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
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化学第一册)
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4)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5)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5.认识丁达尔效应6.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7.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胶体及其主要性质难点难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丁达尔效应教学方法与过程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同一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化合物,100多种元素可以能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我们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来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
2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A.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某种标准再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下B.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叫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可以采用交叉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氧化物质的性质可对氧化物进行分类,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如CaO;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如CO2;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如Al2O3;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不成盐氧化物,如NO.CO;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别的物质(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理解其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这种转化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养学生基于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推理判断物质类别及转化关系的能力,初步构建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认知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其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规律。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物质分类及转化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树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标准及其类别(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
•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其实例。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复杂物质的类别,如酸、碱、盐等化合物的分类。
•掌握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物质分类及转化示意图)•实验器材:常见物质的样品(如水、空气、铁、二氧化碳等)、试管、烧杯等•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学习资源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讲解物质的分类标准及类别。
•实验演示法:通过展示物质的性质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分类的依据。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转化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归纳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几种常见物质(如水、空气、铁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提出问题: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它们之间能否发生转化?如何转化?2. 新课教学•物质分类:•讲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通过实例区分。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及物质的转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物质的转化[知 识 梳 理]知识点一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盐酸(分析纯)的试剂标签通过上图可以知道,HCl 是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盐酸里面还含有其它的元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究竟怎样?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即对事物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标准不同,同一事物所属类别不同 (2)举例:①Na 2CO 3⎩⎪⎨⎪⎧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钠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碳酸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属于易溶盐②将不同的物质与它所属的类别进行连线。
2.树状分类法(1)含义: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法。
即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2)举例:由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知识点二物质的转化1.酸、碱、盐的性质(1)酸的通性(以稀盐酸为例)(2)碱的通性[以Ca(OH)2为例](3)盐的通性(以Na2CO3为例)2.物质的转化关系(1)物质间的转化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考虑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单质→氧化物→碱→盐。
②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
③按照酸的通性、碱的通性等进行转化。
(2)各类无机物间的典型转化微判断(1)Na2SO4、KNO3都是含氧酸盐。
( )(2)HNO3既属于一元酸又属于含氧酸,这种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 )(3)Na2CO3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 )(4)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 )(5)金属铁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 )(6)2Na2O2+2H2O===4NaOH+O2↑是置换反应。
( )答案(1)√(2)×(3)×(4)×(5)√(6)×微训练1.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Na2CO3→NaOHB.CaCO3→Ca(OH)2C .NaNO 3→NaClD .FeSO 4→CuSO 4解析 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A 项符合题意;CaCO 3不溶于水,故不能与可溶性碱反应得到Ca(OH)2,B 项不符合题意;NaNO 3无论与哪种物质反应均无法得到NaCl ,C 项不符合题意;FeSO 4与金属铜、Cu(OH)2及可溶性铜盐都不能反应,故不能得到CuSO 4,D 项不符合题意。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要求】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探究、总结。
【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大小不同、颜色不一的玻璃小球若干等【教学过程】课堂备用练习:练习1:请按教材图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 的树状分类图。
练习2:人们把球分成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属于( )。
A.树状分类法B.环状分类法C. 球状分类法D.交叉分类法练习3.给物质分类的好处在于 ( )。
A.有利于认识事物B.有利于弥补事物的先天不足C.有利于人们开拓视野D.有利于发现事物的特性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熟悉酸、碱、盐的性质。
2.了解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3.熟悉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初高中衔接内容——1.酸、碱、盐的性质(1)酸的主要化学性质(2)碱的主要化学性质(3)盐的主要化学性质2.物质的转化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
高中化学 新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目标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明确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3.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合格性考试1.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和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点。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1)2.结合典型的物质,能从不同视角对典型的物质进行分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2)等级性考试1.能从组成、结构等方面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从物质的组成、性质、构成微粒等多个视角对物质进行分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3)2.能根据物质的类别、组成、微粒的结构等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评估所做说明或预测的合理性。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水平4)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答案P157一、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任何物质都是由组成的,根据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2)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互称为;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O2和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3)树状分类法①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某种标准再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
②举例: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下:(4)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交叉分类法在不同的物质和它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5)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类别概念举例联系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的氧化物CO2、SO3等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Fe2O3等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1)(初高中衔接)现有下列物质:a.空气、b.氧气、c.铁、d.H2SO4、e.NaOH、f.CaO、g.氯化钡、h.CO2,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以上均填字母序号)。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1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一、分类的方法1、单一分类法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 2、O 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被分类的物质物质类型分类标准3、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依据(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2)物质分类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化学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
化学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1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1)本节教学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第一课时。
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首先接触的化学知识。
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通过对分类方法的系统研究,学生可以分类梳理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进行系统化处理。
同时,通过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的方法,研究胶体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这种方法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中化学研究过程中。
本节教学目标包括:从宏观上研究对物质的分类,从微观上辨析分散系的分类,建立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理解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来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科学思想,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掌握物质和分散系的分类方法,了解胶体的概念和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复初中化学中有关物质分类以及反应类型分类的知识,预本课内容。
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用品。
引入部分可以通过展示机器人对快递件的高速分拣来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方法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在很多场合使用分类的方法,比如在图书馆、商场、药房、查字典、户籍管理等等。
分类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容易地寻找所需要的物品,提高研究和工作的效率。
在高中化学的研究中,第一个知识点就是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法,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
科学的分类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深入研究。
为了保证分类的科学性,必须建立科学准确的分类标准。
例如,在快递件分类视频中,机器是按照邮件的目的地进行分类的,其他方式分类并不科学。
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类,最科学的标准是按性别分。
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可以形象地称为树状分类法。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3)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五、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
化学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
化学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一、分类法的涵义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它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能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物品或信息,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
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研究领域,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二、常用的分类法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交叉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某一物质的多重属性。
2.树状分类法:(1)含义: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三、分类法的应用1.物质的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掌握物质之间转化的基本条件和规律。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物质之间转化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物质分类标准。
掌握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背后的微观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管、酒精灯等。
化学试剂:钠、水、酚酞指示剂、盐酸、氢氧化钠等。
教学课件:包含物质分类图表、实验步骤和示例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学场景】教室前方的屏幕上展示了一张超市货架的照片,各类商品井然有序地分类摆放。
学生们好奇地注视着屏幕,等待教师的引导。
【教师活动】教师微笑着指向屏幕上的照片,并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师生对话】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张超市货架的照片,有没有注意到商品是如何摆放的?”生1:“老师,商品都是按照种类摆放的。
”师:“非常好!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呢?”生2:“方便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
”师:“没错,分类摆放不仅方便了顾客,也提高了超市的管理效率。
同样地,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面对着成千上万的物质。
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应用它们,我们也需要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超市商品分类摆放的实例,引出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出发,自然地过渡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
【过渡语】“那么,在化学中我们是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呢?不同种类的物质之间又能否相互转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这一神秘的化学世界。
”教师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期待,成功地点燃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物质分类(约15分钟)【教师活动】教师打开课件,展示出一幅清晰的物质分类图表。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历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主要围绕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展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类原则和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
二、学习目标1.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原则,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依据及特点。
2. 理解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及转化的基本条件,能够描述简单的物质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物质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及描述转化过程的能力。
3. 通过学期末的化学知识综合测试,评价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和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化学概念,引出本课主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并简单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原则,包括根据物质组成、性质、用途等方面的分类。
重点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依据及特点,如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物质实例,分析其分类依据和特点,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
4. 转化关系讲解:介绍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及转化的基本条件,如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重点讲解简单的物质转化过程,如酸碱中和反应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物质分类及转化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疑问。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简单的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物质分类及转化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物质的分类和简单的物质转化过程描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
3. 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相关问题,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本课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方法。
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学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案一、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同一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互称为 ;不同元素可以组成化合物,100多种元素可以能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我们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来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
(2)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A .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________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举例:Na 2CO 3⎩⎨⎧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B .树状分类法(1)含义:对________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________的分类法。
(2)举例:物质⎩⎪⎪⎨⎪⎪⎧⎩⎪⎪⎨⎪⎪⎧ 单质⎩⎨⎧如 如 化合物⎩⎨⎧如 如 如氧化物如 混合物(3)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氧化物质的性质可对氧化物进行分类,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 ,如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 ,如 ;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 ,如 ;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如;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
2.分散系及其分类(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
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Fe(OH)3胶体的制备:向40mL 中逐滴加入5~6滴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化学方程式:(4)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了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
常见的胶体:二、物质的转化1.酸、碱、盐的性质同类物质的性质具有相似的性质,酸、碱、盐都各自有自己的化学通性。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学案
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分类方法和依据2、认识分类方法的应用3、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应用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难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分类思想的树立、运用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前预习:1、常见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分为、、和四种基本类型。
2、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
例如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①NaCl②H2SO4③CaCl2④CuO⑤H2O⑥Fe2O3 ⑦H2(1)依据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存在状态为标准,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为标准,可分为氯化物:________、氧化物:________。
(3)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标准,可分为酸:______、盐:______、氧化物:________。
学习探究:【探究一】交叉分类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即对事物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类别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探究二】树状分类法:对同一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及即对同类事物再分类。
请按下列线索提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 的树状分类图。
【探究三】分类法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堂检测:1.对若干物质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能有多种标准B.一定只有一种标准C.可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D.可能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2.下列各组,可以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的是()A.烧杯、烧碱、燃烧匙、烧瓶B.酒精、酒精灯、水、盐酸C.干冰、一氧化碳、石墨、金刚石D.H2、HCl、NaOH、NaHCO33.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4.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或归类错误的是()A.混合物:盐酸、生铁、空气B.化合物:烧碱、硫酸、氧化镁C.盐:食盐、生石灰、石灰石D.单质:石墨、臭氧、水银5.在我们身边,下列各类物质存在最多的是()A.纯净物B.含碳化合物C.单质D.化合物6.下列各组物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从属于前者的一组是()A.金属氧化物,氧化物B.含氧酸,酸C.盐,酸式盐D.钠盐,含钠的化合物7.下列物质的分类采用树状分类法的是()A.铁是单质,又是导体B.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C.氯化钠是钠的化合物,又是氯化物D.氢氧化钙是纯净物、化合物,又是碱8.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A.①B.①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是()A.石灰石B.H2CO3C.CaCO3D.CH4分散系及其分类学习目标: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2、了解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学案
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分类方法和依据2、认识分类方法的应用3、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应用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难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分类思想的树立、运用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前预习:1、常见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分为、、和四种基本类型。
2、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
例如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①NaCl②H2SO4③CaCl2④CuO⑤H2O⑥Fe2O3 ⑦H2(1)依据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存在状态为标准,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为标准,可分为氯化物:________、氧化物:________。
(3)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标准,可分为酸:______、盐:______、氧化物:________。
学习探究:【探究一】交叉分类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即对事物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类别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探究二】树状分类法:对同一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及即对同类事物再分类。
请按下列线索提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 的树状分类图。
【探究三】分类法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堂检测:1.对若干物质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能有多种标准B.一定只有一种标准C.可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D.可能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2.下列各组,可以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的是()A.烧杯、烧碱、燃烧匙、烧瓶B.酒精、酒精灯、水、盐酸C.干冰、一氧化碳、石墨、金刚石D.H2、HCl、NaOH、NaHCO33.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4.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或归类错误的是()A.混合物:盐酸、生铁、空气B.化合物:烧碱、硫酸、氧化镁C.盐:食盐、生石灰、石灰石D.单质:石墨、臭氧、水银5.在我们身边,下列各类物质存在最多的是()A.纯净物B.含碳化合物C.单质D.化合物6.下列各组物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从属于前者的一组是()A.金属氧化物,氧化物B.含氧酸,酸C.盐,酸式盐D.钠盐,含钠的化合物7.下列物质的分类采用树状分类法的是()A.铁是单质,又是导体B.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C.氯化钠是钠的化合物,又是氯化物D.氢氧化钙是纯净物、化合物,又是碱8.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A.①B.①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是()A.石灰石B.H2CO3C.CaCO3D.CH4分散系及其分类学习目标: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2、了解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第1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了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基于初中,教材介绍了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还介绍了新的概念:同素异形体。
从简单的物质组成深入到物质的性质,学习氧化物的分类,引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2)通过初中学习的物质分类,初步建构分类的模型。
(3)通过分类的思想认识酸、碱、盐和氧化物。
三、评价目标(1)通过生活中涉及到分类的例子,诊断并发展学生分类的意识水平。
(2)通过化学中的分类应用,从元素价态、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重新认识物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方法的掌握水平。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但对分类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因此在高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于酸、碱、盐、氧化物的定义也在初中学习过,但对其进行分类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拓展,由从物质的组成发展到认识物质的性质为主。
五、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讲解法、归纳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双11”快到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快递需要运输,这么多快递是如何运输到全国各地的?【生】快递小哥运输,但很辛苦。
【师】是的,大家有没有听过智能机器人,它们可以帮忙运输快递,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呢?【生】观看视频了解【师】从中可以看出这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段或方法?【生】分类【师】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在什么地方用到分类的方法呢?【生】超市买东西,图书馆买书......【师】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合理的分类方法,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那么什么是分类呢?【PPT展示】方法导引——分类(课本有,请翻开课本,看资料卡片)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分类的科学方法,为后面化学知识学习运用分类的方法埋下了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一、分类法的涵义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它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能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物品或信息,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
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研究领域,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二、常用的分类法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交叉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某一物质的多重属性。
2.树状分类法:(1)含义: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三、分类法的应用1.物质的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
如根据状态可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根据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
而根据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
(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2)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1.1.2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一、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存在比较广泛,大家熟知的溶液都是分散系。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有:烟、雾、碘酒、食盐水、有色玻璃等。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1)依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分散系。
(2)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为三类分散系:二、胶体及其主要性质1.Fe(OH)3胶体的制备: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即可得到Fe(OH)3胶体。
反应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 +3HCl温馨提示: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沸腾,但不宜长时间加热,否则也容易出现浑浊,产生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实验过程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溶液出现浑浊。
2.胶体的性质:(1)在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得到的分散系类别是悬浊液,将其进行过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上留有红褐色固体,液体由浑浊变澄清;将Fe(OH)3胶体进行过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无明显现象。
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胶体可通过滤纸,悬浊液不能通过滤纸。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当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无光路现象出现。
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3)把制得的Fe(OH)3胶体注入“U”形管中,插入两个碳棒,接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碳棒附近颜色变深,说明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这就是胶体的电泳现象。
(4)把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现象是:先生成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最终得到棕黄色溶液,其原因是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当加入稀HCl时,Cl-中和正电荷,使Fe(OH)3胶体粒子聚集得到Fe(OH)3沉淀;当再滴入稀HCl时,发生Fe(OH)3+3HCl==FeCl3+3H2O反应,得到FeCl3溶液。
温馨提示:①胶体分散质颗粒在水分子不均匀的撞击下,做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次要原因。
②同种胶体吸附同种电荷,所以它们互相排斥。
加入电解质后,会破坏胶粒外面的电荷层,从而使胶体发生凝聚。
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是胶体稳定的主要原因。
③胶粒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结合成大颗粒而沉淀的过程,方法有:加入电解质、加热、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3.胶体的应用:士壤的保肥作用、制豆腐的化学原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明矾净水原理等。
[归纳总结](1)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与分散系类别的关系: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区别溶液和胶体的简单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2)胶体的主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胶体的聚沉。
1.1.3物质的转化【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道,从物质的组成及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还可以继续再分……那么,这些物质间是如何来的呢?他们之间能不能进行转化呢?如果能,又是如何进行转化?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
同一类物质在组成或某些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和性能。
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分类如下:一、物质的性质1.金属的性质:(1)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得无氧酸盐或金属氧化物。
(2)与酸反应:金属活动表H前面的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H2;金属与HNO3、浓H2SO4不发生置换反应。
(3)与盐溶液反应: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例如:Fe+CuSO4=Cu+FeSO4;K、Na、Ca等非常活泼的金属与盐溶液不直接发生置换反应,其反应比较复杂。
2.非金属的性质:(1)与金属反应:大多数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与氯气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2)与非金属反应:可得非金属氧化物或非金属氢化物。
(3)与H2O的反应:如C+H2O(气)CO+H23.碱性氧化物的性质(1)与H2O反应:碱性氧化物(易溶)+H2O→碱(易溶),如:K2O+H2O=2KOH CaO+H2O=Ca(OH)2。
(2)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如:Na2O+SO3=Na2SO4。
(3)与酸反应:碱性氧化物+酸→含氧酸盐+水;例如CuO+2HNO3=Cu(NO3)2+H2O。
4.酸性氧化物发生的反应(1)与水反应:酸性氧化物+水→酸例如:SO3+H2O=H2SO4P2O5+3H2O=2H3PO4;注意:SiO2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3)与碱反应:酸性氧化物+碱→盐+水;例如CO2+2NaOH=Na2CO3+H2O,注意难溶性的碱与酸性氧化物不反应。
5.碱的性质(1)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2)与酸反应:碱+酸盐+水。
(3)与盐反应:强碱+弱碱盐→弱碱+强碱盐即强碱制弱碱,如:3NaOH+FeCl3=Fe(OH)3↓+3NaCl;KOH+NH4Cl=NH3·H2O+KCl,若反应物是浓溶液或加热时,则NH3·H2O分解生成NH3↑+H2O。
(4)难溶性碱的不稳定性: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难溶性碱碱性氧化物+水,如:Cu(OH)2 CuO+H2O ;2Fe(OH)3Fe2O3+3H2O,强碱稳定,受热难分解。
6.酸的性质(1)与金属反应(见前述)。
(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酸+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水,如:CuO+2HNO3=Cu(NO3)2+H2O。
(3)与碱反应:碱+酸盐+水。
(4)与盐反应:强酸+弱酸盐→弱酸+强酸盐,即强酸制弱酸,如:2HCl+Na2CO3=2NaCl+H2O+CO2↑。
7.盐的性质(1)与金属反应(见前述)。
(2)与碱反应(见前述)。
(3)与酸反应(见前述)。
(4)与盐反应:盐+盐→生成两种新盐;生成物要有沉淀,如:CaCl2+Na2CO3=CaCO3↓+2NaCl;BaCl2+Na2SO4=BaSO4↓+2NaCl。
二、物质的转化1.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我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类型实例化合反应A+B=AB2H2+O22H2O分解反应AB=A+BCaCO3CaO+CO2↑置换反应AB+C=A+CBH2+CuO Cu+H2O复分解反应AB+CD=AD+CB NaOH+HCl=NaCl+H2O(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是从形式上划分的,它不能较深入地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
如:CO+CuO=Cu+CO2不属于任何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2)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物质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离子,只要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这三个条件之一,就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在判断是否为复分解反应时应注意:①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虽然是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但反应物间并没有交换成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如:Ca(OH)2+CO2=CaCO3↓+H2O(看着像却不是)。
②碳酸盐与酸反应虽然生成了三种化合物,但是其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源于碳酸的分解,所以和复分解反应概念并不矛盾。
如:CaCO3+2HCl=CaCl2+H2O+CO2↑ (看着不像却是)。
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一些有得氧和失氧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的本质是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化合价的变化,如CuO+H2=Cu+H2O。
所以,从本质出发,我们将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而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用化学方程式完成下列物质间的相互转化:Ca CaO CaCO3CaO Ca(OH)2 CaCl2。
△△【答案】2Ca+O2=2CaO CaO+CO2CaCO3 CaCO3CaO+CO2↑ CaO+H2O=Ca(OH)2Ca(OH)2+2HCl=CaCl2+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