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的研究综述
细菌内毒素试验(鲎试验)的全面解析
![细菌内毒素试验(鲎试验)的全面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ea7f0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6.png)
细菌内毒素试验(鲎试验)的全面解析一般细菌毒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外毒素(Exotoxin);它是一种毒性蛋白质,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
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少数革兰氏阴性菌。
另一类为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的产物。
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它细胞时,才表现其毒性,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多糖中的类脂A成分。
和热原的关系热原(pyrogen)系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热原是否就是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热原的一种,即细菌性热原。
细菌内毒素被认为是热原的本质,此事在学术上仍有争议,热原不仅是细菌内毒素。
但在药检的范畴,细菌内毒素是主要的热原物质,可以说无内毒素就无热原,控制内毒素就是控制热原。
热原反应:含有热原的注射剂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使人体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体温可升至40℃,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来源和控制方法1、细菌内毒素的特性2、去除细菌内毒素的方法(1)吸附法此法是利用活性炭对热原的吸附作用达到去除作用的方法。
常用的吸附剂中,活性炭对热原的吸附作用最强,一般用量为总容量的0.1%-0.5% ,将溶液加热到70℃左右保温一定时间效果更好。
使用的活性炭应符合药典规定要求。
(2)蒸馏法此法是利用热原具有不挥发性而达到去除目的。
因此,凡适于蒸馏的药品均可用蒸馏法除去热原。
(3)热破坏法此法是利用热高温能破坏热原质达到去除目的。
因此,凡适用于高温处理的如热原检查试验中接触药液的容器,可用180℃干烤3小时,或250℃干烤30min以上。
(4)强酸强碱处理法此法利用强酸强碱能破坏热原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5)其他,也可以采用过滤等方法去除热原。
板足鲎:神秘海洋居民的探秘之旅
![板足鲎:神秘海洋居民的探秘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2d35d12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a.png)
板足鲎:神秘海洋居民的探秘之旅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未知的领域之一,隐藏着各种奇特的生物。
其中,板足鲎(Phylum Arthropoda, Subphylum Crustacea, Class Malacostraca, Order Leptostraca),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拥有独特的生态和生物学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足鲎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与生育、分类信息等,旨在带领读者一窥这一神秘生物的精彩世界。
一、动物学史中的板足鲎板足鲎作为一个古老的生物类群,被广泛研究和探索。
最早的关于板足鲎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的科学家通过对海洋样本的观察,首次描述了这一奇特的生物。
然而,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对于板足鲎的了解仍然相当有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现代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揭开了板足鲎神秘的面纱。
二、形态特征与近种区别板足鲎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而著称。
它们体形扁平,呈透明状,身体由多个片状的背甲构成,外表类似于一个由许多小板组成的盾牌。
板足鲎的名字即源自这些特殊的板状足部,这些足部位于背甲的下方,帮助它们在海底寻找食物和逃避捕食者。
与近种相比,板足鲎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独特的身体结构,以及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独特地位。
尽管与一些类似的甲壳类生物存在外表相似之处,但板足鲎的独特特征使其在分类学上具有显著的区分度。
三、栖息环境板足鲎主要栖息在深海底部的软泥质或沙质海床上,其适应了寒冷、黑暗、高压等极端环境。
由于其生态特征的独特性,板足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持着海洋底部食物链的平衡。
四、生活习性板足鲎是底栖生物,以底部的有机物为食。
它们利用其特殊的板状足部在沉积物中寻找食物,如细小的有机颗粒、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
它们以慢而稳定的方式穿行于海底,以适应其特殊的栖息环境。
五、分布范围板足鲎广泛分布于全球深海各个区域,从极地到深海热液喷口附近都有它们的踪迹。
鲎:一种奇怪的生物
![鲎:一种奇怪的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6ae10913915f804d2b16c15a.png)
鲎:一种奇怪的生物作者:美境自然来源:《人与自然》2019年第04期鲎,是一个比恐龙还要古老的活化石家族,它们的祖先曾经与三叶虫生活在一个时代。
在经历过5次生物大灭绝的考验后,它们仍然穿越了四亿年的时光存活至今,并且分化成四种不同的物种,分别是生活在美国东海岸的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生活在亚洲东南岸和东岸的中同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南方鲎(Tachypleusgigas)及网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其中中国鲎和圆尾鲎在中国东南部沿海有较广泛分布。
活化石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鱟化石发现于加拿大的马尼托巴( Manitoha),被命名为“Lunataspis aurora”,意为“黎明之新月盾”,用以描述新化石之形。
它来白4亿4500万年前的奥陶纪,其发现证明:至少在4.45亿年前,当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尚未出现、占据地球的霸主还是三叶虫时,鲎的祖先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了。
鲎真正的演化历史,很可能比四亿五千万年还要久远,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向我们揭晓。
根据各种化石发现,科学家们知道了鲎的祖先曾经繁荣过,也演化出了很多不同的种。
鲎曾经遍布全世界,但在9500万- 9000万年前,美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由于板块运动慢慢分开,留在美洲东岸的Limulus coffini这个种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美洲鲎,而另一批则经南欧洲,有的短暂停留演化成Euproops sp.(已灭绝),有的通过古地中海一特提斯洋( Tethvs Sea)慢慢扩散到亚洲地区,并在后续的板块运动中,分化成了现今亚洲的三种鲎——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和网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今天,全世界只剩下四种鲎。
其中体型最大的是中同鲎,体型最小的是网尾鲎,它们都在中国有分布。
鲎 鲎科鲎属动物
![鲎 鲎科鲎属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c7133d3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7a.png)
鲎鲎科鲎属动物
,介绍鲎的特征
鲎是一种以淡水为主的海洋鱼类,属于鲎科。
它们的体长可以达到10厘米,头部可以和
尾部延伸出较大的触角,体型圆柱形,尾部略呈锐角,腹部有多细长的条纹,颜色以暗褐
色为主,有时可以看到褐色的斑点,体表有由具有抗菌功能的油脂分泌的油膜,头部有一
对短的触角,头部的腹部有一对短的视窗。
鲎的身体结构很特殊,它的头顶有一对触角,能够帮助它在水中寻找食物,口部唇状,上
颌和下颌都有尖锐的齿,可以用来捕食小型动物,像蚯蚓,虾类等,也可以吃藻类,虫类,甚至小型鱼类,捕食食物时会用口咀嚼成小块,然后吞下。
鲎的身体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它有一对自带的滤过系统,可以捕食水中的微小的有机
物质,它们的滤过系统可以过滤掉大部分的污染物,保护水质,使水质清澈。
除此之外,
鲎还有一个视力较好的特点,它的眼睛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周围,还能看到在自己身后的情况,它的这种视力很好,能够帮助它及时捕食。
鲎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很强,它们可以在温度较低的淡水中生活,也可以在海水中生活,温
度范围从0℃到30℃左右,在温度较低时,它们可以很好地适应,但是当温度过高时,它
们就容易感染病毒,因此要尽量避免。
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鱼类,它可以吃掉水中的有害物质,对水质进行净化,还能从水中捕
捉小型的有机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但由于其优良的营养价值,因此被广泛捕捞,繁殖量也较低,如今鲎的数量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下降,因此,为了保护这种重要的渔业
资源,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在鱼类资源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鲎的数量和繁殖量的稳定。
鲎医学上的用途
![鲎医学上的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169d82e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f.png)
鲎医学上的用途
鲎,是海洋中的一种鱼类,也被称为带鱼、墨鱼和鱿鱼,它是海
洋生物中的珍品之一。
在医学上,鲎除了作为食品外,还有许多用途。
首先,鲎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其中,鲎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是肉类的两倍以上,且其中的必需氨基酸
也很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因此,在医学上,鲎可以用来治疗
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补充营养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其次,鲎中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及其盐。
研究表明,牛磺酸可以保
护细胞,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心脏功能,改善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等。
此外,鲎还含有丰富的分支链氨基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
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另外,鲎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传统中医认为,鲎可以通血脉、
散淤血,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淤血、气血不足、乳腺增生等疾病有
一定的疗效。
同时,现代医学也证实,鲎中的活性多糖有提高免疫能
力和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癌症、免疫系统疾病等。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鲎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也
有一定的食用禁忌。
鲎属于海鲜,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对于过敏体质
的人应慎重食用;同时,在烹调过程中,也应注意卫生和安全。
综上所述,鲎在医学上有许多用途,除了可以作为营养补充品外,还可以作为药物调理人体机能,对于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但需
要注意的是,鲎的食用还存在一定的食用禁忌,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食用。
鲎 合成生物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鲎 合成生物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f21ca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7.png)
鲎合成生物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鲎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海洋生物,其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和生存机制一直以来都吸引着科学家们的兴趣。
随着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来深入研究鲎的生物学特点和生理功能。
本文将着重介绍鲎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合成生物学在鲎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鲎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鲎的深入研究和合成生物学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一神秘生物的生物学特点,为未来的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可能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和介绍,说明文章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安排。
正文部分包括对鲎的生物学特点进行介绍,以及合成生物学在鲎研究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结论部分对正文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展望鲎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鲎合成生物学在鲎研究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对鲎的生物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合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鲎进行研究和应用。
同时,本文也旨在总结目前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展望鲎合成生物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鲎研究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正文2.1 鲎的生物学特点鲎是一种原始的海洋生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门节肢动物亚门甲壳纲鳃曳目。
其身体呈圆筒形,覆盖着坚硬的外壳,由头部、躯干和尾部组成。
鲎的生活史特点非常独特,它经历了从幼体到成体的多个生长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成体鲎是一种底栖生物,它们栖息在海底的砂泥中,通过触须在水中搜索食物,主要以有机碎屑和微小浮游生物为食。
鲎在繁殖期会往来于浅海和深海之间,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卵子或精子,进行外育。
而幼体鲎则是透过蝉皮蜕换的方式来完成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经历从浮游生物到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转变。
鲎标本解说词
![鲎标本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7ceba75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5.png)
鲎标本解说词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标本叫做:鲎,别称:三刺鲎两公婆马蹄蟹鲎鱼中国鲎王蟹六月鲎爬上灶夫妻鱼它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鲎属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1.44亿年前)。
它是拥有蓝色血液的古老生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几亿春秋,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唯独鲎从问世至今,依旧保持其原始而又古老的相貌。
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头胸部略呈马蹄形(故又称马蹄蟹),腹部成三角形两侧具棘刺,尾部是一根长长的尾刺。
四只眼睛,两只单眼两只复眼。
一般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用尾剑和最後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如果从没有见过鲎,你能从鲎的名字中想象鲎是什么样的吗?鲎的上半部分同“学”,下半部分是“鱼”,难道是有学问的鱼?非也非也,鲎是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并不是鱼。
每年五六月,聚集在特拉华的海湾成为地球上最大的大西洋鲎产卵区。
在夜间,一只雌性和一只(或几只)热烈追求的雄性爬上岸。
在她挖洞产卵后,雄性就给它们受精。
数量巨大的岸禽类候鸟降临海湾,靠营养丰富的卵长膘。
这些鸟类中有许多红腹滨鹬,它们以蟹卵宴作为从北极到南美年度迁徙中的最后停靠站。
鲎存活到成年的很少。
一只母鲎每次可以下9万颗卵。
即使如此,估计只有约10个胚胎会活到成年。
在它们有机会孵化前,鱼、海龟、和鸟类都以卵为食。
有这么多种动物完全依赖于这种饲料。
且雌性成熟得也更慢:雄性到8岁或9岁时就已经准备交配了,但雌性要到10岁或11岁才开始繁殖。
对鲎的观点
![对鲎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78b80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1.png)
对鲎的观点
鲎,又称海鞘,是一种海洋生物,外形类似蝴蝶,常常被人们认为是非常神秘的生物。
对于鲎,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一些人认为鲎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生物,因为它们在海洋中生活,常常只在特定的季节和地点出现,很少有人能够亲眼见到它们。
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鲎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有人甚至将其视为幸运的象征,希望能够在海洋中见到它们,以求得好运。
鲎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它们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上千万年,这也增添了它们的神秘色彩。
另一些人则认为鲎并不那么神秘,它们只是海洋中的一种普通生物。
他们认为,鲎在生物分类学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一种寻常的海洋生物而已。
这些人认为,对鲎的神秘观点只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投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无论是哪种观点,人们对于鲎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但无论是神秘还是寻常,鲎都是海洋生物中的一种,值得我们尊重和保护。
毕竟,
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鲎作为海洋中的一种生物,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和尊重鲎,同时也应该更多地保护海洋环境,让鲎和其他海洋生物能够在一个更加清洁、健康的环境中生存。
这样,我们才能够让鲎和其他海洋生物继续为地球生态系统做出自己的贡献。
鲎试验名词解释
![鲎试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b4681f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c.png)
鲎试验名词解释
鲎试验是20世纪初,由法国生物学家米歇尔拉克罗斯(Michele Racovitza)开始研究的一项实验。
这项实验是为了研究小虫鲎(thermobia domestica)对不同激活物质(像放射性元素等)的反应,从而为人类动植物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在这一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虫鲎放置在不同的激活物质浓度的溶液中,以观察它们的反应。
实验开始时,由于小虫鲎的体型小而体表抗菌,它们没有对任何激活物质有明显反应,并且仅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可以存活。
随着激活剂浓度的升高,小虫鲎的反应也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产生抗性,最终适应了强有力的激活物质,例如放射性元素,而不会死亡。
经过一系列实验和分析,拉克罗斯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他发现,小虫鲎对激活物质的耐受性是可塑的的,它们可以通过非遗传的方式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动植物性状适应和变化的机制,也帮助生物学家解释了一些现象。
例如,小虫鲎在某种环境下会出现抗性,而在另一种环境中却不会,这可以说明抗性可以通过有效的响应和调节,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此外,拉克罗斯的发现也暗示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因为他发现小虫鲎在激活剂浓度高于一定极限时会出现耐受性的情况,这意味着抗药性疾病可以通过增加相应激活物质的浓度,来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总之,鲎试验是20世纪生物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它不仅给人们
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而且为治疗动植物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
鉴于
拉克罗斯的重要贡献,后来人们把它命名为“拉克罗斯实验”,它也成为20世纪生物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说明文中华鲎450字
![说明文中华鲎4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489ff6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d.png)
说明文中华鲎450字
中华鲎,又称中国鲎,是一种长相奇特的海洋生物,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鲎属。
它们的体形像马蹄,体长可达70厘米,体重可达6公斤。
中华鲎的外骨骼主要由钙质构成,形似盾牌,可以有效地保护身体。
它们的身体分为三个部分:头胸部、腹部和尾部。
中华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和广东。
它们常生活在近海的浅海区和潮间带,属于水底栖息动物。
中华鲎的生存面临着许多威胁。
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中华鲎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此外,它们的生殖方式是卵生,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孵化和繁殖。
但是,随着海洋环境的恶化和气候的变化,它们的繁殖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虽然中华鲎的肉质鲜美,被广泛用于食用,但是在中国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后,人们的餐桌上已经不再出现它们的身影。
并且,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级别,加强了对其保护的力度。
另外,专家建议建立鲎自然保护区,定期向自然保护区内放流幼苗,严禁滥捕滥杀,以期将中华鲎的数量恢复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https://img.taocdn.com/s3/m/36cecf9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0.png)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夏天是鲎的繁殖高峰。
聂璜说:“凡鲎至夏南风发,则自南海双双入于浙闽海涂生子。
”其实登陆浙闽产卵的,就是当地海里的鲎,不是南海跑来的。
但当时闽中渔民盛传此说,他们告诉聂璜,浙闽只有雄性小鲎,雌性远在广东潮州。
每年秋天,浙闽的小雄鲎全都赶往潮州“勾搭”雌鲎。
来年夏天,就一对对地带着媳妇回来产卵了。
聂璜本来不信,但闽中渔民又说:“吾滨海儿童捕得小鲎,皆雄而无雌!”似乎是铁证。
聂璜于是将信将疑地将其记在《海错图》中,“存其说,以俟高明”。
几百年后,这位“高明”终于出现了,那就是没羞没臊的我。
有了现代科学的武装,我斗胆分析一下。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前面说过,《海错图》描述的是中国鲎。
这种鲎在成年时有明显的雌雄差别:雌鲎腹部边缘只有前3对棘发达,而雄鲎则所有棘都发达。
但幼年的鲎,无论雌雄,棘全都一样长,看上去似乎都是雄性。
渔民自然会纳闷雌鲎在哪里,于是想当然地认为雌鲎大概在南方的另一个产鲎地——潮州。
而秋天,鲎会藏进更深的水域过冬,渔民看不到鲎,就以为它们去潮州找媳妇去了。
爱情的小船立起鲎帆在农历初一、十五的夜晚,鲎会上岸产卵。
此时潮位最高,能把它们送到高处的沙滩。
这里的沙砾比低处粗,卵产在里面疏松透气。
每当这时,据说会出现一种叫“鲎帆”的奇景:雄鲎抱紧雌鲎的后半身,雌背着雄在海中或游或爬,向岸上走去。
《海错图》说:“雄鲎后截卷起,片片如帆叶,而且竖其尾如桅,故曰鲎帆。
”你划水我扬帆,爱情的小帆船要抢滩登陆。
但今人拍摄的鲎登陆产卵的照片中,雄鲎都是老老实实趴在雌鲎背上,不会立起后半身。
而且以鲎的构造,除非仰面朝天,否则很难将后半身立起来。
我怀疑“鲎帆”是大群的鲎在登陆中,一些被挤得翻身,以至剑尾朝天。
或者是雄鲎在游泳时(鲎是游仰泳的)碰到雌鲎,赶忙抱住,腹部跟着一使劲,也会立起来。
反正此时的情景是很混乱的。
以前,鲎的数量很多。
交配时成百上千只鲎涌向沙滩,壮观极了!图:摘自《海错图笔记》渔民此时抓鲎,有个秘诀:要先抓雌的,这样雄鲎就一直抱着雌鲎,一抓抓俩。
鲎
![鲎](https://img.taocdn.com/s3/m/78681ceaf705cc17552709cb.png)
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
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
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1.44
亿年前)。
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
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
又
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
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
具
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注:1.鲎肉内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
异蛋白致敏性物质,吃鲎可引发皮肤
过敏性斑疹、红肿和搔痒,严重时导
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
]
鲎虫(三眼恐龙虾)
俗称翻车车、王八鱼、水鳖子、王八盖子、马蹄子、西纳根结虫(蒙古语),别名三眼恐龙虾。
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属鳃足纲,背甲目,现在已知的大约15种鲎虫都是淡水鲎虫,栖息在湖泊、池塘中,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中国已经发现的有中华鲎虫和丰盛鲎虫两种。
鲎虫的大背壳呈椭圆形,腹部细长,柔软灵活。
长尾巴成叉状。
体长大约有100毫米,共分成约40节,还有些叶
子一样的附属肢体。
有些肢体多达70多对。
亚门:
甲壳动物亚门,纲:鳃足纲,目:背甲目。
三眼恐龙虾生命力强,已存在两亿年。
这种从
两亿年以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生物,最近被许多日
本农民拿来当作种植水稻的农药替代品,因为三眼
恐龙虾可以把水田里的杂草去掉,让稻子生长得更
好,十分有趣。
鲎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鲎实验的原理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797ec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b.png)
鲎实验的原理和应用1. 鲎实验的基本原理鲎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动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实验以鲎(Hermissenda crassicornis)为对象,通过观察和记录鲎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变化,揭示动物学习、记忆和行为调节的机制。
鲎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关联:通过将特定的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同时或相继出现,鲎能够形成条件反射或条件化学习。
•刺激响应的强度和时序关系:鲎实验探索了不同刺激强度和刺激时序对鲎行为反应的影响,揭示了刺激响应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长时程和短时程记忆:鲎实验研究了鲎在短时间内的记忆能力,以及长时间内记忆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 鲎实验的应用领域鲎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
以下是鲎实验的一些应用领域:2.1 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鲎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鲎的行为变化,揭示了动物学习和行为调节的神经机制。
这对于理解动物学习、记忆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鲎实验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和解释动物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及神经系统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2.2 药物研究和治疗方法开发鲎实验在药物研究和治疗方法开发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鲎的条件反射和调节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评估不同药物对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影响,进一步指导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2.3 神经工程和人工智能鲎实验在神经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也有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应用。
通过研究鲎的学习和记忆机制,可以为神经工程师和人工智能科学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帮助他们设计和改进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系统,提高其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3. 鲎实验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尽管鲎实验在学习、记忆和行为调节的研究中有着显著的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发展方向:•物种选择的限制:鲎实验主要针对鲎这一特定物种,对其他动物物种的应用有一定限制。
•环境条件的影响:鲎实验结果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实验条件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表现。
鲎实验报告
![鲎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41c588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b.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鲎的生物学特征及实验操作方法。
2. 掌握鲎血细胞凝集反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 观察鲎血细胞凝集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鲎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节肢动物,其血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凝固酶。
当鲎血液接触到细菌或毒素时,凝固酶会被激活,使血液凝固。
因此,鲎血液凝固反应可以作为一种检测细菌和毒素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鲎血液、细菌悬液、毒素悬液、生理盐水、试管、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离心机、恒温水浴锅、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鲎血液和生理盐水分别加入试管中,混匀。
(2)将细菌悬液和毒素悬液分别加入试管中,混匀。
2. 鲎血细胞凝集反应(1)取一试管,加入鲎血液和生理盐水各1ml。
(2)用滴管取适量细菌悬液,滴入试管中,混匀。
(3)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锅中,计时30分钟。
(4)观察鲎血细胞凝集现象。
3. 结果分析(1)若鲎血细胞发生凝集,说明细菌存在。
(2)若鲎血细胞未发生凝集,说明细菌不存在。
4. 清洗与消毒(1)将实验操作过程中用过的试管、滴管等实验器材进行清洗。
(2)使用消毒液对实验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五、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鲎血液与细菌悬液混合后,血液凝固,出现凝集现象。
因此,可以判断实验中的细菌存在。
六、实验讨论1. 鲎血液凝固酶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观察鲎血细胞凝集现象,可以判断细菌的存在。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细菌污染和实验误差。
3. 鲎实验作为一种检测细菌和毒素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等优点,在微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鲎血液凝固反应的观察,了解了鲎的生物学特征及实验操作方法,掌握了鲎血细胞凝集反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表明,鲎实验在检测细菌和毒素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鲎实验,为微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鲎鱼的历史故事
![鲎鱼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aa264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5.png)
鲎鱼的历史故事鲎鱼,一种神秘的海洋生物,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它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生命进化的线索和启示。
现在,我们将从鲎鱼的历史故事开始,探索它的神秘起源和演化历程。
据古生物学资料记载,鲎鱼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4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比恐龙还要早。
它们经历了地球上数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却依然存活至今,成为了一种活化石般的存在。
这种生物的历史记载和发现,让人们对地球生命的演化和物种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鲎鱼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从外观上看,鲎鱼有着坚硬的外壳和长长的尾巴,形状奇特,色彩鲜艳。
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水中轻松游动。
此外,鲎鱼还具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须,这些特征让它们在海洋中独树一帜。
鲎鱼的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也十分独特。
比如它们的血液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它们的血红蛋白与哺乳动物不同。
另外,鲎鱼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特别,它们会在沙滩上产卵,形成一条条长长的卵沟,这是为了保护卵不受天敌的伤害。
在生态学上,鲎鱼是一种底栖生物,主要生活在浅海海域。
由于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被称为“清道夫”。
鲎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它们的存在对于控制海洋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鲎鱼还可以帮助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底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
除了生态价值外,鲎鱼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它们在地球上存活了数亿年之久,见证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
通过对鲎鱼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分布规律。
此外,鲎鱼的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生物进化、基因组学和生态适应等方面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鲎鱼的数量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这种珍贵的生物资源,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例如,许多国家已经将鲎鱼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严禁非法捕捞和贸易。
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环保组织也在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鲎鱼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鲎试验检测原理
![鲎试验检测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ab14d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a.png)
鲎试验检测原理鲎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某种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其原理是通过观察和测量鲎的反应来评估物质的毒性程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鲎试验的检测原理,并探讨其在毒性评估领域的应用。
鲎(Daphnia magna)是一种常见的淡水甲壳动物,被广泛应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中。
鲎试验通常通过将一定浓度的待测物质溶解于适当的培养液中,然后将鲎放入该溶液中进行暴露。
在暴露过程中,观察鲎的反应和行为变化,以评估物质对其的毒性影响。
鲎试验的原理是基于鲎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和响应能力。
作为一种无脊椎动物,鲎的生理机制相对简单,但其对物质的反应却相当敏感。
在暴露于待测物质后,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运动减缓、摇摆、蜷缩、翻滚等。
这些行为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物质毒性的指标。
鲎试验通常采用半静态暴露方式,即在一定时间内观察鲎的反应。
实验中,需要控制好待测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时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一般而言,浓度和暴露时间会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调整。
较低浓度和较短暴露时间可用于初步筛选,而较高浓度和较长暴露时间则可用于更详细的毒性评估。
鲎试验的优势在于其简单、快速和经济的特点。
相比于其他生物毒性检测方法,鲎试验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实验条件,且实验时间相对较短。
此外,鲎试验还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物质的毒性评估,包括化学物质、环境样品和废水等。
然而,鲎试验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局限性。
首先,鲎试验只能评估物质对鲎的急性毒性,对于慢性毒性和长期影响的评估有一定局限性。
其次,鲎试验的结果需要结合其他生物毒性检测方法和实际环境数据进行综合评估,以更准确地评估物质的毒性。
最后,鲎试验虽然能够提供初步毒性信息,但并不能直接推断物质对人类的毒性。
尽管存在一些限制,鲎试验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毒性评估方法。
其简单、快速和经济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新化学物质评估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领域。
同时,鲎试验在法律法规中也被广泛采用,作为生物毒性评估的标准方法之一。
中国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件
![中国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e6da0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b.png)
中国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件中国鲎(学名:Limulus polyphemus),又称海螛、蛇眼胆、珍宝虫等,是一种古老、神秘的生物,属于节肢动物门鲎纲,是一种现存最古老的无脊椎动物之一。
中国鲎在地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但现今已经在世界各地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中国鲎这一珍稀友善动物,中国政府决定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文件。
一、背景介绍中国鲎是古老而神秘的生物,具有非常高的生存适应能力和科学研究价值。
它们生活在沿海浅海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和渤海等沿海地区。
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鲎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中国政府决定将中国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制定了以下保护文件。
二、保护目标1.保护中国鲎的栖息地。
加强对中国鲎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限制或禁止破坏其栖息地的人类活动,确保中国鲎能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2.促进中国鲎的繁殖。
通过科学的繁殖技术和研究,提高中国鲎的繁殖率,增加种群数量,并逐步恢复其繁荣。
3.加强中国鲎的监测和调查。
建立科学的中国鲎监测网络,定期对中国鲎的分布和数量进行调查,及时掌握其种群动态和生态状况。
4.加强对中国鲎的科学研究。
开展中国鲎的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性、繁殖过程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
5.加大对中国鲎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国鲎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6.制定相关的保护法规和措施。
完善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具体保护措施,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
三、保护措施1.设立国家保护区。
在中国鲎主要分布区的重要栖息地,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边界,建立科学的管理规划和制度,保护中国鲎及其生态系统。
2.制定保护规章制度。
依据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中国鲎的保护规章制度,具体规定破坏中国鲎栖息地、捕捞、销售和非法交易等行为的禁止和处罚。
鲎 鲎科鲎属动物
![鲎 鲎科鲎属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89428ef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a.png)
鲎鲎科鲎属动物鲎(horseshoecrab),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原产于古生代,在古代曾经得到大量提及。
们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节肢动物,被誉为“海洋中的恐龙”。
鲎科(Limulidae)鲎属(Limuluspolyphemus)的动物,外观类似马蹄铁,身体棱形,腹部的前后边有明显的转弯,表面有七根节肢,每根节肢有五个钉子。
外表有真钢和角质,尾部有半圆形的尾纹。
头部有两个近圆形的大眼睛,中间有箭头状的喙,咽喉部有三根节肢,最后一根感知器官。
鲎科鲎属动物是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数海域的寒富共生物种,它们一般生活在海底和河流沉积物中,在月夜酸性海岸地区它们也生活得很好。
因为它们生活在污染的河流中,它们更倾向于高温的水温,即使是在高温的水内它们也不会死亡。
科鲎属动物不分性支,繁殖期特征是腹部膨大,颜色深,缘膜贴紧,眼睛变大,有时出现斑点。
鲎科鲎属动物的细胞可以抵抗细菌侵入,具有抗病毒和抗毒素的作用。
它们的血液中含有一种名叫“horseshoe crab的血红蛋白”,可以用来探测和查找病毒。
这种血红蛋白还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毒素,以便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研究人员发现,鲎科鲎属动物的视觉系统受到光照的影响,可以改变视觉方向。
研究发现,它们可以通过视觉与内环境反应,从而避免潮汐更替,海岸向下,以免受潮汐更替的冲击。
鲎科鲎属动物可以活达三百年,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关注它们的生活习性。
由于对其生物学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动物可以活达三百年,仍然茁壮地生活着。
它们的体积和节肢结构没有多大变化,其外观也没有变化,这是一种值得称赞的丰富多彩的生物。
由于鲎科鲎属动物在进化中拥有了绝佳的适应力,使它们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存活。
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存活,这使它们在进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增加,鲎科鲎属动物的数量正在减少。
人类的捕杀,污染及改变环境等都对鲎科鲎属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研究发现,它们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甚至在一些地区完全消失了。
鲎标本的解说词
![鲎标本的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a8e66a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f.png)
鲎标本的解说词
尊敬的观众们,欢迎来到我们的展览,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特别的生物——鲎。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展台上的鲎标本。
它们体形庞大,外形独特,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海洋生物。
鲎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甲壳纲,也被称为海洋的“古蟹”。
我们可以看到,鲎的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头部前端长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须,能够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
胸部和腹部之间有一块坚硬的外壳,保护着鲎的内脏。
鲎有十个触脚,这些触脚有时会被误认为是螃蟹的螯足,但它们的作用与螃蟹的螯足不同。
鲎的触脚主要用于触摸和感知周围环境,帮助它们找到食物并避开危险。
鲎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独特。
它们是底栖动物,通常生活在深海底部的泥沙中。
由于在深海环境中光线稀少,鲎通常是无眼或眼退化的。
它们通过触须和复眼来感知周围的水流和震动,找寻食物以及繁殖。
鲎的食性是杂食性的,它们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有机碎屑为食。
当鲎发现食物后,它们会用触须将食物捕捉到口中,然后用特化的口器进行咀嚼。
关于鲎的繁殖,雌性鲎会在自己的外壳下产卵,然后雄性鲎会在卵上释放精子进行受精。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鲎会孵化出来
并沿着母亲的触须爬行,最终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生活。
总的来说,鲎是一种神秘又古老的海洋生物,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奇妙的生物。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鲎的研究综述
摘要:鲎是一种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海洋动物,也是地球上动物界少数现存珍贵的“活化石”。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鲎资源的国家,世界上95%的中国鲎资源分布在我国,可以说,我国是中国鲎的真正故乡。
现存的鲎在地球上已存活有2亿多年历史,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
本文主要介绍鲎特点及保护现状。
关键词:鲎;鲎资源;保护
1 鲎的外形特征
鲎的种属鲎(hou)是栖生于海洋中的一种无脊椎动物,在动物学分类学上,鲎属节肢动物门(Arfhropoda)、肢口纲(Merostomate)、剑尾目(Xiphosura)、鲎科(Patypleidae)。
目前,世界上现存的鲎为三属四种,北美洲东岸海域产的美洲鲎,属美洲鲎亚科(Subfamily Limulinae),东南亚海域产的东方鲎、圆尾鲎、巨鲎均属鲎亚科(Subfamily Tachypleinae)。
鲎的外形酷似一把秦琴,全身分为头胸甲、腹甲、剑尾3部分。
剑尾酷似一把三角刮刀,挥动自如,是鲎的防卫武器。
鲎的嘴巴长在头胸甲的中间,嘴边有一对钳子似的小腿,帮助摄取食物,嘴的周围长有10条腿。
雌鲎的4条前腿上,长着4把钳子,而雄鲎却是4把钩子。
原来雄鲎总是把钩子搭在雌鲎的背上,让雌鲎背着它四处旅行。
鲎的胸腹甲交接部长着一片片像桨一样的腹肢,用来游泳,同时也是它的呼吸系统。
鲎一旦被逼离开海水,要经过好几天才死,比蟹类有更强的生命力。
鲎有四只眼睛。
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说明这对眼睛只用来感知亮度。
在鲎的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
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
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
身体由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部分组成。
头胸部和腹部均向背面隆起,前面较圆厚,往后趋向扁平,后面延长在剑尾,沿腹部外缘并排着侧缘棘,构成鲎的特殊体形。
鲎雌雄异体。
以及呈长纺锤形,位于头胸部背甲心区下面的围心腔内;心脏的背面和侧面在8对心孔。
暗褐色的鲎,长得像瓢一样。
头胸部上顶着一个宽阔的背甲,背凸腹凹,如马蹄形。
它有两对眼睛,一对复眼生在头胸甲两侧,一对单眼长于背部前端。
头胸部的腹面不分节,有六对附肢,一般如钳状,只有第六对像耙子一样,用来挖土;成年雄体的第二对末端是弯钩状的,以便结
尾时抱住雌体。
鲎有一个很长很锋利的尾剑,是用来防卫的武器。
幼鲎从拇指大小到成年要15年,雌鲎要蜕壳18次,雄性19次。
幼鲎没有尾剑,身体纵分成中央和两侧三个部分,很像三叶虫的幼虫,所以被称作三叶虫幼虫。
这也说明鲎与三叶虫有着亲缘关系,是研究动物进化史的珍贵材料。
2 鲎的生活习性
鲎的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
鲎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
如果是幼体鲎,食物以单胞藻、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为主。
如果是成体可以食虾和小鱼。
鲎有埋沙的习性,用胸甲锐利的后缘插入,将身体慢慢埋入泥沙之中,有时只露出尾巴在外。
丑陋而懒惰的鲎,对“爱情”却很专一,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
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鴛鴦”之美称。
鲎生活在温暖的海洋中,冬季需到较深的海域越冬。
每当春末夏初,水温上升时,鲎从深海游向沿岸沙滩,雌雄抱合,在中潮带泥沙中挖穴产卵,受精卵依靠太阳能量孵化,经过5~6周时间,幼虫出膜,称为三叶幼虫。
雌鲎一生中要蜕皮18次,雄鲎19次,约15年才能成熟,一旦成熟之后,就不再蜕皮。
3 鲎的资源现状及保护
3.1 中国的鲎的资源现状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已知, 中国海域分布有中国鲎和圆尾鲎, 是否有南方鲎存在, 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鲎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和南海海域, 圆尾鲎分布于广东湛江东海岛以南的南海海域。
珠江口以北海域仅发现中国鲎成体和少量中国鲎7cm 以下幼体。
而在湛江及湛江以南的南海海域, 有大量的中国鲎成体和7cm 以下幼体外, 尚发现大量7cm 以上的幼体。
同时, 湛江及湛江以南的南海海域, 还发现大量圆尾鲎成体和幼体。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在中国长江口以南的广大海域有大量的中国鲎分布。
上海、浙江的杭州湾、舟山群岛、福州、厦门、汕头、香港等地均能采到大量的中国鲎。
如在厦门大学, 70 年代以前, 在海边的操场上, 师生们都能捕捉到中国鲎。
但随着鲎试剂的开发及鲎甲壳素的利用, 鲎的数量急剧减少。
现在, 珠江口以北的海域已很难发现中国鲎, 仅在广东湛江以南的南海海域有大群体的中国鲎和圆尾鲎存在, 但数目也大为减少。
据有关海洋调查报告资料显示,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 整个北部湾, 成熟的鲎个体每年可达60×104 ~ 70×104对, 那时在北部湾沿海, 随处都可见到鲎。
但是近二三年已很难再见到这种现象, 北部湾的鲎成熟个体每年已不到30×104对。
目前, 中国的鲎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的海南、北部湾及粤西一带海域, 占中国总蕴藏量的95% 以上。
而中国的中国鲎资源, 占世界总蕴藏量的95% 以上。
中国南海北部这一狭窄海域是中国鲎在地球上的惟一聚集地, 若这一海区的中国鲎消失了, 那么, 地球上就再也找不到中国鲎了。
鲎这一珍贵的药用资源, 目前仍在亟剧减少。
3.2 鲎资源的保护
3.2.1 进行鲎种类和资源量调查
目前已知中国海域有 2 种鲎。
但有人认为中国有3 种以上的鲎, 即除中国鲎和圆尾鲎外, 尚有南方鲎、黄皮鲎和蓝皮鲎存在, 这有待进一步证实。
就中国海域鲎的数量而言, 虽进行过几次相关的调查, 但都相当不系统, 不能准确说明问题。
再加上鲎资源量这几年减少得很快, 有必要进行一次中国海域鲎种类资源和资源量调查。
这样才能对中国海域鲎的资源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便于对中国海域鲎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3.2.2鲎繁殖沙滩的保护
中国海域资源量最大、经济价值最大的鲎是中国鲎。
中国鲎必须在沙滩进行产卵繁殖。
沙滩的大小、多少及质量对中国鲎的繁殖及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近几年, 南至海南的三亚, 北至长江口的上海, 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大量的填海造陆地, 住房和道路等建筑设施挤占沙滩, 已造成沙滩面积的大大减少。
同时, 工业和人类生活污染已使沙滩的质量大为降低。
沙滩变薄, 沙滩泥滩化; 工业污染、生活垃圾, 已使沙滩面目全非。
中国鲎已很难来这样的沙滩产卵繁殖后代。
因为, 这样的沙滩, 即使鲎产了卵, 幼鲎也很难成活。
中国鲎失去了沙滩, 就失去了传种接代的机会, 也就必然趋于灭亡。
所以, 我们必须保护沙滩, 保护鲎繁殖的场所。
3.2.3建立鲎资源的持牌捕捞制度
要保护鲎资源, 就必须对现有鲎资源进行计划利用, 杜绝滥捕滥杀。
渔业管理部门根据现有的资源状况, 制定年度最大捕获量, 规定一只鲎一次最大抽血量, 鲎抽血后必须放归大海, 对有条件的单位发放捕鲎牌照, 做到持牌捕鲎。
3.2.4合理捕捞
保护资源, 并不是说不能捕鲎, 但必须是合理捕捞, 充分发挥鲎的价值。
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成年鲎上。
幼鲎的利用价值低, 捕捞幼鲎对鲎资源的损害大。
所以, 管理部
门必须分别对中国鲎和圆尾鲎制定出一个许可的捕获规格, 有尺寸大小、体重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保证幼鲎不被捕杀, 从而使鲎资源得到正常发展。
3.2.5建立鲎自然保护区
在鲎相对集中的海区, 及鲎的主要繁殖海域, 建立鲎自然保护区, 保护鲎及鲎的繁殖。
只有这样, 鲎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3.2.6进行鲎人工育苗及人工放流
为了保护鲎资源而不去开发它, 这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最佳的办法是尽最大价值地开发它, 同时又必须去恢复它, 使它的资源不致减少。
就南海而言, 我们现今的任务是: 尽一切努力去开发很有潜力的鲎资源, 同时又尽一切努力使鲎的资源不致减少。
大规模人工育苗, 人工放流是目前最理想, 最有战略意义的保护鲎资源的措施。
湛江海洋大学实验室已在中国鲎大规模人工育苗方面作了一些工作, 已成功进行了中国鲎的人工授精育苗。
3.2.7 进行鲎海洋药物的人工合成
鲎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资源, 鲎的捕杀大部分用于制药, 若这些药能人工合成的活, 就可大大减少鲎的捕获量。
如鲎素, 在鲎血细胞里含量相当少, 要提取一定量的鲎素, 就必须捕杀大量的鲎, 若用人工合成, 则不必捕杀鲎, 又能获得大量的药源。
参考文献:
【1】廖永岩、叶富良、洪水根,鲎,一种珍贵的海洋药用动物【J】,中国海洋药物,1998,(68):34-35。
【2】洪水根,中国鲎生物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6-75
【3】李琼真,中华鲎保育工作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10,(4):71-72
【4】廖永岩,李晓梅【J】,中国海域鲎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200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