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引言短时记忆是指人脑在短暂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斯滕伯格(Sternberg)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旨在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
本文将从统计方法的角度对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进行探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内容。
实验设计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基本设计是以序列中的数字为刺激,在刺激序列呈现后,要求被试者立即回忆出刺激序列中的特定位置的数字。
实验过程中,通常会对不同的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以便研究其对短时记忆提取能力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设计。
1. 基本实验设计在基本的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被试者需要记住一个呈现在屏幕上的数字序列,然后根据提示提取出特定位置的数字。
实验可以分为有提示条件和无提示条件两组,对比这两组条件下的记忆提取能力。
2. 操作记忆负荷的实验设计为了研究记忆负荷对短时记忆提取的影响,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数字序列的长度来操作记忆负荷。
在高记忆负荷条件下,数字序列较长;而在低记忆负荷条件下,数字序列较短。
通过比较两种负荷条件下的记忆提取表现,可以探究记忆负荷对提取能力的影响。
3. 干扰条件的实验设计在干扰条件下,实验设置了干扰性的任务或刺激,以干扰被试者对数字序列的提取。
干扰条件可以是音频干扰,如播放杂音;也可以是任务干扰,如要求被试者同时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通过与无干扰条件进行对比,可以研究干扰对短时记忆提取的影响。
数据分析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通常会记录被试者的提取准确率或反应时间等指标。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1. 提取准确率的分析提取准确率是指被试者正确回忆出特定位置数字的比例。
为了分析不同条件下提取准确率的差异,可以使用方差分析(ANOVA)或t检验等统计方法。
如果实验设计包含多个自变量,可以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2. 反应时间的分析反应时间是指被试者回忆出特定位置数字所花费的时间。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他的研究现在被看作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1)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3)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是反应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学习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提取方式。
实验假设:(1)被试对探测数字的反应时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多而增加;(2)是反应与否反应反应时相同。
2. 方法2.1 被试40名大学本科生2.2 仪器和材料计算机编制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2.3 实验设计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反应类型(2个水平,是反应和否反应)和识记项目(4个水平,分别为1、2、4、6);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2.4 实验程序启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要求被试端正坐在计算机前正对屏幕,按照指导语提示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被试要严格按照指导语操作实验,实验结束数据自动保存。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摘要本实验是对记忆信息提取进行研究,报告了本实验与Sternberg(斯滕伯格)的实验之间的差异关键词短时记忆Sternberg(斯滕伯格)记忆项目反应方式1引言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斯滕伯格),他的研究被看作是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试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做出是或否的反应。
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⑴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进行提取。
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⑵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⑶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是”反映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考察记忆项目数量和反应方式是否影响短时记忆提取的时间,根据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解释本研究的结果是否符合Sternberg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流程的假设(即信息比较过程和反应方式是否属于不同的系列加工阶段),以记忆项目数量为自变量(1-6个),所有被试的在每个记忆项目数上的平均反应时间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短时记忆提取的回归方程,比较Sternberg的方差RT=38N+397,解释我们数据与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短时记忆的提取指的是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回忆出来,或当该刺激再现时能够再认,你知道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方式1.Sternberg的搜索模型Sternberg(1969)运用反应时法进行研究。
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刺激项目,称记忆集合(memory set),接着呈现一个检索项目,让被试报告这个检索项目是否包含在记忆集合中,以反应时作指标分析短时记忆提取的特点。
Sternberg提出同步平行扫描(parallel scanning)假说和系列扫描(serial scanning)假说。
如果平时扫描说成立,那么记忆集合的大小不会对检索时间产生什么影响;如果系列扫描说成立,则记忆集合越大,检索时间越长,即反应时是记忆集合大小的函数。
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时随识记项目的增加而增加,成一条直线,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系列扫描。
接着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被试在进行系列扫描时,是从头到尾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检查一遍即系列全扫描(exhaustive)?还是遇到检验项目就终止扫描即自我终止扫描(self-terminat-ing)?Sternberg的实验结果支持了系列全扫描方式,即被试在发现检验项目后仍然继续把剩余的项目和检验项目进行比较。
Sternberg解释是由于比较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分不开的,比较过程进行得很快而决策过程费时长,为提高工作效率,与其比较一次作一次判断不如全部检查完毕作一次性判断更经济。
Sternberg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相应的解释都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引起人们更广泛的研究。
方式2.直通模型直通模型认为,信息的提取不是通过比较或搜索,而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Wickelgren,1973;Eysen-ck,1977),按照该理论模型,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均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同时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内部判断标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又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指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
Sternberg 最早研究这个问题,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这个实验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Sternberg使用加因素法分析“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的心理过程。
在他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但Morin等(1976)也发现,当识记项目快速呈现并立即进行测试,会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这种效应难于被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所解释,但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却可以给予说明,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解释为扫描是从项目系列的两端开始进行的,搜索到所需的项目后,即可停止。
并指出,Sternberg的实验之所以未发现系列位臵效应,是由于刺激呈现的速度太慢,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复述,从而掩盖了这种效应。
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Sternberg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
同时探讨Morin等提出的呈现时间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结果的影响。
1.方法1.1被试:74名1.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实验;1.3实验设计:实验中记忆集大小共六种(1到6),其中1,2,3和6各做12次,4做8次,5做10次,“是”、“否”反应和位臵完全平衡,共做66次,随机呈现,每次先提醒注意,再呈现记忆集,然后测试。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2010-10-25 17:27摘要本次实验通过测定男女两名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Sternberg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
结果发现,两名被试的反应时并没有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而随着增加,也就是说,本次实验没有验证实验假设,本次实验是不成功的。
系列扫描短时记忆加因素法1前言1900年GE.Muller和A.Pilzecker提出两类记忆,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已经确认存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是指对信息保持几秒钟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在20世纪,Sternberg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这种实验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别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
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
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
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是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摘要:I.引言- 介绍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II.实验过程- 实验的流程和步骤-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III.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结果的验证和确认IV.结论- 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 讨论实验的意义和影响正文:I.引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之一,旨在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和机制。
该实验由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dolfoL.Stemberg)于1965 年提出,其结果对于理解短时记忆的运作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II.实验过程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过程如下:首先,被试需要记忆一组数字,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每次测试中,被试需要判断一个数字是否曾经在记忆中出现过。
实验中,被试需要对每个测试数字进行反应,即按下“是”或“否”的按钮。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数字卡片、按钮、计时器等。
III.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显示,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但在一段时间后,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都会下降。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字的难度、测试的顺序等。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的验证和确认表明,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可靠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和机制。
IV.结论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相互作用。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doc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报告.doc
实验介绍:
短时记忆是指人类记忆系统对于仅持续短时间的信息的处理和存储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大量信息的输入,但仅能有限地处理和储存这些信息。
短时记忆在强调短时间内,有限信息处理和储存的同时,也强调了某些条件下短时间内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数字序列的刺激材料,由实验者通过听觉刺激获得信息输入。
实验者在被试组和对照组之间分配,被试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
被试组在听到数字序列后需要尽可能多地记住数字序列,并在听完刺激后尽可能多地报出刺激的数字序列。
对照组不需要记住数字序列,他们只需要在听完刺激后报出刺激的数字序列。
实验结果:
结果显示,被试组在数字序列中取得比对照组高42.5%的记忆和提取效率。
另外,数字序列的长度也影响了被试组和对照组的表现。
被试组和对照组对于短数字序列的记忆和提取表现更出色,而当数字序列长度超过7时,被试组的记忆和提取表现明显下降,在数字序列长度达到10时,被试组的表现几乎等同于对照组。
本实验结果证明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存在,并且表明信息提取的效率受数字序列长度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于较短的数字序列,被试者可以更准确地提取和记忆序列中的信息,对于长数字序列,由于短时记忆的限制,被试者难以保持在较短时间的内部的大量数字信息。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和机理,同时也为开发有效的信息处理和记忆训练方案提供了新的依据。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摘要本实验选取大学心理学大一学生55名,其中12名男生,43名女生。
通过测定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验证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长度对平均反应时有显著影响,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完全扫描。
关键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有无靶反应时1引言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 + 2个单位。
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Sternberg最早研究这个问题,即著名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它是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
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它们属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具体来讲:如果呈现的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没有显著的影响,则说明短时记忆的搜索方式是平行扫描;如果呈现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影响,且随刺激的长度增加而增加,则说明是系列扫描。
斯滕伯格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1)平行扫描,是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是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3)完全系列扫描,是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而从其实验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2 研究过程2.1被试实验选取心理学专业大二55名学生,其中12名男生,43名女生2.2仪器计算机及Psykey心理实验系统2.3过程本实验模仿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所谓信息提取,又称检索,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提取出来以便使用。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处在我们当前的意识中,只储存少数几个项目,由于工作或操作的需要可以立即被提取出来。
这使人感到,似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机制很简单,但后来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1.S.Sternberg的经典研究斯特伯格(S.Sternberg)开创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他的研究被看作经典性的,他的观点和方法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本领域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Sternberg在对短时记忆条件下信息提取方式进行研究时,采用了"探查法"(Probe method)为主要手段(1966)。
其具体作法是:向被试逐一呈现1至6个由数字0至9组成的数字串(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1.2秒),要求被试识记,这几个数字称为"记忆集"(memory set)。
记忆集中的数字及数字串的长度是随机变化的,且每一记忆集中的数字没有重复。
刺激呈现后2秒,再呈现一个数字(探测项,p robe item),要求被试对本数字进行再认,并尽可能迅速地判断它是否曾在记忆集中呈现过,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肯定和否定探测项出现的概率也相同。
Sternberg的研究目的在于检验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方式究竟是从头到尾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检索,还是一检索到检测项就自行终止。
他假定,完成一项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所需时间之和。
如果对影响作业的不同阶段的因素进行操作,各因素的不同效应就可以在作业反应时中表现出来。
他认为,若影响被试作业的两个因素相互制约,那么表明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信息加工阶段;反之,如果两因素的效应相互独立,则两个因素会各自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即两因素的效应具有可加性。
Sternberg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确定,影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因素有四个:(1)探测项的性质;(2)记忆集的数量(N);(3)反映类型(肯定或否定);(4)各反映类型的相对频率。
短时记忆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
短时记忆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短时记忆是相对于长时记忆而言的,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你知道什么是短时记忆和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吗?下面由给你带来关于短时记忆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短时记忆的基本含义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简称STM,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短时记忆是一种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斯滕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以记忆扫描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
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通完了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号码在短时记忆中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
195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Peterson and Peterson)做了有关的实验。
他们编制了由3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给被试听3个辅音字母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3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267开始连续减3,读出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
进行心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
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3秒、6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
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
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3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18秒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10%,超过18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于尧(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模仿Sternberg(1966)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经典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本实验选取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三年级学生89人作为被试,在心理学部机房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3.2中“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程序完成实验。
实验为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按记忆集大小共六种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在特定时间识记,之后再呈现一个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反应,程序会自动记录被试的在不同水平下再认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记忆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没有影响;反应类型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有显著影响。
进而得出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并不是系列全扫描,也不是Stermberg假设中的任何一种信息提取方式。
关键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1 前言Atkinson和Shiffrin(1968)提出了记忆系统的多存储模型(the multi-store model of memory),将记忆看作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且这三个子系统在信息的储存量、保持时间、储存形式(或通道)、提取方式、遗忘规律以及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等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
其中,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几十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郭秀艳,2004),是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王甦、汪圣安,2006)。
不论是何种记忆系统,其信息的提取方式都是一个极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记忆的最终目标是信息的提取利用。
在越来越奉行效率至上的近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更是始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即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王甦、汪圣安,2006)。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斯滕伯格(Sternberg)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编码和提取。
其中,短时记忆提取是影响记忆效果的关键环节。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环节,斯滕伯格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揭示记忆提取的规律和策略。
实验背景及目的: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旨在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如何有效地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斯滕伯格希望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实验过程与方法:实验参与者经过筛选后,被分为两组。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组的方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步骤分为三个部分:记忆任务、提取任务和评估与分析。
记忆任务:参与者需要记忆一组成对的词汇,每对词汇都有一个共同点。
例如,所有词汇都与“水”相关,如“河流”、“湖泊”等。
提取任务:在记忆任务完成后,参与者需要从记忆中提取出与共同点相关的词汇。
为了保证提取的准确性,实验设置了时间限制。
评估与分析: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对参与者的记忆准确性、记忆时效性和提取策略进行评估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人在记忆准确性、记忆时效性和提取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发现,提取策略对记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采用联想、分类等认知策略的参与者,其记忆效果明显优于采用简单重复记忆的参与者。
实验的启示与应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要注重提取环节,掌握有效的提取策略;其次,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如联想、分类等;最后,将教育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提高记忆的实用性。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尽管斯滕伯格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局限性。
例如,实验样本数量较小,结果的普遍性有待提高;实验设计单一,未能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等因素。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短时记忆是指人们在接受信息后能够暂时保存并加以利用的一种记忆形式,其持续时间通常为数秒到数分钟不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利用短时记忆来完成各种任务,如听取电话号码、路线指引等。
因此,了解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对于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非常重要。
一、视觉信息的提取方式1. 串行呈现法串行呈现法是指将一组信息进行逐个呈现,让被试者逐一加以记忆。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混淆和干扰,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2. 并行呈现法并行呈现法是指将多个信息同时呈现给被试者,并让其尽可能多地加以记忆。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节约时间,但容易造成信息混淆和干扰。
3. 图形组合法图形组合法是指将多个图形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呈现,并让被试者尽可能多地加以记忆。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信息的可视性和可辨识性。
二、听觉信息的提取方式1. 音频呈现法音频呈现法是指将一组信息通过声音进行呈现,并让被试者逐一加以记忆。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听觉记忆,但容易受到环境噪音的干扰。
2. 语义编码法语义编码法是指将一组信息进行语义化处理,使其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
例如,将数字转化为有意义的单词或短语,可以增强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记忆性。
三、交互式信息的提取方式1. 多模态呈现法多模态呈现法是指将多种感官信息同时进行呈现,并让被试者尽可能多地加以记忆。
例如,在学习一个新单词时,可以同时进行视觉和听觉的呈现,从而增强记忆效果。
2. 重复练习法重复练习法是指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来巩固短时记忆。
例如,在学习一个新单词时,可以反复朗读、默写等方式进行练习,从而加深印象并提高记忆效果。
总结:以上介绍了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包括视觉、听觉和交互式等多种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和信息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式,并结合重复练习等方法进行巩固,从而提高短时记忆的效果。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概述短时记忆是指人们在接收信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暂时保存并加工这些信息。
提取短时记忆是指将这些暂存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包括回忆、重复和联想等方法。
回忆回忆是一种常用的短时记忆提取方式。
通过回想起先前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
回忆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行。
主动回忆主动回忆是指有意识地努力回想起先前存储的信息。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1.自由回想:关闭外界干扰,主动努力地尝试回想起相关信息。
2.顺序提示法:提供一些与要回想内容相关的提示,以帮助激发记忆。
3.分类提示法:将要回想内容按照某种分类进行组织,并提供相应的提示。
被动回忆被动回忆是指在无意识或非自愿情况下发生的记忆提取过程。
以下两种情况常见于被动回忆:1.环境触发:特定的环境或刺激可以唤起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例如,当你回到家中,看到桌上的一本书时,你可能会突然想起之前在书店看到过这本书。
2.情感触发: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唤起相关的记忆。
例如,当你闻到某种食物的香味时,会立刻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那道菜。
重复重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短时记忆提取方式。
通过反复暴露于某个信息,可以增加该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持续时间并促进其转化为长期记忆。
轮廓法轮廓法是一种通过不断重复学习来提取短时记忆的方法。
它基于“间隔效应”的原理,即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重复次数和时间间隔,可以提高信息存储和提取效果。
1.短暂性重复: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暴露于要记忆的信息,并保持较短时间间隔。
2.分散性重复: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对信息进行重复学习,但时间间隔相比短暂性重复更长。
记忆宫殿法记忆宫殿法是一种通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知的空间或地点联系起来来提取短时记忆的方法。
通过将信息与已有的空间图像结合,可以增加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存储和提取效果。
1.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方,例如家里或学校。
2.将要记忆的信息与该地方中不同位置或物体联系起来。
短时记忆的提取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1.题目短时记忆的提取2.引言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项目再次出现时能够再认,都属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内容。
Sternberg在研究人在短时记忆的提取时是用何种方式时做了短时记忆提取的实验,实验的得出了经典的结论即:短时记忆在提取时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无穷尽扫描的。
这对于我们解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在….的实验中,似乎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通过这个实验将验证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并探索两因素相互制约或独立对加工两因素阶段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
3.方法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3.2仪器材料:6种记忆集,分别包含1、2、3、4、5、6个数字3.3实验程序: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明确若最后出现的一个数字是之前数字串中出现过的,就判断“是”,“是”按红键,“否”按绿键。
3.3.2:电脑屏幕上出现数字串,一串数字间每个数字呈现1.2s,此数字串的每个数字呈现完毕后,过2s,随着一声长音,出现一个数字。
此刻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断此数字是否在之前数字串中的出现过,在尽量判断正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快的按键。
接着下一数字串出现前会有提醒注意。
其中记忆集大小为1 2 3 6的数字串呈现12次,4的做8次,5的做10次。
共66次,数字串随机呈现。
4.结果表1-1 不同水平结合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反应类型M M是反应否反应正确率记忆集大小1 554.11 713.00 90.572 576.11 643.74 93.473 637.46 700.16 94.304 662.84 705.3714 91.785 772.03 689.55 91.846 728.9 706.82 92.98由表显示,反应时随着记忆集的增大并没有增大。
表1-2 反应时与正确率的相关Correlations反应时正确率反应时 PearsonCorrelation1 .106Sig. (2-tailed) .112N 227 227正确率 PearsonCorrelation.106 1Sig. (2-tailed) .112N 227 227由表显示,反应时与正确率几乎不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实验研究最早是由斯顿伯格(Sternberg)开始的。
它是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
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它们属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具体来讲:如果呈现的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没有显著的影响,则说明短时记忆的搜索方式是平行扫描;如果呈现的刺激的长短对再认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影响,且随刺激的长度增加而增加,则说明是系列扫描。
斯顿伯格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个过程是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
一、目的
1.通过检查被试对不同长度字母的再认项目,重复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2.学习记忆搜索方式的研究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6 个相互无关联的大写英文字母串,其中长度为1个,2个,3个和6 个字母的字母串各呈现12次,长度为4的字母串呈现8次;长度为5的字
母串呈现10次,共做66次,呈现的字母串中一半包含靶字母,另一半不
包含。
靶字母在字母串中的位置平衡分布,即各个位置出现次数相同。
三、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
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
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记忆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先连续呈现一个或几个大写字母。
你要尽力记住。
呈现完毕屏幕出现提示语“请判断”。
随之再呈现一个大写字母。
这个字母可能是刚才字母串中呈现过的,也可能是没有呈现过的。
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进行判断。
如果认为是刚才字母串中呈现过的请按“+”号
键,没有呈现过的则按“-”号键。
要求你判断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再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后,屏幕先相继呈现长度为1~6个不等的字母串,随机呈现,每次呈现完毕出现提示语“请判断”。
接着出现一个靶字母,被试判断该字母是否在原先字母串中呈现过,并做出反应。
程序自动记录反应时。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
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根据计算机统计结果,以字母串个数为横轴,再认的正确反应平均反应时为纵轴作图。
可得公式RT=c×N+(e+d)。
其中 RT为总信息提取时间;c为直线斜率,表示每次比较时间;N为刺激系列长度;(e+d)为直线截距,e 表示检查项目编码阶段的反应时,d为决策和反应所需的时间。
2.检验不同长度材料的正确再认反应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讨论
1.被试反应“是”(+)和“否”(-)的正确再认反应时的变化趋势是否一致? 2.本实验结果与Sternberg的实验结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2~155
2.杨治良等.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55
3.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