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案 (2)

合集下载

中药学教学设计方案

中药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用量等。

(3)了解中药的历史发展、分类、采收加工、炮制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药知识。

(3)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的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2)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概述2. 中药的基本理论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4. 中药的用法与用量5.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6. 常用中药7. 中药的临床应用8. 中药与中西药联用9.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禁忌10. 中药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讨论法:针对中药学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药学的应用。

4. 实验法:通过中药的炮制、制剂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中药学知识。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中药学概述、中药的基本理论2. 第二周:中药的性能与功效、中药的用法与用量3. 第三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常用中药4. 第四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与中西药联用5. 第五周:中药的不良反应与禁忌、中药资源与可持续发展6. 第六周:综合复习、结业考试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3. 课程论文:撰写一篇与中药学相关的论文,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药学》2. 教学参考书:《中药学教程》、《中药学临床应用》等3.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4. 实验器材:中药炮制、制剂等实验所需器材5. 网络资源:中医药相关网站、数据库等七、教学反思1.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中药学教案模板范文

中职中药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 掌握中药的命名、产地、采收、加工等基本知识。

- 熟悉常见中药的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药的能力。

-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中药的能力,如药材识别、炮制等。

- 增强学生运用中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基本概念2. 中药分类3. 常见中药介绍4. 中药炮制5. 中药临床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2. 提问:同学们对中药学有哪些了解?3. 引出课题:中药学。

1. 中药基本概念- 介绍中药的定义、特点、分类等。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药的多样性。

2. 中药分类- 讲解中药的分类方法,如按药性、功效、药用部位等分类。

-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

3. 常见中药介绍- 介绍常见中药的名称、产地、采收、加工等。

- 讲解常见中药的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

4. 中药炮制- 介绍中药炮制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 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中药炮制的操作过程。

5. 中药临床应用- 介绍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如内科、外科、妇科等。

- 分析中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中药材,让学生进行识别和分类。

2. 学生分组进行中药炮制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讨论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案例。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中药的炮制方法。

2. 收集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中药学 教案

中药学 教案

中药学教案教案标题:中药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 掌握常见中药材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认识,促进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常见中药材的特性和功效;2. 难点:中药学的复杂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生对中药学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2. 常见中药材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的介绍,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中药材的用途和特点;3. 中药学的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中药材的辨别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第一节课: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的讲解;2. 第二节课:常见中药材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的介绍;3. 第三节课:中药学的实践操作,学生进行中药材的辨别和制作。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课态度、课堂参与和问题解答能力等;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中药学作业,评价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践操作评价:对学生的中药材辨别和制作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等,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学知识;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效果: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针对中药学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需求,欢迎随时与我联系。

中职中药学教案模板及范文

中职中药学教案模板及范文

中药学——《中药炮制技术》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药炮制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 掌握常见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 熟悉中药炮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中药性质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 能够独立进行中药的炮制操作。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常见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 炮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 炮制方法的实际操作和技巧。

- 炮制过程中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中药炮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2. 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基础知识,为炮制技术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 讲解中药炮制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介绍常见中药的炮制方法,如炒、蒸、煮、炙等。

3. 详细讲解每种炮制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分析炮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炮制技术的重要性。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中药炮制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确保操作规范。

(五)总结评价1. 学生总结本次课所学内容,分享实践操作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操作,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中药炮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注重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炮制技术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2. 查找资料,了解中药炮制技术在现代中药产业中的应用。

七、参考资料:1. 《中药学》2. 《中药炮制学》3. 《中药炮制技术》4. 网络资源(范文结束,字数:531字)。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医师承授课教案(中药学)学科中药授课教师白金贵 _______日期2010 年10 月9 日共2 节课内容、方法、重点八、、难点八、、及时间分配授课内容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

(10分钟)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10分钟)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5.中药的采集(2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重点难点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教具及全程PPT教学课件、纸质教案、电教用具(20分钟)中医师承授课教案(中药学)学科中药授课教师白金贵日期2010年10 月10 日共2节教具及全程PPT教学课件、纸质教案电教用具中医师承授课教案(中药学)学科中药授课教师白金贵______日期2010年10 月16 日节中医师承授课教案(中药学)学科中药授课教师白金贵日期2010年10 月17 日共_2节授课内容1. 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5分钟)2. 药物“七情”的含义及其与配伍的关系。

(5分钟)3.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含义。

(15分钟)4. 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的内容。

(5分钟)5.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的含义及内容。

(10分钟)6. 服药时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一般原则。

(5分钟)7.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10分钟)8. 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25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1. 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2. 药物“七情”的含义及其配伍关系。

3. 相畏与相杀的区别。

4. 用药禁忌的内容。

5.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的含义及内容。

6. 对待十八反、十九畏的正确态度。

7. “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

8. 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禁用和慎用药物的类型。

9. 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中药学优秀教案

中药学优秀教案

中药学优秀教案教案名称:中药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中医药知识普及教材》第四章“常见中药简介”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金银花、菊花、连翘、薄荷、甘草、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田七等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基本知识,包括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2. 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中医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基本知识。

难点: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中药材标本、中药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中医药实例,如板蓝根预防感冒,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中药材:展示中药材标本和图片,讲解金银花、菊花、连翘等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中药材进行调查,了解其生长环境、采集加工方法等,并制作PPT进行汇报。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中药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健茶、食疗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套中药保健方案,包括药材选择、用法用量等。

2. 答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符合个人或家人体质的中药保健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探索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加工厂等,增强他们对中医药的认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中医药知识普及教材》第四章“常见中药简介”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金银花、菊花、连翘、薄荷、甘草、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田七等十种常见中药材的名称、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

中药学老师教案模板及范文

中药学老师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别、炮制、制剂等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2. 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3. 中药炮制、制剂4. 中药鉴别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实验法4. 互动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讲授新知识3. 案例分析4. 实验操作5. 互动讨论6. 总结与回顾7.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3. 实验操作能力4. 案例分析能力二、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别、炮制、制剂等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2. 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3. 中药炮制、制剂4. 中药鉴别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药的应用。

3.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中药炮制、制剂等技能。

4.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提问:同学们对中药有哪些了解?引发学生对中药的兴趣。

2. 讲授新知识(1)讲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介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3. 案例分析(1)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药的应用。

(2)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1)指导学生进行中药炮制、制剂等实验操作。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中药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药的基本分类方法和炮制技术;3. 了解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4. 建立正确的中药使用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的概念和特点(30分钟)1.1 中药学的定义;1.2 中药学的特点和研究内容。

2. 中药的分类和炮制技术(60分钟)2.1 中药的分类方法;2.2 中药的炮制技术和作用。

3. 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120分钟)3.1 常用中药的来源和采集方法;3.2 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主治功效。

4. 中药的正确使用(60分钟)4.1 中药的用药原则;4.2 中药的贮藏和保管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培养学生应用中药的能力。

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材市场和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并进行中药炮制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中药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资源1. 中药学教材和参考书籍;2. 中药材展示和图片资料;3. 中药炮制实验器材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评价: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进行考核;4.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和参观实习情况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中药学的概念和特点;2. 第二次课:中药的分类和炮制技术;3. 第三次课: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4. 第四次课:中药的正确使用;5. 第五次课:中药材市场参观和中药炮制实验;6. 第六次课:期中考试;7. 第七次课:案例分析和讨论;8. 第八次课: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参观实习;9. 第九次课:复习和总结。

七、教学后记通过本次中药学教学活动,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并能够正确使用中药。

中药学教案教学设计

中药学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专家建议进行完善
邀请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 根据专家意见,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增加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调整教学进度,保证学生掌握知识
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定期更新中药学知识,确保教 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 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 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 形式
中药学教案教学方
3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中 药学案例
案例分析:对案 例进行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的知识 点和技能点
学生参与: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案 例分析,提高他 们的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教师 在案例分析过程 中进行引导,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 握知识点
互动讨论法
目的:激发学 生思考,提高
操作
实验结果:观察并记录实验 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
象和原理
中药学教案教学资
4

中药材实物展示
展示各种中药材的实物,如人参、 鹿茸、灵芝等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 解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和性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介绍中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加 工方法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中 药材的质地、气味等特征
仓库等
收获:获取真实 的中药企业信息,提高教学效果中药学教案评价与5
反馈
学生评价
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掌握 程度
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程 度
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 价
学生对课程难度的反馈
教师互评
评价标准: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 效果等
评价方式:听课、 评课、讨论、打 分等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教案标题:中药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了解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3.掌握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方法;4.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5.培养学生对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制备和贮藏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介绍(1课时)A.中药学的定义与范畴;B.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药材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分析与检验等。

2.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1课时)A.中药学的起源;B.中药学在古代的发展与应用;C.中药学在现代的发展与应用。

3.中药鉴定方法(2课时)A.中药鉴别的目的和意义;B.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宏观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C.中药鉴定的实践操作。

4.中药的提取、分离与纯化(3课时)A.中药提取的目的和意义;B.中药常见提取方法:浸提、沥滤、蒸馏、萃取等;C.中药分离与纯化方法:薄层色谱、柱层析、凝胶过滤、逆流色谱等。

5.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3课时)A.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作用;B.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C.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原理: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等;D.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6.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制备与贮藏(3课时)A.中药药材的种植技术;B.中药药材的采集与处理;C.中药药材的制备方法;D.中药药材的贮藏与保鲜技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阐述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讲解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方法,讲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讲解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制备和贮藏等基本技能。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中药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实践操作报告;2.期中考试: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中药学基本概念、内容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整个中药学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中药学教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药学教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2)掌握紫苏、防风、荆芥、羌活及白芷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五味
一、概念
二、作用及适应证
三、气、味的综合作用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概念
二、作用
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四、临床意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毒性
(1)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3)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5)麻黄与桂枝在性能、功效和应用方面的异同。
(1)解表药的概念、作用及适应证。
(2)麻黄、桂枝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3)麻黄、桂枝的发散风寒作用特点。
(4)麻黄与桂枝在性能、功效和应用方面的异同。
麻黄的应用:①外感风寒表实证。其能散风寒,透毛窍。发汗力极强,为发表第一药,故善治此证。
(1)解表药的概念、作用及适应证。
1.一般煎煮方法
2.特殊煎煮方法
二、服药方法
(1)掌握解表药的概念、作用、适应证、配伍方法、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发散风寒药的性能特点、作用及适应证。
(3)掌握麻黄、桂枝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4)掌握麻黄、桂枝的发散风寒作用特点。
(5)掌握麻黄与桂枝在性能、功效和应用方面的异同。
教学重点
(1)解表药的概念、作用、配伍方法及适应证。
(1)课时大体安排,学习方法,教学要求。
(2)交待课题。
复习提问

板书设计
总论 绪言
一、中药的概念。
二、中药学的概念。
三、学习中药学的目的。
2.讲授(时间)(80分钟)
(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中药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 了解常见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3. 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4. 培养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中药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常见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中药学的概念和理论,如何让学生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引导学生思考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讲解新课:通过讲解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以及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药学的特点和精髓。

3. 巩固练习: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些常见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以及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归纳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中药学的目的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授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药学的特点和精髓。

2.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和中药制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药的特点和应用。

3. 练习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些常见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以及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巩固所学的知识。

4. 读书指导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中药学书籍和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些常见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以及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巩固所学的知识。

2.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中药学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3.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中药材样品:展示一些常见的中药材样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药的特点和应用。

2. 中成药制剂:展示一些常见的中成药制剂,让学生更加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学老师教案

中药学老师教案

中药学老师教案教案标题:中药学老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

3.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1. 中药学的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中药学相关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

2. 中药学实验室设备和药材样本。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药学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中药的定义、分类等。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和应用。

2. 讲解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中药的药性、归经、功效等。

3. 通过案例和实例,讲解中药学的核心知识,如中药的炮制方法、药材的质量评价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中药材样本和实验器材。

2. 指导学生进行中药材的鉴别和质量评价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四、知识拓展(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药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领域,如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中药制剂的开发。

2. 引导学生思考中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实践活动,拓宽视野和提高学术素养。

2.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中药学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3. 期末考试评估:设置中药学相关知识和理论的考题,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教案中药学教案教案主题:中药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熟悉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3. 掌握中药的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4. 能够对常用中草药进行辨识和提取。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1 中药学的定义与内涵1.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古代中药学、近代中药学、现代中药学2. 中药的分类及特点2.1 中药的分类: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按药效分类2.2 中药的特点:复方性、整体性、个体差异性3. 中药的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3.1 中药的炮制方法:炮制技术的目的和要求、常用的炮制方法3.2 中药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原则、质量控制的方法4. 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4.1 常用中药材的辨识方法:外观特征、性状、组织结构等 4.2 常用中药的提取方法:水提法、醇提法、油提法等三、教学过程:1. 中药学概念及发展历程的讲授- 通过讲解中药学的定义和内涵,让学生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 介绍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中药学的演变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2. 中药的分类及特点的讲授- 分别介绍中药的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按药效分类,并解释其特点和意义。

-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对中药分类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中药的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的讲授- 细致介绍中药的炮制技术目的、要求和常用方法,如炮制的目的是增强药物疗效、降低毒性等。

-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如植物分类有关检验和辨识的方法。

4. 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的实践操作- 组织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参与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的实践。

-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中药辨识和提取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或练习:以选择题或简答题形式,考查学生对中药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特点、炮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参与的实践操作,以实验报告形式进行评估和分数打分,考察学生对常用中药的辨识和提取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药学老师教案模板范文

中药学老师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中药学基础授课对象:中药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中药的分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中药学知识分析中药性能、功效和用法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能。

教学难点:1. 中药性能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2. 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中药标本、中药图谱、中药学教材。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准备提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中医药的历史和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中药的定义、来源和作用。

- 介绍中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草药到现代的中药研究。

2. 中药的分类- 按照药用部位分类: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 按照药性分类:寒、热、温、凉、平。

- 介绍常用中药的分类示例。

三、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中药的性能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 教师引导,总结讨论结果。

四、实践操作- 教师展示中药标本,学生观察并识别。

- 学生尝试根据药性分类,对所观察的中药进行归类。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中药学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二、深化讲解1. 中药性能与功效- 详细讲解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等)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中药性能对临床应用的影响。

2. 中药临床应用原则- 介绍中药临床应用的配伍原则、禁忌原则等。

- 强调中药应用的安全性。

三、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中药临床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药性能与功效、临床应用原则的重要性。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2024)

《中药学》教案完整版(2024)
补益药是指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 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类药物。
补益药分类
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应用,补益药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 、补阴药和补阳药四类。
临床应用
补益药广泛应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等。在使用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补益药,并遵循辨 证论治的原则。
34
收涩药概述及临床应用
泻下药
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润下药如火麻仁、郁李仁等,峻下逐水药如甘 遂、大戟等,用于治疗便秘、水肿等证。
11
常用中药功效主治概述
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如独活、威灵仙等 ,祛风湿清热药如秦艽、防己等 ,祛风湿强筋骨药如五加皮、桑
寄生等,用于治疗风湿痹证。
2024/1/29
芳香化湿药
如藿香、佩兰等,用于治疗湿浊中 阻证。
历代本草著作
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等 历代本草著作,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 整理和分类,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化 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等方面 得到了深入研究,推动了中药学的现 代化进程。
2024/1/29
9
中药性能特点及分类方法
中药的性能特点
2024/1/29
10
常用中药功效主治概述
01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如麻黄、桂枝等,发散风热药如薄荷、牛蒡子等,用于治疗
感冒等表证。
2024/1/29
02 03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等,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等,清热解毒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等,清虚热药如青蒿、 地骨皮等,用于治疗各种热证。
2024/1/29

大学中药学教案设计

大学中药学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中药学授课对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中药材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掌握中药材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熟悉常见中药材的采集和鉴定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药材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中药材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中药材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 常见中药材的采集和鉴定方法。

教学难点:1. 中药材鉴定的准确性;2. 不同中药材的采集和鉴定技巧。

教学内容:一、中药材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 采集时间:介绍中药材采集的最佳时间,如药用植物的花期、果实期等。

2. 采集地点:介绍中药材采集的适宜地点,如山区、平原等。

3. 采集工具:介绍常用的采集工具,如剪刀、篮子、手套等。

4. 采集方法:介绍中药材的采集方法,如挖掘、剪切、拔取等。

二、中药材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 外观鉴定:介绍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2. 理化鉴定:介绍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如气味、味道、溶解度等。

3. 显微鉴定:介绍中药材的显微特征,如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等。

三、常见中药材的采集和鉴定1. 人参:介绍人参的采集时间和方法,以及人参的鉴定要点。

2. 黄芪:介绍黄芪的采集时间和方法,以及黄芪的鉴定要点。

3. 丹参:介绍丹参的采集时间和方法,以及丹参的鉴定要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中药材采集和鉴定的重要性。

2.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课1. 讲解中药材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图片和视频进行演示。

2. 讲解中药材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中专中药学教案模板范文

中专中药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药性理论、采集与加工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别中药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中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医药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 中药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教学难点:1. 药性理论的内涵及运用。

2. 中药采集与加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

2. 中药标本。

3. 教学辅助工具(如投影仪、黑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中药?中药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中药的基本概念- 解释中药的定义、来源和作用。

- 举例说明常见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的分类- 介绍中药的分类方法,如按功效、按药性、按归经等。

- 以表格形式展示常见中药的分类。

3. 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介绍药性理论的概念和作用。

- 讲解四气、五味、归经等基本概念。

- 举例说明药性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中药分类表格,找出自己熟悉的中药并分类。

2. 学生结合药性理论,分析一种中药的药性和归经。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中药学基础知识的实用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中药基本概念、分类和药性理论。

2. 提问:如何根据药性理论选择合适的药物?二、讲授新课1. 中药的采集与加工- 介绍中药的采集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

- 讲解中药的加工方法,如炮制、煎煮等。

2. 识别中药的能力培养- 介绍识别中药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外观、闻气味、品尝等。

-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练习识别中药。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根据采集与加工方法,设计一种中药的采集和加工方案。

2. 学生通过观察、闻气味、品尝等方法,识别出所展示的中药标本。

中药学作业教案模板范文

中药学作业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中药学基础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来源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采收、加工、炮制和储存方法。

(3)熟悉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查阅中药学文献资料的能力。

(2)提高学生识别和鉴别中药的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中药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敬业精神。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一、中药学概述1.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2.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3. 中药的发展历程二、中药的采收与加工1. 采收的原则和方法2. 加工的目的和意义3. 常见中药的加工方法三、中药的炮制与储存1. 炮制的目的和意义2. 炮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 储存的条件和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二、讲授新课1. 讲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来源和分类,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介绍中药的采收、加工、炮制和储存方法,重点讲解常见中药的炮制过程。

3.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几种常见的中药,并说明其来源、性味归经和功效。

2. 针对一两种中药,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炮制方法和储存条件。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中药的加工、炮制、储存等方面的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一种中药的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

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

(10分钟)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10分)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

(20分钟)4.中药的产地(20分钟)5.中药的采集(2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重点难点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

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1、东汉《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载药365种。

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

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

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

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载药1746种。

总结了宋以前药学成就,为最早的一部综合本草。

本书保存了大量药学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

5、明代《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总结了明以前的药学成就,其药物分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其内容广博,被后世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

总结了我国16~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某些错误。

收载了大量民间药物和民间验方。

笫二章中药的采制1、道地药材概念2、炮制目的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②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④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⑤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使药物纯净,利于称量正确和服用。

3、附子、半夏、大黄、延胡索、地黄、何首乌、巴豆、麻黄、磁石、朱砂、甘草、桑螵蛸炮制目的。

笫三章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1、药物四气的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药物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五味含义及确定依据含义∶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确定依据∶基于口尝,定于临床。

3、药物五味的作用辛∶能散,能行。

即有解表散邪、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

即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

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燥,能泄。

即有燥湿、通泄、降泄、清泄的作用。

咸∶能软,能下。

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此外,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二、归经1、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2、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起到执简驭繁作用。

3、学习注意点∶①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②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三、升降浮沉1、含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2、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3、药物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相关性∶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

4、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相关性∶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主沉降。

5、药物升降浮沉与炮制的相关性∶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四、功效1、含义∶功效,又称功能,即药物对病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2、确定依据∶中药的功效大多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经归纳概括而成。

3、影响中药功效的主要因素∶药物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炮制,制剂,剂量,配伍。

五、毒性1、含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

2、有毒中药分级及分级依据∶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

分级依据大多沿袭历代用药经验。

3、临床用药引起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毒药物炮制不当;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等。

4、对中药毒性应有正确的认识观。

①药物普遍具有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

临床用药尽量取利避害。

②毒性反应、副作用、过敏反应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

笫四章中药的应用一、配伍1、配伍含义∶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

2、药物“七情”的含义∶药物通过配伍,相互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

前人将这种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

3、药物“七情”的内容∶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

相须指性味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使指在性味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味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且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4、药物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相须、相使能提高疗效,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能降低毒副作作,临床应用有毒药物时可充分利用。

相恶能降低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

相反能增强原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二、用法1、煎煮方法重点掌握入药方法①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某些有毒药物。

②后下∶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

③包煎∶质地过轻、过细的药物;含淀粉、黏液质较多药物;含有绒毛的药物。

④另煎∶贵重药物。

⑤烊化∶胶类药物⑥冲服∶入水即化的药物及汁液性药物。

2、内服方法重点掌握内服时间清晨空腹服∶峻下逐水药、驱虫药。

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

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物。

晚上睡前服∶安神药,缓下药。

四、禁忌1、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重点掌握和熟记“十八反”内容。

十八原指十八种相反药物,但由于其中药物品种分化,如贝母分川贝、浙贝,大戟分京大戟、红大戟等,所以,十八已失去原有的数量涵义,成为相反配伍禁忌的同义词。

2、妊娠禁忌禁用药∶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或有堕胎作用的药物。

慎用药∶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

3、服药食忌∶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有所区别。

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各论解表药1、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功效∶发汗解表。

部分药物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利咽、清利头目作用。

3、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

4、分类∶①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症状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为特点。

②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凤热表证。

症状以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为特点。

5、使用注意∶①发汗力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②淋证、失血、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等津血亏虚,正气不足者慎用;③入汤剂不宜久煎。

麻黄1、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2、配伍应用∶解表,配桂枝,如麻黄汤;平喘,配杏仁,如三拗汤;利尿,配白术,如越婢加术汤。

3、麻黄炮制目的∶生麻黄发汗力强,用于解表;蜜炙麻黄发汗力减弱,润肺止咳平喘力强,用于止咳平喘。

麻黄绒发汗力减弱,用于止咳平喘。

柴胡1、植物基源及药用部位∶北柴胡和南柴胡(狭叶柴胡);根或全草。

2、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3、配伍∶退热,单用或配黄芩,如小柴胡汤;疏肝,配养血药当归、白芍,如逍遥散;升阳举陷,配黄芪、升麻,如补中益气汤。

4、炮制目的∶柴胡生用退热作用强;醋炙柴胡用于疏肝解郁;鳖血拌炒柴胡用于骨蒸劳热。

其它解表药性能特点桂枝∶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重蟹中毒。

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

祛风解表,透疹疗疮,荆芥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

祛风解表,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

散寒祛风,止痛。

白芷∶辛,温。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止带,消肿排脓。

薄荷∶辛,凉。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辛、苦,寒。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甘,寒。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苦、甘,寒。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葛根∶甘、辛,凉。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2、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

3、适应范围∶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4、分类∶清热泻火药∶适用于以高热烦渴为特点的温病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适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清热凉血药∶适用于以身热、吐衄、发斑为特点的温病营、血实热证;清热解毒药∶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清虚热药∶适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的虚热证。

5、使用注意∶黄芩、黄连、黄柏功效比较共同点∶三药性味均为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黄芩,善清上焦湿热,用治湿温发热;善泻肺、胆之火,用于肺热咳嗽,少阳病发热;且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还能清热安胎,治孕妇胎热不安。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善清心经火热,兼清肝火、胃火,治高热烦燥、心烦不眠、血热妄行之吐衄血,及胃火炽盛之呕吐、牙痛。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用于痢疾、黄疸、带下、热淋、足膝肿痛;且能退虚热,除骨蒸。

青蒿1、植物基源黄花蒿的全草2、功效①清虚热,退骨蒸②解暑③截疟3、用法∶入煎剂宜后下。

用于截疟,以大剂量鲜品捣汁服为宜。

知母性能特点∶甘寒质润,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故实火虚火病证都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