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_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一、实验目的1、了解有关配合物的生成,配离子及简单离子的区别。
2、比较配离子的稳定性,了解配位平衡与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溶液酸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由一个简单的正离子和几个中性分子或其它离子结合而成的复杂离子叫配离子,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叫配合物。
配离子在溶液中也能或多或少地离解成简单离子或分子。
例如:[Cu(NH 3)4]2+配离子在溶液中存在下列离解平衡:32243NH 4Cu ])NH (Cu [+⇔++)])(([)()(243342++⋅=NH Cu C NH C Cu C K d 不稳定常数K d 表示该离子离解成简单离子趋势的大小。
配离子的离解平衡也是一种化学平衡。
能向着生成更难离解或更难溶解的物质的方向进行,例如,在[Fe(SCN)]2+溶解中加入F -离子,则反应向着生成稳定常数更大的[FeF 6]3- 配离子方向进行。
螯合物是中心离子与多基配位形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
很多金属的螯合物都具有特征的颜色,并且很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例如,丁二肟在弱碱性条件下与Ni 2+生成鲜红色难溶于水的螯合物,这一反应可作检验Ni 2+的特征反应。
四、仪器及试剂1、 仪器试管、滴定管2、 试剂HgCl 2(0.1mol ·L -1)、KI(0.1 mol ·L -1)、NiSO 4(0.2 mol ·L -1)、BaCl 2(0.1mol ·L -1)、NaOH(0.1mol ·L -1)、1:1(NH 3·H 2O)、FeCl 3(0.1mol ·L -1)、KSCN(0.1 mol ·L -1)、K 3[Fe(CN)6](0.1 mol ·L -1)、AgNO 3(0.1mol ·L -1)、NaCl(0.1 mol ·L -1)、CCl 4、FeCl 3(0.5 mol ·L -1)、NH 4F(4 mol ·L -1)、NaOH(2mol ·L -1)、1:1H 2SO 4、HCl(浓)、NaF(0.1 mol ·L -1)、CuSO 4(0.1 mol ·L -1)、K 4P 2O 7(2 mol ·L -1)、NiCl 2(0.1 mol ·L -1)、NH 3·H 2O(2 mol ·L -1)、1%丁二肟、乙醚。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引言: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配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和分析不同配合物的性质,探究其结构和反应特点。
实验一:合成配合物实验目的:合成一种含铁离子的配合物,并观察其颜色变化和溶解性质。
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铁(II)硫酸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铁(II)溶液。
2. 加入适量的配体溶液,如氨水,搅拌混合。
3.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并记录。
4. 将溶液分别与水、醇、酸等不同溶剂进行溶解性测试。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铁(II)溶液在加入氨水后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无色变为深绿色。
这表明氨水与铁(II)离子形成了配合物。
此外,我们还发现该配合物在水中溶解性较好,而在醇和酸中溶解性较差。
这与配合物的结构有关,配合物中的配体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了溶解性的差异。
实验二:配合物的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测定配合物的溶解度和溶解度积,评估配合物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1. 选取不同的配合物,如铜配合物、镍配合物等。
2. 分别将配合物溶解于水中,得到饱和溶液。
3. 通过滴定法或其他适当的方法,测定配合物的溶解度。
4. 根据溶解度计算溶解度积。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不同配合物的溶解度和溶解度积。
溶解度积是反映配合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其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实验结果表明,铜配合物的溶解度积较大,而镍配合物的溶解度积较小。
这说明铜配合物较为稳定,而镍配合物相对不太稳定。
这可能与配合物的结构和配体的性质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实验三:配合物的光谱性质实验目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特点。
实验步骤:1. 选取一种具有吸收特征的配合物。
2. 制备配合物的溶液,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3. 制备配合物的固体样品,并进行红外光谱测试。
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物的生成原理及特点;2. 掌握配合物性质的测定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配合物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与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其中一个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形成配位键。
配合物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如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酸碱性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滴定管、容量瓶、酒精灯、玻璃棒等;2. 试剂:K2[Fe(CN)6]、FeCl3、NaCl、NH3·H2O、H2SO4、KSCN、K4[Fe(CN)6]、NaOH、BaCl2、AgNO3、Na2S2O3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合物颜色的观察: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 配合物溶解度的测定:分别取K2[Fe(CN)6]、FeCl3、NaCl、NH3·H2O、H2SO4等溶液,加入少量水,观察溶解情况。
3. 配合物氧化还原性的测定:取少量K4[Fe(CN)6]溶液,加入少量FeCl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 配合物酸碱性的测定: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溶液pH值的变化。
5. 配合物与沉淀剂的反应: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BaCl2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6. 配合物与配位剂的反应: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合物颜色的观察:加入NaOH溶液后,K2[Fe(CN)6]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绿色,说明生成了配合物。
2. 配合物溶解度的测定:K2[Fe(CN)6]、FeCl3、NaCl、NH3·H2O、H2SO4等溶液均可溶解于水,说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好。
3. 配合物氧化还原性的测定:加入FeCl3溶液后,K4[Fe(CN)6]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棕色,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引言: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通过配位键的形成,配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不同配合物,探究其生成机制和性质。
实验一:合成铁氰化物配合物材料与方法:1. 氰化钠(NaCN)溶液2. 氯化铁(III)溶液3. 乙醇溶液4. 氢氧化钠(NaOH)溶液5. 过滤纸6. 玻璃棒步骤:1. 取一定量的氰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铁(III)溶液中。
2. 搅拌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加入乙醇溶液,继续搅拌。
4.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5. 过滤得到沉淀。
结果与讨论: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深蓝色,并最终生成了蓝色的沉淀。
这表明我们成功合成了铁氰化物配合物。
实验二:配合物的溶解性实验材料与方法:1. 合成的铁氰化物配合物2. 氯化铵(NH4Cl)溶液3. 硝酸银(AgNO3)溶液4. 玻璃棒步骤:1. 取一定量的铁氰化物配合物溶液。
2. 分别加入氯化铵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3. 观察颜色变化和沉淀的生成情况。
结果与讨论:我们发现,加入氯化铵溶液后,配合物的颜色变浅,说明配合物发生了溶解。
而加入硝酸银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
这表明铁氰化物配合物可以与氯化铵发生配位置换反应,但无法与硝酸银发生反应。
实验三: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实验材料与方法:1. 合成的铁氰化物配合物2. 火焰步骤:1. 将铁氰化物配合物放置在火焰上方。
2. 观察颜色变化和物质的行为。
结果与讨论:我们观察到,铁氰化物配合物在火焰下发生分解,产生橙色火焰。
这表明配合物在高温下不稳定,容易分解。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铁氰化物配合物,并探究了其性质。
我们发现铁氰化物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配合物的生成机制和性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附录:实验中所用的化学品均需在实验室中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引言: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形成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通过实验研究配合物的性质,可以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反应特性,为相关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不同配体对配合物性质的影响。
实验一:配合物的颜色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配合物的颜色变化,了解配合物的电子跃迁和吸收光谱特性。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溶液,如FeCl3、CuSO4、CoCl2等金属离子溶液,以及NH3、EDTA等配体溶液。
2. 将金属离子溶液和配体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与讨论:观察到不同配合物的颜色变化,如FeCl3与NH3反应生成红棕色的[Fe(NH3)6]3+配合物,CuSO4与NH3反应生成蓝色的[Cu(NH3)4]2+配合物。
这些颜色变化是由于配合物中金属离子的电子跃迁引起的。
不同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电子能级发生变化,从而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实验二:配合物的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配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配合物的溶解度和配体交换反应。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含有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溶液。
2. 分别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条件下观察配合物的溶解度变化。
3. 将配合物溶液与其他配体反应,观察配合物的配体交换反应。
实验结果与讨论:观察到在酸性条件下,某些配合物的溶解度增加,而在碱性条件下溶解度减少。
这是由于酸性条件下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更稳定的配合物,而碱性条件下配体与金属离子解离,导致配合物溶解度降低。
此外,通过与其他配体反应,观察到配合物的配体交换反应。
不同配体对配合物的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部分配体可以与配合物发生配体交换反应,形成新的配合物。
实验三: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研究配合物在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了解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和热稳定性。
实验步骤:1. 将配合物样品加热至一定温度,记录温度和观察样品的颜色和形态变化。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doc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六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其性质山东大学西校区实验报告姓名危诚年级班级公共卫生1班实验六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其性质实验目的:了解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比较配离子的相对稳定性,掌握配位平衡与沉淀、氧化还原反应和溶液酸度的关系;了解螯合物的形成。
实验原理:平衡原理;螯合物反应等。
实验器材:试管,离心试管,试管架,试管刷等。
实验药品:,实验过程:(一)配合物的生成和配合物的组成(1)取一支试管,加入1ml 0.1mol/L的变为深蓝色。
溶液,滴加2mol/L的溶液,溶液等配位化合物的反应;配位离子的稳定标准常数,。
取出1ml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入1ml无水乙醇,发现产生蓝色沉淀。
说明铜铵配合物在乙醇中溶解度较小。
(2)取一支试管,加4滴0.1mol/L的溶液,滴加0.1mol/L的溶液,观察到有红色沉淀生成。
再滴加过量的溶液,红色沉淀溶解。
;(3)取两支试管A、B,各加1ml 0.2mol/L的的溶液,在B试管中滴加0.1mol/L的;另取一支试管,加2ml的0.2mol/L的溶液,滴加6mol/L的溶液,在A试管中滴加0.1mol/L溶液。
A、B试管中都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边加边震荡,待生成的沉淀完全溶解后,把溶液分在在两支试管C、D中。
在C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溶液,在D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溶液,C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D管无明显现象。
;D管中镍离子以生反应。
(4)取一支试管,加10滴0.1mol/L的液变成血红色。
另取一支试管,10滴0.1mol/L的明显现象。
说明(二)配合物的稳定性的比较(1)取两支试管AB,各加4滴0.1mol/L的观察到有浅黄色的溶液和2滴0.1mol/L的,滴加0.1mol/L的L的发溶液,溶溶液,无溶液,溶沉淀生成。
在A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液,边滴加边震荡,直至沉淀刚好溶解;在B试管中滴加相同体积的0.1mol/L的溶液,观察到沉淀溶解。
实验三_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
实验三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配合物的生成和组成。
2.了解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合复盐的区别。
3.了解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螯合物的形成条件及稳定性。
5.熟悉过滤盒试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以配位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
配位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逆反应,每一步反应都存在着配位平衡。
M + nR MRn s n[MRn] [M][R]K 配合物的稳定性可由K 稳 (即K s )表示,数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增加配体(R)或金属离子(M)浓度有利于配合物(MRn)的形成,而降低配体和金属离子的浓度则有利于配合物的解离。
如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可能引起配体的酸效应或金属离子的水解等,就会导致配合物的解离;若有沉淀剂能与中心离子形成沉淀的反应发生,引起中心离子浓度的减少,也会使配位平衡朝离解的方向移动;若加入另一种配体,能与中心离子形成稳定性更好的配合物,则同样导致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若沉淀平衡中有配位反应发生,则有利于沉淀溶解。
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的关系总是朝着生成更难解离或更难溶解物质的方向移动。
配位反应应用广泛,如利用金属离子生成配离子后的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等一系列性质的改变,进行离子鉴定、干扰离子的掩蔽反应等。
三、仪器和试剂仪器:试管、离心试管、漏斗、离心机、酒精灯、白瓷点滴板。
试药:H 2SO 4 (2mol·L -1)、HCl (1mol·L -1)、NH 3·H 2O (2, 6mol·L -1)、NaOH (0.1, 2mol·L -1) 、CuSO 4 (0.1mol·L -1, 固体)、HgCl 2 (0.1mol·L -1)、KI (0.1mol·L -1)、BaCl 2 (0.1mol·L -1)、K 3Fe (CN)6 (0.1mol·L -1)、NH 4Fe (SO 4)2 (0.1mol·L -1)、FeCl 3 (0.1mol·L -1)、KSCN (0.1mol·L -1)、NH 4F (2mol·L -1)、(NH 4)2C 2O 4 (饱和)、AgNO 3 (0.1mol·L -1)、NaCl (0.1mol·L -1)、KBr (0.1mol·L -1)、 Na 2S 2O 3 (0.1mol·L -1,饱和)、Na 2S (0.1mol·L -1)、FeSO 4 (0.1mol·L -1)、NiSO 4 (0.1mol·L -1) 、CoCl 2(0.1mol·L -1)、CrCl 3 (0.1mol·L -1)、EDTA (0.1mol·L -1)、乙醇 (95%)、CCl 4、邻菲罗啉 (0.25%)、二乙酰二肟(1%)、乙醚、丙酮。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2. 掌握配合物性质的基本实验方法;3. 分析配合物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性质;4. 探讨配合物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以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中心离子通常为金属离子,配体为能提供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
配合物的性质与中心离子、配体和配位键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器材1. 烧杯、试管、滴定管、移液管、玻璃棒、镊子、滤纸;2. 实验试剂:氯化铁溶液、硫氰酸钾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化钠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合物颜色实验(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硫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硫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配合物溶解度实验(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2)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3)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硫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
3. 配合物稳定性实验(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2)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3)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硫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合物颜色实验(1)氯化铁溶液与硫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配合物;(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3)硝酸银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2. 配合物溶解度实验(1)氯化铁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3)硝酸银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3. 配合物稳定性实验(1)氯化铁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的红褐色沉淀在加热后溶解;(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在加热后溶解;(3)硝酸银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黑色沉淀在加热后溶解。
(2023)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一)
(2023)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了解常见的配位化学反应,学习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分析。
实验原理采用化学还原法合成(2023)配合物,实验前准备浓硝酸,氯化铁,乙醇和丁二酸钠溶液,反应后通过红外光谱等手段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
实验步骤1.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铁(FeCl3)放进干净无水乙醇中2.动态搅拌后加入丁二酸钠(Na2C4H4O4)水溶液3.继续搅拌并加入适量的浓硝酸(HNO3)4.在反应过程中检查溶液颜色变化以及演化气体等现象5.过滤沉淀,用纯乙醇洗涤,最后放至真空干燥室中干燥实验结果通过样品分析,红外光谱显示了有机锰化合物生成的强大特征信号,这表明已经成功地合成了(2023)配合物。
在实验中,我们初步了解了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分析方法。
我们也了解了化学还原法及其在配合物化学中的应用。
这是本实验的关键技术,而化学催化反应和有机合成也多有关联。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领域中的配合物化学,以及前沿科技中的研究进展。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可能会引发危险,需要注意安全。
2.某些试剂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需要加强防护。
3.实验中需要使用多种实验器材,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
实验中的启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1.在实验中,寻求合作并相互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2.了解反应机理和实验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3.在实验前,我们需要了解实验设计和过程,以充分考虑风险、技术和合理的材料使用。
该实验是化学学科中一项基本实验,是学生了解金属离子合成与表征技术的必要环节。
由于该实验涉及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金属催化化学反应2.无机材料合成和性能分析3.有机合成路线的研究和改良通过学习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研究及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实验三-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
实验三-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一、实验目的•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
•掌握化学配位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观察并比较各种类型的配合物结构和性质。
•熟悉配合物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1.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指由 Lewis 酸-碱相互作用形成的含有金属离子的化合物体系。
金属离子通过配位原子与配体结合,形成配合物。
在配位化学中,金属离子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电荷、电子配对数、配位伸展度等。
2. 配合物的生成配合物的生成通常通过溶液反应来实现。
通常将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与带有反应性基团的有机分子(即配体)进行反应,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反应机理与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因此反应条件及中间产物的性质对于配合物的合成至关重要。
3. 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的主要性质包括结构、热力学稳定性、光谱特征、反应机理、磁性等。
其中,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和 NMR 谱等是常见的配合物结构解析技术,热分析和热重分析法则可以评估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磁性法则可以表征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顺磁性等。
4. 配合物的应用配合物作为功能性材料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包括:光电材料、磁性材料、医药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领域。
光电薄膜、催化剂、液晶显示材料等均是含有配合物的新材料。
三、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和试剂•乙酸铝•异辛醇•离心机•烘箱•无水乙醇实验步骤1.称取适量乙酸铝与异辛醇,加入瓶中,振荡混合后置于烘箱中加热,待产物完全形成后取出。
2.将产物加少量无水乙醇,振荡混合后放于离心机内离心分离。
3.将上层液体去除,将沉淀加无水乙醇洗涤,最后在烘箱中加热干燥,得到样品。
4.将样品进行 X 射线衍射分析,测定其晶体结构。
5.用红外光谱测试样品的化学键结构。
四、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种配合物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结构的分析。
通过 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我们发现配合物为五配位的正四面体结构,其中铝离子与四个氧原子配合,异辛醇弯曲成 L 型区域配位于铝离子周围。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及应用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及应用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通过共价键或均带离子键相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生成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对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主要包括稳定性、配位数和配体特性。
稳定性是指配合物形成后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受到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轨道和配体配位能力的影响。
中心金属离子的稳定化是通过与配体形成配位键来实现的,一般来说,金属离子的空轨道与配体的空轨道之间的重叠越好,配合物的稳定性越高。
配位数是指一个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配位键数量,一般为2、4、6、8等。
配体特性包括配体电荷、大小和位阻等,决定了配位键的形成能力和空间排布。
其次,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配位反应密切相关。
配位反应是指在配体作用下中心金属离子与溶液中的配体结合形成配合物的过程。
常见的配位反应包括取代反应、交换反应和加成反应。
取代反应是指一个或多个配体被其他配体取代的反应,可以通过配体之间的竞争结合来实现。
交换反应是指在溶液中不同的配合物之间发生配体的交换,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配体或改变溶液条件来实现。
加成反应是指在原有配合物基础上,进一步添加新的配体的反应,可以实现对配合物结构和性质的调控。
配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过渡金属配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催化各种有机反应,如氯化铱配合物在气相氯化甲烷反应中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其次,配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
铂配合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如顺铂和卡铂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中。
此外,铁配合物可以用作治疗贫血的补铁剂。
再次,配合物在材料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过渡金属配合物可以作为气体传感器、液晶显示材料、光学功能材料等。
最后,配合物在环境保护中也具有潜在应用。
例如,一些金属配合物可以作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配合物具有丰富的生成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实验报告
1
实验7.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 加深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的特性。
2. 初步学习利用配位溶解的方法分离常见混合阳离子。
3. 学习电动离心机的使用和固-液分离操作。
二、 实验原理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配位化合物的内、外层之间是靠离子键结合的,在水中是完全解离。
而配位个体在水中是部分的、分步的解离,因此就存在解离平衡。
配合物的标准平衡常数
f K ,也被称为稳定平衡常数。
f K 越大,表明配合物越稳定。
形成配合物时,常伴有溶液颜色、酸碱性、难溶电解质溶解度、中心离子氧化还原性的改变等特征。
利用配位溶解可以分离溶液中的某些离子。
三、实验内容
2
3
4
四、 注意事项
1.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安全。
2.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配合物的特征颜色。
3.节约药品,废液倒入废液缸。
五、思考题
1. 请应用“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一章中的知识并结合实验现象,阐述实验CuSO4+NH3·H2O(过量);溶液分为2份,分别+2 mol·L-1 NaOH / 0.1mol·L-1 BaCl2的本质。
2. 如何正确使用电动离心机?
六、实验体会和建议
5。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配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中心金属离子与一个或多个配体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进行了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发现。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包括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和性质测试。
在合成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不同的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进行反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配合物化合物。
在结构表征实验中,我们利用了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确定。
在性质测试实验中,我们对配合物的溶解性、稳定性、颜色变化等性质进行了测试和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对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合成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的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反应条件的选择对配合物的产率和纯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结构表征实验中,我们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发现,配合物的结构和配位键的形式与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选择密切相关。
在性质测试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的配合物在溶解性、稳定性和颜色变化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发现。
首先,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受到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实验操作的影响。
其次,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与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选择密切相关,不同的配合物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质和应用潜力。
最后,我们还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数据分析技能。
我们相信这些实验结果和结论对于配合物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总之,本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探索机会,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对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数据分析技能。
配合物生成性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物的生成原理和配位键的形成。
2. 掌握配合物的性质,包括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等。
3.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器材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以配位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其中一个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
在配合物中,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存在着配位平衡,即配位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逆反应。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刷、滴管、烧杯、酒精灯、pH试纸等。
2. 实验药品:硫酸铜溶液、氨水、氯化钠溶液、硫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合物的生成(1)取一支试管,加入1ml/L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1ml/L的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继续加入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直至溶液呈现深蓝色。
2. 配合物性质的观察(1)颜色观察:观察生成的配合物溶液的颜色,并与标准色卡对照。
(2)溶解度观察:将生成的配合物溶液分别与氯化钠溶液、硫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混合,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3)氧化还原性观察:取少量生成的配合物溶液,加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 配位平衡的影响因素(1)配位平衡常数:观察不同浓度的氨水对配合物生成的影响。
(2)溶液的酸碱度:观察加入不同pH值的溶液对配合物生成的影响。
(3)螯合物的稳定性:观察加入不同配体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合物的生成在实验中,硫酸铜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物,说明配位键已经形成。
2. 配合物性质的观察(1)颜色观察:生成的配合物溶液呈现深蓝色,与标准色卡对照,颜色一致。
(2)溶解度观察:在加入氯化钠溶液、硫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后,均未观察到沉淀生成,说明配合物的溶解度较大。
(3)氧化还原性观察:在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溶液颜色由紫色变为无色,说明配合物具有氧化还原性。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配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第2课时配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从微观角度理解配合物的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了解配合物在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配合物的形成对性质的影响1.颜色的改变当简单离子形成配离子时其性质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颜色发生变化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据此可以判断配离子是否生成。
如Fe3+与SCN-在溶液中可生成配位数为1~6的铁的硫氰酸根配离子(血红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n SCN-===[Fe(SCN)n](3-n)+。
2.溶解度的改变一些难溶于水的金属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氰化物可以依次溶解于过量的Cl-、Br-、I -、CN-和氨中,形成可溶性的配合物。
(1)如难溶的AgCl可溶于过量的浓盐酸和氨水中,形成配合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Cl+HCl(浓)===[AgCl2]-+H+;AgCl+2NH3·H2O===[Ag(NH3)2]++Cl-+2H2O。
(2)Cu(OH)2沉淀易溶于氨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3.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改变氢氟酸是一种弱酸,若通入BF3或SiF4气体,由于生成了HBF4、H2SiF6而使溶液成为强酸溶液。
配位体与中心原子配合后,可以使其酸性或碱性增强,如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碱性增强。
4.稳定性增强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的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
例如,血红素中的Fe2+与CO分子形成的配位键比Fe2+与O2分子形成的配位键强,因此血红素中的Fe2+与CO分子结合后,就很难再与O2分子结合,血红素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从而导致人体CO中毒。
(1)中心原子和配位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一般很难电离。
(2)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
当中心原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位体的性质有关。
配合物实验报告讨论(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配合物是一类特殊的化合物,由中心原子或离子与一定数目的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
它们在化学、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了解配合物的生成条件、性质及其应用。
二、实验目的1. 掌握配合物的生成条件,包括配位体的选择、中心原子或离子的性质等。
2. 了解配合物的性质,如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等。
3. 探讨配合物的应用,如分析化学、生物催化、材料科学等。
三、实验方法1. 配合物的生成:选择合适的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通过配位反应生成配合物。
2. 配合物的性质测试:通过观察配合物的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等性质,分析其结构。
3. 配合物的应用研究:探讨配合物在分析化学、生物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配合物的生成:-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Cu2+离子作为中心原子,Cl-离子作为配位体,通过配位反应生成了[CuCl4]2-配合物。
- 实验结果显示,配合物呈蓝色,且在水中溶解度较大。
这表明配位键的形成使得Cu2+离子的氧化态降低,配位体Cl-离子的还原态提高,从而降低了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使其更易溶于水。
2. 配合物的性质:- 通过观察配合物的颜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其结构。
例如,[CuCl4]2-配合物呈蓝色,表明其中心原子Cu2+与配位体Cl-形成了配位键。
- 配合物的溶解度与配位键的强度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CuCl4]2-配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说明配位键的强度较弱。
- 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可以通过观察其与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反应来判断。
实验结果显示,[CuCl4]2-配合物与还原剂NaBH4反应,生成Cu单质,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氧化性。
3. 配合物的应用:- 在分析化学领域,配合物可以用于测定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含量。
例如,[CuCl4]2-配合物可以用于测定溶液中Cu2+离子的含量。
- 在生物催化领域,配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
《药用基础化学》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
《药用基础化学》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配合物的生成、组成及配离子的稳定性。
2.了解配位平衡与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溶液酸度的关系;3.了解螯合物的生成。
【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原子与配体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通过配位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
配合物的组成一般可分为内界和外界两个部分,中心原子与配体组成配合物的内界,称为配离子,其余部分组成外界。
配合物在水中可解离出配离子,配离子可部分离解成中心离子和配位体。
如:K3[Fe(CN)6]3K+ + [Fe(CN)6]3-3-Fe3+ + 6CN-[Fe(CN)而形式上与配合物类似的复盐则完全离解为简单离子:NH4Fe(SO4)2NH4+ + Fe3+ + 2SO42-一定温度下,当溶液中配离子的生成和解离速率相等时,体系达到动态平衡,称为配位平衡。
配位平衡与其他化学平衡一样,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当改变溶液的酸碱性或加入沉淀剂、氧化剂、还原剂时,中心原子或配体的浓度会发生变化,因而平衡将发生移动。
【仪器与试剂】仪器:试管,离心试管,试管夹,药匙,烧杯(50ml),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离心机试剂: 6.0 mol/L NH3·H2O ,95%乙醇,0.1mol/LCuSO4,0.1mol/LBaCl2,0.1mol/L NaOH,0.1 mol/LFeCl3,0.1 mol/L K3[Fe(CN)6],0.1 mol/LKCNS,0.1 mol/L (NH4)2·Fe(SO4)2,0.1 mol/LAgNO3,0.1 mol/L NaCl,0.1mol/L KBr,0.1 mol/LNa2S2O3,0.1mol/L KI 0.1 mol/LFeCl3,0.1 mol/LNaF,3mol/L H2SO4 CCl4,广泛pH试纸【实验内容】(一)配合物的生成和组成1.配合物的生成:在烧杯中加入0.1mol/LCuSO45ml,再逐滴加入6.0 mol/L NH3·H2O,观察现象,继续滴加氨水至沉淀溶解而形成深蓝色溶液,然后加入5ml 95%乙醇,振荡试管,有何现象?静置2分钟,常压过滤,分出晶体,在滤纸上逐滴加6.0 mol/L 氨水溶液6ml使晶体溶解,在漏斗下端放一支试管承接此溶液,保留备用,观察溶液变化现象,写出相关离子方程式,并解释之。
配合物的合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物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配合物的制备过程及操作技能。
3. 分析配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二、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本实验以氯化铜和氨水为原料,合成[Cu(NH3)4]2+配合物。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沉淀溶解等现象,了解配合物的生成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铜(CuCl2)、氨水(NH3·H2O)、蒸馏水、滴管、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滤纸、干燥器等。
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电子秤、试管、锥形瓶、离心机、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氯化铜溶液:称取0.1g氯化铜,加入10ml蒸馏水,溶解后备用。
2. 氨水处理: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氨水,直至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
3. 沉淀溶解:继续滴加氨水,直至蓝色沉淀溶解,形成深蓝色透明溶液。
4. 配合物的分离:将深蓝色溶液过滤,收集滤液,并用滤纸吸干滤液中的水分。
5. 干燥:将滤液放入干燥器中,干燥至固体。
6. 红外光谱分析:对干燥后的固体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溶液颜色从无色变为蓝色,说明氯化铜与氨水反应生成了[Cu(NH3)4]2+配合物。
2. 在滴加氨水过程中,观察到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形成深蓝色透明溶液,说明配合物的生成。
3.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结构为[Cu(NH3)4]2+。
六、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氨水滴加速度对配合物的生成有较大影响。
滴加速度过快,会导致溶液中出现较多沉淀,影响配合物的生成;滴加速度过慢,会导致配合物生成不完全。
2. 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明显,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效果。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合成了[Cu(NH3)4]2+配合物。
2. 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沉淀溶解等现象,了解了配合物的生成过程。
3. 掌握了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实验3 配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实验3 配合物的形成和性质实验目的:了解有关配合物的生成,配离子和简单离子的区别。
熟悉配位平衡与沉淀法应、氧化还原法应和溶液酸度的关系;了解螯合物的形成。
实验用品仪器:试管、白瓷板、滴管。
材料:PH 试纸、红色石蕊试纸。
液体药品:H 2SO 4(1:1) 、H 2S(0.1M)、 H 2C 2O 4(0.1M) 、NaOH(2M 、0.1M)、 氨水(6M 、2M 、0.1M)、CuSO 4(1M)、HgCl 2(0.1M)、KI(0.1M)、NiSO 4(0.2M)、BaCl 2(0.1M)、FeCl 3(0.5、0.1M)、KSCN(0.1M)、KBr(0.1M)、K 3[Fe(CN)6] (0.1M) 、AgNO 3(0.1M)、NaCl(0.1M)、Na 2S 2O 3 (0.1M)、SnCl 2(0.1M)、NH 4F(4M)、FeSO 4(0.1M)、EDTA (0.1M )、邻菲罗啉(0.25%)、二乙酰二肟(1%)、无水酒精。
实验内容一、配离子的生成和配合物的组成1、在试管中加入 1mL 1M CuSO 4 溶液,在逐滴滴入 2M 氨水,观察有无沉淀生成。
继续注入过量氨水,观察有无变化?写出化学反应式。
取出1mL 溶液注入另一试管,往其中注入1mL 无水酒精又有什么现象?解释这种现象。
CuSO 4 3NH −−−→ Cu 2(OH)2 SO 4↓3NH −−−→ [Cu(NH 3)4]2+ + SO 24-无水酒精出现蓝色结晶体[Cu(NH 3)4] SO 4 ,[Cu(NH 3)4] SO 4在乙醇中溶解度小。
2、在试管中滴几滴0.1M HgCl 2溶液(极毒!)使用时注意安全,实验后废液不要倒入下水道,回收)逐滴滴入0.1M KI 溶液,观察红色沉淀的生成,再继续滴入少量KI 溶液,观察沉淀的溶解,化学反应式如下。
HgCl 2 KI −−→ HgI 2 ↓(桔色) KI −−→ HgI 24-(无色溶液) 3、在两支试管中各注入1mL 0.2M NiSO 4溶液,然后在这两试管中分别注入少量0.1M BaCI 2溶液和0.1M NaOH 溶液,观察现象,化学反应式如下。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doc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六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其性质山东大学西校区实验报告姓名危诚年级班级公共卫生1班实验六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其性质实验目的:了解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比较配离子的相对稳定性,掌握配位平衡与沉淀、氧化还原反应和溶液酸度的关系;了解螯合物的形成。
实验原理:平衡原理;螯合物反应等。
实验器材:试管,离心试管,试管架,试管刷等。
实验药品:,实验过程:(一)配合物的生成和配合物的组成(1)取一支试管,加入1ml 0.1mol/L的变为深蓝色。
溶液,滴加2mol/L的溶液,溶液等配位化合物的反应;配位离子的稳定标准常数,。
取出1ml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入1ml无水乙醇,发现产生蓝色沉淀。
说明铜铵配合物在乙醇中溶解度较小。
(2)取一支试管,加4滴0.1mol/L的溶液,滴加0.1mol/L的溶液,观察到有红色沉淀生成。
再滴加过量的溶液,红色沉淀溶解。
;(3)取两支试管A、B,各加1ml 0.2mol/L的的溶液,在B试管中滴加0.1mol/L的;另取一支试管,加2ml的0.2mol/L的溶液,滴加6mol/L的溶液,在A试管中滴加0.1mol/L溶液。
A、B试管中都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边加边震荡,待生成的沉淀完全溶解后,把溶液分在在两支试管C、D中。
在C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溶液,在D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溶液,C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D管无明显现象。
;D管中镍离子以生反应。
(4)取一支试管,加10滴0.1mol/L的液变成血红色。
另取一支试管,10滴0.1mol/L的明显现象。
说明(二)配合物的稳定性的比较(1)取两支试管AB,各加4滴0.1mol/L的观察到有浅黄色的溶液和2滴0.1mol/L的,滴加0.1mol/L的L的发溶液,溶溶液,无溶液,溶沉淀生成。
在A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液,边滴加边震荡,直至沉淀刚好溶解;在B试管中滴加相同体积的0.1mol/L的溶液,观察到沉淀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应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配合物的生成和组成。
2.了解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合复盐的区别。
3.了解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螯合物的形成条件及稳定性。
5.熟悉过滤盒试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以配位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
配位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逆反应,每一步反应都存在着配位平衡。
M + nR MRn s n[MRn] [M][R]K 配合物的稳定性可由K 稳 (即K s )表示,数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增加配体(R)或金属离子(M)浓度有利于配合物(MRn)的形成,而降低配体和金属离子的浓度则有利于配合物的解离。
如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可能引起配体的酸效应或金属离子的水解等,就会导致配合物的解离;若有沉淀剂能与中心离子形成沉淀的反应发生,引起中心离子浓度的减少,也会使配位平衡朝离解的方向移动;若加入另一种配体,能与中心离子形成稳定性更好的配合物,则同样导致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若沉淀平衡中有配位反应发生,则有利于沉淀溶解。
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的关系总是朝着生成更难解离或更难溶解物质的方向移动。
配位反应应用广泛,如利用金属离子生成配离子后的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等一系列性质的改变,进行离子鉴定、干扰离子的掩蔽反应等。
三、仪器和试剂仪器:试管、离心试管、漏斗、离心机、酒精灯、白瓷点滴板。
试药:H 2SO 4 (2mol·L -1)、HCl (1mol·L -1)、NH 3·H 2O (2, 6mol·L -1)、NaOH (0.1, 2mol·L -1) 、CuSO 4 (0.1mol·L -1, 固体)、HgCl 2 (0.1mol·L -1)、KI (0.1mol·L -1)、BaCl 2 (0.1mol·L -1)、K 3Fe (CN)6 (0.1mol·L -1)、NH 4Fe (SO 4)2 (0.1mol·L -1)、FeCl 3 (0.1mol·L -1)、KSCN (0.1mol·L -1)、NH 4F (2mol·L -1)、(NH 4)2C 2O 4 (饱和)、AgNO 3 (0.1mol·L -1)、NaCl (0.1mol·L -1)、KBr (0.1mol·L -1)、 Na 2S 2O 3 (0.1mol·L -1,饱和)、Na 2S (0.1mol·L -1)、FeSO 4 (0.1mol·L -1)、NiSO 4 (0.1mol·L -1) 、CoCl 2 (0.1mol·L -1)、CrCl 3 (0.1mol·L -1)、EDTA (0.1mol·L -1)、乙醇 (95%)、CCl 4、邻菲罗啉 (0.25%)、二乙酰二肟(1%)、乙醚、丙酮。
四、实验内容1.配合物的生成和组成(1)配合物的生成在试管中加入0.5g CuSO 4·5H 2O (s), 加少许蒸馏水搅拌溶解,再逐滴加入2mol·L -1的氨水溶液,观察现象,继续滴加氨水至沉淀溶解而形成深蓝色溶液,然后加入2mL 95%乙醇,振荡试管,有何现象?静置2分钟,过滤,分出晶体。
在滤纸上逐滴加入2 mol·L -1NH 3·H 2O 溶液使晶体溶解,在漏斗下端放一支试管承接此溶液,保留备用。
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现象:有浅蓝色沉淀碱式硫酸铜生成:Cu 2++ 2NH 3·H 2O=Cu 2(OH)2SO 4+2NH 4+继续滴加沉淀溶解加入乙醇,现象和解释: 析出Cu(NH 3)4 SO 4(蓝色)(2)配合物的组成将上述溶液分成2份,在一支试管中滴入2滴0.1mol·L -1BaCl 2溶液,另一支试管滴入2滴0.1mol·L -1NaOH 溶液,观察现象,写出离子方程式。
现象:第一支有白色沉淀SO42- +Ba2+=BaSO4第二支无现象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滴0.1mol·L-1CuSO4溶液,然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入2滴0.1mol·L-1 BaCl2溶液和2滴0.1mol·L-1NaOH溶液,观察现象,写出离子方程式。
第一支有白色沉淀SO42- +Ba2+=BaSO4第二支有蓝色沉淀Cu2+ + OH- =Cu(OH)2比较二实验结果,分析该配合物的内界和外界组成,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内界:【Cu(NH3)4】2+外界:SO42-2.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复盐的区别(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0滴0.1mol·L-1FeCl3溶液,再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观察溶液呈何颜色?【Fe(SCN)3】血红色(2)用0.1mol·L-1K3Fe(CN)6)溶液代替FeCl3溶液,同法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是否相同。
不同无现象Fe(CN)6)3+ 配离子存在于溶液中。
(3)如何用实验证明硫酸铁铵是复盐,请设计步骤并实验之。
提示:取3支试管,各加入5滴0.1mol·L-1NH4Fe(SO4)2溶液,分别用相应方法鉴定NH4+、Fe3+、SO4 2-的存在。
加盐酸,NaOH,硝酸钡验证3.配位平衡及其移动(1)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0滴0.1mol·L-1FeCl3溶液和1滴0.1mol·L-1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
向其中滴加2mol·L-1NH4F溶液,溶液颜色又如何?再滴入饱和(NH4)2C2O4溶液,溶颜色又怎样变化?简单解释上述现象,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Fe(SCN)3】血红色;血红色变浅至无色【Fe(F)6】3-;无色变为黄绿色Fe(C2O4)33-生成稳定常数更大的配离子(4) 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在一支离心试管中加入2滴0.1mol·L-1AgNO3溶液,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①逐滴加入0.1mol·L-1NaCl溶液至沉淀刚生成;②逐滴加入6mol·L-1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③逐滴加入0.1mol·L-1KBr溶液至刚有沉淀生成;④逐滴加入0.1mol·L-1Na2S2O3溶液,边滴边剧烈振摇至沉淀恰好溶解;⑤逐滴加入0.1mol·L-1KI溶液至沉淀刚生成;⑥逐滴加入饱和Na2S2O3溶液,至沉淀恰好溶解;⑦逐滴加入0.1mol·L-1Na2S溶液至沉淀刚生成;写出每一步有关的离子方程式,比较几种沉淀的溶度积大小和几种配离子稳定常数大小讨论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的关系。
象和解释AgBr Ag(S2O3)23-AgI Ag(CN)2 -Ag2S浅黄色沉淀溶解黄色沉淀溶解黑色沉淀K = K s p× K稳(3) 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反应取两支试管各加5滴0.1mol·L-1的FeCl3溶液及10滴CCl4,然后往一支试管滴入2mol·L-1 NH4F溶液至溶液变为无色,另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蒸馏水,摇匀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再滴入5滴0.1mol·L-1KI溶液,振荡后比较两试管中CCl4层颜色,解释现象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Fe(C2O4)33-+I -无现象2Fe3++2I -== I2+ 2Fe2+(四氯化碳层的颜色为棕色)(4)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①取2支试管,各加入少量自制的硫酸四氨合铜溶液,一支逐滴加入1mol·L-1HCl溶液,另一支滴加2mol·L-1NaOH溶液,观察现象,说明配离子[Cu(NH3)4]2+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稳定性,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②在一支试管中,先加入10滴0.1mol·L-1FeCl3溶液,再逐滴滴加2mol·L-1NH4F溶液至溶液颜色呈无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分别逐滴加入1mol·L-1HCl和2mol·L-1NaOH溶液,观察现象,说明配合物离子[FeF6]3-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稳定性,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Cu(NH3)42++ 4H+ === Cu2+ +4NH4+颜色变浅6.配合物的应用(1)取两支试管各加10滴自制的[Fe(SCN)6]3-、[Cu(NH3)4]2+,然后分别滴加0.1mol·L-1 EDTA溶液,观察现象并解释。
现象和解释:褪色形成EDTA的螯合物[Fe(CNS)6]3- + y4- == [FeY]- + 6CNS-[Cu(NH3)4]2+ + Y4- == [CuY]2- + 4NH3(2)在小试管中(或白瓷点滴板上),滴加一滴0.1mol·L-1FeSO4溶液及3滴0.25%邻菲罗啉溶液,观察现象,此反应可作为Fe2+离子的鉴定反应。
现象和解释:生成桔红色的溶液(反应方程式)(3)在试管中加入2滴0.1mol·L-1NiSO4溶液及一滴2mol·L-1NH3·H2O和2滴二乙酰二肟溶液,观察现象,此反应可作为Ni2+离子的鉴定反应。
H+离子浓度过大不利于Ni2+离子生成内络盐,而OH-离子的浓度也不宜太高,否则会生成氢氧化镍沉淀。
合适的酸度是pH为5~10。
在白色点滴板上滴1滴0.2mo1.L-1硫酸镍溶液,1滴0.1mo1.L-1氨水和1滴1% 二乙酰二肟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现象和解释:生成鲜红色的沉淀(反应方程式见上)五、注意事项1.在性质实验中一般来说,生成沉淀的步骤,沉淀量要少,即刚观察到沉淀生成就可以;使沉淀溶解的步骤,加入试液越少越好,即使沉淀恰好溶解为宜。
因此,溶液必须逐滴加入,且边滴边摇,若试管中溶液量太多,可在生成沉淀后,离心沉降弃去清液,再继续实验。
2.NH4F试剂对玻璃有腐蚀作用,储藏时最好放在槊料瓶中。
3.注意配合物的活动性是指配合物在反应速度方面的性能。
Cr-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相当高(lg K s= 21),但反应速度较慢。
在室温下很少发生反应,必须在EDTA过量且加热煮沸下才能形成相应配合物。
1. 银氨配合物不能贮存,因放置时(天热时不到一天)会析出有强爆炸性的氮化银Ag3N沉淀。
为了破坏溶液中的银氨配离子,可加盐酸,使它转化为氯化银,回收氯化银。
2. 溴化银、碘化银与硫代硫酸钠溶液反应时,硫代硫酸钠浓度不能较大,否则碘化银也会溶解。
一般情况下1 mo1·L-1以下的硫代硫酸钠不会使碘化银溶解,2 mo1·L-1的硫代硫酸钠会使碘化银部分溶解,饱和硫代硫酸钠会使碘化银全部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