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齐家文化玉器

合集下载

齐家文化玉器散论

齐家文化玉器散论

群的 崃 考 翩
。 者 帷 民 呗
匕 补
充了戎的存在,并强调了新石器时代西北黄 河流域这—特定的时限和地域特征。关于齐 家先民的族属,俞伟超先生曾指出 “ 我国西 部—带的古代文化 自石岭下阶段到马家窑, 以至后来的半山、 马厂、 齐家诸文化 ( 类型 ) 均已属羌 人 的前驱范畴” 旦 , 似乎齐家文化
文化形态作为华西羌文化圈,进而按华夏族
的世界古典文明发劂喻段 “ 三段论” 即 “ , 石
器 ——青铜 器— —铁器 ”的基础上 ,由于 中
华文明的独恃性, 应有—
5( 年的玉 0( ) )
器时代 。认 为 “ 中华古 史上的玉器 时代是伴
随着中华新石器时代文化 史而产生而开展
的 ,即蓟 基入青铜 时代 ,玉器文 化仍然繁荣
统一认定,但中国玉器时代的观点去 得到了
然而, 尽管齐家文化早莅 个世纪之初 就已被发现,相较于红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 化玉器来说 , 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的重视程度
与研 究深度还是较 为落后的 。虽然 自新 世纪
玉器—些基本常识,谈—些零散的思考。同
时也就此就正于方家,以期能抛砖引玉 , 有 更多的著述问世, 这便是撰写止文的初衷。 匕
肯定, 出了相当重要的见解,受到学术界 提 的重视。 l 毗 j 壹 《 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玉
遂提出 “ 齐家文化”的命名。 图 1 ) ④( 3 但 目前在对齐家文化社会发展阶段和性 质的认识 E 尚存在分歧 , 有新石器时代末期 说、铜石并用说、青铜时代说; 还有学者主
张其前期属红铜时代, 后期才进 入 青铜时代。
器研究》的发表也曾受到业界的关注。雷从
云先生也对齐家玉器 有独钟 ,多次到甘青 地区考察并撰文。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

又见齐家文化玉器

又见齐家文化玉器

又见齐家文化玉器继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华东良渚文化玉器和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玉器之后,距今4000~3800年前,在以甘肃中、南部为中心的,包括周边的陕北、宁夏及青海湖以东的这一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齐家文化玉器犹如璀璨的芳华绚丽绽放,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齐家文化延续的时间虽然仅二三百年,但它犹如一抹朝霞,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门槛。

齐家玉器在我国玉器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齐家人发明了冶铜术,能够铸造铜镜和一些生产工具,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

其时创造更多的财富、制造更多更大的玉器成为可能和必要,这样也就自然地促进了财富的集中和原有社会结构的变化。

那些挟有通神的巫术和驭人的威权的酋长们,随着其占有财富的增长和统治地域与权力的扩大,通过兼并与分化,其中最强大者于是渐次地登上了古国“人王”的宝座。

他们需要的是一套更为完备的礼仪制度和更专业更多样的玉制礼器来协调和制约这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以不断加强和巩固他们的权威与地位。

因此,齐家玉器的成就斐然,远迈前古,大放异彩,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顺理成章的事。

不可否认,科学的田野考古远不及遍地开花似的大兴土木、盗掘和自然冲刷所导致的文物被破坏之速,以致有大量齐家玉器意外出土,流散民间,默默无闻甚至为人所不识,殊堪痛惜。

几年以前,我根据为藏友鉴定所见的一些齐家玉器,撰成《新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刊在《收藏》2005年第5期,并被某玉器专书转载。

因了此文的媒介,我得以与兰州的几位齐家玉器收藏家相识熟稔,受其邀约,两年多来我三访兰垣,尽览其藏,耳目一新,受到强烈的震撼。

事实说明,民间收藏,别有洞天,这儿所见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形体之大,品类之多,工艺之精,玉质之美,以及纹饰的瑰丽和别开生面的造型与雕琢艺术,不仅为中外出版的中国玉器专著所未载,而且据我所知,至少它们之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式样的玉器也是国家博物馆所没有的,为首次发现和此处独有。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象征和仪式的功能。

在古代社会中,玉是一种极为
珍贵的材料,而且因其耐磨、抗污、不易变色的特点,以及玉本身所蕴含的高雅品质,使
得它成为了权贵们进行礼仪活动时的必备之物。

齐家文化玉礼器通常用来承载着权贵们的
身份和地位,它们在祭祀、宴会、宴请客人等重大场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代表着主人
的威严和权威。

在这些场合中,玉礼器常常被置于高台之上,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同时也
通过展示玉礼器的优美造型和做工,来传递主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的尊重。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古代社会中还具有祈福和保佑的功能。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深信玉
器带有神秘的力量,并且认为它能够保佑主人平安、健康、幸福。

玉礼器在祭祀、祈福等
活动中被广泛应用。

齐家文化玉礼器通常被视作神圣的祭品,放置于祭坛上,用来向神明
祷告、祈求神灵的庇佑,希望家人和爱人们能够平安健康、幸福美满。

在一些古代文献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描绘玉器被用来祈愿祥和美好生活的场景,这些都展现了玉礼器在古
代社会的祈福和保佑功能。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象征和仪式、祈福和保佑、传承和纪念以及收藏和
升值的功能。

它们代表着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天,在传统文化的回归中,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也在当代社会中重新得到认识和重视,成为了一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遗产。

希望通过对齐家文化玉礼器功能的浅谈,能
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尊重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古玉居珍藏28~齐家文化玉璧3枚(方型璧?玉钺?玉戚?)

古玉居珍藏28~齐家文化玉璧3枚(方型璧?玉钺?玉戚?)

古玉居珍藏28~齐家文化玉璧3枚(方型璧?玉钺?玉戚?)
齐家文化,玉璧3枚,直径在5厘米左右,早年在陕西省西部地区出土,青玉质地,有齐家文化风格,现为古玉居珍藏!
玉璧内孔皆为单面钻孔,有明显的螺旋纹,孔壁斜直,另一面的孔缘有明显的接近钻透后击破的现象,破口未打磨,也是齐家文化葬玉的一种加工工艺。

器物表面呈现明显的钙化特征,部分已经形成鸡骨白,不透光,肉和沁的过度关系复杂,呈现明显的过度现象,部分玉质开窗,原色玉料间杂钙化痕迹,非原料石皮可仿,可作为西北高古玉器的重要鉴定依据。

其中两枚方形玉璧——也可能是玉钺的变体,图中可见两枚方璧的上方有明显的斜切痕迹,形成单一的刃部,且此种现象仅在外方内圆型的玉璧中才见,圆形玉璧少有上述加工方法,故判断是早期的玉钺向夏商玉戚演化的过渡器物,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从新石器早期开始,玉璧等装饰类配饰已经在氏族统治阶层中普遍存在,在红山、齐家、良渚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中均大量出土,但此三枚玉璧中的两枚的器形和名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是早期的装饰和丧葬玉,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价值。

齐家文化玉器:凝固的历史

齐家文化玉器:凝固的历史

齐家文化玉器:凝固的历史玉璧(和田白玉)玉璜(和田青白玉)玉琮(马衔山黄玉)临夏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这里农耕、游牧文化相互融合;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交汇贯通,是我国古代文明早期发祥地之一。

这里古遗迹星罗棋布,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无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而再后的汉、唐、宋、元、明、清时代,同样传承着中华文化古文明的脉搏。

临夏馆藏的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像一部万年历,记载着在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的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形态的演变过程,它们是鲜活而凝固的历史。

齐家文化玉器,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

红山文化玉器以产于辽宁岫岩玉为主要材质;良渚文化玉器以浅绿色、带有云母状闪亮斑点的透闪石为主要原料;而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中,不仅发现有黄河玉、青海玉,大量的马衔山黄、白、青玉,更令人称奇地出现了以精美的新疆和田籽料制作的玉器;足见齐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开发新玉材的聪明才智和拓展精神。

舍近求远,谈则易,践则难。

《尸子散言》云:“玉者色不如雪,泽不如雨,润不如膏,光不如烛。

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返),百人往,十人至。

”这是东周末期,对采掘新疆和田玉的艰辛程度所作的描述。

由此而再上溯到齐家文化时期,那时的先民们,为采得美玉,寻觅万里而至疆;他们所付出的,又将是一幕幕几多远去、几多遭蹉的悲壮而惨烈的场景呢?所以,我们通过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可以毫不愧色地讲给今人和后人:齐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是开采新疆和田玉的先驱者!人们对史前史的研究、命名、断代,主要靠考古发现;齐家文化,因位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命名。

其遗址分布:东起泾水、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青海湖畔;南面到达白龙江流域;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附近地区。

涉及范围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

甘肃临夏是出土齐家文化玉器的中心区域,过去因造田、修路、建房、设厂,出土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玉器。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齐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倡导尊重长辈,弘扬孝道等价值观念。

在齐家文化中,玉礼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多种功能。

本文将从齐家文化的角度探讨玉礼器的功能。

玉有保护和祈福的意义。

在旧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玉石可以避邪、辟邪、催财、招福等,因此将玉石制成器物作为饰品、挂件或个人携带物品。

家中使用玉礼器有助于保护家人的平安和幸福,祈福希望家庭安康、福寿长久。

玉有疗愈和保健的作用。

根据中医的理论,玉可以有助于调节气场、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情绪等。

将玉制成礼器使用可以给家人带来身心健康的祝福。

在家中使用玉石做的按摩器、戒备或石头供应将有助于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身体健康。

玉有美化和装饰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家居环境的美感,相信美好的环境能够带来好运和好气运。

在齐家文化中,人们喜欢将玉礼器放置在家中作为装饰品,以增加家居的美感和温馨感。

摆放玉制品如玉花瓶、玉器、玉雕等作为摆设,使居家环境更加优雅和典雅。

玉制礼器在传统齐家文化中还承载着重要的仪式功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和传承非常重要,人们普遍认为,通过祭拜祖先和举行家族仪式,可以使得祖先的灵魂得到祈福和保佑。

玉制礼器在家族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传承。

玉制礼器对于个人品位和身份的展示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文化注重家庭的尊严和荣耀,人们普遍认为,家庭的地位和尊贵可以通过贵重的玉石礼器来彰显。

许多富裕家庭喜欢收藏和使用高级玉制礼器,作为家族荣誉和身份的象征。

玉礼器在齐家文化中具有多种功能。

它可以保护和祈福,疗愈和保健,美化和装饰,仪式功能,以及展示个人品位和身份。

无论是从精神、身体还是社会层面,玉礼器都在传统的齐家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齐家文化玉斧

齐家文化玉斧

齐家文化玉斧
玉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目前出土的玉斧,我所知的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龙山文化变形人面纹玉斧、山东省博物馆的大汶口文化玉斧以及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斧等。

大都由冠饰、斧身、端饰组成,斧身扁平呈“风”字形,图案加工精致,但都很少有使用的痕迹,这表明玉斧在当时是一种礼器。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其中包括具有实用性的玉斧、玉铲、玉刀、玉戈等生产工具和武器,以及用作装饰品的玉环、玉镯、玉璜、玉玦等等。

玉斧是一种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缚扎执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宽大则叫钺。

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武器,后以玉制成,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这个时期的玉器虽然片状较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

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的玉斧,体大而厚重,器形完整。

它上端为冠饰,中有一孔,中端为兽面纹,间饰绳纹,下端为斧身,有刃但不锋利。

这件玉斧,距今大概有五、六千年了,从玉料看,呈青白色,属甘肃祈连山所产青白玉。

这件玉斧纹饰精美,保存完整,无论从研究当时的社会史、文化史还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都非常有收藏价值。

X。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摘要】齐家文化玉礼器作为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功能。

其崇高象征意义体现了齐家文化对家族尊严和传统的重视,代表着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其祈福祝福功能则在于为家族成员祈福,祝福他们健康幸福。

玉礼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承载了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传承着家族之间的情感和纽带。

在美学上,玉礼器的精美设计和制作工艺展现了古代文化的艺术成就,让人们从中领略到古代艺术之美。

而实用功能则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为家族成员提供饰品和礼品,体现了对家族成员的关怀和尊重。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古代社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的多元化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礼器、象征意义、祈福祝福、传统传承、美学欣赏、实用功能、重要角色、多元化、古代文化。

1. 引言1.1 介绍齐家文化玉礼器齐家文化玉礼器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制作工艺精湛,工艺水平极高,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赞赏。

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外观通常优美典雅,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反映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这些玉礼器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故事,是古代大型仪式和庆典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

齐家文化玉礼器的传统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将齐家文化玉礼器作为重要的礼品和祭品,用以表达对神灵、祖先和长辈的崇敬和敬意。

这些玉礼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

1.2 玉礼器在古代的重要性在古代,玉礼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作为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更承载着社会秩序和传统价值观念。

在古代社会中,玉礼器的使用与赠送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也是一种尊重和展示身份地位的手段。

玉礼器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家族的荣誉与传承,体现了对祖先和先辈的敬重和纪念。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齐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很多方面。

在其中,玉礼器就是重要的一部分。

玉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中的灵物,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代人民认为玉具有很高的神秘力量和异能,可以驱邪避奇,消灾安稳,并且是一种名贵的礼品。

齐家文化中的玉礼器也有着丰富的功能和内涵。

其次,齐家文化的玉礼器具有实用价值。

中国人普遍认为玉具有很高的灵性并能促进人体健康,因此玉制品在古代也用于医疗。

齐家文化的玉礼器中,常常包括玉琮、玉佩、玉璜等。

玉琮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能量器,既能减轻身体疲劳、消除身体毒素、促进新陈代谢,又能增强人的记忆力和智慧,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佩饰;玉佩则被广泛认为有镇宅、驱鬼、保平安等作用,同时也作为身份地位和美观性的象征;而玉璜则是一种垂饰,为人们送去福气和幸运。

最后,齐家文化的玉礼器具有传承价值。

玉礼器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自然额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老的玉器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玉礼器依然保留着其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让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邃和智慧,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总之,齐家文化的玉礼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造,更代表了古人对于生命、价值和文化的追求和反思。

无论是对于当下的收藏、投资,还是传承和发扬古代文明,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玉礼器的功能不仅局限在其实用价值上,而是涵盖了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展现着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份难得的遗产。

高古玉鉴赏之齐家玉器

高古玉鉴赏之齐家玉器

高古玉鉴赏之齐家玉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齐家文化在中国西部的生产,与新石器时代最后的二百年中国的民族大迁移有关,在中国最接近于西方玉石之路的地方,这里出现了一批十分奇特的玉器,人们不明白一个盛产玉石的地方,竟然会出现大量制作十分粗陋的玉器?南方良渚古国在距今4200前的消亡,随后玉琮、玉璧以十分奇特的方式出现在了中国的西部,这是良渚人、三苗人被强行迁移到中国西部的结果。

有人说,中国考古学家对于齐家文化的断代是不科学的,良渚文化为什么会早于齐家文化?中国玉琮的制作为什么是始于南方的良渚而不是始于黄河上游地甘肃?黄河,还是中华民族的老家吗?但不由你不相信,长江玉器远比黄河玉器要古老。

在中国西部,玉琮的制作工艺是逆时间顺序发展的,因为中国西部玉器存在两个极端,那就是贵族玉器和奴隶玉器。

总之,精美的玉刀是统治者使用的,玉琮和拼装的玉璧多是羌族奴隶使用的,稍好一些的玉器,都作为贡品献给了中原的贵族集团。

齐家文化时代经历了虞、夏和商三代,时间跨度超过了一千年,所以,齐家文化是一个跨越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地区文化。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在商、西周遗址中,有很多玉器都属于西部制作,它们要么是贡品,要么是战争的掠夺。

如果没有西部的羌人,商王朝不可能得到新疆的和田玉,女将军妇好墓中的玉器,有很多是她历年对羌人作战的战利品。

中国的美玉,以和田玉为第一,在此之前,来自东北的岫岩玉也是上佳。

红山文化消亡之后,中国东北不久就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所控制的地区,所以中原统治者得不到东北玉,转而到中国西北寻找玉石的来源。

虞舜统治中原,令三苗贡玉,夏统治中原,亦令三苗贡玉,及至于商代,大批夏部落贵族西迁,统治着西部的羌人,这些羌人就是原来的西迁的三苗。

商于是通过战争和贷易的方式得到西部的玉石。

当然,商同时还逐步蚕食着西方的土地,控制了陕西中、南部地区,通过象周这样的方国,作为西部玉石的中转站。

周民族与商同是帝喾的后代,是远亲。

中国西部的虞、夏族残余同是帝颛顼的后代,也是远亲,黄帝族的两大分支,统治着中国的西部和东部。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摘要:齐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其玉器受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已经具有礼器的性质,种类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并对夏、商、周三代礼玉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章通过玉器礼器的概念、起源、特点以及对夏、商、周玉器的影响等方面,对齐家文化的礼器功能进行阐述。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器;礼器;功能1 齐家文化玉器概述齐家文化主要指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距今4200~3500年,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被命名。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齐家文化各遗址陆续出土千余件玉器,这些玉器工艺精湛,造型独特。

齐家文化玉器种类目前发现有十几种,其功能主要分为工具、礼器两大类。

玉工具主要有铲、斧、凿、锛等。

礼器除主要的璧、琮、环、璋、璜、多璜联璧、钺、刀、多孔刀等代表器形外,还有玉龟背甲、玉覆面等,是我国三大古玉系列之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章着重阐述齐家文化作为礼器的功能及其特点,以及对夏、商、周三代礼玉文化的影响。

2 玉礼器的起源2.1 玉礼器的概念“信以守器,器以藏礼。

”所谓玉礼器,是指作为礼仪代言的玉器。

在中国古籍《周礼·春官·典瑞》中有:“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设其服饰。

”郑玄笺:“人执以见曰瑞,礼神曰器。

又云。

瑞、符信也。

”清代夏炘《学礼管释·释礼玉祀玉》:“古者祭天地之玉,有礼玉,有祀玉。

礼玉荐于神坐,祀玉执之于手,《书·金滕》所谓‘周公……植璧秉圭’是也。

”2.2 玉礼器的起源在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不同种类的玉器,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玉器的珍视。

我国发现最早的玉装饰品是出土于兴隆洼文化的玉玦,玉玦出土于人头的左右耳部,故认定为耳饰。

在辽河流域的阜新查海遗址的墓葬中,发现六块玉玦位于死者颈部和腹部之间,经推测应是挂在胸前的装饰品。

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中,也出土了用于装饰的玉珠、玉管和璜形玉佩,玉器工艺粗糙,种类较多。

认识齐家文化玉器(下一)

认识齐家文化玉器(下一)

认识齐家文化玉器(下一)五、齐家文化玉器的物理特征“物理特征”可能是一个不准确的用词。

这里所谓物理性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即1玉料;2制作工艺与技术;3受沁。

这是研究和认识齐家文化玉器十分重要的方面,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这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最为突出的是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钱宽和先生的研究成果——《齐家文化风格的玉器的玉质、次生变化与工艺制作技术》一文,此外,北京、成都、兰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收藏家的研究,也有重要成果。

钱先生在对“齐家文化风格的玉器的玉质”分析、研究之后,归结为如下两方面:一是齐家文化玉器所用玉材种类极多,有质地极为细腻均匀的微晶质玉材,有组织均匀的粉晶质玉材,组织均匀的细晶、中晶、及粗晶玉材;二是齐家文化玉器的玉质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与其他地区的玉质有不很相同,不论是微晶、粗晶,齐家文化玉器有一同性是质地均匀,颜色常为青玉、青白玉和墨玉。

青玉常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细腻微晶质地的玉器玉质带有乳质感或瓷质感。

钱先生根据对故宫旧藏和新收齐家文化玉器得出的这两方面特征,在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玉器和民间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中,一方面得到了充分证明;另一方面是比之更为丰富多彩。

我所见到甘肃兰州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青海民和博物馆收藏的青玉璧、墨玉璧等,稍微注意一下它的玉质,即可发现玉质都是比较均匀细腻的,在其表面往往还有明显的多种沉积和构造。

在近年青海喇家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也基本上是这种情形。

至于民间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由于它数量更大。

来源更广,地域更宽,品类繁多,更充分体现了玉材种类极多的特点,表面看来除了青玉、青白玉和墨玉之外,还有黄玉、翠玉、石英石等。

在民间收藏的牙璋、玉刀中,往往见到尺幅很大、切割很薄的器形,且十分平静、光润,这应当是同玉质的组织均匀的特殊有关。

因为只有组织均匀,才会使在作薄片状切割时不会破裂。

至于玉材的来源,鉴于玉石材料天生沉重的特性和原始交通的局限,我赞成齐家文化玉器有明显的地域性的观点,更确切地说我们齐家先民制作玉器时,基本是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的。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齐家文化玉礼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代表着齐国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玉礼器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贵族礼仪的必备物品,也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具,更是传承和展示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在此,本篇文章将着重探讨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并分别从贵族礼仪、祭祀活动与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齐家文化玉礼器在贵族礼仪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的礼仪中,玉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之一。

据《礼记》所载,玉器是上古时期的帝王们用作礼物赠送重要官员的。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齐国贵族的礼仪活动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贵族在召开庆祝等重要场合时,都要佩戴玉器。

在皇宫或者宫殿中,更是摆着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以显示皇室贵族的尊贵地位。

其次,齐家文化玉礼器在祭祀活动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玉器常常被用来作为祭品,作为神明的供奉,以表达人们对神明的敬仰之情。

而齐家文化玉礼器由于其质地优良,工艺精湛,所以经常被作为神明的供物之一。

同时,齐家文化玉礼器中所雕刻纹样也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例如在齐国的祭祀活动中,政治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而在齐家文化玉礼器中经常能够看到千足铁蛇、麒麟、飞龙、神鸟等神话传说中的传说动物,这些雕刻反映出齐国祭祀崇拜中的宗教文化特征。

最后,齐家文化玉礼器在文化传承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齐家文化玉礼器在艺术名家眼中依旧是高贵品位的象征。

这是因为玉石本身质地细腻,纹理美观,刚柔并济的特性,使琢工在雕刻时,能运用万分细腻的技巧把握玉石质感和刻度,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因此,考古学家也通过对齐国文物的发掘,将这些珍贵的齐家文化玉礼器留存到了今天,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综上,齐家文化玉礼器不仅仅是史料上的物品,更承载着文化、宗教和民族的传统。

在古代的贵族礼仪、祭祀活动以及文化传承中,齐家文化玉礼器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家文化元素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的历史文化之中,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并将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怎样鉴定齐家文化玉器?

怎样鉴定齐家文化玉器?

怎样鉴定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其年代一般被推定在距今4300-3600年左右。

玉器,是齐家文化的重要内涵,主要分布于泾渭上游地区、洮河流域地区、河湟地区。

赛克勒美术馆藏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民和喇家出土齐家文化玉器按器形可大致分为玉璧、玉环、多璜连璧(环)、玉璜、玉琮、牙璋、玉刀、玉钺、玉铲、玉斧、玉凿、玉锛、玉管、玉琮芯、玉璧芯、玉坯料等。

该文化器形绝大多数为圆曲—直方的几何造型,端刃形器颇为流行,但缺少肖生造型的器物。

器表大多光素无纹,罕见使用纹饰,惟见个别作品装饰弦纹,此风或为陕晋西传而来。

齐家文化玉器风格简约古朴,与石峁文化、陶寺文化玉器风格相类但亦存一定差异。

玉璧,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最常见的器类,主要为祭祀之巫玉,以沟通天地、联系人神,彼时或已具有礼器的功用。

本文拟以工艺特征为线索解析齐家文化玉璧鉴定要点。

静宁后柳沟村出土民和喇家出土天水师赵村出土齐家文化玉璧外轮廓之圆形均为片切割削方为圆、去角成弧再经打磨细修而成,故其外形多不甚周正,略呈不规则圆形、方圆形。

玉璧外缘上常能见到细密若牛毛般作交织状分布的横向打磨痕,以及片切割形成的直面。

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静宁后柳沟村出土隆德出土眉县出土片切割痕片切割痕和打磨痕打磨痕玉璧内孔多为起稿旋刻之法取芯而成,亦见管钻法取芯,无论旋刻还是管钻取芯,都会用到潮湿的解玉砂作为磨料。

内孔多为正圆形,孔道往往上大下小,略作“喇叭孔”,孔壁上有粗细不匀、间隔不等、略有起伏、犬牙交错的螺旋纹,旋痕均抖动若水波纹状,富有灵动感,此为游离的解玉砂与孔壁摩擦产生。

孔道上部口沿附近偶见旋刻取芯误刻之划痕,底部口沿处多有圆润熟旧的茬口或疤痕。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孔壁波浪螺旋痕孔壁波浪螺旋痕孔壁波浪螺旋痕孔壁波浪螺旋痕孔壁波浪螺旋痕齐家文化亦有部分玉璧,将内孔打磨的圆润光滑不见棱角,孔壁上多有交织细密的纵向条痕,古玩行将这种光滑的内缘比喻作“泥鳅背”是比较恰当的。

认识齐家文化玉器(中)

认识齐家文化玉器(中)

认识齐家文化玉器(中)三、清宫旧藏古玉中的齐家文化玉器被发现、被利用和被赞赏,要远远早于齐家文化的考古发现,清宫旧藏古玉里有一批齐家文化玉器,就是证明。

清宫旧藏古玉有多少,都有些什么来源,何时开始大等等问题,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据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石器时代玉器图录》和《黄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图录》等书著录清宫旧藏的史前玉器,据它们用料、形制、工业和受沁等方面分析,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齐家文化玉器,绝无疑问。

秦孝仪先生在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石器时代玉器图录》作序中说:“本院旧藏及新收玉器,经详确考证其属于新石器时代之尤精者,得百四十有四件,以功能分,则礼器、武器、工具、饰物,不一而足,至于有少数未详其致用者,则尚待来日探讨。

”这说明在台北故宫收藏的新石器时代中,有“旧藏”和“新收”两部分,总数在144件以上。

所谓“旧藏”,主要部分均为早年出土,经过古董商买卖,私人典藏、转让,陆续收入宫的。

我们今天看见的这些旧藏古玉,因长期埋于地下而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浸痕迹。

它们在经过人们长期的摩挲、盘玩之后,逐渐呈现出圆熟红润的色泽,令人珍爱。

由于古玉多素面无纹,或器型较大,因而一部分古玉在流传过程中,有时又被改制成其他玩物,或加刻仿古纹饰。

而清宫中的部分古玉更是受到“信而好古”、汉文化修养很高的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每多于器表加刻御制诗、款与玺文,甚至为其配置木座、内胆、锦袱、囊匣,成为帝王闲暇时把玩、爱抚的宝物。

《图录》的作者认为,这144件古玉,年代最早的距今约六千年左右,其余的约当据今千年左右。

至于它们的文化类型,《图录》作者认为:“本院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多呈现华东风格,诸如红山、大纹口、山东龙山、马家浜、崧泽、良诸、卑南等文化。

”并认为这种认识“可支持过去学者们的共识: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雕玉传统,以华东地区较为悠久,制作的数量较多,器类较丰,雕纹繁富,赋予形而上意义可能也较大。

”我们仅从《图录》照片和文字,难以准确把握这144件藏品中有多少是清宫旧藏,多少是新收古玉,也不便说出每一件古玉的文化类型。

齐家文化玉器的类型及特征

齐家文化玉器的类型及特征

齐家文化玉器的类型及特征齐家玉文化之玉器种类目前发现有十几种,其功用主要是工具、礼器两大类。

玉工具主要有斧、锛、凿、铲等。

礼器主要有琮、璧、环、璋、璜、刀、多孔刀、钺、多璜联璧等。

就古玉而言,齐家玉器也有着一般古玉的包浆、皮壳、色沁等,但由于它地处黄土高原,沙漠地带,自然与中原的良渚、红山、巴蜀等玉器不同,色沁变化十分丰富,并有其独特的特征,简述如下:①齐家玉器以和田玉为主,其产地可能是阿尔金山或昆仑山余脉,不排除出自甘肃境内的玉矿,如榆中地区的玉石矿和酒泉等地的酒泉玉,因此,玉料硬度较高。

由于制作精细,研磨光滑,故十分光润美观和润泽。

②齐家文化玉石器,常有明显的特征,器形不甚规圆,器壁厚薄不匀,内缘或外缘常有带齿细刃——在钻孔底边缘处有将通敲断的痕迹,一些器有扉牙或旋轮,有明显夏代器物的特征(即齿状扉牙)。

在钻孔上多为一面钻,也有两面钻。

由于古人爱玉,惜玉,齐家玉器还追求玉材作品的最大化。

在一些大型玉琮上还保留有玉皮,还采用空心钻技术,以取出玉琮芯,用以加工其他玉器。

③齐家文化玉器工具类,如斧、锛、铲、凿、多孔刀等,礼器类如琮、璧、璋、钺、环、佩等,但礼器类用材较好,大都采用硬度较高的和田玉,除少数有纹饰外,大多光素无纹,但均制作精致,器型规整,通体磨光,十分美观。

一些礼器还比较大,其造型浑圆饱满,显得十分厚重。

有纹饰的,其纹饰为扉牙、弦纹和直线纹,在齐家文化晚期玉器上出现饕餮纹、人面纹、神人兽面纹等。

在琢工上有圆雕、浮雕、浅浮雕等,造型更加美观多样。

④由于齐家文化玉器琢磨精细,加之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厚厚的黄土将玉器保存得较好。

虽经历数千年,其皮壳、色沁十分漂亮。

承蒙大自然的造化,玉器表面色泽的变化也十分丰富,即皮壳属旧、包浆丰满、光泽静穆、色沁艳丽。

有的器物包浆下可见切割线及打磨痕。

除早期玉石并用的外,大多数器物有沁,沁色有轻重之分,单色沁多,复色沁少,复色沁天然生成,过度自然柔和,十分艳丽抢眼。

青海民和县博物馆齐家文化古玉清晰图

青海民和县博物馆齐家文化古玉清晰图

青海民和县博物馆齐家文化古玉清晰图
齐家文化玉璧。

直径27.1、孔径6.7、厚1.2厘米。

浅绿色,韩黄褐色杂质纹理。

齐家文化玉刀。

长41.2、宽6.5、厚0.8、孔径0.7-0.8厘米。

玉璧齐家文化直径18、孔径5.5、厚0.7厘米。

玉璧芯齐家文化直径4.16、厚0.58厘米。

绿色,夹杂褐色,边缘有褐色水锈。

玉铲齐家文化长14.1、宽4.78、厚1.17、孔上径0.73、孔下径0.58厘米。

玉铲齐家文化长15.8、宽4.8、厚1、孔径0.6-0.8厘米。

玉琮芯齐家文化上端直径3.8、下端直径4.1、厚7.9厘米。

深绿色,夹杂不规则的黑色斑。

玉刀齐家文化残长32.8、高16.6、厚0.4、孔径2厘米。

玉环齐家文化直径6、孔径3、厚0.7厘米。

青白色。

【文物鉴赏】齐家文化白玉琮

【文物鉴赏】齐家文化白玉琮

【文物鉴赏】齐家文化白玉琮
临夏州博物馆藏齐家文化白玉琮,是方体长射式玉琮,呈方柱形,外方内圆,四边呈横长方形,两端出射,射较长,射口呈圆形,中心有一对穿圆孔,孔壁平直。

通体乳白色,有茶褐色沁,通高4.3厘米、外径4.7厘米、内径4厘米、方4.8-2.7厘米,重0.160千克。

1976年州文物普查组临夏县南龙乡罗家湾村收集,属二级文物。

白玉琮玉材属透闪石玉,比重2.99,属和田玉。

琮体切割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留有两层。

器表经过抛光处理,打磨精细、光滑。

总体看来,具有造型简单、平素无纹,质朴大气、简约灵动的艺术风格。

玉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高层次文化的载体。

它能反映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精神文化状态,器型独特的玉琮又是怎样的精神文化写照呢?《尚书﹒礼记》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记载。

玉琮的形制外方内圆,代表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的穿孔表示联系天地的渠道,是谁通过这个渠道来沟通天地呢?在《说文解字》中靈的释:“靈,巫以玉事神。

”此释将巫与玉联系起来,并说明巫师用玉来事神,成为我们解释史前玉器的功能重要文献依据。

虽说不是所有的玉器都有事神的功能,但代表天圆地方观念的玉琮极有可能就是当
时原始社会里的专职巫师沟通天地的礼器。

这些玉琮是专职的巫师用于侍奉神灵的礼器,是他们事神的工具。

齐家先民把这些玉器随葬入墓,不仅是为了显示墓主人的身份也是为了实现死后继续事神的愿望。

临夏州博物馆藏齐家文化白玉琮是齐家先民原始宗教观念的体现,它不同于良渚玉琮的精细隽秀,更多的是在挖掘原始治玉工艺稚气气韵当中的灵动、自由,极具研究、收藏价值。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齐家文化玉器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齐家文化玉器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联璜玉璧。

直径7.3、孔径3.4、孔上径0.36、孔下径0.19、厚0.36厘米。

深绿色,夹杂深褐色,不透亮。

由三片玉璜连成一块整璧。

三片玉璜长短不一,由一块整玉分别切割磨制拼对。

每片玉璜两端各有一孔以便相联。

素面抛光。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联璜玉璧。

直径9.45、孔径4.5、孔上径0.43、孔下径0.19、厚0.22厘米。

深绿色,夹杂深褐色,不透亮。

由三片玉璜连成一块整璧。

三片玉璜长短不一,每片玉璜两端各有一孔以便相联。

素面抛光。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锛长6.38、宽3.05-3.4、厚0.44厘米。

深绿色,夹杂褐色,局部受沁呈灰白雪花状。

长条形,顶端略收较窄,有自然破裂断角。

单面斜刃,刃部有破裂。

器背带弧度。

整器加工规整,棱角分明。

素面抛光。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7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璧直径9.6、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3-0.86厘米。

白色,夹杂淡红色。

周边磨制不规整,并有自然断裂面。

孔为单孔钻,较规整。

素面磨光,璧身中间厚边缘薄且不平整。

单孔钻旋转痕迹较明显,并断裂痕迹。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璧。

长径8.3、短径7.4、孔上径4.6、孔下径4.14、厚0.5-0.86厘米。

绿色,局部受沁呈白色。

不规则扁圆形,素面。

内孔较规整,圆形,单孔钻,位置偏移。

整体中间厚边缘薄,两端磨制痕迹较明显。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4号房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璧。

长径8.44、短径8.04、厚0.65-0.8厘米。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绿色,颜色局部为深褐色,部分位置受沁呈灰白色。

椭圆形,孔亦呈椭圆形。

素面抛光,不透亮。

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家文化玉璧。

【文物鉴赏】齐家文化玉凿

【文物鉴赏】齐家文化玉凿

【文物鉴赏】齐家文化玉凿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主要分为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仪器三大种类,生产工具较少,装饰品和礼仪器繁盛。

齐家文化时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生产工具类玉器,器型大者如在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玉刀,玉刀等大型礼制性玉器的出现,象征着社会等级阶层的形成。

器型纤巧者如临夏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凿,极为精美,它的功用如何,下面进行分析探讨。

这件玉凿器体完整,长23.5厘米,宽2.8厘米,厚1.5厘米,刃宽0.8厘米,重0.158公斤。

墨玉质,通体有乳黄色大理石花纹,玉质温润,表面泛油润光泽。

器型纤巧,呈细长条体。

柄端面平,首部中间内凹略呈三角形,其下部凿有一孔,刃部为弧形双面刃,属国家二级文物。

关于这件玉凿的功能,持宗教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祭祀物品的说法多一些,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

这件玉质凿,是由生产工具脱胎而生。

以直线为主的简约造型,质朴而富丽。

它是由原来的物质产品转变为精神性产品,由原来的功利价值转化为超功利和象征性价值,这件玉凿极可能是某种象征物。

当然,齐家文化时期的居民,已产生
了朴素的审美意识,按这件玉凿外形的精美程度、尺寸大小,它或许是一件单纯的装饰品。

齐家文化玉器虽远至数千年,且质朴拙野,但其文化涵量极大,是新石器时代社会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史前史研究的主要实物资料。

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时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认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说”的框范。

玉器作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个人财产聚敛的主要对象,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见齐家文化玉器继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华东良渚文化玉器和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玉器之后,距今4000~3800年前,在以甘肃中、南部为中心的,包括周边的陕北、宁夏及青海湖以东的这一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齐家文化玉器犹如璀璨的芳华绚丽绽放,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齐家文化延续的时间虽然仅二三百年,但它犹如一抹朝霞,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门槛。

齐家玉器在我国玉器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齐家人发明了冶铜术,能够铸造铜镜和一些生产工具,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

其时创造更多的财富、制造更多更大的玉器成为可能和必要,这样也就自然地促进了财富的集中和原有社会结构的变化。

那些挟有通神的巫术和驭人的威权的酋长们,随着其占有财富的增长和统治地域与权力的扩大,通过兼并与分化,其中最强大者于是渐次地登上了古国“人王”的宝座。

他们需要的是一套更为完备的礼仪制度和更专业更多样的玉制礼器来协调和制约这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以不断加强和巩固他们的权威与地位。

因此,齐家玉器的成就斐然,远迈前古,大放异彩,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顺理成章的事。

不可否认,科学的田野考古远不及遍地开花似的大兴土木、盗掘和自然冲刷所导致的文物被破坏之速,以致有大量齐家玉器意外出土,流散民间,默默无闻甚至为人所不识,殊堪痛惜。

几年以前,我根据为藏友鉴定所见的一些齐家玉器,撰成《新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刊在《收藏》2005年第5期,并被某玉器专书转载。

因了此文的媒介,我得以与兰州的几位齐家玉器收藏家相识熟稔,受其邀约,两年多来我三访兰垣,尽览其藏,耳目一新,受到强烈的震撼。

事实说明,民间收藏,别有洞天,这儿所见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形体之大,品类之多,工艺之精,玉质之美,以及纹饰的瑰丽和别开生面的造型与雕琢艺术,不仅为中外出版的中国玉器专著所未载,而且据我所知,至少它们之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式样的玉器也是国家博物馆所没有的,为首次发现和此处独有。

爰就所见,掇其精要,撰此《续》篇,期与大家共飨之。

玉琮玉琮有大、中、小之殊,大型琮又可分为素面、嵌绿松石以及阳雕图案人物的竖长型和素面的横宽型、多棱型与横长型;琮体有弧面、平面之分以及射口到琮体四角的直折与弧折之异;动物头形琮、三棱异体琮等形状多样、精彩纷呈,重量从百余克到50余公斤不等,这就为我们探索其用琮制度提出了新的考量。

竖长型嵌绿松石大玉琮3件。

琮体高大壮伟,玉质晶莹滋润,呈黄绿色,局部有大片的深褐色与灰白色沁蚀,皮壳老旧,包浆沉稳自然,绺裂的石纹因沁蚀浸入而颜色较深,纵横交错如网络状。

琮体内壁到射口部略外侈,射口到琮体四角呈弧折。

通体打磨光亮,琮的四面微弧出。

第一件琮高58厘米,两头射高各4厘米,射口外径24厘米,孔径19.5厘米,重达百斤。

琮腔内壁亦修磨抛光,伸手探摸有波浪般的起伏感。

琮体四面,相应的两面正中线上各镶嵌3颗绿松石,另两面光素。

第二件和第三件琮式样与第一琮相同。

分别在其一面镶嵌5颗绿松石,其余三面光素。

绿松石的排列一琮为上下各2颗、正中1颗的梅花状,另一琮5颗绿松石分作两行竖向排列。

该二琮分别高54厘米和55厘米,重约40公斤。

绿松石的不同排列,寓意还不清楚。

宽矮型素面琮高11厘米,弧面,横宽27厘米,最大径在射口部达29厘米,孔径25.7厘米。

射口到琮体四角为90N 直折。

重8.5公斤。

深绿色玉,浅褐色沁蚀面上有密集的白色小蚀坑。

琮体上下与四面打磨光亮。

孔壁虽亦打磨规圆光滑,但仍清晰可见钻孔时解玉砂留下的多道划痕。

六棱形琮高57.2厘米,射高2.5厘米,射口径16厘米,孔径12.7厘米,射口到棱角为弧折。

六面各宽9.3厘米。

琮壁厚1.3~2厘米。

青绿色玉,晶莹通透,两端因沁蚀边缘有小缺口。

琮体高大颀长,灵秀挺拔,作弧面六棱形,琢磨精细,光素无纹。

孔壁抛光,钻痕隐隐可见。

光素方体平面琮通高8厘米,射高1厘米,射口径6,5厘米。

青绿玉呈赭红沁,琮体四面光平无纹饰,圆射规正,从射口到琮体四角为直折。

琮面琢磨精细,包浆滋润有玻璃光。

孔腔中部有两头起钻的对接痕迹。

羊头琮和田青白玉精雕成羊头形。

琮高10厘米,宽8.6厘米,厚7厘米,椭圆形射孔上端为6.2厘米,下4.2厘米,重800克。

琮体上下两端平齐,有射孔贯通,孔洞上大下小,孔壁弧出,呈)(形。

该琮质地细腻透明。

琮面圆雕羊头中线起脊,底平,琮体横截面略呈三角形。

羊头盘角延后,根部粗壮,尖端回卷。

竖耳大眼,睛暴起。

撑鼻以二螺旋阳纹表现之。

用琮的射孔替代羊嘴,加上外鼓腮帮的烘托,既表现了羊的警觉机灵,又给这温驯的草食动物平添些许的恐怖与神秘。

该琮局部有瑕绺和石纹,右角根部一小块起层剥落。

琮的平底面有灰色沁斑和若干个蓝黑色海藻纹。

通体磨光,抛光极佳,包浆自然,表面已形成玻璃状光泽,令人赏心悦目。

《周礼?春官?典瑞》:“以苍璧礼天,以黄瑞礼地。

”琮璧配套祭祀神祗的礼俗,早在石器时代已然盛行,除红山文化迄未发现玉琮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有方柱形琮。

到了齐家文化,琮的形状呈精彩缤纷的多样化、大型化。

齐家文化圈地阔土厚,适宜畜牧,这一带从古到今,养羊业一直很发达。

先民们把礼玉制成他们熟悉,喜爱与敬畏的动物头形是不足为奇的。

至于它派何用场,是否用于祈福羊只蓉息的祀典?则有待于研究。

玉璧素面璧甲径51.9厘米,孔径10.7~9.5厘米(孔壁斜直),厚1.2~1厘米。

黄绿色玉,沁蚀较重,从未沁蚀的几道璧面观察,玉料上乘,抛光亦佳。

璧的一面微隆起,最高点在好(中孔)部,另一面则微内凹如锅盖形。

璧的好部与周廓规圆饱满,一洗“齐家文化玉璧不甚圆”的旧认识。

素面璧乙径49.2厘米,孔径10.3~9.7厘米,厚2.2厘米,周缘1.4~1.2厘米。

青绿玉,光洁的璧面满布片状的白色沁斑,周廓部有大片的红褐色沁和灰白沁,沁色深沉稳重,乃数千年自然变化而成,断非人力作伪可致者。

嵌绿松石璧璧径47厘米,好径8~8.5厘米,厚0.7厘米。

玉质青绿色有自然的绺裂纹,璧面布褐灰色与灰白色沁,嵌3颗绿松石于好部周围,呈品字形,相距各15.5厘米。

兽首形出廓璧通高62.2厘米,璧面径44.5厘米,好部径10.2~9.8厘米,眼部圆穿径2.3~1.8厘米,厚1厘米。

灰绿玉,体扁平,璧体两面布满棕褐色与灰色沁,兽头唇吻部钙化成鸡骨白色。

璧廓外饰一兽头,圆脑短颈,鼻与上颚浑为一体上翘呈钩状,张口,眼部透琢一穿,其后脑颈背与璧外缘浑连,神态似引颈张望,寓动于静,灵气活现。

牙璧扁体,好部周壁后0.6厘米,边缘薄锐并等距侈出三牙,状如风轮。

径12厘米,三牙二各高1.6厘米,好径3~2.8厘米。

青白玉质受沁后有白色沁斑块。

三璜联璧青绿玉,沁蚀较重,呈鸡骨自与棕红色。

径20厘米,厚0.6厘米。

三璜的长度和宽度颇不一致,唯各对接处磨合紧凑,各端相邻部一穿。

牙璋牙璋甲长52.5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

墨玉质,体扁平,打磨光亮,白色的沁斑密集呈片状。

柄部末端呈不对称内弧形,两侧微弧内束,如火炬状,一穿。

栏两边有对称的两组三齿扉矛,体宽长,两腰斜直而前,至首端磨薄成新月形内弧刃。

造型规矩,式样独特,庄严气派。

牙璋乙长42厘米,宽15厘米,厚0.7厘米。

墨绿色玉有灰白色沁,光洁的器表泛漾着玻璃光般的宝色。

弧背,两侧内束成溜肩,宽体两腰内弧,内弧刃二尖角不对称。

柄部正中一穿。

除刃部外,器面近边缘处阴刻一道细线纹,柄部刻三条细线为一组的网格纹,其上下各以二条平行线约束之。

造型别致,纹饰素雅,十分罕见。

玉刀直背五孔刀长59.5厘米,宽12.5厘米,厚1厘米。

深绿玉有白色和棕色沁,背部平直,两侧斜直,刃在长端,双面刃。

刀面近背处等距钻5穿成一线,孔壁斜下有磨痕,周缘光洁中规,工艺一丝不苟。

七孔刀长66.5厘米,宽21.5厘米,厚1厘米。

绿玉,扁体两面满布棕褐色沁。

直背,双面长刃两端呈矮角。

近背处钻7穿。

三孔有柄刀长50.8厘米,宽12厘米,厚0.9厘米。

墨绿玉有灰白沁。

平背,前端斜侈,末端有柄,柄中一穿,近背部二穿位稍偏上。

双面长刃至末端直折与柄部弧连。

柄部饰5道三阴线纹。

三孔网纹刀长47.7厘米,宽12.6厘米,厚1厘米。

墨绿玉,有大片的密集白色钙化点。

直背与长刃部各有一矮角。

近背处钻三穿,正中一孔尤大。

此大孔之两侧分别雕饰三线网格纹。

弧背三孔刀长48厘米,宽13厘米。

墨绿玉,扁平体,刃部有灰白沁。

背部做成3个内弧的波浪状。

两端亦内凹成弧形,双面刃在长端亦微弧出。

各弧线的曲度不同而相互连接,极具艺术特色。

通体酷似两连体春蚕张口觅食状,既抽象又具体,给人以遐想与美感。

近背部钻三穿,正中一孔略大。

弧背五孔刀长61厘米,宽13.2厘米,厚0.8厘米。

青绿玉有白色沁蚀,石纹处沁色呈线状。

背部4个内弧连接成波浪状,有方柄。

刃部首端弧上与背部相交。

近背部钻四穿,柄部一穿。

五孔大小不一,配上不同弧度的曲线,使这一扁平的刀体更显活泼美丽而富有灵性。

嵌绿松石三孔刀高30厘米,横长50.2厘米,厚1厘米。

碧玉质,有大片棕色沁。

扁平的刀体略呈半圆形,凸弧背,长直刃。

刀面上透钻3个圆孔和镶嵌3颗绿松石。

三孔与绿松石呈正倒套合的两个“品”字形分布。

熊形刀高60.7厘米,刃端宽36厘米,孔径6.5~7厘米。

熊眼孔2~2.5厘米。

碧玉有灰白与棕褐色沁。

扁平的刀体琢磨成动物形象,圆头短吻,鼻尖上翘,半张口,眼部一穿。

刃在宽端,刀体正中一大穿。

该动物好似一只幼熊侧身作张望状,憨态可掬。

猪形刀高52厘米,刃宽37厘米,孔径4~5厘米,小眼,径1.5~1.8厘米。

青玉质覆棕色沁,样式与前刀雷同,只是脖颈更为粗壮,体肥似猪。

龟形刀通长54厘米,柄长15厘米,宽18厘米。

青绿玉覆棕褐色沁,背部内弧,长刃弧出,刀尖上翘。

曲柄一穿,末端斜出。

倒置之,宛如一只昂首隆背匍匐爬行的乌龟。

玉斧豁口露齿斧纵长17.6厘米,横宽12厘米,厚3厘米,重1公斤。

青白玉质,原打磨光滑的斧面因长期的风沙浸蚀而出现许多小凹点,赭褐色沁,略呈梯形,上下两端与一腰钝厚,开口的一侧稍微薄锐,但因有开口露齿而不堪使用,当为钝粹的礼玉。

近背部一穿。

另~穿与齿口连通。

综看其构图仿佛为一人或兽面。

斧钺主杀伐征战,乃王权的象征。

此一张口露齿的玉斧实为商周时期大兽面纹铜钺的滥觞。

三孔三珠手斧高41厘米,宽78厘米,厚3.5厘米,重14.8公斤。

碧玉质覆咖啡色沁,长弧背两端长出内束,刃在长端,双面刃。

近背处开一横长形穿,以便握持斧背。

斧面镶嵌3颗绿松石和钻三圆穿,宝石与圆穿各作一行排列。

玉钺素面钺高50厘米,刃端宽38.8厘米,厚0.9厘米。

穿径5~5.5厘米。

绿玉质,浅赭色沁,光滑的钺面有条块状的“出苍”现象,即这些地方特别光亮,以手触摸有隐隐的凸起感。

弧背矮角,两腰内弧,刃在宽端,双面刃略为弧出。

近背部一圆穿。

方内钺高34.2厘米,双面刃端宽24.2厘米,厚1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