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100-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合集下载

973项目申报书——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

项目名称: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首席科学家:张学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农业部一、研究内容以水稻、小麦、大豆全基因组单元型区段分析及关联分析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和筛选控制高产、优质、抗病及水肥高效的优异单元型区段(或基因),揭示其形成基础和遗传本质,阐明不同功能单元型间的互作效应,为三大作物设计育种奠定材料基础。

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1、种质资源中重要单元型区段的发掘对水稻、小麦、大豆微核心种质中的重要基因组区段进行精细扫描,结合系谱分析,摸清我国育种中稳定传递的单元型区段及其形成和演变过程;通过标记/性状关联分析,明确一些区段所控制的重要性状,系统分析这些单元型区段在核心种质样本中的变异及主要载体(品种)。

2、控制重要性状单元型区段的遗传及互作效应分析以重要单元型区段在核心种质样本中的变异信息为基础,在微核心种质导入系中,系统筛选同一区段不同单元型,评价它们的遗传效应,发掘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变异; 对优良单元型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遗传效应进行比较和评价,筛选和培育正向效应突出、对产量、品质等无负面效应的抗病、水肥高效等重要单元型,为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通过导入系之间互相杂交,在消除杂合遗传背景效应的基础上,研究单元型之间的互作效应,提出三大作物育种中单元型优化组合模式与实施方案,与育种单位结合,进行组装育种的研究和实践。

3、典型单元型区段基因组成、结构和功能分析在小麦中选择15~20个典型单元型区段,用与其紧密连锁的标记筛选染色体大片段插入文库(BAC文库),构建覆盖相应单元型区段的跨跌群(Contig),并完成序列分析;用候选基因在核心种质群体中进行关联分析,结合大面积推广品种突变体库进行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发掘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从DNA 和性状形成两个层面揭示单元型区段的本质,为作物的分子育种提供基因和理论依据;充分利用水稻和大豆的全基因组信息,利用高通量测序设备,对典型材料进行重新测序分析,发掘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单元型和功能基因。

973项目申报书:纳米结构材料的程序化组装

973项目申报书:纳米结构材料的程序化组装

项目名称:纳米结构材料的程序化组装首席科学家:宋卫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1)赋予纳米结构空间各向异性。

各向异性的纳米结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控制它们空间组装的前提,也是程序化组装的基础。

为此我们将系统地研究通过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形貌和表面化学功能调控,选区修饰,不对称粒子等手段引入空间各项异性的方法,可控地赋予纳米结构在不同空间区域的各向异性。

发展制备和表征单分散各向异性纳米结构单元的技术。

(2)纳米结构单元组装的空间调控:利用作用于纳米结构单元的空间各向异性,研究如何可控地将不同的纳米结构单元组装为初级结构;调控组装体中的组分序列和空间构型;设计和构建异质界面,在纳米结构单元之间引入对外界环境刺激敏感的生物或合成大分子;控制纳米结构组装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能。

(3)纳米结构单元的动态组装与过程调控:通过精细地调控在纳米结构单元之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平衡,在纳米结构单元间始终保持一个可控且较强的排斥力,实现纳米结构单元的组装的动态化。

此外,利用各种界面作模板诱导纳米结构的组装,界面的动态特征也将用于强化实现纳米结构的动态组装。

利用外加场(光,电,磁),对纳米微粒的组装在过程乃至时间上实施调控。

将通过空间受控组装制得的初级纳米结构,程序化组装为多维度多层次的纳米结构组装体。

在特定区域引入特定组装功能,将其可控集成在器件单元上;将不同纳米结构组装体集成在一起,搭建多级多层次,功能可调,宏观可用的功能材料。

(4)研究组装过程与组装体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传输:发展实时监控纳米组装单元和各级组装体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纳米结构的组装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从纳米结构单元层面上认识组装过程中物质能量转化与界面行为,获得其中物质能量转化与界面行为的基本规律。

通过组装体的结构,调控在组装体中物质传输和能量传递,以适应不同应用过程的需要。

借鉴超分子合成和组装以及生物大分子程序化组装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传输规律,发展纳米层次的组装物理化学。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800-复杂纳米体系的凝聚行为、输运过程及应用技术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800-复杂纳米体系的凝聚行为、输运过程及应用技术研究

项目名称:复杂纳米体系的凝聚行为、输运过程及应用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曹则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基于同步辐射的3D 硬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和谱学研究:(1a)在理论和实验上解决X射线“透镜”成像与相位和相位导数衬度成像相结合的问题; (1b)实现X射线“透镜”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成像相结合的条件;(1c) 纳米分辨相位衬度断层成像的重建算法; (1d)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结合XAFS、XPS、和SAS等谱学方法共同确定纳米材料特定原子附近的局域原子结构与电子结构,系统地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能、微结构和谱学特性之间的关系;(1e)发展和改进多重散射理论和能带结构计算,完善XAFS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研究界面和表面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建立电子结构模型和表征纳米材料的新理论. 在实现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显微成像术研究电流变液中和生物矿化研究体系中的凝聚过程和物质输运行为,利用基于同步辐射的谱学方法研究界面和表面处的原子、电子结构,电荷迁移过程促进RRAM机理的研究。

[2]复杂纳米结构材料制备研究:(2a)电流变液用纳米高介电球型颗粒的制备和添加极性分子的方法,要求选择偶极矩大、且分子尺度小的合适极性分子,寻求制备高剪切强度电流变液的优选条件; 制备研究针对实际的应用需求,要求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动态剪切强度高,电导率低,温度范围约为-20至1200C,响应时间约为5ms、使用寿命长、抗沉降、无污染、允许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开发;(2b) 研究介电颗粒的表面改性和包覆技术,研究和预测基体材料的粒径、形态、掺杂和多分散性以及极性官能团的种类、分子长度、浓度和极性等因素对电流变液颗粒间的电致作用力、屈服强度、剪切强度等行为的影响;(2c)具有微纳螺旋结构、多级孔结构、光子晶体结构的纳米材料的合成,生物酶催化合成具有微纳结构材料的新方法等;(2d)基于不同结构类型氧化物薄膜的新型巨电致电阻存储材料与结构的制备。

973项目申报书-植物免疫机制与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管理资料】

973项目申报书-植物免疫机制与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管理资料】

项目名称:植物免疫机制与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首席科学家:何祖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农业部二、预期目标(一)项目总体目标深入阐明重要粮食作物的免疫机理、建立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害抗病机制为模式的创新研究体系,结合我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的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本项目将系统分离并鉴定重要粮食作物水稻和麦类新的抗病基因(包括QTL)、病原菌致病因子的寄主靶标、模式植物拟南芥的重要调控基因及其在作物中的相应功能等,建立我国特色的分子植物病理学前沿理论研究模型,开辟植物免疫研究的国际前沿,前瞻性地布局国际前沿的创新研究领域与技术体系。

在植物新的免疫机制、作物广谱持久抗病的分子遗传机制、作物重要腐生病(如纹枯病)的抗病性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重要粮食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

本项目将在农作物抗病性的基础理论上做出创新性贡献,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策略、新技术和基因资源。

本项目的实施将在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和优秀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大幅提高我国的农业科学理论与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显著增强我国农业科学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高效实施提供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保障。

(二)五年预期目标1.建立水稻和麦类作物免疫研究的前沿体系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作物与拟南芥相比,它们的免疫分子机理既有相似性,但在抗病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病原菌PAMP和effector识别应答及其调控网络的结构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并存在较多的技术障碍,重要的研究体系也没有很好建立。

本项目将立足于领域前沿与国家需求,分别把水稻和小麦的重要抗病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发展成为全面、成熟、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植物抗病分子机理研究的模式体系;并初步建立对顽拗性腐生病原菌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和赤霉病(禾谷镰孢)免疫研究的技术平台与重要的抗病相关基因资源,全面揭示宿主农作物对腐生性病原侵染的应答网络和免疫机制,为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和作物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理论和途径。

国家973项目申请书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

国家973项目申请书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

国家973项⽬申请书超⾼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项⽬名称:超⾼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席科学家:崔⽥吉林⼤学起⽌年限:2011.1⾄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预期⽬标本项⽬的总体⽬标:在超⾼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前沿领域做出重要原创性的⼯作,获得⼀批国际⽔平的研究成果,形成我国有特⾊的⾼压科学研究体系,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中青年⾼压研究队伍,使中国⾼压研究的总体⽔平进⼊国际先进⾏列,进⼀步提升在国际⾼压界地位。

五年预期⽬标:为完成总体⽬标,集中进⾏以下⼏个⽅⾯的研究⼯作:1)超⾼压下凝聚体系的⾦属化与奇异性能,2)超⾼压下强关联体系中价电⼦的⾏为,3)超⾼压下纳⽶限域体系的结构演化,4)超⾼压下的化合物半导体的电输运与新效应,5)超⾼压下亚稳相的截获与材料的微结构及性能调控。

揭⽰超⾼压下纯氢以及富氢体系中分⼦的解离机制,探索可能产⽣⾦属氢的新途径,实现压制⾦属化;获得不同压⼒-温度-组分空间中,新型含3d、4d、5d关联体系的结构特征和奇异物性,揭⽰超⾼压关联体系材料磁、电和介电的物理机制和晶体及电⼦结构起源;总结在纳⽶尺度、空间受限条件下压致分⼦体系的键合规律;揭⽰⾼压下准⼀维纳⽶体系的结构演化以及⼒学、电学等性质随压⼒的变化规律;揭⽰化合物半导体的结构、电输运⾏为与其特殊功能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诠释⾼压下电⼦驰豫、平均⾃由程、有效质量的新内涵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在新型材料的超⾼压合成⽅⾯,由唯象研究上升到注重内在物理本质的探索,获取截获⾼压亚稳相的新⽅法及规律性认识。

合成出3d、4d、5d族3种以上Mott有序化和Stoner型磁电新材料、3-5种有代表性⾼致密化超细微结构的⾼性能块体材料。

预期的科学研究成果:拟在SCI收录的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300篇以上,撰写1-3部专著,申报⾼⽔平的奖励3-5项,申请发明专利15-25项。

同时培养⾼压领域的拔尖⼈才以及学术带头⼈,培养博⼠研究⽣50名、硕⼠研究⽣200名。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

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第一篇:973申请书(有关大容量输电)973计划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周孝信,中科院院士,64岁申报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推荐部门(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摘要……本项目紧密围绕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目标,提出拟研究解决4个方面的科学问题:电力受端系统大面积停电的机理,大型互联电网分布式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大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及决策理论,以及提高输电系统输送能力和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

本项目针对……,为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实用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在理论创新上……。

在技术创新上,提出大幅度提高500kV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电能力的技术基础和综合方案,有效解决我国西电东送的传输容量瓶颈问题,提高电网充裕度……。

本项目将设7个课题开展研究:……。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经进一步应用开发和集成,将形成新一代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能量管理系统,显著提高我国电网事故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减少大面积停电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性损失。

所研究的成果将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现有500kV输电系统的输电能力和运行可靠性提供关键技术基础。

将为我国大规模的电网建设节省输电走廊,减少电网建设的环境压力,为提高电网的运行可靠性、确保供电安全提供充分保证。

今后5~10年,中国电网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规模最大的电网之一。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使我国电网的安全运行技术与我国电网的发展相适应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使我国电网具备条件成为世界上最安全可靠的电网。

正文1、立项依据1.1 开展本项目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2 本项目研究面临的科学技术需求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研究将从以下4个方面的科学问题入手:(1)大规模电力网络特性和大面积停电机理(2)大型互联电网的仿真计算方法(3)大型互联电网在线运行可靠性评估、预警及决策理论(4)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输变电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基础1.3 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 1.4 可能的突破点本项目的目标将是通过基础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理论体系和新的分析方法,在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上有所突破,为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实用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700-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700-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

项目名称: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纳米结构体系和传感器首席科学家:徐红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优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的新纳米结构体系,研究光、分子和金属纳米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相关表征新技术,进而发展新一代超灵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和表面增强光谱传感器,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传感器和分析测试仪器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 新纳米结构体系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目前所大量研究的是一些常见金属纳米结构的特定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但是如何可以控制金属纳米结构的生长或组装,以实现可设计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激元在严格意义上是如何产生、演化、传导和衰减的;(3)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一个天然的光电混合体系,它不仅伴有电荷的转移,也有能量的转移,若再考虑与探测分子的相互作用,如何理解和揭示复杂的电荷和能量转移机理。

2.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表面增强荧光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SERS基底材料的拓展。

虽然已经从金、银和铜拓展到其它过渡金属体系,但是如何进一步拓展至极其重要的硅及其它半导体材料仍极具挑战性;(2)SERS技术的拓展。

发展超高灵敏度的SERS传感器和分子器件的关键基础之一是建立具有极高SERS活性的可控纳间隙结构和相应表征技术;(3)SERS 理论的发展。

迄今对光、分子和纳米结构三者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尚未建立,综合考虑物理和化学增强机理的统一SERS理论亟待发展;(4)金属纳米结构对荧光的作用既有增强又有淬灭,这是一对矛盾,如何突出荧光增强的效应或者抑制淬灭的效应;(5)荧光的表面增强效应只作用于离金属纳米结构很近的分子,在传感器应用上受到了金属纳米结构本身的巨大限制,如何设计合理的金属纳米结构体系来高效地、稳定地、可控地探测目标分子。

项目申报书(973)1

项目申报书(973)1

项目计划名称: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首席执行专家: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项目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项目依托部门:教育部二、项目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对比和阐明现代与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环境微生物功能群的组成特征、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地质环境突变事件的响应规律。

查明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产力组成和古埋藏环境条件上的异同点,弄清自养和异养微生物的地质作用,阐述地质微生物对重大地质环境的响应和影响。

同时也为我国海相烃源岩评价和当代全球变化的研究提供地球生物学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促进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结合,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将中国的一些经典地层学剖面建设成为国际上地球生物学研究的典范,使之成为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理论培育基地。

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地球生物学领域的综合学术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中青年专家,使中国地球生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发展地球生物学理论和应用做出原创性贡献。

(二)五年预期目标(1)查明现代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群的地质作用,从实验模拟角度探索某些微生物功能群对碳酸盐岩沉积的贡献及机制、不同微生物功能群与粘土矿物和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第四纪异常环境的微生物及其地质作用,建立评估地质时期古生产力及其生物组成、古环境条件(古氧相)的地球生物学指标。

(2)查明导致中元古代缺氧硫化环境、显生宙重大地质突变期富CO2环境以及新元古代极端气候环境时期的微生物功能群及其典型的微生物地质过程。

阐明中元古代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缺氧硫化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微生物功能群对新元古代极端地质环境条件的响应和影响、显生宙重大地质突变期海洋微生物对地质环境事件的响应和反馈。

(3)在国际重要SCI刊物上发表50-70 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争取在重要刊物上出版地球生物学方面的论文专辑,出版总结地球生物学方面的系统专著。

组织地球生物学方面的重要会议。

973项目申报书——2024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24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24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申报书一、项目背景与意义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在能源、环境、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纳米材料的机敏特性,如其高比表面积、粒子尺寸和形貌的影响,使其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科学问题日益复杂。

本项目旨在解决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性能调控等方面,推动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二、项目目标1.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合成、物理法合成、生物法合成等,以获得具有特定尺寸、形貌和结构的纳米材料。

2.探索纳米材料的机敏特性与其结构、形貌之间的关系,揭示纳米材料的微观机理。

3.研究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和界面效应在机敏特性中的作用机制,理解纳米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4.开发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应用技术,实现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三、项目内容与研究方案1.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1)化学合成法:通过溶胶-凝胶法、溶液法等方法制备纳米颗粒、纳米棒、纳米管等纳米材料。

(2)物理法合成:通过气相沉积、溅射等方法制备纳米薄膜、纳米线等纳米材料。

(3)生物法合成: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作为模板制备特定结构的纳米材料。

2.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3.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与界面效应研究运用表面科学和界面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纳米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表面性质和界面效应,深入理解表面与界面对纳米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

4.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开发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应用技术。

探索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潜力,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催化剂、高效能源材料、环境污染治理材料、生物传感器等。

四、项目预期成果1.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调控原理,为不同尺寸、形貌和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指导。

2.纳米材料的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机敏特性的理论模型。

973项目申报书——作物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分子机理

973项目申报书——作物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分子机理

项目名称:作物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分子机理首席科学家:吴平浙江大学起止年限:2005.12至2010.11依托部门: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生物学基础包括:感受和转导养分信号,根系适应性发生发育及根构型的改变(发育水平)、关键调控因子的表达或转录后变化(分子水平)、养分活化、吸收、利用及其能量代谢相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途径的变化(生理水平)。

阐明上述过程的分子机理,在发育、分子与生理水平上了解植物对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调控机理,从而为挖掘养分高效与高产优异种质中的关键基因、进而提出作物养分高效分子育种策略。

由此,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植物高效吸收氮、磷养分以及氮、磷养分代谢高效促进作物产量关键途径的分子机理及其在优异种质中的聚合效应;以聚合效应为基础的基因标记辅助选择理论与方法。

针对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确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磷信号途径调控系统:水稻、拟南芥氮、磷信号受体,氮、磷信号与激素信号互相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养分信号与激素信号互作的现象已有一些初步证据,如,磷饥饿胁迫信号受外源CTK抑制,高浓度氮抑制植物侧根伸长与ABA 信号关系密切,磷饥饿胁迫与生长信号均能改变根向地性等。

一些磷信号特异性标记基因也已被发现与克隆,表明磷信号具有相对独立的途径。

因此把氮、磷信号途径与激素信号途径节点的研究作为本研究的切入点,同时利用磷信号标记基因启动子与报告基因构建的融合基因,发展研究磷信号途径突变体,以期在养分信号途径研究中取得突破。

2、磷高效根构型形成的遗传基础与分子机理:根构型形态参数定量分析及磷高效根构型标记基因分子诊断系统;磷调控根系伸长和向地性变化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磷调控根毛发生伸长的分子机理研究。

利用自行设计的纸培、根箱栽培系统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建立大豆(直根系代表)、水稻(须根系代表)的三维根形态构型观测与分析系统,获得不同基因型材料在不同磷水平下的根构型原位几何参数,创建三维根构型参数分析计算及图形视觉计算机模型。

973项目计划书

973项目计划书

1.对非天然氨基酸具有特异性的氨酰trna合成酶的高通量筛选首先,修改大肠杆菌或酵母细胞内的遗传密码,使无义的?uag密码对应于感兴趣的非天然氨基酸。

然后,筛选对非天然氨基酸具有特异性的氨酰-trna合成酶,技术路线如下:① 在目标细胞中引入一个外源的氨酰-trna合成酶和trnacua,使其保持活性且不与内源的氨酰-trna合成酶和trna反应(生物正交性)。

② 改变编码氨酰-trna合成酶活性氨基酸的dna序列,建立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突变库。

③ 对氨酰-trna合成酶突变库进行如图1所示的正负循环筛选,得到特异识别目标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酶变异体,使其只催化trnacua与非天然氨基酸间的氨酰化反应。

2.蛋白质翻译起始复合物结构解析首先我们将运用动态光散射仪,对获得的蛋白质和稳定蛋白质复合物样品的溶液状态进行分析,考察其是否处于均一状态,在不同条件(温度、浓度、ph等)下的稳定形态和凝聚状态;同时运用溶液光谱(包括cd 光谱和荧光光谱)方法分析蛋白质在溶液中的构象变化,综合各种因素初步确定适合于结晶实验的条件。

然后摸索晶体生长的条件,尝试大量不同的沉淀剂、蛋白质浓度、ph和缓冲体系、以及不同添加剂等,得到高衍射质量的晶体用于x-射线衍射分析。

一旦获得蛋白晶体,将利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初步衍射实验,以帮助进行结晶条件的优化和低温冷冻条件的筛选。

具有高衍射能力的蛋白晶体将运用国内外同步辐射光源进行高分辨率的x-射线衍射数据的收集。

并运用单波长反常散射法、多波长反常散射法、同晶置换法、和分子置换法解析各种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的三维晶体结构。

3.基于非天然氨基酸标记的蛋白质结构研究溶液nmr技术是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测定蛋白质复合物三维结构的强大工具。

19f由于具有较强的核磁信号对环境敏感,而大多数生物大分子都不含氟元素,因此用19f标记蛋白可以产生很高的信噪比,在活细胞中获得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态信息和蛋白质复合物的动力学特征,而且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扰动达到最小(19f和氢原子的半径类似)。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9900-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项目名称:节能领域纳米材料机敏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探索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所产生的新奇热物理和光电子效应及阐明相关物理机制为主线,通过纳米组装、纳米复合、微纳复合和纳米改性,设计和组装一系列复合材料体系,实现体系的焓熵等热力学性质、热吸收与传递等热学性质、以及能带结构与光吸收等光电子学性质的智能化自适应调节,同时探索通过复合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协同,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温控机敏特性的纳米节能材料,并同时开展纳米节能应用示范系统设计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智能储热-放热的需求,设计定形相变、热容突变纳米材料体系,研究高效储热、可控放热的新规律和新原理及其与纳米效应的相关性,探索温场下纳米相变的新特点及其对比热容、热辐射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可控储热-放热的关键要素。

2、以红外调控为导向,研究温度对相关纳米材料体系微结构、价态和能带的影响机制及其与红外透过和反射(或阻隔)交替转变的相关性,探索红外智能调控的途径和关键参数。

研究相关低维纳米阵列体系中结构单元尺寸和分布密度对可见光透过率的影响机制,探索纳米结构单元形貌、尺寸、排列方式和分布密度与红外调控幅度的相关性。

3、以智能节能应用需求为导向和智能节能纳米材料为主体,设计并制作主客体纳米复合材料体系(包括介孔结构/储热-放热纳米材料、透明基体/红外调控纳米材料),发展普适性宏量制备技术,研究纳米结构储热-放热系统的材料类型、晶粒尺寸及其分布以及微结构等对材料比热容、热传递的影响机制及其规律,同时认识纳米结构温致红外调控系统中原子输运的新规律,发展新型红外调控材料体系,实现快速响应的红外调控效应。

4、筛选材料体系并优化材料性能,提出基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温控机敏特性的新型节能系统的设计原理、性能调控的基本参数及实现智能节能的核心技术,构筑新型节能的原型器件及系统。

【VIP专享】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VIP专享】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一、研究内容围绕水泥生产和应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提高水泥性能和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实现水泥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大创新,促进水泥工业生产与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使用效能,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项目拟解决4个关键科学问题: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调控及高胶凝性熟料相匹配高介稳阿利特矿物和水泥熟料矿相匹配决定熟料性能。

在研究熟料矿物微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基础上,建立熟料微结构与熟料性能的关系。

该问题是提高和高效发挥熟料性能的基础,也是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关键。

2)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针对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多阶段化学反应,在分析研究主控反应动力学和熟料形成速率基础上,完善熟料形成动力学理论。

该科学问题,是实现熟料烧成过程能量最佳配置,降低熟料烧成能耗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3)离心力场中的粉磨动力学与能量传递完善该动力学理论和能量传递机制,是实现水泥粉磨环节节能和发展高效粉磨设备新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水泥粉磨节能技术突破的关键。

4) 水泥优化复合与结构稳定性优化复合水泥组分,建立水泥浆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浆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该科学问题是高效发挥水泥各组分性能及延长水泥基材料服役寿命的基础。

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将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研究: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和熟料矿物相组成与胶凝性的关系系统研究实验室合成的纯C3S相结构、不同阿利特(杂质元素种类、掺量、掺杂方式不同)相结构以及熟料中阿利特化学组成、杂质固溶形式、工艺参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研究矿物相结构在温变过程中演化规律。

研究掺杂离子、工艺参数对阿利特缺陷形态的影响规律。

研究阿利特介稳程度、缺陷形态对其水化活性的影响,建立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与水化活性--包括水化反应程度、水化反应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揭示最优水化活性的阿利特组成和微结构缺陷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首席科学家:李峻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关键科学问题是:通过模拟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分子组装技术制备具有纳米孔隙的生物材料,研究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兼容性,作为药物支架如何担载和释放药物及在体外的稳定性,确定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探索组装的生物材料在生物体中的状态与排除功能,建立合成体系与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其代谢过程,具体地:1.通过模拟生物膜(生物相容的磷脂/蛋白质复合双层囊泡)研究和揭示细胞膜和其它生物膜的精细结构、生物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分子组装,纳米模板合成和气/液界面相分离等组装单元的结构特征、组装过程、驱动力、影响因素和调控技术;3.处于这些组装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状态和功能评价,它们与组装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求保持其生物活性的措施;4.这些具有生物功能的组装体进入人体后的有益效果、作用机制、代谢过程和可能危害。

考虑到各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问题和目标不同,除上述共同的关键科学问题外,还各有其特殊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要解决:1.纳米孔隙的药物载体:构造生物兼容、生物降解的多功能化胶囊,包裹不同类型药物的最佳方法及药物的缓释;生物界面化胶囊及包裹药物胶囊的靶向释放,不同的类型中空胶囊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智能化微胶囊的构造以及可控性研究;负载药物微胶囊的体外细胞试验及动物试验;多功能微胶囊用于药物载体的包裹和释放机理研究。

2.红血球替代物 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胶囊):官能化乳酸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保证在水环境中实现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或胶囊;引入含有易与血红蛋白反应的官能团,保证反应不影响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活性中心;反应基团有足够数量,保证组装体中有足够的血红蛋白浓度;构筑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或胶囊的尺寸满足实际要求;在化学键合和胶束化、胶囊化的过程中血红蛋白不变性,血红素结构和功能不受干扰。

3.规则纳米多孔薄膜及其生物功能:发展多层次多尺寸的“规则纳米多孔薄膜”的可控制备方法;制备可用于病菌群强力繁殖、富集(、分离和探测高灵敏度传感器)的有序孔隙或中空结构功能材料;阐明此类材料与细菌群的生物作用原理。

4.生物模板法合成新型纳米生物医用材料:以特定的客体基质(纳米尺度生物相容无机介质和有机物质)在纳米以至更精确的层次上忠实地复制从生物材料到生物组织和细胞等的生物物质的结构和形貌;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开发稳定低毒副作用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物运载、传输和释放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为了解决上述科学和技术问题,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运用分子组装、生物模板合成与气/液界面分离等技术,构筑纳米尺度的胶束、胶囊、中空管和多孔薄膜等复合生物材料;2.研究这些纳米生物材料的体外稳定性,生物毒性和体内可降解性;3.光敏性药物的筛选及以这些组装体为载体的生物功能,探索它们在生物体中的行为与功能,特别研制开发新型表浅治疗的新制剂和红血球等替代材料。

具体研究内容是:1.纳米孔隙的药物载体:1.1智能仿生胶囊的制备与调控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上,利用各种不同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如静电、氢键、配位键、疏水作用、范德华力等,以纳米到微米尺寸范围的粒子作为模板,制备不同尺寸范围可生物降解的微胶囊。

通过控制组装的层数和改变组装条件,如pH、温度、离子强度等对囊壁的结构、形貌、渗透率、力学强度等重要参数进行精确控制,实现对胶囊渗透性的调控。

利用自沉积技术和环境调控开关特性将药物选择、高效的包埋到胶囊中,研究其包埋的效率和机理。

通过组装单元的选择,发展对外部条件(如光、电、磁、温度等)敏感和响应的智能胶囊。

对胶囊的生物界面进行化修饰和某些活性蛋白的包裹,研究胶囊的靶向和可控释放,阐明药物的释放动力学与释放机理。

1.2 纳米孔隙的药物载体在光动力学疗法中的应用利用组装的中空胶囊可控的空隙结构以及智能化的特点,包埋疏水性光动力学疗法(PDT)药物。

调控中空胶囊的形状、大小和渗透性,使得纳米孔隙可以包埋不同的药物,并且药物不会从中逸出,但是足以使氧扩散出去。

使得既能发挥杀灭肿瘤的作用,又不会释入血管,避免其它包囊化方法所引起副作用。

设计中空胶囊的表面性质,引入特异性识别单元,增强攻击靶标的能力。

解决目前光动力学疗法在药物的运输和释放方面的困难。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与动物实验,检测胶囊作为药物载体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研究其被细胞摄取的效率和机理。

调控中空胶囊或纳米管尺寸,使得纳米孔隙的药物载体能避开网状内皮系统(RES)细胞的吞噬及破坏。

2.红血球替代物 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胶囊):2.1 设计和合成带PEG链段并含有氨基、羧基或叁键等不同活性官能团的乳酸类两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并在嵌段共聚物上键合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键合物的组装,确保一个胶束或胶囊包括多个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处于有效保护之中,又保持与外界水环境的密切接触。

2.2考察组装体中血红蛋白的氧气吸收和释放功能,考察分子参数和组装条件对携氧功能的影响,优化分子结构和组装工艺。

2.3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试验,考察聚合物/血红蛋白胶束(胶囊)的安全性、血液相容性和在血液环境中的稳定性,确定聚合物/血红蛋白胶束(胶囊)的安全窗口、有效浓度范围、循环滞留时间、体内分布、代谢路径等,判断体内使用的可能性。

3.规则纳米多孔薄膜及其生物功能:3.1 依照传统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方法,研究纳米尺度水溶性无机分子溶液的相行为、溶液有序聚集体的形成、性质、结构及聚集体结构的演变;探索这类新型聚集体形成的驱动力和热力学稳定的本质。

3.2 具有磁性和对细菌响应的多金属氧酸盐如{Mn2Bi2W20}和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相行为及在水/空气界面上“规则纳米多孔薄膜”的构筑。

3.3 “规则纳米多孔薄膜”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研究,确定其细菌群(如大肠杆菌群)的强力繁殖的机理,制备细菌群高灵敏度传感器(探测),获得用于不同的细菌具有分辨和分离作用的规则纳米结构多孔膜。

4.生物模板法合成新型纳米生物医用材料:1.1纳米孔隙材料:在自然生物物质(如纤维素和硅藻等)内表面以纳米级的精度沉积金属氧化物薄膜(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以此薄膜为平台进一步进行功能纳米微粒及其他客体物质的组装,通过选择不同的客体物质以引进不同的功能。

在生物物质表面沉积不同化学成分的有机(如聚合物)超薄膜或修饰以自组织单分子层,有效控制其物理性质。

1.2纳米孔隙药物传输系统:将生物物质表面精确沉积的客体物质薄膜或自组织分子单层用于吸附组装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酶和核酸)或药物分子。

自然生物材料的高表面积将导致更多的生物和药物分子被有效吸附,从而得到一种新型生物活性或药物活性材料。

该仿生生物/药物系统作为生物传感器将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作为给药载体将具有理想的生物兼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预期用于高灵敏度的疾病早期检测和针对不同疾病的药物传输和可控释放,将具体用于细胞试验和动物试验。

二、预期目标组织国内科研机构和“985工程”高等学校的科学家强强联合,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实现以下总体目标:完善和发展构筑纳米胶束、胶囊、中空管、多孔薄膜,以及生命/非生命物质多孔膜复合体的分子组装、生物模板合成和气/液界面相分离等技术,创造新的起始材料和组装单元,获得组成、结构和功能各异的新的组装体;认识上述各种组装过程的分子本质,掌握组装体结构、形态、尺寸和功能调控的关键技术;获得有临床实用价值的纳米抗癌药物新制剂、红血球替代物 血红蛋白胶囊以及二维或三维的纳米器件和系统。

在取得一批有显示度和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的同时,培养一批能够从事化学、物理、材料、生物与纳米技术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建立面向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和系统的研究基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团队,使该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五年预期目标1. 利用各种不同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及模板技术,构造生物兼容、生物降解的多功能化的纳米孔隙材料。

通过控制组装的层数和组装条件,对组装的纳米孔隙材料的结构、形貌、渗透率、力学强度等重要参数进行精确控制。

通过组装单元的选择,发展对外部条件(如光、电、磁、温度等)敏感和响应的智能纳米孔隙材料。

优化组装的多功能化纳米孔隙材料包裹不同类型药物的方法和途径,获得最佳包埋的效率。

对组装材料进行生物界面化修饰,实现包埋药物的靶向运输和可控释放,完成纳米孔隙材料的体外细胞试验,阐明药物的释放动力学与释放机理,建立并发展面向生物医学应用的新型纳米孔隙药物载体。

2. 设计并合成出带有能与血红蛋白反应的官能团的乳酸类嵌段共聚物,通过先键合后组装或先组装后键合等途径,获得血红蛋白处于内核/外壳界面附近的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或血红蛋白处于内水相的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囊。

考察嵌段共聚物的分子参数和组装条件对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或胶囊的氧气结合和释放功能的影响,优化聚合物结构和组装工艺条件,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或胶囊。

建立血液评价技术平台,完成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或胶囊的体外和动物试验评价,对其在人体内使用的可能性做出判断。

3. 阐明纳米尺度无机分子聚集体形成的驱动力,发展多层次多尺度“规则纳米多孔薄膜”的可控制备方法,揭示其形成机制及胶体化学行为,阐明两亲性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在其中的作用,确认此种制备方法的普适性,扩展可能使用的起始材料种类,探索其在细菌、病毒探测(菌群探测灵敏度)、繁殖和分离中的应用。

实现在纳米层级的精度上以不同的客体基质(无机基质和有机、高分子基质)精确地复制自然物质的结构和形貌,系统建立达成该复制目标的化学及物理方法。

完善在自然材料中固化生物大分子和药物分子的方法以制备具生物活性和药物活性的新型材料,构建有效的药物传输系统。

初步完成针对不同疾病和创伤(如皮肤癌变、外伤等)的药物释放体系的设计和测试。

本项目研究过程中,将在国内外权威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20篇左右,申请专利40项左右。

培养一批从事纳米生物材料材料研究的人才,包括60名左右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三、研究方案4.1学术思想:通过模拟生物体中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合成手段和组装技术制备一系列纳米生物材料,研究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兼容性,作为药物支架如何担载和释放药物及在体外的稳定性,确定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探索组装的生物材料在生物体中的状态与排除功能,建立合成体系与生物体之间的联系、作用机制和代谢过程。

4.2技术途径:本研究的技术途径为:通过分析总结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炼其中涵盖的关键科学问题;对科学问题分解开展研究,建立高性能纳米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