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合集下载

生活设计美学探究——隐没于生活的波普艺术

生活设计美学探究——隐没于生活的波普艺术

生活设计美学探究——隐没于生活的波普艺术生活是一种艺术,而生活设计则是进一步将这种艺术发扬光大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把生活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探索。

这种探索不仅包括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优化设计,还包括对生活本身的审美探究。

波普艺术是生活设计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英国和美国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

它的特点是使用明亮的颜色和强烈的对比色。

波普艺术强调通俗文化,将大众文化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这种艺术形式旨在抓住当代社会的现状和文化,反映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社会趋势。

波普艺术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它的尝试让大众文化与艺术相结合,从而为人们营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波普艺术以其生动鲜明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视觉体验。

例如,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以他的几何图案、明亮色彩和从变幻的创作模式,成为了了解波普艺术的重要存在。

波普艺术的核心在于创建更加美好的生活。

波普艺术试图把艺术回归到生活中去,让艺术更加贴合人们的生活体验。

波普艺术以其简约主义、时尚化的表现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快捷的生活方式。

例如,波普艺术品牌可以通过自己的商店、产品的包装和广告宣传,将产品与艺术相结合。

这种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购物体验,也为品牌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波普艺术融合了当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风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

波普艺术通过其奇特的风格、色彩、趣味性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例如,波普艺术品在家居装修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和时尚感。

波普文化也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例如,波普音乐、波普电影和波普游戏,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波普艺术探究了生活设计美学的本质,探索了当代社会和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

它的出现,不仅让艺术回归到生活中去,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美好的体验和时尚元素。

波普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波普艺术是一种流行于1960年代的艺术运动,它的特点是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文化和消费品,运用鲜艳明亮的颜色和平面化的形式呈现。

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

波普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波普艺术家们喜欢选取大众文化中的元素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例如电影明星、流行歌曲、广告等。

他们认为,这些普通的事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2. 平面化的形式:波普艺术家们运用了平面化的手法,将事物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形状,使得作品更加醒目、易于识别。

同时,他们也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3. 反映消费文化:波普艺术强调的是当时消费文化的繁荣。

艺术家们将商业广告、商品细节等元素引入到艺术创作中,借此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消费文化的追求和推崇。

4. 对当代社会的批判:虽然波普艺术家们借用了大众文化和商业元素进行创作,但他们并不是为了纯粹的艺术享受而创作,而是试图从当代社会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批判。

他们抨击社会中的虚假和浮华,提出了对商业文化的反思和质疑。

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1. 绘画:波普艺术的绘画作品通常采用平面化的手法,将事物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形状。

艺术家们喜欢使用大量的鲜艳明亮的颜色,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2. 雕塑:波普艺术的雕塑作品通常也采用平面化的手法,将事物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形状。

艺术家们喜欢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例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3. 影像:波普艺术的影像作品主要是指电影和电视节目。

波普艺术家们借用了电影明星、流行歌曲等元素进行创作,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流行文化。

4. 装置:波普艺术的装置作品通常是一种三维的艺术形式,它们常常是由一些日常物品组合而成,以此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消费文化和物质文化。

波普艺术是一种强调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艺术形式,它借用了广泛的元素进行创作,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艺术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

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了西方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为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内容和土壤。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和随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后物对人的精神压抑的加剧,以及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西方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滥殇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逐渐让位于加强对人的关注与研究的人本主义思潮。

受其影响,于是现代派文学艺术开始出现了在思想主题、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新视点,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

后现代艺术的形态出现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反驳。

这无疑是从达达主义开始,波普艺术在创作方法上虽然受到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流派。

在整个英国的波普艺术圈中,英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与美国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体现波普艺术的特征方面显得比较逊色,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英国波普艺术原本就是产生于对美国文化的憧憬中,波普艺术真正的土壤是在美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也发生了改变:中产阶级人数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花色齐全、品种繁多的生活用品,从大汽车到厨房用具,成倍地增长,在这高消费的社会中充斥着空调、汽车、广告、电视、可口可乐瓶子等。

这琳琅瞒目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当时对美国的艺术家们来说无非是一种天然的需要。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采用了许多得来自美国影片中大众崇拜的形象,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作者:柯达刘璐来源:《大观》2017年第01期摘要:波普艺术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商业社会,一经出现就成为西方社会当中非常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以色彩斑斓的空间结构来排列图像,除了以艺术品作为表象之外,还会印制在产品、丝网等平面上,非常具有创新性,也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以熟悉。

波普艺术在当代仍然非常常见,是一种与抽象主义对立却与大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从波普艺术特点与传播媒介作为切入点,分析其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联,从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角度来分析和认识波普艺术。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影响与融合波普艺术源自英文Popular Art,译为大众艺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由于其大量运用色块进行复制,图案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译为波普。

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形象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重新呈现到大众的面前。

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创立一种现成品组合的艺术思维视角。

这种艺术形式从出现之日起引起轰动,并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在波普艺术盛行的年代,其通过大量复制的方式使得精英和大众审美之间鸿沟逐渐消失,艺术不再是精英社会的独享品,直至今天,波普艺术仍然能成为大众文化的风向标,并且已从单一的艺术形式转变成一种广泛的文化,成为一种艺术与大众化的象征。

波普艺术虽然被称之为艺术,但是在其发展的中后期,在商品社会广泛运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商业社会的符号,常态化高于艺术化,大众审美日渐疲劳,波普艺术也随之瓦解,尽管如此,当代社会仍然还会看到波普艺术的身影,其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之深远,传播之广泛几乎没有任何艺术形式与之比拟,因而波普艺术仍是艺术史上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波普艺术波普艺术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波普艺术的出现恰逢二战后期百业待兴、工业发展进入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战后的严肃、悲观色彩逐渐淡化,抽象表现主义在艺术潮流中被人们主义。

波普艺术形态、色彩与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关系

波普艺术形态、色彩与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关系

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波普艺术形态、色彩与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关系波普艺术形态、色彩与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关系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波普艺术家力求通过生活中最大众化的事物把观赏者和创作者都溶于生活之中,在波普艺术家那里,任何一件物品,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在特殊的组合中结合起来的东西仿佛丧失了自己的意义而获得了新的品质。

是一种反美学的艺术观念使得波普艺术家们力图在物质世界寻找精神世界的语言形式。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日常生活;色彩正文:艺术与生活越来越贴近,本文主要就是从波普艺术入手,分析波普艺术的发展过程,探讨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的紧密关系。

在当下众多研究波普艺术的理论著作或文章中,对于波普艺术独特的色表现手法及其背后隐含的色彩理念(色彩观)却鲜有论述。

波普艺术(Pop Art),Pop Art是Popular Art的简称,就词义而言,Popular是大众的意思,也含有流行的意思。

〔1〕简单的说就是流行或通俗文化艺术。

“波普艺术”这个名词首先是英国批评家阿罗威(Laurence alloway)于1954年提出,这是对大众宣传媒介所创造出来的大众艺术的简称。

1962年,阿罗威再把其内涵扩大,包括利用影像作为美术内容的艺术家活动。

[2]现代美术史上公认的第一件波普艺术作品,是1956年在怀特波儿艺术画廊举办的展览“这就是明天”展出的一件由英国的汉密尔顿创作的拼贴《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这只比普通杂志略大一点的画面上表现一个“现代”的公寓。

里面有一个傲慢的裸女和她的配偶—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大量的现代用品如电视、台式录音机以及连环图书、福特徽章和真空吸尘器广告等。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屏幕上正映着《爵士割手》里面的乔儿森的特写镜头。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一种具有大众文化符号、商品文化和大众媒体影响的当代艺术形式,其影响程度不仅限于西方国家,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在中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借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波普艺术的特点、发展和在中国的影响等角度,探讨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一、波普艺术的特点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兴的艺术运动。

它的出现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反叛,对传统艺术的一种挑战。

波普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波普艺术注重将大众文化带入艺术领域。

艺术家们通常会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广泛流行的物品、符号和图案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比如漫画、广告、电影明星、食品包装等。

通过这些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素材,波普艺术将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得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2、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波普艺术在艺术形式上不拘一格,既有平面艺术作品,也有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家们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来表达他们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和审视,这种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为波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可能性。

3、对物质文化的审视:波普艺术关注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和物质文化,艺术家们通过对消费品及其符号的审视,探讨现代社会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以及物质价值观等问题。

波普艺术借此呈现出对当代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积极地借鉴和吸收波普艺术的创作理念和形式美学,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中,创造出了许多融合了波普元素的艺术作品。

以王广义、钱彦杰、戴学敏等为代表的中国波普艺术家,通过对波普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使得波普艺术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带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波普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得益于各类展览和艺术机构的支持。

从1990年代开始,许多大型画廊、美术馆和艺术机构陆续举办了以波普艺术为主题的展览和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对波普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中国艺术界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试论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其影响

试论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其影响

试论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其影响波普艺术(Pop Art)作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艺术流派,以其鲜明的图案、明亮饱和的色彩和扁平化的形式感,成为当时最具话题性和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波普艺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题,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因此对于当时的美学和文化发展以及后来的艺术形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图案和色彩的丰富多彩:波普艺术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鲜明的图案和大胆饱和的色彩。

波普艺术家常常使用大量的重复和镶嵌等手法来产生出图案的效果,同时采用强烈的对比来增强图案和色彩的表现力。

2.扁平化的形式:波普艺术家通常使用扁平化的形式来呈现图像,这种形式可以使得图像更加简洁、节俭,同时能够更加直接地传递信息。

波普艺术家通常会抛弃传统的画面深度和透视关系,而采用更加平面化的表现方式。

3.消费文化的主题:波普艺术家通常以日常生活和大众传媒为主题,反映当时的消费文化。

他们关注的是纸片杯、香烟、汽车、标志、音乐明星等这些充斥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东西,并将其运用到艺术作品中,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将艺术带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4.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波普艺术家尝试将艺术与大众文化进行融合,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受众性。

波普艺术家关注的是通俗文化和消费社会,并通过其表现形式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

1.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波普艺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使得艺术家开始关注日常生活,试图将艺术与生活进行融合。

此后,大量的艺术家开始采用类似的表现方式,如后现代主义、潮流艺术、街头艺术等。

2.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波普艺术反映的是当时的消费文化和通俗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文化趋势也越来越普遍。

波普艺术为此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的方式,成为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一种重要反应和见证。

3.对视觉和审美体验的影响:波普艺术以其丰富多彩、鲜明的图案和色彩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激发了人们的视觉和审美元素。

浅析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

浅析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

浅析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关键字:波普艺术;美国;大众化一、走向艺术之路安迪沃霍尔是出生在美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移民家庭,他自幼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所吸引,并对此一直保持极大的热情。

安迪沃霍尔最早在卡耐基技术学校学习,这里不是专业性的美术学院,而是一个能够是人们更容易得到工作的技术培训基地。

而这里开设了许多商业艺术技巧课,安迪沃霍尔在这里接触了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手段并学到了复制现成图像的技巧,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迪在校期间,学院在1946和1947年分别举办了杜密埃和老特雷克的作品展,这使安迪有所启发,次年安迪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看到了杜尚的作品,使他有了明确的方向。

杜尚是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在他的影响下,安迪沃霍尔开始对墨迹技巧的使用进行实验,因此,杜尚的艺术对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迪1949年6月顺利毕业,并取得了插图设计学位。

因为他的勤奋与自我推销,他迅速进入纽约的商业艺术圈并来到《魅力》杂志社替文章绘制插图,他的商业艺术从这里开始了,他在设计领域极其活跃,设计广告、为书籍杂志做插图、为百货公司做橱窗展示,因此成为了50年代小有名气的商业艺术家。

在他的作品中,墨迹实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可以用于绘画,也可以用于商业设计以及装饰手法等。

安迪沃霍尔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不再想做商业艺术家,出于对约翰斯和劳申伯格的崇拜,他想成为一名与商业艺术相对立的艺术家。

沃霍尔由于从事商业艺术,作品带有抽象表现主义,为了彻底摆脱这种商业性,他毁掉了近百张带有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进而去试图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风格。

二、艺术的转折安迪沃霍尔对商业艺术的放弃,意味着他波普艺术的诞生。

1962年他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态度及艺术风格,并为之不断努力,在创作中进行自我提升,并發现新的表现手法,使他的艺术生涯绽放光彩。

沃霍尔从1962年开始,不再进行手绘制作,而是把艺术与摄影结合,把用于制作商业广告的照片凸版印刷技术用在绘画中,他把摄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法,我们耳熟能详的《坎贝尔汤罐头》版画是他利用照相凸版技术所作的第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童年时代常吃的坎贝尔西红柿汤罐头,1962-1963年,这个汤罐头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很频繁。

波普艺术的创作观念

波普艺术的创作观念

波普艺术的创作观念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艺术潮流,它以对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品的崇拜为特征,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创造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波普艺术的创作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众文化的崇拜:波普艺术家对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品充满热情与崇拜,将之视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他们相信,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符号的集合,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是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因此,波普艺术的创作观念基于对大众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他们试图通过艺术来传达自己对大众文化的热爱。

2.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波普艺术家强调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他们将大众消费品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强调艺术品的市场性和商业价值。

波普艺术家通过对商品和品牌的重塑和重新解读,探讨物品、资本主义经济和人们的关系。

3.夸张和幽默的手法:波普艺术以其夸张和幽默的手法脱颖而出。

艺术家通过夸张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和幽默的元素,使作品更加引人注目和有趣。

波普艺术家试图通过对艺术品的变形和重组,让观众对常规和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新的思考。

4.大众媒体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波普艺术家相信大众媒体的崛起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广泛采用报纸、广告、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元素,将其纳入艺术创作的范畴。

波普艺术家通过对大众媒体的引用和模仿,试图反思大众传媒对于个体认同和价值观的塑造。

5.重复和标志性符号的运用:波普艺术家经常使用重复和标志性符号来表达他们的创作观念。

他们将大众消费品的标志性符号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通过重复和变形来探讨标志性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波普艺术家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化、消费文化和标准化的问题。

6.大众价值观与个体经验的冲突:波普艺术家认为,大众价值观和个体经验之间存在冲突。

他们通过艺术来探索这种冲突并寻求解决方案。

波普艺术家试图通过对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品的再创作,来重新定义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以此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思考。

最新 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探析-精品

最新 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探析-精品

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探析摘要:波普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当时主要的艺术潮流,其创作内容主要来源于大众的生活,并运用了重复等一系列的艺术处理方式。

波普艺术又被称为流行艺术或大众艺术,波普艺术家将生活艺术化,赋予艺术以亲和力,艺术与人的关系在波普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要。

波普艺术家力图消除艺术与生活的隔膜,使平凡的生活有了艺术的色彩。

波普艺术抛弃了保守的审美意识,不像以往的艺术作品那样追求高雅并服务于上流社会。

当代设计中也少不了波普艺术元素,它给设计师带来了无限的灵感。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一、大众文化对波普艺术的影响大众文化渗透到了波普艺术的各个角落,因此,波普艺术又被称为大众艺术。

波普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使生活艺术化,使艺术变得“和蔼可亲”。

波普艺术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它在绘画精神上追求一种通俗的、大众化的视角所表现出的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这种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轻松调侃的,有赞扬的,有嘲讽的,有厌恶和批判的。

如,约翰斯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借助美国国旗、啤酒缸、人的面孔等形象表达出讽刺、调侃等感情。

常见的日常用品、社会现象或视觉形象是波普艺术的借用对象或媒介,波普艺术家利用印刷、拼贴、装置等手法将之呈现出来。

显然,这是大众文化对波普艺术的影响所致。

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的吸收和通俗化特性,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

波普艺术家直接吸收广告、商标、电视图像等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是安迪?沃霍尔,他了解如何运用现代技术表现生活并赋予波普艺术精神内涵等。

他将可口可乐瓶子、美元翻拍过来,再用广告中的绢丝套印技术进行重复印刷。

他通过控制色彩,使套印出的形象如同商业广告印刷中因色版错位而印废的广告片,使相同套印技术套印出的重复图像也有了变化,画面呈现出变化又统一的视觉效果,如《布里罗纸箱》《玛丽莲?梦露》等。

此外,他还拍摄了一系列实验性电影,如《KISS》等,他大量应用大众传媒工具,从而使他的艺术思想能被大众群体接受。

生活设计美学探究——隐没于生活的波普艺术

生活设计美学探究——隐没于生活的波普艺术

生活设计美学探究——隐没于生活的波普艺术波普艺术 (Pop art)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形式。

它将商业产品、大众媒体和日常生活的图像与艺术相结合,以批判和幽默的方式捕捉当代社会的特征。

波普艺术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挑战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为生活设计美学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波普艺术的崛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消费主义盛行。

大众文化及大众媒体的影响愈加显著,人们对于大众商品的狂热购买已经成为既定的生活方式。

波普艺术家们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借助常见的商品、媒体图像和明星偶像等元素,表现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体对个体的影响。

波普艺术家们在艺术中使用大众媒体图像的方式,是一种刻意追求大众审美的艺术手法,使得艺术与现实生活能够更加紧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

波普艺术的探究深入而广泛。

一方面,它拓宽了艺术表现的范围,摆脱了过去以来对传统绘画、雕塑形式的限制,大胆地引入了拼贴、丝网印刷等新的技术。

这种跨领域的创新使得波普艺术更贴近当代生活的实际,突破了以往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使得大众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波普艺术也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对大众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审视和思考。

它通过对大众商品和媒体图像的再现和变形,重新定义了艺术的对象和目标,呼吁人们对于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传达出对物质文明的固有矛盾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美学思考。

波普艺术对生活的设计美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美学不仅仅是高雅艺术品的领域,也可以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波普艺术家通过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象和符号,重新诠释并将其呈现在艺术作品中,使得这些看似平凡而世俗的事物变得别具意义和价值。

波普艺术家们关注和尊重生活中微小的细节,他们从汇集无数物件的虚拟世界中,将平凡而普通的事物提升为一种审美体验,给人带来美的感动和共鸣。

波普艺术的设计美学也能够引导和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功利之美——对波普设计风格的探讨

功利之美——对波普设计风格的探讨

功利之美——对波普设计风格的探讨波普艺术是一种反映大众文化、娱乐和消费社会的艺术风格。

这一艺术风格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达到了巅峰,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波普艺术的特点是使用明亮的颜色、平面化的图像、重复的形象和广告符号等。

这种风格追求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以及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在波普艺术中,常见的主题包括大众文化、名人、商品等。

艺术家运用鲜艳的色彩和简洁明了的图像,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们通过对社会的消费文化进行夸张和戏仿,呈现出一种嘲讽和批判的态度。

波普艺术的设计风格追求简单、明快和易懂。

他们运用广告和商品符号,使作品充满了商业宣传的气息。

波普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们将生活中的普通事物置于艺术的舞台上,让观众重新审视和反思现实世界。

波普艺术的美学追求在尝试突破传统艺术的束缚。

传统艺术追求表达情感和美的永恒,而波普艺术则更关注当下的现实。

波普艺术家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消费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元素。

他们希望通过对物质文化的艺术再现,引发人们对当代社会状况的思考和批判。

波普艺术的功利之美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波普艺术强调形式和表面,缺乏深度和内涵。

他们认为这种艺术风格过于商业化和浅薄,只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创造。

波普艺术的过度商业化也引发了一些反思。

一些艺术家和评论家认为波普艺术过于迎合消费社会的需要,使艺术成为了商业娱乐的一部分。

他们认为波普艺术的设计风格过于商业化,缺乏对艺术精神的追求。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波普艺术的设计风格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引起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波普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喜爱波普艺术的人来说,它的功利之美正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波普风格的浅析

波普风格的浅析

波普艺术看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当今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成为设计的重要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

现在,“设计学”逐渐从“美术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设计师与画家的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但同时,我们也更应该看到二者在本质上的互融关系。

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演进中,美术与设计长期以来被归于艺术创造的范畴之中。

以绘画、建筑、雕塑为主体的视觉艺术与手工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之间的微妙关系始终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

直至19世纪末期,“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莫里斯提出了“与艺术家并肩工作”的口号,既揭示出设计与美术的必然关联,又显示了设计师独立的姿态。

被誉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设计学校第一任校长格罗庇乌斯,就深受莫里斯观点的影响,他在强调设计功能性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

虽然包豪斯的指导思想几经变化,但蕴涵其中的丰富的艺术理念和设计美学却具有永恒的价值,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设计观念和继之兴起的后现代设计思潮,都延续了一种基于视觉艺术层面之上的思考。

回顾艺术史的历程不难看出,美术与设计始终彼此关联、共同发展。

如果说由绘画、雕塑支撑的美术活动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传统优势,并对设计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那么进入20世纪以后,迅速崛起的现代设计在艺术理念、表达方式等方面同样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参照,并潜移默化地对美术运动产生作用。

作为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重要流派,波普艺术(POP ART)的特性恰恰印证了美术与设计相互影响、彼此互融的密切联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英国举行的一次名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中,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创作的题为《到底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的拼贴画格外引人注目,这件浓缩了现代消费文化特征的作品,便是波普艺术的发端之作。

对波普艺术的理解

对波普艺术的理解

对波普艺术的理解
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它以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为主题,通过运用明亮鲜艳的颜色、简化的形状和平面化的表现手法,将广告、商品、电影明星等大众文化符号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元素。

波普艺术强调艺术与大众生活的联系,突出了流行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对波普艺术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大众文化符号:波普艺术家常常使用广告、商品、媒体图像等大众文化中的符号作为创作素材,例如著名的坎贝尔汤罐画作品。

他们将这些符号进行再加工和重新组合,以表达对大众文化的审视和评论。

2. 平面化的表现手法:波普艺术追求简化和平面化的表现方式,使用鲜艳的颜色和简洁的线条来突出形象的轮廓和构图,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反映消费社会:波普艺术关注消费社会的现象和特征,将商品与艺术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物质文化和消费主义的思考。

它表达了当时社会对于大众媒体和商品广告的普遍关注。

4. 艺术与大众生活的融合:波普艺术拒绝传统艺术的高雅和优越性,强调艺术与大众生活的紧密联系。

它打破了传统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使艺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总的来说,波普艺术是一种在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反传统艺术运动,通过对大众文化符号的运用和再创造,以及平面化的
表现手法,表达对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的思考和评论,强调艺术与大众生活的融合。

波普艺术的创作观念

波普艺术的创作观念

波普艺术的创作观念波普艺术是一种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它采用了大众文化,特别是大众商品和大众娱乐等元素并加以艺术处理,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创作观念。

波普艺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号进行再现和扭曲,旨在探讨并对抗消费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现象。

其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波普艺术倡导“低艺术”和“高艺术”的融合。

传统上,“高艺术”被认为是精神和智力的表达,而“低艺术”被视为大众喜爱的娱乐形式。

然而,波普艺术家认为大众文化和消费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经验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

波普艺术将大众文化与艺术语言相结合,以此打破传统高低艺术的界限。

其次,波普艺术强调艺术品的可复制性和大众性。

波普艺术家通常采用丝网印刷等技术来制作艺术品,这种技术能够快速、大量地复制作品,使得艺术品能够被广泛传播和消费。

波普艺术家希望通过艺术品的可复制性和大众性,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艺术,并且能够反思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

第三,波普艺术强调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和讽刺。

波普艺术家经常选择大众商品和广告作为他们的创作主题,并以夸张、夸大的手法处理这些素材。

他们试图揭示消费主义社会中物质追求和娱乐文化对个体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影响,以此进行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和讽刺。

通过将商品和广告的符号重新组合和变形,波普艺术家试图揭示其中的虚假和荒谬之处。

第四,波普艺术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波普艺术家认为艺术不应该局限在画廊和博物馆中,而是应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他们尝试使用现成品和大众文化符号来创作艺术品,使得艺术品本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他们的作品中,大众文化的符号成为艺术语言的一部分,与传统的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

最后,波普艺术强调对现实的关注。

波普艺术家对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和文化进行观察和思考,并试图通过艺术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看法。

他们通过对现实的再现和重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活、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如何评价波普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反映

如何评价波普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反映

如何评价波普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反映一、波普艺术:定义与起源波普艺术,又称流行艺术,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运动,它挑战了传统艺术的精英主义,将大众文化、商业广告和消费主义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

波普艺术家们通过鲜艳的色彩、大胆的构图以及对日常物品的描绘,使得艺术与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1 波普艺术的概念波普艺术的核心在于对大众文化的庆祝与批判。

它将“流行”(popular)一词取反,暗示了艺术不再局限于高雅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而是存在于街头巷尾,触及每一个人的生活。

艺术家们采用讽刺、幽默的手法,使作品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以此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

1.2 起源与发展历程:从英国到美国的传播波普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的英国,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如理查德·汉密尔顿开始尝试将消费文化的符号转化为艺术。

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对广告、漫画和消费品的直接引用,如汉密尔顿的《是什么使今日家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是波普艺术的早期代表作。

1960年代,波普艺术在美国迅速发展并达到鼎盛,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和杰夫·昆斯等人成为这一运动的领军人物。

他们将美国的消费主义、明星文化和媒体形象作为创作主题,比如沃霍尔的汤罐头和玛丽莲·梦露肖像,都成为了波普艺术的经典象征。

这一时期,波普艺术不仅影响了绘画,还渗透到了雕塑、摄影甚至电影等领域,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潮流。

二、社会文化的反映社会文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塑造了我们的观念、行为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三个关键领域,它们揭示了社会文化的深层次内涵:2.1 消费主义的镜像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商品和服务的追求。

这种现象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消费主义的镜像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购买和拥有物品来表达自我,以及社会如何通过广告和营销策略来塑造消费者的欲望。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

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

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

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

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

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

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

波普艺术对现当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

波普艺术对现当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
的 思维 理 念 和 艺 术 认 知 。 对 波普艺术 的广受青睐的原因加以分 析 ,不难发现 ,其 与大众文化
的融合共存 ,是波普 艺术能 够获取 长久 发展 的关键 原 因。人们普 遍认 为 ,波普艺术来源于大众文化 ,因此是可以被广泛 理解 的 ,明显有别 于 其他较 为深奥 晦涩的艺术理论流派 ,而波普艺术借 助的表现形式 ,如 电 影、杂质、卡通 人物 、连环画等 ,又是人们最为熟悉 的社会事物 ,因此 可以说 ,波普 艺术 自产生 之初就 迎合 了社会 大众 的艺术 审美 规律 。此
波普艺术对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商业等领域都施加了影响改变了传统艺术思维模式使现当代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渗透进了波普艺术的因子而这些领域的文化形式又是现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此也可以说波普艺术已对大众文化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影响呈现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胶结状结语波普艺术来源于大众文化系统从产生之初就显示出了自身不同于传统艺术样式的鲜活生命力受到大众的追层 的艺术审美需求 ,没有 找到相 匹配 的更加成熟的社会土壤。
( 二 ) 发展 阶 段
波普艺术得 以全盛发展 ,是在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 的美 国,当时的美 国经过 了人 口结构的变化发展 , 使生 活水平得 以大幅提高 ,社会 阶层 中 中产 阶段数量得 以增长 ,而又伴随着教育体 制的确立普及 ,如大学教育 等 ,提供 了波普艺术全盛发展的社会 土壤 。波普艺术一经 产生 ,就以其 前卫性 的表现样式 ,取得美国社会 大众 的喜爱 ,并影响 了美 国社会群众
波 普 艺 术 对 现 当 代 大 众 文 化 发 展 的 影 响
张天佐
摘 要 :波普 艺术发展 自大众文化 ,同时又借助传播 手段使 大众 文化得 以更广泛的流行 ,与此 同时 ,大众文化又凭借 传播 的广度反 作 用于波普艺术,两者呈现 出互相融合的特点。本文通过 分析 波普 艺术 的产生及发展 过程 ,对 波普 艺术 和大众 文化 之 间的 交融关 系进 行探 讨 ,总 结 波 普 艺 术 对 当代 大众 文 化 发 展 的 影 响 方 式 。 关键词 :波普 艺术;大众 文化 ;融合 ;影响 波普艺术 由英 国艺术家提 出,抛弃了早期现代 主义艺术特征 的某些 特点 ,接纳大 众文化 , 并将大众文化作为了波普艺 术的发展基础 。现 阶 段 ,波普艺术 与大众文化之 间联系更加紧密 ,波普艺术通过 自身对大众 文化的影响 ,开拓出了新 的艺术表现领域。

艺术即生活——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观念探析

艺术即生活——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观念探析

对页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1922-2011年)本页左图:吉米·卡特会见安迪·沃霍尔(右)右图:沃霍尔(左)和田纳西·威廉斯(右)交谈,摄于1967年阂,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将被迫靠得越来越紧,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分野逐渐消失。

丹托也曾在其多部著作中表明这一观点,他认同自波普艺术开始,当代艺术试图将艺术与生活、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模糊掉,甚至有让两者融为一体,直到分辨不清彼此的倾向。

传统艺术认为艺术高于生活,始终处于崇高地位,高高在上的俯瞰一切。

然而,波普艺术家就是要取消艺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尊贵态势,他们认为,生活的本身就是艺术,让艺术从象牙塔回归到生活之中,形成一种通俗的文化。

波普艺术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彻底颠覆,抛弃了纯艺术的高雅难懂,所推崇的正是抽象表现主义所轻视的“俗艺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几乎都被波普艺术接纳,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限,艺术即生活。

二、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作为波普艺术的领导者之一,沃霍尔有“波普教皇”的美誉,艺术风格鲜明,对美国波普艺在接触艺术品时才能够产生经验,日常生活中同样能使我们获得经验。

杜威挑战了康德对审美无功利的片面强调,认为艺术是日常经验的提炼,艺术即经验,艺术即生活本身,艺术创作不是远离生活,而要融入生活当中。

波普派从杜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思想中吸收精华和营养,认为日常生活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生活与艺术紧密相关。

(二)挑战传统的观念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艺术中心,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些艺术家敏锐洞察时代环境图景产生巨大变化,寻找新的创作思路,以切合艺术在新时期对生活的表现。

抽象表现主义因其脱离现实而由盛转衰,它的终结也标志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逐渐落下帷幕。

波普艺术华丽登上了历史发展的舞台,作为战后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波普艺术是艺术观念上的变革,将艺术的大门向生活敞开。

波普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波普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波普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说到波普艺术对咱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那可真是无处不在啊!瞧瞧周围,从马路边的广告牌到手机壳的图案,从包装盒到时尚服饰,波普艺术的影子简直是藏都藏不住!记得我第一次接触波普艺术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那鲜艳得快要跳出来的色彩,重复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图案,把平凡的日用品变成艺术品的创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你们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广告设计可有意思了。

那些大胆的色彩搭配,夸张的图案重复,就像是在跟你玩捉迷藏。

明明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经过波普艺术的加持,立马变得时髦又吸睛,让人走在街上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家居装饰界更是被波普艺术玩出了新花样。

墙上挂着的可不再是老古董似的山水画,取而代之的是色彩斑斓的波普装饰画。

沙发上的抱枕,窗帘的图案,甚至是餐具的设计,都在悄悄地向波普艺术致敬呢!时尚圈简直就是波普艺术的狂欢派对!看看那些潮流服装,满满的重复图案,大胆的撞色设计,就像是把彩虹打碎了撒在衣服上。

连老爷爷老奶奶都开始穿起了波普风的衣服,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艺术真的深入人心啦!包装设计更是被波普艺术玩出了新高度。

超市里随便拿起一件商品,那包装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以前觉得平淡无奇的日用品,现在都穿上了波普艺术的新衣裳,看着都觉得特别有购买欲!社交媒体上的表情包,贴纸设计,都被波普艺术深深影响着。

那些夸张的表情,鲜艳的色彩,重复的元素,让我们的网络交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有时候光看着这些充满波普风格的表情包,心情都会变好呢!波普艺术还悄悄改变了我们的审美观念。

以前觉得艺术是高高在上的,现在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可以很艺术。

它教会我们用新鲜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连喝水的杯子都能变成艺术品!年轻人的房间装饰更是被波普艺术承包了!墙上贴满了波普风格的海报,书桌上摆着波普风的文具,连床上用品都是波普设计。

这哪里是卧室啊,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艺术展览馆!波普艺术还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不要太死板,敢于打破常规,用轻松愉快的心态面对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艺术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

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了西方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为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内容和土壤。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和随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后物对人的精神压抑的加剧,以及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西方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滥殇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逐渐让位于加强对人的关注与研究的人本主义思潮。

受其影响,于是现代派文学艺术开始出现了在思想主题、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新视点,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

后现代艺术的形态出现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反驳。

这无疑是从达达主义开始,波普艺术在创作方法上虽然受到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流派。

在整个英国的波普艺术圈中,英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与美国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体现波普艺术的特征方面显得比较逊色,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英国波普艺术原本就是产生于对美国文化的憧憬中,波普艺
术真正的土壤是在美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也发生了改变:中产阶级人数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花色齐全、品种繁多的生活用品,从大汽车到厨房用具,成倍地增长,在这高消费的社会中充斥着空调、汽车、广告、电视、可口可乐瓶子等。

这琳琅瞒目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当时对美国的艺术家们来说无非是一种天然的需要。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采用了许多得来自美国影片中大众崇拜的形象,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

美国的艺术家们在某种程度上观察到了这些东西,尽管美国波普艺术发展晚了一步,但当新一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家们一旦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在新主题创作中的巨大可能性,结果他们比起任何做同样事情的欧洲人显得更大胆、更热情,甚至压倒一切。

波普艺术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除了与美国经济的繁荣,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高消费社会为波普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觉资源有关之外,它还与公众和收藏家对这一流派的支持有关。

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抽象表现主义虽然一度被美国政府作为宣扬美国自由文化政策的榜样推销到全世界,但是它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排斥和冷漠的。

过分地远离生活实际,形式上极度简单化,纯粹追求画面的效果,在唯美的形式上已经走得很远。

它不仅缺少了美国本土化、本民族精神的现实与直率的特征,而且没有表现出现代美国生活方式。

虽然它使得美国艺术家摆脱欧洲文化殖民的梦想得以
实现,但波普艺术才是美国本土文化艺术和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胜利。

波普艺术直接反映了丰富多变的现代生活,从一开始就很自然地成了它的对立面,尽管波普艺术是从抽象表现主义慢慢演变而来的。

随着美国政治和军事上的霸权主义而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以及好莱坞电影,这些对美国的公众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人而言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

懂得欣赏绘画艺术的人都知道,绘画艺术不应该仅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更多的应该是心灵的共鸣。

所以,在美国波普艺术中有一种相当突出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对它在美国取得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战后的60年代,大众传媒的力量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人们每天生活在由电视、电影以及杂志上的摄影和广告所构成信息的洪流中,不断处于被刺激的状态中,这些传媒中的形象甚至左右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她们快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生存现实,而这种潮流令波普艺术家感到欣喜,他们很快就投身其中而且乐此不疲。

“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中。

”这一反美学的艺术观念被美国波普艺术家所遵从,力图在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寻求一种明确的逻辑因素,情调日常生活的可视物体作为一种更能让人理解的语言形式,是表现不可侧知的精神世界或现代抽象观念的可靠手段。

波普艺术家通过直接“挪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形象来创作,这种创作方式显然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以及达达主义的“拼贴”有关,借助这种表现形式,汉密尔顿的作品对来自美国的流行文化表示
了反疯,他的作品也表明了波普艺术的形象虽然来自大众文化,但我们不能够把波普艺术简单归入流行艺术或者大众艺术,因为二者在文化态度上并不相同,或许波普艺术更符合罗伯特.休斯的评价,即“波普艺术远远态度上并不是‘大众文化’的艺术,而是受过‘高级专业训练的专家为大众’制作的艺术。

”实际上它体现的就是艺术家想重新关注当代生活以及试图祢补大众之间鸿沟的愿望。

波普是遨游日常生活后“艺术”的新面貌,而非日常生活本身。

韦塞尔曼说:“我的地毯不是让人踩的”。

罗森奎斯特说:“广告牌就当广告牌对待。

我画它就像画其他东西的复制品一样,我想尽量地离它远一些。

”欧登伯格说:“我做矛盾的东西。

我试图使美术显得像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同时我极为痛苦地显示出它不能作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而起作用。

”波普艺术与凡俗世界的“亲密接触”,批判了法典化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自大”、“自恋”与“自闭”,但却决不意味着要取消“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或者已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隔阂。

波普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波普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模糊分际,既将生活内容整合进艺术,造就了新的艺术形式,又将艺术引向日常生活,从而对现实展开了评说。

波普对日常生活的“亲近”只是消除“艺术”自视的优越性、高尚性,而不是“点石成金”地消除“非艺术”与艺术的界限。

任何的艺术都与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相关,艺术家并没有超越历史超越具体语境的法力去赋予“非艺术”一个艺术的身份。

倘若有一天艺术——人类审美经验的特殊凝结真的与日常生活
重合了,消亡的一定不是生活。

标榜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已经消解的艺术家,却没有一个人放弃自己的艺术,去自由自在地生活。

由此看来,迄今为止艺术与生活的模糊分际依旧存在,艺术与生活间的张力关系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欧美艺坛本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主流的回光反照时期,但极度膨胀的消费和信息爆炸的西方社会使得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重点从物质形式的探讨转向精神层面,波普艺术家迅速感受到这个社会中迅速增殖的大众文化影响力并且将其提炼出来。

高度科学技术化、高度物质化和消费化的西方社会产生波普艺术文化和波普设计,反过来,波普艺术又促使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转变。

参考文献:
1、基霍米洛夫等著《现代主义诸流派分析与批评》,王庆潘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0月第1版。

2、河清著《现代与后现代》,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夏吕姆著《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林霄潇,吴启雯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4、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陈麦译,长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5、罗伯特·休斯著《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