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
针灸课程学习梳理与感悟
针灸课程学习梳理与感悟08结合七年制默秀婷200811170031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剖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
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
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本书分绪言和上、中、下、附篇五部分内容。
绪言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针灸学的对外交流,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上篇针灸理论,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下篇针灸应用,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特定穴的运用,以及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参考资料,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等内容。
经络系统阐述了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状况,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联系脏腑以沟通内外,运行气血以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以保卫机体,调节了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了气血、协调了阴阳,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状态。
同时,经络又是病候在人体的反应和病邪输注的通道: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亦可累及经脉,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反之,内脏病可影响经络。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由于经络循行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脏腑经络有病可在一定部位反应出来,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表现,作为诊断依据。
如头痛病,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规律加以辩别,如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痛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痛则与足厥阴经有关。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我们要掌握每条经中重点穴涉及到的解剖标志,重点穴定位,每条经的主治要点及刺灸的注意事项等。每条经的主治都包括本经脏腑病证,手太阴肺经主要治疗咳、喘、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要治疗头面疾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及发热等疾病;足阳明胃经主要用于、胃肠病、血病、神志病、头面、皮肤、热病及本经循行路线上的疾病;足太阴脾经主要用于脾脏及与脾脏有密切关系的胃、心、肺、肝、肾以及脾不统血等疾病。手少阴心经主要治疗神志病、血证、肢痛痒疮等与心脏有关的疾病;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用于神志病、液病、疮疡痈肿、头面诸疾、发热等与小肠有关的疾病;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用于脏腑病、头面病、筋病等疾患;足少阴肾经主要用于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密切关系的膀胱、肺、脾、肝等脏腑疾病;手厥阴心包经主要用于治疗神志病、诸痛痒疮、胃病等疾患;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用于头面疾病、神志病、发热等疾病;足少阳胆经主要用于头面疾患、神志疾患和妇科疾病;足厥阴肝经主要用于肝脏及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的胆、肾、心、脾、肺等脏之疾病。督脉主要用于急救、热病、神志病、以及肛肠等疾患;任脉主要治疗肝肾、脾胃、心肺、咽喉以及有关脏腑的疾病。了解十五络脉和常用奇穴。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与临床治疗等部分。初次学习这门课程,我满怀期待,希望可以见证它的神奇效果并且学习一技之长。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很繁多,由于缺乏深刻的反思和系统的整理,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收获的,心里满怀愧疚.为了弥补自己的缺失,认真复习后,我对本学期学习的针灸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doc中医七年制2班201017450075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中医七年制2班201017450075 苏越通过这一学期的针灸学习,我对针灸学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下面是我总结的针灸学重点内容。
一、经络腧穴总论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2 特定穴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②分类和特点: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二、经脉腧穴各论1.孔最:痔疮,咯血2.列缺:头项列缺寻,头面五官3.尺泽:醒脑开窍,有助于改善上肢活动不利,皮肤病,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4.太渊:无脉症5.鱼际:咽喉肿痛6.少商:咽喉肿痛7.商阳: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病症,热证,急症8.合谷:汗证+复溜,皮肤病,外感病症,妇产科病症9.阳溪:腱鞘炎,戒烟10.偏历:疣11.温溜:疔疮,急性肠鸣、腹痛12.下廉:头痛,眩晕,目痛13.曲池:两臂曲池妙,高血压,皮肤病,感冒14.手五里:瘰疬15.臂臑:目疾16.肩髃:瘾疾17.迎香:胆道蛔虫症18.地仓透颊车:口眼歪斜19.人迎:高血压20.梁丘:急性胃病21.足三里:肚腹三里留,偏补22.条口透承山:肩凝症23.丰隆:寒邪为患,痰邪,梅核气,臆瘫,便秘24.解溪:头面、牙痛,小儿积滞,足踝肿,腱鞘炎25.冲阳:胃痛,癫狂痫26.陷谷:水液输布失常性疾病27.隐白:崩漏28.太白:体重节痛29.公孙:冲脉病症30.商丘:倦怠,嗜卧31.三阴交:脾胃虚弱诸证,妇科病,下肢萎缩,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32.漏谷:小便不利,遗精33.地机:痛经34.阴陵泉:水湿病症35.血海:月经病,血热性皮肤病36.大包:周身疼痛37.极泉:醒脑开窍穴之一,上肢针麻用穴38.青灵:振寒,胁痛39.少海:肘劳(网球肘、学生肘、高尔夫球肘)40.灵道:暴喑,悲恐善笑41.通里:舌体运动失灵,舌的病症42.阴郄:骨蒸盗汗,吐血43.神门:安神,神志病症44.少府:阴痒45.少泽:乳痈,乳汁少等症46.后溪:落枕,颈椎病,腰椎病,脊强反折,神志病47.养老:目视不明,急性腰扭伤48.阳谷:便秘49.支正:疣症50.小海:癫痫51.天宗:乳房病症52.睛明: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悸怔忡53.攒竹+头维:呃逆54.大杼:骨会,感冒,咳嗽55.膈腧:血会,血瘀诸证56.次髎:痛经57.委阳:腹满,小便不利58.委中:腰背委中求,腹痛,急性吐泻,丹毒59.膏肓:肺之虚损症,虚劳诸症60.秩边:便秘,痔疮,月经不调61.承山:痔疮,便秘62.至阴:胎位不正63.涌泉:十二井穴中开窍作用最强,上病取下代表穴,高血压,暴喑64.然谷:妇科病症,咯血,咽喉肿痛,消渴,小儿脐风,口噤65.太溪:补肾气,滋肾阴,失眠,水火不济,脏躁,眼病66.大钟:老年性痴呆67.照海:滋阴,癫痫,失眠+申脉,咽喉干痛,梅核气+列缺,肾盂性肾炎,肾小球肾炎,阴虚齿痛68.复溜:汗证+合谷69.阴谷:阴痒70.筑宾:呕吐涎沫,吐舌71.大赫:促排卵72.石关:不孕73.气穴:奔豚气74.天池:乳房病症75.曲泽:急性吐泻,发热,皮肤病76.郄门:咯血,呕血,钮血等出血病症77.间使:胁肋疼痛,纳呆不欲食,行气78.内关:心胸内关谋,醒脑开窍,脏躁癔症,活血化瘀79.劳宫: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止痛,醒脑开窍,鹅掌风,口疮口臭80.中渚:五官病症,半身不遂81.阳池:腱鞘炎,腕下垂,消渴82.外关:外感病症,解表,感冒,上肢疼痛不利,近视眼+光明,胸闷、心悸,内关透外关83.支沟:胁肋支沟取,便秘,暴喑84.翳风:痄腮,眼病,面瘫初期85.瘈脉:小儿惊风86.角孙:痄腮87.肩井:两足肩井搜,难产+合谷、三阴交,乳房病症88.风市:全身瘙痒,祛风89.阳陵泉:肝胆犯胃症,膝关节疾患90.光明:目疾+中渚、曲池,青少年近视+外关,坐骨神经痛,回乳91.悬钟: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骨萎、脑鸣)落枕+后溪92.丘墟:踝扭伤,中风,半身不遂后遗症,透照海:高血压,胆囊炎,心痛心悸,失眠93.足临泣:远端取穴治疗头面病症的主穴,月经不调,乳痈94.侠溪:痛症95.大敦:疝气,月经病,前阴病96.行间:善于清热97.太冲:疏肝解郁,理肝气,清肝火,与“目”相关病98.蠡沟:阴痒99.曲泉:调节膀胱,癃闭100.长强:癫狂病,头高摇,脊强反折101.大椎:清热102.陶道:疟疾,骨蒸潮热103.至阳:利胆去黄104.筋缩:舒筋缓急105.灵台:疔疮106.神道:心疾107.哑门:舌体运动失灵108.风府:中风,风邪为患病症,伤风,风痹,肝风109.百会:升阳举陷,尸厥110.上星:善治鼻的病症111.水沟:昏迷,中风,中暑,昏厥,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急救要穴之一,止痛112.素髎:抗休克113.龈交:癫痫114.气海:温肾气1.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治疗颈椎病,肩胛疼痛2.四天穴:天容、天窗、天牖、天鼎——治疗颈椎病天容+天牖——改善脑供血,眩晕天鼎——改善手臂麻木、疼痛3.治阴痒:少府、蠡沟、阴谷4.舌体运动失灵:哑门、通里5.高血压:人迎、丘墟透照海、涌泉、曲池三、针灸技术1.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针灸课程的梳理与感悟 终结版
针灸课程的梳理与感悟10中医七年制二班王兰芬201017450078 针灸学是以针灸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其刺灸的方法,是运用针和灸治疗疾病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根据我近一个学期对针灸学的学习,以下对此进行梳理。
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我国的原始时代就有对针灸的记载。
例如“尝味百草而治九针”《黄帝内经》更是对针灸的用法及其治疗有了更加详细的记载。
在石器时代,砭石成了制作针的主要的材料,后来才出现了精致的石针,骨针、竹针、金属针。
灸法是在人们逐渐用火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更是经历了历史性的三次大总结。
《黄帝内经》是对针灸的第一次大的总结。
《针灸甲乙经》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的总结。
《针灸大成.》是对针灸的第三次大的总结。
经历了数千年,针灸在医学界发挥了广泛的保健及其治疗作用。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是从中篇开始讲起的,包括刺灸法总论和刺灸法各论。
主要讲的内容有1、毫针的选择与检查短的毫针一般的用于表浅的部位,做浅刺之用,长的毫针一般用于相对来说比较深的部位,例如腧穴、做深刺和某些横向透刺之用。
毫针的号越大直径越小。
在检查时要注意:针端正不偏,没有毛根,光洁度好,光中带圆,圆而不钝,锐利适度,笔直光滑富有弹性坚韧,针尖要牢固,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
运针,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选择毫针的时候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形体的肥瘦、性别、病变的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刺的时候应该有部分针身露在皮肤外2、消毒除了对于患者的皮肤、医者的手指进行消毒、诊室进行消毒外、对于针具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其消毒法方如下:①高压蒸汽灭菌,把毫针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灭菌,一般的压强在98~147kPa,115~123摄氏度的高温下,保持三十分钟以上即可②药水浸泡消毒将针具放在百分之十五的酒精内浸泡三十到六十分钟取出后用无菌巾或者是消毒棉球擦干即可③煮沸消毒法一般的在沸水中煮15~20分钟即可。
针灸学梳理与感悟
针灸学梳理与感悟学了一学期的针灸学,对于整个学习有一种感悟。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最开始是针灸学的发展历史:远古人从砭石中发展出针法,从温热中获得灸法,再经历代医家总结整理建立起针灸学的理论体系。
从现存最早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所代表的肇始时期到以《内经》成书作为标志的建立时期,由各代医家争鸣的发展时期经过清朝的低谷,现在正是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真的,每当大家在想经济无副作用的治疗方式时,针灸往往是第一位的。
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
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
无论在日本还是美国,还是欧洲和非洲,针灸都在蓬勃发展中。
然后就是针灸理论的组成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罐法等等。
十二正经,它们几乎包含了大部分腧穴,像串联在一起的十二条带灯泡的电线,一旦有一个灯泡出问题其他的都或多或少会出问题。
并且,相表里的联系密切的经脉上的灯泡问题也很紧密。
任督二脉虽然不象武侠小说中那么厉害,但对于人体来说这两条脉是极其重要的。
其他的奇经六脉上就没有那么多腧穴。
腧穴几乎遍布整个人体,它们常用而且实用,同时,腧穴是我们针灸治疗的对象,十分重要。
可以说针灸治疗中腧穴就像一个个开关按钮,是中医大夫调节人体的利器。
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
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临床上腧穴有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由于腧穴有沟通表里的作用,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应于体表腧穴,相应的腧穴会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凹陷等反应。
针灸学习感悟
针灸学习感悟第一篇:针灸学习感悟深度针灸针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接触,才知其深远,无论是针灸发展的历史还是经络穴位排布与主治,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去探索、去研究。
下面就几个问题进行了介绍,其中有我感兴趣的,有我解答的疑惑,也有我对针灸的一些看法。
一、再论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宋金元时期是一个医学流派纷呈,学术思想活跃的时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针还是方都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北宋,最重要的创举就是铸造“铜人”和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些在书中有介绍,然而关于南宋的针灸学发展却提及较少,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宋的情况。
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推进了南方的医学文化。
庄绰著《灸膏育腧穴法》,本书介绍了唐代孙思邈、宋代王惟一以及其他各家的取膏育俞穴法,收录在《西方子明堂灸经》中。
窦材编写的《扁鹊心书》,提倡多壮灸法。
史嵩将家藏的《灵枢经》公开印行,使一度濒于失传的经典得以重新引人重视。
王执中编著《针灸资生经》。
闻人省年编《备急灸法》一书,介绍痈疽、疗疮、腹痛、泄泻等二十种病症的灸治法。
金元时期,除了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针法,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窦汉卿的“八脉交会穴”,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还有一些其他医家也使用针灸。
金代张元素,取五输穴治疗伤寒、中风大接经治疗学说(该法是治疗中风病的一种方法,即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气血,使十二经脉气血阴阳交注正常运行。
)、取同经原穴治疗脏腑病、重视特定穴的放血疗法与灸法。
张从正,字子和,师从刘河间,著有《儒门事亲》,主攻法治病,多用泻血法。
李杲,号东垣,师从张洁古,著《脾胃论》,也用针法,多宗《内经》。
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辑“东垣针法”。
罗天益,字谦甫,师从李东垣,后又从窦汉卿学针法,在所著《卫生宝鉴》中兼有针灸的内容,可见当时医家对针灸应用的重视。
二、穴名解三百多个穴位对于我们来说要记住着实有些困难,而对穴名的阐释可以很好的让我们记住这些穴位以及他们的功能,而从富多彩的解穴内容同时可以让我们见证古人在穴位命名上的无限智慧。
针灸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前言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针灸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针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宝贵的感悟。
二、课程感悟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针灸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穴位、脏腑等。
这些理论知识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讲解理论知识,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
此外,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践环节,让我们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对针灸技术的掌握。
2. 严谨的操作规范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操作规范至关重要。
在课程中,老师反复强调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从选穴、针刺、留针、起针等环节,都要求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深刻体会到,针灸并非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的医学。
3. 注重个体差异针灸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在课程中,老师教导我们要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使我认识到,针灸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强调心理因素针灸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患者的心态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我们要注重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
这使我认识到,针灸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心理治疗。
5. 关注患者反馈在课程中,老师强调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使我明白,针灸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细心。
通过观察患者的反应,我们可以了解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心得体会1. 增强了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习针灸,我对我国传统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
我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
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
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
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
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
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
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
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
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一)一、绪言部分。
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
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
1、毫针刺法。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b、手法练习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
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
6、行针手法。
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
2024年针灸学实训课心得体会
2024年针灸学实训课心得体会针灸学实训课是我大学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针灸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了针灸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对2024年针灸学实训课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首先,针灸学实训课的理论学习非常重要。
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周,我们主要学习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经络学、腧穴学、针刺学等。
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后续的实际操作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操作针灸技术,更好地理解针灸的原理和作用。
因此,我花了很多时间来研读相关的教材和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其次,实际操作是学习针灸的关键。
针灸学实训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腧穴的位置和针刺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针刺对身体的作用。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很多实际操作的练习,包括针灸穴位定位、针刺插入和操纵技巧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我的针灸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了我的临床能力。
另外,针灸学实训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在课程中,我们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实践。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不同的技能和经验,我们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完善和改进针灸技术。
在一次次的团队合作中,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相信这些能力对我的今后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最后,针灸学实训课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针灸学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实际操作,我亲身体验到了针灸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针刺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针灸不仅对身体有益,还对心理有一定的疗效,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压力、舒缓情绪。
这些发现让我更加相信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是非常宝贵和珍贵的。
2024年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作为2024年的一名针灸学习者,我认为学习针灸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难忘的经历。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针灸的知识、技巧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学习针灸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学科。
通过针灸理论的学习,我了解到了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源远流长。
它以人体经络系统为基础,运用针刺技术和针灸经络理论,对疾病进行治疗和调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人体的奇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被针灸的疗效所折服。
在实践操作中,我亲身体会到了一些疾病通过针灸可以得到显著的缓解和治愈,这让我对针灸充满了信心和敬畏之情。
其次,学习针灸需要认真细致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针灸学科虽然神奇,但也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
针灸的技巧需要反复的练习和修炼,只有真正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才能发挥针灸的疗效。
针灸的理论也需要我们及时查阅和学习,不断与医学前沿保持紧密的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为了学好针灸,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理论的学习上,同时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和实习,亲自操作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
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第三,学习针灸需要团队合作和相互学习的精神。
在针灸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问题和困惑是可以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交流和解决的。
学习针灸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努力,而是需要与他人一起进行探讨和学习。
在学习小组中,我们经常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
这种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氛围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鼓舞,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
最后,学习针灸也是一次个人成长和身心修炼的过程。
针灸的学习需要我们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在实践中需要我们保持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态度。
通过针灸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对患者的责任和担当,也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健康和生命。
针灸学梳理感悟
《针灸学》梳理感悟刚刚走进中医药大学我就已经开始认识到针灸学的巨大魅力以及它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于是内心充满了学习针灸的向往,终于本学期我们接触了针灸学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获益匪浅。
短暂的针灸学课程即将结束,我对针灸学知识做了以下梳理:上篇针灸理论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对称性2.阴经属“脏”——胸腹部,四肢内侧3.阳经属“腑”——头面,躯干,四肢外侧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2.同名的阳经与阴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奇经八脉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岐”。
阳脉之海——督脉,调节全身阳脉经气阳脉之海——任脉,调节全身阴脉经气十二经之海、血海——冲脉,可涵养调节十二经气血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作用:1.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3.扩大了十二经脉对躯体各部位的联系4.加强了各经与心的联系。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针灸学学习感悟
2013-2014-1学期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形成性考核评价表课程学习梳理感悟:分经过这一个学期对于针灸的学习,说没有感悟真是不可能的事,但具体说来,又总觉得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觉得还是受益颇多的。
在没有学习针灸之前,只知道一些特别常用的穴位,也就是大家平时有事儿没事儿都用的穴位,而且也并不了解这些穴位的作用,学习了针灸学之后对于一些常用的操作手法有了了解,也知道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穴位,对于中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扎针的时候也从一开始的不敢扎到后来看谁都想给来一针,每次扎针的时候作为患者的同学得气了就特别有成就感,这个学期即将结束了,对于放假给亲戚做一些简单的治疗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对于针药并用有了体会,下面就写一些重点穴位的整理好了。
一、手太阴肺经重点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中府:平胸骨角孔最:郄穴,擅治急症,理气通窍最得用列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少商:开窍醒神,清热急救二、手阳明大肠经重点穴:商阳、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三间→二间治疗便秘阳溪:戒烟综合症曲池:降压要穴肩髃+曲池可治疗漏肩风迎香要使用动留针的方法三、足阳明胃经重点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承泣的刺法:选用32号以上的针具,指切进针法,进针速度缓慢针尖略向下方75°,一般0.3-0.5存即可得气,不提插捻转,可以使用指下候气法,出针后按压针孔要适宜四白穴常用来代替承泣穴使用巨髎可以治疗面瘫颊车进针方向不同针感不同头维可以用来治疗偏正头痛,天枢善治腹痛是腹泻要穴,还可以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下巨虚可治疗疝气,解溪:经穴,属火,可治疗实证,内庭可治疗胃火牙痛。
四、足太阴脾经重点穴:隐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隐白:善治崩漏失血症三阴交:调血要学阴陵泉:祛湿要穴大横:便秘要穴大包:脾之大络五、手少阴心包经重点穴: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阴郄治疗血症神门安神效果好六、手太阳小肠经重点穴:少泽、后溪、腕骨、阳谷、支正、天宗、颧髎、听宫养老:老年性疾病,善治目疾天宗针感:肩背部涨甚至乳房涨感七、足太阳膀胱经重点穴: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昆仑、申脉、京骨、至阴膈俞:与血相关的病症四髎首取次髎,先取髂前上棘,斜向后下0.5寸膏肓:慢性虚损性病症,肺虚性病症,阴虚气虚,偏补承山:抽筋转筋至阴:井穴,矫正胎位。
针灸课程梳理与感悟
针灸课程梳理与感悟10级中医七年制一班霍亚莉学号:201017450023 针灸课程的学习到现在已经一大部分过去了,这门课程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散中有收。
学习腧穴的时候觉得知识内容特别零散,但是归经非常明晰,其主治病症大都为局部病症及所循经脉的病症,时常总结与梳理有助于这门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这门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中国是针灸医学的发祥地,针灸的发展可以用三本书来进行概括与总结,《黄帝内经》是其第一次大总结,《针灸甲乙经》是其第二次大总结,此书也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大成》是其第三次大总结。
经过三次大总结,这些文献汇编了历代诸家学术观点、实践经验,现如今针灸学日益完善,近年来国外也兴起了针灸热。
我们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学好针灸,勤于实践,熟练地掌握针灸操作技术,将国粹发扬光大。
本书将所有内容分为三篇,上篇针灸理论,中篇针灸技术,下篇针灸应用。
因为这三部分内容不同,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这里我将分篇梳理一下知识要点。
在针灸理论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采用总分总的学习模式进行掌握知识点。
也就是说在掌握总论部分的基础上再学习与记忆各论部分,最后再将零碎的知识点汇总融会贯通以加强记忆与掌握。
首先我们得熟知经络系统的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其属络表里关系与脏腑器官联络也是很重要的一块知识点,对于这部分的掌握有助于后面分经学习的理解。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喉咙。
学习记录心得体会范文(12篇)
学习记录心得体会范文(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习记录心得体会范文(12篇)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一次成长和进步的总结。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8篇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8篇篇1针灸治疗,作为中医的精髓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作为一名热爱中医的青年,我也投身于针灸治疗的学习与实践中,并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与技法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以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首先掌握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
这些学说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针灸治疗的本质和作用机制。
在技法方面,我学习了针刺、艾灸、拔罐等多种针灸技法。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操作,我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法的要领和技巧,并能够熟练运用它们进行临床治疗。
二、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针灸治疗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观看教学视频,了解了针灸治疗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科室的应用情况和案例。
这些案例使我深刻体会到了针灸治疗的神奇之处,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针灸治疗的热情。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在针刺过程中,如何掌握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艾灸过程中,如何控制艾灸的温度和时间,以避免烫伤患者等。
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三、针灸治疗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医的国际化发展,针灸治疗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名针灸治疗的学习者,我认为针灸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技法,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二是将针灸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三是推广针灸治疗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针灸治疗;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针灸治疗的国际化发展。
四、结论与体会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针灸治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青年中医爱好者,我决心将针灸治疗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之一,并为之不懈努力。
针灸学梳理与感悟
针灸学梳理与感悟针灸学是以针灸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我对针灸学充满了好奇,知道我真正接触了它,我才发现它的魅力所在,因此我希望我能掌握这门科学技术来救治病人,减轻他们的痛苦,我想这是所以求医的学者共同理想。
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针灸书的内容吧。
绪言(一)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出现了精致的石针。
其后出现了骨针、竹针、金属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了炼金术以后,金属针的产生大大的推动了刺法的发展。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
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针灸学理论的肇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真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内经》成书为标志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成《针灸甲乙经》,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都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针灸学术的低谷时期:针灸著作主要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针灸逢源》。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制订了发展中医的政策,中医针灸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数千年来,针灸学不仅对我国人们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世界各国人民解除病痛也有一定的贡献。
针灸学学习感悟
针灸学学习感悟第一篇:针灸学学习感悟针灸学学习感悟对于大学知识的学习,和高中确乎颇有不同。
在以前,虽说每学期都有新的课程,但科目总还是不变的。
而如今,每一学期都是新的几门课程,这就时常让自己陷入了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的困境。
于是,我们便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到了期末了,这门课也才开始入门了。
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是很正常的。
就医学来说,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终身学习才是一个医者智慧的源泉。
因而,一个医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学习的能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古语便道出了杏林之法门。
从整体上讲,中医虽有理论指导,但由于今人与古人在认知上的差异,对于初学者,中医还是比较抽象的,缺乏一定的直观性和系统性。
在基础课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由于是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摘录整理出来的信息,其系统性还是比较强的,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比较容易让学生从整体把握。
但是,对于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这些课程的脉络精髓就隐含在看似枯燥的药物、汤头和经络腧穴之中。
但这些精髓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是硬是将其用文字表述出来,往往会使读者茫然不知其解。
唯有通读方剂,才可知晓配伍之精妙,唯有概览针灸,方能领会金针之奥义。
因此,在不同的课程中,确乎需要自己变通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单就针灸学来说,其知识是比较零散的。
而且刚才也提到,只有先把这些看似杂乱的经络腧穴做了大概了解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进而才能成系统,成理论。
若是起初就妄图在其中找寻脉络框架,无异于缘木求鱼,必然毫无所获,且易误入歧途。
针灸学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而重复是记忆之母。
大量的重复无疑是记忆的最佳手段。
虽说如此,但机械式的重复难免会索然无味,让人失去耐心。
所以,在记忆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来辅助记忆的。
对于经脉的循行,我们不妨将其整理成卡片,或是准备记忆手册,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时时重复,强化记忆。
关于针灸学课程学习与感悟
关于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篇一学习梳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又有自身独立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内容丰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同时针灸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记基础知识,更应勤于实践,熟练掌握针灸操作技术,为临床工作夯实基本功。
中国是针灸医学的发祥地,顺应时代要求、为使针灸走向世界,被各国人民所接受,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针灸治病的机理,才能使针灸学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保持我国在针灸医学的国际领先地位。
《针灸学》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了经络和腧穴,是针灸学的理论部分;中篇主要介绍刺法灸法,是临床操作部分;下篇是针灸学应用部分,是针灸学理论、技术与临床内、外、妇、儿、伤各科知识综合的课程。
上篇由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组成;中篇由刺灸法总论、刺灸法各论组成;下篇由治疗总论、治疗各论组成。
上篇:1.经络总论a..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b.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c.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2.腧穴总论 a.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b.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c.特定穴分类: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d.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3.经络腧穴各论 a.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太阴脾经21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足少阴肾经27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厥阴肝经14穴b.奇经八脉督脉28穴、任脉24穴、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c.十五络脉d.常用奇穴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安眠、定喘、腰眼、腰痛点、胆囊、阑尾等中篇:1.针刺法总论 a.针具与刺法的源流b.灸法的起源与发展c.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2.刺灸法各论 a.毫针刺法毫针刺法的练习、毫针的选择和消毒、体位的选择、毫针刺法、行针手法、得气、毫针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注意事项b.灸法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灸法的种类:艾灸、其他灸法灸法的注意事项:施灸的先后顺序、补泻手法、禁忌、灸后的处理c.拔罐法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罐的吸附方法:火吸法、水吸法、抽气吸法拔罐方法: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d.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e.头针f.耳针下篇:1.治疗总论a.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b.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c.针灸处方b.选穴原则、配穴方法d.特定穴的应用2.治疗各论a.头面躯体痛证头痛、面痛、落枕、漏肩风、肘劳、腰痛、痹证b.内科病证c.妇儿科病证d.皮外骨伤科病证e.五官科病证f.急症g.其他二.学习感悟学习针灸后,我对针灸治疗胃病比较感兴趣,除课本所学之外,还仔细阅读了《陆瘦燕针灸医案》中治疗胃痛的部分,并且运用互联网查阅了一些关于针灸治疗胃痛的内容,下面跟大家共享一下,如有错误感谢指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
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总结
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腧穴总论
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
2 特定穴
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②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四、针灸技术
1.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
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
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
医者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意义:调气,与疗效相关,窥测病情进行预后,施行补泻操作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医生取穴不准,操作不当,患者久病正气不足
促使得气的方法:催气,催促经气到来的方法,方法:辅助手法、循经取气法
候气:等候经气到来的方法,指下候气、留针候气
行气,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手法,指压法,针芒法,针尖指向针感传导方向
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出针:静留片刻,疾出,徐出,疾按针孔,摇大针孔
2.灸法
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种类: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
先后顺序: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五、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2.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3.针灸处方:
(1)穴位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对症选穴
(2)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八脉交汇八穴的配对应用属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胸腹部和背腰部腧穴配合;左右配穴法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脉循行和腧穴分布。
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点穴记忆。
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
在整个学期的针灸学习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经络循行、针灸歌诀的背诵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实在让我们头疼,好在在我们顽强的坚持下,这些难关都被攻克了。
由于初学时的懵懵懂懂,记忆古文最是困难,好不容易记下后,不久又都给忘了,所以需要不断复习巩固,这一方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下也最终完成。
我深深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持续的复习记忆,怕是根本记不下来,不过这离老师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
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
同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她在学习过程中的针灸的学习方法以及临床多年的经验,使得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灸这一祖国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