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叙事:陈立富老师关于教育事件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立富老师关于教育事件案例

(获一等奖)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陈立富

课堂上学生不举手,教师就可以不提问了吗?

一、背景

2007学年上学期,政史地组布置每位教师至少要开一节校级公开课,然后进行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以聚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我是2007年12月11日上午第二节在初一(7)上的初一历史教材(上册)第23课《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虽说是“明清”,实际上主要是明朝的内容,清朝的内容只有教材138页的“军机处”一目。考虑到内容太多,我把“军机处”一目留作下一节内容,本节课全讲明朝的内容(在区里教研会议上,教研员已作了说明:教材上一节课的内容往往一节课上不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自行调整,尽可能科学),以便争取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关键教育事件的产生

1课前准备:

第一步,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挖掘;再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精选资料;再写出教案草稿,又请同组的组长王琴老师、王碧玮老师、历史高级教师姚生芳老师进行指导修改,我再修改、定稿、打印。

第二步,我根据教材内容做出了课件,王琴、王碧玮二位老师一面教我设计课件,一面帮我提高精选资料的技术。姚生芳、徐惠华二老师也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再由姚生芳、徐惠华老师直接主持修改课件,对文字进行压缩,对图片进行调整布局。结果,文字减少了3/4,图片减少了两幅;我又进行多次演练,作适当的调整。课件算是定下来了。

我在初一(4)、(5)、(8)进行了预备上课,王琴、姚生芳、茅学秀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听课,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我又全面地修改教案,把每个环节要导入的话、要举的每一个例子都定下来,并写下来;再根据教案修改课件,调整讲述顺序。至此,开课前的准备工作才算结束。我自以为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了。

2 问题的产生

在开课时,全组老师都来听课,很像搞一个重大的活动,给我了极大的鼓励。我要尽力表现自己,本着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提问,课件的辅助,启发学生思考,再回答问题,尽可

能吸引学生参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节省时间,在提问学生时,学生举了手,我就认为学生能回答此问题。所以,我示意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举了手的,未举手的学生我一个也未提问。上完课后,全组老师进行了评课,一致认为“语言还不够精练,废话多,但进步还是很大。”谁也没有提及到提问学生的问题,我自己也忽视了这个环节,就不了了之。

参加讨论的老师都散去了,组长王琴老师突然对我说:“你今天在提问学生时,为什么只提问举手的同学,而对未举手的同学视而不见?我告诉你,有的同学不是不会回答问题,而是等待老师的提问,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回答问题,你想想。”我才恍然大悟。

三、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讨

1 我当时的心态

对于王琴老师的提醒,我真的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很是茫然。说真的,平时备课,只备教学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基本过程、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导入转换、问题设计、作业布置等,对提问的方式方法从骨子里就没有想过。从我购买的名师教案中也仅仅只出现“提问”二字,接下来就是要提的问题;我从事教学工作快30年了,从来就没有见过哪个教案上清楚地写着:“提问:怎么做怎么做”。平时,我在课堂上提问学生,都是按设计的问题请学生举手回答。其一,我认为举了手的学生对历史有兴趣,对所提的问题有兴趣,有能力回答好问题;尤其是上公开课,更要让举了手的学生出来露一手,一是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其兴趣,二是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光彩。其二,提问只是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形式,但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硬指标。说白了,学生答对了,老师表扬,答错了,教师再补充订正。只要所提问的问题解决就行了,不存在任何方式方法,也没有任何科学性。充其量就是对举手的学生的提问要基本平均,不要老提问某几个人,显得单调。有这种思维定势,我就不会思考怎么提问了。

2 专家及组内老师的指点

我校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朱宏兰老师认为这一堂课不足之处还多,应对课堂中的不适应部分进行反思,认真总结,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并鼓励我多开公开课。王琴组长专门到校图书馆借来了《人民教育》、《基础教育》、《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期刊,并把相关文章一一打开摆在我的办公桌上,提醒“要学习学习,只有开阔眼界,加强实践,才会有提高。”

3 自我学习、反思

专家的指点、同行的帮助,令我感动不已,我应该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请教——再学习——实践,充分利用这次公开课的契机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我通览了2007年1——12份的《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基础教育》、《长宁教育》、《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素质教育大参考》等期刊,对于相关文章进行了精读,并作了摘要。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例如犹太人家长最重视的是子女的提问题能力和思考能力。当孩子放学回家,父母亲通常第一句话是:“你今天举手了吗?老师提问你了吗?”他们崇尚的是开启思考能力的启发式教育。家长们信奉“财富都在脑子里”(《基础教育》2007年10期第24页)。我

吓了一大跳!哪有一个国家的家长关注教师提问之事?难怪有不少学生家长与教师关系密切的,总是反复嘱咐教师:“请您课堂上多提问我的孩子!”有的教学高潮是靠提问形成的。

通过认真学习,我才懂得提问要以学生为本,提问学生,除了问题本身的正确性、启发性外,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是有其科学性的,既要照顾到多数,又要顾及个别;既要照顾学习好的学生,又要顾及中差生;既要考虑男同学,又要顾及女同学;既要考虑感兴趣者,又要顾及不感兴趣者。从内容讲,所提的问题,根据该班学生水平去确定,班风好、整体水平高的班,所提问题要相对难一些,反之,要简单一些。从举手的人数看,问题一提出,如果全班同学都举手,说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提,大家都懂了;如果有一半同学举手,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提,要顾及另一半人;如果只有一两个同学举手或无人举手,说明这个问题太难了,教师要在学生回答后,作重点讲解,以便照顾全班,最好,少提太难的问题,它容易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举手的学生或不举手的学生我也作个分析:并不是举手的学生都懂得所提的问题,有的是真的懂了,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凑热闹;如果教师提问前者,既可节省时间,又可起解决问题的作用,如果提问后者,就只有浪费时间了。反之,不举手的学生并不是都不懂,有的学生理解了问题,但不去举手,等别人回答了,再与自己所理解的进行对比;有的学生低调行事,自己理解了也不举手;有的学生怕答错了,同学笑话,不敢举手;有的学生或因心情不好,或因有其它事情,心事重重……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怎么提问学生作为备课的一项内容去探索,形成自己提问的特色。这样,才能处理好这一问题。说到底,教师要走近学生的心灵!

四、基于关键教育事件“课堂上学生不举手,教师就可以不提问了吗?”的分析与反思

1 教师提问学生随意的根源

像我这样年龄的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并实践传统教育观念中度过的;现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与我头脑中的传统教育观念发生了碰撞,面对新的教学观念,表现出许多不适应,新的理念不能立即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教学手段;备课只注重文字内容,其它的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这种表现与新的理念很不相符。

2 在课堂上应该怎样提问学生?

学生是课堂中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探索者,则教师备课就要备学生;课堂是生成性课堂,并不是按教师的预设进行的(但必须要有预设),教师要抓住一切契机激发学生学习,问题提出后,先启发引领,调动学生积极参入,这样,能回答问题的人就多了,课堂热烈了,场面就打开了;教师再根据平时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进行分层次提问,举手和未举手的学生搭配进行,使课堂热而不乱,井然有序,以利于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千万注意:每一个学生不管他(她)举手或不举手,都要得到老师亲切而尊重的提问;否则,未被提问的学生将认为老师冷漠自己。因为,教育是因爱而美丽!关爱学生,要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提问学生是庄严而神圣的教学活动,要体现公平公正,不管举手或不举手,都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但要根据举手和不举手人数的多寡,按2:1提问,既照顾了举手学生的积极性,又照顾了未举手。教师要宽容没有举手的学生,人的成长需要宽容。信任,也是一种教育。教师要在课堂上信任学生,相信没有举手的学生也是很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