的就业政策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也是中国外贸一大特色。
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外贸的支柱型产业。
据统计,2019年全国企业整体出口数量为13.77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出口占比达到89.5%。
而在制造业出口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份额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近几年占比在20%以上,如玩具、服装、家具、电子等领域均是信手拈来。
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利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既有优势,也有弊端。
其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技术门槛低、进口原材料成本低等优势便于出口,坚持外向型的经济发展能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和市场资源,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开放和国际分工。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环保难以达标,以及人工成本上升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等问题。
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竞争力竞争力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核心。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领域独占鳌头,一方面国内政策的支持,包括低利率信贷的优惠、税收政策,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改进,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和竞争优势;二方面得益于国内的产业集群,在不断深化细分领域的同时,大力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从供应链到价值链的跨越。
几乎成为各国客户致力于下载成本的首选。
五、就业状况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关系创造就业机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考虑因素。
经济转型 劳动密集型企业何去何从
经济转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何去何从近期,富士康迁厂的消息不断传来。
有报道称,富士康正准备将一部分苹果装置的生产从深圳转移到天津和河南,且相关员工招聘工作也已提前布局。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言人近日表示:“我们很快会在重庆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随着员工加薪压力加大和人民币汇率改革重启,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或将成为潮流。
经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企业何去何从,成为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富士康内迁能否成为潮流?郁慕湛吸引企业“安营扎寨”或转移的不仅仅是低廉的劳动力和低价的生产要素等硬性成本,优良的市场环境和到位的政府服务等隐形成本同样重要。
5月18日,富士康重庆工厂制造出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制造商早在10年前就开始在大陆分散设厂。
目前,许多制造商已经在江苏、江西、四川、山东和辽宁等省开设了工厂。
有迹象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也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富士康等企业加薪后,一些未加薪的企业压力增大。
随着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加薪势所必然,换句话说,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势所必然。
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重新启动,人民币小幅升值也眼看要成为事实,沿海地区的加工型企业不得不面对双重压力。
企业或是升级换代,创造更大利润,或是迁移内地,保持低成本运转。
江苏的工资水平只有上海的86%,山东和山西的工资水平分别只有上海的82%和76%,而重庆的工资水平只有上海的61%,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迁往中西部地区,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是明显的。
如果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因为底层员工薪酬的大幅提高,因为人民币小幅升值,而能使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升级换代,能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这完全符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不过,像富士康这样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是否能够成为潮流,现在还不能肯定。
浅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衰落与出路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繁荣经济、增加财政收人、出口创汇、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浙江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经济迅速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结构新一轮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着原辅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等困难,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势在必行,浙江省尤其如此。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浙江省;衰落;出路一、浙江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现状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等)和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日益衰落,向发展中和国家和之、服装等地区转移。
60-70年代进行纺织、服装等产业的转移,80年代进行家用电器、化学工业的转移。
从美国和日本转移到“四小龙”,再从“四小龙”转移到东盟和中国,形成了制造业生产基地国际转移的一个重要历史趋向。
这也使浙江省承接产业转移,打开国际市场,在世界制造业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初尝胜果。
然而浙江制造业的发展,在近几年繁荣的背后,似乎已显露出些许忧患:凭成本优势抢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却有着被锁定在低成本、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发展模式上的危险。
热衷于引进技术和设备,但在吸收、消化、创新方面投入不够。
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的隐患。
温州的借贷危机就是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的问题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借助廉价的劳动力,发展了鞋业、服装、皮革、眼镜、制笔、打火机等一批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业。
但表面繁荣假象带来了盲目的借贷投资,企业借贷资金链断缺,企业主选择仓惶出逃,温州危机震惊全国。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R&D)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1/5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3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2%、16.21%和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119.79%、151.13%、59.27%、53.99%、50.1%、和34.11%。
从近10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
据统计,1992~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3098万人增加到21090万人,增加79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800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19.8%提高至28.6%。
而第二产业同期由14355万人增加到15780万人,仅增加1425万人,年平均增加143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21.7%下降至21.4%。
2023年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指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较高,劳动力和技术密集程度较大的行业。
目前,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以下是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现状的分析:一、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等。
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和发展。
同时,发达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其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相对较小。
全球化和跨国投资的趋势使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加强创新能力来提升竞争力。
二、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之一,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众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理想投资和生产地。
目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制衣、电子组装、家具制造、鞋帽制造、玩具制造等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等。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竞争:由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力成本较高,产品价格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降低产品价格,以吸引消费者。
2.品质竞争: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优化生产工艺等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3.技术竞争: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企业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及研发新产品和创新解决方案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经济工作
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经济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最大奇迹,莫过于在短短30年时间里,使中国制造业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30年过去,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优势逐渐丧失、政策支持逐渐弱化,国际竞争对手迅速成长等一系列压力,产业前景越来越不明朗,尤其在当前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举步艰难,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大规模企业破产、外资撤离、出口滑坡情况。
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初步统计,去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
在企业倒闭风潮中,实力相对雄厚的外资企业不但未能稳住阵脚,而且率先出逃,有的向中国周边成本更低的南亚、东南亚转移,有的回流至本国,有的干脆弃厂而去,逃之夭夭。
眼下,国际资本以中国为重心的生产布局,正在出现调整,即不再将中国作为全球主要供应基地,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尽管可能不会大规模撤离,但也只为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日本纺织企业正在探索一种是以泰国为经营总部,以缅甸为生产基地的新模式,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尽管投资回流本国的案例相对少数,但因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中,显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低成本地区向高成本地区的回流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动向。
不仅如此,沉淀在国内制造业的民营产业资本,也有脱离制造业的倾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商业模式、国家法律政策调整、国际经济结构变化三个层面探讨。
从微观层面看,相当一部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根本性缺陷。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其特殊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分不开,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在纺织、服装、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广泛采用,在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中,运用得也很普遍。
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变化
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其发展变化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
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
二、该产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1.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大经营压力。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走高,企业的原材料成本随之增加,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而受目前企业的产品受竞争加剧的影响,出厂价格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即使在企业销售额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利润空间也受到限制。
据宏宝集团调查资料显示,自2007年以来,主要原材料钢材价格持续猛涨,最高涨幅达100%,致使产品成本上升30%,同时由于国家鼓励企业创新及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累计使得人民币升值22%,同时石油价格飞涨造成了各种辅料价格也水涨船高,合计到2008年出口手动工具钳成本上升了66%。
2.出口环境还不稳定。
目前,欧美市场的需求虽有起色但尚不稳固,外需疲软状况未有根本性转变。
调查中,出口企业普遍反映近期各地出口订单回升主要是由于国外阶段性库存补充效应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中长期出口形势仍需观望;此外,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采购习惯发生变化,国外企业追求周期短、数量少的订单,以求规避风险,由此给出口企业的出口运作增加了难度。
3、企业用工难问题迫在眉睫。
企业经营状况的逐步好转,近期企业用工需求继续回暖,但受企业分流部分外来劳动力、企业招工信息不畅、企业岗位需求与求职者意愿错位、长三角地区招工竞争激烈、劳动力培训推进尚不到位等制约因素影响,走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情况较为普遍,企业招工难已由技工蔓延至普工,对企业发展恢复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 按照青木昌彦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中国已经 走过了以结构变化为主要增长动力的库兹涅茨阶段,正 在向以人力资本积累为标志的H阶段迈进。由中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既没有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又无法加速积累人力资本,因而不是 中国发展的主线,而只能作为缓解阶段转换空档过
程中的一种权宜。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只是赶超战 略发展历程中的一条必由之路,而并非最终目标。只有 当中国甩掉了“世界加工厂”的帽子,才是走上了
形成挤出效应促使劳动力回流。在这样的情况下,“离 土不离乡”或不出省的迁移模式,将变得更具吸引力。 最后,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内陆,内陆
省份的引资力度持续加强。就一国内部而言,跨区域投 资是雁阵模式承接继起的纽带。必需品消费市场的饱和、 劳动力成本的升高,以及对高附加值产品的追求
,促使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更具优势的地区 转移。而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引资政策的得力,是后发地 区经济起飞的关键。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战
中国经济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增长,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按照林毅夫等1999年的分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 逻辑是,沿着符合比较优势的路径在国际分
工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赶超。借助劳动力丰富的 禀赋特征,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使之嵌入到“以日本为领头雁,亚洲四小龙、东
盟国家紧随其后”的雁阵发展模式中。 劳动密集型制 造业的竞争优势正在被削弱 然而,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 到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变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阔男书库/
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两年前,世界银行力荐非 洲的发展中国家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延续 东亚雁阵发展模式,这是很具前瞻性的建议。纵
使非洲目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制度环境不够友好等问 题,但在中国持续的建设投资项目和世界银行的援助和 引导下,这些问题都在逐步缓解。短期内劳动密集
型产业在内陆省份延伸的条件更充分,但中国总要迈向 由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发展路径,到那时或许非洲将成 为继中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加工厂”。 (作者
“世界加工厂”将何去何从?世界银行曾经力推非洲抓 住契机,接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接力棒”。另有观 点提出,地处南亚的印度仍处在人口红利期,越南
、老挝、缅甸等国收入水平较低,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 新的“世界加工厂”。但也有学者认为,上述地区无法 承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日本学者小泽辉
智2010年曾撰文指出,中国内陆地区仍具有低成本优势 以吸引产业转移,而政府也无意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发展路径,同时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远
区发展具有差异性,而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 产业转移并不必然地指向非洲或者南亚,而是有可能在 国内延伸。有学者指出,小国经济资源禀赋单一
,其产业结构具有同质性,一旦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经 济整体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大国经济在地区之间具 有异质性,一些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另一些
地区可能仍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大国雁阵模式表 现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与承 接。我国现阶段呈现出的如下特点,将有助于劳动
略指导下,我国内陆地区持续改善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地 方政府强有力的招商引资动机,都有助于吸引东部产业 的转移。 内迁模式并非长期最优选择 阶梯状的
发展格局,为我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和适宜的条件。为此,国家的产业政策可以由以往的吸 引外资,转向改善内陆地区的投资环境。然而,劳
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虽然在全局上为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赢得了时间,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 机遇,但在战略选择方面仅是次优路径,而非最优
地区阶梯式升级、继起式转移的过程。劳动密集型制造 业从日本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进而转移到东盟 国家和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
国家FDI的牵引下,往往会沿着“进口→自主生产→出口” 的路径实现财富的积累,同时随着本国收入水平的提高 和资本的积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将低
附加值的产业向外转移。从产品类型的角度看,产业变 迁的路径往往是由消费品制造业到资本品制造业,这是 雁阵模式的引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形成了产业转移的牵引力; 而发达地区对消费品的需求已趋于稳定,对资本品的需 求占比逐渐提高,也需要提升产业构成,以适应本
地的需求。 其次,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更具生产 性,劳动力资源禀赋相对充足。按户籍人口计算,中西 部地区的人口抚养比仍然低于东部地区,意味着
中西部地区仍有人口红利潜力可以挖掘。虽然大量中西 部地区劳动力在沿海地区打工,但是发达地区的高生活 成本以及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延伸,而不是向其他国家转移。 首先,我国各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梯度将形成各自的比 较优势,而这正是产业呈现飞雁式继起关系的关
键。发展阶段的差异,将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产业结 构的变迁产生影响。在要素供给方面,处于不同发展阶 段的地区拥有不同的人口结构,很多发达地区已经
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后发地区仍有较丰富的人口红利可 以挖掘,这都将通过用工成本的差异引导产业转移。在 市场需求方面,后发地区本身就是快速成长的新兴
远不足以承接制造业的发展。 产业雁阵转移开启大国内 迁模式 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是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的动态 变迁,即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已经消减,制
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涨,由此形成了促使劳动密集 型产业向人力成本更低地区转移的压力。先发地区在工 业化的过程中,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转移
到后发地区,后者通过产业承接实现赶超战略的过程, 被称为雁阵模式。 雁阵模式由日本学者赤松(Akamatsu) 首先提出,用于描述产业结构在东亚
化。农民工工资的持续上涨,使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新 的技术选择和区位调整。金融危机之后,海外消费市场 的疲软以及订单的减少,构成了来自需求方的挑战
。在要素市场方面,农民工工资的稳步攀升使企业的低 成本发展战略难以为继;而人民币逐步升值则进一步削 弱了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成本优势。中
国劳动力丰富的禀赋特征正在发生逆转,劳动密集型制 造业的竞争优势正在被削弱,经济增长亟待寻找新的动 力。 面对劳动力成本上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