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育部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39张ppt)课件

教育部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39张ppt)课件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 水)人。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与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还有 “诗仙”之称.著有 《李太白全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选自《李太白全集》
创作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 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 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强化训练营
1、《观沧海》一诗选自 《曹操集,作》者 ,
字 曹操,
的孟政德治家、东军汉事末家年、诗人。他的
诗以
见称。他与其子慷慨悲、壮 合称为“三
曹”曹。丕 曹植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体 诗四;言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写景诗。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 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你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诗 感受到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漂泊无依,孤单悲凉,思念亲人的心情 这句诗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 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 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 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 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哲理: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人应该对生活乐观、 积极、向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这句表 达了使人怎样的感情?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丛:聚集。丛生,郁郁葱葱的生长。 百草:各种草木。丰茂:旺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共44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共44张PPT)

诗人当时正处在事业的最高峰, 削平了北方群雄,统一了北方。《观 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 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 操,登上碣石山,心情像沧海一样难 以平静。他将自己的宏伟抱负、阔大 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 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 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 秀作品。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庆幸的很,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 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
胸怀?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 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实写) 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虚写)的?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 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 漂泊无定 子规 不如归去

写景
离愁别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主题:借明月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 的深切同情与安慰之情。
明月 陪伴友人
} 抒情
关怀、思念
本诗主旨:
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 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不 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之情。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 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
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 种苍茫动荡的气势。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第三层(9-10句):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 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7月 上午8时15分21.7.1308:15Jul y 13,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8时15分4秒08:15:0413 July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8时15分4秒 上午8时 15分08:15:0421.7.13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2.不能解决的难点作好记录,在班上交流。 3.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 同桌用自己的话讲述一句。)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7.1321.7.13Tuesday, July 13, 202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 士,下邽人。翰林学士,左拾遗。 死时年七十五岁。杜甫之后,白 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 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 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 唐朝走向衰败的时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谢谢大家



曹 操
背景简介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 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 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 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 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 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 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 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 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 年(207)秋。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诗人登高望海,在他 事业的最高峰,留下了这 千古传颂的名篇。
整体感知
掌握重点生字词。 感受《观沧海》所描写的画面, 翻译诗的内容。
观沧海
临:登上 以:用来 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二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 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 《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 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 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 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 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 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 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 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 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为最后一 句作铺垫。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悲怆愁苦 思乡之情
情 —— 夕阳 断肠人
主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色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 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 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 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 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马一语道破“某一种心 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 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2)不能改为"风顺"因为光"风顺"还不 足以保证“ 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 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 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 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26
请同学们自读本首小令,根据工具书和注释了 解作者及相关知识,然后与同学分享。
走近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时光匆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抒情
淡淡的思乡愁绪
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 春入旧年。”的理解。
海日
时序交替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品味探究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思考颌联描写了 一幅怎样的图景? "风正”能否改为“风 顺”?
(1)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 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观景之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 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身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 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 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 涛拍岸的声音。

王龙 昌标 龄遥 左有 迁此

预习检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 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独有的瑰丽绚烂的 色彩,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作品有《将进酒》
《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 》 《月下独酌》等。有《李太白全集》。写作此诗的缘由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其中,左迁,即降职之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1张PPT)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 在秋风夕阳中一派灰暗;
2、对比手法 一面是“小桥流水人家”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写作手法
两相对比更反衬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独,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静动结合
作者将相对独立的事物纳入一个画面,形成动与静的相互映衬:
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 的幽静。
诗歌分析,体会意境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代表性景物。 拟人、想像奇特,与明月寄送情感。 ④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这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借景抒情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 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 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 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景——点明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即将天亮之时。
驱尽黑暗、赶走严寒,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飞逝,暗含思乡盼归之情 新生事物必然发展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情——思乡之情
“雁足传书”
手法、情感品析
首联: 青山外,绿水前
——想像,暗含奔波劳苦之意
次 北
颔联: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白描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4、景物烘托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渲染萧瑟意境,含蓄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幽雅恬静的画面,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跋涉而累瘦,侧面反映游子客途孤苦。

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可编辑ppt
11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为什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 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 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 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可编辑ppt
12
可编辑ppt
1
古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四言 五言 七言 乐府诗
绝句 4句 律诗 8句
五言、七言
可编辑ppt
2
(宋)词
小令(58字以内)
(按字数分)
中调(90字以内) 长调(91字以上)
词 (流派):豪放、婉约
(元)散曲
小令
(按曲数分) 套曲
可编辑ppt
3
学习《观沧海》从标题看内容 内容可能是什么?
可编辑ppt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 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 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
可编辑ppt
22
品诗欣赏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 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垫。
可编辑ppt
24
品诗欣赏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
何而“愁”?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
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
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同时也有对
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9.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共82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共82张PPT)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
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 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 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 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 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
读 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
背景简介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 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 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 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又当秋风 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 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 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
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 递家书。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海日生
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 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 上的艺术鼓舞力。
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古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海日生残 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中, “生”、 “入”二字炼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 一个“生”字,通过拟人化手法,
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描绘得出神入化, 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2. 一个“入”字,意味着旧年已去,新
年已来,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 悟。
合作探究
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 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2张ppt)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品味探究苑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 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 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 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查资料,说说你 从此诗的标题中知 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 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 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 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闻闻/王王昌昌龄龄/左左迁迁龙龙标标遥/遥有有此此寄寄
[[唐]]李李白白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 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 篇。
且听风吟阁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生平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 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 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 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 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 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 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 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 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 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 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1.这首曲子哪几句是写景的?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2.哪几句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 3.全文用了什么手法?
枯藤 老树 昏鸦
写景 抒情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孤寂 愁苦
凄凉 冷清
白描 烘托
海日
潮水, 帆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那几个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 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悬 不仅突出了江面的宽阔,还突出了潮水的气势

不仅表明帆高,而且还很大气
日月 若出其中


势 恢
星汉 若出其里

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了什么修辞?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
互文修辞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曹操击败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在踌躇满志之际,面对辽阔无边的大海, 看到苍芒动荡的海水,欣欣向荣的草木,波澜壮阔的海浪,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宏伟 气势,作者情不自禁的在胸中涌起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 一统全国的愿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题解,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降职。 (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
“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课件:4 古代诗歌四首(共60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课件:4 古代诗歌四首(共60张PPT)
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 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 地悬空的势态,写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 阔的胸襟。
诗歌鉴 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名句分析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拟人手法。作者把“海日”和“江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 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用“残夜”“旧年”象征旧事物。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 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是元代的新诗体.
“元曲”
剧曲(杂剧)
散曲
散套(套曲):是同一宫调 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 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 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 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与关 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 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 称为“秋思之祖”。
课文解读
到达,登上
观沧海
表目的连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多么
dàn
sǒnɡ zhì
耸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 海水多么汹涌,波浪起伏,山岛高高地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29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29张PPT)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 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诗。如本课的 《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本课 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有八句可分为四联:首联、 颔联、颈联、尾联。中间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绝句,有四句,一般认为是截取了律诗的中间两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 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 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1、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你读的这四首古诗的感 情特点吗? 2、请恰当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优美的语言, 把这首元曲改写成现代文。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断夕古 肠阳道 人西西 在下风 天,瘦 涯 马 。 。
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 还在天涯飘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 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哦! 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又到 黄昏时候了!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面 出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看到小桥 流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也很想回家,却 怎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骑 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 道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飘 泊,飘泊……

观 沧 海
静 动
——想像,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 ——虚写海之气概 开阔宏大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海的惊人力量宏伟气势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共36张PPT)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共36张PPT)
2、这首诗哪些诗句是写实景?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虚景?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 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寥寥 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 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 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壮 极了!这几句诗,诗人将自己昂扬奋 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 胸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
例),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 诗中点明时令的句子是(
).
渲染凄清的气氛,衬托离情别绪的句子有
( ),( )。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的句子是
(
),(
)。
(体
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 民间逐渐发展行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 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 又叫“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 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 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 底。在结尾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 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 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 句的。句中可以有衬子,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 化。
•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 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 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 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 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 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1、诗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 笔,有什么用意?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共54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共54张PPT)

赏析
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 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 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 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 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 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 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 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 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 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 见她;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 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 它法。
和颈联必须对仗。
句子赏析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 两岸才显得宽阔 四字用得好,“潮平”,————;“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江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只有和风,帆才能 “悬”。写景极为传神。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 之地极偏远?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 的感情?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 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 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 “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 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 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sè]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诗歌理解: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 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 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44张PPT)
乡海潮 客 书日平 路 何生两 青 处残岸 山 达夜阔 外 归江风 行 雁春正 舟 洛入一 绿 阳旧帆 水 边年悬 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次 王北 湾固
山 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作者 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品 读 欣 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 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 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 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 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 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品 读 欣 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 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 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次北固山下
(景中含理)
感:乡书 达 洛阳 (设问)(淡淡乡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 代诗歌 四首》 课件( 共44张 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56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56张ppt)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七绝 韵脚 押“ i ”韵
写景 杨花/落尽/子规/啼, 叙事 闻道/龙标/过/五溪。 地僻路远,同情关心 寄情明月, 想象新奇 抒情 随君/直到/夜郎/西。 托月送友 我寄/愁心/与/明月,
拟人
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 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 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意 境 开 阔 , 写景 气 势 雄 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 实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景
诗 如 其 人
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博大胸怀 想象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 功 立 业
博 大 胸 怀
(为何托与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 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 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简要赏析。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 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 远方的朋友,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 行的忧虑和命运的关心之情。
古体诗 古诗 近体诗 五言律诗 律诗(八句)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绝句(四句)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言律诗
闻:听到,听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 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意象:杨花,飘零; 子规,离愁别恨 渲染了哀伤 、凄楚的气 氛,奠定全 诗伤感的基 调,烘托了 诗人悲痛的 心情,寓情 于景。
(似要将宇宙吞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 的感情?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赏析
杨景物独取漂 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 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 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赏析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 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 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 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 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 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 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 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 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 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 情。
• 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 龙标过五溪”中闻字。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 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 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 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 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 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 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 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 远方的友人。
曹操
字词正音
jié
碣石
cāng
沧海
Xiāo sè
zāi
萧瑟 哉
dàn
澹澹
Sǒng zhì
竦峙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写了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 句诗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待观海方位地点,统领全文,点题
水澹澹,山竦峙 ——动静相衬,显示海的辽阔和威严
查资料,说说你 从此诗的标题中知 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 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 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 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 诗。
闻闻/王王昌昌龄龄/左左迁迁龙龙标标遥/遥有有此此寄寄
[唐]李白
杨杨花花/落落尽尽/子子规规啼/啼,, 闻闻道道/龙龙标标/过过五/五溪溪。。 我我寄寄/愁愁心心/与与明/明月月,, 随随君君/直直到到/夜夜郎郎西/西!!
实写 海之

宏伟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海的惊人力量宏伟气势

海 日月出其中
——想像,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 ——虚写海之气概 星汉出其里
附文
表达作者的昂扬奋发的精神,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王湾 (唐代诗人)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 的联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根据注释,理 解诗歌大意,体会 诗的意境。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 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 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 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 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 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3、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诗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 样的感受?
首联: 青山外,绿水前 ——船上想像,暗含奔波之劳,点题
次 北
颔联: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船上所见

山 下
颈联: 生残夜,入旧年 ——写景点时令,时间过得太快
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
尾联: 乡书,归雁 ——直抒思乡之情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 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 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 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 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 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 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
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 削平北方群雄,打垮乌桓和袁绍残部, 消除后患,统一北方。如果,如果再以 优势的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就 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 经过碣石山时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 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 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 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 宏伟的抱负、旷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 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 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 至今的优秀作品。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 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 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 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 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 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 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 之地极偏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 首诗寄给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 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学习目标
1.诵读背默。 2.说诗句的大意,领会诗 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 情。 3、赏析名句。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 水)人。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与杜甫齐 名,世称“李杜”, 还有“诗仙”之称. 著有《李太白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