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标准导学案样本

合集下载

导学案课题1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课题1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分子、原子”客观存在的事实,知道物质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48-49页,静心思考,用红笔标注出重点及疑点。

2、结合课本独立认真完成自学导航,“合作探究”部分可以提前在组内进行深入讨论或交流,并找出疑问,能在课堂上进行有价值的质疑。

【自学导航】一、物质由微观粒子(、等)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2、分子总是在。

3、分子之间有。

【试一试】用分子观点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正确的是()A.分子质量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体积小D.分子在不断运动【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探究一:材料一:步入花园,花香四溢;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宏观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材料二:中科院的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看”到分子和原子。

这些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问题?探究二:材料一:一滴水大约有15万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材料二: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更容易干燥;炒菜时闻到香味。

上述材料说明分子的基本性质有:。

探究三: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和分析。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一、导入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和原子是化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化学性质,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粒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二、探究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那么,我们如何表示分子呢?•分子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例如: - 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₂O,表示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 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为CO₂,表示它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具有化学性质。

那么,我们如何表示原子呢?•原子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缩写,通常用拉丁字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表示。

例如: - 氢原子的元素符号为H。

- 氧原子的元素符号为O。

3. 元素和化合物我们刚才提到了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构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

在化学中,我们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是一类物质的基本单位。

例如: - 氢气是由氢原子组成的,是一个元素。

- 氧气是由氧原子组成的,也是一个元素。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种类的原子化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例如: -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是一个化合物。

-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也是一个化合物。

4. 原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在化学中,我们常常需要计量物质的质量。

原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是两个重要的质量计算概念。

•原子量是表示单个原子质量的物理量,单位是Dalton(符号:Da)。

例如: - 氢原子的原子量是1Da。

- 氧原子的原子量是16Da。

•相对分子质量是由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和,单位是g/mol。

例如: - 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g/mol,即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18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1号卷一、研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3-1及有关数据、苯分子硅原子图像、探究实验的分析,认识物质的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构成的,能归纳出分子、原子的特征。

2、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的运动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识记分子的概念。

二、研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会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现象。

难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识记微观粒子的性质。

三、自主研学(阅读课本P48-49)1、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解释下列生活现象:(1)为什么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2)为什么糖块放到水里会“消失”:以上现象可证明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等微粒构成。

2、我们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说明花香分子会。

四、互动研学【任务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验3-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验现象;结论:物质是由。

【任务2】分子的基本特征1、分析以下数据:①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② 1个水分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

结论: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2、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运动着呢?1.向装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滴入5~6mL的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烧杯中溶液结论:。

(内容填在书本P49表中)2.将少量烧杯A中的溶液倒入试管中,再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试管中溶液结论。

(内容填在书本P49表中)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内容填在书本P49表中)(分组实验)结论:1、分子是不断地。

2、氨分子也能使酚酞,同时也说明氨水..的化学性质是。

(填..与氨.分子“相同”或“不相同”)分子是。

【任务3】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取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吸入部分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向里推进,气体会被,结论:证明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其实是分子的。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3.2 分子和原子目标要求: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2、认识分子、原子的观点及性质3、经过实验,培育学生抽象思想能力,想象力和剖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习惯。

学习要点、难点:分子的性质是要点;难点是:分子的观点,分子与原子的差别与联系一、研究导航1、知识回首: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常温下减少了,做何解说?,假如受热会减少更快,为何?2自主学习,合作沟通:昨天洗的湿衣服今日干了,有同学说水蒸发了,我怎么看不见水蒸发?你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小资料:(1)1 滴水大概含有 15 万亿亿个小水分子, 1 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 经过以上资料,你对分子有何认识?(2)活动与研究实验 1向40ml蒸馏水加入5-6酚酞试液,搅拌察看颜色实验 2取少许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此中慢慢滴加深氨水,现象实验 3酚酞溶液(1)现象,结论(2)试管 C 的作用是什么?思想 1 升黄豆和 1 升小米混淆后等于2升吗?实验 2 10mm 水和 10mm 酒精混合后是否为 200mm?察看课本 P51 图 3-10,你知道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都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的吗?我会总结:经过以上学习,我知道分子的性质有:(1)(2)(3)(4)(5)(6)议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

试剖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响、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状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仍是原子?(3)经过以上议论,你以为分子是,原子是,两者的区是,系是。

二、学致使用我会解:从分子的角度剖析并解以下:(1)混淆物与物有何不一样?(2)水蒸后,化学性没有,我国古代的人 ,从上学之日起 ,就日不 ,一般在几年内就能几千个字 ,熟几百篇文章 ,写出的文也是咬文嚼字 ,琅琅上口 ,成腹的文人。

什么在代化教课的今日 ,我念了十几年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 ,竟提起作文就疼 ,写不出像的文章呢 ?叔湘先生早在 1978 年就尖地提出 :“中小学文教课成效差 ,中学文生文水平低 ,⋯⋯十几年上数是 9160 ,文是 2749 ,恰巧是 30%,十年的 , 二千七百多 ,用来学本国文 ,倒是大部分不关 ,非咄咄怪事 ! ” 根究底 ,其主要原由就是腹中无物。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2.从微观现象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过程【课前任务】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查阅资料,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答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2.简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案】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3.阅读教材P4849,总结分子的特性。

【答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等。

【课堂探究】任务一:分析下面这些数字,说明分子具有什么特性?1滴水中约有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千克【答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任务二: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答案】任务三:实验探究酒精与水的混合,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答案】现象: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

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

任务四: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答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被压扁的乒乓球在热水中很快鼓起。

【答案】分子之间有间隔,升高温度,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3. 6 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答案】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任务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解释,水蒸发变为水蒸气和水通电分解产生氧气与氢气的区别。

【答案】水蒸发是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变化,化学性质也不变。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3.2 分子和原子目标要求: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性质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分子的性质是重点;难点是:分子的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一、探索导航1、知识回顾: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常温下减少了,做何解释?,如果受热会减少更快,为什么?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昨天洗的湿衣服今天干了,有同学说水蒸发了,我怎么看不见水蒸发?你知道水由什么构成吗?小资料:(1)1滴水大约含有15万亿亿个小水分子,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通过以上材料,你对分子有何认识?(2)活动与探究实验1 向40ml蒸馏水加入5-6酚酞试液,搅拌观察颜色实验2 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深氨水,现象实验3 酚酞溶液(1)现象,结论(2)试管C的作用是什么?思维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后等于2升吗?实验2 10mm水和10mm酒精混合后是否为200mm?观察课本P51图3-10,你知道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我会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知道分子的性质有:(1) (2)(3)(4)(5)(6)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

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3)通过以上讨论,你认为分子是,原子是,二者的区别是,联系是。

二、学以致用我会解释: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1)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不同?(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分子和原子

丹江口市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第三单元)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执笔张审核张授课人时间姓名班级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能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等粒子是客观存在的,记住分子的性质。

学习重点:认识分子的概念和特性。

学习难点:能利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情景导入:一、自主学习,感受新知(学习阅读教材,独立完成问题)(一)体验微观粒子的存在::反思1:夏天,如果你被蚊子叮咬后,会涂一些花露水,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反思2:过年时,来客冲糖水时,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反思3:滴一滴红墨水到一杯水中,静置一会儿,会看到什么现象?若用一杯热水作对比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他们提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这些现象。

:物质确实由构成。

(二)认识微观粒子::阅读课本第48-49页,探究分子的特点及性质:分子(原子)的特点及性质举证说明1、分子(原子)是的。

2、分子(原子)的和都很。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Kg,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

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3、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其运动的速率与有关。

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红墨水滴在热水中,水杯中的水更快变红?4、分子(原子)间是有的。

且态物质的间隔最,固态物质的。

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会?物质可以被压缩,但态物质更易被压缩。

5、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种分子性质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二、互助合作,共同进步——同伴互助,交流分享: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课本第49面“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对所填写内容的答案核对和“生活反思”的微观解释。

三、展示引导学习——主动展示,张扬个性1、全班展示(重点是生活反思的微观解释)2、组间补充、质疑3、教师点拨四、评价提升学习:(随堂检测,小组评价)1、水结成冰是由于()A、水分子的运动停止了B、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C、水分子变小了D、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2、小明将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发现总体积小于200ml,这说明()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可分成原子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的质量、体积小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4、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并能用分子原子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酒精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2、讲授新课:[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1)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一个微小动物,每秒钟喝去10000个水分子,喝完这滴露珠,要用30亿年!(2)把1克酒精倒入容积100亿立方米的水库(三峡水库的库容积是300亿立方米)中,酒精分子均匀分布在水中以后,每1cm3的水中的酒精分子数仍然在100万个以上!(3)其实你很厉害,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口就能将6000万亿个水分子喝下去。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

二、学习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

2、分子和原子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学习难点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对分子、原子微观概念的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知识回顾1、物质的组成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

五、新知识讲解(一)分子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保持了水的化学性质。

当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水分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如果 10 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 3 万多年才能数完,这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比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中的分子不断运动,进入到我们的鼻腔。

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也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将 100 mL 水和 100 mL 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 200 mL,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不同的分子相互穿插,导致总体积减小。

(二)原子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原子的性质原子和分子一样,具有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性质。

(三)分子和原子的关系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导学案班级: 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难点)【课前预习】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情境导入】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什么呢?二、自主探究:【阅读】教材48页至49页 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和 等构成的。

【阅读】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千克,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以20滴水为一毫升计算,这个数字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如果拿一个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所以,分子的 和 都很小。

【实验探究】1、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一现象:实验二所以,分子总是在 。

【思考】水能蒸发,受热后蒸发加快,这是为什么呢?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浓氨水 酚酞溶液 水 空气2、[演示1] 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现象:所以,分子间是有的。

[演示2]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结论:3、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和2个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构成。

所以,分子是由构成的。

【交流讨论】1.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

2.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

试用分子的观点对此进行解释。

【知识归纳】1、物质是由、等微粒构成的2、分子的性质(特征):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⑵分子总是在不断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⑶分子之间有: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间隔,温度升高,间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难点)一、课前导学部分:【情境】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什么呢?【课前知识积累】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阅读】教材第48页至49页,图3-2、3 归纳:物质的微粒性★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它们都是,微粒间都。

★通常分子的 和 都很小。

你能用数字来说明吗?二、以学定教部分(由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学生情况完成)三、展示激学与拓展提升部分 1、完成实验3-12、【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P49页探究实验作适当修改)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一现象: 说明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浓氨水酚酞溶液实验二所以,分子总是在。

【思考】水能蒸发,受热后蒸发加快,这是为什么呢?3、[补充演示] 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现象:所以,分子间是有的。

【交流讨论】1.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一般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的微观理解。

3.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

试用分子的观点对此进行解释。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四、自我测评(1-5为必做,6为选做,7为思考)1.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红色。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起后,总量少于2体积D.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

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1.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

那么,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性质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一起探索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2. 学习目标•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特征和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3. 学习内容•分子的概念和特征;•原子的概念和特征;•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 学习导引4.1 分子的概念和特征•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微小颗粒。

每个原子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征,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时,会产生新的性质和特征。

请思考下面的问题:–除了分子,还有哪些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物质?–举例说明分子的特征和性质。

4.2 原子的概念和特征•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请思考下面的问题:–原子有着什么样的特征和性质?–什么是元素?4.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虽然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小颗粒,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和联系。

请思考下面的问题:–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分子是由哪些原子组成的?–什么是分子式?5. 思考拓展•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下面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冰块融化为水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铁热后会变软吗?为什么?–酒精灯火焰为什么是蓝色的?6.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我们加深了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继续发现和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注:本文档仅为导学案,详细的学习内容需要在课堂中进一步探讨和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教案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课设计(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细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互相联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平时现象与课本理论相联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平时现象。

(2)充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剖析、概括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渐提升抽象思想的能力、想象力和剖析、推理能力。

(3)浸透物质的无穷可分的辩证唯心主义的看法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法剖析分子、原子关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其实不完整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可是,分子、原子终究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少正确的内部表象。

因为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切成立清晰的分子、原子看法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课内容的特色和学生的实质状况,主要采纳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协助教课相联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式教课。

教课策略剖析1、本课题初次指引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课时,要充足利用学生熟习的宏观现象,创建好教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研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行触摸,所以,一方面能够借助生动的比喻、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另一方面,在进行研究活动时,能够改变研究的步骤,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并在剖析现象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抽象思想能力。

要点与难点要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分子的基本特色。

难点:培育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想、察看,剖析、等研究能力。

教课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烧杯酚酞浓氨水等学生小烧杯水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赏析图片1、遥知不是雪,为有幽香来。

2、酒香不怕小巷深(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何会变少?(学生察看图片思虑、议论。

九年级化学上册学案: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学案: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第一步:课前预习探新知要求及评价教学设计【教师寄语】越努力,越幸运,加油吧!【课堂要求】充满自信、精神饱满、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能力目标: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分子的运动难点: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预习问题】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的构成:物质都是由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1)体积和质量都_____。

(2)总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_____。

(3)分子间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受物质的状态和活动要求:1.按照要求自主预习,认真完成预习问题。

2.组长统筹本组的预习情况,鼓励同学积极回答问题。

活动要求:1.课上小组内核对预习问题答案。

2.教师给予点评。

【课标要求】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材分析】在整册课本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步:课内探究深挖掘具体探究活动要求及评价教学设计构建情境激情导入二、探究引领共同进步探究一:分子及其性质【例1】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A 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大B 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不停运动探究一、二活动要求:1.小组合作学习认真、活动热烈,针对问题展开积极讨论。

2.积极回教师设计意图说明(分环节列出):层层递递进,使所温度的影响,具体①同一物质的状态:_____分子间的间隔> _____分子间的间隔> _____分子间的间隔②温度:温度升高,分子间隔_____知识点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分子:(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组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是:(“”表示氢原子,“
H2+Cl2
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
如下图所示,在中盛有浓氨水,有关现象和解释正
中,氨气溶于水,氨水呈

10.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不停地运动 B
.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冰受热变为水,水
毫升水和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酒香不怕巷.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doc2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doc2

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分子和原子>>导学案年级:初三学科:化学备课人:袁堂忠课型:新知探索课【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预习】自学课本,体验成功1、有些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如氧气;有些物质是由_____直接构成的,如汞。

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能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首先分解成_______然后这些______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熟练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2、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3、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课前预习】1.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 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

从教材上的图片可知: 苯是由构成的, 硅是由构成的。

2. 滴2滴红墨水到盛水的试管中, 可看到的现象, 由
此可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

3. 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20滴水为1ml,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缘故。

【思考】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 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
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 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合作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客观存在
【实验3-1】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 静置, 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阅读课本P48, 观看图3-6及图3-7, 两幅图说明了
二.分子的特点
1.[朗读]水分子的自述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2.【探究活动一】( 教科书49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
酚酞溶液, 搅拌均匀
酚酞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 慢慢滴加浓氨水酚酞溶液变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A烧杯内酚酞溶液
变, B烧杯内酚
酞溶液变。

浓氨水具有性, 氨分
子运动到烧杯中, 溶于水
又得到氨水, 使酚酞溶液变。

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
①日常生活中能说明分子这一性质的事实
②思考讨论: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 且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

这是为什么? 【结论】分子是在 , 温度越高, 分子的运动速度越
【探究活动二】请学生分别取20 mL水与20 mL酒精, 把它们相混合后, 预测体积为( ) , 实际体积为( ) , 想想为什么?
【补充实验】取一注射器, 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

再吸入等体积的水,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 空气和水谁更容易被压缩, 想想为什么? 思考: 注射器中的气体能被压缩说明 ,空气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 水不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①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 ②气体容易被压缩; ③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④苯分子的图像中有阴影; ⑤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面又会重新鼓起来。

上述事实均说明分子间。

【拓展提升】观看物质三种状态的
分子间隔模示意图思考: 1、物质
三态的体积为何不一样? 为什么
气体容易压缩, 液体、固体不容
易压缩?
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 ①气态>>液态>固态; ②温度越高, 间隔越大; ③压强越大, 间隔越小
2、物体为何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3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思考】一滴香油和一瓶香油都有香味; 一般氧气能助燃, 而二氧化碳却不支持燃烧,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都能燃烧, 而水不能燃烧, 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小结: 经过上述探究, 你能总结出分子具有哪些性质?
三、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查看课本50页几种分子的模型: 仔细观察能够知道分子是由构成的。

【小组讨论】分子 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 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在这两种变化中水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由此你能得出分子的概念吗? 解释: (1)水变为水蒸气时, 只是水分子之间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 水________本身没有变, 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因此该变化是________变化(即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

(2)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时, 水_________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____气分子和___气分子,然后生成氧气和氢气, 因此该变化是________变化。

( 3) 水电解时, 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因此, 最小粒子。

例: 水的化学性质由保持;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保持。

重要提示: ( 1) 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是宏观现象, 单个分子式体现不出来的。

( 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不是”唯一”微粒。

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三种( 分子、原子、离子) , 该物质由那种微粒构成, 就
由那种微粒保持它的化学性质。

如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氧分子; 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是铁原子; 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是钠离子和氯原子。

2.从分子的角度看, 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总结归纳: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变化, 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

只是分子间的
化学变化: 分子本身变化。

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

原子观看课本50页,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与氢气和氯气反应示意图, 思考:
【小组讨论】上述反应中, 发生变化的是原子还是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 ( ) 结合 ( ) 聚集 ( 生成物), 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

以氧化汞分子分解为例: 氧化汞分解时, 分解为和 , 而却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 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许多直接构成构金属汞。

因此在化学变化中, 发生变化的是 , 没有变化, 可见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 填”变”或”不变”) 。

化学变化的化学反应实质: 分子分成 , 原子重新组合成。

重要提示: ( 1) 在化学变化中, 一种原子不会变成另一种原子, 只是原有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 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3)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即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如汞、铁、金等。

四、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分子原子
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分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五、分子和原子的运用
1、原子除用于描述物质的构成外, 还可用于描述的构成。

如: 一个水分
子有构成。

2、分子、原子的表示: ( 1) 分子用表示, 当分子不止一个时, 在
前面添。

如: 水分子。

5个水分子 .
(2) 原子用表示, 当原子不止一个是, 在前面添。


铁原子 , m个铁原子。

易错点辨析1、物质都是有分子组成的。

2、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3、分子既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又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4、因为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因此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也一定是
纯净物。

5、因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因此原子比分子小。

6、分子能再分, 原子不能再分。

7、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而原子不能。

8、混合物是由不同分子构成的,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课堂检测】
1.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 错误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