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整体架构和教学内容。
2. 掌握八年级上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在团队中合作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与式- 数与式的概念- 用字母表示数和式- 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实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简单的代数式及其运算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次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3. 运算的性质- 小数与分数的加减法- 小数与分数的乘除法- 零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负数的概念与运算性质4. 三角形的面积与相似-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相似的概念与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三、教学重点1. 掌握数与式的概念,能用字母表示数和式。
2. 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表示和性质。
3. 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4. 掌握小数与分数的加减乘除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5. 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理解相似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的演示和分析,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2. 成绩考核:通过作业、小测验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3. 问题解决能力: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过程。
4. 团队合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中的表现和沟通交流能力。
六、教学资源1.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及教辅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互联网资源。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八年级上册1
在讲授新知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些不同难度的多项式因式分解题目,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挑选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提公因式法的理解,并学会团队合作。
4.课堂练习与评价: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强调提公因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通过对提公因式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提公因式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实际问题和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将提公因式法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实际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购物找零或分配物品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提公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题:分配一道综合性的因式分解题目,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讨论解题策略,分工合作完成解题过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5.思考总结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提公因式法学习心得的小短文,内容包括对提公因式法的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以及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1《认识分式》教学设计1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1《认识分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认识分式》是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并为后续分式的运算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分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知识,对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分式与分数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分式的实际应用场景有一定的疑惑,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难点:分式与整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分式的应用。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分式定义、例题、习题的PPT。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用分式表示。
3.练习题:准备一些分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温度变化、物体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式表示这些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分式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分式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PPT展示分式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式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式的练习题,巩固对分式的理解。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数学上册1.2.提公因式法教学设计
3.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对提公因式法的理解和运用需要逐步引导和培养。
4.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恐惧心理,需要通过鼓励和表扬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6.教学评价多元化,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
7.拓展延伸,将提公因式法与其它数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拓展练习:将提公因式法与解方程、求最大公约数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提公因式法的理解和应用,我将在课后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选取课本中提公因式法的基础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提取公因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例如:分解因式:a^2 - b^2, x^3 - x^2, 6xy - 9xz等。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将提公因式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高题目:涉及一些较复杂的分解多项式,让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3.实际应用题目:将提公因式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学生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以达到以下目的:
1.以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
2.通过分步骤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技巧和方法。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大全五篇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大全五篇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教材分析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洁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班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洁、最根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改变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根底。
学情分析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同学没有接触过。
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学问,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班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洁、最根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改变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根底。
3、同学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的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进展抽象思维及概括力量,体验特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经受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2教学目的能应用所学的函数学问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经受探究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进展抽象思维.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教学方法采纳"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同学逐步地熟识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过程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进步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_〔单位:•分〕改变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y=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_吨,那么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_〕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_〕吨与〔60+_〕吨.y与_的关系式为:y=•20_+25〔200-_〕+15〔240-_〕+24〔60+_〕,即y=4_+10040〔0_200〕.由图象可看出:当_=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拓展:假设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二、随堂练习,稳固深入课本P119练习.三、课堂总结,进展潜能由同学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四、布置作业,专题打破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板书制定14.2.2一次函数〔4〕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3一、教学目的1.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2. 把握用简洁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3. 把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敏捷应用;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育同学的规律思维力量;5. 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浸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2.说出以下各式的意义,并计算〔二〕引入新课新课:二次根式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对于请同学们商量论应留意的问题,引导同学总结:〔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 呢?假设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需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局部.〔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同学:2是二次根式吗?明显不是,因此二次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同学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同学分析、答复.例1 当a为实数时,以下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例2 _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解:略.说明: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在_是什么数时,_-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例3 当字母取何值时,以下各式为二次根式:〔1〕〔2〕〔3〕〔4〕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需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2〕-3_0,_0,即_0时,是二次根式.〔3〕,且_0,_0,当_0时,是二次根式.〔4〕,即,故_-20且_-20,_2.当_2时,是二次根式.例4 以下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同学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稳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此题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解:〔1〕由2a+30,得.〔2〕由,得3a-10,解得.〔3〕由于_取任何实数时都有|_|0,因此,|_|+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 所以所求字母_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 所满足的条件是:b=0.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4教学目的1、理解并把握等腰三角形的肯定定理及推论2、能利用其性质与肯定证实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肯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肯定与性质,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肯定定理证实线段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新授: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 点抽一小旗作标记〕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间隔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同学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同学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肯定'.II引入新课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改变,引出讨论的内容在△ABC 中,苦B=C,那么AB= AC吗?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看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2.引导同学根据图形,写出、求证.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肯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根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4.引导同学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III例题与练习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①如图3,△ABC中,AB=AC.A=36,那么C______〔根据什么?〕.②如图4,△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③假设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推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④假设AD=4cm,那么BC______cm.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例:假设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引导同学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求证,并分析证实.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上题中,假设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练习:P53练习1、2、3。
2020-2021学年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1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因式分解》教学设计教材选择:鲁教版八(上)第一章第一节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因式分解的概念(二)内容解析: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恒等变形,是接下来学习分式运算的基础,在方程、函数的有关运算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因式分解的过程也是对已学过的整式乘法“再认识”的一个过程。
本节课是因式分解这一章的起始课,首先在数、式、形三个方面,三管齐下,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这一概念的产生过程,其次将因式分解的过程“反过来”进行观察,体会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这样遇到因式分解问题时能有意识的“反过来”运用整式乘法补全因式分解过程或检验因式分解的正确性。
掌握了这种互逆关系能为以后学习因式分解的具体方法起到铺垫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知道因式分解的概念,能辨别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
(二)掌握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区别与联系。
(三)体验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感受逆向思维的作用与价值。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一)本节课看似简单,但涉及到的概念、公式、运算律非常多,有整式、因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乘法分配律等。
这些概念、公式、运算律学生很可能会有遗忘,这将给本节课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涉及到的整式乘法公式,学生正向运用易接受,但由正向运用变为逆向运用会造成学生的认知障碍,对因式分解的对象、结果、作用不明确。
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难点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采取多媒体教学,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实行以下教学策略:(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993-的分解过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逐级根据教材中呈现的99a-3。
归纳总结,借助“数式通性”,自然地“由数及式”, 让学生尝试分解a (二)围绕问题串展开教学本课紧密围绕因式分解的对象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反过来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等系列问题展开教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串使得本节课浑然一体。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八年级上册2.1.1认识分式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购物场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分式的实际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分式的亲切感。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分式的定义和性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课题引入:正式引入“认识分式”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分式的定义: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分式的定义,使学生理解分式表示的是两个整数的比值。
2.分式的性质: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如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数,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介绍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算方法。
2.分式的运算规则:总结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分式的运算方法。
3.分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分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分式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分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分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通过分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通过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八年级上册2.1.1认识分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八年级上册2.1.1“认识分式”是学生在掌握了实数运算、分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是实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通过介绍分式的定义、分式的性质和分式的运算,使学生能够运用分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实用、与课本同步)
初三数学备课(上学期)姓名:单位:学期课程纲要之一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因式分解模块课程纲要主备教师: 李刚说明:备课组统筹本学期学习内容(可进行章节整合),做好分工,每次一位教师主讲,其余教师进行讨论补充。
第一章因式分解模块教学课时备课[生]在(1)中,等号左边都是乘积的形式,等号右边都是多项式;在(2)中正好相反,等号左边是多项式的形式,等号右边是整式乘积的形式.[师]在(1)中我们知道从左边推右边是整式乘法;在(2)中由多项式推出整式乘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factorization).四、组间探究、展示交流由a(a+1)(a-1)得到a3-a的变形是什么运算?由a3-a 得到a(a+1)(a-1)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你还能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说明吗?[生]由a(a+1)(a-1)得到a3-a的变形是整式乘法,由a3-a得到a(a+1)(a-1)的变形是分解因式,这两种过程正好相反.[生]由(a+b)(a-b)=a2-b2可知,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由a2-b2=(a+b)(a-b)来看,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形式,所以这两个过程正好相反.[师]非常棒.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如:m(a+b+c)=ma+mb+mc (1)ma+mb+mc=m(a+b+c)(2)联系:等式(1)和(2)是同一个多项式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区别:等式(1)是把几个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等式(2)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即ma+mb+mc m(a+b+c).所以,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五、精讲点拨、答疑解惑5.例题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1)4a(a+2b)=4a2+8ab;(2)6ax-3ax2=3ax(2-x);(3)a2-4=(a+2)(a-2);(4)x2-3x+2=x(x-3)+2.[生](1)左边是整式乘积的形式,右边是一个多项式,因此从左到右是整式乘法,而不是因式分解;(2)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因此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81(3)和(2)相同,是因式分解; (4)是因式分解. [师]大家认可吗?[生]第(4)题不对,因为虽然x 2-3x=x (x -3),但是等号右边x (x -3)+2整体来说它还是一个多项式的形式,而不是乘积的形式,所以(4)的变形不是因式分解. 6、课堂练习 连一连 解:六、拓展延伸、总结提升本节课学习了因式分解的意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关系是相反方向的变形.A.若x =-3,求20 x 2-60x 的值? B.如果a +b =10, a b =21, 求 a2 b +ab 2的值?C.1993-199能被200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数整除?(至少再写出两个)七、达标训练、效果评价 八、学习迁移、触类旁通学生考勤应到实到缺勤采取措施作业自助餐 一、课后作业:习题1.4 1、3、5 二、选做:问题解决:(1) 19992+1999能被1999整除吗?能被2000整除吗?(2)16.9× +15.1×能被4整除吗?补充:已知a=2,b=3,c=5.求代数式a (a+b -c )+b (a+b -c )+c (c -a -b )的值. 解:当a=2,b=3,c=5时,a (a+b -c )+b (a+b -c )+c (c -a -b ) =a (a+b -c )+b (a+b -c )-c (a+b -c ) =(a+b -c )(a+b -c ) =(2+3-5)2=0 教后信息反馈81cba b 第一章 因式分解模块教学课时备课主备教师: 总第 2 课时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新授课课 题提公因式法(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并在具体问题中,能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2.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因式分解.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分析 重点: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并在具体问题中,能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难点: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因式分解.整合思路一、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4《分式方程》教学设计2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4《分式方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分式方程》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代数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的概念,熟练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知识,如分式的定义、性质、运算等。
但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还需进一步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方程的定义,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能够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式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
2.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式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2.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分式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分式方程解决。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解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商品打折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
2.呈现(10分钟)呈现分式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形式。
同时,介绍分式方程的解法,如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步骤。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5.拓展(10分钟)讲解一些分式方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5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2.5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鲁教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性质定理1的内容及证明,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2、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来解决有关问题;3、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让学生感受数学上一些问题的内在联系,以达到“触类旁通”;教材分析:内容分析: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是相似三角形中计算线段长度和证明比例线段的重要工具,也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
本节课的关键点是“对应”,弄清什么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定理的前提;对于定理1的证明,应重在分析如何由已知两个三角形相似(性质)去证另外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思维过程,即相似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的证明。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两个三角板(同为30度角的或45度角的,一大一小)。
试问:这两块三角板是否相似?对应边、对应角间有什么关系?直角边上的高在哪?对应高的比与相似比有何关系?斜边上的高呢?直角三角形有此关系,一般三角形又如何?二、探索新知1、已知:如图,⊿ABC∽⊿A´B´C´,相似比为k,AD, A´D´是对应高,AD与 A´D´的比是否等于相似比?分析:AD, A´D´可看成哪个三角形的边?这两三角形是否相似?解:(略)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关系又如何?(由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索)3、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例1,已知:⊿ABC ∽⊿A ´B ´C ´,BC=3.6cm ,B ´C ´=6cm ,①、AD 是⊿ABC 的一条中线,AD=2.4cm ,A ´D ´是⊿A ´B ´C ´的中线,则A ´D ´= 。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4《分式方程》教学设计3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4《分式方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分式方程》是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4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分式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平台。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已知的分式知识运用到方程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方程的解法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能够熟练地解简单的分式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2.难点:对于复杂分式方程的解法和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的理解和判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法及其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4.练习法: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2.练习题:准备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教学资源:收集一些与分式方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案、论文等,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思路。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4分式方程(第课时)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1.4分式方程(第2课时)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式方程解法的过程,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根的合理性;2.经历“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要验根一、预习导学:1、解方程:(1)—=0 (2)2、比较方程(1)和方程(2)的结果有差异吗?为什么呢?3、在这里,x=2不是原方程(2)的根,因为它使得原分式方程的为零,我们称它为原方程的增根.4、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二、交流成果:三、合作探究:1、因为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
2、你能用比较简洁的方法检验分式方程产生的增根吗?3、想一想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4、解下列方程:(1)(2)5、解方程:(1)—=8 (2)=+26、当为何值时,分式方程无解?四、小结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解分式方程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又有什么样的联系?3、 谈谈你解分式方程的转化思想?4、 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五、 达标测试:解下列的分式方程:(注意步骤要齐全)(1) (2)(3) (4)2、若方程会产生增根,试求k 的值:六、拓展: 91816151---=---x x x x 分析:若直接去分母,运算量很大且复杂,因本题的构成比较特殊,如果方程两边分别通分,则具有相同的分子,可以使解方程的过程大大的简化.仿照此解法,你能解下面的一道题吗?试试看!65879854--+--=--+--x x x x x x x x相信你能成功!思考后,你有什么收获?24588 600C 怌)9b< 36728 8F78 轸! 527267 6A83 檃D34580 8714 蜔^。
鲁教版八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推荐4篇)
鲁教版八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推荐4篇)鲁教版八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
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关注学困生和女生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第十六章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
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
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
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
2021年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范本)
2021年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新学期,初三从新分班,学生情况尚不明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___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二、指导思想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分式、三角形相似、证明一、数据的统计、二次根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证明一的学习初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对数据统计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分式四则运算,二次根式的相关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
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材分析第一章分式:本章教材重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数学(mathematics或maths,来自希腊语,“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
一起看看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教材分析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
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过程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y=【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 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19练习.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板书设计14.2.2一次函数(4)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3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2. 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3. 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二)引入新课新课:二次根式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 呢?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2) 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例1 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解:略.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例3 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1) (2) (3) (4)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3) ,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4) ,即,故x-2≥0且x-2≠0, ∴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例4 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解:(1)由2a+3≥0,得.(2)由,得3a-10,解得.(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 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 所满足的条件是:b=0.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4教学目标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思考: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所以△BAD≌△CAD(SSS).所以∠B=∠C.]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所以△BAD≌△CAD.所以BD=CD,∠BDA=∠CDA= ∠BDC=90°.[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解: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Ⅴ.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板书设计12.3.1.1 等腰三角形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5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新授: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 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II引入新课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III例题与练习1.如图2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④若已知AD=4cm,则BC______cm.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练习:P53练习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