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大红袍
武夷山印象大红袍观后感
![武夷山印象大红袍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b6333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c.png)
武夷山印象大红袍观后感一、大红袍的传说1.1 历史渊源大红袍,是一种名贵的岩茶,产自福建省武夷山。
传闻大红袍茶最早是由明代嘉靖年间的福建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培育而成。
据说当时,茶叶情况欠佳,患有重病的皇子因饮用了大红袍岩茶而奇迹般痊愈,于是这种茶叶便得到了“大红袍”的美称。
1.2 传承与发展自明代以来,大红袍茶一直是中国茶叶中的珍品,备受珍藏家的喜爱。
而武夷山作为大红袍茶的故乡,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钟灵毓秀的茶园,成为了大红袍茶的产地和发源地。
二、大红袍的风味特点2.1 外形特点大红袍的茶叶一般较为紧结,形似墨鱼须,色泽油润,铁红油亮,是一种十分美丽的茶叶。
2.2 香气特点大红袍茶的香气独特,有花香、果香、矿石香等多种香气交织而成。
每一口茶水入口,都能带给人不同的芬芳感受。
2.3 口感特点大红袍茶韵味独特,入口甘甜,回甘持久,汤色金黄,滋味醇厚。
喝上一口大红袍茶,仿佛整个身心都得到了疗愈。
三、大红袍的产地——武夷山3.1 地理环境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中国著名的名山大川之一。
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峦叠嶂,水草丰茂,气候湿润,是种植茶树的理想之地。
3.2 文化底蕴武夷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茶文化传统。
这里有许多茶园,种植着各种名贵的茶树品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著名。
3.3 茶园参观参观武夷山的茶园,可以亲眼目睹大红袍的种植和采摘过程。
在茶园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茶树的生机盎然,会让人心旷神怡。
四、大红袍的饮用方法4.1 泡茶准备取适量的大红袍茶叶,放入干燥的茶具中。
根据个人口味选择茶叶的用量,一般每100毫升使用3克左右的茶叶。
4.2 水温控制将沸水放入茶壶中,等待水温降至80℃左右。
过于滚烫的水温会破坏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4.3 冲泡时间将80℃的水冲入茶壶中,盖上盖子,静置片刻。
一般情况下,大红袍的冲泡时间为30秒至1分钟。
4.4 分享品味将泡好的大红袍茶斟入茶杯中,细细品味。
武夷山流传神话——“大红袍”
![武夷山流传神话——“大红袍”](https://img.taocdn.com/s3/m/be08b6237375a417866f8f49.png)
武夷山流传神话——“大红袍”问茶登武夷,解惑在天心。
“大红袍”是一个在武夷山流传非常广泛的神话。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岩茶的品种之一)有“老茶”之说。
所谓老茶,就是年代长久的干茶,说的是大红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在漫长历史中多次被战乱或大火损毁,又多次重建,某次重建中,师傅从弥勒佛的大肚子里发现了许多不知哪个年代遗留的大布袋,里面装着茶叶,喝起来有独特的韵味,由此人们知道把岩茶放起来就是“老茶”了。
老茶就是药。
武夷岩茶极品“大红袍”名称的由来,就是一泡老茶的故事。
说是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一个叫丁显的举子进京赶考,一路风餐露宿,到达武夷山时偶感风寒,天心寺僧人便泡了一大碗老茶让他喝下,第二天丁显居然痊愈。
丁显继续北上,行前留下话,承诺如果高中状元,一定回来报答。
结果可想而知,高中的丁显将皇上赏赐的红色披风盖在九龙窠那几棵茶树上,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1985年,有一个叫陈德华的茶人,繁育了几枝大红袍母树的茶苗,由这几枝茶苗不断无性繁育,大红袍才在武夷山大面积种植,我们百姓今天才可以喝到从前皇亲贵胄才喝到的稀世珍品。
茶作为“国饮”,是中国人特有的健康饮料。
饮茶最初是出家人的饮品,具有收敛、静心、寡欲、安神诸种效果,有助于打坐参禅。
中国茶历史上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
“茶”字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间”,这样构成的“茶”字本身,就充满了禅意。
你看,当煮沸的水高高地冲入盖杯里的时候,黝黑油亮的干茶刚被热水浸泡,便开始散发香气,若有徐徐微风,茶香会很快弥漫开来。
天心寺禅茶天心永乐禅寺建于唐朝德宗贞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根据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天心永乐禅寺座落在武夷山之中的天心峰,“犹天之枢极也,故名”。
从第一个山门一步一步朝九龙窠的深处走去,一路上随时有“石缝中”的茶树投入眼帘,大多是一两棵的茶树或者在石窝里,或者在岩峰上。
从近处去看茶树下面的土壤,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烂石”,才会明白为什么武夷岩茶有岩韵的说法。
大红袍茶叶神秘的“岩谷花香”
![大红袍茶叶神秘的“岩谷花香”](https://img.taocdn.com/s3/m/9a0c15a4960590c69ec3763e.png)
大红袍茶叶神秘的“岩谷花香”
对一些会品茶的雅士来说,能够品茗一杯好茶,那肯定就是赛过神仙了。
更有人说过“宁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
提及品茶,就不得不说独具“岩谷茶香”的大红袍茶叶。
1、茶叶外形,叶红镶边,整体条索而又均匀壮结,褐色的颜色鲜艳润泽,乃是大红袍的外形一大特色。
2、茶水的颜色。
冲泡一壶大红袍茶叶,会看到深橙而又明亮的汤色。
幽长的香气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3、冲泡后可以看到完整的茶叶底部,仔细看会发现其茶叶发底部绿茶中镶有红变软而明亮。
4、茶叶的香气。
大红袍的茶香浓郁,闻起来香气清爽扑鼻,茶香幽幽。
对于焙火充足的大红袍,其香气闻起来还含有花果的香味。
焙火叫轻的则闻起来有些许蜜桃香气。
素有“茶中之王”的大红袍,是乌龙茶中的极品。
大红袍作为武夷岩茶的代表具有绿茶清香的同时,还有红茶的甘醇。
本文版权归(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华祥苑茗茶
首发:/(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茶道大红袍
![中国茶道大红袍](https://img.taocdn.com/s3/m/00f0a6e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4.png)
中国茶道大红袍茶道,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所热爱和传承。
而中国茶道中最有名的一种茶叶品种便是大红袍。
大红袍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成为茶道中的瑰宝,被誉为“茶中之王”。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茶道中的大红袍茶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大红袍的起源与传说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产区的一种名优白毫乌龙茶。
相传,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官员得知福建武夷山茶区的毛峰茶叶很好,决定亲自前往品尝。
然而,他的父亲却突然生病,官员只好取消行程,守在家中照顾父亲。
可是,茶军才到了家门口,离官员家十余里的大红袍山顶突然倒塌,压在茶军上。
这样的突发事件并没有让人们灰心,反而鼓励着他们,茶军们慢慢移动,最终他们把茶叶从山上掏出来,依然是完好无损。
这件事几乎成了整个地区有名的茶事.乌龙茶事件很受欢迎.后来的人取名和大红袍有关,袍是军人的代称,这一系列几乎都有相关联展示。
大家也会发现,当地茶事多是曾经红袍英雄的兄弟姐妹。
这些故事或神话,并非核心原因,而是一种可供大家发展品茶博客谈是非问题也是茶事受欢迎的最大关键点。
二、大红袍的制作过程大红袍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历采摘、鲜叶萎凋、摊凉、揉捻、初焙、复炒、后焙等多道工序。
首先,采摘者在清晨选择天气晴好的日子采摘,一般以一个嫩叶和两个嫩叶带芽的标准作为摘取茶叶的基准。
之后,鲜叶需要进行萎凋,萎凋时间会根据气候条件和茶叶品种而有所差异。
接下来,将鲜叶摊凉,使其逐渐脱水,并在此过程中反复揉捻,以促使茶叶更好地释放出香气和味道。
之后,茶叶需要进行初焙、复炒、后焙等环节,以保证茶叶的熟化和干燥。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掌握和耐心的等待,才能制成色泽红艳、香气浓郁的大红袍茶。
三、大红袍的独特魅力1. 香气:大红袍茶具有独特的香气,散发着淡雅的花香和果香。
深入品茗之后,还能闻到草木和柚子的香气。
2. 口感:大红袍茶汤黄橙明亮,入口后回甘甜爽,带有蜜香般的味道。
舌尖细绵中又带有轻微的焦糊和烟熏味,使人由内而外感到愉悦。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6720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7.png)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大红袍是中国最著名的红茶之一,因其色泽红艳,香气浓郁,而被誉为“红茶之王”。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源自于福建武夷山一带,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和特色品质。
本文将从大红袍的起源历史、制作工艺流程、关键技术要点等方面展开探讨,为读者揭秘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
一、大红袍的起源历史大红袍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源自福建省武夷山一带。
相传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大红袍”的官员经过武夷山,因病得到当地茶农的热情救助,于是感激不已,割下自己的朝服一块赠予茶农以表达谢意。
后来这块朝服被埋在武夷山的一片茶园中,茶树得到了天然的滋养,结出了特别饱满而有光泽的茶叶。
此茶香气独特,口感醇厚,倍受人们喜爱,因而被誉为“大红袍”。
之后,大红袍茶树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大红袍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
二、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流程1. 采摘大红袍的采摘时间一般在谷雨至清明之间,此时茶树萌芽生长,新芽嫩叶茂盛,是制作大红袍的最佳时期。
采摘时要选取嫩叶肥壮、嫩芽鲜活的原料。
2. 晾凋采摘下来的嫩叶需要在室内摊晾,使其表面水分蒸发,达到适当枯萎程度。
晾凋的时间和温度要根据天气和原料情况进行调整。
3. 揉捻晾凋后的嫩叶需要进行揉捻,这是大红袍制作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揉捻的目的是破坏叶细胞,促进茶汁的释放,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4. 发酵揉捻后的茶叶需要进行发酵,将其摊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茶叶中的酶和空气充分接触,进行氧化发酵。
大红袍的发酵时间一般在30-40分钟左右,要严格控制发酵的时间和温度。
5. 烘焙发酵完成后的茶叶需要进行烘焙,将其置于烘茶炉中进行烘焙,去除多余的水分,提高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烘焙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掌握,以免烘焙过度或不足。
6. 整形经过烘焙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整形,将其按照统一的规格进行筛选和整理,以保证茶叶的外形和质量。
7. 陈化大红袍经过以上的工艺流程后,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陈化,让茶叶内部的各种成分得以充分融合和稳定,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大红袍”是什么?
![“大红袍”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1ea6a4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5.png)
“大红袍”是什么?讲武夷岩茶必先讲大红袍。
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红袍进入联合国馆。
我应上海《解放日报》编辑部的要求,在“朝花”副刊发表了题为《大红袍》的文章,对大红袍的来龙去脉以及美丽传说和掌故作了详尽的介绍。
前几天,我与茶人陈雄走访了武夷山市新一代茶专家刘国英先生,根据他的指导,从四个“概念”作个阐述,不知能否把“大红袍”说清楚?名丛的概念大红袍是名丛之首,自古以来就是武夷山九龙窠景点半崖上那六株茶树,即母本大红袍,品种大概有三个。
换言之,大红袍并不是单一的茶树,这几棵茶树品种搭配非常合理、奇妙。
以前有茶科所专门采摘监制成品茶,其味柔和幽香,其韵骨坚水滑,难怪茶人们都说肉桂霸气,水仙绵柔,大红袍“中庸”。
品牌的概念大红袍成名己久,实际上成为武夷岩茶的“形象大使”。
20年前,我曾主持过两次母本大红袍茶拍卖会。
一次在香港,拍卖的款项捐给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另一次在武夷山市,其款作茶叶科研经费。
拍卖会的品牌效应不言而喻,武夷岩茶因此名声更隆。
商品茶的概念狭义地理解,是一种国家标准规定的商品茶名称。
其中有许多要求,比如香气、汤色等等专业指标。
另一种是广义的概念,一般泛指武夷岩茶。
树种的概念这是最小的一个概念。
历史上,大红袍就是名丛。
据考证,明朝时大红袍归武夷山天心寺管,明成祖的心腹胡潆在天心寺彻夜喝大红袍。
清代大文人袁枚也曾两度到天心寺讨要大红袍茶喝。
所以,大红袍历来被称为混合香型,都要三至四个品种拼配而成,故更能体现一个厂家的制茶水平。
历史上,对大红袍的树种都没有由国家权威机构审定过,直到2012年,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大红袍为省级良种。
树种就是那丛母本从里由外数的第二株茶树,也就是奇丹。
因此从树种的角度来说,奇丹就是大红袍。
到底什么是大红袍?
![到底什么是大红袍?](https://img.taocdn.com/s3/m/6ca22964b90d6c85ed3ac60c.png)
到底什么是大红袍?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岩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山岩茶中好品质最优异者。
主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唯有武夷山才有大红袍。
武夷山种植的茶树,种类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
武夷名丛中数大红袍拥有最高的名誉,名居武夷山岩茶“四大名枞”之首,有着“岩茶之王”的美誉。
茶树所处在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岩罅,岩顶常年有山泉水自罅滴落。
山泉水中附带青苔之类的有机物,所以土壤较润泽肥沃。
茶树两旁崖壁直立,日照时间短,气温变动并不大,再加上日常生活中茶农用心管理,采制加工时,必须要调技术最佳的茶师来主持,采用的也是特别制作的器具,所以大红袍的成茶具备独特的好品质和独特的药效。
九龙窠四处全是丛丛簇簇的名丛,号称之为茶树的王国。
大红袍也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故事: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崖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名皇帝的疾病,那位皇帝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激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以它优秀的好品质和极其稀缺的产销量,变成茶中之王。
大红袍是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权高可以达到2米之上,主干尚显著,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5—7cm,长者可以达到9一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以达到3.5—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尚浅尚明26—28对,叶脉6—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
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
大红袍外形索条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光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性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其好品质最突出的地方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长久,岩韵显著。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茶香。
想要了解更多茶叶知识,欢迎访问华祥苑。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五大分类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五大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7609bc1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1.png)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五大分类大红袍是乌龙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大红袍按区域分可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
一、正岩茶生长于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即为正岩茶,其中包括三坑、两窠、两涧以及内外鬼洞等。
1、大红袍母树“古有名茶树,生于绝壁间”说的就是生长于九龙窠陡峭绝壁上的大红袍母树。
由于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
大红袍母茶共有六株,其中四株为奇丹,两株为北斗。
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毛主席将200g大红袍母茶茶叶作为赠送给美国总统礼物。
这200g茶叶已是当年大红袍母茶产量的半壁江山,可见大红袍母茶之珍贵。
自2006年5月起,武夷山市政府決定停採、留养母树大红袍,实行特別保护和管理,故大红袍母树茶叶已成绝品。
2、三坑两窠两涧三坑指慧苑坑、牛栏坑(牛栏坑盛产肉桂俗称“牛肉”)、大坑口,两窠指九龙窠(大红袍母树所在地)以及竹窠,两涧指流香涧和浯源涧,武夷山风景区内的精品正岩大红袍冲泡10道之后仍有余香,汤汁醇厚回甘,香气高雅。
是不可多得的乌龙精品,是武夷岩茶的扛鼎茶品。
二、半岩茶半岩茶指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之外,但仍处于武夷山境内的大面积栽种的大红袍。
半岩茶区盛产名枞“肉桂”和“水仙”也出产“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等名枞。
各类名枞,由于精心选种栽种,用心炒制烘烤,品质名优以致历来爱好者都不惜重金索购。
然而,名枞茶的产量很少,品质各具特色,加上神话传说,名枞茶更为珍贵,常有难以品尝之福。
三、洲茶武夷山境外以及周边平原茶园大面积栽种的即为洲茶。
宋代范仲淹谱歌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总之,武夷岩茶大红袍与武夷风光一样享誉天下,正所谓“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国家标准从品种角度对大红袍进行的分类: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武夷菜茶、矮脚乌龙等;名枞分类包含: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北斗等;武夷岩茶品种繁多,有一千多种。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
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茶树品种有280种。
即兴解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
![即兴解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ca70cba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f.png)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其传统制作技艺流程十分复杂而烦琐,有近二十道工序,概括起来就是为“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两晒两晾”的复式萎洞,长达八个小时的摇筛做青、发酵偏重,叶缘呈朱砂红色;“双炒双揉”;毛茶足火,最后长达7小时左右的低温久烘等,都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所独有的。
难怪清代清代楹联大师s梁章钜发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赞叹。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3020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0.png)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大红袍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技艺独特,味道醇厚,极受茶客喜爱。
本文将探讨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门类繁多的茶类制作工艺。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山一带的名茶,产于武夷山岩骨之上的岩茶区,总面积约15000亩。
大红袍茶料自古以来在历代文人笔下都是美誉不断,不仅有大红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茶",还有贡红、水仙、兰花、乌龙等尤为著名。
在这些茶中,大红袍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著称于世,深受茶客青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首先在于采摘。
大红袍所选用的茶树必须是岩茶种,这种茶树枝叶肥厚,芽展成绿白色,且带有白绒毛,称为“白毫”。
采茶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清晨的露水消散之时,这时茶叶鲜嫩,味道浓郁,采摘下来的茶叶才能保持最佳品质。
制作大红袍的工艺独特,首先是“摊青”工艺。
摊青工艺是大红袍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茶叶自然氧化,使其颜色变成玉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茶叶的香气。
这一过程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茶叶的质量。
接下来是“杀青”工艺。
杀青是指将经过摊青处理后的茶叶加热到一定温度,从而停止茶叶的氧化过程。
大红袍的杀青工艺通常通过锅炒的方式进行,这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确保茶叶不会变色或糊焦,同时又能够确保茶叶内部含水量的蒸发。
随后是“揉捻”工艺。
揉捻是为了让茶叶形成特定的卷曲形状,这样可以使茶叶表面更容易挥发风味,同时也使茶叶在沸水冲泡时更容易散开,释放出浓郁的香气。
揉捻需要技术娴熟的工匠和一定的时间,保证每一片茶叶都能得到均匀的揉捻。
最后是“干燥”工艺。
干燥是大红袍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也是为了保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在这一过程中,茶叶需要被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等到茶叶的含水量降到适合的水平,然后才能包装出售。
以上就是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细心呵护,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大红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解密档案:国宝大红袍的三个未解之谜
![解密档案:国宝大红袍的三个未解之谜](https://img.taocdn.com/s3/m/42a363115a8102d276a22fe2.png)
在上千品类的武夷岩茶中,就属大红袍名声最响、名头最大、身上的光环最多,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甚至可以说是最具神秘性。
这么多的“最”字放在大红袍身上,恐怕连大红袍自身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在它身上至少有三个未解谜团。
话说回来,大红袍天生就是这么有气场,稀缺高贵,尤其是九龙窠上那几棵茶树,堪称“国宝”,浑身上下有说不完的传说和故事。
[MISSING IMAGE: , ]谜团一:贡茶之迷关于大红袍的贡茶之谜,还得从它的名称由来说起。
据说,明代有位金榜题名的状元郎为报天心永乐禅寺和尚的救命之恩,特地脱下大红袍披在九龙窠上那几棵茶树上,从此得名“大红袍”,后来就渐渐并有了“贡茶”的身份标签。
但历史上大红袍是否真的是贡茶,现在已经无迹可寻。
唯一可考证的就是九曲溪畔的御茶园生产的武夷岩茶,而并不是九龙窠的大红袍。
谜团二:毛主席不喜欢大红袍之谜中美建交时,毛泽东主席曾拿四两大红袍作为国礼赠送尼克松,反被误认为小气,后来周恩来总理以“主席以半壁江山相送”的戏语解围的趣事至今被津津乐道。
但关于毛主席是不是喜欢大红袍,至今成迷。
据说,据说毛主席并不喜欢,还专门下指示,指令地方不要再送。
但毛主席是因为大红袍实在稀缺,真当国宝对待,还是说他老人家真的不喜欢大红袍,那就不得而知了。
[MISSING IMAGE: , ]谜团三:部队派兵看管大红袍之谜单就几颗茶树,居然还要专门派部队看管,这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
而且听说,这事不仅解放前如此,解放后更是如此。
根据史料记载,解放前的确曾有部队驻扎在九龙窠,但是不是为了看护茶树,还是说为了保证当时前来视察领导的安全,那就不得而知了。
[MISSING IMAGE: , ]解放后,由于这一带划归专门的农场管理,这几颗“国宝级”茶树有人看管是事实,也时常能看到部队人员走动,但有没有专门执勤,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正是因为战乱或者战后百废待兴等原因,很多事情因没有明文记载,仅靠曾经的当事人回忆,很难还原真正的历史,最后透过历史的重重尘垢,竟也成了一段谜。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42535ed19e8b8f67c1cb9af.png)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注重:活、甘、清、香的特点。
品鉴要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冲泡次数和叶底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香气和滋味这两方面为重点。
香气: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其香品为上。
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
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滋味:入口甘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
茶水无质感,淡薄者为下品。
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
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
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
”的说法。
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黏,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初学者不易把握这一岩韵的特点)。
干茶的外形色泽也可以作为品质鉴别的参考。
通常要求外形匀整,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
陈茶则色泽灰褐。
条形不完整货碎茶多的就差了。
另外,茶叶的叶底也可以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应软亮匀齐,叶底红边明显。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大红袍的三节色、蛤蟆背和三红七青“三节色”:专指干茶特点。
具体的是干茶的头部呈乌褐色,尾部呈浅红色等三种色彩。
可以说“三节色”是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
“蛤蟆背”:是体现茶叶传统焙火火攻的特征之一。
一般有蛤蟆背的岩茶,是传统型的岩茶,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焙火后,局部受热膨胀,在茶叶表面鼓起了小泡点。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4acfb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6.png)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福建武夷山的岩茶,是乌龙茶的一种。
大红袍通过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味受到全球茶友的喜爱。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耗时繁琐,包含采摘、晾晒、揉捻、杀青、烘焙、半发酵等多个步骤。
下面我们开始一一解析。
一、采摘
采摘是制作很关键的一步,大红袍使用筛选出来的茶树老叶作为茶叶的原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选取最顶端的嫩芽和嫩叶,让茶叶具有更好的香气和口感。
二、晾晒
晾晒是将茶叶摆放在透风的地方,让水分自然排出,茶叶逐渐变干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注意控制好湿度和温度,避免过度晾干。
否则会对后续的制作工序产生影响。
三、揉捻
揉捻是将晾干的茶叶捏成条状,促进内部叶汁的外溢,促进后续的发酵和烘焙。
这个过程需要用力揉搓,要注意揉捻的程度,过度的揉捻会损坏茶叶的叶面,影响茶叶的品质。
四、杀青
杀青是让茶叶保持其绿色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摆放在高温下闷熟,让茶叶的酶失去活性,这样茶叶的颜色才能保持绿色。
五、烘焙
烘焙是让茶叶保持干燥,去除水分,防止霉菌生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在温度适中的烘焙室内,烘烤几个小时,使茶叶干燥。
六、半发酵
半发酵是大红袍最具有特色的细节之一,是将普通的乌龙茶制作出大红袍味道的关键步骤。
这个过程需要将烘焙好的茶叶蒸软、揉捻,然后让茶叶放置24小时左右。
这样的茶叶会产生“金芽”,凸显大红袍的特色香味。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d724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7.png)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大红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茶,产自中国福建省武夷山。
它因为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而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大红袍茶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其中蕴含着很多的民间传统技艺。
本文将探析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以期更加深入了解这一名茶的独特魅力。
大红袍茶的制作工艺始于茶叶的采摘。
大红袍茶叶是在武夷山的岩层中生长的,茶叶具有茶花香和岩韵的特点。
在制作大红袍茶时,一般选择在清明至谷雨之间采摘,这个时段的茶树茶叶质量最佳。
采摘大红袍茶叶时,务必选择精壮嫩芽,以保证制作出的茶叶质地饱满、滋味浓郁。
接下来,大红袍茶叶的制作需要经历几道复杂的工序。
首先是萎凋工序,将新鲜的茶叶在阳光下摊晒,控制时间和温度让其适当胡化,使得茶叶逐渐失去水分,增加茶叶的柔软度和香气。
其次是揉捻工序,将经过萎凋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搓出茶叶的形状并提高茶叶的溢香性。
还有发酵、干燥、分类等工序。
在这些工序中,传统的手工技艺是关键,需要熟练的工匠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把控,保证大红袍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在大红袍茶的制作过程中,有一些特色的传统技艺值得关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炭焙工艺了。
炭焙是大红袍茶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传统工艺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大红袍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炭焙,这不仅是为了去除茶叶中的异味和水分,更是为了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炭焙的过程需要对温度和时间进行严格控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在操控火候和炭焙时间时做出准确判断。
有些茶山的大红袍茶甚至是用传统柴火炭培的方式焙制,这种方式更能够保留大红袍茶的原始风味。
除了炭焙工艺之外,大红袍茶的制作还需要在岩茶窖中进行陈化。
陈化是指将大红袍茶放置在岩茶窖中进行储存,让茶叶在潮湿的环境中与岩壁接触,吸收岩壁上的气味,形成独特的岩韵。
陈化的时间一般在数月至数年之间,不同的陈化时间会有不同的口感和香气。
这一传统陈化工艺是大红袍茶能够保持岩韵香气的关键之一。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648c4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c.png)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探析大红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叶品种,起源于福建省武夷山的岩茶,因其品质优良、历史悠久而享有盛名。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融合了许多精湛的技艺和传统的制茶工艺,下面我们就来探析一下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
大红袍的制作需要经历采摘、萎凋、揉捻、烘焙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工艺和细节,需要匠人用心制作。
首先是采摘,大红袍的茶叶一般在清晨的露珠还未干燥之前采摘,这样可以保证茶叶的鲜嫩和滋味。
采摘时要选择茶树的嫩芽,包括上一年未开放的芽头,这些茶芽含有丰富的养分和芳香物质,是制作大红袍的关键。
采摘后的茶叶要进行萎凋处理,这个环节是让茶叶在通风的环境中失去水分,使其变软和富有弹性。
萎凋完成后,茶叶会有一定程度的发酵,茶叶的鲜味和香气也得以释放。
接着是揉捻,揉捻是将萎凋后的茶叶经过一定的压榨和揉搓,使其形成茶条的工艺。
揉捻不仅可以使茶叶的叶缘破裂,有利于活性物质的挥发,也可以使茶叶内外的汁液均匀分布,提高茶叶的质地。
揉捻还可以改变茶叶的外形,使其更加整齐美观。
接下来是烘焙,烘焙是大红袍制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制作过程中最考验工匠技艺的一环。
烘焙的过程除了要掌握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外,还需要工匠根据茶叶的特性和品质进行调整,保证每一批茶叶的烘焙效果均匀和完美。
烘焙的目的是使茶叶内的水分蒸发、汁液收敛、杀青、除去杂质,并且形成特有的香气。
经过烘焙后的大红袍,叶色乌润,油亮有光泽,散发出浓郁的茶香,具有独特的口感和滋味。
除了以上的主要制作环节,还有一些辅助工艺也是大红袍制作中不可忽视的。
比如晒青、杀青、发酵等,这些工艺都对大红袍的质量和口感有着直接影响。
工匠们在制作大红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不断调整工艺和参数,以保证每一批大红袍的品质。
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现代的大红袍制作还引入了一些新的工艺和技术,比如微发酵、轧捻、炭火烘焙等。
这些新工艺可以更好地保持茶叶原有的香气和口感,同时也提高了大红袍的生产效率和一致性。
图文详解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区别,看完别再把大红袍当成红茶了
![图文详解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区别,看完别再把大红袍当成红茶了](https://img.taocdn.com/s3/m/ba4d449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6.png)
图文详解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区别,看完别再把大红袍当成红茶了展开全文说到大红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红茶嘛,挺好喝”!关于这句话,茶叔完全赞同后半句,但是前半句可就大错特错了!虽然大红袍有个“红”字,但它却是乌龙茶,而且是乌龙茶里武夷岩茶系列的茶王!为什么那么多人潜意识里就觉得大红袍是红茶呢?总结起来有三点:1、名字带有红字,那肯定就是红茶。
2、冲泡出来的茶汤看起来红红的,所以是红茶。
3、大红袍这三个字让人感觉这个茶就应该是红色的茶,所以是红茶。
虽然这三点原因看上去有点“荒诞”,但是却影响着很多人。
今天,茶叔就以正山小种为例,和大家说说大红袍到底和红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就不是红茶呢?我国茶叶的分类,是按照茶叶的发酵程度来进行划分的,总体上分为不发酵茶,轻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及后发酵茶。
大红袍,属于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也就是说当茶叶的发酵程度进行到一半时,就要开始高温杀青,来终止茶叶的发酵。
而正山小种,属于红茶,是红茶的鼻祖。
它属于全发酵茶,也就是说茶叶的自然发酵程度已经达到100%,发酵过程自然停止。
所以,大红袍和正山小种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茶叶了。
那怎么区分大红袍和正山小种呢?我们可以从茶干、茶汤、叶底这三个最直观,也是最简单的方面去辨别。
1、观茶干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茶干,很容易分辨。
大红袍鲜叶在采摘时,遵循“开面采”的标准,等鲜叶完全长开,再采三到四叶的茶枝。
所以,采摘下来的鲜叶会比较大,这就导致最终做出来的茶干,条索紧结肥壮,偏向于片状。
大红袍茶干颜色乌黑砂绿,轻火茶能看到绿色,中高火则转为乌黑,闻着有一股焦糖香,这是因为大红袍经过了反复的焙火。
(大红袍茶干)而正山小种遵循的是一芽一叶,或者是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所以鲜叶会显得比较小。
最终制成的茶干,相比之大红袍就显得更小。
条索卷曲细长,偏向于细条型。
(正山小种茶干)正山小种的外观颜色,大部分是以暗褐色为主(烟熏的则为灰黑色),仔细看会发现有一层淡黄色的茶豪覆盖在条索上。
解密大红袍等级划分
![解密大红袍等级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accd342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60.png)
解密大红袍等级划分大红袍茶是武夷山传统五大名茶之首,蜚声中外,是武夷岩茶之王,如果给大红袍分一个级别的话,那大红袍的级别如何区分呢?目前根据国家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相关部门也制定大红袍产品感官指标,生产出来的大红袍茶,有资格称为大红袍茶。
根据品质的不同划分特级大红袍——春季采制的大红袍为级别最好的。
春茶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茶品质最佳的。
所以,众多顶级名茶均出自春茶前期。
一级大红袍——夏季采制的大红袍由于采制时正逢炎热季节,虽然茶树新梢生长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说,很容易老化。
茶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明显减少,使得夏茶滋味不及春茶鲜爽,香气不及春茶浓烈。
夏茶中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的增加,从而使滋味稍微苦涩,品质稍逊于特级大红袍。
二级大红袍——秋季气候介于春夏之间,在秋茶后期,气候虽较为温和,但雨量往往不足,会使采制的大红袍茶叶显得较为枯老。
特别是茶树历经春茶和夏茶的采收,体内营养有所亏缺,因此,采制而成的茶叶,内含物质显得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茶叶滋味淡薄,而且香气欠高,叶色较黄。
所谓“要好吃,秋白露”,其实,说的是茶叶“味道和淡”罢了。
根据茶香不同划分清香型。
其特点:清鲜,花香中带绿茶的清高鲜爽。
滋味甘爽,但带青涩。
品种特征明显易鉴别,但岩韵不够突出。
汤水橙黄至黄绿色,较淡。
叶底鲜活,赏心悦目,但香气不耐储藏,品质易变。
该类型适合于刚接触武夷岩茶的新消费者。
熟香型。
其香气浓沉厚重(不显清高),杯底香(挂杯香)特好。
滋味醇厚、甘活,岩韵强而耐泡,但常带杂味(如闷味、陈味等)而欠清纯。
汤色深浓、久泡不易退。
叶底无看相,品种特征淡化。
茶性更温和、不伤胃。
该类型适合于“老茶鬼”。
根据产地产地划分解析、品鉴大红袍,判断正岩、半岩、洲茶的区别?在历史上,武夷岩茶按产地不同划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
正岩地区又分为名岩区和正岩区两个部分。
【茶友话茶】“茶中之王”大红袍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
![【茶友话茶】“茶中之王”大红袍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https://img.taocdn.com/s3/m/512c04a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1.png)
【茶友话茶】“茶中之王”大红袍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
有人说,在所有的茶里,大红袍的叫法是最霸道的。
确实,单单是这茶的名字,就让人觉得不同寻常。
那么,这“霸气十足”的大红袍到底厉害在何处呢?
本周品鉴——大红袍
大红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武夷岩茶中算得上是“茶中状元”。
产于福建生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有“茶中之王”的美誉。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中以大红袍而名誉全球。
武夷山大红袍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有个秀才进京去赶考,在经过崇安县(现武夷山)时病倒了,刚好被一方丈遇到便将其带回庙中救治,方丈将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泡了茶水给秀才喝,后来没几天秀才就康复了,进京考试高中状元,因此回来报答方丈,同时带了茶叶进京想献给皇上,恰好皇上这时病了,怎么治都不好,后来喝了这个茶,病就好了,于是御赐红袍一件并让状元带去批在树上,同时封为御茶,年年进贡。
后来这茶就被称为大红袍。
大红袍具备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之韵,汤色温润,口感顺滑。
而且武夷山大红袍是以纯手工采摘的大红袍茶青为原料,加以精湛的功夫茶制作工艺而成,保留了较多的维生素与茶多酚。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红袍简介 二、特点
三、鉴别优劣
四、焙火知识
Page 2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是岩茶的一种,品质优异,是中国十大名 茶之一,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 叶片红绿相间。 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 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 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大红袍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 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
Page 10
焙火知识
清香型岩茶(轻焙火)的表现特点:
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但带稍带微涩。 品种特征明显且易鉴别。汤水橙黄至黄色,较淡。叶底鲜活, 看相好,三红七绿,赏心悦目,但韵味较弱,香气与传统型 (中,足火茶)比不耐储藏,品质易变。该类型相对适合于接 触大红袍(武夷岩茶)的新消费群体。相对比较适合女性、现 代派、年轻一族,或者口感清淡者。
Page 8
鉴别优劣
三、品其味
大红袍茶叶是饮料,滋味的好坏是决定大红袍品质的 关键因素。审评滋味必须掌握茶汤温度,过热过冷都 会影响滋味评审的准确性。 太热难以辨别滋味;太冷滋味开始变化,回味转苦或淡, 鲜味转弱。尝滋味的最佳汤温为100 度左右。
汤味有浓和淡、强和弱、醇和涩、甘和苦、爽和滞之 分,还有焦、烟、馊、酸及其他异味等。大红袍茶叶 不同,滋味要求是有区别的。大红袍茶叶的滋味是以 醇和爽口回味转甘为好。
Page 7
鉴别优劣
二、嗅其香 辨别大红袍茶叶香气是否纯正、 高低和长短。香气以高而持久者为好,其次为香
高而不持久者,香低而短者品质较差,凡有烟、
焦、酸、馊、霉、闷及异味的品质最差。嗅香气应 热嗅、温嗅、冷嗅结合进行。热嗅的重点是辨别香 气是否纯正,如夹有异味、焦气、 木气、霉气、陈气、老火气、烟气等杂异气味, 热嗅比较容易鉴别。温嗅主要辨别香气的高低。 冷嗅比较香气的持久程度。
中国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武夷岩茶(大 红袍)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age 3
大红袍简介
左图为生长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岩 壁上的6棵母树大红袍, 2006年6月4日, 武夷山大红袍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 到保护,停止采摘,并在中央电视台新 闻联播节目中向全国人民宣布此消息。
Page 4
大红袍简介
大红袍茶叶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具有多种矿物质 和微量元素,每一种物质都能为身体健康加码。
Page 5
特点
岩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 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2)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 的特征。 (3)岩韵(环境特征):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 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 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 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 制作工艺的影响。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 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Page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别优劣
四、探其底 将浸泡后的大红袍茶叶均匀倒出,观察叶底 的嫩度、色泽、匀度。叶底嫩度以嫩叶、茶叶大 小开面含多少来衡量。 用手指压叶底有柔软感,呈平伏状的表示嫩 度好。
大红袍叶底以嫩绿、黄绿、明亮者为好,深绿色较差,暗绿、青绿为次, 最忌红梗红叶、病虫斑、焦叶等。总的来说,审评大红袍要从叶底的老 与嫩、厚与薄、软与硬、暗与亮等方面去评比,凡嫩、厚、软、亮的叶 底表明毛茶品质好, 凡老、薄、硬、暗的叶底都属品质低劣者。
传统型岩茶(中、重焙火)的特点:
制作时发酵程度适度(半发酵),焙火程度中,足火。其香气 浓郁而平稳,杯底香(挂杯香)好。上品带有花果蜜糖香。滋味 醇厚、顺滑,岩韵强而耐泡,。茶性较温和、不伤胃。叶底相对 无看相,大多是起“蛤蟆皮”。没有太多欣赏的价值。保管妥当, 储存时间较长。如果是陈放饮用,必须使用此类岩茶。 根据焙火程度的不同可分为:1、欠火2、轻火3、中火4、足火 5、高火6、病火
目前,大红袍(武夷岩茶)的烘焙方式有数种,如用:1、炭焙,2、焙茶机、3、电焙笼等。
Page 11
End
谢谢
Page 6
鉴别优劣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最有名的 为武夷大红袍。但因受环境、地理位置的影响,此茶产量极少,因此在过程中一定 要懂得鉴别此茶的好坏、真假。
一、看其色 汤色。是大红袍茶叶内含物被开水冲 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俗称“水色”。评大 红袍汤色主要看茶汤的深浅、亮暗、清浊等。不 同品种有不同的汤色要求,毛茶评审以嫩绿色为 上品。审评大红袍汤色必须在审评滋味前进行, 如果先尝滋味,茶汤减少,各碗容里不一,碗中 汤色就深浅不一。
因此市面上所出现的大红袍茶叶,均是通过无性繁殖栽培 的,为了满足对大红袍的需求,福建茶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经 过建国以来的长期研究,成功实现无性繁育,现在武夷山地区 广为种植,且基本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品质。 每家茶厂或茶农,制作的大红袍因技术、原料、火功等差 别,造成市场上的大红袍品质口感等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