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艺术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了西方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为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内容和土壤。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和随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后物对人的精神压抑的加剧,以及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西方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滥殇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逐渐让位于加强对人的关注与研究的人本主义思潮。受其影响,于是现代派文学艺术开始出现了在思想主题、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新视点,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

后现代艺术的形态出现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反驳。这无疑是从达达主义开始,波普艺术在创作方法上虽然受到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流派。

在整个英国的波普艺术圈中,英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与美国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体现波普艺术的特征方面显得比较逊色,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英国波普艺术原本就是产生于对美国文化的憧憬中,波普艺

术真正的土壤是在美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也发生了改变:中产阶级人数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花色齐全、品种繁多的生活用品,从大汽车到厨房用具,成倍地增长,在这高消费的社会中充斥着空调、汽车、广告、电视、可口可乐瓶子等。这琳琅瞒目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波普艺术,当时对美国的艺术家们来说无非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采用了许多得来自美国影片中大众崇拜的形象,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美国的艺术家们在某种程度上观察到了这些东西,尽管美国波普艺术发展晚了一步,但当新一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家们一旦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在新主题创作中的巨大可能性,结果他们比起任何做同样事情的欧洲人显得更大胆、更热情,甚至压倒一切。

波普艺术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除了与美国经济的繁荣,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高消费社会为波普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觉资源有关之外,它还与公众和收藏家对这一流派的支持有关。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抽象表现主义虽然一度被美国政府作为宣扬美国自由文化政策的榜样推销到全世界,但是它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排斥和冷漠的。过分地远离生活实际,形式上极度简单化,纯粹追求画面的效果,在唯美的形式上已经走得很远。它不仅缺少了美国本土化、本民族精神的现实与直率的特征,而且没有表现出现代美国生活方式。虽然它使得美国艺术家摆脱欧洲文化殖民的梦想得以

实现,但波普艺术才是美国本土文化艺术和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胜利。波普艺术直接反映了丰富多变的现代生活,从一开始就很自然地成了它的对立面,尽管波普艺术是从抽象表现主义慢慢演变而来的。随着美国政治和军事上的霸权主义而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以及好莱坞电影,这些对美国的公众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人而言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懂得欣赏绘画艺术的人都知道,绘画艺术不应该仅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更多的应该是心灵的共鸣。所以,在美国波普艺术中有一种相当突出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对它在美国取得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战后的60年代,大众传媒的力量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人们每天生活在由电视、电影以及杂志上的摄影和广告所构成信息的洪流中,不断处于被刺激的状态中,这些传媒中的形象甚至左右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她们快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生存现实,而这种潮流令波普艺术家感到欣喜,他们很快就投身其中而且乐此不疲。

“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中。”这一反美学的艺术观念被美国波普艺术家所遵从,力图在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寻求一种明确的逻辑因素,情调日常生活的可视物体作为一种更能让人理解的语言形式,是表现不可侧知的精神世界或现代抽象观念的可靠手段。

波普艺术家通过直接“挪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形象来创作,这种创作方式显然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以及达达主义的“拼贴”有关,借助这种表现形式,汉密尔顿的作品对来自美国的流行文化表示

了反疯,他的作品也表明了波普艺术的形象虽然来自大众文化,但我们不能够把波普艺术简单归入流行艺术或者大众艺术,因为二者在文化态度上并不相同,或许波普艺术更符合罗伯特.休斯的评价,即“波普艺术远远态度上并不是‘大众文化’的艺术,而是受过‘高级专业训练的专家为大众’制作的艺术。”实际上它体现的就是艺术家想重新关注当代生活以及试图祢补大众之间鸿沟的愿望。

波普是遨游日常生活后“艺术”的新面貌,而非日常生活本身。韦塞尔曼说:“我的地毯不是让人踩的”。罗森奎斯特说:“广告牌就当广告牌对待。我画它就像画其他东西的复制品一样,我想尽量地离它远一些。”欧登伯格说:“我做矛盾的东西。我试图使美术显得像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同时我极为痛苦地显示出它不能作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而起作用。”波普艺术与凡俗世界的“亲密接触”,批判了法典化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自大”、“自恋”与“自闭”,但却决不意味着要取消“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或者已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隔阂。

波普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波普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模糊分际,既将生活内容整合进艺术,造就了新的艺术形式,又将艺术引向日常生活,从而对现实展开了评说。波普对日常生活的“亲近”只是消除“艺术”自视的优越性、高尚性,而不是“点石成金”地消除“非艺术”与艺术的界限。任何的艺术都与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相关,艺术家并没有超越历史超越具体语境的法力去赋予“非艺术”一个艺术的身份。倘若有一天艺术——人类审美经验的特殊凝结真的与日常生活

重合了,消亡的一定不是生活。标榜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已经消解的艺术家,却没有一个人放弃自己的艺术,去自由自在地生活。由此看来,迄今为止艺术与生活的模糊分际依旧存在,艺术与生活间的张力关系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欧美艺坛本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主流的回光反照时期,但极度膨胀的消费和信息爆炸的西方社会使得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重点从物质形式的探讨转向精神层面,波普艺术家迅速感受到这个社会中迅速增殖的大众文化影响力并且将其提炼出来。高度科学技术化、高度物质化和消费化的西方社会产生波普艺术文化和波普设计,反过来,波普艺术又促使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转变。

参考文献:

1、基霍米洛夫等著《现代主义诸流派分析与批评》,王庆潘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0月第1版。

2、河清著《现代与后现代》,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夏吕姆著《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林霄潇,吴启雯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4、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陈麦译,长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5、罗伯特·休斯著《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