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453cd17531126edb6f1a107e.png)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作者:朱雪松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3年第04期叶澜教授曾说:“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呢?一、关注学生的个性,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不同,对学习活动的认识也会有差异。
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想法,如能巧妙处理,往往会生成新的教学思路,使课堂中出现闪光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课堂已近尾声,我说:“同学们,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话音未落,有位学生腾地站起来,说:老师,文章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是关联词,前面并没有句子,那么,“也”关联什么呢?我觉得这里不该用“也”。
那位学生的话音刚落,班中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好多同学表示赞同。
确实,这位学生分析得也有道理。
(说实话,听到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转念一想何不把问题抛给学生,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这时,我循着那位学生的发言抛出一句:“同学们,你们怎么看?”也就生成了下面的精彩:生1:我认为“也”正是作者用的最绝妙的地方,作者所处的大清帝国政治腐败,官府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令人痛不疾首,而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也是如此腐败。
生2:我认为“也”字妙在前面有许多潜台词,这里的留白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生3:我认为前面省略了国内的情景,而如果把国内的情景写出来,就显得累赘?经过学生们的一番探讨,大家终于明白了“也”字放在这里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而这一切,最初并不在我的教学计划之内,不经意间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我感触颇深,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充满个性的解读,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学生生成个体性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07a92720cfc789eb172dc8b1.png)
要 回去 了呢 ? )
生3 :青蛙 长期生活在井 里 。 没 有机会说话 , 以说话不连贯 。 所 多独特 的理解 。 多充分的理 由。 我带头鼓掌 .随即教审里 响起 热烈 的掌声 。 以上案例看 出课 堂生成事 件真 实 的存在于教学 之巾 ,足教学 中不 可 避 免 的 阒 素 ,也是 一 种 法 预 约 的 素 。 二、 生成 时独 特 的课 程 资 源 《 基础教育【程改革纲要 ( 行 ) 果 试 解渎》 巾明确指 出: 深堂教学不应 “ 该足一个封闭系统 .也不应 该拘 泥 于预先 没定 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预 生活 课堂 . 堂即生 活。 口 课 虽然 设 的 H标 在 实 施 过 程 巾需 要 开 放 式 这 一教 学环 节偏 离 了教 学 日标 , 但 地纳入直接经验 、弹性灵活的成分 它教给 了学生在生活 巾获取 信息的
生都 是独特的个体 ,都 行独特 的心 灵世 界 .他们用各种 不I 的 式 理 亩 J 解 知识 . 用徉种不l的语 淦释发现。 司 I —切.也许会让成人 晒童 迷茫。甚至不 屑。 佃 碍建陋 学生的想法和看法, 让 学生 畅所 欲言 。放 手 让 学 生 自主 探索 。 坐井观天》人教版二年级 下 《 ( 册 ) 课 时 出现 了 以下 片 断 : 一 师 :如果青 蛙跳出井 u会看 到 么, 说些什么? 生 1呀 ! : 天真 的是无边尢际的 , 我错怪小 鸟了。 我要向小鸟道歉。 师: 一只知错就改的青蛙 。 生 2 天好大 呀 , : 我早点跳 出来 邮递员。” 就好 了。青蛙边说边 向稻 田跳去 。 “ 船 和 风 筝 是 松 鼠 和小 熊 写 纸 3我 还 是跳 回去 吧 ! 同学们 听 : ( 了哈 哈大笑 . 真是 个凋皮蛋 。 怎么 义 的一封封 信。”
“生成”——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生成”——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e88d486b1ed9ad51f01df2cc.png)
一
、
点。 例如, 教师如果没有对《 祖父的园子》 中萧红的生活经历深 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 入理解 ,课堂上就不会有学 生对无拘 无柬 的 自由生活 的向往 台。正是 由于课堂与课 外相联 系 , 学生才能在教师 的引导下 , 的精彩阐述。生成缘于预设 , 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 , 又不能拘 凭着生活经验想象并创造 , 使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泥于预设。 三、 生成 源于 师生 间的平等对话
“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 ” 学生在 阅读 中 , 在不断生成 在我们 的课堂教学中 , 学生随 时会生成一些 新的信息 , 教 中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创生着一种新 的表达 创 生着一种人性流淌 的 自然和开放 。 课 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 的动态生成资源 , 要敢 于因势利导 , 打破 方式 和新 的分享方式 , 只有 师生平等对话 , 充分重视 计划 , 对 预定的 目 标、 内容进行 反思和调整 , 以促进学生 的发 堂教学蕴涵着 巨大 的生命活力 , 学生 的课堂生 成 ,才 能让 生命活力 在课 堂上 真正 有效地 发 展。 学生 的随意而发 , 我们 教师不能随意处理 。面对学 生稍 挥。 纵即逝的生成信息 ,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善于运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 : “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 如果所有 的成果都能预料 ,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 门艺 用生成的教学资源 , 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 , 灵活地调整 全部范围 , 可见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 , 学生获得 教案 ,把学 生感兴 趣 的话 题列 为学 习内容 , “ 迎合 学生 的 口 术 了。 教师 的劳动也 闪耀着智 慧的光芒 , 师 味 。” 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 习中 , 课堂才会 了多方面 的满足和发展 , 生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 为 焕发勃勃的生机 。 了让这 门艺术更精彩 , 教师在教学 中要 充分 发挥教学智慧 , 让 二、 “ 生成” 源于学生的体验感悟 学生在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中畅游,让我们的课堂散发出和谐 1 、 对文本 的独特 感受 让我们的学生在和谐 与美 丽中芬芳 四溢 吧! 小学生具有 丰富 的想象力 , 他们的想象无处不在 , 无所不 与美 丽 , 及。 能超越成人的视角 , 想你所未想 , 做你所未做。 教师要珍视 学生独 特的感受 、 体验和理解 , 不断地启发 、 点拨 、 激发学生 的 读书欲望 , 促进学生学 习, 使学 生的心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
让预设与生成“精彩”语文课堂
![让预设与生成“精彩”语文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5204971b55270722192ef70b.png)
让预设与生成“精彩”语文课堂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是对文本的尊重,而生成则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平淡的课堂灵动起来。
惟其灵动,才越发显得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只有将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凸显异彩纷呈的课堂魅力。
一、预设不充分,难以生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就是为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吗?“生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设”的质量。
我们经常看到名师的课堂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技巧外,充分的课前预设也是直接的因素。
他们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应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越深入,教师的驾驭全局性就越有把握。
如领悟文本的基本意义,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和语言特点。
哪些地方画龙点睛,蕴含丰富,可细细体味;哪些地方留有空白,可驰骋想象;哪些地方词句精练,值得咀嚼推敲等。
有了这一番预设,教师在课堂上就“游刃有余”,就能让学生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达到预设与生成共呈异彩。
阅读教学其根本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作为一个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老师来说,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对他们的兴趣或需求应该是比较了解的。
他们对文本的体验虽然存在差异,但仍有共同的视界和基本的共识。
预设学生更多的是想想他们在阅读时的障碍点、愤悱点、动情点。
二、把握生成,生成精彩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
因此,教师在把握好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文本,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要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生成阶段小结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生成阶段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c28c03763231126edb1112.png)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生成阶段小结语文课题组叶汇琴新课程标准强调: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因而教学应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电脑程序”,而应该是师生共创奇迹、互相激发、唤醒各自的沉睡潜能的时空;它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的精美的“鸟笼”,而应该是一片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广阔天空,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不断地创造美、生成美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有人会说: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一种理想,让我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理想课堂的概念,也让我们找到了实现理想的方法。
一、善于捕捉生成亮点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对课堂生成的种种例举,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她说“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告诉我们,动态生成并不神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使他们振作,这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使他们归于平静,这也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给以启迪,这还是动态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而且是方法,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它包括人的认知、情感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不止是经历着认知的发展,他的整个身心、整个生命都在经历一次全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在课堂互动、教学交往中的发展,是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流中生成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生成既有预料中的,也一定会有预料外的,两方面都存在,必须全面认识。
其实,任何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都是正常的,都可能发生在课堂上。
让语文课堂在生成中绽放精彩
![让语文课堂在生成中绽放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8d052ee119e8b8f67c1cb98b.png)
三 、在延 伸拓展 中捕 捉 生成
开放 的语 文课 堂 给 了我们 学 习的 开放空 间 ,它所延 伸 的领域 就 十分可 观 。我们 可 以在恰 当延 伸 的领域 中寻找 生 成 点。在新理念 中 ,不紧扣教材 而 “ 旁逸斜 出”是应 该肯定
能像传统教学那样 只备一种思路 ,教师怎 么教 ,学生就 怎么 的。适 度发挥 ,拓展 课堂并在拓 展中积极捕捉生成 点是可行 学; ( ) 4 教师应 当胸怀这样一个预先 设置好 的总 目标 , 使教 的方法 之一。一位教 师在教学 《 姑娘的信 》时,学 生不光 秋 学 中新生成 的内容围绕这个 总 目标进行 ,使 得课堂既不 拘泥 对课 文 内容很感兴趣 ,还迫不及 待地设想秋姑娘 的信 还会 写
一
、
教学 是教 师和 学生 共 同组成 的传 递 和掌 握知识 的双边 样做不是 加重 黄河 的泥沙 含量吗 ?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好 。” 活动。课堂教学是通过 师生 、生生 的多边互动 ,通 过相互 的 听 了这番 话 ,老师意识到 学生的这一见 解将打捞与环保结合 沟通 理解 ,不断生成 ,不 断构建 的。 良好的师生关 系是教学 了起来 ,所提 问题充分体 现了学生不 唯书、不唯师 、不唯人
染 。这样 把有 指导的课 内主动学 习和课 外独立的主动学习结 合 ,使学生真 正以主人翁 的姿态生活在课 主动学 习的意识 将不断增强 ,主动 学习的能力也将不断提 高,而 我们 的课堂也必然生机盎然。
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从生命 的高度 、用动态生 成的观念 源 了。如 一位老师在教学 《 捞铁牛 》一 课时 ,当学完课文 , 认识语文课堂教学 ,精彩唾手可得 正要准备做 练习时 ,一位 学生举起 了 : “ 我想提一个 问题 , 黄河 的泥沙本来就很 多 ,怀丙让人把船 上的沙铲人黄河 ,这 在 民主 平等 中捕捉 生成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03a314de80eb6294dd886cbb.png)
鲁迅先生在 《 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 及 语 文 教 研 组 的 老 师一 起 去 听一 位 老 师
授完课 , 自己 将 要 退 下 来 的 时 候 , 忍 不 住 为很 美的语言导入新课时 , 却发现后面有
知 了。
问先生 : “ 怪哉这 虫是怎 么回事? ” 可得 到
的 回答 却 是 “ 不 知道 ” , 而且 老师 “ 似 乎 很
节题为 《 打 开作 文思路一
生“ 怪哉 ” 事件惊 人相似 的情景在语 文课 登 山队员们 , 在装备条件远不如今天的情 作文课 。 在场的来 自全省 的几百名语文教 堂上不断地上演。 它不但剥夺了老师在教 况下 ,克服了严寒、坎坷 险峻 的山路 、 缺 师 , 无不为其精湛的教学技巧 叫绝。 然而 , 学过程 中的创造性 , 更严重地阻碍 了学生 氧 、 高 山反应 等诸多 困难 , 终 于从 山的北 从其讲课 的内容和过程来看 , 很显然都是
能力与水平 、 每个 同学 的出色表现都让我 文中回 ' I L自己读 书生活 时曾说 , 因为很 的一节公开课 。上课铃响后 , 这位老 师酝 难 以置信。 结果是 , 道理越辩越明 , 也把课 想详细地知道 “ 怪哉 ” 的故事 , 一次 在老师 酿好感情 , 正准备 用精心设计 好的 、 自以 堂推 向了高潮 , 教育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
程 在具体情境 中的动态 生成。教 师可以 堂。这样才能提升语文课 的价值 , 才能使 同桌之间竞争论起来。我一看 , 这是一个
巧 用生成性课堂 资源导入 新课 ;巧 用生 语文课充满活 力, 更为精彩 , 更具魅力 , 也 很值得利 用的生成资源 , 于是 , 我 调整 了 成 情景 ,把课堂 推 向高潮 ;抓住课 堂生 才能使学生的灵性得 以释放 , 从 而达 到发 预设的教学思路 , 临时让学生分成正反两 成, 有效地 实现教学 目的 , 使语 文课堂 更 展学生、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的 目的。
课堂因预设而有序,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执教《少年闰土》有感
![课堂因预设而有序,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执教《少年闰土》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c980a2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2.png)
2013-03课堂内外【教学内容】教科书32~34页。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定向1.复习导入什么叫做比?在我们人体上就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如,双臂平伸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作用可大啦!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能估计罪犯身材的大约高度,这实际上是用这些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板书课题二、教学实施课件出示课本32页的四幅图:1.谁能具体说一说这四幅图的内容?2.找一找四幅图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师:对,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我国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它已经高高地飘扬在联合国总部的广场上,显示了中国的强大。
3.出示四组国旗的数据。
4.根据这些数据,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学校里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吗?并求出比值。
(2)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3)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6.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到哪些比来组成比例?(生讨论并汇报)7.完成做一做。
8.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又有什么样的性质呢?看课本第34页,结合自学提示自学这部分内容。
自学提示:(1)什么叫比例的项?什么叫比例的外项、内项?(2)在比例2.4∶1.6=60∶40里,两个外项的积是多少?两个内项的积是多少?这两个乘积有什么关系?(3)用自己的话说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b732df43c850ad02de804198.png)
一
都表 达 了我 的赞 许和 肯 定 。 时 , 个 同学 的 回答 却 让我 这 一 耳 目 一 新 :我 认 为 这 篇 课 文 主 要 写 了 武 陵 渔 人 进 出 桃 花 “
源 的 所 见 所 闻 . 达 了 和 谐 的 主 题 。 此 话 一 出让 我 猝 不 及 表 ” 防 , 又 问 了 他 何 以 见 得 ? 生 答 : 课 文 中 描 写 的 自然 环 境 我 “ 很 和 谐 . 姓 之 间关 系 也 很 和 谐 。 ” 没 有 继 续 进 行 追 问 , 百 我 而是 抓 住这 个 学 生 回答 . 抛 出 了一 个 新 的 问题 : 同学 又 请 们 从 文 中 找 出 能 表 现 和谐 主 题 的 词 句 语 句 。 生 看 到 这 种 学 说法 得到 老师 的肯定 , 堂气 氛 一下 活跃起 来 。 夹岸 数百 课 “ 步, 中无 夹 树 , 草 鲜 芳 , 实 缤 纷 ” 芳 落 。这 说 明 自 然 环 境 很 美 . 境 保 护 得 很 好 , 现 自然 界 的 和 谐 及 人 与 自然 的 和 环 表 谐 。 生答 。 土地平 旷 , 舍 俨然 ” 民 富足 , 境 优美 , 一 “ 屋 人 环 也 说 明 了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 与 人 和 谐 , 一 生 答 。 “ 发 垂 人 又 黄 髫 . 怡 然 自乐 ” “ 要 还 家 , 酒 杀 鸡 作 食 ” “ 来 问 讯 ” 并 .便 设 ,咸 ,
“ 复 延 至 其 家 , 出酒 食 ” 这 说 明 了 桃 源 中 人 人 平 等 , 各 皆 , 老
老 小 小 生 活 无 忧 , 民热 情 好 客 , 系 和 谐 融 洽 , 是 体 现 人 关 更 了人 与人之 间 的和谐 关系 , 一生 答 。 又
精彩的预设艺术的生成——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精彩的预设艺术的生成——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e81b83731711cc7931b71612.png)
生 1 作 者 写 “ 的花 瓣 全都 展 开 了” 句话 中 的 “ : 有 这 全 都 ” 复 了 , 去 任 何 一 个 字 都 行 , 样 , 子 就 更 精 练 重 删 这 句
了。
师 : 学们 , 的说 法对 吗 ?请 大 家讨 论 一 下 。 同 他
一
阵 小 组 讨 论 之 后 , 组 汇 报 的 结 果 一 致 , 意 了这 位 各 同
‘ ’为 什 么 用 这 个 生 ‘ ’而 不 用 ‘ 浅 ’ 生 深 的 ‘ ’ ?”没 想 到 这 时 深 呢 另 一 个 学 生 又 举 手说 : “ 师 ,用 ‘ 浅 ’ 老 深 的 ‘ ’ 可 以 , 在 另 一 深 也 我 本书上看见过 的。” 面 对 两 种 完 全 不 同 的 意 见 , 想 这 本 应 是 这 首 我 诗 中 我 要 提 醒 学 生 的 个难点 , 想到学生 没 先 提 出来 了 , 是 我 就 于 把 问题 反 抛 给 了 学 生 。 “ 呀 ,大 家 想 一 想 诗 是 中 为什 么 要 用 ‘ ’ ? 生 呢 ”大 家各 抒 已见 。 同 用 “ ” 赞 深 的学 生说 : 有 自 云 缭 绕 的 地 方 , “ 山一 定 很 高 , 深 山 老林 , 是 所 以该 用 ‘ ’ 有 的 还 引用 了 另一 句 诗 来 说 明 : 只在 此 深 。” … 山中 , 深不知处 ’ 这里的 ‘ 云 与 白云 生 处 ’ 意 思 是 一 样 的 的, 都说 明 山很 高 。” 同用 “ ” 学生 有 的说 :用 ‘ ’ 赞 生 的 “ 深 太 死 板 了 , 云 缭 绕 , 云 在 升 腾 , 飘 浮 , 象 有 生 命 白 白 在 好 力 一 样 。” 的 说 : 有 人 家 ’ 人 联 想 到 炊 烟 袅 袅 , 然 有 … 让 虽 是 深 山 , 也充 满 着 生 机 , 有 一 点 儿 死 寂 的 恐 怖 。 ” 但 没 还 有 的 说 : 作 者 看 到 深 秋 山林 的景 色 那 么美 , 叶 比 二 月 “ 霜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焕发活力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焕发活力](https://img.taocdn.com/s3/m/13a350335727a5e9856a61fe.png)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焕发活力传统教学是重预设而轻生成的。
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兼有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展现课堂的动态美,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性。
下面我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好的预设有助于课堂的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
但这种“精心”不是指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学下去,而是为学生预设自主学习的时间,预设平等交流的机会,通过预设促进生成。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应该宽泛,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要认识到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为对话搭建平台。
如《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片略读课文,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完全开放的问题:“假设我觉得这篇课文一点意思也没有,你们觉得这篇课文有意思吗?学完后告诉我。
”开放性的问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有学生说:“人最大的快乐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这句话道出了文章的价值观。
又有学生说:“保罗人品很好,帮助哥哥完成许给弟弟的承诺。
”这突然给了我启发,于是提问:“假如你是保罗,你会怎样做?”有学生说:“带他们出去兜兜风。
”有学生说:“每天下班抽时间来看看这两个小兄弟。
”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离开,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保罗对爱的给予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这样的预设,既富于开放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巧妙调控,激发“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语文教学应让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语文教学应让生成演绎课堂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3a1da69ddaef5ef7ba0d3cf8.png)
语文教学应让生成演绎课堂精彩【摘要】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关注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教师在面对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时,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智。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课堂精彩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从、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术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1.注重开讲,在思考中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是师生平等关系的首席。
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决定了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让每位学生都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每位学生都处于一种“愤排”的状态。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生成性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设疑、质疑,使之产生悬念、疑难,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发散,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与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如:在《季氏将伐颛顼》开讲阶段,笔者提出问题:针对“季氏将伐颛顼”这一消息,孔子、冉有和子路各有什么主张?因不同的见解,文中出现几驳几辩?请具体罗列。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并在文中作圈点批注。
通过开讲问题的设置,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深入文本解读。
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为学生的讨论埋下了伏笔。
学生在思考中生成了文本理解,生成了对自身生活经历的补充,同时在词句的理解中生成了对文章主题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2.强调过程,在体验中生成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关注分享与交流。
生成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生成让语文课堂更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7972c954312b3169a451a4b5.png)
生成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
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
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
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效率【中图分类号】g633.3叶澜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的确,新课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也应以此为出发点,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生成、走向开放,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教师要努力捕捉课堂的生成点,顺学而导,顺学而教,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让我们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
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
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
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论文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67c188b9d528ea81c7793d.png)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摘要:生成性教学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它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17-001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是从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
在生成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成为了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这种课程观的重大变革所带来的教学改革,被认为能够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堂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因此,深入讨论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生成观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在生成课堂上,教师要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于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积极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开对话,尊重生命的创造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深度性,使得学生的生命活动舒展开来。
在生成性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生硬的灌输,机械的传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等待燃烧的火把。
没有了知识权威的控制,没有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可以充满激情地感情感悟,充满灵性地创造。
师生相互倾听,相互欣赏,走进彼此的情感领域和精神世界,使得学生在课堂这个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空间的存在变得有理由、有意义、有价值,使得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
例如我在上《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和提问时,就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看了辉煌的紫藤萝瀑布,觉得很美,应该继续欣赏才对,为什么会‘不觉加快了脚步’走了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90b13578a417866fb84a8eac.png)
语 文教 师要 尊重学生 、积极鼓励 他们充分 运用 自己的思
维, 真正达到教学动态生成则 。 要对学生适 当引导 , 吸
取学生动态生成 的教学资 源 , 让学生真正 明白只要是 自己用心
教学 中 , 应依据教材 、 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编写教案 , 实现教学
的动态 生成 , 要考虑 到教学环境 和教学活动 的多样性 , 通过及 时处理多种反馈方式及不 断变动教学环境来推进教学 。 三、 控制流程 , 展现动态生成的精彩
学语 言 , 深入 引导学生理解 。例如 , 在学 习过新课文 时 , 教师可 以让 学生找出文章 中令 自己感动 的情节和句子 , 结合他们 自己 的感受 和经历谈感 悟 。绝大 多数学生 因为还没有 多少人生经 导学生面对 成长 中的困难 : 人们有选择 处理方法 的权利 , 可 以
可 以让学生在讨 应该 由教师根据学生 的学 习情况灵 活地生 成新 的教学流程 , 使 使 学生更容易深入解读课 文。在学完课 文后 , 学生们在动态的课堂环境 下 自主学 习。 语文教学 的动态生成既 展示 了课堂的真实性 , 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
一
论鲁智深是否英雄好汉的 同时 , 分析其性格成 因等 。在 对课 文 层面进行预设后 , 可以充分拓展学生 的思维。教师在备课 时, 不 仅仅要备 教材 , 还应重视 了解学生们 的知识储备情况 , 根据 课
想办法进行研究 , 肯定学生的发言生成 , 尊重学 生的想法 。 不能 磨灭学生积极 、 主动 的思维 , 那样对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 。 教学 活动本身就是通过教学活 动开发课程 资源的过程 。 教师在语文
荷塘月色相关 的文章 , 仔细体 会作者 的内心独 白 , 让 学生切身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流光溢彩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流光溢彩](https://img.taocdn.com/s3/m/2687d86f48d7c1c708a145e9.png)
善 于捕 捉“ 点 ”巧 妙运 用教育 智 慧 , 亮 , 把其 中可 能蕴 藏 的教 育资源 , 赋予 更多 的教育 价值 , 让课 堂充 满灵
动 , 教学更 有实 效 。 让
如: 在教 学《 春雨 的色彩》 , 引导 学生进 行语 时 可
言 文字 训 练 : 在其 他 小动 物 的 眼里 春 雨还 会 是什 么 颜 色 呢?用 “ 我看 到春雨 洒在 … …春雨是 … …” 的句 式 说一 句话 。学 生思绪 飞扬 , 众说 纷呈 。布谷 鸟说 :
努力 挖 掘错 误 的潜在 资 源 。 当学 生 出现 错 误 时 , 教
师要 有 耐 心 , 学生 的 错误 成 为教 学 中难 得 的 动态 让
生成 资 源 , 加 以利 用 , 发学 生 参 与 的热 情 , 起 并 引 激
学 生探 究 的 心理 矛盾 和 问题 意 识 , 发 学 生 间 的对 激
涌 动 与成长 。 实 , 其 课堂 是一群 鲜 活的生命 在 一起对话 、 醒 、 唤 碰撞 、 融 的动态过 程 , 交 只要 教师 在精心 预设 的
基 础 上善 于捕 捉 、 随机 应变 , 就会 生成许 多精 彩 。 关键词 语 文课 堂 ; 源 ; 彩 资 精
一
、
捕捉“ 亮点” 资源 , 生成 灵动课 堂
财富 。” 生在学 习 的过程 中 , 学 对文本 理解 的正 确 与
“ 老师 , 郑 我觉 得这 样 太单调 了 , 我们 还 可 以说 说 听
到 什 么 可 以推 知春 雨 的色彩 。 ”我 内心 惊 讶不 已 : “ 孩子 脑 子转 得 好快 呀 !这 不 正 是学 生 智慧 火 花 这
“ 我看 到 春雨 洒在 牵 牛花 上 , 牛 花紫 了 , 雨 是紫 牵 春 色 的” 鸭子 说 :我 看到 春雨 洒 在 小溪 里 , 水 流得 ; “ 溪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飞扬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飞扬](https://img.taocdn.com/s3/m/e2f546e1856a561252d36fde.png)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飞扬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往往是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或在深层思考中的迷惘。
要使课堂生成碰撞出生命的火花,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
如何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尝试。
一、协助学生完成发散性思维完善生成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去思考、去探究。
笔者在执教《范进中举》一课时,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范进看了报帖之后,只道:‘噫!好了,我中了!’然后喜极而疯……你相信喜极而疯这个情节吗?”笔者预设学生可能答:“相信。
”谁知一个同学却说:“我不信,不就是考个官职吗!也不至于就疯了吧!太不可思议了!”面对课堂上这种思维的发散,笔者急中生智,何不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然后笔者用反推法做结。
接着笔者让学生开始讨论:范进疯了可不可信?可信,为什么?不可信,又为什么?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终于有一位学生说出关键答案:“可信,范进疯了,在现在的社会不可信,但在当时的社会,由于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屡试不中,他永远生活社会的最底层;考中了,他就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对于范进来说,考中举人真可谓一步登天,他怎么不喜极而疯!”笔者为这个同学的精辟见解而拍手叫绝。
少一些固定预设,多一些课堂生成,语文教学将会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二、提出的问题要提高思维含量把握生成设计提问内容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效率不高的现象。
这已经制约和影响了中小学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入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有效性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按着预先的设计在“走教案”,较少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教学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
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缺憾。
对此,叶谰教授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她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
一、以学定教,预设生成。
1、随机调整,灵活定标。
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灵活地确立教学目标。
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丰富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
教学《小镇的早晨》,在带领学生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这一特点时,有一位学生发表了不同见解。
教师随即捕捉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鼓励他们大胆地、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生1:我从“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这句话中觉得小镇人民有很多船,生意一定非常好,他们的生活一定很幸福。
生2:我从“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这句话中感受到小镇早晨的景色很美丽。
生3:读了课文中的句子,我想每天早晨,小镇人们一定在温暖的被窝里静静地、甜甜地睡着,这是很温馨的。
学生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体验,诠释了小镇的早晨“恬静”的内涵,形成了充满生命气息与情趣的学习环境。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的转换,真正生成出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它具有明显的生长性、展示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思维体验从求同(感受小镇早晨的“恬静”)到求异(感受小镇早晨的“幸福”、“美丽”、“渴馨”)再求同(回归并厚实了对“恬静”的理解)
的过程。
2、预想可能,弹性控制。
树立“问题”观,简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问题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发现,学法让学生总结,结果让学生评价。
在引导学生对“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多元解读时,有老师作了如下预设:“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的、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地……)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再读读悟悟,这是老师的预设构想。
再看现场生成:在给“冒”换字时,学生有了:露、钻、长、顶、穿、伸等。
然后比较为什么就用“冒”字,而不用别的字时,学生体会到了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结果生成出: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悄悄地钻出来,争先恐后地长出来,急切地长出来,迫不及待地长出来,非常高兴地长出来,非常激动地长出来,欢天喜地长出来,心花怒放地长出来,快快乐乐地长出来,亭亭玉立地长出来……正是有了教师课前的这种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预想可能,学生才会生成出和教师预设一致的答案,还有了创造性的“顶”、“穿”、“欢天喜地地长出来”、“心花怒放地长出来”、“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事实证明,教师要拥有一颗“慧心”,让学生的独特见解能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利资源。
一个文本在不同人的解读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仅仅是文本的解读者之一。
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他们的内心情感、生活经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在解读文本时的角度和眼光也会有所不同,对文本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当孩子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不相一致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回答的问题: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即使教师从自己的角度认为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否定。
实际上,“出错”并非是问题,而恰恰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一宗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抓住契机,给予学生解释说明的机会,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高认识,增强自信,走向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在一个充满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中,学生才能与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真诚对话,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灵感,才能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体现“教学相长”的理念。
3、优化重组,鼓励超越。
课堂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应敢于调整教材提供的内容,优化重组内容,要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
二、激励表达,促进生成
1、倾听见解,及时提炼。
案例:《登鹳雀楼》在投影出示登鹳雀楼的图像并很有感情地引
导学生读懂了全诗,不料一个学生站了起来:《登鹳雀楼》是说诗人已经上了楼,而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说明登鹳楼应有三层,可图上为什么只画了两层?
(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思路)
师:是图画错了?还是诗写错了?或者是图和诗都错了?
(学生都在静静地琢磨诗意)
师:《登鹳雀楼》是表达诗人登楼时的想法,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又登一层的行为呢?
生:可能是一边上楼一边想,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这楼还不够高,不能看得远。
师:这是诗人的想法。
“欲”就是想的意思,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不是……
生(齐):不是真的写诗人登了三层楼去看景色
在此案例中,由于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教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提炼,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瞬间即逝的生成信息作可持续探究,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继而生成文本意义。
2、引发争论,尊重选择。
案例:在学习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重点段时,无法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
“一个孩子在夜里能钓上这条大鱼,挺不容易,人和鱼谁重要?
我觉得不放这条鱼也没多大错误”。
一位学生质疑道。
“你能在读中体验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很好,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是怎么看的?”老师不匆忙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发一场唇舌之战。
生:我在读这段之后,也有同感。
本来汤姆放鱼是很不情愿的,逼他放鱼是对他心灵上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