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合集下载

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摘要:近年来,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导致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大大超过当地环境背景值,成为河流水质二次污染的“源”和“汇”。

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已成为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就此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河道清淤;底泥重金属;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1概况重金属元素与河道底泥结合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恶劣影响。

因此,对河道底泥污染情况进行试验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情况,本文以某河道区域为例,对此展开了分析。

某河湖水域占据区域面积的四分之一,且在示范区三地中水域面积最大,现有河道2600多条,湖泊320多个。

然而,区域河湖碎片化程度较高,物理连通性不足,纲目欠合理,集约化、组团化的高效河湖生态功能没有凸显[1]。

一方面,改善河道联通状况,恢复河道生态流量,放大重点河湖清水、蓄水、行洪等生态功能,彻底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实现等量河湖产品供给的最优生态效能;另一方面,水岸同步、高效优化区域空间,一体贯通、提升岸线景观品质,为一体化发展赋予新的空间和动能。

由于吴江区存在较多大型工厂及垃圾废物处理站,因此,及时清理区域内河道污染底泥,对提升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2.1样品采集与室内检测本次研究选取某河道段进行研究,试验段全长4000m,对该试验段选取41个测试点进行河道底泥取样,每个测试点间距100m。

河道底泥取样按照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中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将试样妥善保存后送回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

针对某河道底泥试样展开重金属污染情况,遵照CJ/T221—200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检验方法》等相关标准,对Hg、Cd、As、Pb、Cu、Zn、Cr和Ni共计8种重金属元素成分及其含量展开了检测,其中,Hg和As元素采用原子荧光法检测,Cd、Pb、Cu、Zn、Cr和Ni元素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检测。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分类号 X524 单位代码10183 密级内部研究生学号 4990094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Study on Analysis and Distribution Orderliness ofPollutants in Sediments of Guanting Reservoir作者姓名:陈云清专业:分析化学导师姓名:张凤君教授及职称:论文起止年月:2000年11月至 2002年4月提要本文是在完成《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项目课题三《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完成的。

随着官厅水库上游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水库库区内源污染的诊断及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官厅水库周边的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被较好地控制后,水库库区沉积在底泥中的污染就成为影响库区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官厅水库库区底泥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和毒性的研究成为本论文的重点。

通过对官厅水库表层底泥样和柱状底泥样的采集和分析,综合运用SEM/AVS和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

通过此课题的完成,最终达到对官厅水库库区重金属的污染分布有清楚的了解,为后续子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确保在整个项目完成后,底泥中污染物不会对库区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完全恢复官厅水库作为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功能。

 目录第一章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官厅水库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流底泥重金属(铜、锌、镉)的污染现状分析及评价.doc

河流底泥重金属(铜、锌、镉)的污染现状分析及评价.doc

2012届分类号:X522单位代码:10452本科专业职业生涯设计--绿水长流、江山如画姓名刘如学号200810830124年级2008专业环境工程系(院)资源环境学院指导教师邱继彩2012年4 月25 日目录题目:绿水长流、江山如画—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一部分职业生涯设计 (1)绿水长流、江山如画 (1)1 毕业后找工作 (1)2 环境工程专业概述及培养方向 (1)2.1 专业概述 (1)2.2 专业要求 (1)3 社会就业基本状况 (2)3.3 就业前景 (2)4 个人能力分析 (3)4.1 个人性格分析 (3)4.2 专业知识背景 (4)5 工作计划 (4)6 结语 (4)第二部分技能展示(毕业论文) (6)摘要 (6)ABSTRACT (7)引言 (8)1 临沂市祊河河流概况 (8)2 实验部分 (8)2.1 监测点布设即河流监测断面布设 (8)2.2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9)2.3 实验方法及样品的预处理 (10)2.4 实验试剂及仪器的简介 (10)2.5 铜、锌、镉测定的实验结果 (11)3 环境影响评价部分 (11)3.1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1)3.2 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3.3 污染等级划分标准 (14)3.4 结果和分析 (14)4 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谢辞 (19)第一部分职业生涯设计绿水长流、江山如画1 毕业后找工作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自认为性格外向、开朗、活泼,业余时间喜爱交友、听音乐、外出散步、聊天还有上网。

喜欢看励志文学、经典小说,也喜欢看科普类的杂志或图书。

平时与人友好相处,同学感情基础较好。

喜欢创新的东西,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我希望找份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工作中完善自己,在生活中展现自己,未来几年就业门槛越来越高,我觉得应该抓住机遇,找一份适合自己,而且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工作,弥补自己在学生生涯中的不足,减少短板效应带来的弊端。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河流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河流底泥污染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河流底泥污染对于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生动物的生存情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河流底泥污染进行调查,以制定适当的措施来消除污染。

本文将提出一份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以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污染问题。

一、调查目标本项调查的目标是确定目标河流的底泥污染状况,并对污染物进行初步的识别,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

二、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包括目标河流右、左、上、下游水域的底泥样品采集。

三、调查内容(1)选择调查点位根据目标河流的流域特性及其水质监测结果、环境监测站的分布、附近的人口密度和工业布局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点位。

(2)底泥采集在选择的调查点位周围半径100m范围内建立底泥采集站,采用方形样品器对底泥进行采集,每个采样器采集30个钻孔样品,深度为底泥下层约3mm的表层,每个钻孔样品之间距离至少保持50cm。

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放入密闭的采样袋中,进行标识记录。

(3)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送往专业的水质实验室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物质。

四、调查方法(1)调查前应查看环境监测站的历史数据、了解该流域的污染物来源和分布情况,以便判断采样点的位置。

(2)采集底泥样品时,采用方形样品器或者土壤钻,利用采样器在底泥表层钻孔采集样品。

采样器长度要足以达到底泥表面下3毫米左右。

(3)通过现场和实验室测试,确定底泥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确认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

根据污染物种类和含量,以及采样点的位置和其附近污染源的分布情况,进行污染物来源的初步分析,制定消除污染的建议措施和方案。

六、调查结论通过河流底泥污染调查,得出底泥的污染状况和具体的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物来源的情况,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考依据。

试论江河泥沙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

试论江河泥沙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

第7卷第3期1999年6月 环境科学进展ADVANCES IN ENV IRONMENT AL SCIEN CE Vo l.7,No.3Jun., 1999试论江河泥沙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X殷兴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摘 要本文描述了江河泥沙灾害的过程、特征及成因。

认为江河泥沙灾害属于非突发性的灾害,亦即生态环境灾害。

它具有孕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分析了江河泥沙灾害不同于传统灾害的基本原因。

根据环境资源价值的新经济观念,江河泥沙灾害生态环境评估的实质是环境的生态价值评估。

而评估的范围是灾害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任何时间和空间的子系统。

关键词:江河泥沙灾害 过程及特征 成因及属性 生态环境评估一、绪 言虞立红[1]对90年代以前国内外自然灾害研究概况作了详细评述。

中国科协在1990年和1992年两次召开的“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上,共征集论文704篇,涉及18类灾种,但这些论文无一篇是直接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评估有关的论文。

作者还查阅了1992年以后的其他资料,在灾害分类中,没有把泥沙灾害单独列为一个灾种。

从地理学和生态环境观点看,江河泥沙最重要的来源当属水土流失[2]。

在我国,尤以黄河和长江最为严重,而黄河更甚于长江,年输沙量分别为世界九大河流的第一和第四位。

在自然界外应力驱动下,江河泥沙通常伴随突发性洪涝灾害而产生次生灾害并加重洪涝灾害灾情的发展。

江河泥沙灾害生态环境评估是现代灾害基础理论研究之一。

本文目的是对江河泥沙灾害的过程、特征、成因进行概括分析以判断其属性,在此基础上,对江河泥沙灾害生态环境评估的实质和范围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正确思路。

二、江河泥沙灾害的过程、特征、成因及其属性1.江河泥沙灾害形成过程[3-5]江河泥沙主要受上中游气象(如干旱、降雨)和下垫面(如地理地貌和植被)的自然及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59890200)和水利部联合资助项目人为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

河湖健康评价指南

河湖健康评价指南

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目次前言 (I)一、总体要求 (1)(一)总则 (1)(二)基本规定 (2)(三)工作流程 (3)二、评价指标体系 (5)(一)评价指标 (5)(二)指标评价方法与赋分标准 (8)三、河湖健康调查监测 (32)(一)监测范围与监测点位 (32)(二)指标获取方法与计算频次 (39)四、评价 (48)(一)评价赋分 (48)(二)评价分类标准 (52)(三)河湖健康综合评价 (53)五、河湖健康评价报告编制 (54)(一)河湖健康评价报告内容 (54)(二)河湖健康评价专题图 (56)(三)河湖健康评价报告附表 (56)附件:1.参考点确定方法 (57)2.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 (58)3.河湖健康评价公众调查样表 (61)4.河湖健康评价赋分表 (62)5.河湖“四乱”问题认定及严重程度分类表 (66)前言河湖健康评价是河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的重要手段。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要求,指导各地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推动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水利部河湖管理司组织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本指南。

本指南充分征求了各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河长制办公室、水利(水务)厅(局)的意见,并通过了专家审查。

本指南结合我国的国情、水情和河湖管理实际,基于河湖健康概念从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系统抗扰动弹性、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建立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从“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等4个准则层对河湖健康状态进行评价,有助于快速辨识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帮助公众了解河湖真实健康状况,为各级河长湖长及相关主管部门履行河湖管理保护职责提供参考。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河湖健康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结合本地河湖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和服务功能等差异性特征,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工作。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解读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解读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任务来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 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

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

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

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 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底泥质量评价报告模板

底泥质量评价报告模板

底泥质量评价报告模板一、背景底泥是河流、湖泊、沿海等自然水体的重要底部沉积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底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自然水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保障水生态环境和人员健康,需要对底泥质量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二、评价指标底泥质量评价的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两大类。

物理指标主要包括颗粒度、密度、含水率、孔隙度等;化学指标主要包括有机质、重金属、营养物质等。

1. 颗粒度颗粒度是指底泥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情况。

底泥颗粒度大小的变化会对水体流态有影响,同时也会对水体中物质的转化和储存产生重要影响。

底泥颗粒度评价包括粒径分布、中值、偏度等指标。

在底泥质量评价中,颗粒度分布的规律对于底泥质量的评价和水深的选择非常重要。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底泥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底泥中微生物的分布和生长,对水体生态环境和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主要指标包括总有机碳、水解性有机碳、总有机氮等。

3. 重金属重金属是一种化学污染物质,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

底泥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包括工业废水、城市垃圾带来的重金属离子和沉积在底泥中的微小颗粒。

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铅、汞、铬、铜等。

4. 其他指标底泥的评价指标还包括营养物质和其他化学成分,如硫酸盐、氨氮、总磷、总氮等。

三、底泥质量评价方法底泥质量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指标和目的有所不同。

根据评价的目标和侧重点,底泥质量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1.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方法是以底泥质量评价的总体状况为判断依据,通常采用颜色、香味和质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这种方式可以对底泥质量进行初步的判断,但准确度较低。

2.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具体的指标参数参加判断,采用实验室测试或野外采样测试方式进行。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成本较高。

四、底泥质量评价报告底泥质量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采样点位报告中需要明确底泥采样的位置和采样方式,包括采样点位、采样方法、人员和时间等相关情况。

长江中游底泥质量现状调查报告

长江中游底泥质量现状调查报告

长江中游底泥质量现状调查报告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三大河流之一。

长江流经国土面积较大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干线。

长江中游是长江的中间段,流经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等地。

由于沿岸人口众多、工业化程度高,长江中游的底泥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本次调查对长江中游的底泥质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当前底泥质量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长江中游的底泥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首先,底泥中铅、汞等重金属物质的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

在样本中,铅的平均含量达到了12.5 mg/kg,而国家标准规定为5 mg/kg以下;汞的含量平均为0.08 mg/kg,而国家标准规定为0.05 mg/kg以下。

这表明长江中游的底泥受到了重金属物质的污染,可能来源于周边的工业污染以及排放的废水。

其次,调查发现底泥中的有机物含量也较高。

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调查样本中的有机物含量平均为11.2 g/kg,而国家标准规定为5 g/kg 以下。

高含量的有机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最后,调查还发现长江中游的底泥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沉积物。

沉积物是指被水流携带的细小颗粒物质,在河床上沉淀下来。

长时间的沉积物积累会影响河床的水动力学特性,增加了洪水发生的几率。

调查样本中沉积物的平均含量为18.9 g/kg,而国家标准规定为15 g/kg以下。

综上所述,长江中游的底泥质量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

在特定区域,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机物含量较高,沉积物也有一定的积累。

这些问题对长江中游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为了改善长江中游的底泥质量,应该加强工业污染的防治措施,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减少重金属物质的排放。

同时,对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也十分重要,需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减少有机物的排放。

此外,减少沉积物的形成也很关键,可以通过定期清淤、加强河道管理等方式来减少沉积物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中国湖泊底泥的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中国湖泊底泥的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对所研究湖泊不同采样点底泥重金属浓度数据 进行处理,得出中国湖泊底泥重金属含量范围列于 表 2。研究表明,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较大,一方面是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有很大差异, 底泥中浓度最大值为重金属 Zn,其最高浓度 2208 mg/kg;浓度最低的 Hg,其最小浓度为 0.01 mg/kg, 两者差值高达 2000 mg/kg 之多。另一方面,同一种 重金属在不同湖泊底泥中的差值也很大:差值最大 的重金属为 Zn,其浓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 2206.4 mg/kg;相差倍数最多的是 Hg 的浓度,最大值是最 小值的 4609 倍。可见,由于湖泊所在区域不同决定 了湖泊及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不相同,因此所 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有较大差异。从表 2 中还可 以看出,中国湖泊底泥中平均浓度最高的重金属是 Zn(160.64 mg/kg),其次为:Cr (67.55 mg/kg )> Ni (53.02 mg/kg)>Cu (48.03 mg/kg )>Pb (38.03
0.59
29.3
196.0
35.7
50.0
2.00
137.3
224.1
85.6
34.3
0.82
2.10
22.4
84.6
82.8
12.1
0.48
0.11
Ni 80.0 89.0 466.0
37.7 40.3 30.3 52.1 40.3
20.0 101.2 39.3
As
17.75 21.44 8.90 11.03 12.20
图 1 中国不同区域主要湖泊地理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map of main lakes in China
龙江镜泊湖 7.3 mg/kg。由此可以看出,滇池、太湖、 松花湖底泥重金属含量较高,污染较严重,而月湖、 长白湖、镜泊湖和鄱阳湖底泥某种重金属含量较低, 尤其是月湖,3 种重金属元素浓度均为最低值。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任务来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个监测断面地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对底泥样品地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高质量分析数据地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地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地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地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地认识.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地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地等级评价.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地研究空白,为我国地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地资料.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地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地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地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地空白.本次工作地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地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地意义.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地个监测断面地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采样断面覆盖了全国主要水系,约占全国个大型集中式水源地地.底泥样品分析测试,使用先进仪器,按国家颁布地技术标准方法进行.严格地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有效保证了数据质量.通过对高质量数据地系统分析和评价,本次工作对全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和营养组分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全面地了解,在我国底泥质量状况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方面获得了新知识地积累.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普遍较环境背景更为富集,底泥重金属含量超环境背景值是全国性地普遍现象.底泥重金属污染地综合评价(单因子否决)结果显示,全国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有个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背景值,占全部断面地.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尽管水系底泥通常具有重金属富集地特性,但从本次调查获得地底泥重金属绝对含量来看,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含量普遍接近生态风险阈值,特别是镉等毒性危害严重地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因此,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质量总体上可能处于具有潜在危险地“亚健康”状态.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全国个监测断面中,底泥重金属超背景最普遍地元素是总铅,共有个断面超背景,占监测总断面地%.参评项重金属“超背景率”顺序为:总铅(%)>总镉(%)>总汞(%)>总锌(%)>总铜(%)>总铬(%)>总砷(%).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调查评价结果(单因子否决)显示,全部断面中有个断面底泥至少一项重金属指标超过最低毒性阈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占全部断面地,表明我国水环境安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地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最突出地是镉污染,个断面中有个超标,约为总断面地;其次是汞、铜、锌和砷,超标率分别约为、、和;铅污染最轻,超标率仅为.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超标(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地基本情况和分布格局地基本趋势与历史只资料相同,如底泥汞超标问题仍然集中在松花江、海滦河等水系.本次也揭示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地新问题,如东南地区和珠江区地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变得突出.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镉污染成为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地主要问题,其中东南诸河和珠江区最为严重,东南诸河区和珠江区底泥镉超标率分别为,上述地区水系底泥地总镉含量也远高于我国水系底泥总镉地平均水平.东南诸河和珠江区地底泥重金属污染是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需要重视地问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南诸河区和珠江区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峻,除镉外,上述两水系还存在底泥汞、铜、锌等重金属地污染情况.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底质监测断面重金属综合评价全部超背景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宁夏、青海、甘肃、上海、山西、天津和北京(样本较少).从单项重金属超背景情况看,除汞污染具有一定地普遍性外,其它重金属污染分布具有明显地地域性特点.东北三省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天津等省市主要为铜、镉、铬、铅超背景,江西、广东、上海、江苏和福建等省区主要为锌、铅、砷超背景;西北地区地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等省区主要为铜、铬、铅超背景;云南和广西主要为镉和汞超背景.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全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地平均“超标率”为,各省区中底泥重金属超标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有:浙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江西、贵州、广西、江苏、辽宁和河北等省区,其中浙江、福建、广东超标情况最为严重.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全国所评地个泥监测断面中,总有机碳底含量小于地一级断面占评价断面总数地,含量在~之间地二级断面占,含量在~之间地三级断面占,含量大于地四级断面占.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全国所评地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磷含量小于地一级断面占监测总数地;含量在之间地二级断面占;在之间地三级断面占;大于地四级污染断面占.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全国所评地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氮含量小于地一级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地;含量在之间地二级断面占;在之间地三级断面占;大于地四级断面占.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体上看,水系(水源地)底泥营养组分地含量水平处于相对清洁地状态,大约只有地断面底泥营养组分处于与水体重度富营养化相关地含量水平.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为巩固提高全市流域治污成果,保证水生生态环境安全,依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重点污染河流滩涂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全面、准确把握全市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污染成因和潜在环境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处置方案,为防治底泥重金属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查范畴及内容(一)调查范畴。

河、河、新河及第一、二、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

(二)调查内容。

要紧调查重点污染河流底泥中的铅、汞、铬、镉、砷、锌、镍、铜等含量。

通过布点采样监测,对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判,确定重金属区域的污染范畴、污染物类别、污染物浓度值和污染底泥量等,并对成因进行分析。

三、调查时刻安排调查工作自年2月开始,至年5月终止。

(一)初步调查时期(年2月至年3月)。

在省控重点污染河流调查的基础上,在市环保局指导下,开展我市重点污染河流初步调查。

(二)重点调查时期(年4月至年5月)。

由市环保局汇总我市调查情形,分析底泥污染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理处置方案,形成调查报告,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环保局备案。

四、预期调查结果(一)建立资料库。

建立全市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样品库和调查数据库,制作污染状况电子分布图。

(二)形成调查报告。

形成全市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含污染源解析、处理处置方案等)。

五、工作要求(一)紧密和谐配合。

重点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由市环保局具体组织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密和谐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二)健全工作制度。

市环保局要建立调查人员培训制度,参与调查人员要通过专业培训;建立调查数据质量操纵和调查成果抽查验收制度,并研究制定质量奖惩措施;健全安全保密治理制度,参与调查的单位和个人要逐级签订保密协议。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任务来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 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

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

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

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 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地表水和底泥现状调查报告

地表水和底泥现状调查报告

地表水和底泥现状调查报告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了解地表水和底泥的现状,本报告对地表水及底泥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地表水现状调查
1. 水质状况:通过采集地表水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地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包括悬浮物、氨氮、总磷等。

2. 水生生物:由于水质污染,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3. 水文情况:部分河流、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干涸现象。

三、底泥现状调查
1. 污染物含量: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如镉、铅、汞、砷等。

2. 生态影响:底泥中的污染物对水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3. 风险评估:部分区域底泥中的污染物已达到危险水平,对人类和动物产生严重威胁。

四、建议措施
1. 加强污染源管控:对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污水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并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2. 持续监测:加强地表水和底泥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质和污染物变化情况。

3. 开展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方法,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

4.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五、结论
当前地表水和底泥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地表水和底泥的现状。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近日,我们对某河道的底泥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和分析,旨在了解底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评估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我们的检测报告。

我们对底泥的颜色、质地和气味进行了观察和描述。

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底泥呈深褐色,质地较为细腻,气味略带腐败的酸味。

这些特征暗示着底泥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质。

为了进一步了解底泥的物理性质,我们进行了粒度分析。

结果显示,底泥中颗粒的大小呈现一定的分布,包括细沙、粉砂和粘粒。

这种分布表明底泥的物理结构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保水性和通透性。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化学分析,以探究底泥中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结果显示,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氧化物、硫化物和有机物质。

这些物质的存在可能来自于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沉积物的淤积。

此外,我们还发现底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如铅、铜和锌。

这些重金属的存在可能源于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农业活动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检测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河道底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有机物质的存在以及重金属的含量超过了环境标准,可能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平衡,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减少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以控制污染源的产生;2.加大对河道的清淤力度,清除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恢复底泥的自然状态;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对河道的污染。

通过这次底泥检测,我们深切意识到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的报告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促使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行动,共同保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到清洁的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河道底泥是指河流或水库底部积累的一层淤泥,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

底泥污染严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对河道底泥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一、底泥检测的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底泥中的有机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植物的生长繁衍造成威胁,检测底泥污染程度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生生物和植被。

2. 预防水污染: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随着水流扩散,导致水体整体受到污染,因此检测底泥可以预防水体污染的扩散。

3. 保障人类健康:人类通过水源饮用和食用水生动植物等受到底泥污染的影响,检测底泥可保障人类健康。

1. 采样:首先需要根据底泥分布情况和水深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通常使用抽取器或者挖掘机等工具进行采样。

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底泥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通常需要进行干燥、破碎和筛分等工序。

3. 检测项目:底泥的检测项目通常包括有机物质、重金属、养分等污染物的含量浓度,以及底泥的物理性质等。

4. 分析结果: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后,可以得出底泥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浓度和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底泥的污染程度和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危害。

1. 河道修复:根据底泥检测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河道的修复工作,包括清除底泥、植被恢复、生态环境修复等。

2. 水质治理:底泥检测可以为水质治理提供依据,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改善水质状况。

3. 环境监测:定期对河道底泥进行检测可以监控环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四、底泥检测的挑战及对策1. 样品获取困难:底泥采样难度大,因此在采样和处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以避免误差。

2. 分析方法精度:底泥样品中污染物浓度低,检测手段要求高,需要选择准确性和灵敏度较高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3. 数据解释和应用:底泥检测结果通常为一系列数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解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应对措施。

河道底泥检测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实践中存在诸多挑战,但通过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和准确地分析结果,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河流底泥污染类型标准的制定

河流底泥污染类型标准的制定

河流底泥污染类型标准的制定河流底泥是河流日常交换物质的重要载体,也是污染物的传输、积累和淤积的重要介质,从污染的角度来看,河流底泥是水质负荷最大的污染物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人类活动中可诱发污染的源日益增多,导致河流中污染物的积累量增加,河流底泥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研究底泥污染的特征和污染等级标准,对河流的质量和水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河流底泥污染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其类型也极为复杂,因此制定标准的难度较大。

首先,对河流底泥污染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污染物的特性、来源、危害性和趋势,查明河流底泥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研究不同类型污染物在河流底泥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污染物的转化特征和趋势;最后,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河流及其上游下游的污染特征,确定河流底泥污染类型标准。

基于以上研究,应将河流底泥污染标准分为三类:一类是有毒元素污染,主要指重金属的污染,其中鉴定标准应着重于重金属Hg、Pb、Cd、Ni、Cr、As等元素,以及土壤污染指标;二类是有机污染物污染,主要指油污的污染,其中标准应着重于油污污染来源、污染特性、污染指标、污染变形特性等;三类是放射性污染物污染,其中标准应着重于放射性污染物种类、污染浓度等。

除此之外,在制定河流底泥污染标准时,还应考虑各类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的影响,对各类污染物的污染状况进行深入研究,给出底泥污染特性和影响评价,以确定河流底泥污染类型标准。

另外,在制定污染标准时,还应按照不同污染源、污染时间和污染水平,结合当地气候、水质和水环境状况,进一步降低污染物限量,提高污染标准的保护水平。

综上所述,建立规范的河流底泥污染类型标准,对控制河流底泥污染、维护河流水质以及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进行完善的污染物研究,对不同类型污染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污染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有效的污染类型标准,实现河流底泥污染的防治和控制,维护河流水质和环境的健康发展。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

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

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

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采样断面覆盖了全国主要水系,约占全国1073个大型集中式水源地的85%。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

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

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

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采样断面覆盖了全国主要水系,约占全国1073个大型集中式水源地的85%。

底泥样品分析测试,使用先进仪器,按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方法进行。

严格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有效保证了数据质量。

通过对高质量数据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本次工作对全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和营养组分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我国底泥质量状况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方面获得了新知识的积累。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普遍较环境背景更为富集,底泥重金属含量超环境背景值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单因子否决)结果显示,全国906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有732个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背景值,占全部断面的80%。

•尽管水系底泥通常具有重金属富集的特性,但从本次调查获得的底泥重金属绝对含量来看,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含量普遍接近生态风险阈值,特别是镉等毒性危害严重的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因此,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质量总体上可能处于具有潜在危险的“亚健康”状态。

•全国906个监测断面中,底泥重金属超背景最普遍的元素是总铅,共有420个断面超背景,占监测总断面的46.4%。

参评7项重金属“超背景率”顺序为:总铅(46.4%)>总镉(43.4%)>总汞(40.8%)>总锌(33.8%)>总铜(21.6%)>总铬(11.9%)>总砷(9.6%)。

•调查评价结果(单因子否决)显示,全部断面中有329个断面底泥至少一项重金属指标超过最低毒性阈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xx),占全部断面的36.3%,表明我国水环境安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

•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最突出的是镉污染,906个断面中有276个超标,约为总断面的27%;其次是汞、铜、锌和砷,超标率分别约为10.5%、7.2%、6.7和5.8%;铅污染最轻,超标率仅为1%。

•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超标(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情况和分布格局的基本趋势与历史只资料相同,如底泥汞超标问题仍然集中在松花江、海滦河等水系。

本次也揭示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新问题,如东南地区和珠江区的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变得突出。

•镉污染成为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问题,其中东南诸河和珠江区最为严重,东南诸河区和珠江区底泥镉超标率分别为60%57%,上述地区水系底泥的总镉含量也远高于我国水系底泥总镉的平均水平。

东南诸河和珠江区的底泥重金属污染是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需要重视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南诸河区和珠江区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峻,除镉外,上述两水系还存在底泥汞、铜、锌等重金属的污染情况。

•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底质监测断面重金属综合评价全部超背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宁夏、青海、甘肃、上海、山西、天津和北京(样本较少)。

从单项重金属超背景情况看,除汞污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外,其它重金属污染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东北三省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天津等省市主要为铜、镉、铬、铅超背景,江西、广东、上海、江苏和福建等省区主要为锌、铅、砷超背景;西北地区的青海、宁夏、xx和陕西等省区主要为铜、铬、铅超背景;云南和广西主要为镉和汞超背景。

•全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平均“超标率”为36%,各省区中底泥重金属超标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浙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江西、贵州、广西、江苏、辽宁和河北等11省区,其中浙江、福建、广东超标情况最为严重。

•全国所评的871个泥监测断面中,总有机碳底含量小于2.60%的一级断面占评价断面总数的69.1%,含量在2.60~3.90%之间的二级断面占15.7%,含量在3.90~5.20%之间的三级断面占5.2%,含量大于5.20%的四级断面占10.0%。

•全国所评的658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磷含量小于730mg/kg 的一级断面占监测总数的60.0%;含量在730~1100mg/kg之间的二级断面占27.5%;在1100~1500mg/kg之间的三级断面占7.6%;大于1500mg/kg的四级污染断面占4.9%。

•全国所评的619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氮含量小于1100mg/kg的一级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68.3%;含量在1100~1600mg/kg之间的二级断面占15.0%;在1600~xxmg/kg 之间的三级断面占5.7%;大于xxmg/kg的四级断面占11.0%。

•总体上看,水系(水源地)底泥营养组分的含量水平处于相对清洁的状态,大约只有10%的断面底泥营养组分处于与水体重度富营养化相关的含量水平。

第二篇:关于常州市市区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常州市市区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商学院xx级国际经济与贸易0863510335施皓0863510421刘开佳0863510422宋海洋0863510423余家兴前言水作为生命之源,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生物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每个地区能够生存多少生物,首先是由水源决定的,因为人的生活每人每天的最低用水量是50千克,较高用水量是500千克,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对水的需求量更是十分惊人。

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更为严峻的是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已经成为导致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本学期开设的水文化课程,让我们对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深深的了解到目前中国面对着巨大水危机的挑战。

结合当前我国总体水污染的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对常州市市区内的河流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清水工程”的治理效果,思考如何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对河流进行治理。

2.调查时间:xx.04.05调查地点:常州市市区调查对象:经过“清水工程”治理的主要河流的重点河段调查方法:主要采取水体采集,拍摄照片,随机采访等手段常州市位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带,水资源十分丰富,河流密集,仅流经市区的河道就有46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

而且常州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水污染的加剧,更为严峻的是常州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的工业城市。

重工业明显强于轻工业,去年,重工业贡献了该市产值增量的76.6%。

在重工业中,冶金、工程机械制造等部门十分强劲,而这些企业更容易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

鉴于此,常州市政府于xx年启动了一项历时三年的“清水工程”,对市区46条河道,断头浜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和改造,由常州市政府统一部署,环保,水利,建设等部门相互协作,该工程xx年已经通过验收。

据说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就我们所调查的情况,清水工程依然留有种种缺陷。

常州市水环境状况依然十分严峻。

2下面我们将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一阐述。

一、生活污水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清水工程的实施者曾直言不讳的提到“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一主要因素”,截止xx常州市人口加上外来人口近51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大量的生活污水排放。

据官方统计,xx年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2%,但目前该数据并不只有绝对的真实性。

图1是我们在市区青山桥附近河段采集的照片,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河道旁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据目测,排污口的间距大概为3~4米,也就是说在不足一千米的河道旁有将近300个这样的排污口。

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心。

二、工业排污的影响不容忽视上面已经说过常州市一个以重工业为支撑的工业城市,工业排污量非常大,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未对工业排污的状况进行取证。

但通过公开的资料,我们得知整个常州拥有超过六万家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容易造成污染的企业,而且它们大都分散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对工业污水的处理比较困难。

三、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大量的雨水及其他用水直接排到河道中,而雨水在冲刷地面时,同时会溶入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物等有害物质,使雨水本身成为一种有害物质。

图2同样为青河桥附近3的河段,道路上的雨水会被直接排入河流中,而这会对河流中的水质造成严重的破坏。

四、河道的水系功能减弱,河道的调节功能基本丧失从图3可以看到市区已经治理的河道大多采用传统河道工程技术,三面衬砌,改变了河道的原有自然地貌,河道周围的的地貌则被完全人工化。

而我们知道河流的自调功能与河流的长度、弯曲度、水中物种数都有很大的关系。

而人工化的河流完全失去了自调功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十分微小,失去了河流存在的最基本价值。

五、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恢复图4是我们从常州市重要的河流关河火车站附近河段采集的。

尽管已经没有刺鼻的臭味,但是整治后的水质并不乐观。

水面有大量的漂浮物(类似油渍的东西),水体呈暗灰色。

在这段两千多米的河道内水草和鱼类几近绝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