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浅部与腮腺区 人体解剖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浅部与腮腺区
概述内容:本节讲述了面浅层与腮腺区的结构,其中包括面部皮肤特征;浅筋膜和颊脂体;面容肌的配布;额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位置和作用;面动脉和颞浅动脉的行径、分布和搏动的触摸部位;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的行径和汇流范围;面静脉与翼丛和眼静脉的交通;面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面神经丛及其分支的分布;眶上、下神经,耳颞神经和颏神经的来源、行径和分布;腮腺筋膜的特征及其与咬肌筋膜的关系;腮腺的形态、位置;腮腺管的位置、形成和开口部位;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等。

相关内容:(第十章第二节文件夹中02-1文件)
概述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文解释
面肌facial muscle 面部表情肌属于皮肌,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

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

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它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面动脉facial artery 在舌动脉的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颌三角内行于下颌下腺的深面,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咬肌前缘处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然后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抵达内眦,改名为内眦动
脉。

面动脉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在口、鼻、眼的周围,两侧的动脉支吻合丰富。

内眦动脉在内眦部与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有吻合。

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下颌颈处续于颈外动脉。

经颧弓根
部的浅面,在颧弓根上方约2~3 cm处,分为额支和顶支,
额支前行与额动脉交通,顶支向后行与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吻
合。

眶上动脉supraorbital
artery
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
孔穿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

眶下动脉infraorbi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经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最后出眶
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颏动脉men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的末支,自颏孔穿出,布于颏部的皮肤和肌肉。

面前静脉anterior
facial vein
在内眦处起自内眦静脉,位于面动脉的后方,经鼻翼及口角
的外侧,向后下方绕下颌骨下缘至下颌角的下方,与面后静
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

内眦静
脉与眶内的眼上静脉相吻合,向后与颅内和海绵窦相交通
(图10-18)。

由于面前静脉无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经静脉
逆行蔓延于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因此把鼻根
与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面前静脉在口角平
面,咬肌前缘处还接受一支面深静脉的回流。

面后静脉posterior
facial vein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深面汇合而成。

下行分为前、
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
汇合,形成颈外静脉。

面神经facial nerve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大部分纤维为运动性纤维,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小部分为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感受传递味觉刺激。

内脏运动纤维为副交感纤维,经下颌下神经节及翼腭神经节换神
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泪腺以及腭和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面神经出脑干后进入内耳门,经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先向前外行,继而几乎成直角转向后方(在转折处有感觉性的膝神经节),再经前庭窗的上方弓形向下,出茎乳孔,向前穿入腮腺,分为数支而终。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支,分别经眶上裂、圆
孔、卵圆孔出颅,穿行于面部各腔、窝中。

运动纤维仅含于
下颌神经中,支配咀嚼肌和与吞咽运动有关的肌肉;感觉纤
维除分布于面深部的各种结构外,还形成皮支,自面颅的孔
洞中穿出,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

腮腺parotid gland 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

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

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

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因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

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

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长约3.5~5 cm,由腮腺前缘发出,距颧弓下缘约1 cm处横行向前,经咬肌浅面至该肌的前缘,继而以直角转向内方,穿过颊脂体及颊肌,开口于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此处适对上颌第二磨牙。

由耳轮脚向鼻翼和口角连线中点作一连线,该线的中1/3即腮腺管的表面投影。

与腮腺管伴行的有面神经的颊支、面横动、静脉。

副腮腺多位于腮腺管起始部上方,导管汇入腮腺管,其出现率约为20%。

腮腺咬肌筋膜masseteric
fascia
在腮腺前缘浅、深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覆于咬肌的表面,
叫做咬肌筋膜。

腮腺床parotid bed
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
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

以上
结构总称“腮腺床”。

面部浅层皮肤与筋膜
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睑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肿时睑部出现较早。

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皮肤的自然皮纹,面部手术的切口,应尽可能与皮纹一致。

浅筋膜中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丰富,故创伤后愈合快,但出血较多。

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颅内蔓延。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文解释
颊脂体adipose body
of buccal
面部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
体。

面肌
1.颅顶肌epicranius (图10-1)阔而薄,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 frontal belly;后方的肌
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occipital belly。

帽状腱膜galea aponeurotica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枕腹收缩时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2.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图10-1)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收缩时可使眼裂闭合。

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3.口周围肌(图10-1)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两种。

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下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下或外等不同方向。

环形肌称口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收缩时关闭口裂。

在面颊深部还有一对颊肌,紧贴口腔侧壁粘膜,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外拉口角。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文解释
颅顶肌epicranius 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枕腹收缩时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收缩时可使眼裂闭
合。

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
腔。

口轮匝肌orbicularis 环形的口周围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关闭口裂。

在面颊深部
oris 还有一对颊肌,紧贴口腔侧壁粘膜,可使唇、颊紧贴牙齿,
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外拉口角。

面部浅层的血管与淋巴
面部浅层的动脉
1.面动脉facial artery(图10-2)在舌动脉的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颌三角内行于下颌下腺的深面,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咬肌前缘处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然后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抵达内眦medial canthus,改名为内眦动脉 angular artery。

面动脉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在口、鼻、眼的周围,两侧的动脉支吻合丰富。

内眦动脉在内眦部与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有吻合。

2.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图10-2)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下颌颈处续于颈外动脉。

经颧弓根部的浅面,在颧弓根上方约2~3 cm处,分为额支和顶支,额支前行与额动脉交通,顶支向后行与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吻合。

颞浅动脉在上行过程中,先居于腮腺实质内,发出面横动脉在颧弓和腮腺管之间前行,分布于腮腺及咬肌表面,在颧弓上方发出颧眶动脉,布于眼轮匝肌周围。

由于颞浅动脉的位置浅而恒定,临床上常用来测压及压迫止血,在治疗颌面恶性肿廇时,还可经该动脉进行逆行插管,灌注化疗药物。

3.眶上动脉supraorbital artery 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孔穿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

4.眶下动脉infraorbi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经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5.颏动脉men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的末支,自颏孔穿出,布于颏部的皮肤和肌肉。

面部浅层的静脉(图10-2)
1.面前静脉anterior facial vein 在内眦处起自内眦静脉 angular vein,位于面动脉的后方,经鼻翼及口角的外侧,向后下方绕下颌骨下缘至下颌角的下方,与面后静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 common facial vein,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

内眦静脉与眶内的眼上静脉相吻合,向后与颅内和海绵窦相交通(图10-18)。

由于面前静脉无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经静脉逆行蔓延于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因此把鼻根与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面前静脉在口角平面,咬肌前缘处还接受一支面深静脉的回流。

2.面后静脉posterior facial vein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深面汇合而成。

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形成颈外静脉。

3.眶上静脉、眶下静脉、颏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

面浅部的淋巴
面浅部淋巴管非常丰富,吻合成网。

这些淋巴管通常注入下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和颏下淋巴结 submental lymph nodes。

此外,面部还有一些不恒定的淋巴结,如位于眶下孔附近的颧淋巴结,颊肌表面的颊淋巴结和位于咬肌前缘的下颌上淋巴结。

以上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均注入下颌下淋巴结。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文解释
面动脉facial artery 在舌动脉的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颌三角内行于下颌下腺的深面,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咬肌前缘处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然后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抵达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

面动脉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在口、鼻、眼的周围,两侧的动脉支吻合丰富。

内眦动脉在内眦部与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有吻合。

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下颌颈处续于颈外动脉。

经颧弓根
部的浅面,在颧弓根上方约2~3 cm处,分为额支和顶支,
额支前行与额动脉交通,顶支向后行与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吻
合。

眶上动脉supraorbital
artery
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
孔穿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

眶下动脉infraorbi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经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最后出眶
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颏动脉men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的末支,自颏孔穿出,布于颏部的皮肤和肌肉。

面前静脉anterior
facial vein
在内眦处起自内眦静脉,位于面动脉的后方,经鼻翼及口角
的外侧,向后下方绕下颌骨下缘至下颌角的下方,与面后静
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

内眦静
脉与眶内的眼上静脉相吻合,向后与颅内和海绵窦相交通
(图10-18)。

由于面前静脉无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经静脉
逆行蔓延于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因此把鼻根
与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面前静脉在口角平
面,咬肌前缘处还接受一支面深静脉的回流。

面后静脉 posterior facial vein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深面汇合而成。

下行分为前、
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
汇合,形成颈外静脉。

下颌下淋
巴结
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 面浅部淋巴管非常丰富,吻合成网。

这些淋巴管通常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

颏下淋巴
结 submental lymph nodes 面浅部淋巴管非常丰富,吻合成网。

这些淋巴管通常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

面部的神经
面部的神经
1.面神经facial nerve (图10-2~4,7,8) 混合性神经,大部分纤维为运动性纤维,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小部分为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感受传递味觉刺激。

内脏运动纤维为副交感纤维,经下颌下神经节及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泪腺以及腭和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面神经出脑干后进入内耳门,经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先向前外行,继而几乎成直角转向后方(在转折处有感觉性的膝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 ),再经前庭窗的上方弓形向下,出茎乳孔,向前穿入腮腺,分为数支而终。

面神经的主要分支如下:
(1)岩大神经greater petrosal nerve 在膝神经节处由面神经分出,由内脏运动纤维构成,经过岩大神经沟,出破裂孔,再经翼管前行抵达翼腭窝,在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泪腺及腭,鼻腔粘膜腺,支配腺体的分泌。

(2)镫骨肌神经stapedial nerve 为面神经行于面神经管沿鼓室后壁下降时,在锥隆突后侧发出的一个细支,支配镫骨肌。

(3)鼓索chorda tympani 是面神经在未出茎乳孔前发出的重要分支,含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纤维,穿过鼓室至颞下窝,加入舌神经(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一个分支)。

内脏感觉纤维(味觉)是膝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内脏运动纤维(即副交感神经)随舌神经至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进入腮腺,在腮腺内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分支吻合成丛、由丛发出的分支呈辐射状自腮腺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分布于面部表情肌。

表情肌支有:
(1)颞支 temporal branches 多为2支,由腮腺上缘穿出,越过颧弓中份浅面支配眼轮匝肌上缘及颧肌。

(2)颧支 zygomatic branches 有3~4支,由腮腺上缘穿出与面横动脉伴行,横行于颧弓的上方,支配眼轮匝肌下份、颧肌及提上唇肌。

(3)颊支 buccal branches 有3~4支,由腮腺前缘穿出,可分为上、下两主支,上主支平行于腮腺管的上方,下主支位于口角平面,支配颊肌及口周围肌。

(4)下颌缘支 marginal mandibular branche 常为一支,于腮腺下端穿出,在颈阔肌深面跨过面动脉及面前静脉的浅面,沿下颌骨的下缘前行支配降下唇肌与颏肌。

(5)颈支 cervical branch 常为1支,较细,由腮腺下端穿出,向前下行支配颈阔肌。

最常见的面神经损伤是周围性损伤,可发生在内耳道、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区等处,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肌的瘫痪。

但在面神经管内或内耳道处损伤时,除表情肌瘫痪外,还常伴有听觉过敏、舌前2/3的味觉丧失、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等症状。

2.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图10-2,4,5)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支,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颅,穿行于面部各腔、窝中。

运动纤维仅含于下颌神经中,支配咀嚼肌和与吞咽运动有关的肌肉;感觉纤维除分布于面深部的各种结构外,还形成皮支,自面颅的孔洞中穿出,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主要有:
(1)眶上神经 supraorbital nerve 为眼神经的末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上孔穿出至皮下,分布于额前部的皮肤。

(2)眶下神经 infraorbital nerve 为上颌神经的末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下孔穿出,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3)颏神经 mental nerve 为下颌神经的末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颏孔穿出,分布于下唇及颏部的皮肤。

(4)耳颞神经 auriculotemporal nerve 为下颌神经的分支,由腮腺上缘穿出,在外耳门前方上行,与颞浅动、静脉伴行,分布于颞部皮肤,并分出小支布于腮腺。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文解释
面神经facial nerve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大部分纤维为运动性纤维,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小部分为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感受传递味觉刺激。

内脏运动纤维为副交感纤维,经下颌下神经节及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泪腺以及腭和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面神经出脑干后进入内耳门,经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先向前外行,继而几乎成直角转向后方
(在转折处有感觉性的膝神经节),再经前庭窗的上方弓形
向下,出茎乳孔,向前穿入腮腺,分为数支而终。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支,分别经眶上裂、圆
孔、卵圆孔出颅,穿行于面部各腔、窝中。

运动纤维仅含于
下颌神经中,支配咀嚼肌和与吞咽运动有关的肌肉;感觉纤
维除分布于面深部的各种结构外,还形成皮支,自面颅的孔
洞中穿出,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

腮腺和腮腺导管
(一)腮腺parotid gland(图10-2,6)
1.位置和分部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

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

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

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因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

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

2.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长约3.5~5 cm,由腮腺前缘发出,距颧弓下缘约1 cm处横行向前,经咬肌浅面至该肌的前缘,继而以直角转向内方,穿过颊脂体及颊肌,开口于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此处适对上颌第二磨牙。

由耳轮脚向鼻翼和口角连线中点作一连线,该线的中1/3即腮腺管的表面投影。

与腮腺管伴行的有面神经的颊支、面横动、静脉。

副腮腺多位于腮腺管起始部上方,导管汇入腮腺管,其出现率约为20%。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文解释
腮腺parotid gland 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

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

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

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因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

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

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长约3.5~5 cm,由腮腺前缘发出,距颧弓下缘约1 cm处横行向前,经咬肌浅面至该肌的前缘,继而以直角转向内方,穿过颊脂体及颊肌,开口于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此处适对上颌第二磨牙。

由耳轮脚向鼻翼和口角连线中点作一连线,该线的中1/3即腮腺管的表面投影。

与腮腺管伴行的有面神经的颊支、面横动、静脉。

副腮腺多位于腮腺管起始部上方,导管汇入腮腺管,其出现率约为20%。

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的后缘分成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parotid sheath。

在腮腺前缘浅、深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覆于咬肌的表面,叫做咬肌筋膜masseteric fascia。

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并发出许多小隔将腮腺分为许多小叶,因而腮腺发炎化脓时,表面不易摸出搏动;深层较为薄弱,因而脓液易向深部扩散。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文解释
腮腺咬肌筋膜masseteric fascia
在腮腺前缘浅、深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覆于咬肌的表面,叫
做咬肌筋膜。

腮腺鞘parotid sheath 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的后缘分成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并发出许多小隔将腮腺分为许多小叶,因而腮腺发炎化脓时,表面不易摸出搏动;深层较为薄弱,因而脓液易向深部扩散。

腮腺的毗邻
腮腺与面神经关系(图10-2,7,8)
由于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穿经腮腺,故以腮腺为准将之分为三段。

1.腮腺前段是以茎乳孔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长约1~1.5 cm。

在乳突前缘中点,主干距皮肤表面约2~3 cm,此处可显露面神经干。

2.腮腺内段在腮腺内面神经通常分为上、下二干,上干较粗,下干略细。

由两干发出若干分支,互相交织成网。

此段面神经位于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的浅面,腮腺发生炎症或肿瘤时,可压迫面神经,产生面瘫。

3.腮腺后段由腮腺内的面神经网发出的9~12个分支,分成颞、颧、颊、下颌缘和颈等5组从腮腺浅部的前缘、上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支配表情肌。

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的结构(图10-2,7,8)
腮腺的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及颞下颌关节。

由前向后有面神经颞支、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穿出腮腺上缘。

腮腺的前缘紧贴咬肌表面,自上而下有面神经颧支、面横动、静脉、面神经颊支的上主支、腮腺管及面神经颊支的下主支穿出。

腮腺的下端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颈支与面后静脉穿出。

腮腺的后缘邻接乳突前缘、二腹肌后腹及胸锁乳突肌的上份。

腮腺的浅面有位于耳屏前方皮下的耳前淋巴结以及耳大神经的前支越过。

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

以上结构总称“腮腺床”。

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面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面神经的分支、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