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的典故
揭竿而起的典故
揭竿而起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兼并战争。
有一年,楚国的大夫伍子胥为了楚国的安危,向楚平王建议,把太子建送到宋国去当人质。
等宋国同意后,再请齐国出兵讨伐楚国。
楚平王听后,非常高兴,决定派太子建和公子申去宋国。
太子建和公子申到了宋国后,通过宋国的大夫向成公请求,与齐国签订了盟约。
但楚平王听后,心生猜忌,又派人去宋国把太子建抓了回来,并让太子的儿子公子胜当太子建的替身。
后来,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为了复仇,就找到了公子胜,向他讲述了楚平王的暴行和自己的一番苦心。
公子胜听后非常感激,决定要报答伍子胥。
于是,伍子胥就把所有的仇恨都寄托在了公子胜身上,决心要辅佐他当上楚国的国君。
在这个时期,人民对楚平王的不满情绪已经非常高涨,于是,伍子胥便借机组织起了一支起义军,准备为推翻楚平王的统治而奋斗。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让人做了两面大旗,上面写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并把起义军武装起来,准备投入战斗。
不久后,公子胜在伍子胥的辅佐下,终于当上了楚国的国君,即楚昭王。
伍子胥为了复仇而揭竿而起的行动,给了人民一个启示:只有揭竿而起,才能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总之,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意在鼓舞人们勇敢地站起来反抗压迫和剥削,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斗争。
战争故事梗概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战争故事梗概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战争故事梗概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赵高、二世准备安葬秦始皇,从各地征调几十万囚犯、奴隶和民夫修理秦始皇在世时已在骊(lí)山下开辟的坟地,把铜化了灌下去铸成地基,上面修盖石室、墓道和墓穴,挖出江河大海的样子,灌上水银,还有别的花样说也说不完。
大坟里埋着无数的珍珠、玉石、黄金和不少宫女。
为防盗坟,墓穴里安了好些杀人机关,完工后把所有做坟的工匠全都封死在墓道里。
二世胡亥葬了他父亲以后,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屠杀了全部十多个哥哥、十来个公主,杀光难对付的大臣,下令建造秦始皇在世时就开始造的阿房(ēpáng)宫。
那时,中原的人口不过两千万,被征发去造大坟、修阿房宫、筑长城、守岭南的差不多就有二百万人。
北方的地区很大,除了驻扎军队还得押送大批贫苦农民去防守。
公元前209年七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着强征来的九百名贫民壮丁,动身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去。
有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的贫苦农民也在里头。
陈胜年轻时,跟别的雇农一块儿给地主耕地。
一天,大伙儿在地头上休息,陈胜对大家说:“咱们将来富贵了,大伙儿可别忘了老朋友!”大伙儿笑着说:“你给人家扛活耕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说:“唉!你们怎么知道有志向的人呢!”现在军官督促这一批壮丁往北赶路。
他们到了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正赶上下大雨,没法走,但误了日期,就得杀头。
陈胜偷偷地跟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地。
就算雨马上就停,怎么也赶不上日期,这不是白白地去送死吗?咱去也是死,起来造反失败了也是死,一样的死,还不如借着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起来造反。
”吴广也情愿跟着陈胜一块儿干。
第二天,陈胜替伙夫去买鱼,伙夫剖鱼从鱼的肚子里剖出了一块绸子,上面有“陈胜王”三个字。
大伙儿仨(sā)一群儿,俩一伙儿地咬着耳朵聊着。
半夜里,大伙儿听到野外有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那是吴广在荒郊破祠堂里,学着狐狸叫的。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8篇
战争的成语故事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8篇【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揭竿而起”这一成语源于哪个历史事件
“揭竿而起”这一成语源于哪个历史事件“揭竿而起”这一成语源于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当时,秦朝实行严苛的法令和繁重的赋税徭役,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前 209 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九百名民夫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
这批民夫在两名军官的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
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了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
按照秦朝的律法,误了期限,所有人都要被处死。
在这种绝境下,陈胜和吴广商议,既然横竖都是死,不如起来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陈胜说:“天下人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该他继位,应当继位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秦始皇,被派到外地去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皇帝却杀了他。
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
现在如果我们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百姓起来反抗秦朝,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
”吴广认为陈胜说得有道理。
为了让大家信服,他们先在一块绸布上用朱砂写了“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把绸布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
戍卒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子里的帛书,感到十分惊奇。
吴广又趁夜在附近的神庙里,点起篝火,学着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兴,陈胜王。
”戍卒们更加惊恐不安。
陈胜、吴广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杀死了两个押送的军官,召集众人说:“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误了期限,按律法都要被处死。
即使不被杀头,去戍守边疆,十个人中也有六七个会死。
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人纷纷响应,他们打出了“大楚”的旗号,以木棍、竹竿为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为后来项羽、刘邦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初一历史成语故事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揭竿而起【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
他俩原来并不理解,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
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
不过,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
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
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
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
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多泛指人民起义。
揭竿而起成语故事
揭竿而起成语故事
摘要:
1.揭竿而起的来源
2.揭竿而起的含义
3.揭竿而起的历史背景
4.揭竿而起的故事情节
5.揭竿而起的现实意义
正文: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国时期的陈胜吴广起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人民起义,反抗压迫。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揭竿而起的故事。
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途中,他们遇到了大雨,道路被冲坏,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
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斩。
陈胜、吴广于是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是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严酷的法律,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陈胜、吴广的起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队伍就壮大起来。
揭竿而起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意义深远。
它告诉我们,在压迫面前,人民会团结起来反抗。
这也是揭竿而起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所在。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我们要有勇气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的来说,揭竿而起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
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成语
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成语
陈胜吴广起义成语如下:
1、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源于陈胜、吴广起义时,他们在大泽乡手持木棍、农具起义,寓意起义的突然爆发和民众的反抗情绪。
现用来形容人民反抗压迫,奋起反抗的行动。
2、狐鸣篝火:这是陈胜、吴广为了迷惑众人,利用狐狸的叫声假扮神灵,并在夜里用篝火引起大家的注意,以此来发动起义。
这个成语现用来形容借助某种假象或谎言欺骗他人。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陈胜在动员起义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王侯将相并不是天生的,我们也可以起义争夺天下。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对自己或他人能力或地位的自信或不满。
4、置之死地而后生:陈胜、吴广在起义前将队伍置于必死之地,让大家感到生存无望,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反抗力量。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在绝境中求生存,以激发自己的潜能。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个成语形容起义军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来,手持木棍、农具等简单的武器,揭竿而起。
现用来形容临时拼凑队伍,缺乏组织和准备。
50个成语故事
50个成语故事一、揭竿而起在古代,战争时期最激烈的事情莫过于“揭竿而起”了,这个成语的典故就在战争中出现的。
战国时期,秦国的公子政因为父亲被赵王俘虏,心愤愤想要为父报仇。
他看到其他公子纷纷带兵作战,便想:我也要揭竿而起,为国家立功!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征战的道路。
公子政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穿越千山万水,闯过了重重陷阱,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收复了失地。
公子政的英勇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于是“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就成为了表扬勇敢挺身而出的人的代表。
二、大海捞针成语“大海捞针”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国王非常喜欢玩棋盘游戏,他下得特别好。
有一次,国王感到无聊了,就告诉大臣:“给我找个难题解决吧,如果能解决,我就赏你500两银子。
”可是大臣想了又想,就是找不到国王解不出来的问题。
他心里着急,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难题。
大臣为了完成国王交给的任务拼尽全力,哪怕是大海捞针都愿意。
于是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成为了一个形容情况非常困难却努力找寻答案的成语。
三、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晋代文学家陆机的《阅微草堂笔记》。
据说他小时候艰难刻苦地学习书法,师傅给他布置了一个题目:“画龙点睛”。
陆机艰苦努力地练习,但一直无法画出一条完美的龙。
在陪父亲去郊外考察的时候,他见到了真正的龙,观察龙的眼睛后,陆机回家马上画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并且把龙的眼睛用一笔点明。
从此以后,“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事物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或者修饰之后让整体效果更加完美的一步。
四、回光返照古时候有一个皇帝染上了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身体日渐虚弱。
其中一位医生给皇帝开了一剂药方,皇帝服用之后恢复了一些体力。
但后来的几天皇帝的病情又开始加重,他情急之下请来了许多医生,却没有一个能够帮助他痊愈。
这时候,总理听说了皇帝的病情,他找到了之前给皇帝看病的那位医生。
医生分析了皇帝的病情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药的药材含量不能过多,因为中药的成分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可能过于刺激。
揭竿而起成语典故_揭竿而起的故事
揭竿而起成语典故_揭竿而起的故事揭竿而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那么揭竿而起的典故有什么呢?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揭竿而起成语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揭竿而起成语典故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
赋税.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
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
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
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
”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
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
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
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
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揭竿而起成语故事
揭竿而起成语故事
摘要:
一、成语背景介绍
二、成语故事概述
三、成语寓意及应用
四、成语故事中的启示
正文:
一、成语背景介绍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
当时,社会矛盾加剧,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暴政表示不满。
这个成语的故事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民反抗统治的英勇事迹。
二、成语故事概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陈胜、吴广起义。
当时,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因为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
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动起义,反抗暴政。
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号召民众加入起义。
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攻占了许多城池,对秦朝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
三、成语寓意及应用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寓意着在逆境中,人民不畏强权,勇敢反抗,追求自由和幸福。
这个成语传达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人们勇敢站出
来,为正义而战。
四、成语故事中的启示
揭竿而起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其次,面对强权和不公,我们要有勇敢站出来的勇气,为正义而战。
最后,我们要珍惜民主自由,不断努力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斗。
通过对揭竿而起这个成语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我国历史上人民的力量,同时也为我们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时提供了精神支柱。
揭竿而起的历史故事
揭竿而起的历史故事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
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惨。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
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
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
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
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
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
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
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
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陈胜也被叛徒杀害了。
但是由他们点起的反秦烈火到处燃烧起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揭竿四起的成语故事
揭竿四起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揭竿四起”的成语故事:1. 秦朝末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苛捐杂税繁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就像那被压得太紧的弹簧,随时都可能反弹。
这不,陈胜、吴广带领着一群穷苦百姓,毅然决然地揭竿而起!他们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可真是气势如虹啊!你说,这是不是就像黑暗中突然燃起的一把火,照亮了人们的希望?比如在工作中,当遇到不公平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勇敢地站出来,像他们一样反抗?2. 曾记否,那隋末的风云变幻,民不聊生之际,山东豪杰窦建德揭竿四起。
他就如同那崛起的雄狮,带领着众人与暴政抗争。
那场面,真可谓是轰轰烈烈!这难道不是一种对不公平命运的怒吼吗?想想看,如果我们面对困境也能如此勇敢,是不是也能创造奇迹?3. 元朝末年,那真是叫一个黑暗啊!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这时,刘福通站出来了,他果断揭竿四起,拉起了反抗的大旗。
这简直就像是在绝望中撕开了一道口子,透出了希望的光啊!这不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绝境时,有人勇敢地冲出来带领大家寻找出路吗?4. 明末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到了极点。
高迎祥带着他的队伍揭竿四起,他们的行动像是一阵狂风,席卷而来。
哇塞,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啊!这就如同学习中遇到难题,我们要不要像他们一样坚定地去挑战呢?5. 还记得唐朝末年的黄巢吗?面对着腐朽的统治,他毅然揭竿四起。
那是一种怎样的气魄啊,就像是汹涌澎湃的海浪,无法阻挡!这和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阻碍,然后勇往直前地冲过去是不是很像啊?6. 南北朝时期,那社会也是动荡不安。
有个叫葛荣的人,带着手下揭竿四起,那真的是石破天惊的举动啊!这不就如同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勇敢地去改变吗?7. 在那个混乱的五代十国,后周的郭威也是在关键时刻揭竿四起。
他的行为像是黑夜中的闪电,令人瞩目。
这不正和我们在关键时刻要果断行动一样吗?8. 西晋末年,李特带领流民揭竿四起。
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啊,简直让人为之赞叹!就如同我们在面对巨大困难时,是不是也能咬咬牙,像他们一样去拼一把呢?我觉得呀,这些揭竿四起的故事都告诉我们,当遭遇不公、困境时,不能一味地忍耐,而要勇敢地站出来,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和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四字战争成语故事
四字战争成语故事草船借箭[cǎochuǎnjièjiàn]生词本基本释义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典故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道:“这件事必须恳请你帮忙我的忙碌。
期望你能够借予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必须用短衣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位列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无法使周瑜晓得。
”,鲁肃应允了,并按诸葛亮的建议把东西准备工作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踪影一点动静,至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恳请鲁肃一起至船上回去,说道就是一起取钱箭。
鲁肃很诧异。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了,雾必须贫了,诸葛亮而令船赶紧往回上开。
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少于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说周瑜时,周瑜感慨地说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于《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关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成语故事介绍
关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成语故事介绍关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成语故事介绍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
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
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
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
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
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
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
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多泛指人民起义。
关于成语“揭竿而起”的故事
揭竿而起成语故事揭竿而起出自:“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末年,朝廷不顾人民死活,强征暴敛,不断增加徭役赋税,大肆向各地农民征兵,防守边境。
阳城人陈胜和吴广等一批贫苦农民也被征召入伍集中向渔阳开进。
陈胜虽然是雇农,但胸怀大志,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定能出人头地。
两个看押他们的军官见陈胜和吴广身体强壮,就让他俩做领队的小头目,按规定期限带领九百人到达指定地点。
这支队伍到了大泽乡,恰好遇上一连几天的倾盆大雨,道路被洪水淹没,无法前进。
按照秦朝法令,不能按期到达的,一律处斩。
壮丁们个个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陈胜同吴广暗中商量:“此处离渔阳还有几千里路,无论如何都难以如期到达。
误期是死,起义造反也是死,不如造反吧。
”两人计划已定,为了制造舆论就定下两条计策按计行事。
吴广预先在一块白布上写上“陈胜王”三字,塞进买来的鱼腹中。
第二天厨师剖鱼时发现了白布,把这件事传扬出去,壮丁们议论纷纷,都对陈胜另眼相看。
然后,吴广趁着黑夜,在远处丛林中点起篝火,学着狐狸的声音叫:“大楚兴,陈胜王!”壮丁们在半夜里听到叫声,都说是天意指示陈胜将来做皇帝,都拥护他,决心跟着他闯天下。
陈胜、吴广见时机成熟,故意激怒两个看押的军官,趁机杀了他们。
随后,陈胜、吴广召集九百名壮丁,宣布起义。
壮丁们早有准备齐声欢呼,一致赞同起义,推举陈胜、吴广为首领。
于是陈胜自封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打着秦朝太子扶苏和原楚国将军项梁的旗号,定国号为张楚,正式起义。
起义军首先占领了大泽乡,乡亲们纷纷送饭送水慰劳他们,年轻人争先恐后报名投军。
起义军队伍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人,武器和旗帜都没有,他们就拿起木棒做刀枪,砍下竹子当旗杆。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带领起义军浩浩荡荡上了战场。
成语故事|98.揭竿而起
成语故事|98.揭竿而起陈胜和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
陈胜出身雇农,终年像牛马一样受苦受累。
一天,他在地头沉思遐想,忽然他说:“将来有了出头日,切莫忘了穷哥们。
”农民们听了奇怪,穷人有什么出头之日?陈胜叹道:“燕雀安知鸿鹄志!”不久,官吏派人征兵服役,陈胜和九百农民一起应征去守边疆,吴广也被拉去服役。
陈胜吴广身高体壮当了众兵的头目,他们由两名军官押到渔阳,一路上山陡坡滑,大雨滂沱,他们步履艰难,几天后才到大泽乡。
他们掐指一算,要按时赶到渔阳已不行了,陈胜说:“与其误期而死,不如造反归天!”吴广拍拍胸脯:“大哥,弟兄们听你的!”一天,两个军官在树下喝酒,陈胜吴广趁机一刀结果了他们的性命,最后召集全体士兵宣布起义反秦。
士兵们齐声欢呼,一心跟随陈胜打天下,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声势如潮。
他们定国号为大楚,拥立陈胜为张楚王,消息传开,顿时掀起全国农民起义的高潮。
斩木为兵,砍树枝为武器;揭竿为旗,举竹竿为旗帜。
“揭竿而起”表示愤然起义。
近义词斩木揭竿、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斩木揭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
比喻武装起义。
官逼民反: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
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反义词逆来顺受、忍辱偷生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忍辱偷生: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故事点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秦末时局混乱,统治者残虐不仁,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除了起来反抗,没有别的出路,所谓官逼民反即是如此。
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他们的这种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无数人。
成语故事--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
秦朝末年,朝廷强征暴敛,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和吴广等一批农民也被征召入伍当壮丁,向渔阳开进去服劳役。
看押壮丁的军官,见陈胜和吴广身强力壮,就让他俩做队伍的领队,带领队伍在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刻也不敢耽误。
按秦朝律法,若延误日期就要杀头。
可是,队伍走到大泽乡,恰逢倾盆大雨,壮丁们个个唉声叹气,愁眉不展,队伍只好扎营,待天晴再赶路。
雨接连几天下个不停,眼看日期就要耽误,陈胜和吴广商量:咱们即便冒雨赶路,恐怕也赶不上规定日期,时间延误了是死;等雨停了再走,到渔阳,肯定也耽误了日期,也是死;咱们逃走,给官府抓住,也是死。
怎么做都是死,不如大家一起反抗,推翻秦朝统治,为民除害。
两人计谋已定,大家也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二人便借太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打起“楚国”的旗号开始起义。
首先农民军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纷纷加入队伍,没有武器,义军就用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就这样队伍日益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不久义军攻下陈县,陈胜被拥立为“王”,国号“张楚”。
在这只义军的带动下,秦国各地农民纷纷暴动起义。
陈胜吴广由于战线过
长,孤立无援,起义很快失败。
后来,项羽和刘邦带领的农民义军,继续反秦斗争,终于推翻秦朝的统治。
揭竿而起,意指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
【成语】:揭竿而起
【拼音】:jiē gān ér qǐ
【解释】: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
起竹竿当旗帜,实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举例造句】: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路纷
纷入鄂。
★白先勇《梁父吟》
【近义词】:逼上梁山
【反义词】:忍辱偷生
【歇后语】:陈胜扯旗
【灯谜】:跳高;等到鱼儿上钩时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造反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
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
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
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
其余的壮丁。
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
他俩原来并不理解,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
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
因为按照秦王
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
不过,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
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
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
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
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
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
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
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
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
这几
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
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
替楚将项燕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
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
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
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多泛指人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