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选择题-220道
1.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都有哪几种预期?(D)A.简单预期B.外推预期C.理性预期D.全是2. 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将会(C)A.提高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3.供给创造了它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供给表示有更多的需求,需求量始终与供给量作同比例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必然是恒等的,这是(B)A.供求定律B.萨伊定律C.科斯定理D.交易理论4.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B)A.米歇尔B.诺斯C.凡勃伦D.康芒斯5.拉弗曲线是由哪个学派提出的?(A)A.供给学派B.新古典综合派C.货币学派D.理性预期学派6.假设人们知道经济的真实模型并且以此作为行动的基础,我们称之为( D)A、货币数量论;B、实际经济周期理论;C、卢卡斯供给函数;D、理性预期假说7.在公债是否能影响经济的问题上( B )。
A、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B、新古典主义认为,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C、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长期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D、新古典主义认为,短期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长期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
8.削减税收和减少政府管制的政策是与( A )相关的。
A、供给学派经济学;B、卢卡斯供给函数;C、凯恩斯主义经济学;D、实际经济周期理论9.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劳动供大于求时( A )。
A、会产生非自愿失业;B、工资会下降;C、会产生非自愿失业,工资会下降;D、工资不会下降,也不会产生非自愿失业10.卢卡斯供给曲线表示的是( B )。
A、产出和物价变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B、产出和未被预料到的物价变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C、产出和预料到的物价变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D、产出和未被预料到的物价变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11.有效需求的三个心理因素不包括:( C )A 消费倾向 B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 C 边际收益递增 D 对货币的流动偏好12.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是( B )A 消费管理B 需求管理C 供给管理D 财政政策13.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均衡的是那个学派?( B )A 英国剑桥学派B 芝加哥学派C 凯恩斯主义D 公共选择学派14.为了避免经济萧条,哈耶克的主张有以下哪些,除了:( D )A 实行自由主义B 反对人为干预C 是货币保持中性D 用通货膨胀克服萧条15.“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
奖出限入政策
奖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国某些商品的出口,给 予津贴;减低或免除出口关税,或退回进口原料时征 收的关税;鼓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设立独占 经营的殖民地贸易公司,在殖民地经营独占贸易,使 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国家用现金奖励在国 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但对重要原料的出口 那么加以限制。
航运开展政策
建立强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制止外国 船只从事本国沿海航运和外乡和殖民地 之间的航运,如1651年英国通过重要的 航海法案,该法案规定,一切输往英国 的货物必须用英国船载运或原出口国船 只装运,亚洲、非洲及北美的贸易必须 利用英国或殖民地的船只。
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 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 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 入的根底,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 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第四,在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关系上,认为,国内商品生产应当服 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应鼓励工场手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开展。在对 外贸易上奉行“多卖少买〞的原那么。
早期重商主义
根本观点 政策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根本观点
一是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 要求在对外贸易中绝对地多卖少买,使金银流入国内。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 的根底、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 向即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 政策的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纯理论
早期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
分工思想
色诺芬 柏拉图 管仲 小结
色诺芬
瑞典学派经济理论
• 同样,林达尔认为,分 • 析动态过程最重要的是采用动态的不均衡分析 方法。他认为,企图在传统的静态理论中加 • 进时间因素以求建立动态理论是不可能的。他 还认为,对于经济分析来说,不同时期之间 • 的分界点比时期本身则更有意义,因为生产和 交易过程中制定决策,鉴定契约,或协议总 • 是在时期之间的间隙中进行的,每个时期本身 则是依据这些决策,契约和协议而展开的。
第二节 瑞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及 其他特点
• 一、分析方法 • 瑞典学派运用的分析方法是一般均衡分析,总 量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 • 首先,瑞典学派采用了瓦尔拉斯创立的一般均 衡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即就所有部门, 所有市场和所有商品进行分析,分析那种由各 种有关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供给价格 和需求价格的均衡。
第一节 瑞典学派的产生和 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 一、瑞典学派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 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最初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 纪初,正式形成一个派别则是在本 • 世纪20至30年代。瑞典学派比起英、法等国资 产阶级经济学派来说是明显的晚者。二战 • 后,其影响也远不如作为新正统的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那么,它为何在纷杂的现代西方经 • 济思潮中成为颇引人注目的一个流派呢?这就 必须分析瑞典特定的国情。
• 其后,缪尔达尔提出, • 不应将那种就两个不同时点上的均衡状态进行 比较分析的比较静态分析当作动态分析,因 • 为这样做无法说明静态均衡点上的静态如何成 为经济发展过程的动态。他指出,要解决这 • 个问题,就要将“时点”和“时期”两者分开 并且采用“时点分析方法”(或叫做“瞬时分 • 析方法”),运用这个分析方法,重点分析每 个时点上的变动趋势。
• 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先后分 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世纪20, 30年 • 代,那时他的研究属于新古典主义传统, 研究纯粹的理论问题。他作为瑞典学派 的创始人 • 之一,同林达尔等一起,继承维克塞尔 的传统,对资产阶级的一般动态均衡理 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际分工指的是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在特定领域内进行专业化和专长化的生产活动。
而国际贸易则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买卖货物和服务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贸易理论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应该专注于生产自身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国家的优势产品。
比如,一国在生产汽车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技术水平,而另一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更有竞争力,两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相互交换,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不仅有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量和效益。
消费者也能够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来自其他国家的优质产品。
此外,国际贸易还能够促进技术和知识的跨国传播,推动全球创新与发展。
然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优势地位,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面临竞争压力甚至贸易逆差的困境。
这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的出现。
其次是资源过度依赖的问题。
国际分工的加深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对特定资源或产业过度依赖,一旦该资源或产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冲击,国家的经济将遭受重大损失。
为应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
首先,各国应加强经济政策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出现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行为。
其次,各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升竞争力和资源优势,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加强贸易规则和机构的建设,提高贸易体制的公正和透明,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环境。
第三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奠基人 著作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 英国
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可能从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收益, 但与发达国家获得国际分工收益绝大部分不同,发展中 国家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这一小部分收益, 发展中国家还会进行激烈的争夺。他们竞相开出各种优 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 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 治上的让步。
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在北京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年轻的中国社科院研 究员用他新买的iPad浏览新闻、阅读书籍,引来众多与 会者的围观,学者们对它的功能、价格等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日本《读卖新闻》6月23日在头版报道了一条消 息:从4月3日问世到6月21日的80天里,iPad总共卖出 了300万台。此前一天,韩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央日报》 则刊发了一篇驻港记者的署名文章,题为《“中国深圳 制造”的iPad》。文章将一组冰冷的数据残酷地直陈在 读者面前:一台iPad在美国售价499美元,其中“LCD平 板(95美元)、苹果A4处理器(26.8美元)、16GB存储 器(19.5美元)等高附加价值零配件占成本的54.4%, 而iPad的零件材料总成本为259.6美元(占零售价499美 元的52%)。而组装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例为3.4%。每 卖出一台iPad的时候,台湾富士康和深圳工厂的40万中 国工人仅仅分得9美元。”
一 个 例 证
英国呢绒的生产有绝对优势, 葡萄牙酒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国际化•清早把你从睡梦中叫醒的通用电气公司的闹钟或收音机可能产自中国包装总公司,在你耳畔回响的突发新闻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报的.你穿上印度尼西亚生产的阿迪达斯便鞋,墨西哥生产的美国鹰牌牛仔裤,又从诺基亚手机上取下在美国设计并用中国台湾部件在美国生产的充电器,出门去了.你坐上肯塔基州生产的丰田汽车,放入加拿大歌手艾薇儿演唱的CD.你顺便走进当地的星巴克给你的手机电池充电,叫了一杯用哥伦比亚和埃塞俄比亚产的咖啡豆煮出的咖啡.虽然你才度过了一个小时,可你已经虚拟的周游了世界.波音飞机•波音747飞机的制造需要400万余个零部件,绝大部分是由65个国家中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提供的。
•我国四大飞机工业公司这几年承担了波音737/300、737/700、757、MD82、MD90¡ª30各机种的平尾、垂尾、舱门、机身、机头、翼盒等零部件的¡°转包¡±生产任务国际分工•生产的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地方,利用各国在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成本(劳动力,能源,土地和资本)方面的差异,寻找货物,服务的源头的一种趋势.案例•波音777:8个日本供应商为其提供机身,舱门和机翼等,一个新加坡的供应商为其提供机头起落架舱门,3个意大利制造商为其提供机翼配件,总的看来波音777的价值为30%的配件由外国厂商制造.而波音787的制造就更进一步了,价值约65%的配件计划拿给外国公司制造,其中的35%将出自3家日本公司.案例•2007年5月16日早晨,波音787梦想飞机的最后一批主要组件运抵美国埃弗雷特。
这批主要组件包括:集成后的中部机身包括由日本川崎重工制造的前机身段43段;由川崎重工和富士重工制造、由富士重工组装的11/45段、中央轮舱和中央机翼油箱,以及由意大利阿莱尼亚航空航天制造的44、46段和中央机身段。
音集团中国事务副总裁庄博润表示,787项目的部件是由全球供应商来生产的,这些供应商不仅要完成产品,还需要安装系统。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教材
(2)理论假定前提: 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 自由商品贸易 两国生产要素同质 要素密集度假设 资源充分利用 规模收益不变 消费者偏好相同
(3)基本内容:74页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国际价格不同是因为成本不同,而成本不同是因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不同是因为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不同。 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使生产达不到理想结果,但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缺少流动性的不足,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开展自由贸易后,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要素丰裕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要塞稀缺 的产品。要素价格均等化说——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
学者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80页)
a.劳动力不同质 (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说)b.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 (产业内贸易说)c.自然资源稀缺 (如美国石油进口算作资本密集型进口)d. 存在需求偏好 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国际分工基本内容 第二节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 第四节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第五节 需求偏好理论 第六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七节 贸易保护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1、国际分工的含义 指世界各国生产货物与服务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一国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产生了国内的社会分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当一国的生产发展,有部分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就形成国际分工。2、国际分工的作用 1)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可以产生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有明显促进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了。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种真正意义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
接下来,我给大家谈谈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主要内容以及评价。
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运动规模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时,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提出带有一些普遍性的原理,这些原理对分析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解开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主义的概念本身中。
”理解: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形成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他体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度的追求,放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什么呢?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各国通过贸易分工,能得到实用价值上的好处,增进消费者的福利,还能调剂资源的余缺,满足生产的需要。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技术工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投入产出分析必然会有一个社会整体福利量的增加,这个增加量就是国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
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比较差异,输出本国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本国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节约社会整体劳动支出;二是通过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输出本国相对富裕的产品和资源,以换回本国相对短缺的产品和资源,从而实现实物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国际贸易理论,是指从资源原始积累一直到当代各国积累开展国际贸易的整个历史阶段的思想发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它与资本主义上产方式一同发生和发展,经历了各部相同的历史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两大阶段。
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又分了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和新古典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生产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实为重金主义,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重商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其主要著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马克思称之为“重商主义福晋书”。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论)古典学派首先由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出版)提出国际分工,实行自由贸易。
他在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这也是贯穿于他的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思想。
斯密认为,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才能充分享受到地域分工的利益。
由于先天的自然条件或后天获得条件的不同,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
如果实行国家间的分工(及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该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相互交换(即国际贸易),则对参与分工和交换的各国都是有利的。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理论第三篇国际贸易分⼯理论第⼀章古典贸易理论——⽐较成本理论⼀、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主张⾃由放任(⼆)主张分⼯(三)主张国际分⼯1.国际分⼯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
原因:先天的⾃然禀赋;后天的有利的⽣产条件2.例⼦(1)分⼯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如何分⼯?(2)分⼯后的产量(1)1:1交换后的数量⼆、⽐较成本论⼤卫李嘉图(⼀)适⽤的分⼯条件(⼆)分⼯原则——两优取重,两劣择轻两⼥⼠的例⼦(三)李嘉图的例⼦1.分⼯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如何分⼯?(2)分⼯后的产量增加了(2)1:1交换后的数量。
按⽐较成本的原理进⾏⽣产的国际分⼯,能提⾼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提⾼各⾃国内的消费⽔平,节约社会劳动。
该理论主张⾃由贸易,主张国际分⼯。
(四)⽐较成本论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五)该理论的缺陷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善之处劳动不是唯⼀的⽣产要素,也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有同样固定的⽐例;劳动不是同质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不同⽣产类型之间替代。
后发展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2.假设较多(1)两国两商品;(2)劳动价值论;(3)成本不变;(4)没有运输费⽤;(5)⽣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6)⽣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收⼊分配没有变化;(8)物物交换;(9)完全国际分⼯;(10)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种静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中⽣产关系的作⽤第⼆章新古典贸易理论——⽣产要素禀赋理论及其验证和解释⼀、要素禀赋论资源赋予论产⽣⽐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理论基础以⼀般均衡论为基础。
货物的供应最终依赖于(1)⽣产要素的供给;(2)⽣产的物资条件(⽣产函数)—所投⼊的⽣产要素的⽐例关系。
⽣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供需相互决定的。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绝对成本说
”,也称“地域分工论”。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
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 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
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
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 方都更加有利。
2、国际分工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
特点
(1)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 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而形成的 (3) 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由奢侈品转向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至二次世界大战)
空中客车公司拥有1500多家供应商,分布于27
个国家,其中包括500多家美国公司和新加坡、
印度、澳大利亚、印尼、韩国、日本和中国的 供应商”。
一架波音737飞机是由450万个零部件组装成的, 由6个国家、2600家企业,其中1100家大企业, 1500家小企业协作生产的。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交换,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产业内水平分工 第一产业
产业间水平分工:
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 贸易(一些国家专注生产汽车,一些国家生产飞
机)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资源(耕地,矿产, 水资源)。
在科技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
豆单产水平还比较低,农民种它经济上感觉并不划算,所
《国际贸易学》课件0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的利与弊
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分工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充分利用资 源和专业知识,提高生产效率。
资源分配
通过国际贸易分工,资源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满足各个国家的需求动力 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贸易不平衡
国际贸易分工可能导致贸易不平衡,增加一些国家 的依赖性并导致经济不稳定。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应用和实践
1
经济整合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为经济整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如自由贸易区和经济联盟。
2
全球价值链
国际贸易分工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和互联互通。
3
战略申请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也被应用于国家间的战略规划和市场竞争,以实现长期发展和 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研究了全球贸易中的合作与专业化,为经济增长和福利提 供基础。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概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探讨了国家之间在生产、经济和资源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分工的原则和模式
国际贸易分工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和相对比较优势原则,包括商品交换、劳动 分工以及资源配置。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专注于生产其绝对成本最低的商品,以提高经 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某国在所有商品上都有绝对比较劣势,仍可通过选择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来参与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的要素与影响因素
比较优势的要素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和资本,而国家的特殊条件和 政策环境也会影响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发展。
2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一、案例思考
1、小明和小王要过河,河上没有一条船也没 有一座桥,他们决定自己搭一条木浮桥过河, 搭一条木浮桥需要木板和绳索,如果小明1小 时可以作10块木板,可以搓10米的绳索,而小 王1小时可以作12块木板,可以搓8米的绳索呢。 问他们应该如果合作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搭 成这座桥。若小王1小时可以作8块木板,可以 搓8米的绳索呢?
(四)衡量标准 (1)相对劳动生产率: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2)相对成本: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相对于产品B) =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
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出口。 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的。不用 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 家,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
四、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理论创建人及代表作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二)理论的历史背景 反对“谷物法”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酒 1.025单位 1.1单位
(六)理论开创性与局限性 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了 1、静态均衡的假设,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和制 度的变迁 2、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劳动投入 量的不同 3、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
课堂练习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中国与美国有200名 劳动力,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 的话,中国可能生产200吨,美国能生产300 吨;要是都用来生产小麦的话,中国能生产 100吨,美国则能生产200吨。在进行分工前 他们各用自己的一半的劳动力生产一种产品, 现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假设国际市场价格为60吨小麦换100吨大米。 做图分析两图应该如何展开国际分工并进行国 际贸易。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比较优势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国 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中,用以 解释贸易利得、贸易模式和贸易 条件等问题。同时,它也是制定 贸易政策和贸易战略的重要依据 之一。
绝对优势
01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 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高的生 产效率,即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消耗生 产更多的产品。绝对优势的概念最早 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 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这 些条件使得某些国家在生产某些产品 时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总结词
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重 要发展方向。
详细描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生产过 程被分割成不同的环节,这些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 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为国 际贸易分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技术进步 也加速了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国际贸易分工需要适 应这种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国际贸易 分工理论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 的流动性来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和优化。
国际生产分工
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生产分工,将生产环节分散到不同国家,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 率。例如,发达国家负责研发和设计,发展中国家负责制造和组装。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跨国公司在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 技术进步。
美国的服务业贸易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总结词
美国在全球服务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凭借其强大 的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成为全球 价值链中的服务业贸易国之一,其在金融服务 、商务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均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中 占据了核心地位,同时也成为其他国家服务业出口的 主要目的地之一。此外,美国还通过跨国公司的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服务业投资和扩张,进一步巩固了 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经济学]免费】H-O理论国际贸易理论
1、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能够发生
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符合古典学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则(比较 优势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下面的例子,美英两国 都有绝对优势),因此国际贸易能够发生。 举例分析:假设两个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生产两种产品如小麦和纺织 品,1美元兑换1英镑,国内的价格比例如表7-1 表7-1
三、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
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的实质是一般均衡论,即认为任 何经济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俄林将相互依存 理论运用到了商品价格的决定上,被称作相互依存价格论, 或称一般均衡价格论。 他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价格形成机制。 1、需求:决定需求的有两种因素:一是消费者的欲望、要 求和爱好;二是每个人的收入状况,也影响对商品的需求 情况。 2、供给:决定供给的也有两种因素: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 状况;二是生产的物质条件,比如,生产中是否使用的技 术设备较多而劳动力较少,等等。 俄林认为,由上述四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价格机制, 在同一时间内决定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所有商品和生产要 素的价格。 .
俄林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一个著名结论: 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
这个交换比例上的差距决定了双方若按照差距之内的交 换比例进行交易,都可获得利益,从而使两国间的贸易 能够发生。 也就是说,小麦和纺织品的交换比例在1∶1/2~1∶3 之间,对参加交易的两国都是有利的。 比如,1单位小麦交换1单位纺织品。对美国来说每单 位小麦比国内交换多得1/2单位纺织品。对英国来说每 单位纺织品能比国内交换多得2/3单位小麦,这是因为 在英国国内1单位纺织品只能交换1/3单位小麦,而与 美国的贸易中1单位纺织品则可换回1单位的小麦。 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的条件下,国际贸易能使交易双方同时获利,从而使这 种贸易有了发生的现实基础。 .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国际分工,简单来说,就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早期,各国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生产方式相对简单,分工也不明显。
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各国逐渐发现,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换取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种优势可以是自然资源方面的,比如某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在矿产开采和相关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天然的优势;也可以是技术和劳动力方面的,像一些国家在高科技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就能在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上占据领先地位;还可能是资本方面的,资金充裕的国家能够大规模地投入生产,实现规模经济。
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对国际分工和贸易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其中,比较经典的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交换其他产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比其他国家都高,那么它就应该集中力量生产这种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更进一步。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相对其他国家的劣势较小,那么它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按照这个理论,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该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比如有的国家劳动力丰富,有的国家资本丰富,有的国家土地资源丰富。
因此,各国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给各国带来了诸多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在阐述比较成本学说时,运用了“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简单的国际贸易模型。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进入国际贸易的产品:布和酒。
在劳动和资本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生产成本(劳动耗费量)和技术条件既定时,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布要耗费100小时劳动量,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布只需耗费90小时劳动量;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酒需耗费120小时劳动量,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酒只需耗费80小时劳动量。
在布和酒的生产上,英国的单位产品成本显然都高于葡萄牙,但是,在布的成本上英国的生产成本是葡萄雅的1.1倍,酒的成本上英国的生产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
于是,英国在布的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比在酒的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要小,换言之,英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布生产方面,因为在英国国内,布和酒的生产成本比例是100:120,即少生产1单位酒的节余劳动,可以用来生产出1.2单位布。
葡萄牙虽然两种商品成本都低于英国,但在布的生产中葡萄牙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90%,在酒的生产中葡萄牙的生产成本仅为英国的67%,葡萄牙的比较成本优势在酒的生产方面。
在葡萄牙国内,布和酒的生产成本比例是90:80,即少生产l单位布的节余劳动可以用来生产9/8单位的酒。
如果英葡两国实行国际分工,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英国生产布,葡萄牙生产酒,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对双方都有利。
在实行按照比较成本优势的国际分工前,英国国内市场上需要以1.2单位布换1单位酒,葡萄牙国内市场要用1单位布换8/9单位酒。
实行国际分工后,若按1:1的比例交换(这一比例在1:1.2和1:8/9之间,若比例定在1:1.2或1:8/9,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只能对葡萄牙或英国一方有利),英国现在用100小时劳动生产的布可换到需本国120小时劳动生产的酒。
而葡萄牙则用80小时生产的酒换到需耗费本国90小时劳动生产的布。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使双方都节约了劳动,得到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
到了本世纪20-30年代,它受到了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奥林的挑战,他们反对李嘉图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学说,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出了所谓“生产要素比例—生产要素密度原理”,即著名的“赫克歇尔—奥林定理”。
早在1919年,赫克歇尔在题为“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这片论文中,就提出了上述“定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概念(如区域和次区域)。
1933年,赫克歇尔的弟子奥林用英文写作和出版了《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该书列为“哈佛经济研究丛书”),在他的老师的理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
奥林认为,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时所存在着的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出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或相对稀缺件)的差异决定的。
按照他的看法,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有两方面的缺陷:—是由劳动量决定生产成本,不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和资本)的作用及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地租和利息)对商品生产成本的影响;二是只强调供给方面的因素,忽视了需求变化的重要影响。
奥林继承了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具体地说,价格是由供求的四项基本因素决定的:①消费者的欲望;②生产要素所有权的情况(它通过影响收入从而影响需求);③生产要素的供给;④生产的物质条件。
由于生产的物质条件即生产要素的物质特性在各地都是一样的(例如,各国种植小麦均需土地,劣等地的农产品产量较低),所以第④项因素可以置而不论。
第①项因素和第②项因素
构成有效需求,它与第③项因素所形成的对比关系称为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这种相对稀缺性决定了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差异,从而也就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因为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为满足一定需求量所生产的商品成本比例反映了它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关系。
但是,如果各国间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恰好为需求差异相抵消,即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与生产这些商品必需的生产要素供给的对比关系是相同的,那么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的差异就消失了。
可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例如,在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居民对小麦的需求(从而对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决不会大到这种程度,以致地租上升与地狭人稠的国家(英国)的地租水平同样高。
在相对稀缺性的差异分析中,奥林特别强调第③项因素,即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他指出:“显然,生产要素配置的差异是产生区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恰如个人生产技能的差异是个人之间交换不同产品的原因。
”1
根据奥林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的差异决定了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产生。
而国际贸易的结果,又会缓和各地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均衡,并且使生产要素的价格趋向均等化,从而给各国都带来利益。
例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本短缺,英国地狭人稠,资本充裕,所以前者的地租低于后者而利息高于后者。
按照生产要素的不同禀赋实行国际分工,澳大利亚生产和出口小麦,英国生产和出口制成品,由于小麦生产需较多的土地,澳大利亚的地租上升,而英国进口小麦,对土地的需求减少,则地租下降,即两国的土地相对稀缺性的差异减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商品的价格都将趋于均等化,这种均等化可以给双方都带来利益。
1,价格均等化的趋势可以改善两国生产要素的结合比例,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生产总值。
例如在澳大利亚,原先由于资本短缺,农业大都是粗放经营,占地多而投资少,土地的生产力并未充分利用。
由于价格均等化的趋势,澳大利亚的利息下降,可以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资本,土地和资本的结合比例更为合理,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单位面积产量。
2,价格的均等化趋势使得国内交换比例比贸易前更为有利,居民可以得到较多的商品。
如在贸易前的英国,地租高使得小麦的生产成本较高,换取一定数量的小麦需要较多的制成品,现在与澳大利亚进行贸易,英国向澳大利亚出口制成品进口小麦,结果国内的小麦价格下降,制成品和小麦的交换比例发生变化,换取一定数量的小麦只需要较少的制成品。
按照上述分析,赫克歇尔—奥林定理可以简单表述如下:一国应出口运用本国丰饶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生产中需运用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这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将造成各国生产要素均等化的倾向,使各国都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内容和形式上又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赫克歇尔—奥林—萨缪尔森定理”(或‘赫—奥—萨定理”)。
这一理论把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问题仅仅归结为生产要素领域的问题,用比较生产要素的成本来定义生产成本,用生产要素的禀赋来说明比较优势,用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用生产要素的价格来解释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分配。
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生产三要素论”和“供求价格论”基础上的比较生产要素优势理论。
尽管赫-奥-萨定理对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瑞典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缪尔达尔并不同意这一理论。
从现实状况看,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向来是处于不利地位的,缪尔达尔认为,赫克歇尔和奥林教授的国际贸易会促进各国生产和增进各国利益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这类观点是建立在利益和谐、自然贸易这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假定条件之上的。
事实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
1奥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第17页(转引自《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页)。
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
他用“扩展效果”和“回荡效果”来说明国际贸易会导致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
“扩展效果”和“回荡效果”最初是在缪尔达尔的《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用来说明—国内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一国内的“扩展效果”是指某一地区兴办新兴工业后,逐渐形成一个经济中心,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导致新的经济中心的形成。
一国内的“回荡效果”是指某一地区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非但没促进其他地区的发展,反而引起别的地区的衰落。
他也运用这两个概念分析了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问题。
他认为,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回荡效果”十分强烈,而“扩展效果”却是很微弱的。
因此,他指出,国际贸易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对贸易国各方有利的,只有在贸易双方的工业化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才是互利的,因此,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贸易管制和实行贸易保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