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道德的起源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1.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 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1)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全人类道德,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1) 何为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道德,同时又是向未来 共产主义道德迈进和提升的先进道德类型,本质上属 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道德基 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代表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类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第二讲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二)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 道德 在提倡维护公共道德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 最大化。 (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性和虚 伪性 相互之间妥协,目的是摄取更大商业经济利润。
(四)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广义:涵盖了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 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人类的道德在内的 科学体系。 狭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道德。
(三)情感欲望论 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人的情感与欲望,如有 去苦求乐、追求幸福的心愿。 中国:南宋陈亮提出,人的善性来自人的物 质生活欲望。 康有为认为,人的去苦求乐的欲望是道德直 接的本源。 西方:英国霍布斯、洛克、边沁、密尔都认 为,快乐与痛苦是道德善恶之根源。 “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费尔巴哈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本讲教学要点: 1.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道德起源说。 2.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 3.道德发展的规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一)天意神启论 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对上帝的旨意。 中国:天命、天启、天理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汉代董仲舒 “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代董仲舒
(二)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不同点:社会主义道德是初级阶段,具有阶 段性,共产主义道德是道德的最高层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一)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 制度的制约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 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 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 恩格斯文集》第2卷
第一章 道德概述

道德是什么?
问题:人为什么需要—— 道德?
换一种提法:人是否能过一种没有道德 的生活?或者说,人是否在没有道德的 情况下能获得幸福生活?
31
[案例] 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
据湖北《 东楚晚报》2006-5-30报道,黄石理工学院40 名学生自发组织到浠水散花江边郊游时发生悲剧,两名大 学生坠江身亡。在两名大学生坠江约5分钟时间,有3名 同学见200米远的轮渡码头停着一艘船,急忙赶到船上 求助。“我们3个人跪在船上哀求,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下 水救人!哀求了半天,他们才给了几只救生圈。”一名学 生痛心地告诉记者,“紧急关头,如果船上水手能伸出援 手,也许悲剧可以避免。”
6 董 仲 舒
神启论
评价: 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外在的神、天等,看到了 道德起源的外在性和客观性。 把道德的起源看作是人自身之外的东西,是人 不能左右的东西,无疑会使人对道德现象和道 德规范产生敬畏感,容易树立起道德的权威性 和客观性。 把道德起源问题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必然,不仅 否定了人的道德自由,也会僵化对道德的理解, 导致道德宿命论。
14
动物本能论
• 又称为“自然起源论”和“自然本能论”,是 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 能。 • 他们将达尔文主义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牵强移 植到社会生活领域,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说明道 德的起源,根据某些动物的合群性便认为动物 也具有“社会本能”,而人类社会的道德不过 是动物的“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是动物的 合群性的复杂化。
27
三、道德是什么?
人生问题的核心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如何做人” 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本章就从理论 到实践阐述我们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思考:道德是什么?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道德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固有价 值尺度,道德使人真正成为目的,获 得其独特的价值和尊严。道德内在于 人,是人们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道德能够丰富、 充实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性更完善, 使人格更高尚,使人生更美好。
总之,坚守道德,能使人们尽可 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满创造性和 富有意义。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 德的深层本质)
在道德的本质问题上的主要争论:
主观精神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思 想家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人的主观精神 或理性决定的。
客观精神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道 德的本质是由神或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
物质生活水平决定论。这种观点认 为人的道德素质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水 平决定的。
(四)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 条件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 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 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 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 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 德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 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第三节 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二、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一)客体论。客体论把道 德的起源归结为人以外的因素。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为神启论、 天道论、理念论;另一类为教育 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 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 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 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一) 、道德与人类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 永远存在下去,是历史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 史阶段产生的。 我们知道,道德是人对道的得,(同学们想象 我们在讲到的概念时那瞪的大大的眼睛),道 德是人的道德,是人的本质属性,没有人无所 谓道德不道德。要回到道德是从什么时候产生 的,首先要回答人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二) 、道德与社会关系 上面我们说,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有了 人之后才产生的,人的产生出现实道德产生的 必要条件,没有人就不可能有道德。但人的产 生不是道德起源的充分条件,并不是说有了人 马上就有了道德。第一批从动物脱离出来的人, 虽然已不再象动物那样完全靠本能的指导来行 动,但作为正在形成的人,他们仍然在很大的 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本能。他们野处群居,没 有夫妇匹配之合,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没有 伦理可言,乱伦想象普遍存在。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提法是道德有没有明确的 根据或基础,能找到理由说明人应该善良、 做公正的事而不做坏人坏事吗?
1、如果一个人有宗教信仰,那么他就确实有 了他本人的道德的基础,他们认为当且仅当生 活中有上帝,来世或某种宗教时,他们的生存 才有意义、有目的、他们才有理由做到有道德。
2、一个人基于自觉的自身利益能证明,无论 如何,行善一般比作恶要好,创造一个好的世 界和社会一般比创造坏的好。需要说明的是, 并非暗示一个人应该追求自身利益,只是说如 果人人都尽力做好事,做好人而避免和制止坏 事,这就符合每一个人的自身利益。例如,一 个团体内没有任何人杀人、偷窃、说谎、欺诈, 那么该团体的每个成员就都会得益。任何一个 成员都会说:“我做好事不做坏事符合我的自 身利益,因为这样做我就受益,不这样做我就 会被排除团体或受到惩罚。”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判断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品格的完美,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是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第一节道德的一般分析一、道德的起源①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②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③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判断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它同人和社会的诞生一样,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劳动。
道德与政治、法律一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道德的内涵(一)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二)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以自己所属阶级的阶级利益为判断标准的。
(三)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判断、多选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四)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道德的功能(多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第二节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的内涵判断它是一种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多选)(一)稳定性。
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具有传承性。
(二)具体性。
职业道德是一定职业范围内道德调整的特殊方式。
(三)适用性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释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张)

泸沽湖素有“东方女儿国”之称, 居住湖畔的摩梭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初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保留着母系社 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之间建立偶居 婚姻关系的走婚习俗,带给人们一种神 秘的感觉,并且成为当今世界研究人类 社会形态和母系社会婚姻习俗的鲜活材 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当政府 主导下,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开始发展旅 游产业。先是一家一户招揽游客,后来 由多家联合成立旅游开放公司开展旅游 产业。 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原始纯朴的 摩棱风俗与伦理道德发生了实质性的变 化。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劳动 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真正人的起点。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出社会, 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劳动成 为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这集中体现在以 下在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 第三,在劳动中形成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 动力。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直接基 础。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个人与整体、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 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交往关系时, 道德才有可能发生。 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 的日趋复杂相一致。临时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早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中期以后)。 原始的图腾崇 拜、风俗习惯→道德。
3、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精神条 件。人类社会意识的形成,使人明确认 识到活动的环境与对象,并且给活动注 入了目的和意图,使活动具有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社会 交往的频繁,人际交往需要约束个人行 为的要求越来越明朗,当这种普遍的、 共同的要求经过一定的集中概括,“应 该”的要求从一般的价值观念中分离出 来,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就形成了 比较严格和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因此道德更具稳定性,可以超越时代和阶级。
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道德、哲学 、宗教、艺术
首先,道德实践过程是实际活动与 精神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再次,道德又引导个人超越自己的利益,是为了更多的个人 利益得到保障。
积极方面
不足之处
道德本 道德对个体需要的超越性,对 体论 个体的规范,揭示出了道德的
一般特性。
造成对个人利益的轻视和践 踏,并否认人的意志自由和 主体的能动作用
道德工 揭示了人在道德生活中的创 具论 造性作用和主导地位
道德规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 范说 本质特征
这个女儿!
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确立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把道德视为 实现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具。
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伊壁鸠鲁:“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 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霍布斯:人们的自我保存,利己需要是目的,而自然法的一切 条文,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工具,不得与之相悖。
容易导致利己主义、个人主 义、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 虚无主义
扼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些人不感冒
道德主 追求主体的人在道德面前的 忽视了主体性的社会历史内
体说 意志自由
容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1、从道德特性来看: 接受社会约束——心甘情愿地接受 2、从道德实践活动来看: 外在制约性——内在要求 3、从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主体性相互关系来看: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 道路。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道德的起源。
2(掌握道德的本质。
3(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和任何道德理论都在探讨和解决的理论课题,不同的理论流派、不同的思想家对道德起源问题都作出自己的解释。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
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是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即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神的启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道德的起源PPT资料(正式版)

社会 性道 德结 构
道德的现象结构
道德活动现象 道德意识现象 道德规范现象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道德的关系结构 集体与集体的道德关系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道德的水准结构
过时道德 应世道德 趋前道德
二、个体性道德结构
个体性道德结构,是从道德的 个人情境及其个性形成、个人素 质及品格入手,从微观个体的角 度,将个人看作为道德的主体或 载体,揭示其内部各要素依据某 种关系而组合构架的体系模式。
“文革”
—— 被“道德”凝固的时代
第三章思考题:
1、简述人的本质。 2、何谓人的道德需要的两重性? 3、试析道德的起源。 4、试论“囚徒困境”与人类道德。 5、如何理解“道德是一种必要的恶”? 6、试述道德的本质。 7、试述道德结构态势的无序性和有序性。 8、伦理学应该怎样描绘道德结构模式? 9、道德有哪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第二,人自身的生产活动也 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3、道德产生的内在源泉
人不仅在劳动这种生产方式中 表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证明自己 作为人的身份,同时也产生出属于 人的需要,这里当然也包括道德的 需要。当人类的道德需要作为个人 的道德需要表现出来的时候,个人 之需要道德,就直接与个人的生存、
3、道德是人的本能的体现 4、道德由人的情感欲望产生
个体道德的境界结构
自由的道德境界
合作还 道德修养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是背叛? 当人类的道德需要作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表现出来的时候,个人之需要道德,就直接与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完善的需要联系起来了。
过时道德 创获精神财富活动=科教文化
第1章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2.道德的起源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 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 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 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 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 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 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 的根源, 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 机械的理解。 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 济关系中找到根源, 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 根本原因之所在。 根本原因之所在。
4、动物本能论 、 自然起源论) (自然起源论)
以达尔文为代表 的进化论伦理学 认为, 认为,人类道德 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社会)本能, (社会)本能,道德不是人 所独有的, 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 动物都有道德感。 动物都有道德感。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 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 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 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 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 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 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 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道德工具论就是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确立人的中心 道德工具论就是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 确立人的中心 和主体地位,把道德视为为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 和主体地位 把道德视为为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 具。 道德工具论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道德工具论的核 道德工具论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 道德工具论的核 心是要确定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而道德工具主义 心是要确定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 而道德工具主义 主要是指利用道德的至高地位和作用来为某一阶级、 主要是指利用道德的至高地位和作用来为某一阶级、 某些政治集团服务,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 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 某些政治集团服务,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
德论.第二章

责任,作为道德规范,是在道德义务的基础上 产生的又一次升华。如果说道德义务还较多地表现 为外在道德要求,那么责任就已经把这种外在要求 转化为内在道德要求。 因为责任是人们主动意识到的义务,它具有着 良心的成分。换言之,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是一 种“绝对命令”在人之外和在人之内的两种表现形 式。由此可见,责任所包含的道德自觉的强制力和 道德理性,是所有规范中最多的,也是社会的道德 要求和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需要结合得最紧密的。 因此,责任在道德规范的整个表现体系中,是处于 最高级层次的道德规范。
弗洛伊德说,原始民族对禁忌事物必然采取一 种矛盾的态度。在潜意识中,他们极力想去触犯它, 却又怕这样做;他们恐惧,正是因为他们想这样做, 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只是由于恐惧战胜了欲望罢了。 所以,禁忌是针对人类某些强烈的欲望而由外力所 强迫介入的原始禁制。然而,对禁忌破坏的欲望仍 然存留在人类的潜意识里,每个遵守禁忌的人都怀 有一种矛盾的心态。(如婚制禁忌、鬼神禁忌等) 原始民族的一些常见的禁忌,包括:(1)对敌 人的禁忌;(2)对统治者的禁忌;(3)对死人的 禁忌等。还有对神灵的禁忌。
佛家还有“十善”说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 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 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 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 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 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关 于道德起源问题的假说:在人类的幼年时代,人们 曾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之中,在那里,凶恶的父亲 独占了全部女性,并把成年的儿子们都驱逐出部落。 有一天,被赶走的兄弟们聚合在一起,杀死并吞食 了自己的父亲……。当这一切都结束以后,这些儿 子们又都后悔了,他们重新怀念起自己的父亲,并 开始执行两项“决议”:第一,祭奉象征着父亲的 某种动物,禁止无故伤害它;第二,凡本部族的男 子,一概不准在部族内占有女性。于是,原始图腾 崇拜和外婚制便由此产生,而这些原始禁忌正是最 初社会道德的雏形。 目前,很多的人类学以及文化伦理学都认可, 图腾是原始人用以规范其思想与行为的重要载体, 具有道德的功能,它就是原始人的道德表现形态。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

The Ten Commandments I am the Lord, Your God; do not worship false gods. Do not take the name of God in vain. Keep holy the Sabbath Day. 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Do not kill. Do not commit adultery. Do not steal. Do not bear false witness against your neighbor.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spouse.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belongings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 律
教学要点: 本章讲述1.道德的起源。在历史上也多种多样的道德起
源观念,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正解决了道德起源的客观 基础,并把握了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过程。2.人类道 德发展的历史阶段。3.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以及4. 如何批判继承道德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5学时 参考书目: 1,《孟子》 2,《荀子》 3,卢梭:《论科学和艺术》,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教学内容:
2.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方面,我们人类能 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世界,并且能够以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形成 对对象物的认识,而且,人们有能力通过发展自身思维能力,获得 对周围世界的本质的越来越广大、深入的认识,也能够形成对事物 有利或有害于己的看法和观念,也能够反思到什么的合作形式能够 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人类的意识 和自我意识是紧密相联的,人类个体有了自我意识,能反思自己的 生存目的,能反思人与人交往的应然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有关责任、义务、善恶等道德意识。
道德及其发展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2.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七、道德的历史和发展规律
(一)道德历史演变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影响和制约道德的发展。
道德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先后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出现五种不同的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是: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对立。
奴隶社会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种对立的道德,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道德占统治地位。
历年真题9: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B.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C.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D.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答案:C
解析:道德起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
道德功能有:调解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其中,调解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功能。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其他功能都是建立在调解功能和认识功能的基础之上的。
第1章道德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 道德
四、 道德的分类
(一) 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划分 (二) 依据经济关系划分
第一节 道德
四、 道德的分类
(一) 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划分
1
社会公德
2 职业道德
3
家庭道德
第一节 道德
四、 道德的分类
(一) 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划分 1. 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为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 的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原则和行为准则,是人们 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在我国,爱 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 本的社会公德。我国《宪法》明确规定,遵守社会 道德是一切公民的义务。
课外拓展
第一节 道德
记一记
《八荣八耻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明晰。 你拍二,我拍二,爱国爱校爱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服务人民记心间。 你拍四,我拍四,崇尚科学立大志。 你拍五,我拍五,团结友爱讲互助。
课外拓展
第一节 道德
记一记
《八荣八耻拍手歌》 你拍六,我拍六,做事诚实不能丢。 你拍七,我拍七,参加劳动要积极。 你拍八,我拍八,自觉遵纪又守法。 你拍九,我拍九,克服困难争上游。 你拍十,我拍十,知晓荣辱会做事。
第一节 道德
四、 道德的分类
(一) 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划分 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 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它是以责任、 权力和利益为基础,在工作中协调个体、群体与 社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第一节 道德
四、 道德的分类
(一) 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划分 3. 家庭道德
第一节 道德
四、 道德的分类
(二) 依据经济关系划分
道德的起源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二、道德的起源(一)天意神启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汉书·董仲舒传》“摩西十诫”*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谨守圣安息日;* 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二)先天人性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公孙丑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孟子·告子上》康德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三)情感欲望论爱尔维修卢梭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洛克(四)动物本能论“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社会本能。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以上观点的缺陷:第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第二,把道德说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强制性的规约。
第三,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
(五)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唯物主义社会关系自我意识劳动首先: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社会、创造了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的道德,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社会关系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和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道德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⑴“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摩西十诫。
⑵“天赋道德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代表人物:孟子,康德。
⑶“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代表人物:卢梭和亚当斯密。
⑷“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代表人物:达尔文。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
2.马克思的观点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
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所以从这一方面说,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
【讨论】狼孩的故事,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本讨论是为上面(1)(2)这两个知识点服务的,学生是能回答出来的,答案很明显了,老师总结再强调一下即可)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生产关系,(哪些关系?可以请学生举例回答)如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有关善与恶、
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
远古时代的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
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
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道德内涵和本质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如“不可偷盗”的行为规范,我们可以肯定它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没有个人私有财产,是不会产生“不可偷盗”这种道德观念的。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哪些道德观念?
【小结】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观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关系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关系的变革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这是问题的本质原因所在。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1.道德的功能的含义,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功能的表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激励和刺激个人完善的精神力量。
2.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
(1)认识功能
道德历来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道德认识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
题。
这一点看来,道德是一种知识,是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认识自我和创造人生的指南。
因为良好的道德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校、家庭、社会长期教育的结果。
学校、家庭、社会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播,道德行为的评价和道德榜样的树立等手段,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提升人们的道德信念,从而为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
(2)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和联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矛盾。
在非对抗性的矛盾范围内,就需要由道德加以调节,其中包括调节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调节个人与朋友、同事的关系;调节个人与领导的关系;调节个人与集体乃至与国家的关系。
道德的这种调节功能,一方面可以指导人们在行动之前采取正确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出现矛盾的时候可以纠正错误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可以说,道德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调节器。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案例】《珠海特区报》曾报道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年轻人在楼下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丢失后,一怒偷走了别人的一辆新车,跑到家门口,却发现装有1000多元钱的钱包忘在那里,于是又着急骑车跑回去找,只见一位20多岁的女孩正拿着自己的钱包等在车棚,问了几句,便说“我的车被人偷了,我身上没带钱,你先借我2元,我坐车回去,留个地址,我明天还给你。
”偷车人脸一红,慌乱地向后一指说“我刚才看到那边有辆自行车,也许是你的吧。
”说完撒腿就跑,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说:“真希望天上响个炸雷,将自己肮脏的灵魂炸个彻底。
”他发誓:今生绝不再做亏心事。
正是这个女孩的高尚行为,挽救了一个险些变坏的灵魂。
可见,道义的教育威力巨大。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表明:道义的力量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道德对经济基础的影响: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等)的存在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道德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增强大学生成材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
生的成长环境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道德历史发展
(一)五种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二)道德发展规律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虽然在一定时期、某个特定地区可能有某种倒退现象,但是不能以偏概全,道德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三)道德进步表现
1.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