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八章血液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防御功能 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抗体;
(3)维持内环境稳定 体液酸碱平衡、水平衡、体温恒定
(4) 止血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特性 (一)可塑性:
红细胞在通过口径小于它的血管时将发生变形, 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称为可塑性. 可塑性的影响因素 1 表面积与体积比 比值愈大,可塑性愈大 2 红细胞内和细胞膜粘滞性 粘性愈大,可
二、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由溶胶状态变成 凝胶状态的过程。 1. 凝血因子
2. 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
Ⅹ→Ⅹa
↓
↓
凝血酶原→凝血酶
Ⅱ→Ⅱa
↓(Ca2+)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Ⅰ→Ⅰa
触发血液凝固有两种途经: ①内源性激活途经----依靠血浆内部的凝血因子 ②外源性激活途经----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
➢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4. 嗜酸性粒细胞: ➢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 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
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第6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6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体液与内环境概念
动物体内所含液体总称为体液 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一、 血液的组成
血浆 呈淡黄色的液体,占全血体积55%
血液
红细胞
参与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少 参与血液凝固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1. 血浆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 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取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一种力量。
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 粒数有关。颗粒愈多, 渗透压愈大,水总是从 渗透压低的一侧流向高 的一侧。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塑性愈小 3 红细胞膜的弹性 弹性愈大,可塑性也愈大
(二)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 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 浮稳定性。
血沉----以第1 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 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 (三)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使血 红蛋白释出,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解, 简称溶血。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启动
血ຫໍສະໝຸດ Baidu内膜下胶原
纤维或异物激活 因子Ⅻ
凝血因子存在部位 全在血浆中
损伤组织释放出组 织因子Ⅲ
存在组织和血浆中
参与凝血酶数量 多
少
凝血过程时间长短,约需数分钟,较慢 约数秒钟,较快 速度
3. 血凝的加速与延缓
① Ca2+促进凝血: 草酸、柠檬酸钠,乙二胺四 乙酸(EDTA)除去Ca2+,延缓凝固。
•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 溶血的特性,称为渗透性脆性。
(四)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 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等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促红细胞生成素 • 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可增强红
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
二、白细胞生理的功能
红
45%
血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 小于1%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 含水约90~92% 含溶质约8~10%(其中血浆蛋白含量为7~9%)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渗透压
球蛋白:
α、β球蛋白--参与脂类和脂溶
(α、β、γ球蛋白)
物质的运输
γ球蛋白--是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
2. 纤溶作用: 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 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 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
第三节 血液凝固
一、生理止血 血液从血管流出,在正常情况下经数分钟出血将 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个过程: (1)小血管受伤后立即收缩 (2)血栓形成,实现初步止血 (3)纤维蛋白块形成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
小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 血浆的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 哺乳动物pH为7.2~7.5 •
(人:7.35-7.45 )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细 胞
中性粒 细胞 酸性粒 细胞
碱性粒 细胞
单淋 核巴 细细 胞胞
血 小 板
(一)白细胞的功能
1. 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 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 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 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
3. 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三、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凝血和止血作用:
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 粘附: 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 ↓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 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 释放: 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纤维蛋白形成 ↓ →网罗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 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 回缩→坚实血栓
主:NaHCO3/H2CO3缓冲对(比值20∶1) 次:Na2HPO4/NaH2PO4、血浆蛋白钠盐/血浆蛋白、 K2HPO4/KH2PO4等 红细胞上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 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②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三、血液的机能
(1)运输功能 O2、CO2、激素、离子、营养物质等
②生物素:肝素、抗凝血酶Ⅲ、水蛭素、蛇 毒等抗凝血。 a)抗凝血酶Ⅲ:可封闭凝血酶的活性中心 b)肝素:可使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大大增加; 抑制凝血酶活性和释放纤溶酶,增强纤维蛋 白溶解;减弱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防止由血脂引起的血栓形成。
③光滑的表面: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解体, 减弱对凝血过程的触发,延缓凝血酶的形 成。
(3)维持内环境稳定 体液酸碱平衡、水平衡、体温恒定
(4) 止血功能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特性 (一)可塑性:
红细胞在通过口径小于它的血管时将发生变形, 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称为可塑性. 可塑性的影响因素 1 表面积与体积比 比值愈大,可塑性愈大 2 红细胞内和细胞膜粘滞性 粘性愈大,可
二、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由溶胶状态变成 凝胶状态的过程。 1. 凝血因子
2. 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
Ⅹ→Ⅹa
↓
↓
凝血酶原→凝血酶
Ⅱ→Ⅱa
↓(Ca2+)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Ⅰ→Ⅰa
触发血液凝固有两种途经: ①内源性激活途经----依靠血浆内部的凝血因子 ②外源性激活途经----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
➢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4. 嗜酸性粒细胞: ➢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 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
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第6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6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体液与内环境概念
动物体内所含液体总称为体液 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一、 血液的组成
血浆 呈淡黄色的液体,占全血体积55%
血液
红细胞
参与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少 参与血液凝固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1. 血浆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 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取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一种力量。
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 粒数有关。颗粒愈多, 渗透压愈大,水总是从 渗透压低的一侧流向高 的一侧。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塑性愈小 3 红细胞膜的弹性 弹性愈大,可塑性也愈大
(二)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 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 浮稳定性。
血沉----以第1 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 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 (三)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使血 红蛋白释出,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解, 简称溶血。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启动
血ຫໍສະໝຸດ Baidu内膜下胶原
纤维或异物激活 因子Ⅻ
凝血因子存在部位 全在血浆中
损伤组织释放出组 织因子Ⅲ
存在组织和血浆中
参与凝血酶数量 多
少
凝血过程时间长短,约需数分钟,较慢 约数秒钟,较快 速度
3. 血凝的加速与延缓
① Ca2+促进凝血: 草酸、柠檬酸钠,乙二胺四 乙酸(EDTA)除去Ca2+,延缓凝固。
•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 溶血的特性,称为渗透性脆性。
(四)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 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等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促红细胞生成素 • 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可增强红
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
二、白细胞生理的功能
红
45%
血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 小于1%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 含水约90~92% 含溶质约8~10%(其中血浆蛋白含量为7~9%)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渗透压
球蛋白:
α、β球蛋白--参与脂类和脂溶
(α、β、γ球蛋白)
物质的运输
γ球蛋白--是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
2. 纤溶作用: 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 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 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
第三节 血液凝固
一、生理止血 血液从血管流出,在正常情况下经数分钟出血将 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个过程: (1)小血管受伤后立即收缩 (2)血栓形成,实现初步止血 (3)纤维蛋白块形成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
小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2. 血浆的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 哺乳动物pH为7.2~7.5 •
(人:7.35-7.45 )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细 胞
中性粒 细胞 酸性粒 细胞
碱性粒 细胞
单淋 核巴 细细 胞胞
血 小 板
(一)白细胞的功能
1. 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 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 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 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
3. 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三、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 凝血和止血作用:
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 粘附: 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 ↓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 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 释放: 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纤维蛋白形成 ↓ →网罗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 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 回缩→坚实血栓
主:NaHCO3/H2CO3缓冲对(比值20∶1) 次:Na2HPO4/NaH2PO4、血浆蛋白钠盐/血浆蛋白、 K2HPO4/KH2PO4等 红细胞上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 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②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三、血液的机能
(1)运输功能 O2、CO2、激素、离子、营养物质等
②生物素:肝素、抗凝血酶Ⅲ、水蛭素、蛇 毒等抗凝血。 a)抗凝血酶Ⅲ:可封闭凝血酶的活性中心 b)肝素:可使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大大增加; 抑制凝血酶活性和释放纤溶酶,增强纤维蛋 白溶解;减弱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防止由血脂引起的血栓形成。
③光滑的表面:可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解体, 减弱对凝血过程的触发,延缓凝血酶的形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