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丰富的语言艺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丰富的语言艺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语言是一门艺术,它让人沉醉,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平时多注意知识的积累,注重

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是不能片面地追求语言的美感而忽视了历

史学科所固有的严谨科学,过分讲究语言艺术而忽视教学内容和教

学目标,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

【关键词】历史教学语言艺术历史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2)09-043-02

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质量。通常把

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称为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

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

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史实的叙述

要通俗易懂,史论的阐析要深入浅出,要注意一堂课中语言的层次

构思、语调的抑扬顿挫,重视情感的投入,努力创造产生积极情感

的情境。只有讲究语言艺术,整堂课才能象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达

到最佳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

注重“啃书本”,而忽视了怎样“教活”历史,更谈不上课堂教学

语言的表达艺术。历史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要求应做到以下几

点:

一、严谨科学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每一节内容含量大,每一节都有重点和难点,因而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和课堂语言表达时必须注意科学性取舍,做到分清主次,精讲重难点。使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出,最终将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全面、完整,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首先应为语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历史语言不同文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必须符合史实;在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历史规律的时候,必须从史实出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再如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时,就应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进行。如此才能言之有据持之成理。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应做到读音准确,用词严谨。比如“陆贾”不读陆jia,而读陆gu。“赋税”不能说成“交公粮”,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不能解释为“看见哪个当官的腐朽堕落,违法乱纪,就向皇帝报告”。如在讲授《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提问:“秦

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不能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否则问题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就会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得出精确答案。教师说“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不妥。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不够科学严谨,那么,他的教学语言也就难以做到严谨了。

二、形象幽默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一个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形象幽默是一种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形象幽默的语言,既可吸引学生,调动学习气氛,又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现阶段理解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而不单单是调动课堂气氛。

比如在学习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时,引入了一段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请大家讨论一下,在当时(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有的说:“凤阳女人多”,有的说:“凤阳地不好”,有的说:“凤阳地处偏僻”,终于有学生说:“凤阳穷”我进一步解释:农村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体制的弊端,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支配的同时,出失去了劳动积极性。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于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样教学肯定比单纯的讲授农村经济制度改革要吸引同学,集中他们上课的注意力。又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做到在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形象幽默,我认为应该在平时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积累,多看与历史有关的书籍报刊,增长见识,才能在课堂中信手拈来收放自如。另外在备课的时候应分清主次,不能讲个故事用了大半节课,真正该讲的知识点却没有讲完,注意尺度把握。

三、富含感染力

历史新课程除了需要历史的真实,还需要语言的感染力,教师应灵活运用课堂语言,创设美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深思熟虑。

比如学习帝国主义侵华史,课本对南京大屠杀这样表述:“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这些课文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有力的冲击。讲到这里时,我说:“现在日本人最好不要到南京来(学生出现疑问的表情),来了不会安宁,这里被日本兵杀死的冤魂太多了。如果要来,一定要带着忏悔的心来。(提高声调)尽管我们对历史的问题不主张血债要用血来还,但日本政府至少要承认侵华罪行,给中国人一个交待,而不是像小泉纯一郎那样跑到靖国神社去祭拜甲级战犯,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这些话引起了学生深深的共鸣。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一方面,教师要有丰富强烈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能够正确运用体态语言。

四、应设疑置辩

教师授课时,如只讲活生生的历史知识,学生得到的只能是感情的表面认识,难以发现本质、规律,因此,不能片面单纯追求趣味性或形象性,而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难点,善于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