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讲稿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大全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给大家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知识。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治疗外科疾病。
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中医外科学相关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古籍。
在这些古籍中,有关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被详细地阐述了出来。
中医外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疮痈、痈疖、创伤、骨折、脱位等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辨证论治、经络学说和经络切制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通过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
而经络切制则是根据人体经络的特点来确定针灸治疗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在中医外科学的实践中,常用的治疗手段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针灸是中医外科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达到治疗外科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揉捏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脏腑的调理。
拔罐和刮痧则通过刺激皮肤和肌肉等组织,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消散淤血的作用。
当然,中医外科学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对于某些紧急情况,如严重创伤、大出血等,应及时转诊到现代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外科学更适用于某些慢性或者轻度疾病的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简要介绍,希望大家对中医外科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加深对中医外科学的了解并加以应用,为人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第十版中医外科学总论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中有外科疾病的记载:疾自(鼻)、疾耳、疾 齿、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疡医—最早的外科医生
成书于秦汉以前,是我国有文字记 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 科疾病有痈、疽、创伤、痔疾、皮 肤病等。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 熏法及按摩等疗法。
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
东汉末年,史上最著名的外科 医生,堪称“外科鼻祖”。
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死 骨剔除术及剖腹术,是世界医 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 治疗的最早记录,比西方早 1600多年。
发展简史
发展
两晋~宋、元
两晋、南北朝: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敷伤 口治狂犬咬伤,开免疫法治狂犬病先河。
陈自明—《外科精要》 金元时期名著: 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 齐德之—《外科精义》注重脉诊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伤科专著)
发展简史
成熟
明、清时期
为中医外科鼎盛期,形成了 三大学术流派。
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用 砷、汞剂治疗梅毒。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
陈实功
王维德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学基本术语。
• 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熟悉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 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 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颧疔、臁疮等。(图) •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图) •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图) •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图)
中医外科如何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它在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外科诊断疾病,首先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诊断外科疾病时,不仅要观察局部的症状和体征,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面色、神态、脉象、舌象等。
望诊是中医外科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局部病灶的颜色、形态、大小、渗出物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局部红肿热痛可能是热毒壅盛。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患者的呼吸、语言、咳嗽等声音,能了解其身体的状况。
嗅患者伤口的气味,如有恶臭,可能意味着感染严重。
问诊在中医外科诊断中也十分关键。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特点、饮食起居、既往病史等。
比如,了解疾病的诱因,是外伤还是感染;疼痛的性质,是刺痛、胀痛还是隐痛;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等。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
脉象能反映人体的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
触诊则可以感知局部病灶的质地、温度、有无波动感等,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中医外科在诊断疾病时,还会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常见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
以疮疡为例,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等,可分为阳证和阴证。
阳证多表现为红肿热痛,发病迅速,常伴有口渴、发热、便秘等症状,多由热毒炽盛所致;阴证则表现为局部不红不热,漫肿无头,病程较长,常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状,多由气血亏虚、寒凝痰滞等引起。
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中医外科有着多种特色疗法。
内治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比如,清热解毒法常用于治疗热毒壅盛的疮疡,常用方剂有五味消毒饮;和营托毒法适用于正虚毒恋的病症,常用方剂有托里消毒散。
外治法在中医外科治疗中应用广泛,且种类繁多。
外科总论(4)辨证
(二) 辨肿的成因
1.热肿 2.寒肿 3.风肿 4.湿肿 5.痰肿
6.气肿 7.瘀血肿 8.脓肿 9.实肿 10.虚肿
(三)辨肿的部位与形色
(四)辨肿块与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
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而较小 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 织。
1.位置2.形态3.大小4.质地 5.界限6.活动度7.疼痛8.内容物
二、辨脓
(一)辨脓的方法 1.按触法 2.透光法 3.点压法 4.穿刺法 5.B超
(二)辨脓的内容 1.辨脓的有无 2.辨脓的部位深浅 3.辨脓的形质、色 泽、气味
(三)辨脓的注意事项
三、辨溃疡
(一)辨溃疡形态 1.阳证溃疡 2.阴证溃疡 3.化脓性溃疡 4.结核性溃疡 5.静脉性溃疡 6.癌性溃疡 7.压迫性溃疡
等脏腑。
3.下部辨证 发病部位:臀、前后阴、腿、胫、足。 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 发病特点:起病慢,常见疾病:臁疮、脱疽、股肿、子痈、子
痰、水疝等. 证型特点:一般初起多表现为阴证,后期虚证 为主,多兼夹余邪,病变涉及脾、肾等脏
二、辨经络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二)十二经络气血与外科疾病 (三)循经用药
•
溃后渐消。
•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 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 多逆
第四节辨肿、脓、溃疡、皮疹、出血
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 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 主要包括红肿热痛
成脓麻木 溃疡结节 肿块瘙痒 功能障碍 皮肤各种损害
一、辨肿 (一)辨肿的外形
第三节 阴阳辨证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外科学一直以来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与治疗外科疾病相关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中医外科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和治疗外科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医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中医认为,外科疾病是由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外科疾病的病因与病机要素相互作用,导致病变发展。
因此,中医外科学强调综合分析疾病的整体情况,准确把握病因病机,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断,中医外科学强调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观特征,倾听病人的主诉,询问病史,进行脉诊等手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临床表现。
这种综合诊断的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在治疗方面,中医外科学注重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按摩推拿等。
这些方法能够改善脏腑的功能状态,促进病变的恢复和康复。
此外,中医外科学还强调治疗与预防的结合。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整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结一下,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掌握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治疗外科疾病。
同时,中医外科学也强调治疗与预防的结合,注重平衡脏腑功能,调理气血,提高身体机能。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够增加大家对中医外科学的认识,并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模板范文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模板范文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门重要的学科——中医外科学。
在这次讲座中,我将向大家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够增加大家对中医外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的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等手段,有效地治疗外科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外科诊断的中医特色方法和技巧;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中医外科手术的应用与发展等。
在中医外科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辨证论治等理论基础,结合外科学的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来解析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要点。
与传统的西医外科学相比,中医外科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中医外科学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不仅关注疾病的局部症状,更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外科学强调治未病的理念,提出早预防、早治疗的观念,以及强化患者的自我调理能力,促进康复和健康。
中医外科学还倡导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疗效,为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中医外科学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方向和议题,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例如,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最佳方式,通过合理运用中医药和西医技术,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中医外科手术的规范和临床应用,探索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中医外科学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总结一下,中医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外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医外科学有望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中医外科学讲课稿尊敬的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针对外科疾病的诊治而形成的。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外科学的疾病观念和治疗方法,研究与解决各种外科疾病的临床问题。
中医外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瑰宝。
在中医外科学中,我们将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外科理论基础、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手术技术与操作规范、以及外科手术后的护理等。
一、外科理论基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病机学说、辨证论治和预防保健。
病机学说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理论,它强调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与患者体质、环境等之间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理论,它通过辨别疾病的病机、病位、病因、病理改变等,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而预防保健则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通过健康教育、饮食调理、锻炼身体等,预防外科疾病的发生。
二、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在中医外科学中,常见的外科疾病有创伤、疝气、痔疮、乳腺疾病等。
针对创伤,中医外科学主要通过辨证施治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进行诊治。
而对于疝气和痔疮等疾病,中医外科学主要采用中药治疗、手术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乳腺疾病在中医外科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针对乳腺疾病,中医外科学主要通过中药治疗和手术治疗。
三、手术技术与操作规范在中医外科学中,手术技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技术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解剖知识、良好的手术操作技能以及精准的手术判断能力。
同时,手术操作规范也是中医外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要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术前术后的护理要求,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四、外科手术后的护理外科手术后的护理是中医外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它要求护士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伤口的恢复情况等,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同时,外科手术后的护理也需要护士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心理疏导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和不安。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外部疾病的病因、病理、 证候、诊断、治疗和预防。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等各个 组织器官的疾病。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综合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
案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牵引、按摩、中药调理
详细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在中医中多因劳累过度、跌仆 损伤所致。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采用牵引、 按摩、中药调理等方法。牵引可减轻腰椎间 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舒缓肌肉紧张,缓 解疼痛;中药则调理气血,促进康复。综合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 腰椎功能。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内外兼治等。
详细描述
扶正祛邪是指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增强机体正气,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标本兼治则是指在治 疗疾病时,既要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也要缓解疾病的表象症状。内外兼治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 虑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食物选择
饮食禁忌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如多吃蔬 菜水果、粗粮杂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少吃油炸、烟熏、腌制等食物。
避免食用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如酒精、烟 草、毒品等,以及不洁、过期、变质的食 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痤疮在中医理论中多因湿热内蕴、气血瘀滞所致。治疗上,中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内服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中药,外敷祛痘、消炎的药膏,同时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综合调理身体,达到治疗 痤疮的目的。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一是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了解疾病传 变规律。体表病变在多数情况下是脏腑病变的反映,可谓“有诸 内必形诸外”,如肝病见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据此,通过经 络辨证,从体表局部症状测知脏腑功能盛衰。
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从局部症状 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在经络循行的部位或经气聚集的某些 穴位处存在明显压痛或局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 亦有助于诊断。如胆囊炎在右肩胛处压痛,肠痈在阑尾穴处压痛。
辨病
所谓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临床特 点,其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也有一定的规律。辨病的目的在 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与之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例 如均为疔疮,但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 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因此,中医外科学的辨证特点首先强 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
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 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以乳疽为例, 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辨别真假
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疾病的实质,才不会被 假象所迷惑。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 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 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 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二、辨阴证阳证
(一)局部症状分阴阳
1.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 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 红活域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 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5.肿形高度 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中医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用英文名称:SurgeryofTCM总学时:80 实验实训学时:0课程编码:22011课程学分:5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类型:考试课教研室:中医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一、一般情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本教学大纲是与“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中医内科学配套使用;其修改依据是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之中内教学大纲与中医内科学一书,根据我院实际教学要求而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悉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达到应用型人才标准;并配合职业医师法的实施,与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相衔接;本教学大纲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和中医外科调护,共五章;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瘦、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共九章;要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并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在保持中医外科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要客观反映目前临床研究的新成就;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自学等多种方法;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本大纲供中医学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五年制教学使用;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外科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专业思想;2.了解中医外科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有过领先地位的成就和近年的发展,引导学生为创建中医外科的新成就去探索;教学内容1.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2.讲解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着述和创造发明;重点介绍陈实功、王维德、高锦庭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着作;3.强调近年来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和新成就;教学时数学时;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疾病命名原则;2.掌握外科基本术语;教学内容1.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和特点;2.举例说明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3.讲解外科基本术语;教学时数1学时;第三章中医外科学疾病的病因病机目的要求1.掌握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特点;2.掌握外科疾病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发病机理;教学内容1.致病因素:阐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的致病特点;2.发病机理:从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方面说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 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辩证第一节辨病目的要求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教学内容强调详询病史、全面体检、局部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和综合分析在临床辨病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阴阳辨证目的要求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教学内容1.辨疮疡阴阳属性可从下述各条辨别:①发病的缓急;②病位的深浅;③皮肤的颜色;④皮肤的温度;⑤肿胀形势;⑥肿胀的范围;⑦肿块的硬度;⑧疼痛的性质;⑨脓液的稀稠;⑩病程的长短;⑩全身症状;⑩预后顺逆;2.应注意阴证、阳证常混杂在一起;3.应提示阴证、阳证可相互转化;第三节部位辨证目的要求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辨证方法;教学内容外科疾病发于上、中、下三部的病因及发病特点,常见症状和疾病等;第四节经络辨证目的要求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1.强调疮疡患在何经,按经络气血多少引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2.人体各部经络所属;头顶、面部、乳部、耳前、耳后、手足心部、背部、臀部、腿部、腹部;3.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多血少气;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多气少血;第五节局部辨证目的要求掌握肿、痛、痒、脓、麻术以及肿块、结节、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教学内容1.辨肿1以肿的性质来辨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2以其病位和形色来辨肿的不同表现;2.辨肿块、结节从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辨肿块、结节的特点; 3.辨痛痛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症状,是病势进退的标志,虽然痛总由经络阻塞不通所致,但是各种外科疾病造成经络阻塞疼痛的病因病机各异,因此每种疾病甚至一种疾病的各个阶段的疼.痛各有其特性;1以疼痛原因来辨有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痛等;2以疼痛发作情况来辨有卒痛、阵发痛、持续痛;3以疼痛性质来辨有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痛、绞痛、啄痛、抽掣痛等;|4疼痛与肿临证中可结合起来辨证;4.辨痒痒亦是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所致;所谓甚者痛,微者痒是也;为皮肤病、疮疡的常见症.状; 1以其原因来辨有风、湿、热、虫、血虚;2以其病变过程来辨有肿疡作痒、溃疡作痒;5.辨麻木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病因不同,麻木的情况亦有差异;6.辨脓脓乃火热蒸酿腐肉而成,气血所化,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1辨成脓特点;2辨成脓的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及B超等;3辨脓的部位深浅;4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7.辨溃疡1辨溃疡的色泽有阳证溃疡、疔疮走黄、有头疽虚陷2溃疡的形态有化服性溃疡、压迫性溃疡、岩性、疮痨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等;8.辨出血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常见;应从出血的颜色、伴发症状等来辨别出血的部位、原因,以便及时诊断、进行合理治疗;教学时数第四章共3学时;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第一节内治法目的要求1.掌握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及适应证;2.熟悉内治十一法的具体运用;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消、托、补三大法是外科疾病的治疗总则;2.举例说明内治十一法: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行气法、和营法、内托法、补益法、调胃法在临证中的具体应用;教学时数学时;第二节外治法目的要求1.掌握外用药物疗法的辨证施治特点;2.熟悉中医外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3.了解外科其他外治方法;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外治药物疗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阐明中医外治法的机理;2.介绍临床常用的手术疗法;3.讲解其他外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调护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外科病人的疗养环境和身心调养的重要性;2.熟悉外科疾病的饮食护理要求;教学内容1.介绍外科病人疗养环境的重要性;2.讲解身心护理的意义;3.强调饮食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自学;各论第六章疮疡疮疡有阴证、阳证的区别,对疮疡的辨证施治是中医外科的特色;通过学习要熟悉疮疡的病因病机,掌握疮疡的辨证论治规律和预防措施以及内治、外治常用方药,要重点掌握走黄和内陷的发生原因及辨证救治方法;概说目的要求1.结合总论内容,掌握阳证疮疡、阴证疮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2.熟悉疮疡的特殊形态及体态和损骨、透膜的辨识方法;1.介绍疮疡的概念;2.疮疡的成因;强调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服口”3.按疮疡的初期、中期成服期、后期溃荡期分述其分期及转归;14.疮疡的特殊形态及体态,损骨、透膜的辨识方法;重点讲解内治原则及外治方法;消法中以清热解毒法最常用;外治分阴证、阳证,按初期、中期成服期、后期溃疡期不同时期的治疗; 5.疡的成因和辨证论治为本章的要点和难点;疮疡的预后一般较好;教学时数1学时;第一节疖目的要求1.掌握疖、疖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2.了解蝼蛄疖的预防;教学内容1.强调疖和疖病的定义和特点;2.病因病机: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脓毒潴留,头皮窜空而成蝼蛄疖;体虚者容易染毒得病,并可能反复发作;3.重点讲解有头疖、无头疖、楼姑疖、疖病的辨证论治和临床特点以及与痈、颜面疔疮、囊肿型痤疮的鉴别;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暑热浸淫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治以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用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用金黄散调敷;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配合用垫棉法;教学时数学时;第二节疔目的要求1.掌握颜面部疔疮的诊断和辨证论治;2.掌握手足部疔疮、红丝疗的辨证论治特点;3.了解烂疗、疫疗的特点和防治;教学内容1.强调其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的命名;2.病因病机:脏腑火毒,或外伤染毒,或外感火热,蕴蒸肌肤,气血凝滞,肉腐为脓而成;3.重点讲解疔疮的诊断;尤其是发生在颜面部的疔疮,病情变化快,容易并发走黄;4.注意本病应与疖作鉴别;5.辨证论治: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火毒炽盛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脓成加山甲、皂角刺;外治按阳证疮疡初起、成脓、溃后治疗;忌早期切开,忌挤脓;手足部疔疮1.强调定义、特点、不同部位命名;2.病因病机:外伤染毒,或脏腑蕴热,血凝毒滞,阻隔经络,肉腐为脓而成;3.根据发病部位不间,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各自特点,蛇眼疔甲旁红肿,蛇头疔手指末节肿如蛇头,蛇肚疔通指红肿,托盘疔手掌、手背肿胀延及腕臂,足底疔肿在足底等;均易损伤筋骨; 4.注意手指疔应与类丹毒鉴别;5.辨证论治:内治参见颜面疔疮,足底疔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外治按阳证疮疡处理,蛇眼疔剪除嵌甲;蛇头疔及早切开,切口位于手指掌侧面;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纹切开;红丝疔1.强调定义及特点;2.病因病机:内因火毒凝聚,外因破损染毒;3.讲清楚其发病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沿患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重者红丝下可出现结块疼痛,并可溃脓;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火毒人络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火毒入营证,治宜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外治可用砭镰法,寸寸挑断红丝,外敷太乙膏、红灵丹;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引流;烂疔1.强调其定义和特点;2.病因病机:皮肉破损,感染特殊毒气,加上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易成走黄重证;3.本病特点:初起忽觉患肢沉重如绑,胀裂痛,暗红肿胀迅即蔓延成片,1-2天后皮肤紫黑,起水疱,迅速坏死,脓稀污浊,混有气泡,疮面凹形,边缘有捻发音,腐肉大片脱落;伴高热,寒战,极易出现七恶逆证合并走黄而致死;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湿火炽盛证,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加减;毒入营血证,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早期广泛、多处、纵深切开,敞开疮口,外撒蟾酥合剂,或双氧水纱布松填塞;需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疫疔1.强调其定义和特点;2.病因病机:感受疫畜之疫毒而生,毒邪炽盛,气血凝滞而成;3.讲解发病过程,初起如蚊迹蚤斑,次日起水疱,周围肿胀焮热,第三、四日水疱干枯坏死,形成脐凹,后期腐肉与正常组织脱离;伴明显全身症状,有走黄可能;4.注意本病应与颜面部疔疮、丹毒相鉴别;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疫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初起敷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腐肉将离未脱时改用五五丹或瞻酥合剂;脓腐净后生肌收口;教学时数l学时;第三节痈目的要求1.掌握发于不同部位的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上与其他痈的区别;2.了解中医“痈”与西医“痈”内涵的不同;教学内容1.强调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的定义和特点;2.病因病机:由外感、内伤,或外伤染毒循经流窜,火毒蕴结而成,但病位不同各有差异;颈痈系风温、风热挟痰为患,腋痈系肝郁痰火为患,胯腹痈、委中毒系湿热壅滞为患,脐痈系心脾湿热火毒为患;3.诊断:发生于颈部两侧、腋部、胯腹部、腘窝部结块肿痈,溃后脓出黄稠;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脐痈见脐部渐渐高突若铃,触之剧痛;如脓出臭秽夹有粪质样物,脐孔下方有条索硬结者,多成脐漏;4.注意颈痈与痄腮、腋痈与腋疽作鉴别;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总宜清热解毒,分上、中、下三部论治;外治参照阳证疮疡,脓成注意切口位置、方向,配合垫棉法以防袋脓、促进愈合;愈后加强患肢功能锻炼;脐痈成漏者按窦道或瘘管治疗;教学时数1学时;第四节发目的要求1.熟悉发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不同部位发的证治特点;教学内容1.强调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的定义、特点;2.病因病机:总由血热火毒所致,但病位不同各有差异;锁喉痈系风热痰毒为患,臀痈系湿热火毒蕴结为患,手发背系湿热蕴结为患,足发背系湿热下注而成;3.诊断:患部焮红肿胀蔓延成片,灼热疼痈,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四周较淡,数天后皮肤湿烂而成黑色腐溃,伴有明显全身症状;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上、中、下三部论治,以凉血清热解毒为主;锁喉痈以普济消毒饮加减,臀痈以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手发背以五味消毒饮合活命饮加减,足发背以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溃后用益胃汤或八珍汤加减;外治同阳证疮疡,初起宜用玉露散或金银花露调敷以箍毒消肿;教学时数学时;第五节有头疽目的要求1.掌握有头疽的诊断及标本虚实在辨证论治上的意义;2.熟悉老人及消渴病患者有头疽容易引起内陷的防治;3.了解各部有头疽的命名;教学内容1.强调其定义、特点及其不同部位的命名;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气郁化火;劳伤精气,阴虚火旺;恣食厚味,湿热火毒内生,致脏腑蕴毒;外受风温湿热之毒,毒邪凝于肌肤之间而成;3.诊断: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红肿胀,范围较大,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溃脓时多个脓头状如蜂窝、腐烂;病程较长;老人及消渴患者易患本病,并容易引起内陷;4.注意应与发际疮、脂瘤染毒相鉴别;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火毒凝结证,治宜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湿热壅滞证,治宜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阴虚火炽证,治宜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用竹叶黄芪汤加减;气虚毒滞证,治宜扶正托毒,方用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初起火毒凝结、湿热壅滞证,治宜外敷金黄膏,阴虚火炽、气虚毒滞证,宜外敷冲和膏;浓毒溃破,加掺九一丹或八二丹;腐肉阻塞,宜做十字形切开,使引流通畅;脓腐脱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可加用垫棉法;教学时数1学时第六节流注目的要求1.掌握流注的特点及不同病因引起的流注的辨证论治;2.熟悉髂窝流注与环跳疽的鉴别;教学内容1.强调定义、特点、不同病因引起流注的命名;2.病因病机:流注总由正虚邪壅而致;3.诊断:初起在四肢近端或躯干见一处或数处漫肿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2~3日后触及肿块,以后他处游客起发相同肿块,每处肿块约两周后成脓;髂窝流注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跛行,2~3日后大腿即向上收缩,不能伸直,7~10日后髂窝隆起肿块,一个月左右成脓;4.注意髂窝应与环跳疽、髋关节流痰、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余毒攻窜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暑湿交阻证,治宜解毒清暑化湿,方用清暑汤加减;瘀血凝滞证,治宜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肿而无块的用玉露膏、金黄膏外敷,肿而有块用太乙膏掺用红灵丹外敷;服成宜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可加用垫棉法;髂窝流注愈后功能障碍者要作功能锻炼;教学时数1学时;第七节丹毒目的要求1.掌握丹毒的诊断及辨证论治;2.熟悉丹毒与发的鉴别;3.了解下肢丹毒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及预防;教学内容1.强调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命名;2.病因病机:血分有热,外伤染毒,血热火毒发于肌肤所致,在上多挟风,中挟郁火,下部挟湿热;3.诊断:好发于小腿、头面,发病前突然见寒战壮热,继见局部小片红斑,迅即蔓延4.注意髂窝应与环跳疽、髋关节流痰、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余毒攻窜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暑湿交阻证,治宜解毒清暑化湿,方用清暑汤加减;瘀血凝滞证,治宜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肿而无块的用玉露膏、金黄膏外敷,肿而有块用太乙膏掺用红灵丹外敷;服成宜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可加用垫棉法;髂窝流注愈后功能障碍者要作功能锻炼;教学时数1学时;第八节发颐目的要求熟悉发颐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1.强调定义及特点;2.病因病机:伤寒或温病后热毒结聚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肉腐为脓;或有脾胃积热,上蕴阻络而成;3.诊断:初起颐颔间肿痛,张口困难,唾液少,压迫局部颊粘膜,腮腺口分泌稠物,1周后成脓,局部红肿,有波动感,腮腺口出脓,脓出臭秽,严重时伴高热等全身症状,甚至发生内陷;亦有转成慢性,反复发生颐颔部肿胀结块者;4.注意本病应与痄腮、颈痈、骨槽风鉴别;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毒盛酿脓证,治宜清热解毒透脓,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等;热毒内陷证,治宜清营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方用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余毒未清证,治宜清脾泄热、化瘀散结;外治同阳证疮疡处理;应及时切开,避免从口腔内溃破;口腔粘膜出脓处常用青吹口散外擦;教学时数自学第九节附骨疽目的要求1.掌握附骨疽的特点及治疗方法;2.熟悉附骨疽的辅助检查;3.了解环跳疽的临床表现特点;教学内容1.强调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命名;2.病因病机:患疔疮、有头疽、疮疖等化脓性疾病,或伤寒、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病后余毒末清,湿热壅盛,深窜入里,留着筋骨,使经脉阻隔,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N3.诊断:好发于气血未充,骨骼柔弱的小儿,尤以10岁以下男孩为多见;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常见,股骨次之;常有明显化脓性病灶存在,或有外伤,感受邪毒等诱发因素;分初中后三期;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教学时数1学时;第十节瘰疬目的要求1.熟悉瘰疬属阴证疮疡的属性;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辨证论治;教学内容1.讲解定义及特点;2.病因病机;肺肾阴亏、痰火凝结;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聚成核;3.诊断:好发颈部两侧、耳前、耳后、颌下、锁骨上凹;初起结核如豆,皮色不变,坚而可移,不疼不热;中期皮核粘连,融合成块,微热波动;后期溃破后脓水清稀,收,疮顶馅下,疮色紫滞或晦暗,脓少或干枯无脓,鲜红的疮面忽而白板光亮等局部症状;兼见证;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本病宜中西医结合救治;走黄内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内陷内治分邪盛热极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加减;正虚邪盛证,治宜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方用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减;脾肾阳衰证,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阴伤胃败证,治宜生津养胃,方用益胃汤加减;外治分别参照颜面疔疮、有头疽;教学时数1学时;第十一节流痰目的要求1.掌握流痰的定义及特点;2.熟悉本病的辨证论治;3.了解流痰的预防与调摄;教学内容1.讲解本病的定义及其特点;2.病因病机:正虚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外邪和损伤是常见诱因;3.重点介绍本病的好发人群、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和不同部位出现的特殊表现;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本病以扶正祛邪为总则;阳虚痰凝证治以温经补肾、散寒化痰,用阳和汤加减;阴虚内热证治以养阴清热托毒,用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肝肾亏虚证治以补益肝肾,用左归丸合香贝养荣汤加减;气血两虚证治以补气养血,用人参养荣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外治初期以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成脓应穿刺或切开,溃后用五五丹药线引流;教学时数自学第十二节走黄与内陷目的要求1.掌握走黄和内陷的诊断和辨证论治;2.了解走黄和内陷的预防与调摄;3.强调本病的定义及其特点;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教学内容1.强调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命名;。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大全尊敬的教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医院的中医外科医生,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知识。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外科手术和治疗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将结合实例介绍中医外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独特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药和手术治疗外科疾病的学科,它主要包括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外治法等治疗方法。
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中医外科学中诊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病因等情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2.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学在诊断疾病时常常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
望就是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闻就是通过嗅觉判断患者的体味是否异常,问就是询问患者的病情,切就是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3. 中药治疗中医外科学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使用中药,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作用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比如,胃癌患者可以使用川楝子、薏苡仁等中药进行治疗。
4.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患者如果患有颈椎病,可以使用针灸来进行治疗。
5. 外治法外治法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外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比如,患有皮肤病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膏药进行外治。
二、中医外科学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1. 颈椎病的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针灸治疗对颈椎病进行缓解。
针灸治疗可以选择穴位风池、天柱、风市等进行刺激,有效缓解颈部疼痛。
2. 肩周炎的治疗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的组织发生炎症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肩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温经活络、通血散瘀的治疗方法来缓解肩周炎。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模板
中医外科学讲课稿范文模板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我今天将为大家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防治和康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
首先,我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外科学借鉴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法,则的理论特点是通过辨证论治,针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防治。
通过辩证理论,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病程和病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望诊可以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从而判断其疾病的发展情况和属性。
通过闻诊可以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等,了解其病情。
通过问诊可以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病史、疼痛情况等,从而了解其病因。
通过切诊可以通过感触病人的脉搏,来判断其气血运行情况。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接下来,我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药物治疗、外治法等。
针灸是中医外科医生常用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拍击等手法,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药的内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外治法则是通过外敷药物、贴敷热敷等手段,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外伤或皮肤病变,起到治疗作用。
最后,我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预防和康复方法。
中医外科学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除了治疗疾病外,也注重对患者的预防和康复。
通过个体化的预防方案,可以帮助患者远离疾病的侵害。
同时,通过康复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到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学是研究外科疾病的防治和康复的重要学科。
通过中医外科学的理论、诊断、治疗和预防康复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远离疾病的侵害,恢复到健康状态。
敖雪仁中外课件2
第一节 辨病
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必须详细、全面、认真地诊查 必须不断地积累临床经验 还必须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 识
辨病的程序:
1、详询病史
2、全面体检
3、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
查
5、综合分析
第二节 阴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证
(二)形态:化脓性溃疡,压
迫性溃疡,疮痨性溃疡
岩性溃疡,梅毒性溃疡
八 辨血
(一) 便血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
直肠、肛门出血-鲜血
结肠癌-腹部包块,黏液血便
直肠癌-便血,可伴黏液,指诊
可见肿物
(二)尿血 无痛为“尿血”,有痛为“血
淋” 感染、结石、肿瘤、损伤―― 导致
(一) 病因辩痛
1、热痛――灼热疼痛,遇冷则减
2、寒痛――酸痛,得温则痛缓
3、风痛――疼痛走串无定,遇风加剧
4、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
喜缓怒甚
5、湿痛――痛而酸胀
6、痰痛――微痛,隐隐作痛
7、化脓痛――痛势急胀,如同鸡啄
8、瘀血痛――隐痛、胀痛,常见瘀斑
(二)疼痛类别 1、卒痛-急性疾患 2、阵发痛-石淋 3、持续痛-疮疡初起、成脓
热、酸痛
――冻疮、脱疽
3、风肿――急、漫肿、不红微热、或轻
微疼痛
――痄腮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
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
黄水,浸淫皮肤
--股肿、湿疮
5、痰肿-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结核,
中医专科科普演讲稿
中医专科科普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医专科的一些知识。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的专科更是为人们解决各种疾病带来了希望和治疗方案。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医专科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中医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主要治疗的是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比如心脏病、肝炎、糖尿病等。
中医内科强调的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脏腑失调所致。
因此,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主要治疗的是外伤和外科疾病,比如骨折、创伤、疮疖等。
中医外科强调的是“以病为本”,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法,以及外敷药物等。
这些方法既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又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对于一些慢性创伤和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中医还有眼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等多个专科。
每个专科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都在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比如中医眼科注重的是“肝开窍于目”,认为眼睛的健康与肝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眼病时要兼顾调理肝脏;中医妇科则强调调理月经、调和气血,重视调理女性的生殖系统功能。
总的来说,中医专科在治疗疾病时注重的是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强调的是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中医专科的治疗方法多样,既有内服中药,也有外治手法,甚至还有针灸、艾灸等特殊疗法。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对一些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有着独特的疗效。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医专科,它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人们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医的优秀传统,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共同促进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第一节辨病概述意义中医学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抓住动态变化中的相对静止,而后从根本上指导临床施治。
而中医外科学强调辨病,如《疡科心得集•疡证总论》中说:“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辨证)。
经曰: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
又当辨其是疳、是痈、是疽、是发、是疔等证(辨病)。
”早在《灵枢•痈疽》就列举了人体不同部位的17种痈疽疾病,对其各自的临床特点作了扼要的阐述,并对痈疽进行了鉴别。
辨病所谓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也有一定的规律。
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与之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例如均为疔疮,但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因此,中医外科学的辨证特点首先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
局部辨证其次是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尤以局部辨证为主。
如:流痰发病缓慢,局部不红不热,化脓也迟,溃后脓稀薄如痰,不易收口,以阴阳辨证来辨属阴证。
但结合全身症状来辨,疾病后期,如日渐消瘦、精神委顿、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者,属气血两亏;如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属阴虚火旺。
阶段性辨证最后强调阶段性辨证(分期辨证),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变传化的过程。
中医外科疾病多有局部症状可凭,因此更易直观地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比如化脓性疾病多有初期、成脓、溃后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皮肤病同样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肛门直肠疾病中内痔有I、II、Ⅲ三期,肛裂分早期和陈旧两类。
临床辨病步骤一、详询病史主要是从本次发病的原因或诱因开始,细致而有重点地询问发病的过程、疾病的变化,从中抓住可以决定或提示诊断的关键线索,为辨病提供依据。
对过去的病史(包括个人生活史)、做过的诊断、治疗的经过和效果,亦应加以询问,以资参考。
例如:有足癣的病人,突然出现下肢红肿,多数为丹毒。
二、全面体检在询问病史的同时,对每位病人均进行全面体检,既可以了解病人的一般状况,又可以全面搜集临床体征,以提供分析、判断的资料,避免漏诊或误诊,从而达到准确辨病的目的。
如对乳房肿块的患者,细致诊察全身和乳房局部情况及区域浅表淋巴结的变化,有助于乳癖和乳岩的鉴别。
三、注重局部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不同的疾病局部表现各异,同一种疾病不同阶段也表现不一,因此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
局部表现对确定是否属于外科病、是哪种疾病、处于哪一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详查局部又可积累外科临床经验、验证疗效。
四、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新技术是四诊的发展和延伸,并可提供疾病微观状态不同侧面的真实情况,因此合理选用新技术和辅助检查对辨病和辨证是必要的。
当然,有些新技术的特点是有创伤性、价格昂贵,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等,因此临床选用时必须了解新技术的原理、目的、适应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
五、综合分析辨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取得临床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完整、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辨病的准确性。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是受医学知识、临床经验、思维方法影响和制约的,只有在这三方面刻意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第二节阴阳辨证一、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一般,清况下,在辨清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之后,即可判明是阴证或阳证,或半阴半阳证。
但外科在辨别阴阳属性上还有自己的特点,即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各方面的相对性,可直接辨认其为阳证或阴证。
《外科正宗》《外科大成》《医宗金鉴》等外科重要文献着重论述阴证阳证,而略于表里、寒热、虚实;而《外科证治全生集》仅以阴阳为辨证论治法则,从而说明外科疾病的阴证、阳证确有一定的独立性。
所以,后世医家将阴证阳证放在外科八纲辨证的第一位。
如《外科正宗》中的“痈疽阳证歌”“痈疽阴证歌”等,明确系统地把阴阳学说作为外科疾病的辨证原则;《疡医大全•论阴阳法〉〉则曰:“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进一步指出阴阳在外科疾病辨证方面的重要性。
所以,阴阳不仅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二、辨阴证阳证(一)局部症状分阴阳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域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胀硬度肿胀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病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额红,或面色此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更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二)注意事项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疾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消长与转化在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如寒化为热、阴转为阳的瘪病,脑疽之实证阳证转化为虚证阴证;或是治疗后的转化,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泻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生素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证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但是,阳证由于失治或误治而转化为阴证或半阴半阳证,是应极力避免发生的。
临证中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的,即介于两者之间表现者,称之为半阴半阳证。
第三节部位辨证所谓部位辨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外科疾病的发生部位不外乎上部(头面、颈项、上肢)、中部(胸腹、腰背)、下部(臀腿、胫足)。
部位辨证的思想源于《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及《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等之说。
而清代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例言中云:“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首先归纳上、中、下三部的发病特点,进而提出外科病位辨证的思想,以上、中、下三个部位作为探讨其共同规律的出发点,与其他辨证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对临床应用具有简洁而有效的指导作用。
一、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及上肢。
按照经络运行图分析,生理状态的人体应为上肢上举,而非下垂,故归入上部。
从三焦功能看,“上焦如雾”,而人体上部生理特点是属于阳位,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卫阳固护,营阴内守,营卫互相为用,始自上焦,宣达布散于全身。
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
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当然绝不是说上部发病无寒邪、湿邪,只是相对而言。
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发生一般来势迅猛。
因风邪侵袭常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
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常见疾病:头面部疳、痈、疔诸疮;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颈项多见瘻、瘤等;上肢多见外伤染毒,如疳、疔等。
二、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是十二经所过部位,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也是气血化生、运行、转化的部位。
发于中部的外科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
多为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常见症状:中部疾病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情志不畅,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局部初觉疼痛灼热,继则红肿起疱,或流滋水;或局部高肿,触之硬痛,脓腔深在,脓液稠厚,或伴鲜血;或局部肿物,随喜怒消长,忽大忽小等。
常见疾病:乳房肿物、腋疽、胁疽、背疽、急腹症、缠腰火丹及癥疲积聚等。
三、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其位居下,阴偏盛,阳偏弱,阴邪常袭。
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
由于湿性趋下,故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
发病特点:起病缓慢,初觉沉重不爽,继则症形全现。
病程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或时愈时发。
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棉,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疮面时愈时溃。
常见疾病:臟疮、脱疽、股肿、子痈、子痰、水疝等。
第四节经络辨证经络是体表组织与脏腑器官之间的重要联络渠道。
经络辨证是指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对临床四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判断出外科疾病所属经络寒热、虚实及其与脏腑的联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
一是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了解疾病传变规律。
体表病变在多数情况下是脏腑病变的反映,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如肝病见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
据此,通过经络辨证,从体表局部症状测知脏腑功能盛衰。
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从局部症状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在经络循行的部位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存在明显压痛或局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亦有助于诊断。
如胆囊炎在右肩胛处压痛,肠痈在阑尾穴处压痛。
三是经络气血的多少与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气血盛衰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依据疾病所属经络,结合疾病发展特点、性质等情况,可以明确地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