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合集下载

《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开设对象(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目的:初步掌握化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化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和从事化学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获得先进的化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

其任务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本科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教他们“上路”、“上手”,从教学研究思路上让他们“开阔眼界”。

(三)开设对象:化学系化学专业本科生二、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无机化学及实验》。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探究式学习为基础,采用讲授、自学、案例、讨论、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

在情景中学,在探究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求异中学,在研讨中学,在实践中学。

(二)考核方式:考试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54学时1、教学内容[主要内容]绪言(2学时)0.1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体系.0.2化学教学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0.3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化学教学论的形成[重点难点]:化学教学论的内容体系和教学目的[学生掌握要点]:研究对象、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体系.第一章化学教师(4学时)[主要内容]:1.1.我国中学化学教师教育现状1.2. 21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评价1.3 .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点难点]:了解现代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初步掌握发展型化学教师的评价方法;认识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途径。

[学生掌握要点]: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途径。

第二章化学课程(6学时)[主要内容]:2.1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及其发展2.2中学化学教科书2.3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4国外中学化学教材概览2.5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趋势[重点难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其指导思想。

对中学化学教科书三序结合编写原则的理解。

[学生掌握要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作用及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编写原则,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趋势。

无机化学(化学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化学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号:x2030471学时数:56其中实践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3.5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讲授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单质及无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是后续化学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之具有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之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气体及热化学基础1.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气体分压定律及其应用、盖斯定律及其应用;了解分压、体系、环境、状态、功、热及热力学能等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焓、焓变的概念,掌握状态函数和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

2.重点:状态函数的概念及特点,标准生成焓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分压定律的应用,运用盖斯定律和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热。

3.难点:状态函数、焓及标准生成焓的理解。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熟练掌握质量作用定律,了解速率理论,并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说明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要求学生理解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标准平衡常数ΘK 及其应用,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的规律,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力学第三定律,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组成的计算。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变、标准摩尔反应熵变和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熟练掌握ΘK 与Θ∆m r G 的关系,熟练掌握Θ∆mr G 和m r G ∆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转变温度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吉布斯函数判据,熟练掌握通过计算判断反应方向和反应程度的方法。

有机化学大纲(应用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大纲(应用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Orgonic Chemistry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学分:6 理论学时:64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64学时,4学分。

考试课。

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分类、命名、反应类型及机理、制备方法、鉴别和有几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选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的能力及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工业分析与检验学科其他后续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复合材料学和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等)打下牢固基础。

同时授予学生特有的思维、推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要求学生应达到要求:1.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官能团的特征。

3.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鉴别方法。

4. 掌握各类主要有机化合物合成的主要方法。

5. 掌握某些重要的反应规则及反应历程。

6. 了解各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教材名称:《有机化学》付建龙、李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9年。

参考资料:《有机化学》天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高鸿宾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烷烃主要内容: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同系物、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结构、烷烃的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碳原子类型、氢原子类型及烷烃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杂化轨道理论第三章烯烃和二烯烃主要内容:烯烃及二烯烃的命名、异构现象、烯烃的结构、烯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烯烃的制备及用途、亲电加成及加成规则、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专业课程信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化学专业课程信息课程类型:院系公共必修课-B类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有机化学2-1 2 B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合成、性能、反应机理。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同学掌握对已知或未知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合成路线,研究反应机理,研究合成得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新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有机化学2-2 4 B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同学应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重要的反应机理、掌握电子效应并能预测反应的活性和方向性、设计合成新化合物、分析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结构化学 3 B课程内容的两大核心内容—电子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化学学科的学生在更深层次理解化学本质的阶梯,在化学课程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结构化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性质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原理,使学生从更高水平上理解各种化学的现象。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物理化学2-1 3.5 B物理化学是研究所有物质体系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化学中的问题,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物理化学2-2 2.5 B物理化学是研究所有物质体系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化学中的问题,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数课程类型物理化学实验2 B2-2《物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提高对物理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基础化学Ⅰ》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Ⅰ》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Ⅰ》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30803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系(部):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分学时: 96学时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的定位本课程是我院化学化工类、制药类、工业分析类、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必备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基本实验技能,并能将其与专业技术应用相结合,分析、认识专业技术中的相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在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思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的作用《基础化学Ⅰ》作为一门专业性基础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以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工生产、分析检验、药品生产、食品检测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遵循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人才定位,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实施“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训练、拓展能力形成”的职业能力递进教学模式。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这门课程是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前导课程有中学化学,但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后续课程有《基础化学Ⅱ》、《工业分析技术》、《生物化学》、《现代分析检测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等,课程的开设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基础化学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满足职业技能要求、专业课程必需的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把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与分析检测技术、化工生产技术等应用相结合,用无机化学的知识分析、认识专业技术中的相关问题。

初中化学教案内容分类

初中化学教案内容分类

初中化学教案内容分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2.常见化学实验:溶解、沉淀、气体生成、反应放热等实验。

3.化学的基本原理: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等。

4.化学实验设计:初步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

三、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教师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3.实验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5.问题解答:教师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内容。

3.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准确度。

4.考试成绩: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和成绩。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2.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和规划。

3.家长反思: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和支持。

六、教学延伸
1.参加化学实验比赛。

2.进行化学实验项目研究。

3.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学企业。

4.开展化学实验活动。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概述在高校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对于分析化学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3. 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4.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介绍(1) 分析化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学科的联系与交叉。

2. 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1) 常用实验室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 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量化分析(1) 溶液的制备和稀释;(2) 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论和实验;(3) 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和实验;(4) 配位化合物的制备和分析。

4. 分离分析(1) 色谱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比色法和比净法的原理和应用;(3) 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5. 质谱分析(1) 质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质谱仪的应用和数据解析。

四、课程实施1.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理论课程通过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实验操作课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2.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研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实验设计本课程中的实验设计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设计实验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 课程在专业人才培育方案中的定位本课程是化工类化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根底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把握一般化学的根本原理,及对化学人才的有关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组成和构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中学化学学习的根底上较系统地把握无机化学根底理论、根本学问、重要化合物的性质、试验技能和独立工作的力量,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科研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根底。

2. 课程设计本课程遵照教高[2023]14 号、教高[2023]16 号、教高厅函[2023]47 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育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全面提上升职高专教学理念,明确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明确人才培育模式的根本特征;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切实加强试验实训基地建设,树立全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力量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提倡者;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肯定要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提高的思想贯彻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而教师更多的是发挥教练与导演的引导、启发和沟通的作用。

在课程内容上,依据高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而成,表达“必需”、“够用” 的原则。

全书分为理论和试验两局部。

理论局部包括:绪论,化学根本量和化学计算,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素,原子构造和元素周期律,分子构造,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硼族元素和碳族元素,氧化复原反响和电化学根底,氮和磷,氧和硫,配位化合物, 过渡元素。

试验局部包括:无机化学试验须知,无机化学试验及其根本操作。

个别章节还附有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学问面。

在课程教学组织设计上,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乐观推广探究 教学做一体化、情境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学问技能体系系统化的目的。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12月1. 概述本科化学类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化学类(0703)所包含各专业的总称,由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本科化学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并经过教育部审核批准而设置。

本科化学类专业依托化学学科开展人才培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基础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也是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世界提供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化学通过化肥、化纤、医药、农药、材料的研制和生产、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占据战略支撑地位。

化学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化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物质的合成与反应、分离与提纯、分析与鉴定、性质与功能、结构与形态、剪裁与组装等。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传统和经验性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化学工作者更加注重通过模拟、设计和控制合成,实现对物质功能的优化和调控,并将化学研究从原子、分子层次,逐步推进到分子聚集体层次。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各主干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前沿交叉学科和领域。

这种交叉与融合的趋势淡化了化学各传统主干学科间的界限,促使化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站在一级学科层面上形成系统、连贯的学科思维。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学科。

化学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同时在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药学、医学等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推动作用;化学与上述学科相互交叉,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化学是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而这些交叉学科又为化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注入了活力。

化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需掌握必要的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能够在化学、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开展工作,具有学科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强等突出特点。

专业详解-化学(理学学士)

专业详解-化学(理学学士)

化学(理学学士)一、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2)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及生物化学、高分子科学知识等基础理论课,并通过化学基础实验课程和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实验操作能力;(3)能够运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及专业知识研究物质的设计合成、加工、结构分析及性能表征;(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研究、化学相关产业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了解化学某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5)具有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的能力,具有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专刊,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1、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普通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

2、专业课生物化学△、高分子科学导论△、化学信息学△、化学综合实验△、化学工程基础△、电化学原理、高分子材料、催化化学、配位化学。

3、专业选修课超分子化学、光谱分析、有机分析、光电化学、机械制图、化工基础实验、专业英语、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无机合成化学、固体化学、分子筛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原理、高分子材料设计、高分子材料助剂、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化工仪表自动化、精细化工概论、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原理与工艺学、表面活性剂化学、涂装技术、精细化工反应工程学、腐蚀与防护、涂料化学、复合材料及成型工艺等。

三、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认识实习、科技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四、研究生专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海洋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化学工艺、高分子材料等。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化工类各专业学生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化学实验技术》《工业分析基础》《化学工业概论》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44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动对接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化工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化工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化工专业类技能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兼顾职业基础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按基础化学知识的类别,设置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等4个模块,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入。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单一到综合、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应用,序化各教学单元的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1.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别方法,重要有机物的官能团特性以及官能团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进行基本化学计算,能正确理解基础化学涉及到的有关概念、方法原理,以及实验现象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4.能应用化学原理解释和解决一些日常生活、职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5.养成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建立安全、质量、环保的职业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坚持正确的育人理念,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聚焦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

化学课程标准

化学课程标准

食化专业《化学》课程标准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食化教研室2014年 2 月《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化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实验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二)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1)具备能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3)具备能利用实验获取信息的能力(4)具备自主探究的学习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化学类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制定的。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总学时数以2800学时左右(不含军训、各类实习和毕业论文)为宜,化学类专业课为1400~1700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不少于520学时,选修课约300学时。

制定本教学基本内容的指导思想是:(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定阶段,其前有中学教育为基础,其后又有研究生教育和职业再学习。

尽管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普遍实施,但多数本科毕业生仍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本科教育必然带有专业教育的成分。

但是,不应要求通过本科教育就培养出该专业的专家。

本科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宽广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因此本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强调的是本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

(2)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潜在的发展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科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担任本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从事研究的素质。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演进、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对已经陈旧的基础知识应该更新。

(4)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力手段,应予以充分重视。

化学实验不应仅仅是验证性的,还应该带有探索性和研究性。

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5)所列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它不与课程设置挂钩,不与学时分配挂钩,其顺序也不是教学顺序。

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给各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留有充分余地。

各院校应以“基本内容”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

(6)除了课堂讲授外,可辅以多种形式落实基本内容的教学。

(一)I1. 气体(1)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2) 气体分子运动论2. 热力学(1) 状态函数平衡态可逆过程(2) 热力学第一定律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3)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及熵变熵增加原理(4)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5) 热力学基本方程吉布斯函数和亥姆霍兹函数及其改变量过程性质的判据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3. 化学热力学(1) 偏摩尔量化学势及其表示式组成可变体系热力学基本方程吉布斯-杜亥姆方程平衡条件(2) 多组分体系热力学逸度活度标准态(3) 相律单组分及多组分体系相图(4) 热化学(5)反应进度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等温式化学平衡移动原理4. 统计热力学基础(1) 微观状态统计分布统计平均玻耳兹曼分布律(2) 熵的本质及玻耳兹曼公式(3) 配分函数及其热力学函数的统计计算5. 化学动力学基础(1) 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速率常数(2) 基元反应反应级数简单级数反应(3) 复杂反应稳态近似和平衡假设反应历程链反应(4)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活化能(5) 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单分子反应速率理论6. 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与平衡(2) 电解质溶液理论电导电迁移(3) 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可逆电池电动势(4) 电流密度极化与超电势(5) 化学电源电解(6) 金属腐蚀与防护7. 界面化学与胶体化学(1) 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溶液表面吸附表面活性剂(2) 胶体的性质及其稳定性(3) 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吸附等温式比表面及其测定8. 光化学(1) 单分子电子激发态衰变的相关光物理过程(2)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量子产率光敏与猝灭9. 催化(1)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2) 均相催化复相催化酶催化10. 量子力学基础(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 不确定度关系(测不准原理)(3)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4) 箱中粒子11. 原子结构(1) 氢原子及类氢离子的薛定谔方程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原子轨道图(2) 电子自旋(3) 多电子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4) 原子光谱项12. 分子结构(1) 分子轨道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结构(2) 多中心键和缺电子分子结构(3) 离域 键和共轭分子结构共振论(4) 价键理论(5)杂化轨道理论及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6) 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和反应机理13.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14. 分子对称性(1) 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2) 分子点群(3) 偶极矩旋光性与分子对称性的关系15. 晶体结构基础(1) 周期性点阵理论空间点阵型式晶体缺陷(2) 晶系晶胞(3) 宏观对称性微观对称性(4) 密堆积原理和金属晶体结构(5) 离子晶体结构及结晶化学规律(6) 非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和分子晶体结构(7) 晶体的X射线衍射Ⅱ1. 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1) 分析误差理论(2) 分析数据处理(3) 分析质量控制2. 样品采集与处理(1) 采样方法(2) 样品预处理方法(3) 分离与富集方法3. 化学定量分析(1) 滴定分析基本原理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多组分选择滴定(2) 重量分析基本原理沉淀溶解平衡4. 原子光谱(1) 原子发射光谱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2) 原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5. 分子光谱(1) 分子光谱产生和分类朗伯-比尔定律(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3) 红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红外光谱特征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4) 拉曼光谱(5) 荧光和磷光光谱发光分析6. 核磁共振谱(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2) 化学位移偶合常数(3) 氢谱和碳谱的解析7. 质谱(1) 质谱基本原理(2) 离子裂解规律碎片离子峰(3) 分子离子峰同位素离子峰8. 电化学分析(1) 电位分析原理与方法(2) 电解分析库仑分析(3) 伏安法9. 色谱(1) 色谱基础理论(2) 气相色谱(3) 液相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4) 色谱-质谱联用(5) 毛细管电泳10. 化学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表达Ⅲl. 有机化合物命名、结构和物理性质(1) IUPAC命名原则中国化学会命名原则(2) 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3) 有机化合物结构表示方法(4) 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2. 基本有机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3. 元素与金属有机化合物4. 有机化学反应(1) 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换的常用方法(2) 基本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5. 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及反应机理(1)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立体效应(2)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3) 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6. 有机合成(1) 官能团的保护及转换(2) 合成子及逆合成分析7. 有机立体化学(1) 几何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2) 构型的标识D/L R/S(3) 主要有机化学反应的立体化学8.生物有机化合物(1) 生物碱萜类化合物及甾体化合物(2) 单糖二糖齐聚糖多糖(3)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4) 脂类化合物(5) 核酸Ⅳ1. 配位化学(1) 配位化合物基本概念(2) 配位化合物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配体场理论(3) 配位化合物异构现象(4) 配位化合物稳定性(5) 配位平衡2. 酸与碱(1) 阿伦尼乌斯理论(2) 布朗斯特理论(3) 路易斯理论(4) 软硬酸碱(5) 酸碱平衡3. 元素化学(1) 元素及无机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2) 氢氢能源(3) IA、II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4) IIIA—VII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5) 稀有气体(6) IB、IIB族元素及其常见化合物(7) 过渡元素(以第一过渡系列元素为主)及其常见化合物(8) 稀土元素4. 原子簇化学(1) 非金属原子簇(2) 金属原子簇5. 生物无机化学(1) 生物体内的元素(2) 金属酶6. 多孔材料与纳米材料Ⅴ1.动量传递过程(1)流体的流动形态与牛顿黏性定律(2)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3) 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4)典型流体输送设备2. 热量传递过程(1)热传导傅里叶定律(2)热对流牛顿冷却定律(3)热量衡算传热速率方程(4)间壁式换热器3. 质量传递过程(1)分子扩散费克定律传质速率方程(2)吸收及精馏原理(3)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4)理论塔板数与塔板效率(5)填料塔与板式塔4. 化学反应工程基础(1)化学反应速率的工程表示(2)工业反应器的基本类型和操作特征(3)理想反应器及其组合和优化(4)停留时间分布与实际反应器流动模型Ⅵ1. 高分子化合物基本概念(1) 定义分类命名(2) 多分散性和相对分子质量2. 高分子化合物合成(1) 逐步聚合(2) 链式聚合(3) 共聚合(4) 高分子控制合成3. 高分子化合物结构与性能(1) 链结构(2) 凝聚态结构(3) 高分子溶液(4)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5) 结构与性能关系及主要表征方法4. 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二)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训练实验技能,还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科学精神和品德,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1) 掌握基本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并科学处理实验数据,正确表达实验结果,具有安全和环保意识。

(2) 能够合理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等),解决实际问题。

(3) 具有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4)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1. 操作及技术(1) 玻璃仪器洗涤及干燥(2) 玻璃切割、熔烧、弯曲、拉伸(3) 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精密量器校正及使用(4) 不同精度分析天平(含台秤)校正及使用(5) 溶液配制(6) 直接加热水浴加热油浴加热煤气灯或酒精喷灯使用(7) 空气冷凝水冷凝冰盐浴(8) 机械搅拌电磁搅拌(9) 倾析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离心分离(10) 简单蒸馏分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萃取(11) 层析分离(12) 沉淀转移、洗涤、干燥、灼烧(13) 结晶和重结晶(14) 气体制备、净化和吸收(15) 烘干真空干燥干燥剂的选用(16) 回流(17) 高压钢瓶识别和使用(18) 压力计校正和使用真空的获得和检漏(19) 温度测量与控制温度计选择、校正和使用(20) 常用电极的制备(21) 流体加料、稳压和稳流(22) 流量计校正与流量测量(23) 给热系数及总传热系数测量(24) 填料塔操作和传质效率测定2. 物质制备、性质与表征(1)无机化合物制备、表征与性质(2)有机化合物制备、表征与性质(3)高分子化合物制备、表征与性质(4)天然化合物提取、表征与性质3. 基本物理量及有关物理化学参数测定(1) 基本物理量:浓度 pH 摩尔气体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沸点蒸气压密度粘度折射率比旋光度(2) 热力学性质:热效应平衡常数(3) 电化学性质:电导率离子迁移数电动势(4) 表面与胶体性质:表面张力比表面积胶体电泳速率(5)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磁化率偶极矩摩尔折射度配位数(6) 动力学性质: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4. 仪器与设备使用(1) 常用仪器与设备称量类:分析天平磁天平加热、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类:玻璃温度计热敏电阻热电偶恒温槽温差测量仪马弗炉管式炉烘箱真空干燥箱温度控制仪(常温、高温)压力的控制与测量类:压力计 U压力计真空泵光学性质测量类:旋光仪折射率仪电学性质测量类:pH计与离子活度计电导率仪电位差计稳压电源检流计安培表万用表标准电池热学性质测量类:熔点测定仪弹式热量计热分析仪反应类:水热反应釜微波仪(微波溶样仪、微波合成仪)其他类:机械搅拌器电磁搅拌器旋转蒸发仪(2) 常用分析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电化学分析系统)(3) 选用仪器(至少2种)X射线衍射仪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毛细管电泳仪元素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圆二色光谱仪比表面测定仪凝胶色谱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