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2.7、风的成因 导学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形成风的模拟实验,类比分析出风形成的原因,逐渐形成模型建构思维。

探究实践:L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完整的完成模拟实验,尝试画图解释 观察到的现象。

2,能交流,反思,评价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态度责任:L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保持探究的兴趣。

2.意识到风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同时产生积极开发使用绿色能源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种制造风的方式(预设5分钟)1 .通过UMU 平台收集同学们课前拍摄的风的照片以及总结的前6课的思维导图,整理制作成 短视频,播放视频。

▼课前(2个小节)拍照/, 提问:同学们,看了身边同学的作品,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总结出其中有人造风和自然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人造风是外力推动形成的)拍摄风必修包70张照片ι⅛7单元思维导图必修目34张照片∣⅛252.探讨猜测自然风形成的原因。

1,请同学观看图片(柳条飘飞和炊烟袅袅),你通过什么看到自然风?(生:烟雾的飘动方向)在实验室,我们用塔香的烟雾显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设计意图】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体验,驱动同学们探索的兴趣。

人类制造冷热风的方法很多,大部分是通过外力的推动空气,从而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这里从同学们熟悉的人造风入手,牵引出同学们的前概念一一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同时聚焦对比,自然风没有外力推动,那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探索:形成风的模拟实验L同学们,大自然中的风没有推动的外力,那么空气是什么原因流动起来的呢?对于自然界的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这是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请你思考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呢?怎么用?你们可以用希沃白板5的APP扫这个二维码或许实验设计的页面(将材料拍照,再抠图变成希沃课件中的元素,同学们可以在平板上自由移动,确定实验方案,选出小组最优方案上传到UMU平台对应小结,同学们可以看到各个小组的方案,大家可以点赞互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地球与宇宙》中的第五节“大气现象”,详细内容为: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风的概念,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的作用。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气球、风车、地球仪等。

2. 学具: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树叶飘动、红旗飘扬等,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风?风是怎么来的?2. 新课内容:(1)风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2)风的成因:以实验、动画等形式,讲解地球自转、气压差异等因素导致风的形成。

(3)风的作用:列举风对生活、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如风力发电、风帆助航等。

3. 实践活动:(1)制作小风车,感受风的力量。

(2)分组讨论,分析风对环境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有关的现象,如台风、龙卷风等,分析其成因及危害。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风的成因、作用的选择题、填空题,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气压差异3. 风的作用生活环境气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风对环境的影响,至少列举两点。

2. 答案:(1)例:树叶飘动、红旗飘扬、风筝飞翔。

成因:地球自转、气压差异等。

(2)例:风能发电、风帆助航、风化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风的成因、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2.7《风的成因》(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7《风的成因》(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风车、测量风速等,通过实验来探究风的特点和作用。
-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风的地图,记录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风速、风向等信息,培养对风的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 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如讨论风的成因、种类和作用,通过团队合作来深化对风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
1. 请描述风的成因,并举例说明。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风的成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风的成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风的成因,如气压差、气流运动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题是风的成因,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风的概念时,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气压差、气流运动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在讲解时尽量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如通过比较吹风机吹出的风和自然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流运动的力量。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当堂检测:
1. 请简述风的成因。
2. 请列举两种不同的风,并解释它们的成因。
3.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风速和风向。
4. 请观察并记录不同天气下的风速和风向,并解释其原因。
5. 请思考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风能。
答案:
1. 风的成因是气压差和气流运动。
2. 季风是由于季节变化导致空气流动方向的变化;山谷风是由于地形导致空气在山谷中流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7.风的成因【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三章“风和雨”,具体内容为第7节“风的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2. 学具:纸张、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大气层的不均匀加热,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风。

(2)讲解风的方向:介绍风向的概念,展示风向计的使用方法。

(3)讲解风速:介绍风速的概念,展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2)如何计算风速?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风向和风速。

6.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风害。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 风向:风向计表示方法。

3. 风速:风速计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风向:观察风向计,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向。

风速:观察风速计,数字表示风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三节“风的成因”,详细内容为介绍风的形成原理,风的方向和速度,以及风的利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形成原理,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能够描述风的方向和速度,并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

3. 掌握风的基本特性,了解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风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风的方向、速度特性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风速计、气球、吹风机、地球仪等。

学具:纸风车、直尺、彩笔、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让风车旋转的。

2. 讲解风的形成原理:教师用地球仪和气球演示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3. 介绍风向和风速:教师展示风向标和风速计,讲解如何测量风向和风速。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天气图判断风向和风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天气图,判断风向和风速,并进行实际操作。

6. 风的利用:介绍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帆船等。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形成风。

2. 风向:风向标测量。

3. 风速:风速计测量。

4. 风的应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根据天气图,完成判断。

2. 课后实践:制作一个简单的风向标,观察并记录家里的风向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风的成因、风向和风速的测量以及风的应用。

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风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同时,可拓展延伸至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风的形成原理的理解;2. 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的掌握;3. 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环节;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风的成因》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的成因》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风的成因,以及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风,但对于风的成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风的成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风的成因,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有关风的成因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现象,激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好奇心。

例如,展示大自然的风景,让学生观察风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风的成因,讲解风与气候、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风的生产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成因。

例如,用气球模拟气压差,让学生观察风的产生。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风的成因,分享实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风的成因,例如,观察窗帘飘动的原因,分析风的成因。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成因及其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感受到风的存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让风车动起来,教师出示视频让风车动起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2:阅读实验要求(1)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到纸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2)将香点燃,把点燃的香放在进风口处,观察烟雾的流动方向;(3)将纸条放到出风口,观察小纸条的变化。

(4)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温馨提示:(1)注意用火安全;(1)蜡烛要放在出风口的正下方,香要放在进风口外面;(3)实验结束后,将燃烧的香放入水杯中,避免引起火灾。

学生活动3:燃香观察 1.小组实验:观察香和纸条的变化,填写记录表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蜡烛状态 蚊香烟雾的走向 纸条的变化点燃前 点然后思考1.你能说一说纸条为什么能动吗?我认为纸条能动是因为:2现在纸条一直在运动说明了什么?我认为纸条一直在运动,说明了3.画出空气流动的方向。

通过以上模拟实验,我认为风是这样形成的:学生活动4:大自然的风的形成1. 想一想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教师活动21. 谈话:我们一起来模拟风的形成。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实验过程,然后询问学生:“实验过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进行指导。

教师活动31.演示实验。

2.学生活动。

3.交流:将香放到进风口处,烟从进风口进入盒子,朝蜡烛方向流动,在蜡烛处上升,从出风口流出,烟的流动方向就是空气的流动方向。

4.你能说一说纸条为什么能动吗?小结:因为盒子里蜡烛上方的空气受热上升,盒子中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风推动了纸条的运动。

5.现在纸条一直在运动说明了什么?6.学生画出空气流动的方向。

7.小结:纸盒中蜡烛上方的热空气上升,纸盒外的冷空气补充进来,纸盒中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教师活动41.谈话:刚刚我们做了风的模拟实验,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发表看法。

《2.7 风的成因》学历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2.7 风的成因》学历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风的成因》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风的成因》小学科学课程。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风的形成基本原理。

2. 了解风的种类、特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通过动手操作小实验,直观感知风的产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评价任务1. 学生对风的基本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能够准确解释风的形成过程。

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后的效果,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如用合适的词汇描述风的特点和变化。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现象或简单问题,体现其对风成因的理解深度和科学思维的初步运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导入话题:通过提问“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引入概念: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方的风,让学生初步感知风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0分钟)-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风的形成原理部分,了解风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风的形成条件,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总结。

3. 探究学习(15分钟)-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简单的风形成实验,如用扇子扇动空气产生气流等。

-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如用纸片、塑料袋等材料感受风的产生和方向。

-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

4. 讨论交流(10分钟)- 分组汇报: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风的成因。

- 互动提问: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教师适时引导和总结。

5. 巩固拓展(5分钟)- 拓展知识:教师介绍不同种类的风,如山谷风、季风等,并简要解释其形成原理和特点。

- 关联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风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如风的利用和防范措施等。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对风成因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简单的风形成实验,并写下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感悟;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渠道了解更多关于风的种类和应用知识,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让蜡烛倾斜,以免火焰烧到盒子或塑料膜②蜡烛底座贴上双面胶,将它固定在盒子“烟囱”下方的位置③实险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④尽量减少学生走动或太幅度的动作二、研讨1、用图画出你观察到的现象【教师点拨】2、加热前后发生哪些现象?填写表格。

加热前加热后【教师点拨】加热前,烟雾、火焰、纸条不摆动;加热后,烟雾、火焰、纸条都摆动。

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教师点拨】蜡烛点的燃烧,使纸盒内的空气加热,上升,空出来的区域由外面的冷空气进入填补,这样就形成了“风”。

4、大自然中的“风”又是如何形成的?【教师点拨】风是由空气的流动引起的,空气的流动则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风是一种自然现象,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2、在大自然中,热空气横着流向冷空气。

()3、自然中,空气的流动则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4、人们制造“风”的方法很多。

()5、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6、风是有级别的,级别越大,风力越大,破坏力越大。

()四、拓展提高1、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教师讲解】画图填写讨论交流推测回答独立完成认真听画图解释现象文字表示现象解释风的成因检测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拓宽知识面,满足好奇心的需求。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气象现象”,第三节“风的成因”。

详细内容为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感受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大气的运动,能够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理解风是大气的运动,掌握风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风扇、吹风机、气球、小纸船、彩纸、指南针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气球、小纸船、彩纸、指南针。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吹风机吹动小纸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纸船会动?”2. 新课导入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讲解风的成因。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描述风的成因。

解答:风是由于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导致大气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从而产生大气运动。

4. 实验演示演示气球在吹风机作用下移动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风的形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气球、小纸船、彩纸进行实验,观察并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7. 知识拓展介绍风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大气温度和密度不均大气运动2. 风的影响生活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风的形成过程,并举例说明风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风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导致大气温度和密度不均,从而产生大气运动。

例如,风可以使帆船前进,也可以使树叶飘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7、风的成因 导学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7、风的成因 导学案

7、风的成因【学习目标】1、知道大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并用实验验证。

2、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了解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3、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学习重点】做风的模拟实验。

【学习难点】理解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流动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学习准备】盒子、塑料膜、纸条、蚊香、双面胶、蜡烛等 【学习过程】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风力发电站吗?2、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制造“风”的?你有办法制造出“风”来吗? 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3、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做风的模拟实验。

活动指导: (1)准备好一个盒式蜡烛、一张透明硬薄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硬薄膜封住纸盒。

(盒子内的蜡烛需要用明火点燃,所以要先点火,再粘贴透明硬薄膜。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提示]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减少因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2、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热空气(上升/下降)会引起空气流动。

纸风车是靠风的力量转动起来的。

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让风车转动起来?请把你的方法给家里人或小伙伴说一说。

一、判断:1、风就是空气中流动的烟雾。

()2、用扇子能扇出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3、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形成风。

()4、我们可以用风的力量来发电。

()5、我们可以借助纸带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6、做风的模拟实验时,应在纸盒的同一侧打两个洞,让空气流通。

()7、自然界中运动的物体会引起空气的流动而形成风。

()二、选择:1、做风的模拟实验,如果在纸盒左侧下端打一个圆洞,那么另一个圆洞应打在()效果更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风的定义与成因、风的分类、风的作用及测量风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和作用,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分类。

重点:风的定义、成因、分类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纸张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棒、气球、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风的现象(如吹动树叶、扬起纸张等),引发学生对风的关注,提出问题:“风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样形成的?”2.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用气球和吹风机模拟风的成因,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讲解风的定义、成因、分类和作用,结合教材图片和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风向标和风速计测量教室内外的风向和风速,填写记录表。

5. 小组讨论:讨论风的利用和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定义:空气流动形成风成因:气压差、地球自转等2. 风的分类按照风向:顺风、逆风、侧风按照风力:和风、微风、大风、暴风3. 风的作用交通运输发电调节气温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的成因。

(2)举例说明风的作用。

(3)用风向标和风速计测量家庭所在地的风向和风速,记录并分析数据。

2. 答案:(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主要成因有气压差、地球自转等。

(2)风的作用包括交通运输、发电、调节气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风的成因、分类和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5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7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有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探究实践: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1.能够大胆假设并保持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且能够仔细求证,得出结论。

2.在了解到空气这一性质后,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难点: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玩风车导入揭题(预设4分钟)1.出示风车。

提问学生:会玩吗?两位同学比比谁有多种方法玩?2.找2个学生到讲台前面玩风车(预设学生会吹、跑)。

提问:谁更会玩?为什么?预设生:用吹、跑、扇、拨动等方式玩,让风车转动。

3.出示铁质小风轮提问:老师可以不用吹、跑、扇、拨动方式让铁质风车转动,信吗?(演示)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学说大胆猜测提出:都是大家的猜测,这个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自然界里的风的成因(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二、设计探究实验1.要研究风,却看不见,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教室里里看得见风?预设学生:感觉树叶动......出示卫生纸条,可以帮助我们感觉风,追问怎么清晰的用眼睛看见风?2.出示香条说明这是看见风的神器,并点燃示范,引导生明白借助外界事物的帮助看见风,烟雾在教室里面实验最方便看见风,空气流动的方向就是风的走向。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7课《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认识风的作用以及风向的测定。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学会测定风向。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向的测定。

难点: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通过实践操作测定风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气球、吹风机、纸张等。

学具:纸张、气球、绳子、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到操场感受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风的方向。

(2)讨论:你们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吗?风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讲解风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风是由空气流动产生的。

(2)讲解风的成因,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气球和吹风机模拟风的形成过程。

(2)小组讨论:如何测定风向?4. 知识巩固(1)教师演示如何使用风向标测定风向。

(2)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并练习测定风向。

(2)拓展:让学生思考风的作用,讨论风对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风的定义2. 风的成因3. 风的作用4. 风向的测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风向标,并记录一周内的风向变化。

答案:根据实际操作记录风向变化。

2. 作业题目:思考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写一篇短文。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写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4. 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的操作指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风向的测定。

【优质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优质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优质教案

【优质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 风成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中深入学习风成因。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气候与气象”,第三节“风成因及其影响”。

我们将详细探讨风科学定义、形成原理,以及风对周围环境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风概念,掌握风成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风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风与生活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风成因,掌握风方向、速度与气压关系。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风现象能力,认识到风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气压计、气球、扇子等。

2. 学具:纸飞机、小风车、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扇子等道具,进行简单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风成因。

2. 例题讲解(1)风定义及分类(2)风成因:气压差、地转偏向力等(3)风影响:风向、风速与气候、环境关系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纸飞机、小风车等学具,观察、分析不同风向、风速下现象。

(2)讨论风对生活影响,举例说明。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分成小组,结合生活经验,讨论风现象和影响,并进行分享。

(2)拓展:介绍风能利用、风力发电等环保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风定义、分类、成因2. 风向、风速与气压关系3. 风影响:气候、环境、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内风向、风速变化,分析其与天气关系。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分析风向、风速与气压、天气等因素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风成因及其影响有更深入认识,但在实际观察、分析风现象时,还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风力发电、风能利用等环保领域,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风现象,增强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是例题讲解中风向、风速与气压关系,以及作业设计中观察记录与分析。

2.7风的成因(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7风的成因(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视频资源:《气象学基础》:这部视频涵盖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风的成因、气象观测等内容,适合对气象学有进一步兴趣的学生观看。
-在线资源:利用在线气象服务平台,实时观测当地的风速、风向等信息,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拓展要求: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风的秘密》,并撰写读后感或报告,分享自己对风的理解和认识。
③风的诗歌:引用一些描述风的诗句或诗歌,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加深对风的理解和感悟。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①提问互动:在板书中设置一些与风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增加课堂互动性。
②游戏环节:设计一些与风相关的游戏,如“风的力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风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具体来说,教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的定义:让学生明确风的本质,即空气的流动。学生需要掌握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的一种运动形式,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2)风的成因: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学生需要了解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下沉补充,形成水平方向上的风。
2.教学活动设计: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气象学家,模拟进行风的观测和预报,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进行风的形成实验,如用热水和冰块模拟热风和冷风的形成,让学生直观感受风的成因。
-游戏:设计风的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媒体和资源:
- PPT:制作包含风的成因、分类、影响等知识的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新提案,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风的成因
【学习目标】
1、知道大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并用实验验证。

2、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了解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3、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学习重点】做风的模拟实验。

【学习难点】理解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流动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学习准备】
盒子、塑料膜、纸条、蚊香、双面胶、蜡烛等 【学习过程】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风力发电站吗?
2、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制造“风”的?你有办法制造
出“风”来吗? 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3、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让我们来做风的模拟实验。

活动指导: (1)准备好一个盒式蜡烛、一张透明硬薄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硬薄膜封住纸盒。

(盒子内的蜡烛需要用明火点燃,所以要先点火,再粘贴透明硬薄膜。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提示]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减少因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热空气(上升/下降)会引起空气流动。

纸风车是靠风的力量转动起来的。

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让风车转动起来?请把你的方法给家里人或小伙伴说一说。

一、判断:
1、风就是空气中流动的烟雾。

()
2、用扇子能扇出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
3
、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形成风。

()
4、我们可以用风的力量来发电。

()
5、我们可以借助纸带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
6、做风的模拟实验时,应在纸盒的同一侧打两个洞,让空气流通。

()
7、自然界中运动的物体会引起空气的流动而形成风。

()
二、选择:
1、做风的模拟实验,如果在纸盒左侧下端打一个圆洞,那么另一个圆洞应打在()效果更好。

A、左上
B、左下
C、右上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5、√ 6、× 7、√二、1、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