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PPT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41cd9e84254b35eefd349b.png)
2.新的信息和技巧应在高效期-1教授,这段时间呈现的信息最容 易被记住,这段时间所呈现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
3.利用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来进行练习和回顾。
4.在高效期-2对整节课进行总结。
请你读一遍下面这行随机数字: 71863945284
然后合上课本,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默写出来。 现在在读一遍下列随机字母:
课
时 长
40min
度
80min
160min
图片
0
20
40
高效期-1
低沉期
高效期-2
David Sousa 在《脑与学习》中提出,在大于20分钟以上的学 习时间中,大脑对学习的保持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开始的阶段是高效期-1, 中间是低沉期, 结尾是高效期-2.
1.在一堂课的开始(高效期-1之前),利用复习先前知识或创设 情境等方式吸引人,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在遵循短时记忆的规律的基础上,如果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 方法来划分短时记忆的组块,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能力, 而且可以减轻记忆的压力,省出更多的空间和精力来处理更有 意义的思考任务。
18239111107878120
遗忘曲线
甲组:学习一篇文章,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
乙组:学习同样的文章,但不予复习。 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 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HJMROSFLBTW
➢ 短时记忆
正常的普通人的短时记忆,可能是7个数字或字母, 至少能回忆5个,最多能回忆9个,即7+2个。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不论是学生还 是老师在制定学习任务或教学任务时,都应该考虑 到7+2 的特点。
➢ 超越7+2
3.利用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来进行练习和回顾。
4.在高效期-2对整节课进行总结。
请你读一遍下面这行随机数字: 71863945284
然后合上课本,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默写出来。 现在在读一遍下列随机字母:
课
时 长
40min
度
80min
160min
图片
0
20
40
高效期-1
低沉期
高效期-2
David Sousa 在《脑与学习》中提出,在大于20分钟以上的学 习时间中,大脑对学习的保持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开始的阶段是高效期-1, 中间是低沉期, 结尾是高效期-2.
1.在一堂课的开始(高效期-1之前),利用复习先前知识或创设 情境等方式吸引人,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在遵循短时记忆的规律的基础上,如果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 方法来划分短时记忆的组块,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能力, 而且可以减轻记忆的压力,省出更多的空间和精力来处理更有 意义的思考任务。
18239111107878120
遗忘曲线
甲组:学习一篇文章,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
乙组:学习同样的文章,但不予复习。 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 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HJMROSFLBTW
➢ 短时记忆
正常的普通人的短时记忆,可能是7个数字或字母, 至少能回忆5个,最多能回忆9个,即7+2个。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不论是学生还 是老师在制定学习任务或教学任务时,都应该考虑 到7+2 的特点。
➢ 超越7+2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ppt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66c75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b.png)
群体动力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群体动力理论关注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 系。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会 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群 体动力理论,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 性和创造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群体内部的动态,避 免出现消极的互动和影响。
02
认知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总结词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第一次接触某事物时留下的印象,对后续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产 生影响。
详细描述
在教育教学中,首因效应表现为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首次 接触和体验。这些首次的印象和经验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积极性产生深远 影响。因此,教师应注意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留下良好的印象,并精心设计首次教学
生的身心健康。
案例二:某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总结词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该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 制定学习计划、督促学生自我评估等方式,帮助学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案例三:某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计划
总结词
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详细描述
某学校制定了一项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计划,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 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全面关注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心 理问题。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概述 • 认知心理效应 • 情感心理效应 • 行为心理效应 •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应用 • 案例分析与实践建议
01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种心理活动或行为引发的特定反应或结果。在教育教学中, 心理效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23d0fa99680203d8ce2f2442.png)
三明治效应
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 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 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 效应。
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总是认 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 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 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 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 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 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 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 叫“罗森塔尔效应”。 首先、期望要合情合理。 期望效应 合理就是要符合国家、社会、学校和 个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对社 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这里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期望 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 第三、期望要具有挑战性。 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期 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随手可得的期望都 是不可取的,俗话说: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最甜。 第四、期望要内隐。 教育者的期待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 感化;不应当是口头上的说教,而应当是满怀期望,含而不露地潜入 学生的心灵。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五、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 心丧气。须知学生领会,接受师长的期望,需要一个过程,在活动中 作出成绩,也需要时间,任何急躁情绪,都将适得其反。 第六、不要把期望变成负担。
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
基本理念: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
一、瓦拉赫效应
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 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 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 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 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b1857ad84693daef5ef73d5f.png)
三、暗示效应
经典心理实验:心理学家谢里夫让大学生评价两段作品,告诉他们 说,第一段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 作家写的。其实都是狄更斯写的。结果大学生对两段作品作了十分 悬殊的评价:第一段获得了慷慨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 的挑剔。
说你行,你就行
暗示是教育者育人的“魔棒” ! 从多方面为学生制造积极的暗示条件,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鼓励
大文豪普希金
普希金就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的爱上了被称为 “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婚。纳坦丽虽然容貌惊 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给她读诗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 “不要听”。只是贪图享乐,弄得普希金债台高筑,丢下创作,最 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启示
四、认知超载
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3点要讲”的时候, 你会认真的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教师宣 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10点要讲”的时候,你便顿 时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
一节令人兴奋的作文课即将下课之际,正当你暗暗下决 心好好写这次布置的作文时,教师突然宣布:“由于十 一放假,时间较为充裕,所以布置10篇作文”,此时相 信你快晕掉了!
文员回到家看到儿子正在看电视:“再不写作业,我就把你丢到大 街上,不要你了!”
儿子很委屈站到走廊,看见一只猫,就朝它狠狠地踹了一脚。猫 “喵呜”一声,钻到沙发底下去了。
于是,由董事长带来的怒气转了一大圈,终于消失了…坏情绪是可 以传染的,会带给周围的人,那么工作、学习、包括生活中的气氛 就不会好,效率也不会高。
举例
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似(如都是数学 材料),抑制越严重,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如数学和 英语),抑制会少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95fd10b0f46527d3240ce0d2.png)
粹的方法问题、策略问题,更
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平素
积累和养成的作风、思想、知
启
识、才能、方法等的一种表现。
每一个教师都应切记“路遥知
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俗语。
示
也就是说,教师在放好“第一 把火”后,还要紧跟着放好第
二、三……把火,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信任。
如果你是在鼓励你的学生或孩 子,你会采用以下哪种说法?
语
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
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
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目标激励
性的言语,如“太好了,你真棒,你
能行。”对学生多贴正向的标签。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
南
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
风
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 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
效
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
对措施。教师的语言很难透过他本能的
“护身符”,深入其心灵。
示 教育者应从心理的因素研究入手,力图
消除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
容的条件,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
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 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
蝴
据说,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
蝶 效
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 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 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
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
效应。
暗 示 效 应
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学生吼着“笨
蛋”、“猪头”、“怎么这么
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
会做!”等,时间长了,这位学生
教
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了, “贴标签效应”也因此发挥出了它
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8d7460f8aef8941ea76e0576.png)
57、标签效应 、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 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被认为或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被认为或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58、刺猬法则 、
合适的距离产生美,既能获得对方的温暖又不致于被扎。 合适的距离产生美,既能获得对方的温暖又不致于被扎。
46、自己人效应 、
相似、有共同关注的话题,则会产生好感。 相似、有共同关注的话题,则会产生好感。
47、三对一效应 、
众口铄金,说服的效果好。 众口铄金,说服的效果好。
48、赫洛克效应 、
对人的鼓励:表扬>批评>不评价>隔离。 对人的鼓励:表扬>批评>不评价>隔离。
49、团体压力效应 、
尽管不情愿,也得附和,屈从于大众舆论。 尽管不情愿,也得附和,屈从于大众舆论。
50、连锁塑造 、
正向:小步子,及时强化; 正向:小步子,及时强化; 反向:逆向后退,逐步学习; 反向:逆向后退,逐步学习; 强化:固定强化、区别强化、部分强化、 强化:固定强化、区别强化、部分强化、间歇强化
51、暗示效应 、
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从而使 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 被人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 被人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 正面、负面、半负面。 正面、负面、半负面。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市教师进修学院研训处
赵炜
一、心情感觉类
1、投射效应 、
情绪外附,是由心情感觉投射而致。 情绪外附,是由心情感觉投射而致。
2、虚假一致偏差 、
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别人的好恶。 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别人的好恶。
3、归因偏差 、
行动者看到客观因素,旁观者看到主观因素。 行动者看到客观因素,旁观者看到主观因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认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a1a629df50e2524de5187ebb.png)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不理性观念测验(埃里斯) 不理性观念测验(埃里斯)
你的总分是多少? 以上是埃里斯列举的11类不合理观念,所 以你的得分越低就越好,满分为-11分。
非理性观念的特点
非理性观念的特点
• 1.要求的绝对化 要求的绝对化
– 这是非理性信念中最常见的一个特征 – 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 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发生或不会发生 – 常用“必须”或应该的字眼 常用“必须”
再比如
• 与路过的同学打招呼, 并没有得到回复 • 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有什么反应?
亲爱的同学们,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很多的压力都是 来自我们难以察觉的 非理性认知, 非理性认知,不然我 们一起来看看! 们一起来看看!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的典型个案:
男朋友没有遵守诺言在这个周末给我打电话。 男朋友没有遵守诺言在这个周末给我打电话。
n 这意味着他并不在乎我。 这意味着他并不在乎我。 n 这意味着他不是真心爱我。 这意味着他不是真心爱我。 n 这意味着我不是一个可爱的姑娘。 这意味着我不是一个可爱的姑娘。 n 这意味着我这个人不行,毫无价值。 这意味着我这个人不行,毫无价值。 n 这意味着我最终将被抛弃。 这意味着我最终将被抛弃。 n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以后我还怎么见人。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以后我还怎么见人。 n 还不如死了的好。 还不如死了的好。
想法2:老师故意为难我…… 想法2:老师故意为难我……
(负向情绪)
太过分了…… 太过分了……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d281b018e9951e79b8927d7.png)
责任分散效应
•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 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时,听 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 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 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 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 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 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 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应用
•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 体 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 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 从而更好地工作。
• 教育中的应用? 比如班级中新转入非常优秀的个体时,经常可以 激发班级一部分同学甚至是全体同学的学习动力, 我们也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引进一些竞争机制,制 造一些鲶鱼效应,激活班级管理的平稳状态,促 进班级快速发展。
心理学效应 在教育中的应用
真实的谎言:罗森塔尔效应
• 1968年,罗森塔尔对18个班的学生做未来发展预 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 8个月后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 的进步。
• 原因: “期望”的神奇魔力。老师们对罗森塔尔的话深信 不疑,对指出的学生产生积极期望;学生感受到这 种期望,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 教师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
•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 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 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 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 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 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 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 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 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 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 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1)](https://img.taocdn.com/s3/m/0cc0973d3968011ca2009104.png)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 我们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 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教育教学的 效果。
“增减效应”
“贴标签效应”
“登门槛效应”
“篮球架效应”
“南风效应”(情感效应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破窗效应”
“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 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 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 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 什么样的反应呢?
【结果】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
“增减效应”: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
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 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 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 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 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 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 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 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怎么搞的,比你小的都要欺负,你是虐待狂啊!我跟他 的父母讲,也揍你一顿,看你怎么办?”
“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负小朋友的是 吗?” 两种说法,两种效应,结果截然不同。
“登门槛效应”
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 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 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实验】心理学家选的被试是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 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 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 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 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 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 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 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当四组被试都听完该 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 同学的喜欢程度。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e2044c12192e45361066f551.png)
启示: 克服当前的困难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
十第一流的专业水平。
除了从开始下棋到达到大师水平只用了九年零九个月的 博比· 费希尔,还没有任何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第 一流的专业水平。除了莫扎特,从来没有一个作曲家认 真研究和练习未满十年就写出第一流作品的;即使对于 莫扎特,他开始谱曲的头七年到十年间作的曲子是作为 少年曲(Juvenalla)而出名的,算不上是“大师”之作。
高原现象的原因:
• 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 • 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 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量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 法。 • 在个人意志方面,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 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 保持强劲的动力系统。
创造出学习中的“第二次呼吸”
“糖果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 学家米卡尔就曾经做过一个著名 的“糖果实验”(延迟满足实 验)。 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 一个房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颗 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情 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 掉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 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 糖。”
高原现象就像中长跑中出现的“极点”现象。 在中长跑中,由于能量消耗大,达到一定程度后, 就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难忍,下肢沉重,动作不协调, 甚至有恶心的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 当“极点”出现后,若情绪稳定,并适当减慢速度,加 深呼吸,坚持下去,上述生理现象将会逐步缓解与消失。 这是由于氧供应逐步得到增加,机体功能重新得到改善, 从而使运动能力提高,动作重新变得协调有力,这标志 着“极点”已经有所克服,生理过程出现了新的平衡。 此种现象运动生理学称为“第二次呼吸”。
专家记忆优势:组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结束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18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1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12
蝴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 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 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
❖ 教师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 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清 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伟大正 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13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辑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14
从众心理
❖ 三人成虎—曾参杀人慈母疑 ❖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心理实验 ❖ 可笑的排队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2
引言
❖ 为什么选读本书
心理学对于教育的意义重大 自身教育经历的感悟 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一、作者简介
❖ 刘儒德,1966年生,湖北监利人。北京师范 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师 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与学习心理等方面的 研究。出版有《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心 理学》《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等著作
3
二、目录
❖ 代序 鱼就是鱼 ❖ 第一辑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 第二辑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 第三辑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4
第一辑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5
记忆
❖ U形记忆——系列位置效应 ❖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7±2法则 ❖ 解密过目不忘——专家记忆优势 ❖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6
15
从众心理给我们的启示
❖ 1、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 2、教师要善于防止从众心理产生的负作用
16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 其实, 书中很多效应所提及的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遭遇到的,但由于我们的认 识还处于模糊状态,我们并没有实施有效的教育行为, 而这本书却可以给我们 以一种心理科学层面的支撑, 让我们用一种科学的视角来观照我们平时的教育 举措, 用科学理念来充实我们的教育经验,直至它成为思想。 读了这本书,我 明白了想做好教育工作不是简单地凭着自己有一腔对教育的热情就能做好的,而 更多的还需要一种科学的理性,而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教育行 为充满智慧。
❖ 多方位思考、换位思考 ❖ 理性对待学生的心理诉求。 ❖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好与坏
11
教育无小事 --蝴蝶效应
❖ 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茨在美国科学促 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 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 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细小 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 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
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定势一
❖ 是美女还是老妪?
7
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定势二
❖ 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 儿子叫二毛,那么你知道三儿子叫什么?
❖ 启示录:1、教学中的多角度思考 2、有效避免定势的负面干扰
8
第二辑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9
知觉中的背景现象
10
背景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 我们知道,心理学史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 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 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基于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 的,也是艺术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
❖ 我们也知道,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 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理解、介绍、演绎它 们,我们就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构建它们,生成自己 的理解,从而对心理效应达成真知真信,自觉自愿的将它们付诸行动,从而产生 教育的效应。
结束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18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1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12
蝴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 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 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
❖ 教师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 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清 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伟大正 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13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辑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14
从众心理
❖ 三人成虎—曾参杀人慈母疑 ❖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心理实验 ❖ 可笑的排队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2
引言
❖ 为什么选读本书
心理学对于教育的意义重大 自身教育经历的感悟 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一、作者简介
❖ 刘儒德,1966年生,湖北监利人。北京师范 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师 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与学习心理等方面的 研究。出版有《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心 理学》《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等著作
3
二、目录
❖ 代序 鱼就是鱼 ❖ 第一辑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 第二辑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 第三辑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4
第一辑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5
记忆
❖ U形记忆——系列位置效应 ❖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7±2法则 ❖ 解密过目不忘——专家记忆优势 ❖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6
15
从众心理给我们的启示
❖ 1、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 2、教师要善于防止从众心理产生的负作用
16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 其实, 书中很多效应所提及的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遭遇到的,但由于我们的认 识还处于模糊状态,我们并没有实施有效的教育行为, 而这本书却可以给我们 以一种心理科学层面的支撑, 让我们用一种科学的视角来观照我们平时的教育 举措, 用科学理念来充实我们的教育经验,直至它成为思想。 读了这本书,我 明白了想做好教育工作不是简单地凭着自己有一腔对教育的热情就能做好的,而 更多的还需要一种科学的理性,而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教育行 为充满智慧。
❖ 多方位思考、换位思考 ❖ 理性对待学生的心理诉求。 ❖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好与坏
11
教育无小事 --蝴蝶效应
❖ 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茨在美国科学促 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 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 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细小 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 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蝴蝶效应。
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定势一
❖ 是美女还是老妪?
7
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定势二
❖ 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 儿子叫二毛,那么你知道三儿子叫什么?
❖ 启示录:1、教学中的多角度思考 2、有效避免定势的负面干扰
8
第二辑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9
知觉中的背景现象
10
背景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 我们知道,心理学史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 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 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基于科学的艺术。教育是科学 的,也是艺术的,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
❖ 我们也知道,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 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理解、介绍、演绎它 们,我们就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构建它们,生成自己 的理解,从而对心理效应达成真知真信,自觉自愿的将它们付诸行动,从而产生 教育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