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八章血液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教学课件:08 血液
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VitB12 机体对VitB12的吸收需要有内因子和R蛋白参与,内 因子缺乏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 缺乏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铁 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寿命120 d,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生成与破 坏基本保持平衡
男性 80ml/Kg*50Kg = 4 L 女性 70ml/Kg*50Kg = 3.5 L
血量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器官、组织血液供应
失血量达到全血量的20%,血压立即下降,养料 和氧气供应不足,……
失血量达到全血量的30%,血压大幅下降,心脑 供血不足,须抢救。
血量相对稳定的调节
大量出血时,毛细血管血压下降,组织液进入毛细 血管,血量得到补充
清蛋白—调节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免疫、运输脂溶性物质 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
血浆渗透压—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
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所产生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所产生
血浆的酸碱平衡: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一 红细胞:男500万/mm3;女420万/mm3 成熟红细胞无核
红细胞的功能
二 白细胞—有细胞核 4000-10000/mm3
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主要在抵御病毒、细菌、 微生物等病原体以及毒素和肿瘤细胞等作用中发挥极 其重要的作用
颗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酸性粒细胞 碱性粒细胞
分类: 无颗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三 血小板 15万-45万/ul
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功能:参与血液凝固 故减少时导致出血倾向
特异性免疫
T细胞 B细胞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人类的血型
动物生理学-循环系统
心腔内瓣膜位置及作用总结如表9-1: 表9-1 心瓣膜位置及作用
瓣膜 二尖 瓣 三尖 瓣
主动 脉瓣 肺动 脉瓣
位置 左房 室口 右房 室口
主动 房 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 右心房
防止血液由主动脉返回 左心室 防止血液由肺动脉返回 右心室
(四)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1.心内膜 是心腔面一层光滑的薄膜,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 2.心肌层 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又比右心室肌厚。心房肌 和心室肌均附着于纤维环上,互不传导。 3.心外膜 属浆膜,覆盖于心肌层的表面。同时也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五)心的传导系 心的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 作用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1.窦房结 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 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 2.房室结 位于冠状窦口上方的心内膜深面。接受窦房结 的控制。 3.房室束及其分支 由房室结发出,在室间隔上部分为左、右束支,最后延为浦肯野纤维,与 心室肌纤维接触,将冲动传递给心室肌。
(六)心的血管(图见上) 1.动脉 营养心的动脉为左、右冠状动脉。 (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 左侧,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 间穿出,分为两支。 1)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降, 布于室间隔前2/3、左心室前壁 及右心室前壁的少部。 2)旋支:沿冠状沟左行,布于 左心室侧壁、后壁和左心房。 (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右侧,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 穿出,沿冠状沟向右下行,发出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降。右冠 状动脉主要布于室间隔后1/3、右心室、右心房及左心室后壁的少 部。 2.静脉 心的静脉主要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它们先汇入冠 状窦,再经冠状窦口入右心房。
生理学血液生理PPT课件
❖ (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 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 细胞的沉降速度。即第一小时末,玻璃管中析出的 血浆柱高度(mm)。
❖ 魏氏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 血沉快慢取决于— ❖ 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 ❖ 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 ❖ 血浆成分改变
29
(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内源激活途径 外源激活途径
↘
↙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30
(三) 、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1. 抗凝血酶III:能与凝血酶结合而
失活产生抗凝 2. 肝素: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
32
2、凝血过程的延缓和加速
影响因素 加快 接触面 粗糙
凝血因子。 2.种类:12种,即凝血因子FI~FXⅢ(无FVI )。此外,
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见PP64 表3-2 3.特点:
(1)本质:除因子Ⅳ为Ca2+,其余均为蛋白质。 26
(2)存在形式:因子Ⅱ、Ⅶ、Ⅸ、Ⅹ、 Ⅺ、Ⅻ及前激肽释放酶均为丝氨酸蛋白 酶,但正常情况下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 式存在需激活后才有活性。
减慢或抗 凝
光滑
温度 化学物质
适当的升 温
维生素K
低温
草酸盐、
柠檬酸盐、
肝素
33
三、止血栓的溶解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动物生理学(课件)PPT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信息通过突触 传递。
神经纤维束
神经纤维束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结构, 负责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体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 胞核和细胞质。
树突
树突是从细胞体延伸出去的多个小突 起,负责接收信息。
轴突
轴突是神经元中唯一一条长突起,负 责传递信息。
心脏的调节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血管的结构
血管的调节
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部分, 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
受到神经和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适应不同生理状态的需求。
血管的功能
运输血液,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障 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05
动物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动物生理学的探索,如希波克拉底 的四体液说等。
学科建立
17世纪,随着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动物组 织的结构和功能,标志着动物生理学的建立。
学科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迅速发 展,动物生理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单 细胞生物到多细胞复杂生物的各 种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和无脊 椎动物。
动物生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现象 的本质、探索生物体的奥秘、促进生 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
动物生理学在医学、农业、生态学等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人类 健康、动物养殖、环境保护等方面也 有重要影响。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课件
第八章 泌 尿 第九章 肌 肉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 殖 第十三章 泌 乳
•
1、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
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
2、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
绪论
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 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 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内分泌(endocrine) 作用方式: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特 点: 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特 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 节的补充。
绪论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图示)
1、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
(Open loop system) 系统内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 制部分的活动。
2、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
(Closed loop system)
绪论
反馈调节(Feedback):
整合生理学
➢ 整合 (integration) ➢ 对生命个体来说:时间和空间的整合(“联系
”和“发展”) ➢ 对生态系统来说:动物、环境和人的协调共存
和可持续发展
绪论
小 结(Summary)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内环境与稳态 五、高等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
• 多利是由三只母羊的基 因克隆的。
体细胞克隆技术分4个步骤:
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教案: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动物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部分。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途径、作用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材章节为《动物生理学》第二章第三节。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学生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和心脏的功能。
重点:血液循环的作用和心脏的结构。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动物生理学》、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在动物体内的实际运行情况,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中的细胞、组织、器官等概念,为学生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教师利用PPT或黑板,详细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3. 教师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包括四个腔室、心脏瓣膜等,并解释其功能。
三、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请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请简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答案:1. 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动脉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再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肺动脉到达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后,再通过肺静脉回流到心脏。
2. 心脏的结构包括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心脏的功能是泵血,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走。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动物生理学--血液完整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0
(一) 颜色与味道 1、颜色:红色 2、血味:咸腥味
(二) 比重
全血比重:1.040 ~1.075 (红细胞比例↑,比重↑)
血浆比重:1.024 ~1.031 (血浆蛋白浓度↑ ,比重↑)
红细胞比重:1.070 ~1.090 (血红蛋白浓度↑ ,比重↑)
精选ppt课件
11
(三) 粘滞性(viscosity)
精选ppt课件
15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占99.5%)
小(0.5%)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
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保持正常循环血量
和功能
精选ppt课件
16
精选ppt课件
17
临床应用或生理实验
1、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
第三章 血液(Blood)
学习目标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精选ppt课件
1
学习目标(Aims)
1. 说出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意义,解释血 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2. 说出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解释红细胞渗透脆性、 悬浮稳定性及血沉的概念,简述红细胞生成调节机制
约2%
2、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以及补体
精选ppt课件
7
血浆蛋白种类及主要生理作用
血浆蛋白种类 白蛋白(albumin)
家畜生理学--血液 ppt课件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3
ppt课件
24
三、血液中的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
(一)抗凝物质
1、肝素
2、抗凝血酶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凝快形成后
血小板、肾等释放纤溶酶
原激活物
激活血块中纤溶酶原
纤
溶酶
化
纤维蛋白水解, 血凝快分解液
ppt课件
25
四、抗凝和促凝措施 (一) 抗凝 1、去钙离子法 草酸钾、草酸铵、柠檬酸钠 2、脱纤维法 3、肝素 4、双香豆素
1、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Hb + O2
HbO2
HHb
Hb + CO2
氨基甲酸—Hb
Hb
异常情况: 亚硝酸盐 CO
2、酸碱缓冲功能
ppt课件
14
(三) 红细胞的生成
1、部位:骨髓
2、原料:蛋白质
珠蛋白
铁
血红素
3、促进因子:叶酸、铜离子、维生素B12 4、生成的调节
缺氧或失血 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球蛋白
1、 免疫性抗体
2、 运输载体 ( 脂类、脂溶性维生素等 )
纤维蛋白原 参与血凝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一、红细胞(RBC)
(一) 特性
1、膜的选择通透性
2、 渗透脆性与溶血
渗透脆性:RBC在低渗溶液中破裂溶血
ppt课件
26
(二) 缓凝 1、低温 2、与光滑面接触
(三) 促凝 1、接触面粗糙 2、一定范围加热 3、维生素K
动物生理学-血液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
有机体细胞质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
压相等,渗透压与细胞质和血浆的渗透压 相等的溶液,叫做等渗溶液。154 mmol/L (0.9%)的NaCl溶液和278 mmol/L(5%) 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 相等,故把0.9%的NaCl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或称为生理盐水。低ຫໍສະໝຸດ 溶液高渗溶液等渗溶液
哺乳动物等渗溶液: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
5%的葡萄糖溶液
两栖动物等渗溶液:0.67%的NaCl溶液
(四)酸碱性
哺乳动物血液的pH值约为7.35~7.45,呈弱 碱性。各种畜禽的血浆平均pH 值种间差别较小, 如马为7.40、牛为7.50、绵羊为7.49、猪为7.47、 犬为7.40、猫为7.50、鸡为7.54。静脉血内含碳 酸较多,因而pH值比动脉血的稍低,但变化幅度 一般不会超过平均pH值的±0.05。
一、 血液的组成 二、 血量 三、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有 形成分—血细胞所组成。血液的组成及主 要成分所占百分比如下:
血 细胞
血量(blood volume):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是 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循环血量: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在心 血管内循环流动,这部分血液量叫… 储备血量:血液另有一部分血液则滞留在肝、 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这些流动 缓慢,红细胞比容较高的血液量叫…或贮血 量。因此,把肝等器官称为贮血库。
一名健康的公民一生可以献多少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献 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献血间隔为六个月以 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如果一名符合 献血标准的健康人按每六个月献血一次,每次献 血400毫升计算,那么,一个人一生可献血74次, 累计献血量3万毫升。
动物生理学ppt课件第8章人体的免疫机能
脾白髓光镜图
2.红髓:位于被膜之下,小梁周围及白髓之间,因含 大量的血细胞而呈红色,故称红髓,红髓由脾索和 脾窦构成。
(1)脾索 脾索是排列成索状的淋巴组织,相互连成 网状与血窦相间分布。脾索内含有许多B细胞、浆 细胞、巨噬细胞和多种血细胞,为滤过血液和产生 抗体的部位。脾索内含有细小的笔毛动脉,其毛细 血管末端多开放于脾索淋巴组织,也有的直接通人 脾窦。
皮质 髓质
皮质
胸腺上皮细胞
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
胸腺细胞
髓质:较多的胸腺上皮细胞
髓质上皮细胞 胸腺小体上皮细胞
胸腺激素
胸腺小体
少量初始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胸腺
皮质的淋巴细胞密集, 染色较深而均匀。 髓质含有较多的上皮性 网状细胞,淋巴细胞较 少,着色较淡。
胸腺
胸腺髓质
胸腺小体
胸腺
(三)胸腺的功能
髓质 髓索:主要由B细胞构成,还可见
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结构相同。
髓索 髓窦
髓质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
髓索和髓窦扫描电镜照片
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 被膜下淋巴窦及小粱周窦
淋巴由输入 (部分)渗入皮质淋巴组织 淋巴管进入
(部分)流入髓窦 汇入输出淋巴管。
(三)淋巴结的功能 执行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
多数淋巴小结有一个明显的中央区,即生发中心, 是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和抗体大量形成的场所。
淋巴小结光镜图
生发中心 副皮质区
皮质
浅层皮质:淋巴小结及结间区。 主要含有B细胞。
暗区 淋巴小结 明区
小结帽
输入淋巴管
淋巴小结
被膜
帽、明区和暗区
动物生理学循环和消化PPT课件
(二)自动节律性:心肌能自动按一定节律 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
起搏点: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的特定部 位,即窦房结。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 收缩的正常部位,称~
潜在起搏点:除窦房结以外的其它部位的自 律组织的兴奋传导,称~
自律性高低: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 肯野氏纤维
循环系统
2020/6/11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循环的意义 (1一、)概循念环:是指各种体液不停的流动和相互交 换的过程。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 2、组成: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2020/6/11
(二)血液循环 1、概念: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 不间断沿一个方向流动。 3(2、 、1意 ) 组运义 成输::氧由气血、液营、养血物管质和和心二脏氧组化成碳。、代谢 产物等。 (2)运输激素,实现体液调节。 (3)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2020/6/11
心脏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 及其分支。
2020/6/11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律性 电生理特性 传导性 收缩性 —— 机械特性
2020/6/11
工心作肌细细胞胞:的收类缩型性、兴奋性、传导性 无自律性(心房肌和心室
肌) 自律细胞: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无收缩性(特殊传导系统)
2020/6/11
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会发生 周期性变化,可用刺激阈值作为衡量指标。
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2020/6/11
2020/6/11
2020/6/11
相对不应期
2020/6/11
超常期
Na+通道所处的机能状态,是决定兴奋 性的主要因素,而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则取决 于当时的膜电位以及有关的时间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启动血管Βιβλιοθήκη 膜下胶原纤维或异物激活 因子Ⅻ
凝血因子存在部位 全在血浆中
损伤组织释放出组 织因子Ⅲ
存在组织和血浆中
参与凝血酶数量 多
少
凝血过程时间长短,约需数分钟,较慢 约数秒钟,较快 速度
3. 血凝的加速与延缓
① Ca2+促进凝血: 草酸、柠檬酸钠,乙二胺四 乙酸(EDTA)除去Ca2+,延缓凝固。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三、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凝血和止血作用:
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 粘附: 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 ↓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 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 释放: 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纤维蛋白形成 ↓ →网罗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 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 回缩→坚实血栓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
小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 血浆的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 哺乳动物pH为7.2~7.5 •
(人:7.35-7.45 )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4. 嗜酸性粒细胞: ➢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 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
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 溶血的特性,称为渗透性脆性。
(四)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 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等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促红细胞生成素 • 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可增强红
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
二、白细胞生理的功能
红
第6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6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体液与内环境概念
动物体内所含液体总称为体液 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一、 血液的组成
血浆 呈淡黄色的液体,占全血体积55%
血液
红细胞
2. 纤溶作用: 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 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 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
第三节 血液凝固
一、生理止血 血液从血管流出,在正常情况下经数分钟出血将 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个过程: (1)小血管受伤后立即收缩 (2)血栓形成,实现初步止血 (3)纤维蛋白块形成
②生物素:肝素、抗凝血酶Ⅲ、水蛭素、蛇 毒等抗凝血。 a)抗凝血酶Ⅲ:可封闭凝血酶的活性中心 b)肝素:可使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大大增加; 抑制凝血酶活性和释放纤溶酶,增强纤维蛋 白溶解;减弱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防止由血脂引起的血栓形成。
③光滑的表面: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解体, 减弱对凝血过程的触发,延缓凝血酶的形 成。
细 胞
中性粒 细胞 酸性粒 细胞
碱性粒 细胞
单淋 核巴 细细 胞胞
血 小 板
(一)白细胞的功能
1. 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 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 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 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
3. 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塑性愈小 3 红细胞膜的弹性 弹性愈大,可塑性也愈大
(二)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 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 浮稳定性。
血沉----以第1 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 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 (三)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使血 红蛋白释出,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解, 简称溶血。
45%
血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 小于1%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 含水约90~92% 含溶质约8~10%(其中血浆蛋白含量为7~9%)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渗透压
球蛋白:
α、β球蛋白--参与脂类和脂溶
(α、β、γ球蛋白)
物质的运输
γ球蛋白--是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
二、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由溶胶状态变成 凝胶状态的过程。 1. 凝血因子
2. 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
Ⅹ→Ⅹa
↓
↓
凝血酶原→凝血酶
Ⅱ→Ⅱa
↓(Ca2+)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Ⅰ→Ⅰa
触发血液凝固有两种途经: ①内源性激活途经----依靠血浆内部的凝血因子 ②外源性激活途经----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
(2) 防御功能 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抗体;
(3)维持内环境稳定 体液酸碱平衡、水平衡、体温恒定
(4) 止血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特性 (一)可塑性:
红细胞在通过口径小于它的血管时将发生变形, 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称为可塑性. 可塑性的影响因素 1 表面积与体积比 比值愈大,可塑性愈大 2 红细胞内和细胞膜粘滞性 粘性愈大,可
参与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少 参与血液凝固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1. 血浆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 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取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一种力量。
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 粒数有关。颗粒愈多, 渗透压愈大,水总是从 渗透压低的一侧流向高 的一侧。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对(比值20∶1) 次:Na2HPO4/NaH2PO4、血浆蛋白钠盐/血浆蛋白、 K2HPO4/KH2PO4等 红细胞上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 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②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三、血液的机能
(1)运输功能 O2、CO2、激素、离子、营养物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